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络传播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江苏人民  作者:曹劲松  页数:263  
Tag标签:无  

前言

现代社会,离不开发达的现代传媒。特别是互联网迅猛发展,使媒体的形态更加多样,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目前,我国网民人数已达4.04亿,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达28.99/6,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不仅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沟通民意、汇聚民智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手段。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抓住信息化的历史机遇,善于运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要积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加快占领新兴媒体阵地,努力掌握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主动权。中央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法规,为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提供了重要指导。当前,网上问政议政趋向更加明显,网络热点事件更加密集,呈现出周期短、传播快、影响广的趋势,网络正在从“虚拟走向现实”。对网上舆论监督、网络热点事件处置引导不当,小事可能酿成大事,有限责任可能变成无限责任,工作可能陷入被动。因此,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是一项紧迫的课题。南京市委宣传部在这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曹劲松同志所著《政府网络传播》一书,立足网络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着重从网络媒体形象建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危机事件处置、舆情研判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提炼和阐述。

内容概要

  胡锦涛同志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从地方宣传工作实际出发,当前要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对互联网的思想认识,既要学会运用互联网进行宣传和舆论引导,又要加强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有效管理,同时积极应对互联网上传播的负面热点事件,科学处置、主动引导,化舆论被动为主动,使互联网成为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人数的增加,网络信息传播和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并日渐与传统媒体相融合,对大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互联网宣传与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互联网作为重要的宣传阵地和文化空间,发挥其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的积极作用,扼制其传播黄色、暴力、虚假等有害信息,制造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舆论的消极作用。

作者简介

曹劲松,1967年11月出生,徐州师范大学理学学士、东南大学哲学硕士、南京大学哲学搏士,研究员,现任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中共南京市委和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曾任徐州师范大学团委书记、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青年道德建设论》,《交往·功利·和谐——信息伦理引论》、《政府新闻发布》等著作11部。

书籍目录

序导论 加强和改进互联网宣传与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充分认识互联网宣传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二、切实提高运用互联网宣传的能力和水平    三、着力加强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有效管理    四、积极应对互联网上传播的负面热点事件第一章 政府网络传播现状及其机制分析  第一节 政府网络传播的生态环境    一、技术环境    二、信息环境    三、受众环境    四、舆论环境 第二节 政府网络传播现状    一、技术平台    二、信息供给    三、舆论场    四、传播效果 第三节 政府网络传播机制    一、组织构架    二、管理方式    三、激励机制    四、功能定位第二章  网络媒体议程中的政府形象建构  第一节  网络媒体议程的特点及其形象传播      一、网络媒体议程的主要特点    二、网络媒体议程的传播影响    三、网络媒体形象传播的认知效果  第二节 基于网络舆论引导的政府形象塑造    一、网络媒体议程与网络舆论    二、网络舆论的自发与引导    三、运用网络舆论塑造政府形象  第三节  网络发言人机制与网络形象管理    一、建立网络发言人机制的意义    二、政府网络形象维护原则    三、政府网络形象管理方法    四、媒体(网络)危机事件处置流程第三章  突发事件报道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  第一节 突发事件报道的议程特点    一、轰动性一——放大影响,引发关注    二、连续性——跟踪进程,持续关注    三、解剖性——透视事件,深层关注    四、拓展性——放眼周边,广泛关注    五、评论性——表达意见,发展关注  第二节  突发事件报道的议程设置    一、运用现场信源——嵌入法    二、运用权威信源一一发布法    三、运用外部信源——印证法    四、运用延伸信源——发展法    五、运用有限信源——淹没法 ……第四章 网络危机事件处置的第一时间法则第五章 网络舆情研判的机制和方法第六章 政府网络传播能力建设后记

