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语文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  页数:420  
Tag标签:无  

前言

  文本阅读占据语文课堂的绝大部分课时,然而阅读的低效和无效,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进。危害之烈,耗时之久,一代又一代青春投入之大,收益之微,不能不令人哀叹。普遍存在的现实是,学生对课文感到“一望而知”,教师在学生已知的话语上纠缠不休,甚至人为制造混乱,教者殚精竭虑,学者费神无补,积弊之深,百年未变。虽然多年来教学改革五花八门,花样翻新,然未能改变“语文课上和不上一个样”的普遍抱怨。这就迫使我们不能不从根源上、从哲学上、从深层的思维模式上进行反思。  一、看出了文本还是看见了自己?  占据我们教学思想核心的,有两种哲学观念:第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狭隘社会功利论,这是非常陈腐的、古老的;第二种,后现代离开文本主体的绝对的读者自发主体论,这是非常新潮的、前卫的。①二者,一个强调客体,一个强调主体,看起来背道而驰,但是在思维的线性上却是异曲同工的。机械唯物论认定,文本内容会在读者头脑中得到反映;读者绝对自发的主体论,则认为只要相信自己,就能有独特的理解。二者在思维模式上的共同点是,从阅读到理解是一条直线,当中没有任何中介,没有任何障碍。  先来看机械唯物论,它虽然已经遭到唾弃,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教学实践中,阴魂不散。仅举一例,有老师在解读《背影》时得出结论,爬月台部分最为动人,原因是作者善于观察,乃布置学生课后作观察练习,在观察的基础上作文。  把观察看成是反映,当成为文成功之道,却对观察没有起码的研究,目前在语文课堂上可谓滔滔者天下皆是。观察并不是照相。人的大脑,并非英国古典哲学家洛克所设想的那样,是一块白板;也不像美国现代行为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外部信息对感官有了刺激,就会有相应的“反应”。多年前,四十二名心理学家在西德哥廷根开会,突然两个人破门而入,一个黑人持枪追赶一个白人,接着厮打起来,一声枪响,一声惨叫,两人追逐而去。前后经过只有二十秒钟,有高速摄影机记录。会议主席宣布:“先生们不必惊惶,这是一次测验。”测验的结果相当有趣:四十二名专家,没有一个人全部答对,只有一个人错误在百分之十以下,十四个人错误达到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十二个人错误为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五十,十三个人错误在百分之五十以上,有的简直是一派胡言。②光是这个例子,就可以说明机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如何经不起检验的。观察并不是机械的反映,它不同于观看,而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主体的预期,没有预期,往往就视而不见。

内容概要

当今中学语文课堂上普遍存在这样的怪象:学生对课文感到“一望而知”,老师却在学生已知的话语上纠缠不休,甚至人为制造混乱。虽然多年来教学改革五花八门,然而未能改变“语文课上和不上一个样”的普遍抱怨。从根源上反思,语文教学的弊病主要在于文本阅读的无效与低效。  本书遴选了部分中学语文的经典文本,包括鲁迅、朱自清、郁达夫、曹禺、都德、契诃夫等古今中外作家的作品,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三位著名教授针对同一文本分别进行解读,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运用不同的方法,展现不同于惯常的定论,甚至纠偏传统观点,为广大教师提供文本解读的范例。

作者简介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富仁,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

