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望故乡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托马斯·沃尔夫  页数:512  译者:陈玉洪,雨凡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是一本处女作。作者在书中描写了那些已经远去的日子。但那些经历曾经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读者把这本书称作“自传”的话,作者也只好无言以对了。因为在他看来,所有主题严肃的小说都带有自传的性质。比如,《格列佛游记》便是其中之一,再没有什么作品比此书更具自传性的了。  不过,作者这里主要想对书中那些他可能认识的人们说句话,其实他要说的,这些人可能早就明白了。这本书是以一颗纯真、坦白之心写出来的。作者最关心的,就是创造出丰富的、真实的和生动的人物与事件。值此书即将出版之际,作者需强调的是,本书乃虚构之作,绝无刻画任何个人之意。  可是,我们的生活就是由各种片段构成的总和——凡是我们经历过的,全都出现在书中。这一点我们既无法回避,亦无法掩饰。如果作者在书中撷取了生活中的一小部分,那么他只是做了人人都会做的事情。小说讲述的并不是真实的事件,而是挑选出来的东西,渗入了人们可以理解的东西。小说是经过安排、被赋予确定目的的事件。约翰逊博士曾经说过,要想写成一本书,作者需得翻遍大半个图书馆才行。同样的道理,为了塑造一个人物,小说家必须熟悉大半个城里的人才行。当然这还不是全部的做法,但作者相信这本书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写成的。这是一部站在局外的立场写成的作品,不带丝毫怨恨,也不贬损任何入。

内容概要

  尤金出生在阿尔特蒙的一个小镇。他的母亲伊丽莎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把他和姐妹们赶到街上去挣钱。在他8岁的时候,伊丽莎将“南都”设为寄宿公寓,而尤金则一直跟随着她。尤金的姐姐海伦与父亲一直待在老家。其他的孩子则在两个家之间搬来搬去。尤金讨厌“南都”。16岁的时候,尤金进入州立大学。  大四快结束之际,尤金已经成了校园中的大人物了。后来,他哥哥本恩的突然死亡,使他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父亲病重,兄弟姐妹之间为遗产也产生了争吵,因为尤金上过大学,他们扣除了他应得的那一份遗产,并且逼他签字。他母亲答应供给他一年的学费,他便离开家乡去哈佛大学……

作者简介

  托马斯·沃尔夫(THOMASWOLFE,1900—1938)  20世纪美国文学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1900年生于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州大学,在哈佛大学获得尉本写作硕士学位,后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创作于大萧条时期的作品描述了美国文化的变化和多样。其代表作有四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天使。望故乡》《时间和河流》《蛛网和岩石》和《无处还乡》。

书籍目录

第一部 天使之梦第二部 孤独的青春第三部 他乡寻梦

章节摘录

  1序  这是一本处女作,作者写于其中的体验距今已很久远,一去不复返,但这曾是他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所以假如哪个读者要说这本书是“自传性的”,作者则无话可说:在他看来,所有真心诚意的文学类作品都是自传性的——例如,很难想象《格列佛游记》不是一  内容简介  作者介绍  媒体评论  作者致读者  译者序(1)  译者序(2)  译者序(3)  译者序(4)  译者序(5)  译者序(6)  2第一部(一)  天意引领一位英国男人来到一位荷兰女人身边,这够奇特的了;然而,从伊普瑟姆到宾夕法尼亚州,又循着公鸡那伴着日出的高亢打鸣声及天使那柔和而坚毅的微笑进入环挠着阿尔特蒙的山区,这样的命运安排则起于一种阴郁的奇特机遇,这机遇在一片灰尘扑扑  第一章(1)  第一章(2)  第一章(3)  第一章(4)  第一章(5)  第一章(6)  第一章(7)  第一章(8)  第二章(1)  第二章(2)  第三章(1)  第三章(2)  第三章(3)  第三章(4)  第三章(5)  第三章(6)  第三章(7)  第三章(8)  第四章(1)  第四章(2)  第四章(3)  第四章(4)  第四章(5)  第四章(6)  3第一部(二)  甘特现在是一个人丁兴旺之家的主人,其成员如梯子般步步升高,从幼儿一直到青年斯迪夫——他十八岁——和大姑娘黛茜,她十七岁,在读中学的最后一个学年。她是个羞怯的女孩,那模样就象她的名字:秀细,学习上用功,一丝不苟:老师们认为她是所教过  第五章(1)  第五章(2)  第五章(3)  第五章(4)  第五章(5)  第五章(6)  第五章(7)  第五章(8)  第五章(9)  第五章(10)  第六章(1)  第六章(2)  第六章(3)  第六章(4)  第六章(5)  第六章(6)  第七章(1)  第七章(2)  第七章(3)  第七章(4)  第七章(5)  第七章(6)  第七章(7)  第七章(8)  第八章(1)  第八章(2)  第八章(3)  第八章(4)  第八章(5)  第八章(6)  第八章(7)  第八章(8)  第八章(9)  4第一部(三)  是的,就在每年的那个月份,冥后珀耳塞福涅回来探家,她的母亲谷物女神刻瑞斯那颗枯死的心又重新燃起希望。树木全都冒出了嫩芽,似一片烟霞,一些体大不过一片新叶的鸟儿穿梭在欢唱的林间。街道路面上散发着气味的柏油又变得松软了,男孩们于是取来  第九章(1)  第九章(2)  第九章(3)  第九章(4)  第九章(5)  第九章(6)  第九章(7)  第九章(8)  第九章(9)  第九章(10)  第九章(11)  第十章(1)  第十章(2)  第十章(3)  第十章(4)  第十章(5)  第十章(6)  第十章(7)  第十章(8)  第十章(9)  第十章(10)

