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郭凯  页数:261  字数:22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不一般的大众经济学    郭凯在哈佛读书的时候开始写博客,很快受到青年学生的追捧。几年下来,结集为《一沙一世界:郭凯经济学札记》出版,成为畅销书。这次他再接再厉,把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发表的专栏文章结集成书,取名《王二的经济学故事》。王二是虚构的人物,在郭凯的故事里,他一会儿是佃农,一会儿是进城的打工仔,一会儿又摇身一变成了小企业老板或写字楼里的小白领,总之,他是中国普通大众中的一员。透过王二时而平淡、时而光怪陆离的故事,郭凯把中国重大的经济问题信手拈来,把本来深奥枯涩的经济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普通读者。    小到超市购物、大到买房置业,我们每天都在做出经济决策。朦胧中,我们都感觉到自己的决策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但究竟是如何受到影响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比如,中国外汇储备越来越大,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人民币升值是让普通人的财富增加还是缩水?这样的问题,经济学家也未必全搞得清楚,更别说给普通老百姓说明白了。郭凯却用王二的故事,轻松地说清楚了。    比如,在《卖粮的困惑和外汇储备缩水》这个故事里,郭凯用王二卖粮的故事把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汇储备价值的影响说清楚了。过去,国家从王二那里低价收粮,一毛多钱一斤,但王二省吃俭用,也存下了25000元的现金。后来,国家照顾农民,把价钱提高到三毛钱,别人都说是好事,王二却犯疑惑:撂在过去,他的存款可以买20万斤粮食,现在才能买8万多斤,他的存款的实际价值岂不是缩水了吗?王二的存款就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国家的收购价就是人民币汇率;王二对他的财富缩水的担心就是我们中的许多人,包括许多经济学家对外汇储备缩水的担心。郭凯是如何说服王二的呢?读者读了《卖粮的困惑和外汇储备缩水》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郭凯的专业是国际金融和开放宏观经济学。记得有一年他放暑假回北京,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去十渡玩,在路上我们讨论如何向普通人说清楚汇率是什么。这当然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因为即使是对于职业经济学家来说,汇率的作用也不是全都清楚的。郭凯花了很大的篇幅,用王二的故事来讲清楚汇率是怎么回事儿,特别是固定汇率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每篇故事都很精彩,我最喜欢的是《王二兑酒和操纵汇率》《集市中的“君子协定”和价格干预》《王二打酱油、固定汇率和通货膨胀》三篇。    在王二兑酒的故事里,王二是卖酒的,和他的竞争对手李四的兑酒方法略有不同。王二的方法是往水里兑酒,一桶水里兑上半桶酒,酒的味道也不错;李四的方法则是往酒里兑水,但加水没有定数,到口感合适为止。市场好的时候,两家相安无事,市场差的时候,两家就为谁造假更多吵得不可开交。可是,村里其他人都知道,两家都往酒里掺了水,半斤八两而已。郭凯告诉我们,中国的固定汇率制度,就是王二的兑酒法,而美国的所谓浮动汇率,就是李四的兑酒法;美国指责中国操纵汇率,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对普通人来说,汇率形成机制高深莫测,郭凯却用王二和李四的兑酒法把它说清楚了。    王二赶集的故事稍微复杂一些,简单地说,王二所在的王村和隔壁的李村,一个专门种苹果,一个专门种梨,两村总想用君子协定把苹果和梨的交换比例固定下来,但因为苹果和梨的收成波动不同步,总是有像王二这样的村民乘机干投机倒把的勾当,最终让君子协定失效。郭凯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维持固定汇率的代价是高昂的。    王二打酱油的故事很简单,但道理却不简单。王二是个精明人,他发现隔壁李村的酱油比王村的便宜20%,因为李村的杂货铺积压了一批进价低的酱油,因此他总是舍近求远,跑到李村去打酱油。可是,他的小聪明很快就被其他王村人发现了,结果人人都到李村打酱油,李村杂货铺的低价酱油告罄,只好也卖高价酱油。人民币对港币通过美元基本上维持了固定汇率,内地的物价这几年涨得快,因此出现有人到香港买酱油的事情。郭凯告诉我们,不能期待香港的物价一直低于内地,香港物价一定会涨,直至以人民币计价的物价和内地的物价持平为止。用一个简单的故事,郭凯说清楚了一价定律,捎带也说明了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    郭凯供职的单位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如果存在所谓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话,那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肯定是这种经济学的大本营之一。但是,即使真是这样,郭凯也没有变成一个“新自由主义者”。在《王二的经济学故事》里,他专门用一章讨论市场和公平问题。他当然不是新左派;和多数经济学家一样,他坚信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有效性。但是,他也不是那种视市场为圭臬的右翼经济学家,忘记了市场的分配功能。这在《王二施粥和春节火车票的分配》这个故事里反映得最清楚。    王二是个善人。当地发大水,许多人家开始断炊了;王二开粮店,手里有点儿余粮,于是决定施粥赈济。但是,人多粥少,王二犯了难:该如何分配粥呢?他儿子学过经济学,告诉他,老爸,简单得很,你把粥卖给那些出价最高的人,人家亚当•斯密几百年前就把这件事情想通了。王二不愿别人说自己赚黑心钱,最终还是决定靠排队解决粥的分配问题。    郭凯告诉我们,春节火车票该不该涨价,面对的是和王二一样的难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车票问题“实际上是有限的火车运力如何在人群中分配的问题”。春节到了,每个离家的人都想回家,对火车票的需求因此极其缺乏弹性;而另一方面,火车的运力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如何涨价、设计何种方案,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总是有人会无法回家。而这些被挤出的人可能不是随机分布的,郭凯问:“我们挤出的是不是恰恰是社会里的弱势群体?”    我自己也写过春节火车票该不该涨价的文章,表达的想法和郭凯的基本一致,但当时写得非常艰苦,因为要把其中的道理说清楚并不容易。郭凯具备那种洞穿池底的本事,用王二的简单故事,道出了围绕着火车票该不该涨价的各种争论的本质问题。学者有很多种,郭凯不属于书斋里的那种。这让我想起了法伊德•扎卡利亚。和郭凯同出哈佛的扎卡利亚博士曾师从亨廷顿,不到30岁就担任《外交》杂志的执行主编。正当学界期待一位学术大师诞生的时候,扎卡利亚却决定投身新闻界,担任《新闻周刊》的国际版主编,后来又进军电视媒体,在CNN主持自己的一档国际评论节目“全球公共广场”(Global Public Square)。我想,郭凯终究是要回到中国的;在中国这个巨大的舞台上,无限多种可能性在等待着他。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姚洋2011年10月8日于麦迪逊

内容概要

王二是谁?
是你,是我,是他。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看哈佛经济学博士郭凯如何用故事讲透我们生活中的经济学。
王二是虚构的人物,是著名作家王小波笔下的一个名字。在本书里,他一会儿是佃农,一会儿是进城的打工仔,一会儿又摇身一变,成了小企业老板或写字楼里的小白领,总之,他是中国普通大众中的一员。王二买火车票,卖粮,买地,盖房子,装修,记账,打工,开公司,上三险一金,去香港打酱油……透过王二时而平淡、时而光怪陆离的故事,作者把中国重大的经济问题信手拈来,把本来深奥的经济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读者。
小到超市购物,大到买房置业,我们每天都在做出经济决策,朦胧中也都感觉到自己的决策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但究竟是如何受到影响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比如,该不该对月饼征税?房地产的限购令和限价令会给我们带来福利吗?人民币升值让普通人的财富增加还是缩水?中国外汇储备越来越大,对老百姓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样的问题,经济

作者简介

  郭凯,先后获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经济学功底深厚。曾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
  在青年经济学者中,郭凯是最受认可和喜爱的。他长于把深厚的功底、严密的逻辑和幽默轻松的讲述方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就是一个最好的诠释。
  专注于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研究,撰写的经济评论屡屡见于《中国新闻周刊》《瞭望东方周刊》《华尔街日报》中文版等主流中文报刊和网络。其博客“经济笔记”风靡海内外,是互联网经济学博客中的翘楚。