书籍目录

序: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与调节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如何读与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钱理群 关键词语中的童心和幽默/孙绍振 自然·社会·教育·人/王富仁  鲁迅:《阿长与》 还原法分析和关键词解读/孙绍振 怎样读和教《阿长与》?/钱理群  鲁迅:《故乡》 精神“故乡”的失落/王富仁 《故乡》——心灵的诗/钱理群  鲁迅:《社戏》 读一读《社戏》全文/钱理群 杂文话语和抒情话语的统一/孙绍振  鲁迅:《孔乙己》 鲁迅为什么偏爱《孔乙己》?/孙绍振 《孔乙己》叙述者的选择/钱理群  鲁迅:《祝福》 礼教的三重矛盾和悲剧的四层深度/孙绍振 “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钱理群  鲁迅:《阿Q正传》 杂文成分对小说构成干扰吗?/孙绍振 说不尽的阿Q/钱理群  鲁迅:《铸剑》 诡奇、荒诞的背后:鲁迅的另一类小说/钱理群 荒诞而庄严的颂歌/孙绍振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由文字到电影场景的转换/钱理群 杂文式抒情:在曲折的逻辑中深化/孙绍振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的文图并读/钱理群 精神光彩在琐事中闪烁/孙绍振  朱自清:《荷塘月色》 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孙绍振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钱理群  朱自清:《春》 “用笔如舌”/钱理群 从儿童天真的眼睛看春天的诗意/孙绍振  朱自清:《绿》、《背影》 把视角之美集中在绿色上/孙绍振 《背影》背后的美学与方法问题/孙绍振 “做”与“不做”之间/钱理群郁达夫:《故都的秋》 品一品“故都”的“秋味”/钱理群 追求大雅和大俗的交融/孙绍振  曹禺:《雷雨》 《雷雨》是“社会问题剧”吗?/钱理群 蘩漪是坏人吗?/孙绍振  刘亮程:《走向虫子》 说什么“理”?如何“说理”?/钱理群 对人类盲目自信的反省和调侃/孙绍振  《木兰诗》 《木兰诗》赏析及其文化学阐释/王富仁 花木兰是英勇善战的“英雄”吗?/孙绍振  宋祁:《玉楼春》 为什么无声的红杏枝头能“闹”起来?/孙绍振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富仁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发微/王富仁 意象并列的弹性空间/孙绍振  毛泽东:《沁园春·雪》 严酷美的颂歌/孙绍振 《沁园春·雪》新解/钱理群  里柯克:《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爱的无私和被爱的自私/孙绍振 怎样写“母爱”?“母爱”是什么?/钱理群  卢森堡:《狱中书简》 非常状态下的写作/钱理群 女性柔美的崇高情怀/孙绍振  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 《绞刑架下的报告》的读、讲提示/钱理群 死亡面前悲壮的幽默/孙绍振  伏尼契:《牛牤就义》 比死亡威胁更强大的高贵精神/孙绍振 谈谈《牛牤就义》的艺术处理/钱理群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几个问题/王富仁 《装在套子里的人》结构上的“套子”/钱理群  都德:《最后一课》 渺小的人物和崇高的主题/孙绍振 《最后一课》释题/钱理群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意味深长的《皇帝的新装》/钱理群 欺骗和自我欺骗的荒诞喜剧/孙绍振  莫泊桑:《项链》 失落的与获得的/王富仁 一个人物的两个自我/孙绍振 《项链》告诉读者什么?/钱理群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怎样感受人?怎样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王富仁 略说《我的叔叔于勒》/钱理群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称视觉/孙绍振

