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智慧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姚淦铭  页数:343  
Tag标签:无  

前言

国学之儒家经典,汉代有《五经》之谓,即是《易》、《书》、《诗》、《礼》、《春秋》。宋代有《四书》之称,即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后代又有“四书五经”之说,《四书》居于《五经》之先,而《大学》又居于《四书》之首。然而历史的轨迹饶富机趣,《大学》本来却非是一本书,而是《礼记》中的一篇,《中庸》亦然如此。《礼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是西汉学者戴圣删订选辑先秦礼学家解释《仪礼》之“记”,又称为《小戴礼记》,简称为《礼记》。在宋代以前,《大学》与《中庸》并没有被特别予以重视与开掘,学者们更没有单独把它抽取出来,独立地看待研究它们。宋代时,一种历史的机遇使得《大学》、《中庸》被独立出来成为两书。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注《论语》,又将《大学》、《中庸》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为《四书章句集注》。于是《四书》之名始立,后来又作为求学的入门书。《大学》又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籍,数百年以来更加深刻地影响了国人。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国家规定科举考试须在《四书》内出题,且发挥题意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根据,明清沿袭。因此《四书》影响极其深远,曾经家颂户习。《大学》就这样曾经成为我国宋以后数百年文化天宇中的灿烂星辰。曾如是闻柏拉图《理想国》之言:“我说,那么作为这个国家的创建者,我们的责任是促使最优秀的灵魂获得我们说过的这种最伟大的知识,使它们具有能看见善的视力,能上升到那个高度。”我想,这也沟通了《大学》所说的宗旨,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了!其实《大学》要培养的就是这样的一批优秀的灵魂,不断地向上、向高处、向善处飞翔,再飞翔、又飞翔的人,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国家的人才、精英、栋梁!《大学》确是饱含智慧、至理、名言之作,更是具深心、妙用、魅力之著。若非如此,则不足以成为经典;若非如此,也绝不能历久而依然精光闪烁、淬砺而愈发弥新。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说到《大学》的“格物致知”时,就曾高度赞扬:“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当然我们要在新的时代,重新发掘借鉴其中的精髓,也正如他说:“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他殷切地“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就启示我们,读《大学》,不仅要读其文本、审其要旨、晓其历史、汲其智源,更重要的是在新的时空下读出一种新的智慧、新的精神、新的向度、新的启示来。虽然我于撰写之时,拳拳心向往之,孜孜诚意求之,但此绝非易事,虽或不能至,也必勉励而为之。这本《大学智慧》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大学》中的智慧的解读,二是在此基础上再对《大学》全文的系统解读。关于《大学》的智慧解读,我们又分别从其“精蕴与价值”、“三纲八目”、“格物致知”、“诚意与慎独”、“矩之道”、“财富智慧”、“教育智慧”、“管理智慧”、“修齐治平”、“历史与谜”等条分缕析地展开解读。在这里将《大学》的各种智慧,发掘之,揭示之,聚焦之,引申之,连绵之,一睹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的古今智慧胜景。关于《大学》的文本解读,我们既对古本《大学》全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也对朱熹的《大学章句》进行译介,这样读者对流传的两个本子可以会观、对比、融通。一面是《大学》原著的大本大源,此或为一翼;一面是《大学》智慧的开掘演绎,此或为另一翼。有此两翼,或许我们就能飞起来,飞翔而上,向上于至善的境地翱翔!                                                          作者                                                      2009年10月

内容概要

你想获得学习与工作的智慧吗?你想获得从政与管理的智慧吗?你想获得财富的智慧吗?你想获得虽处浮躁而能静定的智慧吗?你想获得提高心灵境界的智慧吗?曾国藩为何如此推崇《大学》?中国文人的理想“内圣外王”又是如何实现的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瑰丽宏图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走进《大学智慧》,“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作者简介

