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建筑师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伶伶  页数:182  

前言

对于普通人而言,建筑,尤其是公共建筑,给他们的首要印象并非功能而是审美。通俗地说,好看或不好看,才是他们最先关注的。    当承载着中国政治文化形象的中央电视台新大楼以一种奇异的形象出现时,人们不免惊呼,它为什么“站”不直而歪歪倒倒?从它的造型中,人们分明看到了一条“大裤衩”,也依稀可见一个双膝跪倒暴露着隐私的裸女(主楼),和她旁边的男根(辅楼)。结论就这样诞生了:难看。    正如一件新生事物的出现有人说好必有人说坏一样,有人痛斥央视新大楼丑陋甚或色情,也有人赞美它新颖独特且极具创意。美国《时代》周刊更评价它是“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之一。    同样地,坐落在天安门广场的国家大剧院也是一边被痛彻心扉地斥责为好似外星人的飞碟,咬牙切齿地谩骂它像一个坟包,嘲弄它是一只从天而降的巨蛋,一边却被极尽华丽词藻赞美它构思精巧,是突破是创新,甚至将它的意义人为提到超越了一般建筑本身的美与不美,而是给中国建筑界带来了一种创新风气的高度,更断言它会成为中国将来的一个符号。    之后,央视新大楼(俗称“鸟腿”)、国家体育场(俗称“鸟巢”)等虽新颖但不无怪诞的建筑在国家大剧院(俗称“鸟蛋”)这个“符号”的牵引下相继问世,挑战着人们固有的审美传统观念。换句话说,国家大剧院引领了中国建筑洋化的风潮。    “洋化”不仅在于建筑物本身脱离了中国传统与文化而超现实、后现代,也在于中国建筑崇洋媚外——洋化它们的无一例外的都是外国建筑设计师。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师是法国人保罗·安德鲁。    不论安德鲁的设计引发的争议如何,他在论述他的设计时所说的一句话很令人惊讶和意外,他说他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南京的一个建筑师,他甚至很细致地提到这个建筑师如何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告诉我,他第一次来北京时,登上了一个高地——也许是煤山,或者是另外一个什么地方,他说看到了一个绿色的城市,在它当中有一个黄色的山谷。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如今,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国家大剧院呈半椭圆球形,壳体为钢结构,由近两万块钛金属拼接,中间是渐开式玻璃幕墙,由千余块超白玻璃拼接。这只巨“蛋”卧在三万余平方米的人工湖中间,于是,“湖中明珠”、“湖中仙阁”的美誉便接踵而至。在人工湖的四周是总面积近四万平方米的绿化带,既隔断了长安街上的喧嚣,也形成了一个文化休闲广场。    绿色中的碧波,碧波中的闪亮椭圆,的确沿袭了绿色中黄色山谷的构想。那个让安德鲁打开思路茅塞顿开的中国建筑师就是齐康。    在安德鲁竞标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时,身为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的齐康早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    对于安德鲁的设计方案,反对之声异常强烈,除了壳体难以清洁等细节问题、主体部分全部陷于地下和水下而带来的安全等问题外,最不能让人接受的便是建筑物与所在地北京的传统文化不相符合,与作为政治中心的天安门的自然环境不相契合。小气和大气、前卫和古典、时尚和朴实、轻浮与庄重、现代和传统,集中于此发生着激烈碰撞。    起初,有49位院士联名上书抵制安德鲁的设计,后来参加签名的多达140人,作为第二轮评审之一的齐康都不在其列。一方面,安德鲁的设计受到过齐康的影响;一方面,齐康又是安德鲁的祖国法国的外籍院士,这似乎都注定齐康必然是安德鲁设计的坚定支持者。    当然,齐康的支持并非毫无原则,他有他的理解:“对于安德鲁的设计,我是赞同的。从总体上来看,将大剧院建在拥有北海、中南海、什刹海的优美而古老的北京城内,建筑师创造出旖旎而鲜明的整体建筑形态,这无疑是在现代科技条件下才有可能产生的创新思维。它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而是与人民大会堂的轴线相对应,成为天安门广场建筑群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剧院周围的水面最易与四周环境相协调,水天一色,浑然一体,加上环抱的绿带更使它融于市中心的整体。”    建筑无疑也是一门艺术,说到国家大剧院的艺术性,齐康联想到北京城内的两座著名历史建筑:位于阜城门内大街的妙应寺白塔、位于北海公园内的白塔。前者也是外来建筑,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高大庄严;后者建于清顺治年间,是一座藏式喇嘛塔,秀美而奇丽。严格说来,这两座建筑的风格与中国古代主流传统建筑风格不相一致,但似乎谁也没有对此耿耿于怀,反而自古至今一直在被人们称道。    因此,齐康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已进入21世纪。我们需要对过去一个世纪的建筑成就作一次分析和批判,汲取和扬弃,更需要用一种反思的精神来审视我们自己的建筑感,重新认识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完善的。我们要学习研究现代技术、结构、材料、功能。我们需要新时代的审美观,超越的审美观。”    任何一个建筑师在设计作品时都会秉承建筑必须与它所在的环境及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相依相靠相联系相融合的宗旨,作为一个资深的建筑师,齐康当然也不例外,他甚至认为建筑本身就是一种环境的建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拒绝超越固有环境的突破和创新,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技术、新技能、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他认为建筑思想、建筑理念、建筑审美都应该随之改变。    这就是齐康。

