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局Ⅱ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吴晓波  页数:263  
Tag标签:无  

前言

  关于“中国式失败”的思考  企业兴盛或衰落、股市繁荣或崩溃、战争与经济萧条,一切都  周而复始,但它们似乎总是在人们措手不及的时候来临。  ——彼得·伯恩斯坦《风险》  在《大败局》出版6年之后,我决意写作《大败局Ⅱ》。在这个被英特尔公司的传奇拯救者安德鲁·格鲁夫称为“10倍数变革”的数字化年代,6年已足以让一个商业帝国崛起,而我只不过又写了9个企业的兴衰史——我甚至还不能像6年前那样写出10个。  本书所记录的败局均发生在2000年到2007年之间,将它们与《大败局》中的失败案例合在一起来阅读,你将可以看到过去10年里发生在中国商业界的众多兴衰往事。在任何一个商业社会中,成功永远是偶然的和幸运的,而失败则无所不在。商业,就本质而言,是一个关于幸存者的游戏;对企业家来说,失败则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这是一件让人遗憾、但不可耻的事情,失败往往伴随着伟大的创新和冒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正是燃烧在企业家内心的那股不甘平庸的勃勃野心,在一次次地颠覆着陈旧的秩序,掀起并发动了商业上的巨浪与革命。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探寻中国企业的失败基因。现在,我称之为“中国式失败”。  “中国式失败”的前提是。存在一个独特的中国式商业环境。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一直处在一个剧烈转型的时代。法制在建设和完善之中,冒险者往往需要穿越现行的某些法规才能成功,这造成很多企业不时运行于灰色的中间地带,企业家不可避免地遭遇商业之外的众多挑战。正如财经专栏作家覃里雯所描述的:“这是一片正在被驯服的莽林,光线正在透入,但是很多地方依然被高大的林木遮蔽,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子宫,政策的变化依然可以随时摧毁民营企业家脆弱的、积攒多年的心血与精力。”  与此同时,这还是一个有“资本身份”的环境。跟几乎所有发达的商业国家不同的是。我们拥有一个强大的国有资本集团,它们构成了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本支柱力量,对这部分资本的变革、壮大和保护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最主要的方针和使命之一。与其相伴随的是,国际资本在中国一直受到税收等多个方面的优待,而萌芽于民间的民营资本力量则在成长的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三大资本在中国经济舞台上的博弈,构成了所有经济现象产生的基本原因。很显然,对于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民营企业家来说,他们必须学着去警惕及防范纯商业思维之外的种种风险。这种环境分析能力及所需要的应对智慧。并不是西方管理学抑或欧美大牌商学院教授所能够传授的。  “中国式失败”之一:政商博弈的败局  如果说6年前出版的《大败局》中讲述的大多是经营性败局的话,那么,在《大败局Ⅱ》中则有不少政商博弈的失败案例。在某种意义上,它具有更为鲜明和独特的中国式特征。  在本书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三种政商博弈的景象:  ——产权明晰化过程中的政商破裂。从1998年起,中央开始实施“国退民进”战略,国有资本逐渐从完全竞争性领域中次第退出,大规模的企业产权变革由此开始。据国资委统计,从1998年到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从23.8万户锐减到15万户,减少了40%。这些企业要么消失,要么改变了产权属性。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家之间发生了产权明晰化思路上的分歧,最终,前者因种种原因选择了抛弃后者的策略。这种破裂直接导致了企业的快速衰败。科龙、健力宝两个案例堪称经典。这两家企业都是在创业型企业家和地方政府的共同艰苦努力下成长起来的,最终却因双方沟通破裂而酿成悲剧。  ——宏观调控中的利益分野。在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宏观调控往往要作为一个半周期性的因素来加以考虑。从1981年开始,中国经济每隔3到5年必有一次宏观调控,而每次整治的重点对象便是民营企业。近年来,随着国有资本在垄断性行业中的权重越来越大,其调控的行业性排斥特征也越来越明显。有些民营企业冒险突进上游重工行业或垄断性领域,其政策风险便往往大于任何经营上的风险。在2004年春夏之际,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在重点治理的行业中,便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败局,如资本市场的德隆、房地产业的顺驰、钢铁行业的铁本等等,它们都因为对宏观形势的判断失误而马失前蹄。  ——地方利益竞争格局中的牺牲者。香港的张五常教授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整个儿就是区域激烈竞争的产物。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形成了一股自下而上的改革浪潮。同时,它也在客观上造成了资源的区域性分割,相互以邻为壑,楚汉分明,而那些试图通过全国性布局以形成整合优势的企业则很可能在无意间陷入这种利益之争中。在华晨案例中,我们即可看到中国汽车产业最富想象力的企业家仰融如何失陷于此。  诞生于市场竞争领域的民营企业在政商博弈中的弱势地位有目共睹,企业家们为之付出的代价也可谓“血流成河”。企业家冯仑甚至认为:“面对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只有始终坚持合作而不竞争、补充而不替代、附属而不僭越的立场,才能进退自如,持续发展。”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如何有技巧地游刃于越来越错综复杂的政商博弈之中,将成为考验中国企业家的最大挑战。  在中国,企业家应当与政治保持怎样的距离,这是一个已经被谈论了将近30年的话题。中国的经济成长越来越呈现出国家商业主义的特征。在未来的数年内,财富积累的重点将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其一是以互联网和移动信息技术为中心,将会有大量的新兴行业和成长机会产生,很多传统行业将在这种变革中被急剧洗牌,利益将在新的交易平台上进行重新分配;其二是以垄断性资源为中心,将发生一系列的资本重组活动,拥有这些资源的政府将把大量的垄断机会以市场化方式出售,而在这一过程中,跨国公司以及民营资本的政治博弈技巧便显得非常重要。往往,巧妙腾挪与弄巧成拙只有一线之隔,一朝得手与稳健拥有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式失败”之二:创业原罪的困扰  “原罪”是一个舶来的宗教名词,在企业界却是一个正宗的中国式拷问。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企业家阶层经历了数次公众形象的变迁。改革开放最初期,他们是致富的能人和改革家,是一群勇于打破旧体制、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一度,他们甚至还被视为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带头人,是“国家的新英雄”。当时,对企业家的称颂日渐成为社会主流的声音,就跟20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一样,中国进入了一个对商业顶礼膜拜并深信技术进步将洗去一切贫困、不平和忧伤的时代,年轻的知识界也开始朗诵起亨利·卢斯的那句名言:“商人必须被当作最伟大的职业。”  而随着社会商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特别是社会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人们也与此同时开始质疑企业家财富聚集的正当性。在一个制度渐变的转型国家,任何商业上的突破和创新都意味着可能与现行法制发生冲突,因此便存在着无数的“灰色地带”,几乎所有的企业家在企业初创期的原始积累阶段都有过种种灰色行为。2003年10月,在云南弥勒举行的一次企业家论坛上,主持人请问在座的数百位企业家:“谁敢说你们没行过贿?没有行过贿的请举手!”据当时在场的万科董事长王石记录:“在座的老总就开始你看我,我看你,过了一会儿开始有人举手了,举手的姿势很缓慢,像做贼心虚似的,最后有五六位举手。我想在当时的氛围中,大家都默认:在多数新兴企业中,一定存在行贿,不行贿是不正常的。”很显然,对原罪的质疑,既是部分的事实,也是贫富差距拉大后公众心理失衡造成的。企业家身上的“改革者光环”已经日渐褪去,他们渐渐变成了一个独立的、高高在上的却始终被一层质疑的目光环绕着的“金色阶层”。  过去的这些年里,在所有关于中国企业的成长史描述中,都绕不开“原罪”,它仿佛成了悬在企业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原罪的清算、否认或道德性批判都不能完全破解这个沉重的难题。透过《大败局》、《大败局Ⅱ》收录的19个案例。我们发现了下述事实:  企业“原罪”是一个变革时代的必然现象。在一个转型时代,任何变革便意味着对现有体制的突破。