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史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孔寒冰  页数:563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凝聚了孔寒冰教授多年的心血。为了能在修订这本《东欧史》的过程中补充资料,增加实际感受,他经历千辛万苦,分两次游历了中东欧十五个国家。作为同事,我耳闻目睹寒冰教授以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深耕细作于一个在国际政治中算不上显学的研究领域,不禁为他的执着精神和严谨学风所深深感动。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弥漫着浮躁之风的今天,这种精神尤为难能可贵。能为本书作序,故而备感荣幸。我本人对东欧问题素无研究,但在对国际政治、中国政治与外交的粗浅观察中,深感东欧地区的重要地位。诚如寒冰教授在本书中所言,这一地区的历史文明特别悠久,民族宗教关系特别复杂,地缘战略位置特别重要,其周边大国(今天还有美国)投下的阴影特别深重,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留下的经验教训特别深刻。在中国政治和外交史上,东欧问题也占有特殊的地位。在研究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中美关系时,我就发现当时的美国对华决策者高度关注中共领导人对1948年苏联同南斯拉夫冲突的态度,幻想毛泽东能成为“中国的铁托”。乔治·凯南等人起草的官方内部文件认为,尽管中共公开谴责铁托,但其国内政策与共产党情报局所要求采取的路线不一致,“民族主义很可能将被证明是共产党人的棘手问题”,而中共掌握全国政权后,将会出现“强烈的‘铁托’倾向”。事后的历史证明,中国人对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循环——从强烈抨击铁托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离经叛道行为,到高度赞扬铁托反对外来干涉和霸权主义的正义斗争。这个过程,不是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有了多么大的转变,而是中国人对本国与外部世界的判断标准变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对东欧问题的态度和政策一直既受制于又不局限于意识形态考虑,而且都与当时中国国内政治环境和外交大局息息相关。1956年的波匈事件在中国国内引起很大的政治震动,一直影响到此后中共对一系列国内国际问题的判断和政策。60年代中后期,中共严厉批判“铁托集团的修正主义”,同阿尔巴尼亚结成事实上的政治和战略同盟,折射出那一时期国内“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

内容概要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东欧既是被重视的地方,也是被轻视的地方。说重视,是指从古到今各大国势力常常把东欧作为称霸欧洲和称霸世界的重点或起点;说轻视,是指大国在划分势力范围和构建世界体系的时候又极少考虑东欧民族或国家的利益与诉求,多半将它们当作大国之间讨价还价的筹码或争夺和控制的客体。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东欧为什么自己当家作主的时候少,而受制于人或任人宰割的时候多?东欧有没有不间断的社会发展?影响东欧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从这些疑问出发,《东欧史》在大国和大国关系的框架内对东欧整体的社会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时间跨度从东欧民族形成、早期国家建立到迄今为止尚未完结的重返欧洲进程,长达几千年。

