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历经沧桑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邢小群  页数:246  字数:21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们曾历经沧桑》是一部口述实录,五位受访者亲历的岁月衔接起来,大体就是过去一百年中国人挣扎与奋斗的历史。
  
灰娃用诗意的语言,讲述了她颠沛流离的人生旅途,包括淳朴的农村习俗,灿烂的民间文化,摩登的延安日常生活,以及画家张仃不羁的个性和坎坷的艺术生涯。
  
中共党史与国际问题专家何方是一位“老革命”,主要介绍了他在延安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们对那块“革命圣地”有真切的认识。
  
贺延光诉说了他参与“四五运动”、遭遇牢狱之灾到冤案平反,到成为著名新闻摄影记者的曲折历程,我们分明感受到浓烈的历史气息,跟随他一起,为粉碎“四人帮”而癫狂得上牙打着下牙。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创刊编辑李大同回顾了他在动荡年月“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经历,以及他在内蒙古草原艰苦而充满挑战与乐趣的知青生活。
   数学家、中科院院士杨乐介绍了改革开放前后国内数学界的状况,从中可以管窥一代学人的生活与工作。

作者简介

  
邢小群,知名学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近年来致力于口述历史的工作。著有《才子郭沫若》、《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往事回声》、《凝望夕阳》等。

书籍目录

灰娃:传奇与美丽
 记忆深处,那个遥远的家
 傻乎乎的童年
 心里的文化依然灿烂
 十二岁去了延安
 在儿童艺术学园
 作家俱乐部
 摩登的延安
 我们到了新四旅
 离开延安
 第一个丈夫
 我的部队我的首长
 解决了组织问题
 部队救了我的命
 去武汉
 我的大学
 我有了轻度精神病症
 第二个丈夫
 我的儿子
 精神分裂
 写起诗来
 老伴张仃
 “我以为你是东北的大汉”
 新的使命
 艺术生涯的百转千回
 张仃的焦墨画
 让壁画艺术再度辉煌
 晚年我与张仃
何方:从西安到延安
 改名换姓
 我的家庭
 并不幸福的童年
 偶然上学
 走向革命
 奔赴延安
 延安生活面面观
贺延光:从兵团到北京
 我的童年
 我在“文化大革命”中
 去了建设兵团
 我在“四五运动”中
 妈妈说,你要往开里想
 我的监狱生活
 “胜利啦!”
 我被释放
 当上了团中央委员
 离开机关到报社
 “小平您好”
李大同:我的内蒙古岁月
 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少年时代
 我在“文化大革命”中
 上山下乡
 和牧民在一起的生活
 我成了分场的当家人
 赛马的胜利
 生活的转折
 草原文化再品味
杨乐:“科学春天”点滴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数学研究
 与国际接轨
 职称评定与学部委员的评选