因此,“天然”地带有违反现行法规的性质,这其实不是某些人的“原罪”,而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原罪”。这一转型时代的特征使很多企业家始终无法完全站立在阳光之下,也造成了很多貌似“偶然”的落马事件。  企业“原罪”是制度建设滞后的产物。中国企业改革的“自下而上”特征,决定了制度的变革往往会落后于企业的实践,使企业家自然养成了“绕道前行”的职业习惯。这也最终成为企业“原罪”滋生的缘由之一。有时候,“原罪”甚至是政商共谋的结果。在铁本案中,我们发现,为了促使钢铁项目的上马,地方政府曾主动为企业出谋划策,将项目分块切小,规避现有的申报制度。当企业最终遭到惩罚的时候,这一切便都成了“原罪”的证据。  企业“原罪”是“监管真空”所纵容出来的产物。在很多企业案例中,我们看到,企业家因自己的行为不被制度所容而铤而走险,但相关的政府监管部门却令人吃惊地没有恪守监管之责,以致违规行为日渐猖獗。于是,那些冒险者要么成就霸业,要么造成无比惨烈的悲剧。这一特征在资本市场上尤为明显,在吕梁的“中科系”案以及唐万新的德隆案中,其违规手法之大胆和明显都已到了路人皆知的地步,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不见监管者的踪迹,以致其崩塌之际也造成了重大的社会恶果。  当今中国的商业界仍处于潜规则太多的时期。正如学者余秋雨对中国历史所观察的那样,“我们的历史太长、权谋太深、兵法太多、黑箱太大、内幕太厚、口舌太贪、眼光太杂、预计太险,因此,对一切都‘构思过度’”。我们至今缺少对一种简单而普适的商业逻辑的尊重,缺少对公平透明的游戏规则的遵守。缺少对符合人性的商业道德的敬畏。所有这一切都使得中国企业的神话或悲剧难以避免地蒙上了一层莫名的灰色。  这个时代,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生生不息的成长。事实上,一个国家的商业法则的成熟与确立,往往同那一代企业家的实践和遭遇是分不开的。荣·切尔诺在《洛克菲勒传》中揭示了一个现象:“洛克菲勒和他那一代商业巨子,在经商中表现出来的无与伦比的才智和贪婪,直截了当地向美国提出了有关规模经济、财富分配、企业与政府之间应保持何种关系等一些十分棘手的问题。”这种互动最终推动美国的经济立法及商业精神趋向成熟。而关于“原罪”的讨论、反思及清算,也是中国商业环境日渐成熟的标志。  在这个意义上,“原罪”最终将是一个伟大世纪生成过程中让人尴尬却很难避免的“黑点”。  “中国式失败”之三:职业精神的缺失  在讨论“中国式失败”的时候,除了体制和制度问题之外,我们还得着眼于“中国式企业家性格”。  哈佛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克里斯-阿基里斯曾经写道:“许多具有专业知识及天分极高的人几乎总能做成他们要做的事,所以他们极少有失败的经验,而正因为他们极少失败,所以他们从来不曾学过如何在失败中汲取教训。”  出现在本书中的企业家,都是他们那一代人中的不世豪杰。跟《大败局》中的众多草莽人物相比,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区别是,他们中的不少人拥有令人羡慕的高学历,他们中有教授(宋如华)、发明家(顾雏军)、博士(仰融)、军医(赵新先)、作家(吕梁)以及哈佛商学院总裁班学员(孙宏斌)等等。他们也并非对风险毫不在意,如托普的宋如华在创业之初就曾经专门拜访落难中的牟其中和史玉柱,向他们当面讨教失败教训。甚至在公司的规范化经营及战略设计上,这些公司也与当年《大败局》中的企业不可同日而语。华晨、德隆、三九及健力宝等公司都曾经重金聘请全球最优秀的咨询公司为其服务,德隆的唐万新甚至还有一个拥有150名研究员的战略研究部门。  然而。败局却如同宿命般地一个个突然降临。在公众眼里,它们倾覆的表象与内因似乎总笼罩着一层莫名的迷雾。但是,当我们将它们进行一番梳理之后竞发现,尽管这些企业的规模已经远远大于当年的三株、秦池,而从失败的“技术含量”来说并没有提高的迹象。  它们仍然失陷于两个因素——  其一。违背了商业的基本逻辑。绝大多数的失败仍然与违背常识有关。在托普、顺驰等案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当企业家冒险突进的时候,所有的业界领袖以及他本人都知道这将是一次无比凶险的大跃进,它不符合一家企业正常成长的逻辑,在现金流、团队及运营能力方面都无法保证常规的运作。所以,它们最后的倾覆变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败局。从这些败局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绝大多数的失败都是因为忽视了经营管理最基本的原则。失去了对管理本质的把握。  其二。企业家内心欲望的膨胀。对于企业家来说,你很难分清楚“野心”与“梦想”到底有什么区别。拿破仑说过的那句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被引用了无数遍,它似乎永远是适用的。这是一个不讲究出身与背景的竞技场,机会永远属于那些勇于追求的人。然而,商业终归是一场有节制的游戏,任何超出能力极限的欲望,都将引发可怕的后果。  在《大败局Ⅱ》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一种“工程师+赌徒”的商业人格模式。他们往往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在某些领域有超人的直觉和运营天赋,同时更有着不可遏制的豪情赌性,敢于在机遇降临的那一刻倾命一搏。这是企业家职业中最惊心动魄的一跳,成者上天堂,败者落地狱,其微妙性完全取决于天时、地利与人和等因素。  在商业中没有什么是必然的。如果孙宏斌满足于在天津城里当地产大王,如果戴国芳不去长江边建他的大钢厂,如果宋如华专心经营一个软件园,如果顾雏军买进科龙后不再从事其他收购活动,如果唐万新就只专注于他的“三驾马车”,那么,也许所有的败局都不会发生。但是,这样的假设又是不成立的,因为,他们崛起于一个狂热的商业世纪,这个时代给予了那些身处其中的人们太多的诱惑与想象空间,它让每个人都梦想自己在一夜之间能成为一个超越平凡的人。所以,最好的与最坏的结局往往一体两面。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悲剧都必然会发生,相反,如果说跨越式的成长是中国企业勇于选择的道路的话,那么,如何在这样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规避及消解所有的危机,则是一个十分迫切而必要的命题。  《大败局》、《大败局Ⅱ》所提供的19个案例,正是在这方面给出了反面的教材。我们看到,绝大多数的失败都是因为忽视了经营管理最基本的原则,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经营的惨败和自信心的丧失。在写作这些案例的时候,我不由得会想起宋代理学家朱熹的那句被咒骂了数百年的格言——“存天理,灭人欲”。对于企业家来说,“存商理,灭人欲”也许是一个值得记取的生存理念。  在苦难中学习成长  这是一个还没有老去的时代,你听到的每一个商业故事都是那么鲜活,你见到的每一个创业者都充满了无限的野心。所有我们从苦难中学到的东西,都不会没有价值。所有的牺牲、失败,对于未来而言都是值得的。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很多年前曾经说道:“我们多么幸运。我们不时遇到麻烦和灾难,我们不能期望逃离生命中的灰暗时期——因为以辉煌或金色为落日的生命不是常有的。”  生命如此,国家如此,企业当然也如此。  对于一段不算太短的商业历史来说,失败并不可怕,甚至还值得期待。在今天的商业世界中,企业失败率最高的地方是美国硅谷,而那里正是全球商业创新的心脏。  就跟6年前我在《大败局》的序言中所表述过的那样,我仍然要说,我们应该为悲剧鼓掌,苦难从来是成熟者的影子。一位青年问俄罗斯天才电影导演谢尔盖·帕拉杰诺夫:“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导演,我还缺少什么?”后者认真地对他说:“你缺少一场牢狱之灾。”事实上,对于所有的中国企业家而言,他们都正在经历着一场从智慧到命运的“牢狱历练”。  我最后要强调一点的是,本书所描述的失败都发生在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试验之中。  哈佛大学的商学史教授理查德·泰德罗在一本关于美国企业家的著作《影响历史的商业七巨头》中,开宗明义地写道:“本书介绍了美国人最擅长的活动——成立和创建新的企业。”这是一种多么自信而让人羡慕的描述方式。我也同样渴望用这样的语言来讲述中国企业家们的传奇。在过去的30年里。一个伟大的“中国梦想”正在变成现实。在商业精神层面,它跟20世纪初期的那个“美国梦”有时候竟是那么的相似:一群没有任何资本背景、没有经受过任何商业训练的人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商业神话。正如泰德罗描述的他那个国家的企业家们一样:“这些冲破旧规则束缚、创立新规则的人们,他们创立了一个个新世界,他们决心要掌握控制权,而不再受他人的控制,他们利用同时代人还不太了解的技术和工具为市场服务,而在一些情况下,他们还必须自己创造市场。”  因为要努力冲破和创造,他们可能旦夕成功,也可能瞬间失败。当我在《大败局》、《大败局Ⅱ》中一一记录下这些滴血故事的时候,内心常常有着难以言表的感慨。他们都是有尊严的失败者——尽管有时候,他们会漠视道德的底线和破坏他们自己参与建立的商业准则,但在更多的时候,他们投身于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试验,同时也承受着转型社会注定难以避免的阵痛、煎熬和苦难。他们以自己的失败为代价,记录了一个时代所有的光荣、梦想与悲哀。  当你正准备阅读所有败局之前。我真的很想用泰德罗式的语气开始自己的叙述:本书介绍了中国人正在学习的活动——成立和创建新的企业。他们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不过。他们现在已经越来越擅长。  吴晓波