作者简介

孔寒冰,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前身),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东欧政治与外交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克拉拉·蔡特金年谱》(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克拉拉·蔡特金评传》(专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1998年获得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涉外企业创建与运行管理》(独著教材,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1996年获得北京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俄罗斯政治体制》(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科索沃危机的历史根源及其大国背景》(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000年获得北京大学著作二等奖),《涉外企业的理论与实践》(独著教材,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历史瞬间——20世纪重大事件的起源及其影响》(专著,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叶利钦执政年代》(合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清除巨蠹》(主编,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金桥——外资与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专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历史、理论和评价》(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004年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直接利用外资的理沦与实务》(合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世界社会主义史论》(主编之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005年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专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版),《国际妇女节起源考》(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005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东欧政治与外交》(独著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导论一、东欧的内涵二、研究东欧的意义(一)地缘政治视角(二)民族宗教视角(三)历史发展视角(四)经验教训视角三、相关研究概述与本书的特点(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二)对东欧发展连续性的解读第一章 东欧主要民族的形成及其早期国家的建立第一节 东欧主要民族形成的历史条件一、罗马帝国的兴起二、罗马帝国的分裂和基督教的分裂第二节 西斯拉夫民族的形成和它们的早期国家一、斯拉夫人和西斯拉夫人二、波兰人及早期国家的建立三、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及早期国家的建立第三节 南斯拉夫民族的形成和它们的早期国家一、民族大迁徙与斯拉夫人的第二次分化二、保加利亚人及早期国家的建立三、其他南斯拉夫人及早期国家的建立第四节 非斯拉夫民族的形成和它们的早期国家一、马扎尔人及早期国家的建立二、达契亚人及早期国家的建立三、伊利里亚人及早期国家的建立第二章 东欧历史上的强国第一节 从等级君主制到贵族民主制的波兰一、波兰的统二、波兰的强盛第二节 大摩拉维亚和捷克王国一、短暂的大摩拉维亚二、捷克王国第三节 匈牙利王国第四节 保加利亚王国一、第一保加利亚王国二、第二保加利亚王国第五节 塞尔维亚王国第三章 反抗异族侵略和压迫的东欧第一节 生存在东西罗马的阴影中一、阿尔巴尼亚的社会发展二、罗马尼亚的社会发展第二节 抵御奥斯曼帝国一、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的入侵二、塞尔维亚人的两次起义三、斯特凡大公领导的抵抗运动四、斯坎德培领导的武装斗争第三节 反抗东西方列强一、神圣罗马帝国和沙皇俄国的扩张二、捷克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三、匈牙利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四、波兰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第四章 东欧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第一节 影响东欧民族国家出现的因素一、近代国际体系和大国问的战争二、民族复兴运动的兴起三、社会主义政党的产生第二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建立的东欧民族国家一、瓦拉几亚与摩尔多瓦的统一二、保加利亚的独立三、阿尔巴尼亚的独立第三节 东欧国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两次巴尔干战争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东欧国家第四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东欧民族国家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二、波兰共和国的重建三、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四、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第五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问的东欧第一节 影响这一时期东欧发展的因素一、凡尔赛体系的确立二、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三、共产主义政党的产生第二节 要求修约的国家一、凡尔赛条约的后患二、急于复仇的匈牙利三、不断右转的保加利亚第三节 反对修约的国家一、受德国威胁的捷克斯洛伐克二、游走于大国之间的罗马尼亚三、被民族矛盾困扰的南斯拉夫四、小协约始末第四节 另一类的国家一、夹在苏联和德国当中的波兰二、为生存而挣扎的阿尔巴尼亚第六章 东欧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节 受法西斯之害的国家一、遭第四次瓜分的波兰二、被肢解的捷克斯洛伐克三、被侵略的南斯拉夫四、被占领的阿尔巴尼亚第二节 与法西斯为伍的国家一、紧跟德国的匈牙利二、寻求法西斯“庇护”的保加利亚三、受法西斯胁迫的罗马尼亚第三节 东欧的反法西斯斗争一、波兰的抵抗运动二、捷克斯洛伐克的抵抗运动三、南斯拉夫的抵抗运动四、阿尔巴尼亚的抵抗运动五、匈、保、罗三国的抵抗运动第七章 人民民主制度时期的东欧第一节 东欧人民民主制度确立的背景一、大国战时的合作与战后的势力范围划分二、德国的分裂与民主德国的诞生三、战后初期斯大林的国际合作主张第二节 东欧人民民主制度的实践一、人民民主制度的形成……第八章 苏联模式在东欧的确立第九章 东欧的改革年代(上)第十章 东欧的改革年代(下)第十一章 东欧的急剧变革第十二章 “返回欧洲”的东欧历史仍在延续(代结语)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苏联解体以后,东欧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仍是美国、西欧和俄罗斯争夺的对象。对东欧国家来说,历史命运似乎有着很强的穿透力。这种现状反映在学术研究上,对于迄今为止尚未完成的北约东扩和欧盟东扩,学者们更多地从北约的新战略、欧盟的新政策、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讨价还价的角度来研究,不大关注从东欧国家角度来探讨这两个“东扩”问题,更少表达这些国家的利益诉求和内心感受。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东欧地区始终是被争夺和控制的对象。对此,有学者认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民族历史上的敌对源于前者控制东欧的顽固欲念,而现在看来,这也是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①东欧一直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重要舞台,但这个舞台上的主角从来都是外来的大国,这里的民族和国家只能充当配角并承担着各种后果。按帕尔默的观点,东欧各族人民的这种命运就是由“地图预先注定的”②。这种看法正确与否固然可以进一步探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他是从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角度提出来的。(二)民族宗教视角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宗教的力量,种族特点,民族主义和帝国的建立、维系和衰亡在东欧的社会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在这四个因素中,前三个是内部的并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是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人文地理学等诸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但是,由于对内涵的界定标准不一,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在什么是民族的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为了研究方便,学者们对各种不同的民族界定进行了分类。第一种是将民族界定分为主观派和客观派两类。前者界定民族的出发点是人的想象,即特定的人群只要认为自己是一个民族,他们就是一个民族,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1963-)直接把民族称为“想象的共同体”③。后者界定民族的出发点是民族构成的客观因素,如地理条件、宗教信仰、肤色、语言、种族、习惯以及共同的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等等。④第二种是将民族界定分为斯大林的“四个共同论”和“西方民族观”两类。