媒体关注与评论

  沃尔夫是我们这一代最好的作家。他很有勇气,写起来好像自己活不了多久似的。  ——[美]威廉·福克纳  托马斯·沃尔夫的小说充满活力,可以毫无愧色地和我们的最佳之作媲美。  ——[美]辛克菜·刘易斯  和惠特曼一样,沃尔夫也是一个由醉心于自我开始,然后走向对他的家庭、他的朋友、他的市镇、他的美国,最后一直到对更大的外在世界产生兴趣的浪漫主义者。  ——[美]莱斯利·菲尔德

编辑推荐

  与诺贝尔文学得主刘易斯、福克纳和海明威并驾齐驱  令福克纳赞叹,被凯鲁亚克奉为偶像的天才作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天使,望故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9条)

 
 

  •      《天使•望故乡》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很厚,厚达482页,具体多少字还得上网去查。看了有多少天呢?读书计划里列在3月12至18日那一周里了,但却是今天才看完的,今天已经是4月25号了。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多月,实在是太慢了。
       知道并且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孙世祥和他的《神史》。由于看了《神史》,对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及其命运出发地大为感痛,于是去找了很多作者其他的资料。也就是在这些资料中,看到了孙世祥对这部小说的推崇。一个作者,他所接受的世界与他所表达的世界加起来,才是这个作者完整的世界。完全是出于孙世祥对它的极力推崇,希望借此能够了解他写《神史》以外的世界,我去找了这本小说,并且在众多的译本里左挑右挑找了这本江西教育出版社的版本。
       这也是一本自传性的小说,不同的是主人公尤金的生活只到大学毕业为止,那是另一个开始,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结局。虽然看了一个多月,实际上由于夹杂了很多其他的书,以及各种纯粹浪费时间的事,这本书看得还是很粗糙。原先在刚开始看的时候由于太多风景描写很难看下去,以致觉得自己太冲动了——每个作家都会有自己的最爱,难不成以后都要买来体验一番?问题是作家也是人,也有纯个人看法的。那时有点后悔买这书。现在不后悔,甚至为当初的后悔感到没必要:没看完就后悔什么呢?现在看得粗糙了点,以后还可以慢慢回味。
       不过话要说回来,直到看完,里面的风景描写仍旧是快速通过的,这有点像中国话本小说里那些到处穿插的诗句,说得更白一点,像《新白娘子传奇》里面的唱段,虽然他要唱,其实也不必,因为那都是唱的刚刚发生过的事,明明已经发生过还要咿咿呀呀的唱一遍,让人焦急得好不气闷。但要不唱,仿佛就不是那个味。这里的风景描写也是,总觉得毫无必要,可是试想一下,如果真的去掉了,这部大部头好像就索然无味了。
       所以我为什么要说是在“诗画山间”,没有这些风景做底,阿特蒙就会像一个虚无到不真实的小镇,尤金那些别扭的幻想也就没有底色。实际上说“美国心”也是太笼统了,美国的心也和这世上别的心一样,是多种多样的,除非在之前再加上一个修饰:纠结的。
       里面的人纠结得是这样真实:小气的自欺欺人妈妈伊莉莎,我简直可以说那跟我的村里大妈是有得一拼的,不同的是那是追求自立的国外新女性,不是纯粹靠丈夫养家的传统中国妇女。而爸爸甘特就像每个人家里那高大的自吹自擂的爸爸一样,让人对他厌恶又可亲。除了大哥,大姐,和早早就死了双胞胎之一,这个甘特家里的所有人都让我感到这样真实,近。甘特和海伦那无与伦比的父女之情,伊莉莎对房产那偏执的执着,尤金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卢克那种浮夸又容易与人相处的性格,都显得这样没有国界——原本在国外的小说中,看到熟悉的人是很难的,我说的是熟悉的“人”,而不是熟悉的“心”或者“感情”,但这里的人都是这么熟悉,仿佛穿越了国界,又或者国界压根不存在。他们一家人对尤金学业的期望——兄长与姐姐的嫉恨,父母虚荣的期待,都描摹得这么真实。尤其是最后看着本死去前后那一段,我烦躁极了。我想起了我经历过的几次丧事,感觉到当时的情景都回来了,我的人这样躁郁,简直想把书一扔了事,后来还是耐着性子看完了。
       被小说里的情境打动,已经很久没有了,也许是因为很久没有密集的看过书。书里的人是这样栩栩如生,以致常常看得哈哈大笑——当然那是因为看到了精彩的地方。
       据说作者托马斯•沃尔夫被金斯堡尊为大师,这大师的大师拿的出手的就这一部小说,而且这还是作者29岁就写出的自传性的小说——但这已经很够了。
      