书籍目录

第1章
如何看待收入分配不均
  王二施粥和春节火车票的分配 // 005
  富人吃肉和收入分配不均 // 010
  一碗水端平和收入分配差距难题 // 014
  王二的财路和收入不平等的治理 // 018
  王二的水井和中国的油价 // 022
  附文 中国的收入和财富分配走向何处去 // 027
第2章
该不该对月饼征税
农民工、白领和三险一金 // 037
王二的包子和中国的税负 // 041
王二买饭票,个人收入所得税和增值税 // 045
王二开公司和月饼税 // 049
4个王二的罢工命运 // 053
第3章
房地产的那些事儿
佃户和房奴的“一个梦” // 061
保证不涨的菜价和房地产“限价令” // 065
王二的特供店和北京的限购令 // 069
王二盖房和房地产的支柱地位 // 074
王二买地和投资性购房的无奈 // 078
王二卖粮和住房分配的难题 // 082
王二家的空房和空置率的解读 // 086
第4章
是否给汇率松松绑
6毛8一斤的西瓜和人民币汇改 // 095
卖粮的困惑和外汇储备缩水 // 099
王二家的账本和外汇储备 // 103
王二送外卖和人民币升值的输家 // 107
王二打工和货币战 // 112
王二的凉粉店和被绑住的央行 // 116
超市购物券和人民币国际化 // 120
附文 人民币汇率制度背后的金融压抑 // 124
第5章
货币政策的难题
王二收粮和货币政策的难题 // 133
王二和面、数量宽松和货币政策 // 137
王二兑酒和操纵汇率 // 141
集市中的“君子协议”和价格干预 // 145
王二打酱油、固定汇率和通货膨胀 // 149
王二穿衣和应对通胀 // 153
王二治水、堰塞湖和池子论 // 157
第6章

章节摘录

王二施粥和春节火车票的分配    某地发洪水了,道路被阻断。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也进不来。不久,就有不少人断炊了。  王二是个开粮店的,所以手里有点粮。王二决定开始施粥行善,解决灾民一时的困难。王二面临的问题很现实也很严峻:有1000个人需要吃饭,但是王二只有100个人的粮食。  王二为此事感到很苦恼,100个人的粮食分给1000个人,给谁还是不给谁?王二的儿子学过一点入门的经济学,觉得此事很容易。他说:爸,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价格越高需求越少。最好的方式是,你不应该施粥,而是应该卖粥,卖给出价最高的那100个人。这样事情不就简单了?大家也不用排队,也不用打架,你也不用担心分给谁不分给谁,看不见的手都替你搞定了,人家亚当•斯密几百年前就把这件事情想通了。你看,还是学点经济学有用吧?  王二觉得此事不妥,说:你这不是让我在赚黑心钱吗?而且,这样一来,最后粥不都给那些家里富裕的买去了,穷人不就只能挨饿?  儿子的回答很简单:爸,你怎么就想不明白?你不卖高价,人拿去了之后,照样能转手高价卖出去,最后还不是一样?这就叫黄牛。再说,你卖粥的价格公开透明,又没有公开歧视穷人。穷人要是真饿了,一样也会愿意出高价;不出高价,说明人还没有饿到非吃不可。你不用觉得有什么不安的。  王二还是觉得不妥,说:我还是先来先得,免费施粥吧。这样,我觉得更公平一点。  王二的儿子立刻说:爸,这一点也不公平!凭什么先来的就是最需要喝粥的?先来的都是那些时间最不值钱的。而且,这样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很多人都要排上一晚的队,这不是浪费时间吗?最后,你还是不能阻止人拿到粥之后再转手卖掉,最后粥不是还会落在愿意出高价的人手里?你想违背经济规律,最后不解决问题,还增加麻烦。  王二说:麻烦就麻烦吧。我觉得先来先得更合理,你别多说了。  每年到了春运时节,火车票该不该涨价就成了一个热门问题。需要看明白的是,火车票价问题实际上是有限的火车运力如何在人群中分配的问题。有1000个人想坐火车回家,铁路系统只能提供800个座位,谁上车谁不上车就成了一个头疼的问题。事实上,给定供不应求这个基本的矛盾,火车票的分配是不存在“完美”的解决方案的,因为无论怎么解决,最后都会有200个人不能坐火车回家。任何觉得自己有绝妙方案解决车票问题的人恐怕都得虚心承认,其实不存在绝妙的方案。  面对供不应求的情况,最经典的解决方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正确的解决方案,就是提价。物以稀为贵,火车票稀,所以贵,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所以那些主张提价的建议是完全有其合理的一面的。  但我们必须意识到的是,火车票提价是有分配后果的。这里面有两层不同含义的分配后果。如果整个人群的收入都是完全一样的,唯一不同的只是他们坐火车回家过年的意愿,那通过提价,可以有效地让那些最想坐火车的人最终买到票,这样的分配后果恐怕无可厚非。问题是我们的人群收入不完全一样:有些人很有钱,有些人一般有钱,有些人没什么钱。在我们很轻松地提出通过价格手段挤出200人的时候,我们必须得意识到,这被挤出的200人不会是一个随机的群体。因此,第一层次的分配含义是,通过提价,我们挤出的是不是恰恰是社会里的弱势群体?这就像王二所担心的,如果他让价高者得,会不会最后没粥吃的都是穷人。  还有就是,即便是那些可以最终买到票的人,提价之后,他们都必须得付更多的钱才能回家。因此,提价的另一个分配含义就是,乘客要给铁道部交更多的钱。和王二一样,铁道部确实得回答是不是在赚黑心钱的问题。  因此,反对火车票提价的人也是有理由的,而且他们的理由没有在任何意义上比支持提价的人更弱。  有人会说:等等,反对提价的理由似乎适用于任何商品。难道说任何时候提价都得考虑分配后果?从某种程度上说确实如此。这也是通货膨胀是经济面临的一个大敌的原因之一。不是所有人都在通胀的时候受损的,通胀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更大,所以通胀往往会有严重的政治后果。但应对通胀的办法当然不应该是限制提价,而是从根源上消除通胀,比如说收紧货币。  回到春运火车票的问题,春运火车票至少有4点使得它很特殊,使得它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一是春运回家的需求是一种弹性很小的需求。虽然说春运是一种刚性需求恐怕过度了,刚性需求是指人们会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回家,但一般人大概都会同意,春节团聚对绝大多数中国人很重要,因此不会因为票贵一点就不回家。这意味着,如果通过提价来抑制客流,那价格必须提得很高才可能奏效,这就加剧了前面提到的分配问题。二是春节回家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回家或者不回家。房子也是必需品,但房子贵了,你还可以选择买得小一点,住得远一点,而不是完全没有房子住。回家不一样,你不能选择回一半家,只能是回或者不回。因此,火车票提价和比如说水价提价的后果是不一样的,水价提价的结果是所有人可能都会少用一点水,最后达到节水的目的。火车票提价的结果是硬硬地用价格挤出200人,而不是说1000个人每个人少坐20%,这还是加剧了前面的分配问题。三是铁路的供给是不对价格敏感的,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正常的商品,如果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很快供给就会上来,然后把价格拉下去,因此价格的上涨是一个正确的价格信号,可以拉动供给。铁路是个垄断部门,铁路运力的增长恐怕和价格没有关系,全是按照计划来的。四是春运票价的水平并不直接影响经济效率。水价定低了,会造成水的浪费;电价定低了,会造成电的浪费;春运票价定低了,不会造成运力的浪费——没有人会因为火车票便宜就多坐几次火车的。  归根结底,春运票价的辩论不只是一个价格问题的辩论,更是一个分配问题的辩论。我在后文第三章《房地产的那些事儿》里花了很大的篇幅想要指出的一点也是:房价也有着类似的特征——不仅仅是价格问题,更是分配问题。  用非价格手段解决分配问题往往会有各种负面的影响,就像王二的儿子列出的那些理由一样,我本人在绝大多数时候也是反对这些做法的。照顾低收入群体的最好做法当然是想办法提高他们的收入,而不是压低菜价、水价和电价,还有火车票价。但是给定我们的分配现实,给定我们还没有给低收入群体和民工群体发放火车票补贴,给定我们火车的运力不可能在短期发生大的改善,给定政府确实还掌握着车票的定价权,火车票不提价或者少提价可以是一个折中方案。我喜欢这个结果吗?一点儿也不。提价会带来更好的结果吗?我觉得非常不一定。  不同的人对王二和王二儿子的看法可能有不同的认可程度,但是清楚一点很重要:他们看重的东西都不是可以轻易置之不理的。双方都应该尊重对方的观点。