章节摘录

  阅读的深化并不如权威教育理论家所许诺的那样,只要主体的自信就可以畅通无阻了。?  阅读主体并不是想开放就开放的,它面临着一场主体开放性与封闭性的搏斗。在一般读者那里,封闭性占有惯性的优势,对文本中的信息,以迟钝为特点,崭新的形象在瞬息之间就被固有的心理预期同化了。聪明的读者,则由于开放性占优势,迅速被文本中的生动信息所震动。但是,敏捷是自发的,像电光火石那样瞬息即逝,而心理预期的封闭性则是惯性地自动化的,仍然有可能被遮蔽。即使开放性十分自觉,也还要和文本的表层的、显性的感性连续搏斗,才有可能向隐性的深层胜利进军。即使如此,并不能保证百战百胜;相反,前赴后继的牺牲,为后来者换取山穷水尽后柳暗花明的提示,这是为无数阅读历史所证明的事实。如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说不尽的普希金,说不尽的鲁迅,说不尽的《红楼梦》,说不尽的《背影》、《再别康桥》。就在这前赴后继的过程中,经典文本才成为每一个时代智慧的祭坛,通过这个祭坛,人类文明以创新的图式向固有的图式挑战。每一个经典文本的阅读史,都是一种在崎岖的险峰上永不停息的长征,目的就是向文本主体结构无限地挺进。?  后现代教条主张无条件地尊重学生主体对文本的多元的“独特感悟”,这是经不起教学实践检验的。显而易见,在阅读过程中,至少有三个主体在相互制约,除了读者主体以外,还有作者主体和文本主体。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并不如后现代哲学所说的那样是无深度的、无本质的,而是有其稳定的立体层次结构的。阅读就是读者主体、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脱离了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而放纵读者主体,就不能不产生奇谈怪论。鲁迅说,一本《红楼梦》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诸如此类,难道都要无条件地尊重吗?毛泽东看见了“阶级斗争”,而我看到了封建大家族男性接班人的精神危机,难道不是更为发人猛省吗?由此也可看出,权威教育理论家所信奉的西方后现代关于文本无深度、无本质、无中心的理论,是经不起检验的。?  说不尽的经典文本,并不是无聊的游戏,而是向不可穷尽的深度挑战。就以《背影》而言,之所以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原因就在于理性概括尚未达到可以感觉到的深度。就是朱自清的好友叶圣陶的解读也不例外。叶先生认为《背影》的好处在于写父爱的“一段深情”,把已经是大学生的作者“当小孩子看待” 。这个说法很权威,但是,并没有达到《背影》的最深层次。如果我们不满足于以追踪西方阅读理论为务,有志于阅读学的原创性建构,那么,经典文本的结构并不是单层次的,至少有三层次。?  第一层次是显性的,按时间、空间顺序,将外在的、表层的感知连贯,包括行为和言谈的过程。这个层次是最通俗的,学生可以说一望而知。如果满足于此,教师就可能无所作为了。教师应该有一种自觉,即从学生的一望而知指出他的一望无知,甚至再望也还是无知。这也是教师的任务之一。?  这样就可能进入到文本的第二层次。这个层次是隐性的,在显性感知过程以下的,是作者潜在的“意脉”变化、流动的过程。这不但是普通学生容易忽略的,就是专家也每每视而不见。《背影》的动人之处,叶圣陶只看到了父亲把已是大学生的儿子“当小孩子看待”,关怀无微不至,却忽略了这种关怀在文章的前半部分遭到儿子厌烦,甚至是公然拒绝;文章的高潮是,作者看着父亲为自己艰难地爬月台买橘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从公然拒绝到偷偷地被感动,构成了完整的“意脉”。其特点是:第一,连续性中的曲折性;第二,情志的深化。显然,有了转折,文章才深刻。只抓住前面父亲的言行,虽然有连续性,但还构不成完整的“意脉”。因为转折是精神焦点,朱自清笔下的亲子之爱和冰心的不同,冰心的亲子之爱是心心相印的,而朱自清的亲子之爱是有隔膜的,爱的隔膜,是具有相当普遍性的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朱自清比冰心更为深刻。没有这个转折,就没有人性的深度。?  这第二层次的揭秘,可能使一般读者满足,但是,这种满足可能遮蔽了更加隐秘的第三层次,这就是文体形式的规范性和开放性,还有文体的流派和风格。这里有着更为深邃的内涵。认定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生动性缘于作者细致的观察,就忽略了这是篇抒情散文,到高潮处,却不用抒情散文常用的渲染、形容、排比(如在《荷塘月色》中那样),而是用了朴素的叙述,或者用流行的话语说,就是白描吧。而在文学家(如叶圣陶)和评论家(如董桥)那里,这样的表述,比之《荷塘月色》、《绿》那样的形容铺张风格是更高的艺术层次。?  对文本分析不得其门而入,原因之一就是对自发主体的迷信,具体表现就是无视文本深层“意脉”和文体的审美规范和风格创新,阅读在感知显性层次滑行的顽症,其根源盖出于此。

