史迈利的人马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约翰·勒卡雷  页数:426  译者:李静宜  
Tag标签:无  

前言

《史迈利的人马》是三部曲的第三本也是最后一本小说,描述英国情报组织(我称之为圆场)的乔治·史迈利与苏联格别乌(我称之为莫斯科中心)化名卡拉的对手,也是他的另一个自我,之问的斗智故事。三部曲的第一本小说是《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第二本是《荣誉学生》。我最初的雄心不仅是要写三本,而且打算写一整套——十本或十五本——史诗般的传奇,描写我笔下这两位旗鼓相当的主角,在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交手经历,通过彼此的间谍活动,共同构筑一部冷战的“人性喜剧”。间谍行动尽管有不同的形式,但都是冷战时期的主战场,而间谍们就是这场战争的地面部队。像朝鲜战争与越战这样的热战,会开始也会结束,但间谍行动却历久不衰。两大经济体系对彼此的认同、意图、实力和弱点无时无刻不挂在心上,导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相互戒备的态势,产生无边无际的偏执狂行为。双方都准备好要付出一切代价,承担一切风险,编造一切谎言,让自己的情报工作比对方更胜一筹。而双方似乎也都没察觉这个情势荒唐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内容概要

  【我以为我是真理的斗士,不想却成为谎言的崇拜者】,一位心系女儿的寻常妇人的倾诉信,导致曾潜伏在苏联中央的老将军和双面线人被杀,两人拼死保护两项证据,并托人转告史迈利,一切皆是关于为一个女孩创造一段传奇。老妇人之女,将军的女神,卡拉的爱人,卡拉之女,她究竟是谁?史迈利召集老人马穿行于欧洲大陆,解密“睡魔的故事”。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约翰·勒卡雷 译者:李静宜约翰·勒卡雷,英国国宝级文学大师 全球最畅销间谍小说作家,原名大卫·康威尔(David Cornwell),1931年生于英国。18岁被英国军方情报处招募,担任对东柏林的间谍工作;退役后在牛津大学攻读现代语言,之后于伊顿公学教授法文和德文。1959年进入英国外交部,同时开始写作。1963年以第三本著作《柏林谍影》一举成名,奠定其文坛大师地位。知名小说家格林盛赞:“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间谍小说!”勒卡雷一生得奖无数,包括1965年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爱伦坡奖,1964年英国毛姆奖、James Tait Black纪念奖,1988年获颁英国犯罪推理作家协会(CWA)终身成就奖,即钻石匕首奖(另外在1963年与1977年两次获颁金匕首奖),以及意大利Malaparte奖。至今已出版作品共计21部,有11部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