姚淦铭,苏州吴江人,文学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教育部直属“211大学”之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研究所所长。曾获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奖。多次出访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进行学术交流。
姚淦铭数十年以来专心从事学术研究,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其于古代文化、哲学、经学、文献学、语言学、文字学、书学、饮食文化等领域,均有论著出版。个人独立著作有11部:《哲思众妙门——老子今读》、《老子与百姓生活》、《再说老子与百姓生活》、《孔子的智慧生活》、《王国维文献学研究》、《汉字与书法文化》、《汉字心理学》、《礼记译注》(台湾)、《趣谈中国摩崖石刻》、《先秦饮食文化研究》(上下册)、《汉字文化思维》等。另与他人合作论著10多部。个人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70多篇。论著多次获各级奖励。
姚淦铭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知名主讲人之一,先后作了《国学大师王国维》、《老子与百姓生活》等系列讲演。姚淦铭又是上海电视台《文化中国》栏目的知名主讲人之一,作系列讲座《孔子》,并获“最具亲和力”奖。

书籍目录

前言篇一:《大学》精蕴与价值  《大学》是大学问  《大学》:内圣·外王  《大学》:道德与社会的鸿猷  解读无名氏的《大学图》  古朝鲜学者的《大学图》  读《大学》法:涵养与体察  钱基博提示的《大学》读法篇二:《大学》三纲八目  “三纲”之一:在明明德  柏拉图的“洞穴”设喻  “三纲”之二:在亲民  智慧:亲民·不亲民·案例  一字之辨:亲民·新民  “三纲”之三:在止于至善  荀子的“四善”说  行为逻辑:肇始·进境·步骤  《大学》·鸳鸯·金针·度人  梁启超的“新民说”  “新民”与新民学会  古今掇英·善·止于至善篇三:《大学》格物致知  品读:格物致知  钱穆:朱熹“格物致知”说  再读:明清·格物·致知  利玛窦、徐光启的“格致”说  李善兰的“格致之学”  徐寿的“格致学”世家  华蘅芳的“格致学”  胡适·笛卡儿·格物致和  格致·潮流·爱因斯坦  丁肇中的“格物致知”观  案例·当代智者·格物致知篇四:《大学》诚意与慎独  解读:“诚”的汉语词场  《大学》·诚意·慎独  荀子论“诚”与“慎独”  曾国藩与“慎独”智慧  慎独之智:王阳明·梁启超  杨震:慎独·齐家·治国  杰斐逊的“慎独”告诫  悬念式的“诚意”测试  再一瞥:“诚意”、“慎独”智慧  骗:现代方式的行走篇五:《大学》絮矩之道  解读:絮矩之道  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  五种弊病:人心不得其正  诸葛亮的《喜怒》之策  五辟:偏辟·救治·修炼  正心·四心·善恶论  铭箴:古人的絮矩之法  儒者·絮矩·气象  絮矩:佣人·将军·大学  丁龙故事:衍生·格致·絮矩篇六:《大学》财富智慧  《大学》的生财大道  《大学》丰富的财富智慧  从孔子的震怒说起  荀子论财富之道  历史经典:富国·发财·豪富  《大学》与《货殖列传》  毋误解:《大学》与《史记》  话说:钱·币·刀·布  世事洞达的《钱神论》  醒世名文《钱本草》  《大学》·财富智慧·经济危机篇七:《大学》教育智慧  大学之道:《大学》与《学记》  《大学》历久弥新的教育经典  感悟:蔡元培的大学之道  《大学》与当代大学教育  德育:《大学》与杜威说篇八:《大学》管理智慧  《大学》:企业管理十大智慧  案例·管理·修身·入世  成与败:在胡雪岩故居之思  企业巨子与《大学》之学问  李嘉诚:财·民·聚·散  巨商王永庆的“止于至善篇九:《大学》修齐治平篇十:《大学》历史与谜篇十一:《大学》原著译讲篇十二:朱熹《大学》译介后记