章节摘录

版权页: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我们文工团在延安待了一个月,我被分配到新四军。我们部队的十来个人背着背包从延安出发了。那时,无论让你去哪儿,都很自然地服从,不会想到怎么会到那么远的地方。我们的目的地是山东临沂。 说说一路走的情况。过山西的时候,国民党把守着铁路。我们过铁路就像过日本的封锁线一样。先是让老乡赶着马车把我们带过铁路,一过铁路,后面就有人把铁路掀掉,不给敌人留下。路过山西时,老百姓对我们别提多好了!记得,在一个村子留宿时,我们很喜欢那个村里的水萝卜,第二天出发时,老乡们就给我们包了一大包袱的水萝b。傍晚又在一个村子里宿营,天还没有黑下来,我们说到村里走走吧,回来时,老乡把我们换下的衣服全洗了。我们以前没来过这儿,就因为我们是八路军、共产党的部队,可见当时八路军共产党和老百姓的关系。 我们往山东走的时候,真像《三国》、 《水浒》里展现的,那个乱啊!这个村子,今天是共产党占领,明天可能就是国民党占领。到了孟子的家乡邹县,还没有走到县城,我们饿了,决定先“打打尖”。看见一个村头有卖馒头、盐水花生米的,我们就买了一些,觉得特别香。在延安哪能吃得上馒头、花生米。我们一边吃一边问:“老乡,这儿离城里还有多远?”老乡一听,说: “你们还不快走!这离县城不远了,天黑以前,你们还能赶到。你们看,那边大树,昨天晚上把八路军村委会的、妇救会的、民兵的负责人捆到树上,用刀子给扎死了。第二天很晚还没有人收尸。”我们经过的这一带,国共两边的人处在胶着状态。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人,你走了我来,我来了你走。我们走到城墙根时,天已经黑了,还要过护城河。城门口站着岗哨,是我们的人。我们派了一个同志上前联络,打听县政府怎么走。他还没有走到城门口,就听到一声: “口令?”我们的同志对了口令,又告诉对方我们是哪个部队的,有介绍信。当时城里的店铺都只点着小小的煤油灯。在那个同志去交涉的时候,有别的同志对旁边卖布的老板说: “让我们这个女同志坐一下吧。”我们一行人中,只有我一个女同志。那时,做买卖的对人都和气,谁也不敢惹,还不知道以后谁当权呢。老板赶紧把凳子拿出来让我坐。过了一会儿,我们联络的同志回来了,让我们赶快走。我们被安排在一个庙里,地上铺点草,就睡在地上。这就是当时的招待所。

编辑推荐

《我们曾历经沧桑》编辑推荐:他们的故事,诉说着20世纪中国的心事,受访人:灰娃、何方、贺延光、李大同、杨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们曾历经沧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1条)

 
 