内容概要

  他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建筑设计大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他是晚清名臣齐召南的后裔,其父齐兆昌于抗战沦陷时期,保护了南三万难民;他风格不同而绽放异彩的建筑作品遍布全国;他是城市风景的制造者。《大家丛书·平民建筑师:齐康传》是齐康先生的传记,生动叙述了平民建筑师齐康的人生经历和如何成为建筑大师的经过。

书籍目录

开篇一、纪念建筑:点燃了一盏长明灯1.形象意义: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碑)2.情景对比: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3.先祖齐召南:皇子的师傅4.一个爱哭的孩子5.逃难:从南京到天台6.金陵中学:成长的摇篮二、学府建筑:象牙塔里的一道风景1.对景: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图书馆2.组合:青岛理工大学图书科技楼3.交往空间:大连理工大学伯川图书馆4.父亲齐兆昌:拉贝的助手5.考上了大学6.毕业留校当助教三、文化建筑: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1.约定和突破:苏州丝绸博物馆2.集中和分散:河南博物院3.绘画:建筑以外的最爱4.第一次走出校门5.第一次出国6.在苏联感受建筑美四、人物建筑:呼唤逝去的记忆1.偶合:淮安周恩来纪念馆2.运动来了3.被斗了100次4.被关进了“值勤连”五、风景建筑:此时此地此情1.地方主义:福建武夷山庄2.兼职大连工学院3.剖析城市“三宗罪”六、办公建筑:城市天际线上的印记1.传统和现代:南京邮政大楼2.“悲怆”的理性3.花环和套环附录:齐康获奖建筑作品一览表我看齐康(代跋)

