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心理学导论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崔立中,程顶 著  页数:286  字数:342000  

前言

党的十七大再一次明确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政方针,并强调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为此,必须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进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贯彻落实党的这一大政方针要求心理学工作者必须加强创新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创新心理规律,为此,我们完成了这部著作,希望它能够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块砖石。我们对本书内容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首届年会在沈阳召开,这次会议对与会者的促动很大。1995年,我们在沈阳市科委的资助下立项开展了“和谐创新型教师培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人类创新活动的探索最终离不开对创新心理机制的认识。于是,2001年我们又在沈阳市科技局的资助下立项开展了“创新心理机制研究”,并出版了专著《创新心理学》。此后,在创新心理学的教学和后续研究中我们发现,探索创新心理的内在机制和规律,必须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特别是信息加工取向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当然,在强调认知心理学对于创新心理学的特殊研究意义的同时,不应排斥其他心理学对于创新心理学的作用。本书集中了我们十二年的研究成果,以信息加工取向的认知心理学为主线统摄全部内容,主要探讨了创新心理的概念、理论、实质、起源、过程、机制、结构和影响因素。其中重点是创新的心理实质、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而心理机制是全书讨论的核心,从创新心理特别是自主创新心理的发生机制、信息加工机制和产出机制三个方面展开。本书吸收了心理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新近研究成果,以及经济领域里的创新理论,并努力将三者与创新心理学加以整合,在注重理论阐述的同时,也十分注重通过典型案例和实验研究的成果加以说明,突出“导论”的特点,深入浅出。长期以来,心理学一直受哲学反映论的影响,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这种表述无疑是正确的,但表述得不完全。人的心理不仅要反映现实。

内容概要

本书集中了十二年的研究成果,以信息加工取向的认知心理学为主线统摄全部内容,主要探讨了创新心理的概念、理论、实质、起源、过程、机制、结构和影响因素。其中重点是创新的心理实质、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而心理机制是全书讨论的核心,从创新心理特别是自主创新心理的发生机制、信息加工机制和产出机制三个方面展开。本书吸收了心理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新近研究成果,以及经济领域里的创新理论,并努力将三者与创新心理学加以整合,在注重理论阐述的同时,也十分注重通过典型案例和实验研究的成果加以说明,突出“导论”的特点,深入浅出。