      
      
  •      因为最近看的几本书实在是不喜欢,反而令我怀念起3年多前读过的《天使望故乡》了,世上有很多东西拥有了,却不是给人立竿见影就可见反馈结果的,不会像一顿美餐所给身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满足感。但那种飘忽而过的感觉却停提留在你的脑海里,心田里,岁月的打磨会令人的感觉愈发挑剔和专一,会形成自己的独有品味,仿佛“佳酿”。就像我一直理解的DarkWave,真正的是那股气息,内在的气质,而形式只是形式。内在的点滴都是感觉的累积所凝结出来的。
       说了这些,无非是要说沃尔夫的这本小说,时隔很久,可对他的感觉依旧清晰。过去我不觉得写的有多么好,是因为题材和写作手法我并不感性趣,写实类的我兴致不大。没有《寒冬夜行人》读起来的愉悦感,卡尔维诺在和读者做智力小游戏,非常有趣。但若要提及描写,20世纪美国人中,我实在找不到比沃尔夫更加优秀的。
        
       用2个字来形容这部小说,就是:美文!
        
       描写的实在是太精彩了,如果还原画面的话,色彩饱满富丽堂皇,又有浓郁的生活感。沃尔夫会用几页纸来描绘本一家丰盛的早餐,会大段大段的描写本的父亲甘特的酗酒状态,我会想起后半部分描写,本去贫民窟送报,叫一个黑人女子脱光衣服为他跳舞的场景,描写的太有质感了!会想起本的哥哥和长自己很多的中年女子约会,在他死去时那位夫人的表情~~~最到位。
       拍案叫绝的是本的一家人中,父亲--甘特先生描写的特色鲜明,仿佛从书里蹦出来,完全写活了~这个神经质的男人刻画的太棒了!母亲和姐姐的描写也实在是个性明显,这一家子疯疯癫癫的状态刻画的淋淋尽致!而围绕自家的家庭旅馆里的各色房客也是生动的跃然纸上。
       我想如果问描写是什么,那这本书会教你如何来观察生活,如何来描绘外部事物。
        
       很想比较一下此类型的几个美国作家,菲茨吉拉德的《了不起的盖斯比》,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杰克克鲁雅克的《在路上》,除了塞林格很长寿外,其他3个都是早死的不幸儿,相对菲茨吉拉德44岁死还算好一些。从写作各方面来说,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都比其他人:更有一种优美在里,并且非但不颓废,还有一丝希望在升腾~也是这4本小说中我最喜欢的。
        