章节摘录

在真正投身纪念建筑实践前,齐康理所当然地对已经存在的纪念建筑,以及纪念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过研究。比如,二次大战后,美国举办过一次罗斯福纪念碑设计方案的竞赛。参加竞赛的方案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无论是造型还是设计方法都较以往有很大的突破。    由此,齐康领悟,传统的设计手法大都以具体形象来表达纪念性,而在现代建筑中,人们对造型艺术和时空观念的认识都有所转变,增加了很多建筑造型的表现手段。因此,建筑师在创作艺术上反映出来的思维方式与传统也就有了很大区别,更强调纪念建筑的结构状态、形象特征、环境表现,以及更多的抽象思维、情感表现,尤其强调“意义”表达。    在意大利的东北部有一个地方埋葬着10万死难者,设计师乔瓦尼奉命在那里设计一个纪念馆。建成后的纪念馆超出了人们对极具纪念性的纪念馆的传统想象:在沿山坡的台阶两侧铭刻着死难者的姓名和简要事迹;登上山顶却发现一无所有,有的只是呼啸而过的山风和无际的天空。这个“一无所有”,这个“风”和“天”其实都包含着压抑、悲怆、怀念的深刻意义。    意义!这给了齐康很深的印象和启发。    20世纪80年代初,齐康有了一次设计死难者纪念馆的机会。这是他涉足纪念建筑的第一次。这个纪念馆便是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当时,他尚不是知名建筑师,而只是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的教师。设计工作也不是他独力完成,而只是以他的老师、著名建筑师杨廷宝为首的设计团队的一分子。    南京的雨花台原先是一座高约60多米的小山岗。相传在梁武帝时,高僧云光法师到此讲经,感动了上苍,天上落花如雨,由此得名。雨花台遍布色彩斑斓的石子,这便是著名的雨花石。在它周围有很多古迹:北边有南宋抗金英雄杨邦义剖心处,明虢国公俞通海墓,明方孝儒墓;东边有明镇国将军李杰墓,雨花泉(又称“永宁泉”,南宋诗人陆游称之为“江南第二泉”)。    雨花台名声广布并不只是它作为南京的南大门因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不只是那里林木繁茂郁郁葱葱松柏常青,当然也不只是出产炫彩的雨花石,而是因为在1927年国共两党关系破裂后沦为了国民党屠杀共产党的刑场,因此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既然如此,建造一座用以缅怀先烈的烈士纪念馆实属必要。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0年,政府便着手在雨花台修建烈士陵园,曾经在主峰上树起过一块“死难烈士殉难处”的纪念碑。而纪念馆的设计和建造真正起始于1980年。为慎重起见,先是在齐康恩师杨廷宝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性的设计方案竞赛。尽管在500多个方案中由建筑专家们精选出了一、二、三等奖项,但却没有一个得到领导和社会的共识。    当然,方案的全军覆没并不意味着它们毫无价值,至少,它们为杨廷宝的构思开拓了思路提供了启发。而最终为杨廷宝综合归纳建筑方案奠定基础的是齐康所在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的一些教师,如钟训正、杨永龄、郑光复、叶菊华、赖聚奎等,他们作了很大的努力,探索了建筑方案的各种可行性。    杨廷宝的构思主题是如何在特定环境中处理好富有意义的“轴”。轴是什么?由于资金的短缺,从建国到80年代,政府一直遵循着“先绿化后建设”的思路。30年的绿化工程使这片山丘绿树成荫,而将这个绿色山丘形成的轴向转化为建筑轴,便是构思所在。不仅如此,将这根轴恰如其分地安置在大自然中,让它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也是必须要考虑的。    尽管杨廷宝提出过“以凹形为主体,一种对称、凝重,一种传统”的设想,但他在没有彻底解决如何处理表现建筑轴的情况下因病于1982年去世了。他留给齐康的是一个大的构想,一个大的机会。    1983年,齐康接手恩师未竟事业,参加主持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碑)的总体规划和建筑群设计。他遵循“轴线的处理是建造环境的总设想”,除此之外,他似乎更愿意从“意义”构思人手。    如何协调一组纪念性建筑群?齐康要设计的不只是一座建筑物,或者说,一个用来摆放纪念物品的房子那么简单,在他的脑子里,除了纪念馆,它还包含着纪念碑、广场、庭院、雕像,以及用来作为自然开敞的过渡空间的桥,等等。由此,他想到了北京的故宫、曲阜的孔庙,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中国宫殿和庙宇,这些建筑群都以“院”作为建筑轴。层层叠叠的院子,一进一进的建筑,都是围绕着建筑轴而展开的。    于是,“一种起伏沉思的程序,一种上下登高而开阔的程序,一种从有限达到无限的程序,一种富于意义的程序”,在他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他利用雨花台山丘的高低错落将自然的“围合”和人为的“围合”相结合,由南向北,先围合出一个由忠魂亭、浮雕等组成的纪念广场,从广场通过8米高的台阶抵达纪念馆,出了纪念馆是一个围合的半封闭庭院,站在那里可以眺望雨花台全景,走过一条70米长作为过渡的桥,便可见一座男女哀悼者雕像和“国歌”碑。有桥便有水,水池周围由自然山坡围合。再登台阶,来到碑前广场,站在这里可以返身眺望雄伟壮观的纪念馆。继续往前,一个30米宽的大台阶将人们引人一组碑廊围合的场地,碑廊上铭刻着革命文献。接着上台阶,便到达顶层平台,这里高耸着象征着南京解放(4月23日)的42.3米高的纪念碑,碑前是高达8米的“砸碎旧锁链”的巨型铜像。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    大的构思固然重要,齐康也没有忽略细节。比如,在桥的两侧,他设置了12个花圈雕饰;在国歌碑的两侧,他设置了男女哀悼雕像;在纪念碑底部大厅上方,他开了三个花圈形的采光井,还安放了10块纪念石。为表现庄严肃穆的纪念气氛,他大面积运用圣洁的白色:白色的纪念馆有白色的大理石窗框,白色的琉璃瓦、白色的栏杆,纪念碑也是白色的,而碑前的“砸碎旧锁链”则是古铜色和黑色,寓意着推翻黑暗旧世界。    在“意义”的探索中寻求造型的变形和模糊,也是齐康在此设计中所努力追求的。他觉得,群体造型需要有碑,也需要有大屋顶。他的纪念碑的设计;给人的便是“屋顶”的感觉。而此屋顶又并非寻常,他将“旗”、“火炬”、“钟”的形象融于其中,让看似稀松平常的屋顶蕴含了深刻的意义。在标志契合上,他则以“日月同辉”来显示死难烈士的光辉形象。    变形的同时,在屋顶的曲线上,无论是顶、屋脊,还是瓦面、栏杆,他都恪守简化。比如,他在檐下部移植了古塔“刹”的檐部符号,为的就是获得简化效果。    从这个巨大的工程中,齐康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社会认同约定的前提下,探索形象上的意义,是纪念性建筑创作的基本规律。P7-13

