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哲学的故事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锡兰] L. A. 贝克  页数:441  字数:349000  译者:傅永吉  
Tag标签:无  

前言

写作本书的初衷,是用尽可能简明易懂的方式向不习惯东方表达方式的读者介绍亚洲思想和思想家。这意味着不是翻译原著,因为翻译需用大量我们所熟稔的英文术语,而这些术语却往往不能充分表达原文的含义。我唯一希望的是,我的努力并不是毫无结果,也没有引人入歧途。亚洲思想的价值日益为西方学者所承认,了解亚洲思想宝藏的渴望亦愈来愈显著、明朗。商队带着比金银珠宝更为贵重、更令人向往的财宝从亚洲腹地源源涌出。西方人的成就主要是在智力开发与应用方面,而东方人则发展了人类的意识,只有日本是个令人感兴趣的例外。日本人的思想似乎是东方与西方的某种综合,它既与东方思想有相像之处,又与西方思想有一致的东西。而要介绍亚洲的思想成就,伊朗人的独特贡献必不可少。东西方价值观并不冲突。毋宁说,二者相互补充因而可以相互交流。这一观点一旦得到整个世界的认同,将是莫大的幸事。如果那样,将会出现思想的自由传播。信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学则是其智慧的结晶。如没有这两方面的共同基础,民族间势难相互理解,而理解恰恰为当今时代最必不可少的。在本书中,读者至少可以发现东方思想所建构、阐述的深切的同情之心。我认为,这种同情之心,是人类思想在其能涉及的领域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内容概要

西方的主要成就在于拓展了人类的知识视野,而东方则在开发人类精神领域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正是东方人对生命本源、本质的探索和智慧结晶,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心灵滋养品;亚洲各民族亦因此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保有其永不磨灭的神性魅力。    作者以一个向往、热爱并在相当程度上理解东方精神的西方人的眼光,阐释着超凡脱俗的印度古典哲学、瑜伽与佛教,神秘而充满生命激情的波斯苏菲教,以及讲求个人道德完美主义的孔孟之道,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老庄哲学……    东方的神秘面纱一层层地揭开,亚洲的心灵之光在悠悠岁月、茫茫宇宙中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

L.A.贝克(Lily Adams Beck.1862—1931),原名伊丽莎白·路易莎·莫斯比,英国作家。由于父亲担任皇家海军上尉,她早年在东方度过了很长的岁月,深受东方哲学的影响。晚年移居加拿大。她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非虚构读物,均以东方为背景。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印度哲学的起源第二章 冥想及其力量第三章 《薄伽梵歌》与高级意识第四章 佛生佛灭 佛法无边第五章 西藏《死经》第六章 爱好神秘主义的波斯人第七章 孔子人格的力量第八章 博大精深的孔子学说第九章 中国古代社会组织和中国精神第十章 伟大的神秘主义者老子第十一章 庄子的讽刺与幽默第十二章 帝王之师——孟子第十三章 禅宗在中国和日本第十四章 后记