章节摘录

《大学》书签:篇  一《大学》精蕴与价值你想获得有声有色地学习与工作的智慧吗?你想获得教育的智慧吗?你想获得从政的智慧吗?你想获得企业管理的智慧吗?你想获得财富智慧吗?你想获得家和万事兴的智慧吗?你想获得虽处浮躁而能静定的智慧吗?你想获得提高心灵境界的智慧吗?那你就不妨从《大学》的经典中去学习成功的法则,汲取卓越的智慧,确立成功的理念,培养优秀的素质。——作者《大学》是大学问《大学》是中国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大学》虽是薄薄的,但绝不苍白菲薄;虽落寞已久,但绝非价值荡然;虽不到两千字,但绝对是大学问。“大学”,若依据东汉郑玄的解释:“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这里着重点明,大学就是博学,然后可以为政。“大学”,若依据朱熹的解释:“《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熹《大学章句序》,本书后面有译文,可参照。)这主要意思是,大学区别于小学,是属于成人的教育,讲授“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如果将两者的说法融合起来看,那么《大学》就是教育人们广博地学习,既讲授治己之道,格物致知,意诚心正,进德修业,也讲授治人之道,由修身始,而至于齐家,再至于治国,终至于平天下。《大学》就是这样的大学问。当然它不只是属于大学之内的读本,也是属于整个社会这所大学的经典。在古代中国,《大学》还长时期地成为科举的课本考本,要做官、入仕,就要读此书、考此书。虽然这种科举考试早已废除,但是《大学》永恒的价值与智慧却没有因此而过时。《大学》就像是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阅尽世事的睿智长者,依然为人们于茫茫人世中授予指针、路径、智慧、信心、动力。人成年之时,在大学学习几年,就要踏上茫茫的人世,开始漫长的入世的历程,在这个人生的转折点、节点上,古人就高明地用《大学》来养育你的心,谆谆地教诲你学好一种为将来入世所必具的素质、学问、本领。当然还有已经就职的社会人,也依然需要再学习再温习,从而不断深入地认识与破解复杂的人生、人世、人事的困惑。试问当今现代人:你想获得有声有色地学习与工作的智慧吗?你想获得教育的智慧吗?你想获得从政的智慧吗?你想获得企业管理的智慧吗?你想获得财富智慧吗?你想获得家和万事兴的智慧吗?你想获得虽处浮躁而能静定的智慧吗?你想获得提高心灵境界的智慧吗?你不妨就从《大学》的经典中去学习成功的法则,确立成功的理念,培养优秀的素质,汲取卓越的智慧。《大学》就教你从做人的根本出发,俯视洞察人生的主题,教你怎样去做一个不同于一般的而是卓越的人,怎样去干不同于一般的而是优绩的事。怎样做人是人生的永恒主题,古今同一,中外一同,无不如此。只要你生活在人间的芸芸之中,都会遇到、思考并努力去解决这个根本的问题。不管是平民,还是一般的官员甚至高级官员,无不如此。《大学》就给你指点成就卓越的由近及远、由细微至于宏阔、止于至善的前进路标,谆谆教导你去完成实现生命价值的瑰丽流程。一切希望成功的人都可以从《大学》中学习如何知其本末,审其先后,辨其内外,明其方向,然后奋进、勇进、精进,成为一个卓立的人才,成功地去干一番修齐治平的事业。《大学》就是阐述这样一个永恒主题的经典,这也许就是其深刻性、经典性之所在;也正因为如此,才能成就为一部超越时空的经典。曾国藩说:“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人之于学?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何患不变化气质,超凡入圣!”(《曾国藩家训》)如果学《大学》之书,而加倍磨治,切磋琢磨,一新其心,再新其人,气质必变,神采定出;虽不一定超凡入圣,但人生的成功与瑰丽或许是必定的了。遗憾的是,现代人往往厌烦古籍;可惜的是,现代人常常去追逐浅薄的时尚;损失的是,人生与杰出智慧的失之交臂。这或许使得本来可以成功、或大成功的人生,因为得不到充分的经典的阳光滋养,没有吸足充沛的智慧雨露的滋濡,或许就这样于不知不觉中错过了先知先觉所构建的智慧宝库了。时代发展到今天,尽管《大学》因为科举的废除而被废置,因为宋明理学的衰落而被冷落,因为学制的改变而被排斥,因为社会的新潮迭起而被隔阂,然而每一个人如果真的能静下心来读一下《大学》,都会肃然起敬,感叹古代智慧的深邃!