章节摘录

1两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促使乔治?史迈利先生从他那启人疑窦的退休生活中重出江湖。第一件事发生巴黎,溽暑蒸腾的八月,正是巴黎人惯常将他们的城市弃留给炽烈艳阳与一车又一车观光客的季节。就在这八月里的一天,八月四日十二点整,教堂的钟声刚刚敲响,工厂的铃声也紧接着响起。在一度聚居众多穷苦苏联移民的区域,一名年约五十的矮胖妇人,带着一只购物袋:从。座老旧仓库的阴影中现身。她一如往常地精力充沛,目标明确,沿着人行道走向公交车站。这条街道灰暗狭窄,店家门窗紧闭,有几家过时的小旅馆与许多猫。不知为何,此处显得格外寂静。处理腐坏物品的仓库,在假期中仍开工。似有若无的微风吹不散暑气,加上废气的恶臭,仿佛排气孔的热气直冲身上,但她那张斯拉夫人的脸却毫无怨色。她的衣着与身材都不适合这样的大热天。她实在很矮,又胖,必须左摇右摆,才能往前移动。身上朴素的黑洋装既无腰身又无装饰,只有领口镶了一圈白色花边,胸前垂着一个久经抚弄,但无甚价值的大型金属十字架。脚上那双走起路来向外翻斜的鞋子,啪啦作响,在紧闭的门户之间留下肃然规律的踢踏声。那只从清晨就塞满东西的破旧购物袋让她身体略向右倾斜,清楚显示她惯常背负重担。然而,她也并非完全索然无趣。她的灰发在脑后绾成一个发髻,但仍留下一绺活泼的刘海,随着行进的节奏在前额跃动。勇敢无惧的幽默神色,让她的棕色眼睛闪动光辉。在拳击手似的下巴上方,她的嘴似乎随时准备好要绽开微笑,即使毫无缘由。抵达平常候车的公交车站之后,她放下购物袋,用右手按摩臀部与脊椎接连处。这是她近日常有的动作,略微舒缓了身体的不适。她每天上午在仓库担任验货员,但工作时坐的高凳子没有靠背,令她怨气益增。“恶魔!”她忿忿地低声咒骂。嘴里一面咒骂,摆在背后的黑色手肘也开始甩弄,就像一只振翅待飞的黑色大乌鸦。“恶魔!”她又骂了一声。此时,她突然察觉到有人看着自己,便一转身,抬头仰望矗立在她背后的高壮男子。除了她之外,这男子是惟一等候公交车的人,事实上,也是此刻街上惟一的人。她从未与他交谈,但却早已熟悉他的脸:如此庞大,如此不安,如此汗水淋漓。昨天她曾看到这张面孔;前天也看到这张面孔;而且,就她记得,大前天也曾看到过——老天哪,她可不是活动日志!最近的这三四天,这个迟钝、充满渴望的巨人,或等候着公交车,或在仓库外人行道徘徊,对她而言,已成为街道的一景;甚至,已成为某种可供辨识的类型,虽然她尚且无法指认。她觉得,这人看似遭遇了大搜捕,就像近日来的许多巴黎人一样。她在他们脸上看到许多恐惧,恐惧让他们走在路上也不敢彼此打招呼。也许在每个地方都是如此,她不知道。而且,不只一次,她感觉到这人对她有兴趣。她很好奇,他到底是不是警察。她曾想过要问他,因为她有着都市人的傲慢自信。他郁郁寡欢的外型像个警察,汗湿的西装和挂在手腕上像是旧制服却毫无用处的雨衣,也像警察。如果她猜对了,这人是个警察,那么——也该是时候了,这几个月来的一连串偷窃事件,让她的存货查验工作一片混乱,那些白痴终于采取一些行动了。然而,陌生人已低头凝视着她好一会儿了。及至此时,也还直直地盯着她看。“我背痛得难受,先生。”最后,她还是对他表白。她的法文说得很慢,但发音典雅清晰。“我的背不大,痛得却很厉害。你是位医生,也许?骨科医生?” 然后,她抬头望着他,心中暗自揣度,他是不是病了,她的玩笑是不是不合时宜。他的脸颊与脖子油光闪烁,黯淡的眼眸中有一丝隐而不见的迷乱。他的目光似乎超越了她,看着自己的某些私密问题。她打算问他——你或许是恋爱了,先生?妻子欺骗你了?——她真的考虑要拉他到咖啡馆,喝杯水或草药茶。但就在此时,他突然将目光移开,看看自己背后,又回过头来越过她,看着街道的另一边。