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策兰传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约翰·费尔斯坦纳  页数:352  译者:李尼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保罗·策兰传》是第一部关于保罗·策兰的评传。讲述了策兰的生平,提供了其多件诗作的新译,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背景,探索了诗人的人生经历与其诗歌创作之间的联系。

作者简介

作者:(美)费尔斯坦纳 译者:李尼费尔斯坦,大学教授,犹太文学研究专家。

书籍目录

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保罗·策兰传》代译序引言上部 遭受打击1.丧亲与母语(1920-1943)2.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1944-1945)3.荒野歌声(1944-1948)4.流亡中的“德语”作家(1948-1953)5.欲说是,先说否(1953-1954)6.不肯愈合的文字(1954-1957)7.穿过记忆的独一语言(1958)8.你自己的另一种声音(1958-1959)9.忍受痛苦,消除痛苦(1959-1960)10.与天使较力(1961)11.论说东方(1962)12.翻译的对拉法(1961-1963)下部 现实13.蚀刻与炼金术(1963-1965)14.寄望希伯来语(1965-1967)15.流放中的预言(1967)16.重返母语(1968-1969)17.为耶路撒冷命名(1969)18.就终极事务的发问(1970)

章节摘录

1 失丧与母语(1920—1943)保罗·策兰原名保罗·安切尔,战后改为现在这个名字。我们目前能够找到的、由他书写的最早文字,是他写给姨妈的一封信。信的开头照例是惯有的自责口吻“首先,请原谅我许久没有给您写信,而且,我还说不出什么理由”。信是1934年1月他在成年仪式过后两个月写的。在他的童年时期,明娜姨妈和安切尔一家住在一起,不久前她刚刚移民到了巴勒斯坦。“So pardonnez-moi,please!”(“请原谅我!”)这是他接下来写的话,表现出他对从小便会的德语以外的其他语言的兴趣。他接着说,“按道理”,他应该在班上排第一而不是第二名。为了说明如何不走运,他(用带有嘲讽意味的、就事论事的措辞一本正经地)自夸说,他“属于闪族人的犹太分支……是啊,至于我们学校的反犹太思潮,我可以就此写一部300页的大部头”。他告诉姨妈说。他现在本没有时间给她写信的,但是“今天我不能去学校,因为昨天我在冰上滑倒了,还很聪明地摔伤了屁股”。在这封信的末尾,他询问姨妈是否学会了当地语言:“当地话学得怎么样了啊?你讲英语吗?也讲希伯来语吗?”那个用来表示他受伤的“屁股”的儿童用语popo,与他对种族歧视暗语一“闪族人中的犹太分支”——相当敏锐的辨别能力放在一起显得十分古怪。那双敏感的耳朵让他在希特勒12年的“帝国”统治之后,再也没有在作品中用到“rasse”(“种族”)一词。从保罗1943年的信件可以看出,国内迫害活动的开始,恰巧与姨妈前往巴勒斯坦的事同时发生。由于保罗准备写“300页的大部头”,语气十分逗人,隐微的紧张感一时显得无所谓,但是,由于策兰在灾难期间和之后一直将在欧洲生活,这一层紧张感将一直伴随他。一个13岁的孩子会用法语说“请原谅”,并从中得到乐趣,这份乐趣后来就成为一个流亡者选择在巴黎定居的因由。他就从未学过的一门语言大胆尝试,“speak-you English?(你讲英语吗)”最终导致他日后放手翻译莎士比亚和艾米莉·狄金森的诗作。书信末尾的问题“und hebraisch?(也讲希伯来语吗?)”