卢梭在《爱弥尔》中说:教育是“一切有益人类事业中首要的一种”(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大学》或许就是“一切有益人类事业中首要的一种”教育里的一部超越时空的经典教材。因为它可以联系与延伸到现代、当代,乃至于无穷的后代,可以与每一时代的人心、人性、人情相沟通,并不断地在新的历史时空下解读出新的内涵出来。《大学》就像一株千年老树,兀然挺立在广袤的中国文化的大地上。它决然地延伸着庞大的根系,扎入深土,深入岩石,旁入沙砾,无处不往,无远不届。它又岸然地将虬曲的枝干伸向更广阔的蓝天,沐浴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亲吻过雨后的新晴。它亦然逢春则鲜花千朵万朵地缀满枝头,依然遇秋则千缕万缕地幽香盈盈满溢,仍然在千枝万叶丛中有百鸟呖呖于其间!《大学》:内圣•外王明代思想家李贽曾对《大学》这样评论:“真正学问,真正经济,内圣外王,具备此书。”“故知《大学》一书平天下之底本也。有志者,岂可视为举业筌(quWn ,捕鱼的竹器)蹄而已耶!”(李贽《四书评•大学》)这评价很高,《大学》的重要价值已经不仅局限于道德的教育,也不限于当时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而是这样一本经典:1.《大学》是“真正学问”。《大学》让你具有真才实学、真知灼见,绝不是假学问,而“假学问”是伪劣学问,是没有含金量的学问,是学了等于没学的学问,甚至不但无益而且是可能有害的学问。2.《大学》是“真正经济”。“经济”,此是指经世济民的意思。《大学》的学问让你懂得“真正经济”,将来去实践经世济民,成为经济之才;而不是伪的“经济”,那种尚清谈、空谈、妄谈、玄谈,而不能用来经世济民的“伪经济”。3.《大学》是“内圣外王”的宝典。什么是“内圣外王”?此出于《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梁启超曾说:“‘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部,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休养,而外足以经世。”《大学》就是这样的宝典。4.《大学》一书是“平天下之底本”。《大学》让人们深识睿智,思综通达,学问经济出众,因此是一本平治天下的“底本”。所谓“底本”有几个意思:指底稿;也指校刊、翻译、刊印书籍时候作为依据的本子;或指抄本或刊印本所依据的原本;还比喻为本钱,可以凭借依靠的钱物。《大学》不就是在人生、社会的舞台上“演出”、“创作”、“平天下”的“底本”吗?不就是一种干事业的“本钱”吗?由此,明代思想家李贽对《大学》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进层论之,内圣外王之道,首先还是从做人开始。中国人最讲究怎样做人、学做人、做一个好人。因此一直到今天,人们都在不断地重复这样的理念和教诲:如果去学手艺,师傅说先要学做人;如果去学做生意,老板说先要学做人;如果去学歌舞艺术等,老师说先学做人;如果跟老师读硕士博士,导师也说先要学做人。其实,我们看到历史上、现实人世中,没有学好做人的,往往人生失败了;甚至可能最初很辉煌,最后还是跌跤在做人的人品、人格等根本问题上。然而我们追问做人的根本是什么?《大学》里谆谆告诫:“修身为本。”作为一个人,修身就是安身立名、成功胜利的根本。人生就像一棵树,从父母那里获得一颗种子,然后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然而或是歪歪扭扭终不成材,或最后成为栋梁之材,此种的分别关键在于“修身”,能务其本,则本立而道生了。《大学》教诲你的是如何先立己,将自己站立起来,站立在茫茫人世中。人一生下来不会站立,而是先爬行,然后站立起来,再会走、会跑,然后谋生、干事业。这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当你会走、会跑了,那是完成了一个生物人的成长过程,但是可能在事业上你还是在爬行着、匍匐着。孔子说:“三十而立。”(《论语》)这个“立”字大可体味。《大学》就是让你在人生、事业上站立起来,告别爬行、诀别匍匐,而能够站立——卓立——屹立在人世与事业之中。卡尔•雅斯贝斯曾提出,人类有个“轴心时代”,从中国来说就是老子、孔子等所处的时代。