  •   一句话:精彩的口述历史。先摘录一个小故事吧:张仃的老伴灰娃1939年投奔延安,路上碰到国民党哨卡,士兵看见他们中一个人有一本书,封面上是斯大林头像,问:“这是谁?”那队员道:“蒋委员长。”国军士兵也是农村兵,说:“那这个像没有照好。”放行了。其中,灰娃的诗意,坎坷经历以及她与张仃的爱情,都可圈可点。何方是一位“老革命”,他讲述的延安整风运动之前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延安”的另一面。贺延光是著名新闻摄影师,拍过很多经典的照片,包括“小平您好”等,他讲述的四五运动的来龙去脉,震撼人心。李大同讲他在内蒙古的知青经历,涉及蒙古族的文化,比如赛马,比如摔跤,太精彩了。著名数学家杨乐介绍的象牙塔里的故事,有太多是常人不知道的。书中细节很多,很生动。强烈的现场感。强烈推荐给各位,尤其是对中国二十世纪历史感兴趣的朋友。
  •   这是一部口述历史,灰娃、何方、贺延光、李大同、杨乐等五位受访者亲历的岁月衔接起来,大体就是过去一百年中国人挣扎与奋斗的历史。
  •   张仃和夫人灰娃真是天作之合,两人都爱美爱艺术,就像宝哥哥林妹妹的木石前盟。历经沧桑,二十世纪心事细细述来。
  •   没有细节,就没有历史。没有情感,也没有历史。在蒙受了瞒骗文学的遮蔽之后,在腻烦了虚构文学的矫情之后,在厌倦了时髦文学的“轰动效应”之后,人们越来越把阅读的兴趣转向了颇有真切“现场感”的口述史。往事再回首,沧桑阅尽难开颜。……随着一个个亲历者当事人的口述,我们走进了历史记忆的深处,我们身临了重大历史事件的现场,我们了解了曾被遮蔽历史的真相。感谢学者邢小群以自己不懈的努力,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二十年磨一剑”,为我们提供了如此珍贵的一本好书。
  •   灰娃和何方两篇讲到不少抗战时延安的轶事,他们作为土生土长的陕西人,视角和当时从全国各地涌向延安的那些已有革命背景的人又有所不同,非常值得一读。
  •   2008年9月到12月接受邢小群采访的时候,谈起延安岁月,她表示:“我的延安生活,应该说是温暖的。”读过她的口述全文,我不得不说,这是她的“传奇与美丽”。
  •   书中五位受访者分别总自身的经历、自身对生活、社会的看法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中国的社会!20世纪中国的经历是丰富多彩的,有曲折有辉煌,有艰辛有幸福......借助五位先生之口,让我们亲历20世纪的中国,感受当时社会之脉搏!从中发现一些值得我们思考,值得我们去研究的东西!
  •   书中有张仃的最后一任夫人灰娃回忆和张仃在延安初识,以及后来在晚年结为夫妻的过程。
  •   这是五位不同时代的人物的口述历史,他们在其所经历的时代,各自都有不平坦的人生遭遇,读他们的一生历史,心情很沉重,在他们的人生中,尽管时代不同,但都饱经沧桑,他们的故事也很感人,所谓苦尽甘来,也许就是这种滋味吧!
  •   书中贺延光详细介绍了他因“四五运动”中的突出表现而被关入监狱后的铁窗生活,揭露了那个年代许多不为人知的隐秘。
  •   书中细节饱满,内容详实。其中,最感人的是贺延光先生那篇《从兵团到北京》。他在口述中介绍建设兵团的种种事迹。遇到打击,被逮捕入狱时,他说:“妈妈说,你要往开里想。”我顿时感觉双眼有点湿润了。
  •   此书关涉面广,但有几个重点,分别是延安往事、“文革”岁月、知青经历,这也是本书最出彩的段落。
  •   邢小群对口述历史下功夫很深,于“官修正史”之外保存一份民间记忆,功德无量!
  •   书中有一章是回忆下放到内蒙古草原的知青生活,详细介绍了赛马、摔跤等原汁原味的牧民生活。
  •   就像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很舒服的感觉。真的遗憾没将爷爷的口述记录下来,也没想到他们那一代的沧桑经历这么久还不被人了解。
  •   这本书里有两位受访者都讲到了自己的知青时光,他们都是干部子弟带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的知青,在和现实的困难与落差的碰撞中有不少精彩的故事。
  •   谁没有沧桑的经历?而名人的沧桑经历更能说明时代的变迁。难得的口述历史,好书!
  •   过去做个某地土改的口述史,有当时的干部、积极分子,老人们讲得口沫横飞兴致勃勃,让我们窥见特殊年代的生动细节。
  •   好久没看到李大同先生的东西了,太高兴了。
  •   有体温、有情感、有细节的历史。
  •   五位老人的回忆,恰是一部二十世纪中国的沧桑史话。
  •   上个世纪中国的故事不是一两句就能说完的的。那些年的沧桑生活,也是后来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   口述史最大的有点就是现场感,现场感,现场感。细节生动,内容丰富,让人置身其中。
  •   一直喜欢看中青报的冰点周刊,这次才看到冰点幕后的人。历经内蒙古插队的洗礼,怪不得那么有思想。
  •   这本书访谈录的五位受访者的故事都讲得生动有趣,全书读来就像看了五篇情节紧凑精彩的小说。
  •   父母也有上山下乡的经历,读了这本书,他们对比自身的那段岁月,非常有感触。