她觉得,他真的很害怕,不仅仅是心怀警戒,而且是恐惧万分。因此,也许他不是个警察,而是个小偷,虽然这两者的区别——她可清楚得很——常常微乎其微。“你的名字是玛丽亚’安德莉雅维娜?欧斯特拉柯娃?”他猛然问道,仿佛这个问题令他害怕。他说的是法文,但她知道,这不是他的母语,正如她一样。而他字正腔圆地念出她的名字,完整的姓名,也已让她知道他的来处。她立即认出他的发音,和念出这些音的舌形,但她却迟迟辨识不出她之前无法指认的类型,也满心惊惧。“如果是,那么,你又是什么人?”她昂起下巴,沉着脸反问。她向前踏进一步。两人的高矮差距显得更加突兀。男子的外貌,显露了他不讨喜的个性。抬头仰望,欧斯特拉柯娃可以清楚看出他的脆弱,一如他的恐惧。他濡湿的下巴浮起狞笑,双唇扭曲,让自己看起来强壮有力,但她知道,他只是为了驱走不可救药的懦弱。他像是个以英勇行为强化自己的人,她想。也或者,是以犯罪行为。他是个没有任何自发行为的人,她想。“你一九二七年五月八日出生在列宁格勒?”陌生男子间。她很可能回答是。但事后她却不确定。她看见他疑惧的目光望向逐渐接近的公交车。她看见优柔寡断近乎惊慌失措的情绪攫获了他,令她想到——就后来的发展来看,这不啻为洞烛先机——他可能要迫她就范。他没有,但提出了下一个问题,用的是俄文,而且还是莫斯科官僚那种令人生厌的腔调。“一九五六年,你获准离开苏联,为了照顾你生病的丈夫,叛国贼欧斯特拉柯夫?同时还负有另一个任务?”“欧斯特拉柯夫不是叛徒。”她打断他的话,回道,“他很爱国。”她不由自主地拎起购物袋,紧紧抓住提把。  为了盖过公交车驶近的声响,陌生男子提高音量,毫不理会她的辩驳:“欧斯特拉柯娃,你留在莫斯科的女儿亚莉珊卓托我问候你,还有几个官方机构也要问候你。我想和你谈谈亚莉珊卓的事,别搭这班公交车!” 公交车停了下来。司机认识她,伸手要帮她提购物袋。陌生男子压低声音,又说了一句更骇人的话:“亚莉珊卓有很严重的问题,需要母亲的帮助。”公交车司机唤她上车,好继续上路。他以平日相互开玩笑的方式,故作粗鲁地说:“来吧,妈妈。这种大热天不适合谈情说爱。把你的袋子拿过来,我们走吧!”司机吼道。公交车里响起笑声,接着有人咆哮——老女人,让全世界都等你好了!她感觉到陌生男子的手非常不专业地抓住她的臂膀,仿佛笨手笨脚的裁缝师摸索着纽扣一般。她挣脱开来。她想告诉司机一些事,但却没有办法;她张开了嘴,却忘记该如何说话。她惟一能做的,是摇摇头。司机又对她吼叫一声,然后挥挥手,耸耸肩。咒骂声此起彼落一老女人,大白天就喝醉了,活像个妓女!欧斯特拉柯娃留在原地,看着公交车逐渐驶出视线,等待自己的视野恢复清澄,心不再疯狂跳动。现在,需要喝杯水的人是我,她想。我够坚强,可以保护我自己。上帝保佑我远离懦弱。她随他走进咖啡馆,步履蹒跚。整整二十五年前,在劳改营里,她从煤堆上跌下来,腿摔断了三处。就在八月四日——她永志不忘的日子——陌生男子捎来的信息极尽胁迫之能事,让她重新想起尘封已久的跛足感觉。这家咖啡馆即使不是全巴黎绝无仅有的一家,至少也是这条街上惟一一家既无点唱机,也无霓虹灯的咖啡屋——而且在八月里还开门营业——但屋里几张桌球台倒是从清晨直到夜深都厮杀不断。至于其他人,就只是寻常的日间喧闹,讨论着政治、赛马和其他巴黎人爱谈论的话题;几个妓女一如往常地在一旁窃窃低语;衬衫脏污、满脸不快的年轻侍者,领着他们到角落的一张桌子。脏兮兮的肯巴利酒卷标,标示着这是保留订位的桌子。接着,上演了一段可笑的老戏码。陌生男子点了两杯咖啡,但侍者抗议说,白天保留屋里最好的位子,不能只来喝咖啡;老板可得要付房租呢,先生!陌生男子听不懂他连珠炮似的方言,欧斯特拉柯娃只得替他翻译。