后记

1992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我就留在北京大学任教。到现在为止,我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有关东欧的专业课已超过了15年,而在其他相关课程中涉及东欧问题的时间就更早了。因此,我一直有写一部系统的、综合性的东欧史的愿望。既是出于生计也是出于兴趣,在过去的20年间,我断断续续写过数十篇有关东欧的论文和短文,1999年还出版了《科索沃危机的历史根源及大国背景》一书,指导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写的学位论文也多半与东欧的政治与历史相关。其中,郭洁的博士学位论文《纳吉·伊姆雷与20世纪50年代的匈牙利政治发展》获得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第一届章文晋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说这些没有任何臭显摆的意思,只想表明我具备一点写东欧史方面著作的基础,甚至可以说部分章节的书稿已经有了。不过,正式着手将这些零散的东欧史整合到一起是从2005年开始的,那一年我申请到了北京大学的一个教材项目《东西方之间——东欧概论》。真正全力写此书的时候,我发现这是一个很难做的大难题。纵向几千年,横向十三个差别极大的中小国家,要把它们如何诞生、怎么曲折发展和演变写清楚,要说明与此有关的内部和外部的种种原因,真的是很不容易。结果,稿子越写越长,原定的字数就打不住了。后来,我索性也就放任自己了,写到哪儿算哪儿,能写多少算多少。在按规定完成了近40万字的教材之后,我继续前行,最后终于完成了摆脱教材体例、字数也扩大了近一倍的东欧史。就在书的初稿完成后不久,学院批准我休一年学术假。在学院的大力资助下,我分别在2009年2~3月、8~11月对地理位置的中东欧十五国的三十多个大小城市进行了学术访问,书稿的最后修订就是游走在中东欧国家过程中进行的。除了到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同那里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尽可能多地搜集这些国家的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外,我还特别喜欢参观那些记载了中东欧社会发展中重大历史事件的地方,喜欢一个人漫步在多瑙河、维斯瓦河、萨瓦河、蒂萨河、奥得河畔,注视着承载着中东欧国家、民族喜怒哀乐的缓缓流过的河水,更喜欢久久地坐在波罗的海、黑海岸边,倾听浩瀚无际大海的惊涛拍岸。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不敢说读了万卷书,但路走得却不止几万里。

编辑推荐

《东欧史》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东欧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用心之作,内容很好!
  •   好厚的一本书中对东欧国家的历史沿革,现状形成的分析比较全面
  •   慢慢看了。想起来有兴趣了就拿起来看看。
  •   东欧曾经作为一个整体,但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各具特色。
  •   很不错,仔细研读了一个月,收获很大
  •   本身的内容非常充实,对东欧国家、地区的历史沿革讲得很详细。不过本书内没有地图,如果需要好好研读还是要自己动手查查资料的。
  •   这本书挺详细的,介绍的东欧民族和国家的建立,和中世纪 、近现代发生的事情,很全面
  •   正文稍微看了下.从前言后记中感觉得到作者是用心写这本书的,尤其是特意去游历了东欧各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