后记

这本书的主旋律是齐康先生的建筑事业,作者在动笔前我曾协助她做了些采访工作,与齐先生有一些接触,所以我在这里就唱唱副歌吧。    我去见齐先生,是到他的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他办公室的格局是这样的:一间办公室,大约有20多平方米,他每天上午大部分时间就在这里办公。他的门总是虚掩着的,你敲门,就总会听到一个既不高亢也不低沉的略带沙哑的温和声音:“进来。”    一进门是一个几米长的过道,贴墙摆放着一个一人多高的与过道等长的茶色博古架,里面各格连顶上放满了各种小玩艺儿,大多是工艺品,也有飞机模型等等,称得上琳琅满目。博古架的侧面,贴着一张极富传奇色彩的拉丁美洲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切·格瓦拉的近似木刻的肖像画。    很显然齐先生喜欢格瓦拉,“我请人做了几个葛哇喇的纪念章,很好看的,你要不要?”他念格瓦拉的名字总是用英文发音,念作“葛哇喇”。他是教会学校出来的,受过地道的英文教育。    博古架旁边隔着一个别人做的齐先生的头像雕塑,是一个黑色的三人皮沙发。沙发靠背的上方,依次摆着两个嵌有他相片的镜框,几个工艺品,一只梅花鹿,鹿背上骑着一只小小狗,鹿腿间塞着一只熊猫。除此之外,旁边竟还有一只长腿大脚的洋娃娃!    从博古架到沙发,齐先生的性情、情趣与心态差不多都表现在这里了。    与长沙发相对,是齐先生一张硕大的办公桌,桌上杂乱地堆满了东西,电脑,文件,文件夹,纸张,书籍,相片,笔筒,画画的本子,齐先生就坐在桌子后面,总是会平静地用问询的眼光看着走进来的你。    在他的桌前,摆有两张椅子,你可以坐在那里与他谈话。找他的人很多,多是坐在这椅上与他说话,我从未见过他与客人坐在沙发上悠然闲谈。他的头发全白了,自得好看,与他的身份相称,也几乎成了他形象的标志。他的头发白得早,30年前就白了。问他父母及兄弟姐妹是否也这样早白?他说不是遗传,恐怕是文革中遭受磨难的缘故。他的面相也总有点苦,不知是否也是那段非人的生活经历留下的印迹?他的相片也总是这种表情。幸好有他岸阔水深的平静作底子,这种表情并不令人觉得难受。    在他身后,几乎一面墙的一排大书橱,顶上又是十多件工艺品,橱里面放满了各种文献,还有几张相片,一张他小时候的全家福,一张小时候带过他的感情很深的姨妈,一张他的恩师杨廷宝,都是他所亲爱与敬爱的人。    在他办公室的隔壁,有一间空间更大些的房间,是他的会议室兼资料室。房子中间放着会议桌,桌上也几乎放满了文件、图纸、画册,屋顶上吊着投影仪,四壁除了窗户与投影幕布,整面墙排列着书橱。齐先生的兴趣广泛,加上他认为建筑师应有多方面的素养,这使他书橱里除了专业书籍以外,还有许多各种门类的图书。    适逢暑假,但齐先生研究所的日历上没有这个假期,他个人也没有这个假期,他照常每天到这里来上班,我也上班似地到他那里去看资料。他把我领到这个会议室里,单手一划拉说,这里的书你都可以看。他还特别许可我看他写的未曾出版的几十篇散文。    齐先生经历丰富,阅人无数。建筑设计本不是一种一个人关在屋子里独自画图就可完事的工作,需要与各种人打交道;由他所处的社会位置,各阶层人士见得也多。更重要的是建筑设计与经济利益紧密相关,金钱是面镜子,各色人等往它面前一站,人性的活报剧就一幕一幕上演了。这些经历,加上他人生的曲折与戏剧性遭遇,为他提供了无数可写的素材,而关键是他心热手勤,大则社会责任感使他不禁仗义执言,小则眼见可笑之人可恨之事吐鲠而鸣,所以一篇一篇,写得不亦乐乎。常常早晨一见面,他就愉快地说,我昨天又写了一篇,题目叫什么什么。    暑假过后,我去得少了。