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打鼓歌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轶舫,柯亨达 著  页数:195  

内容概要

  武宁打鼓歌在赣北山区流传数百年,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地方文人对它屡有称道,但在漫长的时间内,它罕能走出幕阜山区,故而外人所知甚少,更谈不上跻身中国音乐史、中国文学史的行列了。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保护名录,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努力推介的武宁打鼓歌得以名列其中,这才具备了向外宣传扩散的良好条件。  民间艺术的推广,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早在1958年,武宁县就组建了武宁打鼓歌业余表演队,参加了九江市的文艺汇演,首次将“草根艺术,,推上“大雅之堂”,轰动了九江艺术界。武宁打鼓歌以鼓伴歌、以歌和鼓,演唱内容包罗万象,见人唱人、见物喻物,即兴演唱,妙趣横生、诙谐逗乐,使人乐而忘疲,而且独具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为此得到了广大民众及专家、学者的青睐和赏识。自此以后,武宁县将打鼓歌列为县级重点保护项目,努力加以开发和利用。

作者简介

  王轶舫(1981-),江西九江人。音乐专业硕士,九江学院艺术学院教师、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贯,主要论文有《武宁打鼓歌探微》《修水宁河戏探微》等。  柯亨达(1965-),江西武宁人。大学本科学历。武宁县文化局局长、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论文有《做活做足经济领域的社会新闻》《隐悭采访是舆论监督的必要手段》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武宁打鼓歌的历史渊源第一节 武宁打鼓歌的地理和文化环境第二节 武宁打鼓歌的历史沿革第二章 武宁打鼓歌的艺术形态特征第一节 武宁打鼓歌中的鼓、鼓师傅、鼓点第二节 武宁打鼓歌的表演场所及表演程序第三节 武宁打鼓歌的音乐形态特点第三章 武宁打鼓歌的歌词第一节 武宁打鼓歌歌词的主要内容及社会功能第二节 武宁打鼓歌歌词的结构特征第四章 武宁打鼓歌代表性曲目第五章 武宁打鼓歌的保护与传承

章节摘录

  近些年来,从政府到民间,武宁县“打鼓歌”在传承上虽然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但如何传承“打鼓歌”,让其重放光芒仍然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认为传统“打鼓歌”,不应过于古板地坚守传统,应让打鼓歌从田间走到舞台,使打鼓歌从单一的催工功能向市场转移,让打鼓歌在新的环境中生存。“打鼓歌”要想从田间走到舞台,从农场走向市场,首先要做好挖掘整理工作,研究“打鼓歌”的深层价值,向世人展示其魅力所在。其次要做好打鼓歌的传唱继承,让更多人了解打鼓歌、学唱打鼓歌,根据实际制定教学方案,方便学习,提高学习的进度和效率。再次,创新弘扬“打鼓歌”。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以武宁“打鼓歌”为原形,编创更多的具有典型打鼓歌特色的舞台精品节目,使传统打鼓歌的形式多样化和现代化。第四是加强“打鼓歌”的对外宣传。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对武宁的民间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对武宁打鼓歌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打鼓歌这朵民间艺术的奇葩定能继续璀璨地绽放。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中华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未间断地传承,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类似于“打鼓歌”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是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任务,“扶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写在国家发展的纲领性的文件中,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反映了我国文化方针、路线的一贯性、继承性,也体现了这一任务的特殊重要意义和迫切性。  ……

编辑推荐

  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是江西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中心围绕庐山及赣北地区的书院文化。山水田国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旅游休闲文化、民间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重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事件与人物,展开特色鲜明,宗旨明确的学术研究与交流。追根溯源,纵横万里的学术视野,居离望远、严谨求实的学术品格永远是《庐山文化研究丛书》的追求。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武宁打鼓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