道出他的疑惑:一个奥斯曼帝国的犹太人如何能够抛弃德语而改说希伯来语,如何能从母语过渡到一门宗教语言?保罗·安切尔的母语与母亲不无关系。她通过日常谈话、介绍古典作家、讲童话故事和唱儿歌让儿子学会德语。保罗后来回忆起当时学会的一首歌:“那首一直是母性的、夏日的、亮一/血的金龟子之歌,就在/何等崎岖、寒冷而严酷的/音节边缘上”。保罗保留了母亲的一张照片,那时她大约21岁。照片中的她五官饱满、柔和,显露温情地凝视,头上戴一顶松软帽子,戴着羊皮手套的手轻放在一本书上。那本书多半是当时的摄影师常用的一种道具,供顾客随意选用。照片里的那本书符合我们知道的有关弗里茜·施拉格的一些情况“她特别喜欢德国古典文学,在后来的许多年里,她和儿子竞相引用所喜欢的那些作家的话”。在照片的背面,策兰写到:“妈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摄于波希米亚”。根据字迹以及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回顾,照片上的题字日期应该是在二战之后,而到了二战,犹太人再无避难之所了。1915年前后,还未结婚的弗里茜·施拉格随家人向西逃到了波希米亚——“你母亲生活了3年的逃亡地,它四处游荡,就像语言”。策兰的祖父母也从俄国人那儿逃了出来,而他们的儿子利奥·安切尔正在奥地利军队中服役并且受了伤。双方家庭都是从维也纳东边500英里的加利西亚和布科维纳来的,当时属于哈布斯堡王朝。是在“最东边”,策兰特别强调说。策兰知道他的祖先都是信教的犹太人:母亲的祖父是虔诚的哈西德派信徒,曾经去巴勒斯坦的萨费德朝圣。他自己的祖父是讲经的拉比。策兰的母亲出生在萨达哥拉,一个靠近布科维纳首府切尔诺维兹的哈西德派活动中心,有一次他满怀赞许地提到说,他的曾祖母来自克尔罗埃特家庭,即“圣经信徒”。他称自己为“哈布斯堡王朝的遗腹子”,属于高贵德皇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子民,即便他是该王朝于1918覆灭后两年才出生的,而且布科维纳也于该王朝灭亡的当年转让给了罗马尼亚。弗朗兹·约瑟夫的王国对犹太人是宽大的,在保罗自己的家中,犹太文化与奥地利-日耳曼文化混合在一起,大家时常各执一词,几方的说法既都有可能,又都无法确定,这种情况在其他类似的无数小布尔乔亚家庭里比比皆是。策兰1920年代到30年代的童年,是在多种语言混杂的环境下度过的。在布科维纳,有说乌克兰语的,罗马尼亚语的,德语的,斯瓦比亚语的,意第绪语的,还有些人说其他语言和方言。1920年11月23号,保罗出生在切尔诺维兹,那里的10万居民中有近一半是犹太人,他们管那地方叫“小维也纳”。在家里,保罗说着德语长大,在学校,他学会说流利的罗马尼亚语。他还懂得一点点意第绪语,在战争开始之前,他还像那些讲标准德语的人一样对意第绪语怀有轻视。但据他的一个同学回忆,当一个属于法西斯铁血卫兵的老师称意第绪语是一门愚蠢的语言时,保罗反驳说,就连莎士比亚的作品也被译成了意第绪语!他还经常背诵切尔诺维兹一位意第绪语作家写的寓言故事。多年后,策兰回忆他“与诗歌的第一次邂逅”,他对此事的回忆透露很多信息:“当时我六岁,已经能够背诵席勒的‘钟声之歌”。“谁知道我的背诵给听众留下的印象,是否透露后来将会发生的事情呢?”对于一个沿着正统犹太教轨道生活的孩子来说,能够做到充分了解一个德语作家,毋庸置疑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但是,策兰认为背诵给他带来强大冲击,这说明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个作家所具备的最深刻的冲动,就是有人倾听的需要和与他人沟通的渴望。毋庸置疑,他的母语(Muttersprache)——德语,才是策兰所擅长的。他父亲强调儿子的犹太式教育,而他母亲却认为“德语更加重要”,她花费一辈子的精力保证儿子一定要讲文雅纯正的德语,要与人们在切尔诺维兹讲的那种不纯正的德语保持距离。