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人

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佘德余 著  页数:30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张岱是晚明清初文化史上很有特色的一位人物,他在文学史、艺术史、史学上皆有较高的成就,尤其是他的散文。本书详尽系统地叙述并考证了张岱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及外曾祖父、外祖父及其关系密切的友人和张岱兄弟、妻妾、子侄辈,书中披露了不少为其他著作所罕见的资料。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王羲之、谢灵运、骆宾王、孟郊、寒山、赵孟頫、黄公望、王蒙、茅盾、夏衍、郁达夫、竺可桢、童第周……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推出的文化工程,推出了100位古今浙籍文化名人传记。本书为丛书之一,介绍的是都市文人——张岱。

作者简介

  佘德余,男,浙江省建德市人。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曾校点出版张岱的《快园道古》(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和中国古代小说《韩湘子全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等,著有《越中曲派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张岱家世》(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浙江文化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发表论文计90余万字。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显赫家世世代诗书簪缨之家显宦文学的社会关系第二章  居家读书聪隽善属对,深受家人亲友的赞赏好读书,祖父亲授读书之法“祈梦南镇”:对人生价值的探求第三章  纨绔习气祖父罢职,以蓄养声伎、周游山水为消遣沾染纨绔习气,极爱繁华第四章  结社交友以读书结社交友有戏癖,曾率领家班串演于绍兴、山东兖州各地嬉游名胜,广交朋友第五章  立志修史博览群书,正史野史爱不释手编纂《古今义烈传》和《史阙》《征修明史檄》至西湖书院,主动求教黄道周第六章  “仔肩宇宙”累举乡试不第:对八股科举的反思和批判“经世济民”之儒家思想第七章  拥立鲁王浙东之士拥立鲁王监国绍兴张岱设盛宴,迎接鲁王临幸张家上疏求斩马士英,反遭斥逐绍兴沦陷,鲁监国逃亡海上第八章  颠沛流离历史的十字路口逃难的生涯:越王峥——西北山——项里第九章  生活困窘租住快园老来始习“舂米”、“担粪”活老来更重夕阳情第十章  著史情结“但恨《石匮书》,此身修不足”上三衢,入广信,采访明朝遗老为搜集崇祯朝史料,参与《明史纪事本末》编撰白色恐怖,誓与《石匮书》共存亡“存国史”即“存明”、“复明”第十一章  黍离之悲《西湖梦寻》:西湖情结《陶庵梦忆》:都市生活情结《琅嬛文集》:亲情友情情结《琅嬛诗集》:心灵历程的记录第十二章  卜居项里项里的传说“琅嬛福地”的幽美环境寄希望于年青后辈,着意编撰《于越三不朽图赞》、《琯朗乞巧录》第十三章  告别人寰恪守遗民志节,执著“存明”之理想痛陈明末五王庸碌糜烂,致使“复明”的希望完全落空在寂寞中去世第十四章  后来斗杓绝代的散文家出色的史学家杰出的鉴赏家丰富复杂、崇尚实学的思想家第十五章  遗响绵长同时代人的誉扬有清一代,研究受到限制,散文集仍得到刊刻研究的滥觞研究的热潮张岱大事年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张岱还十分关心并积极参与地方公益事业。绍兴府城中间有一条南北向的河,称为府河,南起利植门,北至昌安门,是山阴、会稽两县城的分界河。东西两旁横贯着数十条小河,河中小船来往如梭,载着城里所需的各种物资,还有乡下人摇着小船进城采办生活用品。府河两旁民居鳞此栉比,靠近府河的人家,家家都有石阶通往河道,或洗衣、洗菜、淘米,或冲洗家具,十分方便。由于人口庞杂,贪图方便,有的居民往往将垃圾甚至杂物抛人河中,年长月久,致使河床污泥堆积,河道变得狭窄,导致行船拥挤甚至堵塞,有的河道甚至断流而变成死水沟,臭气熏人,蚊蝇孳长。张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花了半个月时间,成天乘着小船穿梭在府河和横贯的小河道中调查了解,并联络府城两县的名流,于崇祯七年(1634)十二月,向府太守递上了《疏通市河呈子》:  为城市命河,急宜开导,恳切天台,立赐疏通,以复水利,以弥火灾事。……祈即敕更事耆老,内举功(公)正数人,兼使募好义富民,乐助钱粮多许。即日兴工,浃旬卒役,方瞻经始,顿还旧观。  