后记

王二的前世今生  王二是已故作家王小波笔下的一个名字。像我们这群20世纪70年代出生、90年代读大学的人,很多人都喜欢王小波的作品。因此,当我想为文章的主人公起一个名字的时候,王二是一跃到眼前最自然的选择。我的王二是一个没有脸谱的人物,至少我没有把王二脸谱化过。我最粗犷地想象过王二的样子是这样的:一个毫无特色的中年男人,头发也许开始有点变单薄,衣服毫不鲜亮,身体微微发福……总之,一个不会给你留下任何印象的人。  你可能会好奇,我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写经济学?  首先,这就是当代经济学理解和描述世界的一种方式。理论总是需要对现实进行抽象的。一个和现实一样复杂、无所不包、充满细节的理论就不是理论了,而是写实。在经济学里,王二这样的一个人用术语说就是“代表性主体”,整个经济就是由无穷多像王二这样的“代表性主体”组成的。如果你拿起一本入门级的经济学书,而这本书碰巧又是一个美国人写的,那在书里你很可能也会找到美国版的“王二”——王二的英文名通常会是罗宾逊•克鲁索。故事一般会这样开始:罗宾逊•克鲁索生活在一个荒岛上,罗宾逊的那一半是一个企业,他会雇克鲁索的那一半生产椰子果。生产出了椰子果之后,罗宾逊的那一半就会把椰子果拿到市场上去卖,然后给克鲁索的那一半发工资。克鲁索的那一半拿到工资之后,就跑到市场上买椰子果……  这恐怕是一个会让你觉得一头雾水的故事,是罗宾逊•克鲁索人格分裂吗?或者,你可能会觉得为什么只有椰子果,生产点别的不好吗,人不能只吃椰子过日子啊?但是,这就是经济学理解世界的方式。或者说,这是通过理论理解世界的方式:把所有不关心的东西全部抽象掉,把复杂的世界简化到一个模型里。罗宾逊•克鲁索的孤岛世界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宏观经济,只有一个人——罗宾逊•克鲁索,只有一种商品——椰子果。但就是这样一个如此简单的世界,却包含了丰富的含义:工资和就业,生产和分配,厂商和消费者。这么说吧,在很多更为复杂的经济学模型里,浓缩到最后,你还是能找到罗宾逊•克鲁索的影子。  用“王二”写文章,就是我把经济学模型文字化的一个尝试。这个尝试是否成功,估计读者会更有发言权。主人公之所以叫王二,而不叫罗宾逊•克鲁索,也意味着我主要谈论的还是中国的问题。在这本书收录的“王二”里,谈到了很多问题,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中国模式、房价、收入分配和公平,等等,都是这两年在中国谈论得比较多的经济问题。王二虽然换了几十副脸孔,但文章的模式却是千篇一律——前半段是王二的故事,后半段是讨论具体的经济问题,在多数时候,王二的故事和后面的经济问题是一一对应的。  其次,这样写作和我写文章的目的是紧密相关的。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位到美国访问的拥有博士头衔的财经官员在华盛顿吃饭。席间,我们聊到了很多国内的经济问题。那位官员对很多问题见解很深刻,情况也很了解,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当谈到外汇储备时,他对整个外汇储备理解之错误、观点之外行,让我感到无限惊异。无独有偶的是,一位著名经济学家也在差不多的时候发表言论,他认为解决外汇储备过多的方式是把外汇储备分了——这是一个非常外行但听起来又似乎很合理的方案。  这些小事,再次证明了我的一个观察:在跳出了自己熟悉的领域之后,很多人都可能说很外行的话。这话当然同样适用于我本人。但是,中国和美国有一点非常不同。美国是个专业非常细分的社会,具体的问题都会有真正的专家出来解读,记者也会做足功课,保证报道里不会犯低级错误。我本人就接到过一些美国记者的电话,这些电话不是采访,只是求证某一具体关于中国经济的看法是不是合理或者帮助记者理解某一个经济现象,这样他可以顺藤摸瓜去找证据。因此,在美国具有误导性的言论是相对难出现在比较主流的媒体的。中国则不同。著名经济学家必然是要无所不知的,一些记者对制造标题的投入时间常超过花在文章内容上的时间。所以,无知记者遇见外行专家的情况时有出现。  对于这样一种情况,写个上万字的八股文来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解释清楚在我看来是没有效果的,因为没有人会愿意读,读完之后可能更疑惑。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最简单明了、直观的方式,一针见血、一剑封喉地把道理说清楚。讲一个谁都能听懂的故事,突出事情的关键所在,就是我选择的一种方式。我是不是成功了,我无从知道。不过这是我的一个尝试。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讲道理,不算什么写作上的创新,但对我个人而言,则完全是一个偶然事件。这事还要回到外汇储备的事情上。几年来,我写了不少关于外汇储备的文章,从中国的外汇储备还只有1万亿美元出头的时候就在写,写到现在3万多亿美元了还在写。老是写的原因是,看似简单的外汇储备,有时候能把一些经济学家都绕进去,而外汇储备的问题则随着储备的增多变得越来越重要。有一天,也许是有点无奈了,因为不管怎么写,我发现很多即使是愿意相信我的读者也实在想不清楚外汇储备,我于是写下了下面这篇《王二的粮食》(这里的版本略有删节,使得文章的形式和这本书的形式一致):    王二生活在一个荒岛上,自己开荒种地。每年打下粮食,一些留作种子来年用,一些自己吃。开始每年打的粮食都不多,根本不存在剩余的问题。但后来有一年风调雨顺,多收了三五斗,除了放开肚子吃和留下足够的种子之外,还剩下不少余粮。很快夏天来了,剩下的粮食眼看就要坏掉,吃也吃不下,也没有多余的地可以播种了,请问王二该怎么办?   大概没什么办法,只能看着粮食烂掉。还能怎么办?也许可以酿酒、磨面或者做米饼,可惜王二都不会。   接下来,我们可以假设王二不是一个人生活在荒岛上,还有一个邻居罗宾逊。如果罗宾逊那里有块空地,王二可以把自己多余的粮食借给罗宾逊。罗宾逊把那些粮食当种子种下,等到秋天收了粮食,除了能把当初借的粮食还给王二之外,可能还多给一点,算是利息。这样王二和罗宾逊都划算,王二多余的粮食有了去处,罗宾逊的空地有了种子。到了秋天,王二和罗宾逊都能有更多的粮食可以消费。   这是一个没有货币的二人世界,这个世界里的硬通货就是粮食,王二在把粮食借给罗宾逊的那一刻,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王二有了自己的(外汇)储备。罗宾逊就有了自己的外债。储备也好,外债也好,都是用粮食计价的,货真价实,不存在“贬值”的问题。   但现在想象这样一种情形:罗宾逊那里其实根本没有空地,借给罗宾逊的粮食,他自己吃了也好,烂了也好,扔在海里也好,或者证券化了也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粮食从来没有被种下去。所以等到秋天收获粮食的时候,这个岛上的粮食并没有增加。罗宾逊也没有多余的粮食来还给王二。这个时候王二去找罗宾逊收账,罗宾逊能干什么?有三种可能:一、勒紧裤腰带还了;二、赖了;三、还一部分,赖一部分。   如果仔细想想中国的外汇储备,无论用什么货币储备,最本质的东西还是:中国人打下了“粮食”,借给了一些国家(比如说美国),这些国家没把那些“粮食”种了,而是吃了、烂了、证券化了,或者说“消费了”而没有进行“投资”。如果中国去要账,这些国家的选择和罗宾逊的一模一样:一、勒紧裤腰带还了;二、赖了;三、还一部分,赖一部分。   因此,如果这些国家采取的政策不是使得最后的结果是“勒紧裤腰带还了”,那中国面对的结果只能是“赖了”或者“还一部分,赖一部分”,这和用什么货币进行储备没有直接的本质关系。美国迄今为止采取的政策,还让人看不到勒紧裤腰带的特征,全部都赖了当然也不太可能,所以“还一部分,赖一部分”大概是必然的结果。   罗宾逊在借粮食的时候可以给王二打各种白条,叫它美元也好,叫它特别提款权也好,只要罗宾逊没拿出真金白银的粮食,最后这些白条都是不值钱的。但如果真的需要罗宾逊能拿出粮食,那就必须得保证罗宾逊是把借来的粮食种了,而不是吃了、烂了或者证券化了。   话再说回来,假设罗宾逊执迷不悟,于是王二决定不再把粮食借给罗宾逊。但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对付多余的粮食,那粮食最后还是会烂掉,王二还是要浪费粮食,只不过是烂在自己手上而不是烂在罗宾逊手上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浪费粮食的最终根源还是来自王二,因为他生产的能力超过了自己的消费能力,也就是经常提到的“内需不足”。   