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论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宋士昌,衣芳 主编  页数:1095  

内容概要

  适应理论界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配合并服务于在全党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省委党校、山东师范大学、聊城市委党校、潍坊市委党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集体研究并撰写而成的。全书包括总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部分。

书籍目录

总绪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启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 导论  (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一)近代中国社会和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依据  (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探索  (三)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内容  (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意义 三、新民主主义的统一战线  (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  (三)不同时期的统一战线内容和特点  (四)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 四、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  (一)人民军队的本质和使命  (二)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  (三)人民战争的理论  (四)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五、革命政党建设  (一)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二)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和党内斗争的正确方针  (三)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六、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  (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四)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五)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嬗变 七、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构想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  (三)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  (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八、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九、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  (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  (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以苏联为鉴戒,走自己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的矛盾和任务  (三)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  (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及其历史局限 十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  (二)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十二、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一)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二)建立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坚持政治协商制度  (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十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二)建设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  (三)推进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发展  (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十四、社会主义和平外交政策  (一)社会主义和平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二)社会主义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  (三)社会主义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四)社会主义和平外交政策的立足点 十五、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思想 科学发展观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特征是它的实践性。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与以往的哲学家不同,马克思并不满足于对世界的解释和说明,而是致力于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作为“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其真理陛、价值和力量不仅在于它来源于实践,能够经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且在于它服务于实践。它是服务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彻底解放的学说。因此,把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应有之意,其目的就在于:一方面,这种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服务于各国无产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民族独立的实践,在实践中转化为革命的物质力量;另一方面,这种结合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地在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马克思主义不断获得崭新内容和强大生命力的源泉。马克思主义结束了关于人类社会的种种乌托邦式的设计,始终立足于现实生活,不断从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吸取营养,推动自身理论的创新。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以及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又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所具有的强大力量。实际上,经典作家也非常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要求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的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他们认为,理论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给人们提供的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非常注重这一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正是列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并在实践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

后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论》是适应理论界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配合并服务于在全党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省委党校、山东师范大学、聊城市委党校、潍坊市委党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集体研究并撰写而成的。本书由宋士昌教授、衣芳教授担任主编,负责总体设计,拟定编写提纲,修改初稿并统修定稿。孙占元教授、滕锡尧教授、李爱华教授、李荣海教授协助主编对书稿进行初审并分别主持了部分书稿的编写工作。本书的研究、写作具体分工如下:宋士昌、衣芳(总绪)。《毛泽东思想》:杨明清(导论、六),王立新(一、二),刘树燕(三、十),房功利(四),穆敏(五、八、十五),王舜增(七),杨明清、王荠花(九),李寿峰(十一),姚志峰(十二),唐月民(十三),张衍霞(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宋晓白(导论)。《邓小平理论》:滕锡尧、常承国(导言),王清涛(一),常承国(二、八),张兰君(三),张文刚(四),滕锡尧(五),刘东生(六、七),麻福水(九、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李爱华(导言),秦正为(一、二、五),王盛辉(三、四、六),张连锋(七),周琳(八),王文欣(九),李慧明(十)。《科学发展观》:李荣海(导言、一、三),李远(二、六),周吉香(四、十),王永玲(五、八、十一),宋晓白(七),张炳文(九、十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以通论的形式进行研究是我们的初步尝试。本书撰写过程中,参阅了理论界近30年来与本课题相关的大量研究成果,借鉴、吸取了其中诸多思想、观点,衷心感谢理论界同仁的贡献。限于水平和时间,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论(套装上下册)》是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真的不错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