内容概要

本书所记录的败局均发生在2000年到2007年之间,将它们与《大败局》中的失败案例合在一起来阅读,你将可以看到过去10年里发生在中国商业界的众多兴衰往事。

本书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一种“工程师+赌徒”的商业人格模式。他们往往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在某些领域有超人的直觉和运营天赋,同时更有着不可遏制的豪情赌性,敢于在机遇降临的那一刻,倾命一搏。这是企业家职业中最惊心动魄的一跳,成者上天堂,败者落地狱,其微妙控制完全取决于天时、地利与人和等因素。
本书由吴晓波所著。

作者简介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9~《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
主要出版著作有《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等
其中《激荡三十年》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图书”、“2007和讯华文财经图书大奖”及“2008~《新周刊》新锐榜之年度图书”奖,《跌荡一百年》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为“2009年度十大图书”。

书籍目录

自序 关于“中国式失败”的思考
01 健力宝:“东方魔水”是如何变味的
 “东方魔水”:一个橙黄的传说
 乱世纷战:清新一枝不坠泥
 致命一问:健力宝是谁人的
 呵护李宁:小李比老李幸运
 政商交恶:偏不卖给创业人
 张海登台:命运三耍李经纬
 “法师”当家:步步臭棋毁天物
 盛宴散场:闹剧何日有竟时
 【健力宝大事记】
 【后续故事】
 【新新观察】值得检讨的“三水策略”
02 科龙:一条被刻意猎杀的龙
 顺德模式:炸平山头建厂房
 潘宁宿命:怎一个“愤”字了得
 科龙革命:名不副实的革命
 格林柯尔:抢食腐尸的兀鹰
 顾氏新政:一块钱里有我两毛
 造系运动:并购催生霸王梦
 顾郎之争:一场针锋相对的战争
 【科龙大事记】
 【后续故事】
 【八方说词一】可惜了,科龙
 【八方说词二】顾雏军的并购“七板斧”
03 德隆:金融恐龙的宿命
 第一桶金:5000人去深圳排队认购原始股
 三驾马车:被夸大的整合神话
 第一庄家:股不在优,有“德”则名
 产融整合:这是个真实的谎言
 末路狂奔:没有节制的大游戏
 牟唐对照:两代大鳄何其相似
 何谓天意:企业家性格的投射
 【德隆大事记】
 【后续故事】
 【档案存底】我们的6个失误
 【八方说词】学者、总裁:各说各的德隆
04 中科创业:那个庄家狂舞的年代
 朱大户与K先生的亲密接触
 神奇的小丁
 K先生的跨世纪对话与“5·19行情”
 构筑“中科系”
 因内讧而造成的崩盘
 【中科创业大事记】
 【档案存底】第一代庄家的结局
 【八方说词】为什么中国股市像赌场
05 华晨:“拯救者”的出局
 亮相:催生“中国第一股”
 造车:打造“中华第一车”
 背叛:导致决裂的罗孚项目
 出局:无可诉性的“知识产权第一案”
 溃败:一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华晨大事记】
 【后续故事】
 【档案存底】“我没有为华晨培养一个好的接班人”
 【新新观察】企业家的“政治博弈术”
06 顺驰:一匹被速度击垮的黑马
 26岁时的那场牢狱之灾
 顺驰,就是“孙氏”的谐音
 当孙宏斌杠上王石
 现金流的“极限运动”
 奈何天不佑宏斌
 一次没有技术含量的失败
 【顺驰大事记】
 【后续故事】
 【档案存底】孙宏斌答《普鲁斯特问卷》
 【八方说词】“地产大佬”说顺驰
07 铁本:钢铁之死
 长江边的钢厂梦
 棋局中的一枚棋子
 宏观调控的分水岭
 铁本之死与建龙之活
 最让人意外的公诉书
 【铁本大事记】
 【后续故事】
 【新新观察】中国企业家的“法罪错位”
 【八方说词】“一定要低估自己的能力”
08 三九:中药的“最后一次失败”
 一个人的三九
 第一次扩张:“下山摘桃子去”
 第二次扩张:仅次于德隆的大鳄
 第三次扩张:回归专业化的狂想
 龙种与跳蚤
 【三九大事记】
 【后续故事】
 【八方说词】赵新先的“捞钱六招鲜”
 【新新观察一】一样的战略,不一样的结果
 【新新观察二】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
09 托普:十年一觉TOP梦
 蹬三轮:大学教授敢下海
 放卫星:托普一夜暴大名
 软件园:跑马全国成地主
 “托普系”:生产“概念”的公司
 大招聘:那最后一根稻草
 两元钱:了结一场TOP梦
 【托普大事记】
 【后续故事】
 【档案存底】“我不是一个合格的CEO”
 【新新观察】“我无法控制哥伦比亚”

