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文献通论(全三册)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舒大刚 编  页数:全三册  字数:246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该书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数量统计、类型分析、体系构建、源流的探讨和要籍的评价,既具有开创性和总结性,也具有工具性和实用性,对从事中国儒学研究、哲学研究、文献学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作者简介

  舒大刚,博士,四川大学教授、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兼古籍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儒学史和儒学文献研究。

书籍目录

《儒学文献通论(上册)》目录: 引言 第一节儒学文献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一、总体框架 二、主要内容 第一编儒学文献的源与流 第一章先秦儒家及其早期文献 第一节儒家及儒学文献的诞生 第二节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第三节儒家经典文献的内容与功能 第二章儒学文献的发展与流变(上) 第一节儒学的发展与分期 一、“子学”时期:周秦 二、“经学”时期:两汉一隋唐五代 三、“理学”时期:宋、元、明 四、“汉”“宋”并行时期:清 五、“新学”时期:20世纪 第二节先秦时期的儒学文献 第三节秦朝的儒学文献 一、焚书坑儒 二、关于《乐经》亡佚问题 三、“六艺”残缺 四、秦朝的文化建设 第四节汉代的儒学文献 一、西汉 二、东汉 第五节魏晋南北朝的儒学文献 一、文献数量 二、古文独盛,今文放绝 三、子学不竞,家训勃兴 四、“类传”炽盛,“别传”昌大 五、“义疏”兴起 六、《礼》学文献昌盛 七、学术争鸣 八、新出文献,真伪杂呈 九、优质注疏,下惠“唐学”  第三章 儒学文献的发展与流变(下)  第六节隋唐五代的儒学文献 一、文献数量 二、经学统一 三、经学统一的余响 四、新著产生 第七节宋代的儒学文献 一、文献数量 二、“十三经注疏”正式形成 三、“四书”体系形成 四、“语录”体子学文献丰富 五、礼乐类“仪注”文献发达 六、儒学史文献更成系统 七、研究孔子及其弟子、后裔的文献增多 八、学校科举文献增加 第八节辽金元的儒学文献 一、文献数量 二、少数民族文译经 三、“四书”文献发达 四、独尊程朱传义 第九节明代的儒学文献 一、文献数量 二、诸经“大全”  三、抄袭成风 四、铁中铮铮,庸中佼佼 第十节清代的儒学文献 一、《四库全书》及相关图书收集整理 二、文献总量 三、著述质量 四、清人“十三经”新疏 五、儒史文献 第四章儒学文献的研究与分类 第一节儒学文献的整理与编目 第二节 建立儒学文献著录体系的新思考 第二编经学文献 第一章 “十三经”与“经部"文献 第一节 “经”、“传”释义 一、“经” 二、“传” 三、“经”、“传”兴起 四、“诸子”继起 五、“经学” 六、“集解”、“义疏” 七、“宋学”变古 第二节从“六经”到“十三经”  一、异说纷呈:“十三经”结集诸说 二、自“六经”而“十三经”:儒经体系的结集和完成 第三节范式转移:儒家经典扩展的意义 第四节经部文献的构成和分类 第二章 《易》学文献 第一节 《易》学文献的产生与经典化 一、《易》学文献的产生 二、孔子与《易传》  三、《周易》的经典化 第二节 《易》学与《易》学文献 一、先秦《易》学文献 二、汉《易》文献 三、宋《易》文献 四、清《易》文献 第三节20世纪《易》学文献 一、晚清民国时期的《易》学文献 二、新中国的《易》学文献 第四节 《易》学文献的数量与分布 一、《易》学文献的总量调查 二、《易》学文献的分布 第五节 《易》学文献举要 一、白文类 二、传注类 三、论著类 四、考正类 五、图说类 六、拟易类 七、筮占类 八、佛道类 九、杂类 第三章 《尚书》学文献 第一节 《尚书》的形成及其经典化 一、档案与《尚书》  二、诸子与《尚书》  三、孔子与《尚书》  四、《尚书》名称的演变及其经典化 第二节 《尚书》学与《尚书》学文献的发展演变 一、先秦 二、汉代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 《儒学文献通论(中册)》 《儒学文献通论(下册)》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史记•孔子世家》:“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又《儒林列传》:“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举行大射礼、乡饮酒礼,是必须演奏音乐的,《仪礼•乡饮酒礼》就明确规定:“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 “乃合乐《周南•关雎》、《葛蕈》、《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云云。又《大射仪》“乃歌《鹿鸣》三终”;“乃管《新宫》三终”;“乐正命大师日:奏《狸首》,间若一”云云。 以上所举篇题,除个别系“佚诗”、“笙诗”外,其他都是今传《诗经》的篇目,说明《诗经》有曲可奏可歌,亦表明迟至汉世《诗经》都还有曲调以供演奏。如果准《史记》孔子“修起《礼》、《乐》”,使“《雅》、《颂》各得其所”之用例,这些工歌、笙歌、间歌的内容,无疑也属于当年孔子所。修起”的内容(即《乐经》)了,可见它们在汉代仍然保存并演奏着,并未因秦焚而亡佚。《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乐类’’所录《雅歌诗》4篇、《雅琴赵氏》7篇(名定,渤海人)、《雅琴师氏》8篇(名中,东海人,传言师旷后)、《雅琴龙氏》99篇(名德,梁人),孔子“弦歌《雅》、《颂》”,此其《雅》乐之孑遗者乎? 《汉书•王褒传》又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王褒作《中和》、《乐职》、《宣布》诗,皇帝于是“选好事者令依《鹿鸣》之声习而歌之”。《鹿鸣》之乐至汉宣帝时犹存,还被用来配王褒的歌词演唱。王应麟《玉海》还引:“《晋志》(《晋书•乐志》):杜夔传旧雅乐四曲:一日《鹿鸣》,二日《驺虞》,三日《伐檀》,四日《文王》,皆古声辞。”《鹿鸣》、《驺虞》、《伐檀》、《文王》皆《诗经》篇名。杜夔字公良,东汉末人,汉灵帝时以知音为雅乐郎;后以世乱奔荆州,荆州牧刘表令与孟曜为汉主合雅乐;后归曹操,掌大乐。时至三国时期,仍然有人传奏《诗经》部分篇目的乐曲。同时,上述资料还告诉我们,《乐经》还是可以配合礼仪活动进行演奏的,在何种情况下演奏什么乐,是有一定规定和说明的,这也应当是《乐经》的内容之一。故四库馆臣说,“其(《乐经》)仪节备于《礼》”。

编辑推荐

《儒学文献通论(套装共3册)》中的儒学是以经典传授为依托的学术,也是以历史文献为教典的学派。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文献大国,自有书契以来,世生哲人,代有典籍,传说三皇五帝时代已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然时代久远,文献沦落,内容无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儒学文献通论(全三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很好的书,儒家文献的全面介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