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化史(上下第2版)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荷兰)彼得·李伯庚  页数:全2册  字数:584000  译者:赵复三  
Tag标签:无  

前言

第一版《欧洲文化史》于1988年在荷兰问世后,迅即在欧洲学术界和普通读者群中传播开来,引起强烈反响,好评如潮,引发了欧洲文化界的轰动,读者们纷纷竟相购买。1998年,登陆美国、加拿大,又引起美洲出版界关注,并数次再版。香港版本国内于2004年引进第一版,由著名学者赵复三先生(知名学者,曾译《西方文化史》《西方思想史》《中国哲学史》等经典著作)翻译。《欧洲文化史》甫一出版,立即受到国内众多读者好评:被各大高校作为研究欧洲文化学科的必备参考教材;与此同时,深刻而不深奥,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使它成为了窥探欧洲文化潮流发展的入门级读物,获得了广大普通读者的青睐。    彼得·李伯庚教授因《欧洲文化史》一书受到各界赞誉,被认为对研究欧洲历史做出了主要和独创性的贡献。为了更好地扩大本书的阅读价值,彼得·李伯庚教授于2006年对第一个版本进行了修订,推出第二版。在修订版中,作者广泛收集并大量采纳读者意见,除了保留原书的精华部分外,还对在欧洲文化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宗教方面做出了大量补充;对20世纪末和21世纪早期的内容进行了彻底修正;同时,引用更加丰富的史实内容支持其观点,并配以当代歌曲的歌词和许多插图,向读者展示了欧洲最新的文化潮流。此版一上市,立即雄踞欧美各大畅销排行榜。因此,本社也随之引进该书第二版,以飨广大读者。    在图书的结构方面,首先呈现的是赵复三先生倾情奉献的译序。他以欧洲文化历史为标杆,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做出比较与建议,并精炼出本书的特别之处,供读者参考;紧随其后的是作者的引言,彼得·李伯庚教授在这个部分介绍了本书的创作思路,每章所涉及的各个概念的定义与范畴,以及本书的结构与阅读建议;然后是在正文部分,读者将被置身于无数个精彩浩瀚的历史故事中,惊叹欧洲文化的神奇之处;书末尾的英文注释部分,则为读者拓展自身知识面提供了查找相关文献的精确线索。语言通俗、条理清晰是本书最大的特点,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可以作为您的阅读起点。因此,编者建议读者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安排阅读顺序。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感受欧洲文化的魅力。    由于编者的学术水平有限,该书难免出现一些错误,但我们仍会进一步加强研究,使本书日臻完善。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读者进一步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内容概要

  第一版《欧洲文化史》于1988年在荷兰问世,迅即在欧洲传播开来。1998年登陆美国、加拿大,引起强烈反响,多次再版。2006年推出第二版后立即雄踞欧美各大畅销排行榜。
  这是一本既全面又具启发性的欧洲文化史概览。作者从宗教、文学、雕塑、绘画、音乐及科技等各个角度来审视欧洲文化,将起源于古希腊,吸收多种文明精华的“非欧洲的欧洲文化”完整而全面地呈现给读者;破除了历年来这类书的“欧洲中心论”,把欧洲文化的发展放到和众多国家的相互关系中去考察,将这种传承与变迁娓娓道来;并从细节着手,将大众文化如社会各阶层的不同生活方式等囊括进来,管中窥豹,带给读者更广阔的视野,为人类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提供了绝佳资料。

作者简介

  彼得·李伯庚(Peter
Rietbergen),1950年出生,荷兰天主教尼梅根大学文化历史系教授,自1993年以来,被认为是研究欧洲和非欧洲世界之间关系史的权威。著有《荷兰简史》和《欧洲文化史》,后者对欧洲文化历史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受到各界赞誉。