章节摘录

  这也许是中国企业史上最悲情的一张照片。  年过六旬的健力宝创办人李经纬坐在会场的一角,身边是既熟悉又形同陌路的地方官员,四周是闪烁不止的闪光灯。他的企业被仓促地出售了,而他开出同等的价格却遭严拒。这是一个人人都承认其创业功绩,却已不再被信任的企业家。  他仰面朝天,泪光闪烁,难掩无限落寞。  对于李经纬来说,最大的悲哀正是,他创立的、曾经显赫一时的公司在数年之后将无人提及,而他留给这段企业史的,则是一张仰天含泪的定格照片。  “东方魔水”:一个橙黄的传说  在相当长时间里。健力宝一直是中国市场上知名度最高的饮料品牌。  1984年,被称为是中国公司的元年。在这一年里,后来成为“中国标杆性企业”的联想、海尔、万科等公司相继创立。在璀璨群星之中,诞生于广东三水县的健力宝是最耀眼的一个。  这年3月,三水县三水酒厂厂长李经纬突然把眼光瞄准了8月即将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他得到信息,国家体委将在6月份开会决定中国代表团的指定饮料是什么。而此刻,他手上有一种还没有投放市场,甚至连用什么来包装和商标是什么都还没有确定下来的新饮料。  这时的李经纬是个45岁的中年人。他童年丧父,少年亡母,自幼在孤儿院里长大,成年后当上了三水县体委副主任。1973年,受人排挤的他被发配到县里的酒厂当厂长。那是一个只有几口米酒缸的作坊工厂,李经纬去后苦心经营,竟然开发出了一条啤酒生产线,生产出的强力啤酒在当地渐渐站稳了脚跟。1983年,李经纬去广州出差,在街边买了一听易拉罐装的可口可乐。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喝这种饮料。也就是在这时,他突然萌发了让企业生产饮料的念头。那时,随着可口可乐在中国中心城市的日渐风靡,一些小型的饮料工厂已经在各地冒了出来,有些甚至直接冠上了“可乐”的名号:出现在四川成都的天府可乐是第一个国产可乐饮料,随后河南出现了少林可乐,杭州出现了西湖可乐。据资料显示,当时国内的各类饮料工厂已经超过2000家。体委干部出身的李经纬很“天才”地想到了运动型饮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广东体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欧阳孝研发出了一种“能让运动员迅速恢复体力,而普通人也能喝”的饮料,便主动找上门去要求合作。在欧阳孝的主持下,一种橙黄色的饮料被开发了出来,它有一个很拗口的名称——“促超量恢复合剂运动饮料”。实际上,它是一种含碱电解质的饮料。  当年的三水酒厂,一年利润不过几万元,李经纬敢于把目光直接投向奥运会,实在是胆识过人。1984年4月,亚洲足联将在广州开一个会,李经纬想把饮料带到这个会上去,这样就有机会接触到国家体委的人。而这时,连饮料的品牌叫什么、商标是怎样的、到底采用何种包装,都还没有一个影子。那时厂里已经有了一个叫“肆江”的品牌,但是李经纬却不满意,他苦思冥想出了一个新的名字——“健力宝”,听上去朗朗上口,还含有“健康、活力”的保健暗示。参与产品开发的陈新金医生则自告奋勇设计商标,请自己喜爱书法的哥哥将“健力宝”三个字写在一张宣纸上,李经纬又请县里的广告公司设计出一个由中国书法与英文字母相结合的商标图形。这个新商标的诞生在1984年的商品大潮中可谓石破天惊:“J”字顶头的点像个球体,是球类运动的象征,下半部由三条曲线并列组成,像三条跑道,是田径运动的象征。从整体来看,那个字的形状又如一个做着屈体收腹姿势的体操或跳水运动员。整个商标体现了健力宝与体育运动的血脉关系。它在当时陈旧、雷同的中国商品商标中简直算得上是鹤立鸡群。  李经纬另一个大胆的举措是提出用易拉罐包装健力宝。在当时的消费者眼中,易拉罐无疑是高档饮料的代名词。那时国内尚无一家易拉罐生产企业,三水酒厂更不可能有这样的罐装生产线。李经纬四处奔波,最后竞说动了深圳的百事可乐公司为他代工生产健力宝。就这样,在一番手忙脚乱之后,200箱光鲜亮丽的健力宝准时出现在了亚足联的广州会议上,引起了众人的惊叹。当年6月,健力宝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奥运代表团的首选饮料。跟所有的参评饮料相比,它是唯一的罐装品,品牌形象与体育运动天然有关,而且口感、色泽和质量均无可挑剔。  1984年8月,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它是当时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奥运会,也是第一次由民间操办并有赢利的奥运会。中国奥运代表团在此次运动会上凭借许海峰的射击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并最终夺得15枚金牌,金牌数仅次于美国、罗马尼亚、联邦德国,位居第四。奥运会上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全民的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作为中国奥运代表团的首选饮料,健力宝也获得了难以想象的关注。  在8月7日的女排决赛场上,已经成为民族英雄的中国女排姑娘们以勇不可当之势。直落三局,击败东道主美国队,实现了“三连冠”的鸿鹄伟业,这在当年曾是一件举国沸腾的盛事。在11日的《东京新闻》上,日本记者有贺发表了一篇花边新闻稿《靠“魔水”快速进击?》,他好奇地发现中国女排运动员比赛间歇在喝一种从没有看到过的饮料——事实上,健力宝在当时除了供给中国奥运代表团以外,在中国国内市场上几乎没有任何销量——于是便猜测“中国运动员取得了15块奥运金牌,可能是喝了某种具有神奇功效的新型运动饮品——健力宝的缘故”。很显然,这是一篇信手写来的、没有经过任何采访与核实的新闻稿。中国运动员成绩的大幅度提升曾在国际上引起过很多猜测,这无非是其中还算友好的一种猜想。没有想到,一位随团采访的《羊城晚报》记者看到了这篇新闻稿后,竞妙手改写成了《“中国魔水”风靡洛杉矶》。当这条“出口转内销式”的新闻在晚报上刊出后,居然被迅速广泛转载。“中国魔水”与“东方魔女”(对中国女排的昵称)的交相辉映,在早已沸腾的奥运热上再添了一分充满神秘气息的骄傲,它实在非常吻合一个刚刚回到国际舞台的东方民族的心理满足。从此,健力宝一夜而为天下知。  李经纬就这样交上了好运。1984年,健力宝的年销售额为345万元,第二年飞蹿到1650万元,再下一年达到1。3亿元。在此后的15年里。它一直是“民族饮料第一品牌”。在最紧俏的时候,三水县到处是全国各地前来拉货的大卡车,一车皮健力宝的批条被炒到了2万元。  李经纬第二次让人眼前一亮,则是在1987年。  P2-5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败局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4条)