张岱主动出资并向各富户募集资金,举荐尽职且又内行者数人筹划督责开工,经过四个月的疏浚,府河顿还旧观,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张岱十分关心绍兴文化设施和人为景观建设。龙喷池是绍兴府城内一大文化景观,嘉泰《会稽志》卷十记载:“‘龙喷池’,在(山阴)县西一里酒务前。”嘉庆《山阴县志》载日:“龙喷池在(山阴)县西南(旧志)。”可见在清代后期已不复存在。龙喷池景观缘于北宋。绍兴府城踞卧龙山之足,卧龙山以其优美的山势,蜿蜒于府城的西北。因其山势起伏,盘绕回旋,盘屈而进,形若卧龙,故名卧龙山,简称龙山;又因越国大夫文种葬于山上,又名种山;又因是府治所在地,又称府山。北宋年间越州剌史刁景纯曾撰《望海亭记》云:“越冠浙江,东号都督府,踞卧龙山,为形胜,山之南亘东西鉴湖也;山之北连属江与海也。周连数里,盘屈于江湖之上,状如卧龙也。龙之腹,府宅也;龙之腑,东门也;龙之尾,西湖也;东之脊,望海亭也。”约在北宋中期,创建龙喷池,“卧龙骧首于耶溪,大池百仞出其颔下”。至张岱时,由于“陵谷迁徙,水道分列”,周围居民倾倒垃圾,填埋泥土瓦砾,建造房屋三十余间,致使龙喷池堵塞,成为一座臭水池。为恢复绍兴景观,张岱于崇祯十三年(1640)上疏府太守:“捐金纠众,畚锸千人,毁屋三十余问,开土壤二十余亩,辟除瓦砾刍秽,千有余艘,伏道蜿蜒,偃潴澄靛,克还旧观。”倡议捐钱,组织人工,拆毁原来建在龙喷池周围的房屋,搬走填塞的瓦砾垃圾,使之与府河相通,池内也可通行船只。  倡修大善塔。大善寺位于市区解放北路西营,嘉泰《会稽志》卷七载:“梁天监三年(504),民黄元宝舍地,钱氏女未嫁而死,遗言以奁中资建寺。僧澄观主其役,未期而成,赐名大善。”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改名开元寺,塔建于唐大中元年(847),后唐长兴元年(930),吴越肃王钱谬在原董昌宅别创开元寺(位于今东街市人民医院处),大善寺仍复旧名。宋淳化三年(992)失火,寺与塔俱焚,景德元年(1004)重建。南宋庆元三年(1197)十一月,寺僧不慎失火,寺与塔又皆焚毁,只存大殿叉罗汉堂。明永乐初年重建,寺塔焕然一新。后因“岁月迁延”,“擅那荒废”,张岱深为住僧觉源、法生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全仗尔三步一拜”的坚强韧性,游说四方,“半升铛”、“一粒米”的积聚精神所打动,他也毅然参与到为重修大善寺和塔的募集资金的行列中来,并以万休法师与其巨大的号召力加快了募集资金的速度,终于促成了大善寺和塔的重建,为此写了《修大善塔碑》作为纪念。塔和寺建成于何时?据嘉庆《山阴县志》载:“国朝康熙八年,僧万休同邑人重修。”又据张岱此碑文所记,“肇惟天监初成,正值梁武舍身之日”,即公元504年,“岁月迁延,已至千一百八十年于此”,即康熙二十三年(1684)再作修缮。上述记载与清僧万香《大善寺志稿》记载完全吻合,互为引证。  倡修龙山文帝祠。文帝祠,即文昌庙。据嘉庆《山阴县志》卷二十记载:“卧龙山之西即古郡西园地,旧有仓帝祠,祠之旁文昌神附焉,明山西按察使郑一麟重建,有碑记,岁久复圮。”又据同卷刘宴《重建仓帝庙碑记略》载:“卧龙山旧有仓帝祠,不知创自何人,明世庙时张文忠奏撤文庙先圣贤像易主,遂例及他祠,而仓帝与文昌像俱去之,邑绅郑肖龙见而伤之,积愿数十年始克,移建山之西麓永福寺左,至今孙懋棠始补装帝像,岁久复圮。”其后“沧桑既改,庙貌无存;钟虞徙移,榱题亦朽”,为了“追思吾先正”,“佑启我后人”,张岱呼吁“期吾同志”,“群策毕集”,“众力可支”,“喜工师之得大木”,重修文帝祠。此后又倡建无主祠堂。  入清以后,张岱生活十分艰辛,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康熙十一年(1672)已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府县当局执意邀请他参与《会稽县志》的编撰。《琅嬛文集·与张噩仍》载日:“不肖以废弃陈人,株守泉石,并不与闻户外之事。而郡县不知何所见闻,乃以会稽志相属。不肖辞让再三,不得俞允。”“不肖在局,亦仅可坐啸画诺,饮酒食肉而已。故于凡例之外,不敢多赘一字,盖至慎也。卷首书名,自当以宗兄为首事纂修,不肖列名校阅,亦邀荣甚矣。不晓当事何意,又以贱名纂列兄前;而并不用兄原本,乃属董兄舜邻。倒颠错乱。”据《两浙著述考》载:“《会稽县志》二十八卷,清会稽董钦德撰。”又云:“张文成,字噩仍,会稽人,博学好古,壬子与修《会稽县志》。”现存康熙《会稽县志》由董钦德撰,康熙二十二年始修,三年告成。张岱起草的《凡例》十则移至志后,而由董钦德撰写的凡例列于前。可见康熙《会稽县志》修撰前后的矛盾纠葛。张岱不满董氏原稿“挂一漏万,留三增七”的编撰主张,为此向张噩仍倾吐心曲,并再三推辞,在推辞不允的情况下,只承担了全志《凡例》十则的起草。  P74-77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都市文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为了 写一篇 论文买的 还算可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