编辑推荐

  《解读语文》遴选中学语文经典篇目。同一文本,多元解读,尽显个性魅力。读者主体、文本主体、作者主体,深度同化与调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解读语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3条)

 
 

  •   当今中学语文课堂上普遍存在这样的怪象:学生对课文感到“一望而知”,老师却在学生已知的话语上纠缠不休,甚至人为制造混乱。虽然多年来教学改革五花八门,然而未能改变“语文课上和不上一个样”的普遍抱怨。从根源上反思,语文教学的弊病主要在于文本阅读的无效与低效。
      本书遴选了部分中学语文的经典文本,包括鲁迅、朱自清、郁达夫、曹禺、都德、契诃夫等古今中外作家的作品,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三位著名教授针对同一文本分别进行解读,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运用不同的方法,展现不同于惯常的定论,甚至纠偏传统观点,为广大教师提供文本解读的范例。
  •   它是为一线的语文老师量身定做的阅读资料。它直击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进行细致入微的文本细读,无论你是普通的语文老师,还是已在语文教育界崭露头角的名师,都可以阅读、借鉴、批评。没有空泛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教育大理论,没有不着四六让人读来混沌懵懂真是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所谓逻辑推理。三位教授,我说的是三位作者: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他们只是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入手,娓娓道来,不夸大,不缩小,亦不故弄玄虚。简而言之一句话,这书,我们一线的小老师,看得懂,用得上。
  •   这本书实在是难得的好书,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三位老师杜宇中学语文的名篇的解读,着实是妙语连珠,让我对于这些篇目有了新的见解,以至于感叹中学时老师讲的知识皮毛!
  •   孙绍振、钱理群、王富仁老师的观点很新颖,具有启发性。应该会对我的学习有所帮助
  •   非常不错,特别是孙绍振教授,对于文本解读的观点非常值得教育从事者去研究与学习,非常棒!
  •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老师的大作,细致入微,新颖奇特,赞!
  •   3个教授博导合写,多角度解读经典,你值得拥有,特别是孙绍振和钱理群,就冲他们俩,这本书我必须秒来。
  •   第一层次是显性的,按照时间、空间顺序,将外在的、表层的感知连贯,包括行为和言谈的过程(注1),《母亲的谎言》在浅层次的解读中,概括为“母亲的谎言”,即文本顺叙例举了母亲参加儿子幼儿园、小学、初中三次家长会,听到老师对儿子的评价,反说给儿子鼓励,触动儿子的变化。这三段,每段的结构都是老师的评价――母亲的“传递”――儿子的变化,正如孙老师所言:“学生可以说一望而知”。但是,这三段的递进,犹如三个台阶,让儿子渐渐迈到了重点高中的门前,却不知老师们能够“一望而知”。
      
      第二层次是隐性的,是作者潜在的“意脉”变化、流动的过程,这不但是普通学生容易忽略的,就是专家也每每视而不见。这“意脉”可概括为“母子的变化”,有老师课上组织学生“品读母亲三次谎言,感受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注2),实际上,文本涌动不歇的,是对儿子始终在关注,一直在期待的母亲情怀,渐渐由悲而现惊喜,“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也是儿子“知道这些话只是一层纸,一捅就破,但还是喜欢听,因为它成了我学习的动力”,只是没舍得捅破,一直坚持,终于推开了清华门。反过想,若儿子始终不捅破,那么也就上不了文题,也就没有故事;若儿子早早草草捅破,也许“学习的动力”就会泄了气。
      