雅斯贝斯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和目标》)杜维明曾说:“在1982年,一位犹太教的思想家(也是一位科学哲学家)鄂尔堪纳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第二序思想的出现,即反思能力的出现,是轴心时代文明发展的突破。所谓反思能力,即是对思想本身进行反思。这一观念的出现,以犹太教为典范,即对信仰的终极关切进行反思。上帝是什么?这是我们存在的最后真实。以希腊文明从宗教时代进入哲学时代为例,即对自然的最后真实进行反省,究竟这最后真实是水,或是火,或是数,或是逻各斯?这些思考都是反省最后真实,但不一定提出一元上帝。印度文明对人的最后超升(无论是成佛或是‘梵天’和自我的合一)的思考,也是对人的内在精神和宇宙精神的结合所进行的思考。”杜维明又说:“而中国的特色是对人本身的反省,儒家的特色是考虑何谓人,如何做人的课题。最能代表儒家特色的反思,是修身的哲理和实践。我们既是人,又要学做人。学做人的理由何在?儒家有它的一套设置和构想。对于人的反省,对于超越实体的反省,对于自然真实的反省,对于人最后的得救和与‘梵天’契合的反省,形态虽不同,但同样都是第二序反思。”(朱汉明等编选《杜维明:文明的冲突和对话》)鄂尔堪纳(1934—  )是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科学哲学家,他提出了人类第二序的“反思”问题,是针对“第一序”的轴心时代那种思想来说的。此说很能启迪人们深思。杜维明也由此触发出此种“反思”的“中国的特色”:一是,中国古代是“对人本身的反省”。二是,在“中国的特色”中还有“儒家的特色”,那就是“考虑何谓人,如何做人的课题”。“我们既是人,又要学做人。学做人的理由何在”?三是,进层说“最能代表儒家特色的反思,是修身的哲理和实践”,“儒家有它的一套设置和构想”。四是,中国与犹太教、希腊宗教、印度佛教等的“反思”,“形态虽不同,但同样都是第二序反思”。如果从这一角度来考察《大学》,以及之所以古人要学《大学》,就很能清楚地看透其中的原委了。《大学》提出的“修身”,就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人而能成功地“第二序反思”,并又建构出一套“修身”的哲理、“修身”的实践力行的路径。“修身为本”,这是做人的根本,不管高下贵贱。《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一个人学问虽多,但若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指引,可能出的问题也越大。如汉代扬雄《法言•寡见》:“多闻见而识乎正道者,至识也;多闻见而识乎邪道者,迷识也。”“至识”是做一个见闻广博而深明事理的人,“迷识”则是虽见闻广博却迷惑事理的人。《大学》告诫你:“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君子必慎其独”、“君子必诚其意”。《大学》叮嘱你:“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大学》宗旨是:经过“大学”教育,让一个青年人踏上社会时候,能够以一种“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姿态投入社会,融入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并建设社会。《大学》展现的路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它你可以找到自己该走的正确之路,踏上一条成功的光明大道。美国西点军校的前校长戴夫•R•帕尔默将军曾说:“随便给我找个人,只要不是精神分裂症,我就可以把他培养成一流、优秀的领导者。”西点军校确实培养出无数的优秀人才,当然我们也不知道,是否真如他所说的“只要不是精神分裂症”,均能达到如其预言的那样卓越的效果。但是,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如果真的对《大学》之道学而知之,知而行之,行而进之,进而精之,那么就是精英;若精进不已,那便是杰出精英;若再进之,那也许便是精英的领袖了。这不仅是身心俱修,且由此而齐家,只要有外界条件的许可与机缘的凑合,还可以进而治国,甚至臻于平天下。……