 
 

  •     虽然激荡三十年里对这本书中涉及的企业和人物都有介绍和讲解,但是这本书更全面也更细致的观察了1990~2000年这十年间几个典型的失败企业。我认为这里不能说是某个人的失败,最多是某个人在某个时间段的失败。比如史玉柱,在2000年时很多人都说他很失败,但是现在是2011年岁尾,史玉柱和他的巨人网络在2000年后的十年里不断壮大重新以巨人的姿态站立起来,现在又在银行投资等多个领域有所成就,所以最多只能说在90年代史玉柱是失败的,但是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他是成功的。
       那么读了这本书的收获就是理解或者认识到公司经营成败的基因密码,尤其是失败基因的确有很多。下面整理出这些失败基因没有先后,因为每个公司失败的原因不同,遇到的首要问题不同,所以基因也有异。
       第一:企业盲目扩张。很多企业在初创阶段迅速发展膨胀,导致企业领导人盲目自信和过于高估了自身的能力,于是在企业进入中期发展阶段拼命扩张,但是同时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团队建设,公司价值体系的形成,甚至人员的理念都还没有跟上公司过于快速的步伐。所以在公司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泡沫出现,直至泡沫破裂。比如巨人,三株,太阳神。这三个公司也很有趣,都是保健品行业。在九十年代,保健品行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获得百姓认可和迅速的发展。同时同行业企业竞争也非常激烈,所以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就成为保健品企业的首要目标。但是盲目扩张带来的恶果也非常明显:营销团队整体素质不高,保健产品品质没有保障甚至像三株帝国因为“八瓶三株喝死一条老汉”的新闻报导而迅速土崩瓦解。
       第二:严重透资企业信用。很多企业的一年生产能力的产值明明只有1亿,可是在某些企业家的嘴里敢把他们做大,说大。同时依靠这些虚无缥缈的业绩,融资或者透资企业的信用导致企业在市场中的立足点不再稳固。任何一个小的事件都可能成为企业倒下的导火索,甚至成为一颗巨型定时炸弹,导致企业猝死。要说吹泡泡最牛的当属牟其中。他除了干过一票像样的与苏联罐头换飞机外,其他的各种庞大的开发建设计划都属子午须有。比如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口子让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吹入西北干旱地区,比如在黑龙江投资建立北方香港,做中俄美的大三角经济贸易区。比如吧重庆火锅快餐化,到达年收入1000亿元。这种不靠谱的泡泡牟其中都想得到,但是他却从来没有做到过哪怕一件。除了牟其中的南德集团还有秦池,哈六药,爱多,玫瑰园。这些企业依靠标王或者政府关系迅速扩大知名度,发起造名运动,但是他们的生产环节却出现了问题。产品质量受到了消费者质疑或者仅仅因为某个媒体的不实报道就迅速瓦解。这也反映了九十年代很多企业的危机公关能力非常薄弱。爱多市场上未付款有几个亿,最后却因为凑不到区区1000万而倒下不能不令人惋惜。秦池因为媒体报导秦池酒是在四川勾兑而成的报道而瞬间倒下。其实当时勾兑酒是一种科学的生产方式,秦池却没有给消费者和媒体一个合理的解释分析,仓促应对,所以死的非常快。
       第三:企业长期发展目标错误或没有。这在九十年代是比较典型的问题,因为改革开放刚刚展开,很多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都想在短期内获得巨额财富,对长期发展的思考不足或者干脆没有。做企业做到哪里算哪里,所以企业在市场发生变化或者国家行业政策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市场份额快速萎缩。企业就在这样没有长远规划的准备的情况下轰然倒下。这方面比较典型的要属瀛海威,作为互联网发展的第一尖兵,张树新和她的瀛海威在大雾中奔跑,没有方向没有路灯。就这样她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的几个十字路口屡屡犯错,终于迷失了方向而不知前方,甚至连退的路都看不清。搜狐,网易等依靠门户网站和免费网络而迅速崛起的同时,瀛海威却抱着企业网和个人收费网一同死去。还有爱多,年轻的胡指标带领的爱多和他本人一样,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每年的公司发展规划都在变,每年的目标都不同。下级执行任务的时候不是依靠某些长期的目标和计划,而是依靠每年每月甚至每天不同的目标来行动,自然会跑偏,不是偏离了发展目标,因为根本就没有目标。
       第四:企业领导人个人影响力太大,现代公司制度不健全。一个企业的起步,发展必然依靠某个人或者团队的领导而发展起来。在企业初期,个人英雄主义,个人领袖气质是企业崛起的必要条件,但是在企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就需要制度来保障企业大船的平稳前行。因为人毕竟会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制度却可以克服很多人性的弱点来保障企业在面临重大决策或者重大事件时保持冷静和作出正确的选择。看看那些百年企业,无不是有一批**的经理人在公司制度或者董事会的支撑下应对危机,运筹帷幄。相反看看书中这些倒下的企业很多是因为领袖的失误导致了企业航船的触礁。巨人的史玉柱,飞龙集团充满诗人气质的姜伟,三株吴炳新和吴思伟父子,太阳神的怀汉新,爱多的胡志标,这些人物都是他们时代的英雄,但是英雄也有缺陷。所以当英雄犯错误的时候造成的影响比普通人的更大,杀伤力更强。
       第五:诚信。做企业犹如做人。诚信是一个基本的素质和道德品质,也是企业长青的根基。但是有多少企业能把诚信摆在经营的第一位。有多少企业把诚信抛在脑后。牟其中就不说了,在他的字典里没有诚信这个词。那飞龙呢,三株呢,巨人呢。这些保健品有多少是有疗效的,有多少不但没有疗效还对人体有害的?再看看秦池酒的勾兑事件,还有玫瑰园的大骗局,刘常明,邓智仁,一个骗一个,一个套一个,最后玫瑰园的建筑商和债权人梁希森居然变成了玫瑰园的主人。看玫瑰园这段时几次想笑,玫瑰园的十年的历史如果拍成电影大片,一定比无间道更精彩。
       第六:媒体的力量。报刊报纸电视网络,这些无处不在的媒体可以成就企业的辉煌和腾飞,也可以在一夜间把你踩在脚下。因为媒体本身就是一个逐利的群体,他们不会关心任何一家企业的死活,他只在乎你们能不能制造爆点。只要有爆点,媒体才有料可报,才有钱赚。CCTV为什么搞标王?报纸为什么搞头版头条?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媒体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今年又有大力发展传媒行业的大利好,但是我希望媒体在报导披露新闻的时候能够多一点爱心,少一点功利心,多一点关怀,少一点刻薄。多一点真实,少一点虚假,多一点良心,少一点恶心。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诚信的社会氛围,更离不开媒体正面的鼓励的支持的真实报导。三株死在了“八瓶三株喝死一条老汉”的新闻报导,瀛海威死在了媒体的墙倒众人推,秦池,哈六药,爱多死在了CCTV的标王,甚至近些年很多企业家死在了中国富豪榜。只要上了中国富豪榜没多久就被查出财务或者个人问题甚至锒铛入狱,这些都是后话。
       大败局里面当然不仅仅列出了上面六项,更加细致入微,观察的角度更加广泛专业。不过上面六点我认为是一些通病,需要很多企业去在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后及时纠正。总之,大败局阅后不必焚,更应该深入思考,反复琢磨,找出其中的失败基因,避免在企业经营的道路上踩雷。
  •   看过吴晓波的很多书,《大败局》、《激荡三十年》包括最近正在看的《跌荡一百年》,甚至不只一遍地去阅读,对于那些已经发生过的人和事,应该被世人所铭记。对于这本书所提到的企业的兴衰史,对于这些在当时无不是最优秀或影响甚广的企业,他们所遇到的困局、败局,应该值得我们去反思与总结。
  •   本书所记录的败局均发生在2000年到2007年之间,将它们与《大败局》中的失败案例合在一起来阅读,你将可以看到过去10年里发生在中国商业界的众多兴衰往事。
  •   感悟三株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似乎有“道德分裂”的病症,他们往往是旧体制的冲决者,他们对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复兴有着一份十分纯朴的信念和责任感。可是,在具体的经营活动中,他们则又往往是经济秩序的破坏者,是一个完全忘却了哪怕是最起码的品格道德的功利主义者。