      第三层次是更加隐秘的,需要着眼文体形式的规范性和开放性,文体的流派与风格。这里有可能遮蔽了的更为深邃的内涵。《母亲的谎言》“隐秘”的,难道不是酣畅淋漓的母亲的本性,不是天下每一位母亲的本真性情吗?这本性,一是表现在“永远在期待”,尽管老师的“不屑”“怀疑”是那样的盲目武断,但母亲不能随声附和责骂儿子。母亲虽然夹在师生的两难选择中,即不能与老师闹翻,也不能让儿子受伤,所以唯用母亲的本性在期待。师、生与母亲的三角关系成为“谎言”故事的生活来源,这样的故事在现实生活还是很普遍的,让我们感慨的是,为人师者,需要嘴中有德,口下留情;为人子者,需要砺志求学,感恩师长。二是表现在“泪水以滋养”,这是天下母亲的天性,悲伤时“差点流下泪”“流下了泪”,“惊喜”后那“甜蜜”的体味,也让母亲把“按捺不住十几年”的泪水“凝聚在心中”,滋养着儿子一天天长大,一年年进步。三是表现在“岁月为薪火”,文本虽然仅例举了母亲在儿子三个学段的无数次家长会的三次谎言,但我们已经震惊母亲一直在关注,燃尽岁月,母亲仅到中年,“两鬓已经斑白”,“听了这话”,“悲喜交集”,文眼终于见到了天日,“快递”着“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流下,滴落……”
  •   这才是真正的专家!解读很有个性,尤其是钱理群老师和孙绍振老师,尤为我所叹赏!
  •   文本解读关键在于视角,三位教授不愧是这方面的大家,对文本的分析可谓切中要害。
  •   书拿到了,还未细看,但由三大家来解读一篇作品,形式很好,开拓了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视野,对于文本解读这一能力也一定会有所提高。
  •   本书选取了中学课本中的经典篇目进行解读,从中看到了昔日语文老师没有讲出来的东西,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虽然对专家们的观点有时并不完全接受,但仍觉得有所收获。尤其是本书中对于鲁迅作品的解读,更使阅者受益匪浅。
  •   收录了很多语文教育教学的专家对文本的解读,高屋建瓴,很有见地。
  •   又是钱里群,孙绍振等名家解读作品,看看他们怎样从各个角度解读同一作品,对掌握解读作品方法和理解作品深层含义有帮助.
  •   解读语文这本书很奇妙,编者的想法很好,三个教授讲同一篇课文,各有亮点。
  •   以后当语文老师的可以借鉴,学习文本解读。
  •   对于青年语文教师对于文本的细读和解读有很大的帮助!
  •   三位作者都是语文教学的大家,书里对中学重点篇章的解读,对于高中生和语文教师都很有意义
  •    后现代教条主张无条件地尊重学生主体对文本的多元的“独特感悟”,这是经不起教学实践检验的。显而易见,在阅读过程中,至少有三个主体在相互制约,除了读者主体以外,还有作者主体和文本主体。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并不如后现代哲学所说的那样是无深度的、无本质的,而是有其稳定的立体层次结构的。阅读就是读者主体、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脱离了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而放纵读者主体,就不能不产生奇谈怪论。鲁迅说,一本《红楼梦》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诸如此类,难道都要无条件地尊重吗?毛泽东看见了“阶级斗争”,而我看到了封建大家族男性接班人的精神危机,难道不是更为发人猛省吗?由此也可看出,权威教育理论家所信奉的西方后现代关于文本无深度、无本质、无中心的理论,是经不起检验的。?
  •   说实话,还是孙绍振老师的序言震撼人心,令我获益匪浅。本书极为适合那些思想不很深刻,自身阅读能力相对平平的初学者阅读,不过还是很高兴书中文章对我的启发,有时还会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与这些专家学者相仿而感到兴奋,至于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感受,我自有我的一套说辞,专家靠他们的思路依旧无法改变我的既有看法,不过却激发了我表达自己看法的欲望和注意力。
  •   刚收到,看了序,就感觉很好。对老师和学生解读文本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   很好的一本书 针对一些著名的文章 几位教授从不同角度去解读 带给我们全方位的认识。就其中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就有好几个角度和不同的深度 从文学创作 从文章的写法 从个人的感想和认识 层层剖析 不过我个人觉得对于初中的学生可能深了一点。作为写作的爱好者来说是一本不错的指引。