“在家里我们只说标准德语”,策兰曾说。“方言对于我来说——很不幸——一直都是要与之保持距离的东西。”一位校友回忆说,“我们并没有自然语言。说一口流利的德语是一件必须完成的事。你能做到,但并非不费力气便能做到”。编织在策兰诗中的对于母亲的回忆,将她与muttersprach(母语)联系在了一起:“母字引领我”他常说。相对而言,策兰父亲在他诗歌中的完全缺席,似乎反映了他们彼此疏远且不易相处的关系。利奥·安切尔在正统犹太教环境中成长起来,有强烈的犹太复国主义信念。保罗作为惟一的儿子,感受到了这些背景对他的压力。6岁时,他从一个自由的德语小学转学到了一所希伯来语小学,叫萨法赫·伊夫里亚小学。这所学校早期鼓励犹太人融入奥地利一日耳曼文化,后来受到“犹太社会主义者同盟”强调的意第绪文化的影响。从1927至1930年,保罗在这所学校里度过3年时间,那里大规模地进行犹太复国主义和希伯来语教育。事实上,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主席,凯姆·魏茨曼在1927年的l2月来到了切尔诺维兹,发表了一篇鼓动人心的演讲,并到访萨法赫·伊夫里亚小学。在那里,他“显然对所见所闻留下了深刻印象”。可是,保罗-安切尔却不像他那么愉快地受到感动。1930年,他进了一所国立学校,但仍然要跟从家乡请来的一位指导老师继续学习希伯来吾一有时甚至在圣诞节假期里也要学,这是他在给维也纳的一位姨妈写信时提到的。后来证实,在他去学校学习罗马尼亚语以前,已经(充满愤恨地)通晓希伯来语了。如果说保罗仅仅将世俗的德语与母亲联系在一起,将希伯来语与父亲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在曲解他们这个中欧中产阶级犹太家庭的策动力。家庭安息日礼拜分别以德语和希伯来语由父母一同进行。然而,在成长过程中,他还是厌恶学究气的父亲而与母亲更加亲密。策兰在这方面与一些其他的欧洲犹太作家很相似。如普鲁斯特。如弗洛伊德,这个人的父亲唤起俄狄浦斯本能。如马丁·布伯,他从3岁起便明显感觉到母爱的缺失。如奥斯普·曼杰尔斯塔姆,他清楚地记得作为商人的父亲满口“乱七八糟的犹太教”,而母亲铿锵有力的俄语却明显不同。更为重要的是还有弗朗茨·卡夫卡。的确,策兰有一次对一位朋友说,在犹太人的家庭里,卡夫卡那种怨天尤人的《致他父亲的信》,必须反复书写。

编辑推荐

《保罗·策兰传》:一个背负奥斯维辛寻找耶路撒冷的诗人,单凭任何一个侧面都不足以解说这位诗人——他是天生的,更是后天选择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保罗·策兰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目录就有两个错别字,怎么说
  •   原来这就是策兰。
  •   很不错的书,内容很清楚。装帧略逊。
  •   比我想象中要大本,而且无论是翻译、编排都很用心,我简直觉得原价30块都对不住出版社!尽管是人物传记但不会真的太多地着眼于太多策兰生平,而是结合他的生平分析他的诗,真正很完美很多面地表达出了策兰很想隐藏起来的诗意。单是就诗歌而言,这本书也非常适合从事翻译的人及评论者看,本人认为作者具有非常独到的考虑和角度。
  •     1、代译序的作者名字,很像是译者的兄弟;
      
      2、代译序对目前策兰的中文翻译王家新评价很低,但对写过策兰评论的北岛评价很高;
      
      3、代译序里出现的本书的名字不一致。
      
      而原书副标题Poet, Survivor, Jew(诗人、幸存者、犹太人)未在本书的书名中体现。
      
      4、这本书在书展上买的,同系还看到本荷尔德林传,不忍卒读,没收~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