有天去看他,恰是教师节后,见他房间里有花束,问知是学生送的。齐先生受他老师的影响,也与老师感情很深,所以对学生也很好,总是说“我的学生对我很好”。有次我在他所里复印,随口问一句帮我的学生,齐老师对你们怎么样?我听说有时他很厉害?答日,遇到有的老师做得不怎么好时,他的确蛮严厉的,但对我们蛮好的,从来不发脾气。    齐康喜欢学生,但他说他并不喜欢人送花,因为花儿很快就枯萎了,而且送花本是西方人的玩艺儿。齐先生是性情中人,艺术家气质浓郁,木盛木落花开花凋自不免触情;在专业上,齐先生也是向来反对崇洋媚外的,他只是主张在坚持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可是现在送花在国内已蔚然成风了,对此齐先生叹息无语。我又告诉他,现在年轻人送花都要特地送到单位里,须当着同事们的面,把花呈给对方,而旁观者越多,被送花者越有面子。这使人想起鲁迅曾调侃路遇的迎娶仪仗,他当作××广告来看。今人时风,有当众表演的意思,也可以当作广告来看吧。齐先生听了很感兴趣,马上用笔在速写簿上记了几笔,说要以此写一篇文章。    那段时间,我在齐先生隔壁用功,齐先生会不时走过来看看我,或进来找东西。他的腰腿不大好,走起来有些佝偻有些蹒跚,他就这样慢慢地无声走过来。帮我开开空调,或是顺手拿过一瓶矿泉水给我,或从书橱里抽出他的某本著作,讲解一番。更多的时候他就在我旁边坐下,说上一阵,或是他忽然想起了一件什么往事,来讲给我听。    有一次遇到省内某市的几个人,拿了建筑设计图纸来请齐先生修改。图纸总共约有十几张,每张都有饭桌那么大,来人就一张一张依次掀给齐先生看。齐先生总是扫几眼,就能发现问题或欠妥之处,他一支笔在手,这里把直线改成弧线,那里在柱子上添几条直线,房顶局部做些什么调整,两个建筑体之间的距离放大或缩小,嘴里一边讲给来人听,一边征询他们的意见。不过十来分钟,一个听起来是个不小的工程的图纸就修改完了。非常干净利落,全都不假思索,举重若轻,当时的齐先生,真像一位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将军。    事后问他修改时何以能做到没有丝毫踌躇?他说不光修改,他在设计时也常常极快,有的工程几分钟大体式样就设计出来了,“很快,非常快,”他比画着自己的脑袋说,“比电脑还快。”    “快”的奥秘固然是思维敏捷,更在于有多年积累的深厚的专业知识作基础,他的快并不是急就章。    我曾陪作者去参观齐先生在南京、在全国的诸多建筑作品,当我们与那些建筑面对面时,它们虽都静默着,可是我们都分明感觉到,我们与它们,在心里彼此有着真切地交流,它们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告诉了我们齐康先生的建筑思想。    2012年1月9日

编辑推荐

他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建筑设计大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他是晚清名臣齐召南的后裔,其父齐兆昌于抗战沦陷时期,保护了南三万难民;他风格不同而绽放异彩的建筑作品遍布全国;他是城市风景的制造者。    这就是齐康。《平民建筑师(齐康传)》是齐康先生的传记,生动叙述了平民建筑师齐康的人生经历和如何成为建筑大师的经过。本书由李伶伶著。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平民建筑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