章节摘录

要正确看待网络受众的传播行为,就必须了解其传播心理,网民的一切行为无不受其传播心理的驱使。网民的上网行为都是在具有某种动机的心理需求下发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同样造就了网络受众环境的独特性。网络受众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匿名心理。匿名是互联网上的普遍现象,人们在上网时往往会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可以表露自己不为人知和压抑的一面,甚至是多重人格面貌。在网上匿名的传播活动中,网民没有了现实社会道德约束和价值评判,似乎一切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价值、意愿、好恶、情绪来进行。因此,对许多人而言,这个空间虽然充满虚拟和想象,却能表现出最真实的自我,而自我的多重面相也可以在诸多网络窗口中同时呈现,以实现自我满足和自我愉悦。可见,这些网络虚拟场域对满足个人心理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现实生活,这使得互联网成为网民最好的休闲场所、娱乐场所和表现自我、自我塑造的场所①。其二,角色扮演心理。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得网民进行个体角色、身份等的自由选择与转换成为可能。角色扮演不但可以满足网民们的某些好奇心理,也可以帮助网民调整情绪和缓解压力。例如,很多网民在某个论坛或聊天室中会有若干个账号,在使用不同马甲发表言论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其三,共享心理。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点,形成了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以非线形方式流入网络之中②。这也使得互联网具有其他任何大众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信息共享、交流自由的特点,一方面网民从互联网上尽情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网民们也为信息共享做出自己的努力,把自己所

后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许多人获取信息的传统方式,网络传播的速度、内容和效率正在使之成为新闻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与此同时,网络也成为人们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与其他人进行讨论和分享的信息平台,成为社会舆论的集聚地。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而且也改变了社会舆论形成与发展的媒介环境,在促使人们的认知和信息交往活动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也对政府传播提出了新的课题。我自2007年6月担任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以来,已经召开了200多场市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以及100多场新闻通报会、新闻通气会和媒体座谈会,并通过组织或接受记者采访、向媒体提供新闻素材、在网上发布或披露新闻等多种方式,开展政府新闻传播,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在政府传播活动中,如何运用网络进一步扩大传播影响,实现传播目标诉求,始终是我们在工作中研究思考和实践探索的课题。从2008年开始,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开通了网上提问与互动平台,并在2009年开始了网上直播,同年11月全市又推出了网络发言人制度,充分运用网络即时交互的传播技术特性,满足公众对政府信息的需求,使网络成为政府传播活动的主渠道。围绕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在2009年初完成政府新闻发布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着手对政府网络传播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这一研究的开展是从网络媒体议程中的政府形象建构、突发事件报道的议程设置、网络危机事件的科学处置和网络舆情研判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入手的,之后又对政府网络传播现状及其机制、政府网络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系统梳理,最终形成了书稿。

媒体关注与评论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作用,网络媒体与手机等移动新媒体的加速融合,网络媒体对社会舆情的发酵功能.进一步放大和凸显了网络媒体的作用。如何积极运用网络媒体,妥善把握网络空间,有效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政府信息的传播离不开网络媒体,只有不断研究网络传播的方法、特点,才能深入地了解网络媒体,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网络传播平台。  ——新华社副社长、常务副总编辑,新华网总裁 周锡生当前,互联网已经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从中央政府到每一个公民,都已经认识到网络媒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意义。政府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和应用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络传播》一书,就互联网时代政府运用网络传播政务信息、实施公共管理、开展舆论宣传、建立社会良性互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刊,为政府公共管理和舆论引导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人民网总裁 何加正中国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是普通百姓了解信息、表达意愿的渠道,也是政府传递政务信息、实施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如何用好互联网、管好互联网,是各级政府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的问题。,《政府网络传播》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事例;既提出了政府网络传播存在的问题,又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分析入理,言之有物,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参考书。  ——中国网执行总栽 李家明21世纪迈入了第二个十年,互联网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民众的声音随着宽带、视频、3G、微博、QQ等多种载体、终端和应用渐渐成为网络传媒的主流,政府的话语权被渐渐稀释。如何监管、引导网上舆论,传递政府的声音成为世界各国执政者关注的焦点。《政府网络传播》的作者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考察提出了清晰的建议,使该书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治理网络、运用网络、发展网络的经典参考。  ——新浪网董事长 江延

编辑推荐

《政府网络传播》是政府新闻学研究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政府网络传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政府该重视这个了
  •   内容很新,对我国政府网络的剖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