       过去我给的是4星,现在仅从描写手法,美文这一方面出发,也要5星!
       最后写这篇多年后的“读后感”,我实在找不到比书名更好的标题了,当然她是弥尔顿的原创,而不是沃尔夫的。
  •     孤独隐藏在小说每个人心中,谁都逃避不了,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期望着能够找到灵魂的归宿,幻想着别人能走进自己的内心,可这只能是一个幻想,就连兄弟姐妹之间,父母子女之间都无法走近,每个人都像一个幽灵,徘徊在寻找的路上,隐没于世俗的喧嚣,他们内心痛苦迷茫,却无人读懂彼此的灵魂,人生虚无难以捉摸。
      我们一个个忙碌的肉体,徘徊于纷扰的世界,谁也不知道在寻找些什么。灵魂究竟能不能把一切都带走,精神的孤独,家庭的病态,什么是你尤金选择逃离的原因?逃离了,就会解脱吗?
      现实中的故乡,是他厌恶却又深爱的地方,灵魂深处的故乡,在模糊不清的昏暗处向他招手,不知道是否生活过,不知道过去的岁月能否忆起,不知道幻梦中的精神能否找到那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扇门.............
  •     在他乡时,我思念故乡
      
      在故乡,我有一堵儿时的墙
      
      
      在故乡时,我想念他乡
      
      在他乡,我有一扇祈望的窗
      
      
      在他乡时,
      
      我想着家门前那条泥泞的路
      
      车与行人走过的印迹扭扭曲曲
      
      在故乡时,
      
      我想着金城里那条流淌的河
      
      快艇从羊皮筏子身边一划而过
      
      
      在忧伤时,
      
      我想起故乡淅淅沥沥的雨声
      
      整夜不停伴我在梦乡里做梦
      
      在烦恼时,
      
      我想起他乡满天起舞的沙尘
      
      沙尘里不见人同学们在狂奔
      
      
      我宁愿在他乡,思念着故乡的云
      
      
      也不愿在故乡,想念着他乡的风
      
      
  •      在未读此书之前,看书名,想当然地以为,是一个男人离开自己的故乡,后来因种种原因,无法回去,只能在远处,一次一次地眺望故乡。但读完此书,却发现并无这类情节。
       如果说W.O.甘特,这位石雕匠,远离故乡,来到阿特蒙这个山区,从此之后再没回去,以此来点题的话,似乎也不太贴切,本书主人公明显是尤金·甘特。
       我的理解是:天使是逝世的人,是尤金的两位哥哥,尤其是跟他关系较好的本,本的去逝,事实上是直接瓦解了这个奇特的家庭。这事实上,的确是一部家庭史,但如果说是一部史的话,那么,石匠甘特才是真正在此书中,有着完整的一生,而尤金的在书里虽然占据了一部以上的比例,且作者也以他为主线,但到整书结束,尤金也不过是大学毕业,踏上去哈佛深造的路。
       尤金的母亲和父亲,都是很典型的人物,从作者的简历看,这似乎就是他自己的父母,但我相信,有关他的父母,在这里,完全是作者的创作,甘特的酗酒,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未来失去信念,而特丽莎似乎相反,她一味的购置产业,为的是将来成为富翁,却对眼下的生活,苛刻、吝啬,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压抑、不满、神经质,甚至绝望,七兄妹之间的关系,分成三派,而尤金自认为是中间派,而中间派正显得他与家里所有的人,都格格不入。
       不管是海伦、本、史迪克、卢克还是尤金,他们对生活,对家庭,对所有的一切,都感到迷惘,海伦一方面抱怨着父亲不早点死,一方面尽力地照顾她,尤金对母关的怨恨与怜悯,也让他倍感煎熬,他实在想不通,母亲何以能够如此?那个他深爱的女人,在离别之后却来信告诉他,她已经订婚。
       尤金的成长,与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迷惘、困惑、挣扎,对自由、对独立的渴望,对性与爱的渴望,在高尚与卑劣中,不断地否定与肯定,这些有着最为普遍的意义。
       书名《天使,望故乡》,有着一丝的忧愁、无奈与迷惘,这大概也是本书的一个基调。
  •     美国的现代文学史有一个明显的脉络,那就是从“迷惘”到“垮掉”的过程。前者以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多斯•帕索斯和托马斯•沃尔夫为代表,后者则是凯鲁亚克和约瑟夫•海勒为代表。
      