媒体关注与评论

“勒卡雷对细节真实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他对笔下题材和人物的刻苦研究令所有同行肃然起敬。”  ——龙一(《潜伏》作者隆重推荐)《史迈利的人马》不仅仅是需要抽丝剥茧的推理书,更是一部感人的作品,书中生动地描绘了许许多多间谍界风云人物的残年生活。“史迈利是我的斗士,我的代言人,我的游侠骑士,但他已力不从心。对我而言,他太过坚忍。他的激进止于思想,而非行动。于是 ,无论多么怀忧丧志,他总会屈服,完成工作,即使必须把他的良知关在门外。”  ——勒卡雷

编辑推荐

《史迈利的人马》:不会有什么工作比间谍更残酷,也不会有什么人比间谍更参透人心,感情,要么牺牲间谍,要么被间谍牺牲。张爱玲最爱不释手【史迈利三部曲】大结局。全球畅销6,000,000套。入选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史上最经典一百部推理小说】。令英国万人空巷之 间谍挽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史迈利的人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6条)

 
 

  •   的确与一般的惊悚、间谍不同,平实。十几年前看过约翰。勒卡雷的《巴拿马裁缝》,但当时不知道作者的背景,只是觉得阅读时,尽是柳暗花明的感觉,这次一起读了史迈力三部曲,但是觉得一、三比较连贯,第二部可能是翻译的风格不太一样,总觉得是独立成篇的感觉,也许是因为1、3部是以史迈力为主要线索人,而第二部史迈力有点二线人物的味道,所以有点接不上茬。反而觉得抛开第二部,连看一、三部比较过瘾,史迈力与卡拉的过招也更连贯。
  •   延续了第一部中格调,娓娓道来
  •   看过约翰勒卡雷的史迈利系列,可以真正见识到现代英国作家冷静、谨慎的笔触风格。这一系列3本我都已经看过了,这本是完结本。个人觉得如果买的话最好是看3本,可能第二部《荣誉学生》会有点看不进去。但是3部都看才能体会到故事的完整性。只能说,史迈利是一个平凡的有点悲伤的英雄。
  •   史麦利这个系列都不需要多说,相信看过的人都一定会爱上它
  •   如題,文字好,故事好,難得的是在這種類別中可以反映普通人的人性,作家的獨特之處在於他並不是當世上的普通間諜小說來寫,只不過剛好他熟悉這樣的題材,而且寫得比別人好。真是可以用來調解腦筋的。
  •   看起来不错,内容还没看,很棒。
  •   刚开始看,觉得一般化,越后面还行。
  •   很棒,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图书。
  •   我在手机上看了第一部,个人觉得还是英国情报机构“马戏团”比“圆场”翻译得好
  •   情节扣人心弦,很值!~
  •   一直喜欢史迈利三部曲
  •   书的印刷质量不好,掉白色粉末。气愤的是收货人个人信息被泄露,接到好几通推销电话,到哪里投诉?请哪位童鞋支招
  •   細細讀來,這些閱讀的時間真是沒有浪費,好的作品歷久彌新!
  •   不错 三步曲我都买了 喜欢这种类型的书
  •   我读的第一本史迈利的书。间谍小说一般需要的悬疑紧张气氛不是直接抛给读者,而是通过读者陪同史迈利抽丝剥茧般的调查过程中慢慢渗透的。间谍和调查的工作的缓慢和严谨在书中得到了真实的体现。比起营造惊悚氛围,作者更重视细致入微的描写,尤其是对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描写,人物的个性就是这样体现出来的。书越读到最后,越惊心动魄,越对书中这两个对头的认同感更多。作者不紧不慢的叙述,... 阅读更多
  •   书不错,邮得也很快,建议把史迈利三部曲都读一遍,翻译的不太好,建议读原著
  •   正在读,跟很多书友说的一样,最初读会稍微费力,但随后会越来越精彩。有若干标点错误,好像有一处字体没有用使用小写字体
  •   价格实惠 送货快
  •   约翰勒卡雷的经典
  •   买来先供着,还没看,但是知道是经典。
  •   他的书要慢慢的看才行
  •   约翰·勒卡雷
  •   喜欢的间谍小说
  •     很是用了东方的手段讲了西方的故事,如果把情节单拎出来怕是情致全无。
      勒卡雷是节奏大师,语言大师,铺排大师,当然也是耐心大师。像这样写书一定是很耗神的。
      史迈利无比丰满。
      该说的书里已经说了,读者不需要再言。
  •     几乎是用倒叙的手法读完了史迈利三部曲,籍着电影的印象,先读了《荣誉学生》,再读了《史迈利的人马》,最终回过头来,重新读了《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不同的阅读顺序,有时候会在某种意义上改变对故事及人物命运的认知结构。当最终洞悉了卡拉的人格与结局时,回头再来看比尔海顿的故事,一切都恍如隔世。
      