因此,如果不想再浪费粮食,看来王二真的是要学习酿酒、磨面、做米饼了——光会种地是不行的。    此文发出来之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评。虽然这并不意味着这篇文章说的东西没有争议或者是这一篇文章就把外汇储备的事情说清楚了,但这篇文章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发,原来文章也是可以这么写的。  后来《华尔街日报》邀我每周在其中文网络上写一篇文章。刚开始我写了几篇文章,感觉不是太好,原因是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我不是记者,因此没法写新闻式的东西;我不在国内,因此不可能写得很贴近国内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我不是“著名经济学家”,因此不适合高屋建瓴地指点政策;我也不想装“假洋鬼子”,因此不愿意写那种简单的中美比较。而我又对浪费读者时间有一种天然的愧疚感。写点什么呢?用什么笔法写呢?这两个问题困扰了我好几个星期。在一个周末开始动笔前,我想起了上面《王二的粮食》,我本能地觉得那可能会是一种可行的模式:针对国内的热点问题,用讲故事的方式,或是表述一个观点,或是澄清一种误解,或是提供一个思维的角度。于是就有了后来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上将近一年每周一篇的“王二”专栏。这本书,主要就是由《华尔街日报》上已经发表的“王二”系列文章构成。当然,这本书里还有五篇从未发表过的“王二”,以及每个章节之前相对细致的导读。    话说回来,用王二讲故事不是没有弱点的,其实这里面问题多多。  我相信很多读者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印象:我说的故事你觉得不对劲,因为我没有考虑A、B、C。我想说:你的感受是完全正确的。我不想假装我知道真理,事实是,我在多数时候并不知道。不要说面对如此复杂的中国,我自己的工作性质允许我到过世界上很多个国家,一些国家还没有中国的一个县大,人口还没有中国三五个小区加在一起的多。即便如此,有多少次,我还是会发现我所知道的理论和当地的实际有多不符合。“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此话时时刻刻都在我的脑子里。我希望自己说的是对的,但说错的时候,我也很坦然。觉得自己从来不会错的人,多半不是无知就是自大狂。  为了把一个道理变成一个故事,我有时不得不作的一个妥协就是,或者讲一个有点怪的故事,或者讲一个稍微有点扭的道理,否则故事和道理就对不上。这也许是因为我本人生活经验的贫乏,也有可能是没有花足时间,有时也是因为要说的道理比较复杂。总之,并不是每一个王二的故事都让我满意。只是,从我个人阅读的经验看,这样的妥协是很多作者都不得不面对的,这个世界有很多道理都是通过不恰当的比方来传授的。不要说社会科学,精确的自然科学也是如此。我读过一些介绍黑洞、弦论等高深物理的书。我在想,如果作者不会打比方,哪怕不恰当的比方,而只会写方程,那这样的书外行肯定是没法读的。  当然,讲故事的最大问题就是会给人这样一种误解:你可以随意编一个故事,来证明一个歪理。事实上,我也注意到一些有心的读者,模仿我的笔法,写了有趣的文字,但是讲了完全不同的道理。这就让我想起了一个有点恶心但非常著名的讽刺经济学家的笑话,这里是其中的一个版本:    两个经济学家甲和乙在路上散步。突然,他们发现前面有一堆狗屎。经济学家甲突发奇想,指着那堆狗屎对乙说:你要是能把这堆狗屎吃掉,我口袋里的50万就归你。经济学家乙犹豫了一下,但还是鼓起勇气把狗屎吃掉了,得到了甲的50万。他们走了不一会儿,又发现了另一堆狗屎。这时乙对甲说:你把它吃了,这50万还你。甲毫不犹豫地把那堆狗屎吃了,得到了本属于自己的50万。在回家的路上,乙若有所思地对甲说:刚才我们一共吃了两堆狗屎,可是我们谁也没得到什么。甲想了一下说:错了,我们创造了100万的GDP。    这是一个很尖锐的故事,可是,这是一个错误的故事。这个故事试图在说GDP是一个很具误导性的指标。在很大意义上,这个说法是成立的。只是,这个例子本身并没法证明这个观点,因为这个故事的两个主人公都属于变态:他们愿意支付50万来看别人痛苦。这个故事是首先有了两个荒谬的人,才有了后面荒谬的结果。或者换句话说,荒谬的结果是荒谬的人造成的。我们则是在用正常人的思维来看整件事情。如果我们的思维也像主人公那么奇怪,我们甚至未必会觉得这是一个笑话。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说,并不是随意编一个故事就能说明一个道理的,哪怕结论是正确的都不行。故事,也得有前提、假设、逻辑和结论。我说的王二的故事,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有很清晰的经济学理论在背后支撑,这受益于我多年的经济学教育和从事经济学工作的积累。我不能肯定我说的都是正确的,因为即便正确的理论用在了错误的地方也会成为笑话,但是我可以保证的是,自己绝大多数的故事都是有理论支撑的。这么说吧,如果真的要像写学术论文那样给这本书加一个文献索引,这本书的文献索引会很长很长。  中国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几乎可以让我把“王二”的故事无限期地写下去。我的这点自信是来自我写博客的经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要写一篇博文,不是我的创造力无穷,而是中国可写的事情太多了,而写的人又太少。但是,写“王二”也是有成本的。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每个星期天的下午都变成了我的“写作文”时间。无论工作有多忙,在出差还是在家里,每周写一篇自己觉得能拿得出手、敢给人看的“作文”是雷打不动的任务。这也意味着,我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过完整的周末,有时候碰上出差,通常还要赔上半夜睡眠。随着工作生活变得愈加忙碌,特别是孩子方华的诞生,这种定期的写作开始由一种享受变成了一种负担。勉强维持不是一种尊重读者的态度,当然更会有愧于《华尔街日报》这样一个大名鼎鼎的媒体。所以,我决定在王二这个专栏一周年之际停止这个专栏。  将“王二”的文章结集出版,这是我写作过程中一直有的一个念头。因为有了一次出书的经历,我已经深刻地明白任何一本书的背后都包含了除了作者以外很多人的努力和心血,这本书自然也毫不例外。  我和《华尔街日报》的崔宇早在他供职于《新京报》时就认识,他本人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财经作者,整个“王二”的专栏一直是他在背后默默地策划和协调,我文章的初稿一般也都经由他修改再发表出来。《华尔街日报》的袁莉女士很有创造性地开创了“博客圈”的栏目,让专栏以博客的形式出现,既有灵活性,也给了像我这样的作者一个发表见解的平台。《华尔街日报》的王莹女士和乔杕先生的细致工作让整本书的出版成为可能。  和我的第一本书《一沙一世界:郭凯经济学札记》一样,覃子洋女士和黄犀先生全程为我这个身在海外的人在国内出书打理了一切细节,从构思,到合同,到书稿的整理,从前到后事无巨细。  负责这本书出版的磨铁图书,不愧为国内民营书业之翘楚,为这本书的策划、发行投入了巨大的专业力量。张庆丽女士细致入微地策划和协调了全书,磨铁黑天鹅图书的团队为整本书的发行和市场营销进行了扎实和富有成效的工作。  众多的师友也一直关注和鼓励着我的写作和事业发展。我的老师姚洋教授欣然为这本书作序,周其仁教授、刘瑜老师、袁莉女士读了书的初稿,并很慷慨地为这本书写了推荐语。  我的父母对我的关心和无条件的爱,始终是我前进的动力,让我没有后顾之忧,让我无所畏惧。过去一年,最改变我人生的时刻是儿子方华的出世。孩子的第一声啼哭,第一个笑容,第一颗牙齿,第一声含糊不清的“妈妈”、“爸爸”,都让初为人母人父的谷主和我无比地幸福。我们也在小心地呵护着这个幼小的生命,期望他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在过去一年里,谷主和我度过了数不清的不眠之夜,而我还要把有限的空闲时间花在写文章上,谷主的辛苦和支持岂止言语能够表达。  所有的谢意,只能用这本书来还了。郭凯2011年10月12日于波托马克河畔家中