      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开创了一个以迷惘为主题的文学系列,迷惘一开始只是被海明威摆在那些思索生活意义的年轻人的面前,继而成为了这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意义,他们以迷惘为乐趣,以迷惘来显示自己的存在,用迷惘来吸引女孩的青睐。只有作为这一派人领袖的海明威却一直到死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玩。
      
      “迷惘”说穿了就是自感生活无意义,海明威穷其一生与“迷惘”相对抗,但是他所能做到的只是“试图”宁死也不被它击垮,就象《老人与海》里的圣地亚哥老头,当他拖着那条大马哈鱼回港时遭遇鲨鱼的掠夺,一开始他就知道,这鱼会被吃的一点肉都不剩,但他仍然选择与那群鲨鱼搏斗到终了。他知道自己的反抗是无意义的,但是他仍然反抗,这是一个典型的“迷惘”形象(在欧洲这被称为“西绪福斯的荒诞”)。海明威之伟大在于他从迷惘中创造了一个打不垮的硬汉形象,就象是个神样的西绪福斯。只是最后有点诡异的是海明威的自杀,因为那似乎预示着最终还是要垮掉,海明威之死有点预言的性质,一个神乎其神的人。
      
      其后,文学史上出了凯鲁亚克,他虽然没有直接主张垮掉得了,但是他所写的那些人物却都希望自己快快垮掉,越快越好,他们认为只有垮掉才得找到乐趣,只有用垮掉才能留住女孩子温柔的目光。他们不是以垮掉姿态让人感到惊奇,就是以垮掉的速度让人震撼,他们不仅以垮掉的速度相互攀比,更以花样百出的垮掉方式使自己标新立异,垮掉既造成人生的绝望又担负起人生的理想。美国大陆出现了一个空前的垮掉、颓废、荒诞的繁荣景象,表现在实物上就是大麻、烈酒和摇滚乐。
      
      当然,这只是一种思潮,绝不能看作是什么社会进步的方向,它只是人的趣味,作用止于争夺女孩子。就象伯格曼所说,人们的生活最终总会回归到审慎,美国也是如此,九十年代以后,他们又成功的通过好莱坞重建了他们那个树立在“一个小男孩砍树的谎言”上的务实精神,嘿!这群审慎而又狡诈的美国人。
      
      上面扯远了,我们还是回到托马斯•沃尔夫身上来吧。从这本书可以看到他还是以迷惘作为此书的主题,主人公尤金在书中多处着迷于思索自己人生的去路和感悟自己的处境,托马斯•沃尔夫在这本书里的“迷惘”很纯净,带着优雅的迷人的稚气,但是这只是指出这本书在美国文学史中的位置而不能表明它真正的地位,也不足以解释人们对它的溢美之词。
      
      不过如果我们拿这本书和《静静的顿河》相比较一下,指出它们的共同点可能会把这书的优点加以澄清。其一,都是大部头的长篇处女作;其二,都是在世界文学领域中得到公认的力作,因为在其中都可以寻觅到悠久的文学传统;其三,都有一个与作家的年龄极不相称的老炼的文笔(这从本书开头就可看出来,而且象这样的段落在本书中象镶嵌在王冠上的宝珠一样散布在各处,这也可能是福克纳说他写得那么狠,仿佛写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命已不长的原因);其四,都迷漫着一股浓郁的写成经典作品的大气魄;其五,文本就象是一个富矿,人物众多,性格鲜明又形态各异。
      
      当然,这些理由里面最突出的是第三条,因为它虽有可能引不起读者的注意,但是绝对能让所有的作家感到妒忌。文学不象科学,靠二百五的智商就可以得到,它还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文学的人生可以让人在他八十岁的时候仍然疯狂的成长,而科学的人生有可能使一个人在他四十岁以后就完结,当然,这里我们不要讨论哪一种更好。这里只是说明早早就把文笔磨砺的那么老炼的托马斯•沃尔夫确实有他真正的过人之处,而且前途足以让人羡慕的要死,人的生命毕竟有限。
      
      另外说一下,托马斯•沃尔夫因为写这本自传性太强的书而使他受到乡邻的攻击是蒙在这本书上一个不应该有的调子,人们总是拿它为这本书说事实是很无聊,包括他的姐姐和他的同学在他死后对他的家庭和学校的真相的澄清也没有意义,多此一举,因为那既不能准确的指出沃尔夫的真正的生活态度也不能阐明他的创作理念。
      