      从主线故事上来说,第二部《荣誉学生》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番外篇,正如勒卡雷自己所说的“史迈利和卡拉是不必要的角色”,然而却是这一部升华了主题,深掘了人物,拓展了世界,从史迈利身上提炼出黑暗的隐秘人性,从而奠定了最终的结局。假如卡拉不曾牺牲比尔,那么牺牲了杰里的史迈利已经毫无疑问地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对抗的最终,考验的只是大家愿意坚守的底线的深度而已。
      
      三部小说都是作者成名后的写就的,因此无论笔法或者结构都及其成熟,不曾出现大的波动。三部曲的高潮统一设置为三段等待。在充满张力与对抗的谍战描写中,作者还是文艺地用静态的等待来引出三个重要的故事高潮。
      
      第一部《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中,史迈利脱掉皮鞋,赤脚坐在Camden铁路桥边的那栋房子里,静静地等着他或者早已预知然而却不愿承认与面对的比尔现身。他忘记了一切与工作有关的推理,演绎,判断与结论。他只是纯粹地凝神于那些朋友,那些要负担后果的人,那些所爱过的人,那些已经失去的人,与那些仍在乎的人。
      
      第三部《史迈利的人马》中,他则静静地等待在柏林墙边,看着远处被安恩所送的打火机所点燃的骆驼牌香烟在忽明忽暗中随着卡拉一步步靠近边界,心中却丧失了所有胜利的喜悦与成就或与满足。反而间或被如潮涌来的恶意所占据,间或被负罪与忏悔所填满。他要等待的是另一个自己,一个忠于自己放弃事业的自己,一个自己曾经希望做到然而却再无机会选择的自己,一个被自己所打败的自己。
      
      这都是设置巧妙,蕴含力量,扣人心弦的场景,看到柏林墙那一段时我几乎潸然泪下。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第二部的那场等待。主角从史迈利过渡为杰里。他紧张地与柯——一个自己调查了一整本书的敌人,卡拉的情报员一起等待着从中国大陆飘来的舢板。柯等待着他失散半个世纪的兄弟,而杰里则等着柯履行承诺,放归他所爱的女人以自由。可是杰里等来的是向他与众人吞吐火舌的直升机,机上的乘客则是他的恩师兼好友兼上司——史迈利。
      
      这一部宛如邦德与M的决裂。只不过在007系列中,蜕变世故,隐蔽情感的是邦德,而这里,则是M。此时的史迈利已经不再是第一部中被圆场清退的独行侠了。他面对着分崩离析的情报机构,面对着咄咄逼人的中央官僚,面对着空空荡荡的没有了安恩的家庭。他选择变成了卡拉,或者说他心中认为属于卡拉的那一面。而那一面却让他在第三部里战胜了真正的卡拉。
      
      因此所有的一切以悲剧收场。在故事中没有胜者,所有人全部都统统失败。在一个精巧的残酷斗争体系中,无论民主或专制,自由或保守,拘谨或放荡,信奉职业或享受人生,所有的结局都只能是失败。对的败给错的,没有比这更糟的事。但事实上,这却是我们一直在上演的所有历史。
      