媒体关注与评论

郭凯是我最喜爱的经济学作者。与很多经济学作者不同,他不立场先行,讲道理总是娓娓道来,既不意图取悦政府,也不意图谄媚民众。他善于引用家常事例来讲解经济学知识,但浅显的语言后面又隐藏着严密的逻辑和深厚的功底。在他的作品中,观点的说服力恰恰来自于对知识的审慎,思想的自由又恰恰来自于对立场的节制。阅读郭凯让我再次确信,掌握知识可能令人变得傲慢,但掌握更多的知识总是令人变得更加谦逊。——《民主的细节》《送你一颗子弹》作者刘瑜王二的经济行为,就是张三、李四,还有你、我、他的经济行为。所以,关于王二的经济学,也就是关于张三、李四,还有你、我、他的经济学。——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透过王二时而平淡、时而光怪陆离的故事,郭凯把中国重大的经济问题信手拈来,把本来深奥枯涩的经济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普通读者。郭凯具备那种洞穿池底的本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姚洋郭凯是愿意与大众对话并知道如何与大众对话的经济学者。通过发生在王二身上的生活轶事,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郭凯如庖丁解牛般揭开了经济现象的神秘面纱。文章风趣幽默、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有助于门外汉了解经济学的分析逻辑和方法。——《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主编 袁莉

编辑推荐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编辑推荐:王二是谁?是你,是我,是他。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看哈佛经济学博士郭凯如何用故事讲透我们生活中的经济学。                                                                              郭凯是新生代经济学者中最优秀、最受瞩目和喜爱的一位。他有着极好的经济学功底,先后获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难能可贵的是,他长于把深厚的经济学功底、严密的逻辑和幽默轻松的讲述方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就是一个最好的诠释。《王二的经济学故事》用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说明经济学的本质,非常通俗易懂,即使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也能读懂。而对于有经济学功底,甚至是专业圈内的人来说,会提供另外一种看待经济学的独特视角。《王二的经济学故事》有趣、清晰、幽默、深刻、理性、温和,对于大众读者和经济学界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高品质的经济学通俗读物。

名人推荐

郭凯是我最喜爱的经济学作者。与很多经济学作者不同,他不立场先行,讲道理总是娓娓道来,既不意图迎合主流,也不意图取悦民众。他善于引用家常事例来讲解经济学知识,但浅显的语言后面又隐藏着严密的逻辑和深厚的功底。在他的作品中,观点的说服力恰恰来自于对知识的审慎,思想的自由又恰恰来自于对立场的节制。阅读郭凯让我再次确信,掌握知识可能令人变得傲慢,但掌握更多的知识总是令人变得更加谦逊。——刘瑜,《民主的细节》《送你一颗子弹》作者。 王二的经济行为,就是张三、李四,还有你、我、他的经济行为。所以,关于王二的经济学,也就是关于张三、李四,还有你、我、他的经济学。——周其仁,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透过王二时而平淡、时而光怪陆离的故事,郭凯把中国重大的经济问题信手拈来,把本来深奥枯涩的经济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普通读者。郭凯具备那种洞穿池底的本事。——姚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郭凯是愿意与大众对话并知道如何与大众对话的经济学者。通过发生在王二身上的生活故事,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郭凯如庖丁解牛般揭开了经济现象的神秘面纱。文章风趣幽默、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有助于门外汉了解经济学的分析逻辑和方法。——袁莉,《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主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9条)

 
 

  •   值得一读
    郭凯是愿意与大众对话并知道如何与大众对话的经济学者。通过发生在王二身上的生活故事,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郭凯如庖丁解牛般揭开了经济现象的神秘面纱。文章风趣幽默、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有助于门外汉了解经济学的分析逻辑和方法。

    郭凯是新生代经济学者中最优秀、最受瞩目和喜爱的一位。他有着极好的经济学功底,先后获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难能可贵的是,他长于把深厚的经济学功底、严密的逻辑和幽默轻松的讲述方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就是一个最好的诠释。
    本书用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说明经济学的本质,非常通俗易懂,即使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也能读懂。而对于有经济学功底,甚至是专业圈内的人来说,会提供另外一种看待经济学的独特视角。
    本书有趣、清晰、幽默、深刻、理性、温和,对于大众读者和经济学界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高品质的经济学通俗读物。
  •   我是第一次看郭凯的书,在众多宣传他书的介绍中有太多辉煌的介绍,这次打动我买的书是因为他的书名,王二的经济学故事。王二一个普通人物的代表,他会是用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经济热点呢?这是我翻阅此书的动力。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透过王二这个普通人物代表,他一会儿是佃农,一会儿是进城的打工仔,一会儿又摇身一变,成了小企业老板或写字楼里的小白领,总之,他是中国普通大众中的一员。王二买火车票,卖粮,买地,盖房子, 装修,记账,打工,开公司,上三险一金,去香港打酱油……透过王二时而平淡、时而光怪陆离的故事,作者把中国重大的经济问题信手拈来,把本来深奥的经济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读者。
    翻阅完本书后,思绪杂多。作者试图以每个经济单元的关键词来折射生活中的常识、抑或是小故事,这些故事串杂在一起,让你由浅入深,作者会给你一些建议,经济手段像是一种选择,你很难说上一定是对一定是错,但选择的本身已经是一种较大的探讨与思考了。
    我不算是第一次看经济读物,但看它后面所写的经济折射的道理也是费了一点周折。所以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感受。品完这本书,有种感觉,经济的确有那么点意思,但经济真相之迷却离我很远。


