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史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李伟、魏永生、 韩寓群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10出版)  作者:李伟  页数:511  

内容概要

  《山东地方史文库(第2辑):山东教育史》各卷的作者,均是山东省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多年从事有关领域研究的教授、研究员等专家学者,他们在山东历史的研究方面均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资料积累和写作经验,因此对其撰写的书稿都能做到比较深入的研究。每卷作者在撰稿中都注意吸取当今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对有争议的问题则采取了比较客观的立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10部专史大都具有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思路清晰、系统条理、文字流畅、深入浅出等优点;另附有与文中内容相关的多种图表,以便于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

书籍目录

《山东地方史文库》总序 序 前言 第一章山东教育的发轫 一、山东教育起源的社会背景 (一)社会生产力 (二)社会经济 (三)社会生活 二、远古教育及原始学校的萌芽 (一)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 (二)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 (三)学校教育的萌芽 第二章山东传统教育模式的建立 一、“学在官府”与西周时期的教育 (一)夏商时期的山东教育 (二)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 二、齐鲁两国的文教政策与私学的兴起 (一)齐鲁两国的文教政策 (二)官学衰败与私学兴起 (三)繁荣的鲁国私学 (四)齐国的稷下学宫 三、“独尊儒术”与汉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 (二)汉代山东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先秦秦汉时期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墨子的教育思想 (三)孟子的教育思想 (四)郑玄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山东传统教育模式的发展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山东的文教政策 (一)魏晋南北朝变幻而多元的文教政策 (二)隋唐尊崇儒学兼重佛道的文教政策 二、“九品中正制”与山东教育 (一)“九品中正”的选士制度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东教育 三、科举制的创立与山东教育 (一)科举制的产生及对山东的影响 (二)隋唐时期山东的教育 四、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 (一)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二)房玄龄的教育思想 第四章山东传统教育模式的衰落 一、宋元至明清专制化趋向下的山东文教政策 (一)宋元时期山东的文教政策 (二)明清时期山东的文教政策 二、科举制下的单一化学校教育 (一)科举制的发展 (二)宋元时期山东的学校教育 (三)明清时期山东的学校教育 三、书院教育的产生及其官学化趋向 (一)山东书院的演变 (二)山东书院的类型与特点 (三)山东书院的管理与学风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一)石介的教育思想 (二)王筠的教育思想 第五章山东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过渡 一、“中体西用”语境下的山东文教政策 (一)封建教育的衰败 (二)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二、晚清时期山东的教育 (一)武训义学及其影响 (二)晚清教育的变革 (三)山东同盟会与资产阶级新教育的初创 (四)德、英侵略者在青岛、威海的殖民教育 三、北洋军阀时期山东的教育 (一)壬子癸丑学制与山东教育的整理和发展 (二)知识分子群的新觉醒及其教育理念 (三)日本侵略者在青岛的殖民教育 四、外国传教士在山东创办的文化教育事业 (一)山东教会组织及其办学目的 (二)新教与山东教育 第六章山东建立现代教育模式的初步尝试 一、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山东教育 (一)国民教育体制的建立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整顿与发展 (三)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运动 (四)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控制区的山东教育 (五)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控制区教育的恢复 二、抗战时期山东日伪政权的奴化教育 (一)日伪奴化教育机构和教育方针 (二)奴化教育的实施 (三)奴化教育的衰微 三、山东抗日根据地与解放区的教育 (一)抗日根据地教育的初创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运动的展开 (三)山东解放区教育的整顿与发展 四、著名教育人物与教育思想 (一)范明枢 (二)何思源 (三)董渭川 (四)杨希文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于时黉上有远方及国内诸生四百人,皆服其才也”①。400人的地方官学,规模应属不小。 西晋时期,全国地方官学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由于史料不足,山东地区官学情况知之甚少。 后赵时期,石勒对汉人文化极为推崇,咸和七年(332年),石勒“命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2人,弟子150人。唐史臣也称石勒“释介胄,开庠序”②,可见其非常重视兴学,作为其重要控制区的山东当也不例外。 南燕是在齐鲁大地建立的一个割据政权,慕容德即位后即“建立学官,简公卿已下子弟及二品士门二百人为太学生”。慕容德为广求人才,也曾“大集诸生,亲临策试”。南燕还在学校中设立博士,据记载,慕容德的后继者慕容超曾“令博士已上,参考旧事,依吕刑及汉魏晋律令,消息增损,议成燕律”③。但由于南燕国内政治腐败,因此在教育上没有取得什么成就。 南燕被东晋灭亡后,刘宋实现了对山东的控制。刘宋在短暂的统治期间,也不忘兴办学校。东晋宋文帝元嘉十九年(442年)曾下诏称“胄子始集,学业方兴……阙里往经寇乱,黉校残毁,并下鲁郡修复学舍,采召生徒。”④由此可见,由于多年的战乱,山东学校大都已破败不堪。但从“胄子始集,学业方兴”、“修复学舍,采召生徒”的记载中可知,地方官学的恢复还是在艰难中进行。 北魏时期,在地方学校教育方面,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与规定。天安元年(466年)九月“己酉,初立乡学,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⑤。不久,北魏统治者把地方上的郡分为大、次、中、下4个等级,规定:“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学生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四十人。”⑥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规定不再只要求地方政府设置学官,而是直接要求各地兴建学校,并对教师的规格、数量、学生人数都有具体的限定。

编辑推荐

《山东教育史》写到,山东,人杰地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沂源猿人化石的发现证明,早在四五十万年前,这片土地上就有古人类生存和繁衍。自从有了人类的活动,教育便相伴而生了。它以培养人为目的,是文化传承、知识积累、品德培养、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延续的基本条件。山东人历来重视教育,形成了优良的重教传统。在山东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更有与教育规律相始终的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都是留给当代山东人的宝贵文化遗产。《山东教育史》将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梳理、汇总、总结,必将对当代山东文化教育事业建设具有极大的借鉴、启示意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山东教育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