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市镇网络与交往力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上海人民  作者:罗婧  页数:306  字数:262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近30年来,社会史尤其是区域社会史研究已成为史学界关注的学术前沿,人们希望通过对各个区域社会历史的深入剖析而获得对中国整体史的新认知。在众多的区域中,江南社会历史尤其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青睐。关于江南的区域范围,学界虽无统一看法,但大致可包括今日之苏南、浙北、上海与皖南,其核心则为苏、松、常、嘉、湖、杭、徽地区。江南地区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自宋代以来,一直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区域内有六朝古都金陵、南宋古都临安、明清都会苏州以及今天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近代以降,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在这里激荡交汇,开始了中国区域社会最早的近代转型。今天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以传统的江南区域为核心发展而来的。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研究江南社会的学术潮流兴起于20世纪前半期,百年来学者对江南的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等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有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讨论所涉及的苏、松、杭、嘉、湖地区和徽商等方面的研究,为我们在此领域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30年来,随着社会史研究在我国蓬勃兴起,江南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已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学者们以整体史的新视野重新审读历史。不再满足于政治史和经济史,而是将目光向下,关注长时段的文化、心态、习俗、信仰、仪式、组织、结构、区域、普通人的生活、地方社会对国家的制衡等等。鸿篇高论,不胜枚举,可谓是“千里莺啼绿映红”,令人目不暇接,研究水平之高是没有一个地区能望其项背的。

内容概要

本书是《江南社会历史研究丛书》系列之一的《江南市镇网络与交往力(以盛泽经济社会变迁为中心1368-1950》分册,书中包括了:蚕桑丝织区域性交往圈中的盛泽、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嘉湖区域的影响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书籍目录

序绪论  一  学术史回顾  二  研究对象、视角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视角与方法  三  交往力——贯穿全书的概念与思路   (一)区域研究视野中的“交往力”   (二)全书思路与基本框架第一章  盛泽镇的地域空间  第一节  苏嘉湖区域中的盛泽   (一)盛泽的区域属性划分   (二)苏嘉湖区域的自然环境及盛泽的个性   (三)苏嘉湖区域的人文传统与盛泽的特点  第二节  盛泽的交通、通讯系统及其演变   (一)水上古商道网络   (二)近代化的水陆交通   (三)邮政通讯的建立与发展第二章  蚕桑丝织区域性交往圈中的盛泽  第一节  苏嘉湖蚕桑丝织业市镇群落及其特性   (一)明清苏嘉湖蚕桑丝织业市镇概览   (二)明清苏嘉湖区域的蚕桑丝织业交往圈  第二节  近代苏嘉湖蚕桑区市镇网络剧变中的盛泽   (一)清中叶苏嘉湖区域的四大市镇网络   (二)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嘉湖区域的影响   (三)以盛泽为中心的丝织业区域性交往圈的重整第三章  沟通世界市场的盛泽绸  第一节  盛泽绸商品化的渐进与突变   (一)盛泽绸在丝绸商品化过程中的坐标   (二)丝绸商品化的态势与盛泽绸个性分析  第二节  逐步纳入市场指挥棒之下的盛泽绸生产   (一)手工业时代的盛泽绸的生产   (二)技术革命对盛泽丝织业的冲击  第三节  盛泽绸生产组织与交易体系的演变   (一)盛泽传统丝织业生产组织的近代变迁   (二)与世界市场相衔接的盛泽绸交易体系第四章  盛泽市镇社会的成长与变迁  第一节  镇区形制及其辐射范围的形成与扩展   (一)从小村集成市升镇    (二)归入国家行政建置体系    (三)由平稳安定到动荡与剧变  第二节  移民社会的整合与地域认同感的构建   (一)以移民为主的市镇人口   (二)商人社会及其地域认同第五章  盛泽经济社会的互动特质  第一节  体制内的有限商业活力   (一)工商业政策演变中的盛泽丝织业   (二)国家政权对盛泽的逐步掌控  第二节  “小盛泽”与“大盛泽”的多维社会交往圈   (一)位于“吴越分歧处”的盛泽   (二)多层次的市镇社会人际网络  第三节  富于蚕桑丝织业特色的习俗与传统   (一)从乡间到镇市的蚕桑习俗   (二)丝织工商业的惯习与节庆结语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二,商品流通的顺畅与市场机制的运行必然带动市镇丝织业生产的专业化发展,对盛泽市镇专业化性质及其丝织业生产专业化的探讨也有不少学者涉及。洪焕椿认为,江南市镇兴起和商业旺盛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经济与副业、工商业结合的兼业化道路,并举盛泽为证。陈忠平的研究显示,在苏嘉湖三府毗邻的数县中,东起盛泽,西至乌程、归安一带濒湖区农家养蚕业最为发达,从其南北两侧向该地贩运桑叶的贸易也最为兴盛,这一区域的蚕桑业专业化拥有相当高的水准。樊树志指出,明清时期,盛泽周围四五十里间,农家都已经把绫绸作为主业,丝织业产品价格的高低,成为决定当地农家“有岁无岁”的主要依据。到了民国时情况依然如故:农家织成后,卖与绸庄,为该地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漠视之。赵冈也注意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简单的丝绸生产不断向农村靠拢的现象,并以盛泽作为典型的例证。彭安玉在讨论了专业化、商品化生产对市镇化的影响时,亦举盛泽为证。龙登高则通过盛泽的例子,说明专业市镇的勃兴正是因为手工业的发展,而其生命力在于拥有广阔的市场。最早提出“专业市镇”一词的是傅衣凌,他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据于当时社会生产,即商业、手工业、商品生产、货币流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并成为全国性国内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乌青、南浔、濮院、盛泽等地“和丝织业有密切的关系”,“像这一类新兴的专业市镇,在江南地区是很多的”。

后记

我生长于漓水之滨的桂林,乍来江南,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和新鲜。2002年来沪考博时,当列车抵达浙北境内,引入眼帘的那一幕至今令我难以忘怀:精耕细作的稻田、奢华气派的村舍、鳞次栉比的厂房,在与家乡极其相似的翠绿葱茏间,少了些许灵秀恬淡,却洋溢着更多的生机与活力。独坐车窗前的我不禁感慨连连:在这块人文荟萃千余年的土地上,传统积淀与现代气息竟有如此和谐的交融,其动因何在?在有幸师从唐力行教授进行区域史研究之后,这份初临江南的感慨促使我有了将探究江南的历史底蕴作为学位论文选题方向的冲动。然而,江南历来是中国史研究的重中之重,不仅成果丰硕,而且在研究方法、视角上引领经济史和区域史的风气之先。我并非江南人,之前亦未涉足过任何相关的问题,既缺感觉,又无基础,能做好吗?在唐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督促之下,我试着将自己硕士阶段对横向历史运动的思考同区域研究的考察模式相结合,把江南放在世界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大背景之下,并将盛泽镇这一“资本主义萌芽”讨论中的经典例证作为个案切入点。区区20余万字,必定言不尽、道不完江南的种种,仅止算做一个异乡人的有感而发罢了。

编辑推荐

《江南市镇网络与交往力》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江南市镇网络与交往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