  •   以专家的视角对语文课文进行解读,读出了教参未能的给出的意味,给语文老师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并为老师提高了精神的高度。
  •   深入浅出,分析透彻,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解读文本的一本好的参考读物。
  •   对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内容较深刻,在实际操作中有难度,或者说很难实现;对一名语文教师来说,可以说是颇为难得,对于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深入挖掘文本都是很好的指导。读完此书,受益匪浅。
  •   这本书是跟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一起买的,想做语文老师,应该看看。
  •   以前就读过孙教授的解读类作品,很是受益!这次,在朋友的推荐下,又购买了这本,感觉一如以往的清新,教授的观点,对作品的深度剖析,是我等仰慕之极的!阅读中,感到孙教授是说出了我想说又说不好的内容,有酣畅淋漓之感!
  •   不同解读,不同角度,能多方面的了解文本,好。
  •   文本解读方面的经典之作
  •   利用假期好好阅读,大师的见解独辟蹊径,深刻而独到,值得细细品味,当然对今后自己的解读文本有启发意义。研读中!
  •   虽然还没细读,但现在正好写论文要参考,作者都是很厉害的人物,只是篇目少了点,更适合人教版。但文本解读的方法是相通的。
  •   一本对文本解读非常好一本书
  •   对于语文教学工作者来说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书,尤其喜欢钱理群先生的分析。
  •   听大家深度解读文本,获益匪浅。
  •   很是耐读,提升解读文本的能力!
  •   老爷子对文本解读真有功力,而且乐于与读者交流。这不仅是水平,而且是人品了。向孙先生致敬!
  •   一本解读文本的书!
  •   很喜欢钱理群的书,对于要做语文教师的人很有帮助
  •   对语文教师如何解读课文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   老师就该有学问,学问不是照本宣科,要研究、要思考。本书提供了对文本很好的思考和研究方法,老师都该读读。
  •   其实,我还没有开始认真阅读这本书,但我大概翻了一下,也选择其中的几页进行了阅读,觉得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对于像我这样准备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者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
  •   特别喜欢的书之一。因为三位语文大家解读语文,所以使语文更具魅力。
  •   名家的多元解读让你加深对语文课文的理解
  •   大家解读中小学语文课文,很到位,很全面,有很深的借鉴意义。数的质量很好收藏价值打
  •   值得一线教师阅读,解读语文
  •   大师来解读语文,就是不一样。给了我们新的解读视角和解读方法,值得一线教师看了又看。帮助我们跳出窠臼,进入一片新的语文天地。
  •   孙绍振的书 一直很喜欢 老师推荐买的 没事的时候就翻翻
  •   钱理群的提出的很多问题虽然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但是正因为这样才更很值得去思考,而且编者的想法也给我们一些思考的新方向,开拓了视野,发散了思维,是一本很好的书
  •   能带领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语文,开阔思路
  •   对文本的解析到位,又不会过于深奥,对教学很有启发
  •   对语文的解读很到位,对语文教师来说是必备品。
  •   都是中学重点篇目解读,对理解课文有启发
  •   作为一线教师,个人觉得,帮助不是很大。也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没有多少处理文本的特别之处。
  •   《解读语文》这本书很厚,很有文学功底。需要人完全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慢慢走入~~~
  •   适合中学一线语文老师拜读
  •   解读语文 难呀,有时不知从何下手。
  •   通过名师的解读加深对语文的理解。
  •   自我提升,解读语文,很好!