章节摘录

大多数中国人赞同礼仪制度。一个西方人会战战兢兢地想,一个讲道德的正直家庭的某种做法怎么像传染病一样,使人们不得不恭恭敬敬地到先人的陵墓前去守卫着呢?有一种奇特的传统是这样的,用来供奉死者的器皿绝不能供活人实际使用。这些器皿经过特殊加工,使其对活人来说根本不能使用。如泥土做的祭器当然不能用来洗东西,琴的弦故意做得凹凸不平,笛子吹不出调子,钟没有架子。“这些东西被想象成器皿,死者就是这样被当成神灵对待。”孔子说。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绝不能把他们当成已经死去那样对待,因为会伤害他们的感情;同时也不能把他们当成还活着那样对待,如果这样做则不免显得缺乏理智。这照顾两头的、折中的、名义上的做法,正好与实际上不能使用的器皿相一致——满足了其要求。结婚时的礼仪程式同样稀奇古怪、难以理解。孔子认为,有些惯例和仪式能够引起并维持恰当的感情。他曾对婚姻习俗大发议论:把女孩嫁出去的家庭,三天三夜通宵达旦地长燃灯火,以告诉乡邻亲生骨肉已分离出去;娶新媳妇的家庭三天之内不能有音乐响动,以提醒人们新郎从此取代新娘父母行使职责;婚后满三个月的时候,新娘子要到新郎的家庙去拜见祖先,并要说一句千篇一律的话:“我是新来的媳妇,给你们磕头来了。”关于这些礼仪我不能再多讲了。中国太守旧了,《礼记》中的许多东西至今仍然支配着中国人的行为。关于《易经》我不敢乱说,虽然孔子对它格外垂青并卓有研究,但它过于神秘难解,西方人到目前为止还难以真正理解。也许,《易经》对于那些占星卜卦、预测吉凶或生死丧葬的人们来说,还算是个有用的法宝吧。在中国,占卜预测的体系就建立在《易经》的基础上。在西方,尽管不少学者曾不遗余力地想破解《易经》的奥秘,但人们至今仍不得其要领。至于我,我甚至不知道中国古代的占卜预测术是否真的建立在《易经》的基础上——虽然我看到人们仍在应用它。据说,孔子也以附录的形式对《易经》有所增补。《春秋》是“五经”中唯一可以说基本上由孔子亲手编写的一部。“五经”之后是“四书”。“四书”的第一部就是我经常引用的《论语》,是孔子的谈话记录集锦;第二部叫做《大学》,由孔子的名徒曾参所作;第三部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的《中庸》;第四部为《孟子》,由孔子的伟大的继承者孟轲所著。除《孟子》之外,其余三部都渗透着孔子的个性、人格、教导以及他的言论,因此可以认为都是出自他所创办的学校,也都很忠实地反映了他的思想。从这些书籍中,人们可以很有信心地把孔子的哲学思想演绎出来,因为它们实际上充当的就是伟大的孔子思想的喉舌。孔子的确从未明确发表有关“神的本性”方面的见解。然而,却不能因此而认为他对此问题没有做过深刻的思考,并认定他不曾发表看法而只是静静地观察是由于语言的匮乏或是思想的贫瘠。真正可能的倒是,他感到普通人的理智不适宜讨论或思考这个问题。研究过西方神学教条的人们,难道不会对孔子的立场观点深表理解和同情吗?菜切博士倾向于认为,孔子对神灵的存在,更多地表示了深深的怀疑,而不是相信。然而沉默并不必然意味着怀疑。对孔子这样伟大的道德导师来说,对神学问题保持沉默可以有多种解释。孔子自己曾经说过:“没有得罪过老天的人,没什么要向天祈祷的。”这话说明他并不是没有信仰,也不是没有对神的思考。孔子还说过:“天啊,没有人能了解我啊!”子贡不解地问:“您说没有人能了解您是什么意思?”孔子说:“我这可不是抱怨上天,也不是抱怨别人。我只是想说,我的学说是粗陋的,但我的思想观点却是高尚的。这只有老天了解。”莱切博士一直坚持说,孔子在《论语》中一次也没有使用过人格神(上帝)的概念,因此他认为孔子是非宗教的而不是反宗教的。我的意见是,两者都不是。孔子既不是非宗教的也不是反宗教的。孔子只是由于深挚的虔诚之心,阻止了他对“上帝”使用人格意义上的称呼。他或许认为上帝太过于伟大了,所以不能胡乱称呼,或许认为讨论这些超自然的东西是过于重大的工作,不是人的头脑所能胜任的。莱切博士还指责孔子不够真诚——这恐怕有点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孔子的学说,其全部的关于道德品质,关于真正的绅士和君子的美德等等都建立在诚信这第一美德的基础之上。莱切博士批评的根据是,孔子曾经假借生病在床而拒绝会见一位不速之客。首先,必须考虑到中国的礼仪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不速之客被视为冒失、唐突、很不礼貌、很不得体。其次,孔子这样做也照顾了来访者的面子,让他认为自己没能见到孔子,确实是因为孔子病了,而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事。因此孔子的做法倒可能确实是出于为他人着想的善意。第三,在中国以“生病”为理由正像西方人所谓的“不在家”一样是个心照不宣的充足理由。除非是极端的清教主义者,否则人们对西方的情况或是东方的情况恐怕都不会提出异议。莱切博士还举出了孟琛凡的例子。这位鲁国的孟将军在指挥一次战斗时,所率领的军队被击溃了,撤退时他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后边,因此人们都称赞他勇敢,孟将军却说:“不是那么回事,只是因为我的马跑得太慢了。”