    语关三株:

    A·炳新当时穿的还真不如一个叫花子。——一位曾经与吴炳新一起在包头矿务局工作过的老工人如是描述早年的吴炳新。1958年适逢国家经济困难,在矿上工作的最大好处就是每年能发一套衣服,但吴炳新决意为国家分忧,整整11年没去领一套工作服。

    B·争当中国第一纳税人。——三株口服液面市之初,一心向着国家的吴炳新提出的第一个品牌形象口号

    C·一个不安分的企业,在一个不规范的市场,用一些不规范的做法,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功——吴晓波如是概括三株口服液早期在保健品市场上的成功(不规范的手法主要是指:大规模的“狂轰滥炸”式投放广告为三株口服液做所谓“形象宣传”;利用广播宣传与专家讲座相结合的宣传形式为三株口服液树立其在保健品系列中的所谓“皇家正统血脉”;将科普宣传与义诊活动结合起来,为推广三株口服液“真刀真枪”的“特殊”疗效铺路······)

    D三株口服液可以治疗“老年糖尿病·胃癌·直肠癌·食道癌·胰腺癌·白血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等40过种疾病。三株口服液,有病治病·没病防病·无病保健。——三株口服液在宣传文本中如此虚夸其“特殊”功效

    E·中国的民营经济从晚清直到民国就是一个官商结合的经济,现在正开始着第二次官商结合,公司合营也合进去了,民国是官商结合,到现在又出现了官商合营的问题。现在的情况是政府部门的智能部门在改革,要求它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有自己的利益,即便没有这个,它也需要有自己的福利等方面的要求,所以现在是官商结合的又一个年代。企业要想蓬勃发展,必须与官方结合起来,政府在合法的前提下倾注全力给你支持,它给你支持还是漠视不管,对企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吴炳新的儿子吴思伟对三株特有的绝密的“利益共同体”理论的阐述,这个“利益共同体”理论表面上是所谓的“官商结合”,事后被证明是三株用来打“政治牌”的“老千手法”,其实质是

    “官商勾结”论

    F·最近,我们接待了某某卫生局局长的来访。他提出要做我们某某地区的代理商。卫生局找上门来跟我们合作,这是我们巴不得的,我们认为可能他是有代表性的,将这一经验在全国推广,就使我们打开了另一条销售渠道。现在的基层政府机关·医药部门都很困难,都想着搞点额外收入增加机关的费用开支来源,跟我们合作,将使他们有一笔可观的收入。按常规来说某某卫生局的做法是有代表性的。卫生局既管医药,又管医药商店,连医院批发公司都归它管,那么由它往下推,一切都合法了,经营渠道一下子就打开了,这是件好事。按照这个思路,各个公司在向周边地区进军的同时,都要注意卫生局这里,争取他们的合作。就要让他们发财嘛。我们就给它出厂价,让他们往外批发,我们再派上一个人给他们进行指导,给他们印上报纸,告诉他们怎样进行宣传,这样来看,我们在开拓周边市场方面,很可能走出一条捷径。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思路。——吴炳新在《三株营销思路》一文中明确提出的“让基层卫生局做我们的代理商”的工作目标。

    G·根据信息,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对策(例如,对其违法广告进行举报,对其义诊活动进行破坏等)。特殊使命:与各地区经理紧密配合,通过我们的公共关系,通过种种手段拉拢·瓦解竞争对手的公关关系,使其为我们服务;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对手的内部建立“线人”······——三株在《三株公司信息规范》文件中明确提出的对其竞争对手进行各种“进攻”的“方法论”

    H·现在有一种恶劣现象,临时工哄执行经理,执行经理哄经理,经理哄地区经理,最后哄到总部来了。吴炳杰到农村去看了看,结果气得中风了,实际情况跟向他汇报的根本就是两回事,他在电话中对我说,不得了了,尽哄人啊。——在三株得了“综合紊乱症”后吴炳新在一次总结大会上如是痛斥三株内部的“哄人现象”。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把老百姓哄得团团转的吴炳新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部下早已把他的“哄人精髓”学到家了,反过来给了他当头一棒,这一棒也同时标志着三株开始走上了它的“滑铁卢”

    I·我不要求什么,只想给民族做点事,如果不让我做,我就不做了。——被湖南的一个叫陈伯顺的老汉(喝了“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三株口服液两个月后“猝死”)终结了“三株神话”后,处于病危中的吴炳新喃喃苦道

    J·盛世惊天地他,广告铺天盖地,分公司漫天遍地,市场昏天暗地,经理花天酒地,资金哭天喊地,经济缺天少地,职工怨天怨地,垮台同行欢天喜地,还市场经济蓝天绿地······如果总裁吴炳新不痛定思痛,悬崖勒马的话,就死定了。我奉劝三株老总读一读王朔的小说《过把瘾就死》。——在吴炳新也被邀参加的首届中国企业成功与失败案例综合剖析会上陕西金花集团的副总裁金迪安十分生动形象地用“十天十地”来形容辉煌不再的三株,据说金迪安发言时现场掌声最响,笑声不断。

    K·没有利益,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吴炳新在参加完案例剖析会后在其发表的《吴炳新告白书》中一句自始至终体现了其经营三株的吴氏理念和作风的读起来却无比“惆怅没落”的“吴氏经典”