      沃尔夫书中的人大多是双面人(双重形象),只有很少几个是独面人,那些独面人都以极其可憎的那一面示人,因为他们确确实实为尤金所厌恶,但那些双面人则都是与尤金生息相关的,被他深爱的。而且他越是爱的深,他就越是取笑他们,这包括他的姐姐海伦的金牙和哥哥本的秃顶以及尼克的结巴。这在本死的时候,从尤金那无法抑制的狂笑就最能说明他的爱之深切(那一章确如福克纳所说,写得太狠了)。因此,只要仔细的品味一下这本书,你就可以知道沃尔夫对他所写的人所怀的是一种又爱又恨的态度,就象书里的从不愿用口积德的真诚的老甘特。看完这本书,人们自然会不由自主的象尤金那样爱上这一家人。
      
      所以这书虽然是辛辣的文笔,但是那仅仅只能看作是修辞技巧,不需要什么“批判现实主义”这样的陈词滥调来解释。而且这本书从结构上看主要着眼于写人而不是写事。他是对人不对事来写这书,而不是对事不对人。也正是这给了被称为美国最伟大的编辑珀金斯大刀阔斧的修改的余地,如果沃尔夫写的是故事,那他的修改就不会太容易。其实沃尔夫想找回他的过去,他要就是想要给那些在他的生命中出现的人留下最完整最清晰的画像,因为他认为自己永远回不去了,原因就是那些人都消失了,他认定自己作为男人只要出生之所以会走入迷途,就是因为他丢掉了所有身边的人。这又是他那个“迷惘”的组成部分。
      
      美国文学史很复杂,出现很多迷人的大作家,有许多是与欧洲同源的,但上面这些作家却绝对是美国本土特产,他们建构的这条文学史支线非常的独树一帜,而且路线肥沃,既让人惊讶又让人羡慕,因为,他们能从迷惘走向垮掉然后还能重新回归!可是中国的文学呢?唯一一个象模象样的文学史从先锋文学之后就完了,就象搞了一次极不成功的实验,现在的只剩下几个还在滋滋冒烟的甘锅,由它们产生了什么八零后东拉西扯的小抄文和九零后烟熏火燎的火星文,这让一些人非常丧气的看到中国文学似乎只剩下最后一条路了,那就是回归我们伟大的“伪善主义”传统。这是文学史吗?也许是,它也很独树一帜,称它为实验造星小烟熏文学史吧,而且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它有不孕症。
      
      我们越是需要老练的文笔,出版者越乐意提供给我们幼稚的,粗浅的思潮,因为他们要紧随东洋人的动漫后面捡拾什么宝贝。他们拚命的想让人明白他们在证明自己的愚蠢方面有多么的不遗余力,他们劝人信奉什么“人只有变得傻才会幸福”的格言,然后用海涅所说的那句“傻瓜比人多”来总结我们伟大的中国和她所有伪善的人民。但是傻人的傻福,只是指他在他的苦难面前浑然不觉时他才有所谓的“幸福”,这个所谓的“幸福”不过是毫无痛苦的死,而如果结局是死,那幸福又有何益?!而这正是他们极力隐瞒的东西。
  •     其实,我很期待它的续集。
      我想知道沃尔夫在后面又写了什么,尤金在后来的生活里又有怎样的收获与失去。
      又或者,大萧条的年代,或是战争的风云,给尤金一家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今天,或许沃尔夫的表达方式,早已不算不常见。
      我们也可以说,沃尔夫追求自我与人性,在平庸的生活中不断沉思内省的主题,我们也已经习以为常。
      但无论如何,谁都不能否认,在20世纪初期,意识流形式突进方面沃尔夫跟乔伊斯等人或可比肩的贡献;或是那个了不起的大时代里,沃尔夫在美国文学领域,与海明威、福克纳等美国文学国宝,相携并峙的份量。
      
      
      另外,看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还有:沃尔夫的句子真tnnd美极了!
      的确,美极了!
      我也对照了其他的版本,发现英文的魅力,在这个版本里有着极大的体现。也最值得咀嚼。
      