后记

未来的希望是东方和西方相互混合、融合而形成精神上的兄弟关系。在这种全新的关系之下,外在形式将变得毫无意义。企盼着地平线下的那轮朝阳早早升起,是一切了解并热爱着东方和西方的人们的共同梦想和志向。思想溪流的大趋势是由高向低涌流,这正如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朱木拿河等,都发源于北部的高山峻岭,而一路向下滔滔而去。这些河流流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广阔地域,灌溉农田、富饶土壤、确保丰年、造福百姓。我在本书所概略介绍的那些思想也会这样吗?它们也会从高高的喜马拉雅山顺坡而下,滋润众多各不相同的民族、国家吗?还是将继续维持其供养亚洲人精神世界的现状呢?我想,维持现状是不可能的。欧洲(我把美国也包括在内)走着自己的路,对从近东引入的宗教心满意足,甚至到了迷信的程度——认为对自己来说一切已经足够好了,不再需要亚洲其他边远之地的思想之光了。欧洲对掩蔽在广袤无边的喜马拉雅山背后、以及大通道那边的事物一无所知。但她又绝不能说在闪米特人的思想学说之中发现了自己的民族之魂。欧洲会返璞归真吗?

编辑推荐

《东方哲学的故事》:野骆驼译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东方哲学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这本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非常清晰的介绍了各个哲学家的思想,大致的理清了西方哲学的脉络。本书不是现在流行的那些功能玄虚的人生哲学,也不作者别出心裁的哲学解释,而是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各种哲学最基本的观点。可以说是一本用大白话写成的西方哲学史。应该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哲学普及读物,读完以后受益匪浅。
  •   我觉得还是蛮好的,很有教育意义!
  •   还没细读
  •   很深奥,但质量什么都很好
  •   给人很多启示穿什么会被搭讪  好友去参加婚宴,咨询我们穿什么衣服去会被搭讪,回答说:“红色旗袍。”于是穿着旗袍去。  晚上回来报告,今日果然被搭讪无数:“我们桌的菜还没上齐?”“来瓶啤酒!”“请问厕所在哪里?”。。。。。。。。。。。。。。。。。。。。。。。。。。。。。。。。。。。。。。。。。。。。。。。。。。。。。。。。。。。。。。。。。。。。。。。。。。。。。。。。。。。。。。。。。。。。。。。。。。。。。。。。。。。。。。。。。。。。。。。。。。。。。。。。。。。。。。。。。。。。。。。。。。。。。。。。。。。。。。。。。。。。。。。。。。。。。。。。。。。。。。。。。。。。。。。。。。。。。。。。。。。。。。。。。。。。。。。。。。。。。。。。。。。。。。。。。。。。。。。。。。。。。。。。。。。。。。。。。。。。。。。。。。。。。。。。。。。。。。。。。。。。。。。。。。。。。。。。。。。。。。。。。。。。。。。。。。。。。。。。。。。。。。。。。。。。。。。。。。。。。。。。。。。。。。。。。。。。。。。。。。。。。。。。。。。。。。。。。。。。。。。。。。。。。。。。。。。。。。。。。。。。。。。。。。。。。。。。。。。。。。。。。。。。。。。。。。。。。。。。。。。。。。。。。。。。。。。。。。。。。。。。。。。。。。。。。。。。。。。。。。。。。。。。。。。。。。。。。。。。。。。。。。。。。。。。。。。。。。。。。。。。。。。。。。。。。。。。。。。。。。。。。。。。。。。。。。。。。。。。。。。。。。。。。。。。。。。。。。。。。。。。。。。。。。。。。。。。。。。。。。。。。。。。。。。。。。。。。。。。。。。。。。。。。。
  •   我是研究当代文学的,对我来说,这本书狠有用。
  •   本书还算不错,但小孩子有点看不懂.
  •   还好还好,不是给自己,不清楚怎样
  •   这本书有些枯燥,要静下心来读才能读进去,老师让买的,孩子还没看,我先看了看,开阔视野和思维而已,有作者的一些独到见解
  •   西方人理解东方哲学,就如东方人理解西方哲学一样。
  •   好吧我承认……内容稍有无趣……有点没耐心看……
  •   页面有 透字
  •   开拓视野,提高素养,好
  •   很好喜欢喜欢喜欢喜欢
  •   送货还是挺快的 就是书太烂了 看起来像二手的 多处地方被折的很厉害 而且书角也被撞的恶心 总之很不满意 希望你们不要买
  •   送货很及时,书的质量也不错,好评!
  •   给孩子订阅的,质量送货速度都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