  •     终究是个父亲,是个放心不下小小女儿的父亲。
      可怜的卡拉,终于明白,再伟大的事业,也比不上他小小女儿的一根头发。
  •      从《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看到《史迈利的人马》脑子里一直回荡着一个词——挽歌。史迈利三部曲的确是送给冷战的一曲挽歌。当年意气风发的众人到日暮西山之时都已无力回天,无论是那一方的老间谍都被自己的国家、曾经的信念所抛弃,他们成了一群被封锁在满是灰尘的档案卷宗里的甲乙丙丁,无人知晓他们,也没人关心他们;他们挣扎着活在这个不属于他们的世界里;睡魔的故事重新将他们召集到一起,可那又如何?即使将对方扳倒,自己就真的胜利了?史迈利连捡起安恩打火机的力气都没有了。他们今天胜利了,明天仍然要回到被抛弃的生活中,东奔西跑,最后的余热被压榨干净以后,再也不会有过去的幽灵来打扰他们了,他们也进入了冷战的坟墓。
       史迈利作为整个故事的核心,陪着读者走过冷战,也将自己彻底暴露在所有人面前。《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中他是挣扎在理智与情感之间的老间谍,《荣誉学生》中左右为难却仍想干一番事业的圆场领导人,到了《史迈利的人马》里他已经什么都不是了,只是个躲在图书馆里做学问的小老头,因为一段没齿难忘的经历奔波在欧洲大陆找寻往昔的同事与对手,最后仍是为他人做嫁衣,在这个过程中他彻底毁了自己的最后一丝悲天悯人,终于身陷他曾经不齿的敌人所处的位置。他赢的漂亮却再也没有一丝力气弯下腰。他报仇成功却已无法再挽回爱人,也不能去想在复仇道路上枉死的鬼魂们忏悔。
       史迈利自诩为国家拿起宝剑披荆斩棘,偏偏就是这把名为国家的利剑一次又一次砍得他遍体鳞伤,还砍得他家庭破裂,最后仍是这把剑实现了他的复仇,也将深入心肌的一剑直插进他的胸膛。史迈利彻底被大英帝国昔日的辉煌所毁灭,他眼睁睁看着往日的日不落帝国走向衰败,他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维护帝国的尊严,实际上却是帮他人拉倒帝国最后一个砥柱,一次又一次在他自信自己是正确的时候,政治总能无声无息的毁了他。他始终是个跟不上政治潮流的办事员,只能提供详尽的资料却无法用这些资料打一副好牌,总是在巅峰时刻输个精光。
       史迈利属于日不落帝国,他从学校里学习到服从于国家的天性。为了这个天性,不断有人走上祭品台,某些人还是被他亲自护送上去的,很难说清楚那些冤魂跟史迈利的关系,有些是他的亲友学生、另一些是他的敌人、更多的是那些根本无人知晓的家伙。史迈利曾坚信自己比敌人有着更多的仁慈,可到头来他的手上沾着的鲜血不比敌人少多少,至始至终他跟他的敌人是同一类人——从为了信仰而战开始到最后被信仰所抛弃。
       比起史迈利在宦海的浮浮沉沉,他的对手卡拉一直站在权力顶端死死把持自己的世界。在几十年的明争暗斗中,他总是能打得史迈利措手不及,照理说他应该是最后的胜利者,可他也被自己的世界遗弃了,他跟史迈利一样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最终为了亲情输到体无完肤。
       史迈利和卡拉如同戏剧落幕前最后的致辞人站在舞台中央却无人知晓,灯光全部落在周围,他们始终处于黑暗中直到大幕落下,在观众雷动的掌声中没有谢幕就回到后台,默默卸去妆容隐身于无声的世界中。所有的间谍都是如此落幕,有些还无法如此从容,来不及卸妆就化为幽灵永远徘徊在舞台上。也有些中途退场的老人们从此后东躲西藏根本无从知晓戏是如何收场。即使是那些处于灯光下的明星也终有一天唱着挽歌走入黑暗里。
       世界不就是这样吞噬着我们每一个人?
  •     按照他的构思,这是最后一本了,应该是带有总结性质的,确实是个终点,卡拉被逼过来了。
      可是书里面虽然有康妮、彼德吉姆勒、托比,但是自始自终没觉得这是个以史迈利为首的特工人员的群戏——其他人出现得都很克制,而非华丽。不是说内容不应如此,而是这个题目与这些内容并无太有逻辑的关系。我的感觉而已。
  •     这个<<伦敦谍影>>即"追寻卡拉"三部曲的第三部 <<斯迈利的人>>,最近世纪文景也出了新版的翻译,但我觉得不如这个老版翻译的精到。我也买了新版的<<荣誉学生>>,实在是翻译得差强人意,语句缺乏流畅感。
      当然,翻译的最好的,也是勒卡雷写得最好的还是那部董乐山先生翻译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   看TTSS的时候,第一遍光用来记人名字了.看影评据说文字比电影更好?.