    L·我办企业的目的就是尽匹夫之责,为了党的事业,民族的事业而奋斗。我办企业的理念就是无私奉献,三株的实践也逐步完成了这种理念的实现。现在我们生产的是高科技产品,目的就是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以此奉献社会,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当然,我相信凭着三株人的奉献精神和党的政策,三株有能力实现争当中国纳税楷模的愿望,这本身难道不是一种奉献吗?——吴炳新在1998年发布的《吴炳新告白书》中对其办企业的“终极目标”的阐述

    感悟三株:

    昨天在网上又去查了查关于三株的资料,发现写关于10多年前三株溃败的资料甚少,而大多数文字还是围绕在对现今已年过70的吴炳新本人“光鲜事迹”的歌颂和弘扬上,对中国人“报喜不报忧”的习惯以及盲目的崇拜情结钦佩的同时,不禁感到一丝丝难以言喻的悲哀。

    读三株的故事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了,每一次读也都能发现一些曾经不曾发现的“闪光点”,但每一次读完后有一个问题却始终逗留在脑海里,挥之不去,而这个问题也是我本人一直苦苦思索的一个我自认为是广泛存在于过去的企业界甚至延续到当今的企业界的问题:为什么在我们中国的企业界中有一种“妖气”一直在“兴风作浪”?为什么中国企业家的职业人格和个人人格会有如此天壤之别的差距?为什么这种差距会导致那么多大的小的一流的二流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遭遇寒流终至崩溃?为什么这种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强烈的“分裂症状”会对一个企业产生如此大的负面作用?这种“分裂症状”又究竟会给企业带来哪些致命的打击?
  •   如果那天有人要我推荐企业史作家,我一定会说是吴晓波,不仅仅是这一本大败局,其他的例如跌荡一百年都很好,我先是在图书馆看了,后来感觉很好,觉得以后有必要再看,所以就把一二都买了,获益匪浅。
  •   不同于《大败局Ⅰ》中主要描述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的战略决策的失误导致企业毁灭,本书主要是讲政治对企业的影响,企业与政府究竟该保持何种关系,保持多少距离才是安全的,才是互惠互利的。而作为一个企业家,不可忽视和回避的问题,就是企业绝对脱离不了政府,只有两者平衡,才有可能追求更多的利润,或者,最基本的,才可以存活。
    本书读下来其实也蛮让人唏嘘的,政府实在是很强大,它可以捧红你,也可以毁灭你。发展一家企业的时候,它可以提供各种政策优惠,企业家可以获得形形色色闪亮的光环,类似: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等等;但是要打压一家企业的时候,也可以一夜之间把企业家拉下马,给你加上各种罪名,让你无力反抗、不得翻身。就像书中提到的中国特色的法律词汇:法罪错位。一些被定罪的企业家往往犯事于东,却获罪于西,竟活生生有一个“法罪错位”的现象。真是让人费解。
    可以这么说:谋事在人,成事在政府!
  •   之所以想说说大败局II而不是大败局I,是因为中国市场经济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后,逐渐变得成熟起来,以前一些靠着虚假宣传而成功崛起的厂商的例子,已经不那么容易看到了,更加突出表现出来的是资本市场的血腥以及政策对一个企业发展所起到的影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健力宝、三九,这些企业的成功来自于政策的扶持,而他们的落败,又和地方政|府息息相关。
  •   喜欢读大败局,喜欢吴晓波,读他的书,能够沉浸在其中,了解各种风云人物的沉浮。
  •   吴晓波的书写的比较深,大败局2里面的案例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值得一读!!
  •   秉承了吴晓波语言和叙事的一贯风格,作为一名吴晓波书籍爱好者,此书值得收藏!好书!案例大多是近几年的事情,所以,时效性还是不错的。不知道波哥的《大败局3》什么时候出来?哈哈!
  •   吴晓波的书,我一直都很喜欢。上次看了《大败局I》,感觉非常好,就很想看第二部,可惜图书馆里没有,这次买到了,一定要好好的看几遍。
  •   看过激荡三十年,再看大败局。虽然案例都是重复案例,但是分析的失败原因非常全面非常详实。如果没看过激荡三十年,值得看看这本
  •   吴晓波是个非常著名的财经记者,写的书非常好,真实的给我们展示了企业在各个阶段的状况。
  •   成者上天堂,败者落地狱,其微妙控制完全取决于天时、地利与人和等因素。想要成功就要看怎么死的,取长补短。
  •   从更深的层次来分析中国企业倒闭的原因,了解了很多自己以前所不了解的内幕。也了解了很多大败局中败了却唏嘘不已的人物。不晓得该怎么表达这种感觉,性格决定命运。
  •   无意中在网上看过一点关于健力宝的兴衰史,才知道有大败局这本书。整本书很详尽的介绍了一代名企,期间的起起落落让人感慨,也无不反映了中国这么多年走过来的足迹,其辉煌成就让人们赞叹,而其陨落更让我们扼腕叹息,很多成功的案例就这么淡出人们视线,但是却同时给我们留下一大笔财富,期发家史中很多也是成功的案例被我们所用。值得一看的书
  •   中国的百年品牌很少,太多的品牌犹如昙花一现,究竟是为什么,大败局中有着非常精辟的解析。不错的书。
  •   比较大败局1和2,1更多的关注的是企业运行本身出现的问题,例如多元化发展、广告欺诈之类的,2更多的关注到了企业运营的外部环境,如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当时的制度安排等等--这样才更加全面的了解改革30年以来使企业败阵下来的原因。特别是诸于健力宝、科龙(荣声)、华晨之类的,更是对当时的政府行为感到愤慨!另外觉得此书中也应该收录 禇时健与他的云南红塔,应该也有代表性的。
  •   成功的原因钱万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并不是所有的失败都归于细节,战略问题决定企业的发展和兴衰!研究中国企业的失败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   绝对值得一看。通常为文多说成功之道,作者反其道而行之,讲述中国近些年著名企业失败的案例。一遍一遍地读着,仿佛感触到了历史中的遗憾~
  •   作者举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和大败局一相比,对于我们这些80后来说 二的例子更耳熟能详一些,做人不能只看成功 要多看些失败 我觉得能够走得更稳更好。。。推荐
  •   第二本更多的以中国商业的特殊性——政商关系——角度分析企业的中国式的败局,,健力宝的事情,再联想现在广药强夺王老吉的流氓嘴脸,真得让我火从中烧,却越烧越感觉悲凉。。。
  •   商业模式,领悟大败局,悟出真理, 很好的一本书。
  •   大败局值得推荐,让崛起中和壮大中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   影响中国商业界的20本图书”之一值得思考阅读