  •   王二是虚构的人物,是著名作家王小波笔下的一个名字。在本书里,他一会儿是佃农,一会儿是进城的打工仔,一会儿又摇身一变,成了小企业老板或写字楼里的小白领,总之,他是中国普通大众中的一员。王二买火车票,卖粮,买地,盖房子,装修,记账,打工,开公司,上三险一金,去香港打酱油……透过王二时而平淡、时而光怪陆离的故事,作者把中国重大的经济问题信手拈来,把本来深奥的经济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读者。看了这本书,对自己正在经历的经济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感谢作者写出这样一本好书
  •   透过王二时而平淡、时而光怪陆离的故事,郭凯把中国重大的经济问题信手拈来,把本来深奥枯涩的经济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读者。郭凯具备那种洞穿池底的本事。
  •   王二是虚构的人物,是著名作家王小波笔下的一个名字,是中国普通大众中的一员。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通过过王二时而平淡、时而光怪陆离的故事,作者把中国重大的经济问题信手拈来,把本来深奥的经济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大家。作者善于引用家常事例来讲解经济学知识,但浅显的语言后面又隐藏着严密的逻辑和深厚的功底。观点的说服力来自于对知识的审慎,思想的自由来自于对立场的节制。很值得阅读的一本书。推荐!
  •   要把简单的事情说得复杂,这很容易。若要把复杂的事情说得简单,很不容易,这既需要有对于复杂现象的透彻理解,也需要有非常高超的表达技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常常被大众误解,我想一定程度上与经济学家这个群体的表达习惯和能力有关。他们用数学模型“深入”理解复杂现象,但在向大众“浅出”表达简单原理方面,表现就相对差很多。
       记得自己还是个学生的时候,曾得到一位老师的教导:在道理讲得难分难解的时候,最好讲一个故事例子。多年来我越来越深感这句话对于写作极具价值。世间的现象不但其本身结构复杂,还往往挟着滚滚尘沙迷离我们视线。把混乱无序的现象,符合逻辑地安置在理智的秩序之中,这是学术专家们做的事情。但专家们习惯和擅长的抽象的逻辑推理,并非大众熟练的技能。大众最能接受的逻辑,常常以某些具体的情节作为载体,比如寓言故事。当然,也有经济学的大师级人物,比如鲁宾斯坦(A. Rubinstain),认为经济理论研究,实际上也是在讲寓言故事,只不过和寓言家的讲法不同而已。
       也许是由于自己对于“讲故事”的这种特别情结,所以一个编辑朋友邀我为一本讲故事的经济学写评论时,我没有犹豫就应承下来。翻罢案头这本《王二的经济学故事》,我觉得自己当初的应承没有错。这正是一本讲故事风格的经济学通俗著作,文字轻轻松松,说得明明白白,值得一读。著者郭凯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专攻国际金融和开放宏观经济学,所以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是他关于汇率与货币政策的两章。不少经济学家被汇率与货币政策弄得晕头转向,理解和观点出现混淆甚至错误很常见,但是郭凯通过王二的故事说明白了许多令人困惑和混淆的问题。(老实说,作为一个宏观领域之外的经济学人,我本人从该书亦获益颇多。)
       我是不是应该介绍一点书中的精彩故事呢?让我想想。还是不介绍了吧。我的转述,不可能比郭凯本人表达得更好。如果真的想从读故事去思考经济学和现实经济问题,那就去翻翻原著吧。
  •   小到超市购物,大到买房置业,我们每天都在做出经济决策,朦胧中也都感觉到自己的决策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但究竟是如何受到影响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透过王二时而平淡、时而光怪陆离的故事,作者把中国重大的经济问题信手拈来,把本来深奥的经济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读者
  •   中国自从走出了共产主义的泥潭,在改革开放中经济迅猛前进。同时中国从不缺乏极端主义的思潮,脱离了极左思想后,当下公共经济学界除了搞民粹剩下的大头就是市场原旨主义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经济学家遇到问题毫不思考,首先架上教义"市场是好的,管制是坏的",然后开始站在此种立场上构思各种论据。  当然,现今的经济学很难完全脱离政治哲学的范畴,"这么做将会如何"之类的问题很难脱离"怎么做才是最好的"来谈。但即使是这样,做为早已立志成为真正科学的经济学来说,以科学的态度和研究方法去研究经济现象才是真正对人类的益的学问。  一个温和而不极端的心态更能造就科学态度。从郭凯一贯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温和的人。不极端的心态能够让他碰到问题时并不急于从市场原旨或民粹的立场下结论,而是先分析解决问题,而后从道理中得到结论。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一书不光如他的前作《一沙一世界》那样带有这种态度,同时还把前作中清晰有趣的风格延续了下来。而新书的故事比喻体裁使得大众读者更容易理解较复杂的经济现象,把握住经济现象的要点,了解经济学带来的新的思考角度。  当然经济学的模型和解释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如同本书中的各种解释和观点,一个看似有道理的解释不一定符合现实。要了解是否符合现实则需要真正坚实的经济学研究来处理了。作为一本经济学读物,读市场上各种阴谋论、民粹、原教旨来满足自己的发泄欲望,不如来一点轻松、但真正有启发性的读物。  本书即是如此
  •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哈佛经济学博士郭凯用故事讲透生活中的经济学。刘瑜、周其仁、时寒冰、袁莉等联袂推荐!)
  •   关注郭凯的博客经济笔记已经很久了,他的第一本书也看过。王二的经济学是在华尔街日报上连载的,以前一直追着看,像郭凯这样有着深厚的专业功底的人,又可以用故事这样的形式来讲经济学,真是我们这些非经济学专业但是又很想了解经济的人的福音。特别推荐!
  •   看过郭凯先前的那本《一沙一世界》,收获很大,他的客观理性的态度非常有启发。看他出了新书,所以又来支持。这本书是以王二的寓言故事形式贯穿整本书,讲故事说明经济学道理,更系统,逻辑更清晰,读起来也更轻松,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济学好书
  •   刘瑜写给郭凯新书《王二的经济学故事》推荐的话。刘瑜说,“在他的作品中,观点的说服力恰恰来自对于知识的审慎,思想的自由又恰恰来自于对 立场的节制。阅读郭凯让我再次确信,掌握知识可能令人变得傲慢,但掌握更多的只是总是令人变得更加谦逊。”我觉得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理论总是会不断更 新,观点总会随着真实经济活动变化而变化。阅读郭凯的书,最大的获益,除了纯正的经济学教益外。就是对思想的启发。任何偏执,狭隘。产生不了任何客观公正 的知识。观点的交锋,思想的对撞,总会见仁见智。但是思考上的审慎,节制,只有那种毫无偏颇,开放的思想。才能真正的展示知识的乐趣。
  •   郭凯的行文思路跟文学工作者王小波很像,深入浅出,哈佛经济学博士,并非照搬深奥难懂的经济学理论和概念,而是把我们还原成主人公,转换角色,很容易把握这种经济学门外汉拉进来,他不是灌输一个概念,而是讲个故事,引发你的思考,还原中国现阶段经济环境,财富投资方式,让我们更好的了解现在的人和事情,不盲从,不畏惧,更好地选择现在的生活方式。非常值得看此书。
  •   本书用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说明经济学的本质,非常通俗易懂,即使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也能读懂。而对于有经济学功底,甚至是专业圈内的人来说,会提供另外一种看待经济学的独特视角。 本书有趣、清晰、幽默、深刻、理性、温和,对于大众读者和经济学界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高品质的经济学通俗读物。
  •   中国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的专家也层出不穷,兼具技术性、大众性和重要性三个特质的中国问题,最有可能是中国的经济领域产生。但那么多所谓名头甚多的经济学家,除了少数,多数人既不干净,也就专业问题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能拽一些谁也看不懂的名词来唬人。扯淡者甚重。有时还相互对骂,文人相轻,斯文扫地。就一个房价问题,很少有人讲清楚,留下一地鸡毛。好不容易有个郎咸平有时候能挠到痒处,说一些真话,但左的色彩太浓,有时也不够严谨,舞台感太强,喜欢就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发言所以偶尔出点小丑。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态度老实客观,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装专家,读者能从这些关于王二的经济学故事中读到一种简单平实的力量
