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文化与致和之道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自慧  页数:387  

内容概要

  中华文明素称礼乐文明,“礼”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几千年来,礼文化已深深融入炎黄子孙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本书运用文本诠释学、现代仪式学、耗散结构理论和社会史等方法,对古代礼文化中蕴涵的元典精神、和谐理念进行了挖掘和梳理,对起伏跌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致和之道进行了探索和思考。以全球化的视野和与时俱进的致思路径,对礼文化之和谐理念、致和之道进行了解构、重构和现代转换,对中华民族从“静态和谐”到“动态和谐”、从“协和万邦”到“和谐世界”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回顾和前瞻。旨在通过文化自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软实力提升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

  张自慧,女,1966年生,河南南阳人。哲学学士、法学硕士、历史学博士,教授。199l-2003年任教于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现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礼文化研究所所长、人文与思政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哲学、礼文化、伦理学。近年来,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课题,出版专著《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人际关系与沟通艺术》、《个人形象与求职艺术》;独立发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近四十篇,其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近二十篇,并有多篇被《新华文摘》摘录、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书籍目录

导论
 一、“礼”与中华文明
 二、礼文化与中国社会
  (一)“礼”是华夏文明的标志
  (二)“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
  (三)“礼”是人人遵守的社会规则,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
 三、“礼仪之邦”的理性之光:“中和”情结与“和谐”梦想
  (一)理性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追求
  (二)理性是“礼”的灵魂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礼文化元典与“元典精神”
 一、“礼”与“仪”的滥觞
 二、礼文化元典与“元典精神”
  (一)重人远神的入世情怀
  (二)以礼乐教化天下的人文精神
  (三)尊礼尚施、礼宜乐和的家国同构理念
  (四)常与变、因与革的变易精神
  (五)过犹不及、允执其中的中庸精神
 三、礼文化“元典精神”的普世性与合理性
  (一)礼文化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理性
  (二)礼文化找到了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
  (三)礼文化倡导积极入世、勇于担当、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四)礼文化与诸子学说相比更具普世性与合理性
 本章结语
 
第二章 礼文化之核心命题——克己复礼
 一、关于“克己复礼”千年辩争的回顾
  (一)从汉至清,争论的重点——“克己”的真义
  (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辩争的核心——“复礼”的真义
 二、“复礼”的真正意蕴与周礼的精神实质
  (一)“复礼”的真正意蕴
  (二)周礼的精神实质
 三、“克己复礼为仁”的因果必然性与普世价值
  (一)孔子为什么要“克己复礼”
  (二)“克己复礼为仁”的因果必然性
  (三)“克已复礼为仁”的普世价值
 本章结语
 
第三章 古代礼文化之和谐理念
 一、礼之用,和为贵
  (一)“和”是儒家礼乐文化的精髓
  (二)礼治的目标是“万物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二、敬让谦恭
  (一)“敬”——礼之本也
  (二)“让”——礼之质也
 三、崇德尚义
  (一)“崇德”是中华民族的特征
  (二)“尚义”是礼仪之邦的传统
 四、忠恕诚信
  (一)忠恕乃做人之道与人际关系和谐之秘诀
  (二)诚信乃天地之道与国家兴旺发达之法宝
 五、礼宜乐和
  (一)周公制礼作乐旨在构建礼宜乐和的太平之世
  (二)“礼”、“乐”的异质互补与社会和谐
 六、中和位育
  (一)“中和位育”代表了儒家文化的精髓
 ……
第四章 古代礼文化的“致和之道”(上)修身与齐家的秘诀——《仪礼》、《孝经》中蕴涵的“致和之道”
第五章 古代礼文化的“致和之道”(中)治国的秘笈——《周礼》、《礼记》中蕴涵的“致和之道”
第六章 古代礼文化的“致和之道”(下)“平天下”的真义——《周易》、《荀子》中蕴涵的“致和之道”
第七章 古代礼文化“致和之道”的现代转换
第八章 礼文化和谐理念的与时俱进及当代和谐社会构建
结语:礼?秩序?和谐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其一,和谐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外界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负熵流是系统有序演化的重要保障,是自然界中一切生态系统进化的动力。而只有开放系统才能引入促使系统有序发展的负熵流,从而使系统由杂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形成耗散结构。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例如,在中国封闭保守的古代社会,宗法等级制牢牢地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这种封闭的超稳定结构持续数千年,社会系统内部的正熵越来越大,从外部引入的负熵几乎为零,导致中国社会时常处于低速发展或停滞落后的无序状态。而开放性社会则迥然不同。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了封闭的自然经济体系,拓宽了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科技、文化、信息等交流的渠道,逐步形成了走向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开放性社会,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使在封闭社会中长期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解放,使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喷涌而出,这一切为社会有序化程度的提高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当然,开放只是实现社会系统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开放后还必须引进负熵流,遏止正熵流。因为,负熵流能促进社会进步,使系统更加有序;正熵流则阻碍社会发展,导致系统无序。如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大量鸦片进入,白银滚滚外流,这种被迫开放引入的是正熵流,它加速了社会的动乱和系统的无序。而今天主动打开国门,实施开放政策的中国,通过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大量吸纳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秀的思想文化等负熵流。这些负熵流增强了社会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了社会巨系统的有序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谐社会是一个能够通过物质和能量的新陈代谢从环境中不断汲取负熵的社会。  其二,和谐社会是远离平衡态的有序结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当参数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从外界引入负熵流来抵消自身的熵产生,就可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这种结构是稳定的,不会因外界的扰动而变化,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动态系统。要实现社会系统的有序发展,也必须使之远离平衡态;如果它处在平衡态或近平衡态,即使从外界引进负熵流,也不能产生新的有序结构。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封闭保守而无法引入负熵流,从而形成了处于平衡态或近平衡态的社会系统,造成了社会周期性政治振荡和停滞陸的经济状况。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礼文化与致和之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礼文化能不能致和?这是一个大问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