  •   延安跳舞真是一大重要活动,结识异性找对象搞政治……
  •   口述史的魅力在于那种历史感润物无声般将阅读者浸透的感觉,一口气读完前两篇。
  •   希拉里自传叫《亲历历史》,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在亲历历史呢?当然,重大事件的当事人触到的是更为活跃的时代脉搏。
  •   不同于“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而是普通人的点点滴滴。什么是历史?过去发生的事情不就是历史吗?那为什么一定要政治大事才算历史?时代的变迁正在个人的回忆中。
  •   他们的心事,是不是也很吻合我们现在的心事呢
  •   买这本书,完全是冲着铁葫芦和王小山推荐去的。翻看一过,果然不同凡响。
  •   这样朴实的口述,让我不禁想起陈凯歌的《黄土地》和罗中旭的《父亲》
  •   买到读后大大超出预期,书中故事涵盖的时间从抗战以前到改革开放初期,非常吸引人。
  •   太难得了,记下那些历史细节
  •   邢小群的书值得一看
  •   我觉得这样的历史书一定会给人安慰,开阔的视野。
  •   抢救历史
  •   一直以为历史书会很空洞,这一本很好,读来颇有感触
  •   嗯,这么好的历史书,买来送老爸。
  •   好读的历史读物都是财富啊,历史再好也要读得下去才能有所领悟,就像这样。
  •   回顾过去,看看过去,更好向前走。
  •   挺有意思,这个年代你觉得想象不到的生活境况描述,值得一读。发货速度超快,书的质量不错!正版
  •   决定再买一本新的,送给一位老人。
  •   就像挺老人讲故事
  •   好书,不说真不知道那些细节
  •   非常喜欢。我才明白与父辈的隔阂不全是因为时代变迁,还有对他们经历的沧桑缺乏了解。
  •   他推荐的我都会买,嘻嘻~
  •   沧桑的感觉,挺名字便很有感觉,有谁会去想那是怎样的一种人生?
  •   值得人深读、深思。
  •   值得看,尤其我们这代人
  •   热泪盈眶,那个年代走过的人总能找到自己的身影。
  •   对于有阅读障碍的人,这本书并不好读。可是我会一字一字去读。
  •   书便宜实惠,快递速度快.
  •   有特点的几个人物
  •   看完要送给外甥
  •   我估计还有很多不能公布的访谈,好想看
  •   看完决定回家访问以下爸妈和爷爷奶奶
  •   不错。。。还没有读。。是新年礼物送弟弟的,希望他会喜欢。。。。。
  •   还没看,刚买的就降价了,也懒得退
  •   铁葫芦的书都那么有品位、有担当!
  •   读这本书发现当时的领导和群众真是打成一片,特别是拉朱德唱歌写得很有意思。
  •   读这本书才知道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是怎么搞出来的。
  •   绝知此事要读书。啊亲。
  •   有些书看着不会读,就真的没机会读了。所以这本书你若遇到了看见了,就去看一下,一定能带给你很多。
  •   看完真想把教科书碎尸万段……
  •   送给老爸的,他很喜欢,感谢有人写出当年的事。希望看到更多。
  •   看完才知道自己以前的理解太浮浅了。
  •   那个年代沧桑我们不懂,但应该知道。
  •   喜欢这个名字。。听来就很沧桑。
  •   这书太好看了!精彩,生动!
  •   在书店翻了翻,挺精致的一本书,还是回来在网上买值!
  •   封面还挺好看的,真的有一种沧桑感。
  •   虽然只是对几位个体的访谈,算是口述史的记录。却可以在细微处,慢慢地品读历史的趣味。
  •   纸质好,印刷清晰,口述历史,值得一读!
  •   亲历历史
  •   六位名人,六個故事,六段回憶,寫的好,寫的實,
  •   看介绍以为有大量的解放后的内容描述,结果也是有。但是都是事件的轻描淡写,作者肯定是故意没有对挖掘的资料例如反右、文革进行详细的著述,也有可能是没有让出版。不过从其中的部分言语也能够读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当然也包括解放前。这样的话的其实就看不出什么“沧桑”了。
  •   李大同 贺延光 何方 都是大家 都是陕西人
  •   开篇写的旧式家族的那种生活方式和细节就挺不错的 后面的也很棒
  •   社会纪录,
  •   反正我喜欢书,而且买了书都很喜欢
  •   文笔不错,内容也比较可信。只是将别人的自述作为自己的“专著”,似乎不妥。
  •   应该不错,就是年代离我们较远些,很多事情没有经历过确实无法体会。
  •   不错的书,但稍显得拖沓,行文节奏感不太好
  •   喜欢的一本书·正在看·最近在看的书都是女作者 十分对味儿~
  •   重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希望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但愿历史不会重演。
  •   一下买了很多本,留起慢慢看
  •   想看很久的书了,不错哦
  •   曾经的一代
  •   喜欢看口述史类图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