  •   因为用电子书看过第一本大败局,后来买了大败局一来看,但是引人入胜的地方不够多了,案子缺乏深度了。终于等到了第二部大败局,这才是大败局非常成熟的开始,例案的都是近几年和身边的,是大案子,大揭密,大解读,太详细了,作者融入的感情理性也是热烈的。书本融入很多经济学术语,对现代经济也有一套了解和看法。但对于一些普通读者,不妨也是枕边书来看的,毕竟故事给你一窥到底。
  •   大败局2让人有种很生气,很无奈的数据,体制的不健康导致无数企业的衰败。每每读起此书,总是令人唏嘘感概
  •   激荡系列后大败局也值得一看。
  •   管理人员及企业家必读,吴晓波著
  •   中国企业失败史,健力宝,德隆……建立、击败洋品牌,但是又迅速消失,有血泪,又无奈,但是环境所限,中国企业为什么这么难?值得反思!
  •   大败局1上大学的时候看过,这次买2是想再看看。当当的发货速度和送货提示不错,这本书都是实战案例,挺好的。
  •   跟大败局一样的精彩,多亏老师的推荐才看到这本书
  •   相对于大败局1,2中的案例离我们现在的时代更近,同时也充满着更多的纵横捭阖。如果1是市场营销之败,2表示资本乱象之败,读来不禁让仍扼腕叹息。
  •   书真的写得不错,但相比起《大败局1》显得有点单薄,书里头那些人物事例给了我们年轻要闯世界的人好多启发。
  •   吴晓波就像是经济类书籍的一个金子招牌,不会后悔
  •   还没好好看,知道一些失败的教训,对在中国做企业应该有所帮助吧
  •   与大败局一相比,发生的事情和我们更接近,也更引人入胜,喜欢大败局1的人一定不要错过2
  •   读完这本书,最主要的感觉就是在中国做生意的人,政府造成的干扰太大,以及产权不明晰,最终造成崩盘。以及,在中国股市牛市的时期,在如何产生泡沫的。看完,真的对股票彻底死心了。沪指我看最多值1000点。
  •   里面很多东西都能让人反思。目前正在看。两本书是两个阶段的变迁。一开始是在朋友家里看了大败局二,现在买回来自己看看。
  •   I和II叙述了中10个企业失败的案例,让后继人能吸取更多经验。看到别人的失败原因,让自己的创业之路少点弯路,也让自己的创业之路走得更远
  •   吴晓波,作者的思想很感受。
  •   吴晓波先生的书我一直都比较喜欢,这一本也没有让我失望。
  •   以前买过一,不错,这次买第二本来看看,喜欢吴晓波的书
  •   吴晓波的书都值得看
  •   支持吴晓波
  •   很喜欢吴晓波的书。
  •   吴晓波的作品值得一读
  •   吴晓波老师的书,力挺啊!!!
    吴晓波老师的书,力挺啊!!!
    吴晓波老师的书,力挺啊!!!
  •   吴晓波先生的写的书籍从来都是值得一看的,强烈推荐
  •   喜欢吴晓波的书,整套买下~~~
  •   吴晓波名不虚传
  •   吴晓波太油菜花了!书又写得好
  •   大败局的经典案例可以给许多学商科的筒子们一些启发,总比咱学的XX学要有实用价值的多,值得一看
  •   案例有点老了。期待大败局3
  •   多年前读过大败局1,这第二部增加了很多新的面孔,都曾经是天之骄子,其兴也勃焉,其亡也乎焉!值得大家好好研究。
  •   继大败局一后的有一部大作
  •   大败局的注定是因为那些曾经让你不起眼的小错误,我们从中悟出了什么呢?谨慎是也
  •   和大败局1一起买的,应该不错
  •   大败局12两本一起买的!还没有看完 包装还不错!
  •   看过《大败局1》,觉得不错才买这本《大败局2》
  •   和大败局1 一样值得一读
  •   作者以一种富有感情的笔调介绍了一些经典的企业失败案例,令人惋惜,又令人深思,读了之后给人一种沉重感
  •   通过中国市场环境变迁下的企业兴衰史,展现出商业的脉络,以及社会价值观和人文思潮的变迁。
  •   看完第二部,这里的企业和第一部的有很大的区别,越看越为中国的企业家感到悲哀
  •   这本书讲了一系列由成功走向失败的人和公司,让我们少走弯路
  •   语言表达很好。内容也很充实。对企业的失败原因也做了分析。作者对事实的把握很好,具有可信度。但是因为是在叙述多个企业,所以阐述的不是特别详尽。作者也提到了这一点,做了些推荐,对于感兴趣的企业可以读一些专门的著作。很有可看性。
  •   是一本放在手上令人发烫的书!一个个国内很著名的企业,突然在它们“花样年华”的日子里突然灰飞烟灭,突然无声无息的倒下了!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突然的枯萎所给人们的震撼。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年代,无数的机会令人心动,一个伟大品牌往往在一瞬间便打造而成;这也是一个冒险的年代,未知的风险又令每一个人不寒而畏,成功者往往在一瞬间灰飞烟灭。
  •   感觉写得很不错,虽然讲的不是很细节,但是大体上描述了中国一代人的创业史,而他们又是怎么失败的,反思很深刻。
  •   中国民营企业的倒霉史。中国经济何时才能走正路啊!
  •   较之第一部,有 了更深入的分析,手术刀一样的切入中国企业的命脉
  •   能了解一下中国的企业史,不过作者观点不敢认同
  •   看看中国民企的跌宕起伏,很有教育意义,很多企业的例子很典型
  •   衔接是上一部,看看中国企业的无奈与艰辛~
  •   败局使人深刻,每一次失败的背后都是那么多的抉择和辛酸。不禁使人长叹。
  •   经典的管理案例书籍,结合《激荡三十年》阅读会有更深的体会
  •   讲述了很多著名的企业是怎么由如日中天到一夜倒搭,从各方面分析了衰败的原因,有很多是值得借鉴的。
  •   写近几年9个知名企业由兴到亡的败局。并多方面分析原因。很透彻。
  •   成功的模式不一样,失败的模式也是不一样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   通过案例分析学到企业运营知识,收获很多
  •   很多人喜欢看成功的书籍,但是其实失败的案例更能让你警醒、得到更多的启发。
  •   从失败的案例中学取经验
  •   失败也是一种辉煌,是过往的记忆
  •   看了三章,写得非常好,比第一部分析失败原因分析得更深刻!
  •   可能模仿学习不了别人的成功,但是可以从前辈失败中的经历吸取教训。 失败的教训,极为宝贵。 创业者一定不要错过。
  •   正准备看呢,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总会印象深刻
  •   从失败中寻找成功
  •   财经方面的大作了,值得阅读!
  •   这本书很有见解,对这么多年来死去的企业有更多的了解,对案例学习和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   看完了一以后就看了2.发现真的不错,尤其是在企业中做管理的朋友
  •   看多了成功,有时候需要去研究失败
  •   失败是成功之母,有借鉴意义
  •   从别人失败处学习教训,从成功处学习经验
  •   任何事情的失败都是有原因的
  •   认我们更清楚失败是如何造成的!!!
  •   1不用当心是盗版的。
    2书内容不错,早就想找失败学了。
  •   可以看看 看看别人的成功和失败
  •   读别人的失败可以使自己少摔跟头,比读太多别人的成功效果好
  •   了解一哈子中国商战的经典案例,值得学习
  •   作者对中国民企案例的总结很及时很有心 很喜欢
  •   图书干净,学习文化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