  •   郭凯是我最喜爱的经济学作者。与很多经济学作者不同,他不立场先行,讲道理总是娓娓道来,既不意图取悦政府,也不意图谄媚民众。他善于引用家常事例来讲解经济学知识,但浅显的语言后面又隐藏着严密的逻辑和深厚的功底。在他的作品中,观点的说服力恰恰来自于对知识的审慎,思想的自由又恰恰来自于对立场的节制。阅读郭凯让我再次确信,掌握知识可能令人变得傲慢,但掌握更多的知识总是令人变得更加谦逊。
  •   在微博上有人推荐了这本书。买来读后感慨,郭凯的书深入浅出,让我更明晰了一个观念:我们就生活在经济生活当中啊,不管你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不论你进出乡镇大集还是进出高档商场,我们都在被经济生活包围不是吗?或者说,只要和社会有接触,发生交易,那么就是在实践经济生活,只不过我们头脑里的观念没有把这个细节定义在经济的框架之内。这经济学的书可是比郎咸平教授的书有条理由因果多了。郎的书太急躁,跟他做的电视节目一样,急于摆一大堆材料得出一个结论,看到人都紊乱。原谅我总是比较。这本书是从根源上讲解,把貌似复杂得像把大众绕晕的经济专业术语降至接地气的位置,让普通大众也能深吸一口经济学的养料,给自己一份坚定:哦,经济,我也在参与。决定入手郭凯的另一本书了。希望自己在理财上有所长进。人民群众需要这样的人民科普作家!!!!
  •   复杂的经济学原理在郭凯的笔下是那么简单而又清晰,我们一直想了解的货币政策、汇率问题在郭凯笔下都能找到答案,强烈推荐该书给那些渴望了解我国经济现状的读者!
  •   以前在书店里瞄了《王二的经济学故事》中的第一篇就颇为钟爱,它是通过讲王二施粥的故事引出对火车票分配的思考的,不过当时觉得价格实在太高,38块,强忍下购买的欲望。到当当来一搜才24.6,立马忍不住了,买下为快。书中用了很多身边的小事打比方,为我们解释了有关国家宏观经济的大事,深入浅出,实在是比许多经济学教材都更有水平!
  •   郭凯博士真是微言大义、深入浅出,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讲述了深刻的经济学原理,非常推荐!
  •   这本书用“王二”这个虚拟的人物,在略显搞笑的故事中,阐述了基本的经济学原理。通过这本书,再去看经济新闻、经济现象,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用一个个小故事说明大道理,深入浅出,值得阅读。
  •   郭凯先生写的的确不错,把深奥的经济问题和理论通过王二的小故事深入浅出的给普通读者讲明白了。
  •   通俗经济专著,好书!内容生动有趣,贴合生活实际,有讲出了高深的经济学原理;期待作者郭凯的新书!
  •   深入浅出,讲的实例都是身边息息相关的,道理深刻但现在很多打着著名经济学家的人能看透经济现象背后的原理吗。郭凯这本书可以告诉你,你的经济学课程白读了。
  •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通俗易懂,结合实际情况和例子,若没有经济学作为基础难看懂个中原理。不过要看这书还是要静下心来,可能主要还是自己的问题,静不下心,读得很慢,几天才看一章。另外,当当网的物流很差,买了两本书,足足一周才送来,太慢了,以前都没这么慢。
  •   能把经济学道理用故事的形式来深入浅出地讲出来,非大家不能为也,郭凯真不愧是新生代经济学者中的佼佼者,也希望他多写一些这样理性又有趣的经济学书出来,会继续支持的
  •   这本书很适合非经济专业但有相对经济学有所了解的朋友们来读。
    作者写的很浅显,方便大家理解经济学中很多很抽象的理论,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思路很清晰,很有条理,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经济学框架,我们可以边看本书边做一下王二故事的笔记,看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托,进行知识填充丰富我们对经济学的了解。想了解下经济学而又没找到合适的入门读物的朋友不妨看看此书。
  •   这本书写的很好,通过王二的故事解析经济学,把宏观经济讲的深入浅出,虽然只看了前面一点,但是觉得很不错
  •   没想到博士的语言也可以这么简明易懂。作者通过王二来比喻身边发生的经济学故事,很容易理解,让看起来复杂的经济学问题变得很简单,变得跟我们息息相关。还曾经在某条微博上看到这是年度好书,值得推荐。
  •   从blog到一沙一世界再到王二的经济学故事,不仅让我理解经济学的常识,更让我有了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经济变化。当然如果用来指导炒股,哈哈,还是成功过。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以生活中的小故事将经济学,每一个小故事的主角都是王二,通俗易懂
  •   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说明经济学的本质,非常通俗易懂,即使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也能读懂。而对于有经济学功底,甚至是专业圈内的人来说,会提供另外一种看待经济学的独特视角。
  •   从N年前学习经济学而关注郭凯的人渣经济学笔记博客。一直很喜欢他,独特的视觉,深厚的经济学知识。被解释着世界,原来一切可以如此简单。。
  •   这本书很不错,用王二这个人物以百姓的视觉去剖析复杂的经济学原理,很适合一些没学过经济学的普通老百姓,文笔风趣幽默,思路清晰,很值得推荐!
  •   这本书是关于博物经济学的,写的不错,用生活中经常碰见的问题解释经济学原理,对于初学者或者一般读者比较适合,对于财经专业的人士也有思维启迪作用。
    这本书体系还是比较严谨的,涉及经济学基本原理、供求理论……用一个王二全部说清楚了,本书很清晰,很全面,值得一读。
  •   本书以王二为主人公,从一个个普通故事,引申到许多大的经济学问题上来,通俗易懂,发人深思。
  •   王二,是个拥有多重身份的人,随着身份的转变,把那些深奥难懂的经济学理论变成有趣的故事,娓娓道来,是王二的经济学,也是你的,你的,你的,我的。
  •   日常生活的许多现象都用经济学去分析,浅显易懂。王二的故事太逗了,很有趣。
  •   真的非常喜欢这本书,经济学的故事听着郭凯娓娓道来,很享受!
  •   一些难懂的有关于经济学得问题,作者用许多个王二的故事通俗易懂的告诉了我们,值得一看
  •   以王二为主人公,用他的简单故事讲述复杂的经济学原理,好书呢。
  •   作者把时下一些流行的,敏感的,大众困惑的话题用一个小小的“王二”的视角讲了出来,非常透彻,但同时又很轻松,是一本普及的经济学入门书。
  •   讲了很多生活中妙趣横生的经济学应用和原理。
    帮助我们能更理性的分析看待各种现象。
    呵呵,也很感慨,王二,是你,也是我!
  •   王二,通过通俗易懂的故事,学习、了解经济学。
  •   非常新颖的写法来解读经济学上的知识,王二是你,是我,是任何人,简单的故事情节便于读者理解,虽然有的故事后面的分析有的有点啰嗦,但整体不错。
  •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挺浅显易懂的
  •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非常的生动,非常的好看
  •   作者通过王二这个人物,讲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经济学有关的事情,写的真的很不错,简单易懂,还能引人深思。
  •   看过郭凯的《一沙一世界:郭凯经济学札记》,再来读读这本书感觉不错!
  •   这种书中的内容正如作者所说,对当前中国的热点问题都有涉及,没有对与错,合情不合理,市场经济、利率、汇率、CPI等生活中所发生方面面的经济学上的事情解释的非常清楚。作者的故事短小,容易理解,但不失它的哲理性和经济性。作者在书中以一种坦承、平和的心态看等当前的经济事作,并没有以自已过多的主观思想去剖析而得出一个所谓正确的结论,更多的是一种理性,一种科学的建议。希望能有更多的读者喜欢,个人建议值得一读。非常好的书。
  •   经济学的书能够写得这么通俗易懂,说明作者是个明白人,经济学的功力必然非常深厚。看作者介绍,果然没错,CCER硕士,哈佛经济学博士,亮闪闪的专业背景呀。我觉得那些功底好的经济学家来写些这样深入浅出的经济学通俗读物,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   对于大众读者和经济学界来说,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高品质的经济学畅销好书,能够带来思想的启发和阅读的快乐,以及做出更加理性经济决策的能力。
  •   书中通过王二这个人物讲述出的经济学道理,发人深思。
  •   老师推荐的一本经济学通俗读物,看后觉得很受启发,对身边的经济现象能很好的理解,可见作者的经济学功底深厚。。。
  •   很喜欢听会讲故事的人讲故事,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这是一本很不错的经济学的书,作者用很简单的故事解释中国经济的现象和现状,比较通俗易懂,但个人觉得读者还是要有一些经济学基础,才能理解得更透彻一些。值得推荐。
  •   一般人听经济学就头大,在王二看来就相对简单了。
  •   这种书的特点就是流水账式的叙述,然后融合一个经济学原理就开始讲,之前上过很多当了。故事本来就是讲述经济学概念理论的最好载体,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也都是注重案例分析的。大部分的经济学读物都把故事讲死了、把读者讲腻歪了,好在本书没写成流水账,虽然还是有点形式主义让人反感,但内容的价值已经足够五星了。