作者简介

崔立中,1949年12月生,辽宁沈阳市人。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实验室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教育心理与咨询心理、认知心理与创新心理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17余项,出版专著《创新心理学》、《心育原理与操作》、《学生课间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创新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一、创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创新心理学的任务 第二节  创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描述性研究方法   二、实证性研究方法  第三节  创新心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两条研究路线   二、创造和创新心理学研究的阶段划分第二章 创新心理的实质 第一节  创造、创新与创造力   一、关于创造   二、关于创新   三、关于创造力 第二节  对心理实质的新认识   一、两类心理现象的思考   二、三种心理实质观的思考 第三节  创新心理的实质   一、经典心理实质观对创新心理实质的认识   二、反映创新统一论对创新心理实质的认识第三章 创新心理的理论  第一节 创造心理的生物观和环境观  一、创造心理的生物观  二、创造心理的环境观 第二节 创新心理的动力观和运作观  一、创新心理的动力观  二、创新心理的运作观 第三节  创新心理的结构观和系统观  一、创造心理的结构观  二、创造心理的系统观 第四节  经济创新理论对创新心理观的影-向  一、经济创新理论的基础  二、熊彼得的经济创新理论  三、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理论第四章 创造与创新的起源 第一节 创新与人类进化的思考   一、两种适应与两类进化   二、创新与积极适应   三、创新与超进化  第二节  萌芽状态的创新   一、积极适应性   二、对本能的超越性   三、改造性   四、无意性向自觉性的转化   五、发现和利用天然资源  第三节  劳动的创造    一、人类祖先创造了使用工具的劳动和制造工具的劳动    二、人类祖先创造了劳动的社会集体性  第四节  人类本身的创造   一、劳动与创新的关系   二、人类祖先在创造劳动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本身第五章 创新活动的发生心理 第一节无意创新   一、无意创新的涵义 ……第六章 创新的双向心理过程第七章 创新视角第八章 新异联系的形成机制第九章 创新心理结构第十章 和谐与创新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我们在上一节明确了创新心理是人的心理的实质性构成,那么创新心理的实质又是什么呢?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创新心理学必须回答的。从不同的心理实质观出发,往往会对创新心理的实质得出不同的认识。经典的心理实质观基于哲学反映论,把人的心理表述为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同时也就把人的创新心理的实质表述为能动地反映过程和结果。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心理实质观把人的心理实质表述为以主体的认知结构和信息结构为基础。对外界信息进行积极能动的加工过程和加工结果,相应地,也就把人的创新心理的实质也看成是“能动的加工过程和加工结果”。基于反映创新统一论的心理实质观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人在不断地适应与促进现实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人脑对现实的主观反映与创新。相应地,也就把创新心理的实质表述为人脑方适应现实向未来的发展变化,以反映心理为基础,综合主体已有知识经验和现实发展变化的新因素而进行的新颖、独特的认知结构和信息结构的重组和外化。一、经典心理实质观对创新心理实质的认识经典心理实质观即人们所熟悉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这种心理实质观把人的心理最终都归结为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那么,创新心理当然也不例外。创新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也是人脑的机能,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主观反映。牛顿所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不管它有多么深奥,都是对苹果落地一类客观现实的反映。不过它反映的不是苹果落地的表面现象,而是隐藏在这类现象背后的内在规律性。鲁班发明木工锯,也是对丝茅草割破手指的反映。不过反映的也不是表面现象而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改造。创新作为人脑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

后记

匆匆搁笔之时,我首先想到了母校的创新意识教育。笔者在沈阳市六十七中学读书时,一次鲁文远主任和赵宗贵老师竟然给王振国同学的数学卷子打了个105分(满分100分),原因是有创见!从此,"创见"一词深深植入了我的脑海。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系主任陈孝彬教授郑重宣布:"考试卷子答得和教材一个样,和老师讲的一个样,至多能及格。你们必须有自己的见解!"成有信教授给笔者的试卷打了个97分,原因就是"有自己的见解"。在华中师范大学读书时。院长孙绵涛教授也给笔者打了个97分,原因是我能够将他的思想用框图表示出来。我感谢母校的老师,他们给了我一种理念:人要有所创造。人要有所创造,这也是笔者从小学老师成长为中学老师、大学老师直至教授和研究生导师,对自己学生的一贯要求,创新心理学也成了笔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这本书是笔者关于创新心理学的第二部专著,希望它能够像我的老师激励我一样,成为激励学生热爱创造与创新的一本读物。这本书又是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但著者希望它能更多地体现"导论"性质而没有写得那么"规矩",并希望同学们能以创新的精神来学习创新心理学。这本书又考虑到为广大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提供参考,所以兼顾了科技创新以及创新教育。本书为安徽师范大学特优强专业《心理学》建设项目、安徽师范大学校级重点学科《心理学》、安徽省精品课程《普通心理学》、安徽师范大学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学校心理学"、2006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谐创新型教师培养研究》、安徽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课程《认知心理学》、安徽师范大学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心理学实验中心系列成果之一。衷心感谢上述项目特别是安徽师范大学教材建设专项基金对本书的资助以及沈阳市科技局过去对本研究的资助。衷心感谢给本书以大力支持的朱家存教授、姚本先教授、葛明贵教授、桑青松教授、桂守才教授、吴玲教授、方双虎博士、丁晓芸高级实验师和李小平讲师。衷心感谢一直关心和支持本研究,并为本研究提供实验基地的车竞副市长、唐厚广教授、喻长志书记、陈春林校长、刘萍校长、赵建胜校长和吴德琴主任。衷心感谢将本书列为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的安徽省教育厅有关领导。

编辑推荐

《创新心理学导论》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创新心理学导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