  •   的确是文字更好阿
  •   三部曲及电影都看过了,很喜欢的一个间谍形象,看过这个,就感觉史迈利比007更接近真实的间谍人
  •   拿电视剧跟文字比才公平,电视剧尽力做到了忠于原著。
    而它的电影是已经好莱坞化的创作。
  •   如果只是和《密使》相对照来看,那么遗憾的是,格林没有间谍的经验,而勒卡雷的经验则是过多……
  •   格林的《文静的美国人》还不错,看得出来有切身的经历在里面……格林和勒卡雷最为一致的地方就是都对热情的美国人大泼冷水
  •   中国人对日本人也是如此……
  •   格林也当过间谍啊,还公开同情Kim Philby。
  •   他的女儿到底得的是什么病?一定要转移到国外治疗?是否她童年时真亲眼看到卡拉杀死她的母亲?还有 卡拉做的这一切 布的这一切的局 是否绕了个大弯子?他难道不知道把女儿送到西方比在苏联更危险?也更容易露出破绽让西方察觉?
  •   和西方相比,体制下的苏联更可怕。我觉得卡拉是想给孩子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   www.fqshu.com来看看
  •   恩 ..不錯~
  •   史迈利是在为安复仇?还是在为海顿复仇?还是在为他自己复仇?
  •   那个时代的间谍感觉非常的优雅......又因为年代久远,显得非常的不真实.
  •   请问看这本书之前要先看一个系列的其他书吗?
  •   需要先看《裁缝锅匠士兵间谍》,基本就了解了。
    《寒风孤谍》也可以先看看。 卡拉在那里面就出现了。
  •   史迈利拜访老部下,在和他们的交流中,剥离出睡魔的故事的前因后果,以及圆场在他不主事期间的状况。可以说,整个情节是随着一个个史迈利的老部下的出现慢慢展开的,史迈利的部下一直贯穿始终。
    另外,整个读下来会发现这本书里有大量非情节的东西。作者用很多笔墨描写史迈利的老助手们现在的境况。不管过去他们怎样风光,也不管他们为国家民族做出怎样的牺牲,过去了他们就不再为圆场眷顾,现在多半是孤零零过着窘迫的生活,即便有些不孤身一人,也是整日为生计奔波。同时书中夹杂很多史迈利对自己的过往和与妻子纠葛的回忆,读来更觉得史迈利孤单,相比之下,为女儿忙碌的卡拉似乎更像个活人。
    这部终曲不只交代了卡拉的下场,还有史迈利的老部下们的结局,是名符其实的间谍挽歌。
    前前后后读了很多遍,还是想说这是一本好书,因为看过后会留下些东西。
  •   这本翻译的很好,现在看起来第二部太弱了,可惜了这套书
  •   2大概是台译照搬。1说实话虽然是董乐山译的,但读着也觉得不畅
  •   照我的理解,书名应该翻译为 斯迈利的人,其实就是指 弗拉基米尔将军,他以前是斯迈利指挥的间谍,而不是指斯迈利那伙手下,那些手下,是经典龙套,三部曲都有的
  •   你很好。
  •   三部曲都是用的台译本,译者也都是台湾非常不错的译者,但和我们言语习惯上的差异确实是有的。
  •   第二部名叫《荣誉学生》,可我读完整本书好像并没有出现“荣誉学生”这个代号,确实第二部翻译的不太好,感觉就像流水账,很生硬
  •   荣誉学生我倒是能理解应该就是指这个男主人公,他被史迈利培训过。
  •   史迈利的人马看过国内另一版不叫这个名字,翻译的不错
  •   找到了,叫《伦敦谍影》
  •   嗯,是刘险峰翻译的么
  •   确实哇,斗来斗去,卡拉还有女儿可以疼爱,斯迈利啥都木有
  •   荣誉学生是个昵称吧第二章那些越南jjmm叫他的...不过好像和整本书也没啥关系...其实我只看了第一章.....
  •   是啊,施华先生的译笔非常流畅,应该重印的是这个版本。
  •   差强人意是大体上让人满意的意思,我想你的意思是这个版本不尽如人意吧。
  •   是有点不尽如人意,我看了一部分都没继续看,不过译者好歹也翻译了这么长的小说,没功劳也有辛劳啊。
  •   今天在旧书摊上巧遇这个版本,当即拿下。
  •   前几天在旧书店看到,品相极好,12元,很贵,还是拿下了,阅读中,感觉真好
    也超喜欢这个封面
  •   但以世纪文景出的史迈利三部曲来说,比起宋瑛堂老师翻的第二部,李静宜老师的水平已经好得谢天谢地了。。。。。。
  •   老版未收到,新版将就着看完了。这翻译不是一般的差呀,也就将就着能看明白情节。
  •   我也觉得 董乐山的翻译的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