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姓氏堂号

出版时间:2006-9  出版社:福建人民  作者:许在全//林中和  页数:26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泉州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现代考古的发现,南安大盈青铜器的出土,说明在先秦久远的年代,早就有人类在这个地区繁衍生息。随着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在泉州这个区域内,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民俗文化。这里有草莱初辟的泉州先民——“闽越人”,他们有“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以海为田”的故地习俗;有千里跋涉、举族南迁的“中原人”,他们带来了华夏民族的传统习俗;还有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延伸,汇聚十洲人,他们又带来了海外各地的异俗;还有泉州人漂洋过海,深入“绝域之区”,受到当地风俗的影响而带回来的殊俗。这些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经过岁月的冲淘而互相碰撞、互相融合,形成了以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为源。  《泉州姓氏堂号》,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编辑成书。本书收录姓氏堂号70多个,基本上把本地区的姓氏包容在内。全书的内容,从族源到播迁、再到人闽、人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郡号到望出,从建立总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以及历史上的代表人物,都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本书为泉州民俗文化填补了一个空白,也为寻根问祖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各个姓氏蕴涵丰富的奥秘、轶闻,将为人们所喜闻乐道,提高探究的兴趣。

书籍目录

总序序丁万王尤方卢叶史出田吕朱伍庄刘江许孙纪苏杨李连吴邱何佘汪张陈范林欧阳卓罗周赵胡柯钟侯施洪姚骆徐翁留高郭唐黄萧龚康粘梁彭蒋董辜傅曾谢赖雷詹蔡颜潘薛戴魏后记

章节摘录

  王  太原衍派  “太原衍派”是福建泉州地区王氏民居、祖厝、宗祠最为常见的匾额,标志其族姓来源于山西太原。“太原衍派”是其郡望。  “王”姓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显姓望族,人口位居百家姓前列,历代名人辈出,又是各大姓中来源最为复杂的一个姓氏。考“王”姓的族源,有姬姓之王(始祖分别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周平王太孙赤、周王子成父、周灵王太子晋、周考王弟桓公揭),子姓之王(商王子比干的后裔),妫姓之王(虞舜的后裔)之分,此外,还有赐姓之王,改姓之王,冒姓之王,复姓改单之王等。“王”姓又是郡望和堂号最多的族姓,早在南宋王应麟于《姓氏急就篇》中,就按“王”姓的不同来源和祖居地,将其分为二十一望,即:太原、琅琊、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然而尚有不少著名王氏大族未包括其中,如元城王氏、河间王氏、考城王氏、汲县王氏等。据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记,王姓有多达三十八望。实则,唐宋之后,随着疆域的拓展,人口的迁徙流动,望族世家的显扬,各地又出现了不少王氏族姓的郡望与堂号,如闻名于天下的“三槐王氏”,拓展于福建的“开闽王氏”,江西抚川的“临川王氏”,浙江的“鄞县(今浙江宁波)王氏”、“余姚王氏”,湖南“衡阳王氏”等等。  在诸多的王姓郡望之中,“太原衍派”是王姓最大的支派。早在北朝以至隋唐时期,太原王氏就与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合称为“天下五大望族”。这一支派因历史悠久,播迁广远,声名显赫,族裔遍及全国。其他支派的王姓后代,由于年代久远,无法考察到本系的祖先,也往往将自己家族的谱系归于“太原王氏”的名下,因此有“天下王姓出太原”之称。福建的唐末五代“开闽三王”--王潮、王审邦、王审知的裔孙,元末自卢州(今合肥)南下福建的“三省名宦”——王翰的裔孙等,考其根源,都追溯于山西太原,可称为“福建王姓出太原”,“泉州王姓出太原”了。  王姓族人,自山西太原至福建泉州,经过了漫长的播迁衍派的历程。  据史志记载,“太原王氏”的始祖乃周灵王太子晋,也称为子乔。子乔事迹见于《逸周书》、《国语》、《列仙传》、《潜夫论》等。太子晋幼有成德,温恭敦敏,聪明博达,年十五即才识过人,能言善辩。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浸及皇宫,灵王派人壅塞二水。太子晋以民生为本,力陈不可、主张效大禹治水,因势利导,以解除水患。灵王不听,反而罢黜其太子的名位,废为庶人。太子晋之子宗敬,仕周景王为司徒,因见周室日就衰微,退居山西太原,时人皆呼之为“王家”,因而改原“姬”姓为“王”姓以避乱,后人尊太子晋为始祖,称宗敬为“太原祖”。此为王姓“太原衍派”的来历。  太子晋的后裔至秦末汉初,分为太原、琅邪二望。其因是二十四世孙王离,初为秦大将军蒙恬的裨将,秦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令王离接任大将军。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王离率兵围赵,钜鹿一战兵败自焚。王离长子王元,为避诛连,秘密迁徙于山东琅邪(今山东胶南市西南、因越王勾践筑琅邪台于此而得名),是为“琅邪祖”。其次子王威,仍居太原晋阳。琅邪一支,传至三十二世王导,辅助晋元帝建立东晋,定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出将入相,历事三朝,被称为“中兴名臣第一”、“江左夷吾”,成为“金陵祖”。自是王氏一族,自北而南,盛于江左,定居于南京乌衣巷,与谢安一族,望衢对字,号日“王谢世家”,公卿将相,代不乏人。再传至四十一世王褒,先事南朝梁为吏部尚书左仆射,后事北周为车骑大将军,落籍于咸阳,是为“咸阳祖”。王氏一族又由长江流域,播迁黄河流域。  王褒后裔“太原王氏”四十一世王晔,受任唐河南光州固始县令,有政声,县民深怀其德。调任时,民爱其仁,攀辕卧辙求其勿去,晔不忍离,遂家于固始,在此繁衍生息,后世奉为“固始祖”。据近人调查,其住地为今河南省固始县分水亭乡王寨王堂村。王晔传至曾孙王恁,以务农为业,善于经营理财,故家颇殷实。恁娶妻徐氏,生子三——长王潮、次审邦,三审知,是为“太原王氏”之四十九世,固始王氏之第五世。  王潮(846~898年)、王审邦(858~904年),王审知(860~925年)虽出生于农家,然而三兄弟成长于动乱之时,崛起于陇亩之间,才勇过人,文武兼备,深孚众望,人称“王家三龙”。长兄王潮沉勇有谋略,年青时代即任固始县佐吏。二弟审邦通《春秋》,喜儒术,善吏治。三弟审知状貌雄伟,武艺超群,常骑白马,号称“白马三郎”。正是王潮、王审邦、王审知,于唐末农民起义的高潮中,扶母投军,带动了河南光州固始县成千上万的农民,参加起义队伍。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泉州姓氏堂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