后记

“国学智慧系列”之第一种《孝经智慧》出版后,得到读者的见爱,我曾蒙邀请去青岛图书城签名售书,后来又应邀去上海书展签名售书,均受到读者的欢迎。读者的热情,鞭策我再去坚毅前行,鼓舞我完成系列撰作。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曾撰写过《礼记译注》,先在大陆出版,后来又在台湾出版,而《大学》即在《礼记》中。这几年还给研究生上《四书》课,因此原以为撰写此书可以驾轻就熟,顺势行舟,但是一旦上手却踟蹰下笔,犹豫难进。此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对《大学》的译介,也不单单是对原著的解读,难在要把《大学》深蕴的有价值的积淀发掘出来,并转换为现代时空下仍具鲜活效用的智慧。 然而要打通这种时空的隔阂,绝非易事,此种发掘与转化又良多坎坷。因此半年以来,笔者寝食思之,寤寐念之,伏案虑之,旅途萦之,转辗反侧其间,考辨求索其里,虽有所悟所得,然而不能自慊者犹夥。 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我们初闻此言必定会对此怀疑、质疑,但是一旦认真读完了《大学》一书,再冷静地思考这句话,又会有所信服与折服。 这其中的道理,或许就如朱熹所云:《大学》“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故为学要先识其外面规模如此之大,而内用工夫以实之”。或许再就如明代李贽所云:《大学》是“真正学问,真正经济,内圣外王,具备此书”。《大学》就是显示外在的人生达到的规模之大,而又指示你内在的心路历程、修身逻辑与实在功夫。朱熹如是说:“吾儒唤醒此心,欲其照管许多道理。佛氏则空唤醒在此,无所作为。”《大学》就是在唤醒众人,明此心此德,通透许多的道理,而去奋发以有所作为。 笔者在写作中研读、参考了一些学者的论著,基本上已在行文中标明,并于此致以感谢。还要感谢山东人民出版社的领导与编辑,他们依然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的辛劳、心力、热情!笔者也期待读者、专家予以批评指正!                姚淦铭          2009年10月金秋 江南千年银瑞樱斋

编辑推荐

海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学智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作者旁征博引,对大学智慧进行了探索。文字易懂。印刷尚可。另外,物流的速度很快,令人满意。
  •   该书的好处在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初学者。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是文章的后半,对古本《大学》全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对于难字都有注音和详细解释,同时包括了对朱熹的《大学章句》的译介,方便读者会观对比。作者的注译很严谨,并不因为这是入门读物而降低学术水准,对于汉代郑玄与唐代孔颖达,宋朱熹,明王阳明各家对于《大学》的注疏诠释都罗列其中。通读全书,可以对进一步研读《大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   是我想要的书,纸质也不错
  •   真乃大学之道
  •   书后面对大学的翻译。所以普通人可以看懂。但书中常常引用各朝代其他名人的原话,而无翻译,这点很头大。总之,可以看懂,就是费点劲。
  •   生命因阅读而精彩!
  •   有注释,通俗易懂。
  •   书不错,还未正式开始读,不过大体翻了翻,应该还不错,毕竟是国学经典。
  •   书皮很褶皱,很脏,纸还比较黑。
  •   国学图书,各大出版社用足气力,其中不乏有用此圈钱者。让人目不暇接的国学图书,各种解读,各种智慧,各种心得。大众读者如何甄别图书的质量?有很多书古文就错,注解也有问题,但一般读者是根本看不出来的!他们只想从书中获得智慧!鲁迅先生曾说,整理古籍是一件相当费力的事情。一味的求数量,即使有钱穆之类的国学大师在世,这样的出版工作也无法完成。话不多说了,谈谈这本书。整体看来,不是专门圈钱的书。姚先生讲的还是不错的,不过也不是深入,有好多地方个人觉得有些牵强。比如由此讲到企业管理,很多古人与大学的事……推荐南怀瑾的《原本大学微言》,渊博深刻,观点明确,体例完整。
  •   这本书资料很丰富,讲得也很有条理。但是理论较多,就像课堂笔记,看了很容易瞌睡。有些理论还显得牵强附会,没有说服力。书中的故事,对主人公过多的生平介绍使我失去了听故事的兴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