  •   本人是学文科的,买此书纯粹是为了想看看一个学经济的人是如何考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的,如房价,税收,收入分配等等。作者的叙述诙谐幽默,深入浅出,明白易懂,挺适合想了解经济学的人看的。无法评价作者的观点到底是对还是错,重要的是作者没有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这对于今天的大多数我们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向这位喜欢独立思考的作者致敬。
  •   以生活故事开局,联系实际案例,讲解经济学原理,阐明自己的观点,抛开观点的正确与否,有助于普通人了解深奥的经济现象,非常值得推荐!
  •   作者能用如此简单活泼的小小故事,用我们身边的一个个小事件来诠释那深奥枯涩的经济学知识。经济学作为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市场规律,很难以用文字描写,用生活实际中的案例对比性讲解确实能让人记忆深刻,而且道理自明。
  •   这本书真的很好 作者用很简单的故事来给我们讲经济学 例如第一章关于收入分配问题 作者就用了不同的故事讲了收入分配问题产生的原因 怎样解决 最重要的是 作者讲得很通俗易懂 容易培养自身的经济思想 我个人觉得受益匪浅 强烈推荐!!!
  •   用通俗易通的跟生活中息息相关的故事来阐述高深的经济学原理,读来让人爱不释手,收货很大,强烈推荐!这次买的几本书里面感觉这本最值了,买吧,准没错!
  •   简单的小故事,却蕴含着大道理,经济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读点经济学,这本书很好,值得推荐!
  •   我是学经济专业的,很偶然的在网上看到这本书,好奇买下,结果读起来确实认为没买错。经济学不同于物理化学,所谓的经济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不是自然规律,而是人们在经济生活中总结摸索出来的。可乐经济学选取点滴生活案例,却用经济思维去分析,让你有了不同的视角,妙趣横生,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读这本书,无论是否经济出身,都带给大家一种经济视角和思维。经济不只存在于各类高深经济分析师,经济研究专家的人群中,它更存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来源生活,高于生活,这本书读后,用我们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思考的头脑,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经济学家
  •   生活处处充满经济学,对每个小故事背后所蕴含经济现象的剖析,都能给人带来惊喜。
  •   很好的一本经济学的书,从一个很简单、贴切的小故事,说明经济原理,能够把经济学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好的一本书
  •   读到这本书时有一种相见恨晚的赶脚~~用一个个小故事解释复杂经济的现象,非常适合经济学专业的大一新生作为课堂之外的休闲读物,在轻松愉快中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
  •   在这个念头,不得不去读点经济学,才能适应社会,管理财富。但是大多数书要么就是高深理论难懂,要么就是东拼西凑,无法给人真正的营养。但是这本书将经济大道理寓于故事之中,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启发性,让人在欣喜之余明白了经济原理。推荐给各个阶层的人士阅读,这种书,开卷必然有益。
  •   这本书把深奥的经济学象看故事一样简单的剖析出了发生在我们这个年代发生经济现象
  •   总是看着世界的变化,却不知道原来经济的实质,总是被周边的一切迷惑着,不知道方向在哪里,郭凯写的东西,能易懂,是我们这些没有专业背景的人,了解经济的一扇窗,如果大家有时间读书,一定要看看他的书,对大众来说也是一个把握自己的机会!
  •   只剩下几个小故事就看完了,强烈推荐大家买这本书。 看到网上有人议论这本书不符合中国的实情,可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但我觉得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本身就是在于提出解决方法,为迷茫和错误寻找方向,就这一层面上来说,这本书做到了。上面的思维方式是很值得大家学习的.
  •   作者虽写的是科普书籍,但足见经济学功底深厚,通俗易懂间将复杂的经济学原理阐述的是如此清晰
  •   虽然故事已经很通俗,但是对经济一窍不通的我,还是看不太懂。建议有一些经济学基础的人看。
  •   学经济的朋友推荐的,买来一看,真的很不错,通俗易懂,能让人了解很多经济学现象,而且和我们生活紧密相关
  •   之前在读其他杂志上读到过其中几个短篇,感觉不错,买来细细品味。内容通俗易懂,由浅入深,以小见大,一个个的小故事诠释一个个的经济学的知识,词条,概念,很好
  •   很不错的一本书,让我这个不懂经济学的,能在各种小故事中体会身边的经济
  •   值得一读,用形象趣味的故事把抽象的经济学原理形象化,不错的经济学科普读物
  •   今天读完了这本一看书题目就吸引人的书 总体感觉一级棒 本来我一直以为经济学是很枯燥乏味的学科 可是看完这本书之后 让我改变了看法 其实 很多经济问题都是源自于我们周围的生活的 只要你仔细观察你周围的细节 你就不难发现 其中蕴藏着很多经济学的有关道理
  •   作者给王二编了一个又一个和经济生活有关的小故事, 当然都是和时下最突出的问题所相关的, 同时牵出自己的观点, 有点意思,不枯燥哦。 让我想起了张绍刚的那本读聊斋 ,不过他的那个小故事是通俗化翻译原文, 而这里的王二是纯虚构的。 刚读了个凯西, 希望会更有意思。
  •   通俗易懂,把深奥的经济学原理用简单的故事呈现出来
  •   作为理科生,经济学的常识只来自于高一的政治课。在生活中面对很多问题,因为缺乏经济学常识而困惑。这本书要简单的小故事揭示复杂的经济学原理,另外特别喜欢作者的理性和简洁的语言
  •   每个人都要懂点经济学,这不是只在大学里才教授的课程,应该是普及到国民教育中的课程。以前我们被教育的口号给洗脑,什么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过貌似我们一般老百姓也没有几个真的在生活中运用了什么数理化知识,或者说,哪些走遍天下,运用数理化只是创造世界的人,没有几个是我们中国人。学点经济学知识,让我们至少了解我们的生活到底被什么所影响。
  •   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解析经济学,让人接受起来很方便。希望越来越多通俗易懂的专业书籍能够出版
  •   作者虚拟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名字“王二”,通过他写出近几年的社会生活过程中经济故事。通俗易懂。
  •   很好的一本书,老师、学生都值得一看。用故事讲透生活中的经济学
  •   小故事,讲透生活中的经济学,好书,简单易懂
  •   正在阅读,里面的故事很有趣。这样的经济学浅显易懂,适合普通大众。
  •   用讲故事的方式去解释背后的经济学原理,通俗易懂,适合没有经济学背景的人看
  •   把枯燥的经济学原理用有趣的故事讲出来,很轻松的看懂经济学原理。值得阅读的一本书。
  •   用生活中的故事讲清楚经济学,通俗易懂
  •   博士用最简单的人名、最简单的故事,讲述经济学中的大道理
  •   很好的一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经济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   买这本书是冲着哈佛经济学博士的名号 和凤凰网年度好评的荣誉 还没开始读 很期待
  •   作者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将深奥的经济学展现在我们面前,很通俗,很有趣,对自己有帮助。
  •   用故事讲透生活中的经济学,浅显易懂。
  •   书不错,用了很生活化的例子讲经济,看了很容易理解,像吾等经济学的初级入门者,看看此书挺好。另外再给大家推荐一本《公平中国》也是很精彩的书,从历史缘由很清楚的讲了当下中国人关注的问题,例如:房产,税收,医疗等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   普通人并不需要专业的经济学知识,需要的就是这种故事,让人一读便懂的通俗文字.
  •   明白了理解和认识的区别,经济学原理并配合上实事,通过自身的理解形成一些小故事来说明,,很是受用,有些东东自己还要再看看和想想
  •   很赞的一本书,通俗易懂,在分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中学会经济学知识。
  •   这本书是我看过的第一本经济书,也是我最喜爱的一本。
    作者郭凯用非常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将古今的经济道理呈现在我们面前。
    感谢他,我对经济萌发了巨大的兴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