      
      最后,Thomas Wolf是克鲁亚克Kerouac的文学偶像。
      于是,他便是偶像的偶像,前辈的前辈,大师的大师。
      他是“河流”的源头……
      
  •   看译文出版社的,不要停,往后看,真正精彩
  •   前面很长篇幅的对社会描写确实很不容易读下去,不过到后面确实能让我想到很多,我觉得很值得读,建议你读下去。
  •   《芬尼根守灵夜》?
  •   应某个没见过面的朋友的要求,俺又拿它跟上海译文某些章节比较了一下,结果,俺也开始怀疑上译弄不好是用机器翻译的。
  •   其实安徽文艺旧版重出的《天使,望故乡》,翻译还是过的去的。
  •   《芬尼根守灵夜》?
    这个很强悍啊
  •   芬尼根守灵夜,这个月底就有了。不过不是江西教育的,价钱很贵。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604737/
  •   写得如此认真,却又如此冷静。
  •   这句话对这本书总结的好!
  •   这评价是给NULLAND你的~
  •   这评价太高了,让我很有虚荣心啊。
  •   写得如此认真,却又如此冷静。
    这是一个好作家应具备的起码的素质,酝酿作品时肯定是脑子像发烧一样不能安静的一个过程,如果写作过程还在发烧,肯定会写坏作品的.
  •   上世纪最辉煌的一个文学国度当属美国,从迷惘到垮掉一代,每个作家连同作品都那么迷人
  •   嘿,楼上在发电报么?
  •   上世纪最辉煌的一个文学国度当属美国,从迷惘到垮掉一代,每个作家连同作品都那么迷人
    ----------------------------------------------------
    哈,反正不是中国。
  •   我喜欢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
  •   帕索斯也很有特色。
  •   中国的文学在处在垮掉的一代
  •   中国有文学吗
  •   有一种不孕的文学。
  •   垮掉的一代在台湾译为敲打的一代,Beat Generation, 个人认为敲打的一代更加客观。
    垮掉,社会上的主流价值认为的这群人的行为是不合时宜,从一开始就打上了贬低的烙印;敲打,是说这些人与众不同而特立独行的行为背后,隐含着企图点醒社会的积极目的,更加准确。
  •   决定文学发展的,最终是教育,教育是根源。西方人再怎么表象浮躁,内心总是喜欢思考的。国人有太多的不得已,以及由于诸多不得已带来的借口。于是思考成了少数人的优点,却被其他人当做缺点。有人和我说,你就不能糊涂一点么?读那么多书有用么?这是个别人的说话,却代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数目极其可观的群体,
  •   看了很揪心,因为借口90后不碰书
  •   这和中国现下的很多书评是极为相似的,我认为你这篇真的不合格,有点言不由衷的味道,很商业。
  •   也许只有旁观者才会有这样的深思!
  •   专业编辑吧
  •   我一点也不认为中国大陆译成"垮掉的一代"比台湾"敲打的一代"译文更差,我喜欢垮掉的一代这种疑法,我们更愿意说垮掉了,这是一种气质,一种内心的展示,敲打有一种教育小品和社会学的味道,那不是艺术,即使给了你一顿当头棒喝那是你认为的吧,海明威拿着对准自己的脑袋最后的一崩也不是为了给自己敲打
  •   敲打的一代真的是我所听到过的最脑残的翻译。。。垮掉还说的过去,但另一种说法是beat是beatific至福的缩写,因此个人更支持另一种翻译为疲脱派的说法,一则中英文发音相近,二来词面意思疲惫脱俗也充分表现了巴勒斯凯鲁亚克金斯伯格施耐德等他们这一派的特点。不过楼上,无论怎么翻译好像也扯不上海明威自杀这件事吧…
  •   他们拚命的想让人明白他们在证明自己的愚蠢方面有多么的不遗余力,他们劝人信奉什么“人只有变得傻才会幸福”的格言,然后用海涅所说的那句“傻瓜比人多”来总结我们伟大的中国和她所有伪善的人民。但是傻人的傻福,只是指他在他的苦难面前浑然不觉时他才有所谓的“幸福”,这个所谓的“幸福”不过是毫无痛苦的死,而如果结局是死,那幸福又有何益?!而这正是他们极力隐瞒的东西。”戳中痛处!
  •   作者分析得很透彻!
  •   可见作者对美国文学的喜爱。
  •   续集《时间与河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