  •   重新解读课文,举一反三,三位大家,有理论有实践,不拘一格,应该是解读课文方面最有启发的一本书
  •   本书可以帮助老师开阔视野,指导教学,这三位老师都是我非常敬重的老师,他们对中学教育的关注令我感动,非常好!
  •   经典解读,角度新颖,观点独到
  •   这本书是我一个老师推荐的,内容是有关重读经典的,从另一个或者多个角度读经典文章,有助于全面理解文章,如果你是一个语文老师或者有意愿当一名语文老师,重点推荐啊!
  •   经典作品,给教语文的老师启发很大。
  •   观点独到,如果你想做语文老师的话,一定要把它买来看看,如果你身边有语文老师或者相当语文老师的人,不妨把这本书卖给他们作为礼物,一定不会后悔的!它带领我们看到同一个东西的另外一面,让我们要善于思考,提出总结新观点,发现新东西,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对中学的语文教育有一个崭新的认识,好!
  •   内容精辟,对经典课文的解读有深度,值得品味!
  •   不光学生应该看,家长也应该看!老师更应该看!不光学生、家长、老师应该看,人人都应该看!这是一本语文书,又不只是一本语文书。
  •   这本书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很有启发,是一本真正的关于语文教学的参考书,很值得语文教师买来看。
  •   几位作者都是大家,从不同角度解读文章,很值得一读。
  •   对于语文教学有很多的启示,感觉买的有些晚了,很经典的
  •   庖丁解牛般写出了语文教学的内涵,经典一点不过分!强烈推荐!
  •   值得语文老师们看的好作品。
  •   最近看了一些,对于准备当中学教师的我,真的提供了很多材料和解读方式,是一本不错的书,就是前面几页忒容易掉页了些……
  •   语文是伴随学生一生的科目,应该好好学学。不知这本书是否能获得对语文心得体验,但愿。
  •   刚买,未看。但看书名,感到是当前语文教育界应该重视的问题。
  •   尽管经常买书,但这是我买的第一本关于语文教学的书。内容很好,好好学习,尽量提高。最关键的是不必听那些专家领导瞎叨叨了,这个告你那么教,那个告你这么教,很烦人。既然您这么会教,干脆亲自上马示范一下。这本书很客观,尤其是序言的第一段文字,几句话就揭露出语文教育失败的症结所在。最后再说一句:让专家领导见鬼去吧。
  •   很喜欢,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讲文化,这本书做到了。
  •   适合语文教育研究方向的学生用
  •   语文教学如何来?不妨读读此书。不错的书。
  •   对语文教学有独特见解
  •   一直很喜欢孙老师的解读,今天刚收到货,感觉不错,物流再快点就更完美了。。。
  •   很适合老师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需要多多读书才能让眼界更开阔!
  •   挺好的,我喜欢,对我们语文老师启发太大
  •   对语文老师来说帮助很大的。
  •   受益匪浅!!值得初中语文老师去看。
  •   语文老师应该读读
  •   语文老师必读书目,好书啊!
  •   可以帮助语文教师成长的一本书。
  •   几位大师各有风格,解读有启发意义。
  •   主要分析了一些中学课本中的名家名篇,可用作教学参考。
  •   大家经典,解读的很透彻,读来收获很多
  •   或许该书中的一些篇目您已读过,但作者对该作品的解读视角仍会引起你的共鸣,令你有意外的收获!所以心动不如行动吧!
  •   给刚上初中的儿子买的,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语文的阅读训练,我一本都没买过,因为我觉得那些书太急功近利,只是为了应试,对提高孩子的语文修养帮助不大,有的还会引导孩子误入歧途。这本书不一样,作者语文修养很高,深得语文的精髓,以朴实地语言表达出来,让不同程度的人都能有体会到语文的美,是我最想推荐给朋友的书。
  •   一线语文教师须拜读的好书!
  •   此书适合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外参考书,提倡语文教师人手一册。
  •   三个大师联手作出解读,还有什么可考虑的,出手吧
  •   挺不错的。深度阅读,扩展,对中学生语文有帮助。
  •   买这本书也是别人强烈推荐的,看完后觉得确实不错,大师们对文章的解读和把握能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   语文教育工作者必读的一本书,强烈推荐
  •   语文是什么 从这本书里将得到答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