书籍目录

译序 面对大海的断想
导言 在历史中的今日欧洲
传承与变化:生存的新方式
第一章 欧洲还未命名的时期——朝农业和定居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源自非洲和东地中海地区的、非欧洲起源的欧洲文化
 第二节 农业、神殿和国家的兴起
 第三节 入侵、征服和变化: 第一波
 第四节 末次冰川时期后起源的欧洲
 第五节 入侵、征服和变化: 第二波
 第六节 一种边缘文化?以色列宗教和国家的形成
 第七节 另一种“边缘”文化?腓尼基的交通和贸易活动
 第八节 又一种“边缘”文化?希腊的民主政制和它的局限性
 第九节 又一种“边缘”文化?欧洲凯尔特人的部落社会
 第十节 “欧洲的诞生”和希腊人的“世界观”;或,如何定义自己的文化?
 第十一节 亚历山大大帝的世界
第二章 罗马和它的帝国——文化融合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第一节 在阿尔卑斯与地中海,伊特鲁里亚与古希腊世界之间:早期罗马人的扩张
 第二节 由非正式帝国到正式帝国
 第三节 罗马文化
 第四节 罗马帝国和它以外的世界
第三章 罗马帝国的沦亡和另一个王国的胜利?——基督教和罗马帝国
 第一节 在犹太人世界里的演化发展:基督教的诞生
 第二节 从犹太人到外邦人到基督徒:拿撒勒人耶稣及其追随者的功绩
 第三节 罗马帝国的各种宗教
 第四节 下层贱民的一个教派
 第五节 一个既是罗马又是基督教的帝国之形成
 第六节 公元4、5世纪的罗马及其邻近地区:政治帝国的瓦解和文化帝国的残留
 第七节 帝国和语言
第二部 传承与变化:信仰的新形式
第四章 走向一种普世性宗教
 第一节 基督教世界观:在基督教和欧洲的环境中幸存的古典文化
 第二节 一种普世的宗教:基督教和欧洲的融合
 第三节 一个新帝国的兴起:法兰克人的政治体制和基督教会对它的理论维护
 第四节 文化与凝聚力:意识形态和教育在加洛林王朝统治下对欧洲的作用; 第一次文艺复兴?
 第五节 修道院的影响
第五章 地中海周围的三个世界——西方、东方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
 第一节 从6世纪起的对峙和接触
 第二节 先知的世界:伊斯兰
 第三节 人间的上帝国:东正教派的基督教国
 第四节 大地遥远的一角:罗马公教派的基督教国
 第五节 十字军东征:西方基督教国与伊斯兰及东方基督教国的对峙
第六章 一个世界和多种传统——上层文化与大众文化:世界性的规范与地区性的差异
 第一节 欧洲的“封建”政治体制
 第二节 教会和早期的国家
 第三节 经济、技术的变化与早期的国家
 第四节 国家的强盛和强有力的统治者?
 第五节 城镇和早期的国家
 第六节 基督教一统世界抑或各基督教国家组成的世界?
 第七节 上层文化和各种大众文化:世界性的规范与地区性的差异
 第八节 大学的重要作用
间奏曲 约公元1400─1800年的欧洲
 第一节 农村的世界
 第二节 城镇的世界
 第三节 果真是两个世界吗?
 第三部 传承与变化:对人与世界的新看法
第七章 一个新社会——欧洲出现各种对人的新观点
 第一节 古典文化的延续和人文主义的萌芽
 第二节 拜占庭的沦亡成全了欧洲的进展:人文主义在意大利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节 从人文主义到意大利文艺复兴
 第四节 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意大利以至其他国家
第八章 一个新社会——欧洲成为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第一节 经济、科技变化与“现代”国家的确立
 第二节 文字从手写到印刷
 第三节 火药和罗盘
 第四节 国家和教会:基督教大一统的分解
 第五节 印刷术、阅读和学校:教育开始向大众开放
 第六节 同一性和多样化:印刷术带来的文化革命
 第七节 欧洲和它的边界:国家意识和文化上的自我意识
第九章 一个新社会——15世纪以后的欧洲与广大的世界
 第一节 “旧”世界与更古老的世界
 第二节 “旧”世界与“新”世界
 第三节 “哥伦布式的交流”
 第四节 美洲的各种形象和反照欧洲的多面镜
 第五节 扩张的进一步文化后果
第十章 一个新社会——移民、旅行以及在欧洲的文化扩散与整合
 第一节 移民、旅行与文化
 第二节 不自愿的旅行:人口流动的文化意义
 第三节 文化旅行的三种模式
 第四节 旅行的实际情况
 第五节 要不要旅行
 第六节 旅行作为促进世界观念和文化融合的一个因素
第十一章 一个新社会——以文坛谋求正义的世界,反对分裂的现实世界
 第一节 在文坛上:对和谐的追求
 第二节 文坛与宽容的理想: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文坛与它的敌人:国家主义的文化政策,把文化用于政治
 第四节 文坛在无形的体制下如何沟通
 第五节 文坛与思想交流的三个实例
第十二章 一个新社会——从人文主义到启蒙运动
 第一节 理性和启示之间的人文主义与经验主义
 第二节 由科学上的经验主义到对人和社会的新展望
 第三节 由人文主义到启蒙运动:漫长的黎明
 第四节 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截然对立?
第四部 传承与变化:消费和交流的各种新形式
第十三章 欧洲的几次革命——面向大众的自由与消费?
 第一节 物质文化和突出的消费:直到18世纪末的消费者变化过程
 第二节 生产与人口繁殖:直到18世纪末的经济与人口演变过程
 第三节 社会与文化的演变过程:直到18世纪末的精英阶层融合过程
 第四节 两个“革命”:政治革命与经济革命都具有文化性质
 第五节 城市的工业文化:对时间的规定和消耗
第十四章 进步及其不满——民族主义、经济增长和文化自信的问题
 第一节 各种革命和它们的后果
 第二节 民族主义的各种因素:19世纪的政治文化
 第三节 新的精英阶层、新的文化扩散机制和新的文化表现方式
 第四节 金钱与时间、商品与闲暇:走向消费文化
第十五章 欧洲与其他各个世界
 第一节 欧洲和它扩张中的世界
 第二节 欧洲和拉丁美洲:关系割断了吗?
 第三节 “旧”世界和“新”世界:北美作为自由的幻象
 第四节 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自由或奴役?进步或堕落?
 第五节 欧洲与“美洲”:文化的共生现象抑或是“西方世界”的成长
 第六节 进入“黑暗之心”:欧洲与非洲
 第七节 “旧”世界和“更古老”的世界
第十六章 西方的没落──幻梦的失落?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欧洲
 第一节 科学:实证主义和日益抬头的相对主义
 第二节 在躲藏和残存中的欧洲
 第三节 摇摆于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之间的“世纪末”意识日益增长
 第四节 战火中的世界
第十七章 走向一个新欧洲?
 第一节 科学、文化与社会
 第二节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解体和重建
 第三节 以时间或金钱为标志的文化
 第四节 由“恋家”到“一心挣钱”——由群体意识到个人意识?
 第五节 个性的维度——以文化来沟通:走向一个面目模糊不清的群体文化?
后记 今日欧洲:面向未来
译跋
注释(下册)
图片索引
地图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在远古的几十万年间,所有人类都从事狩猎和采集活动。直到公元前10000年,北非和近东的居民都是如此。当时撒哈拉地区并不是沙漠,而是沃野,气候宜人,因此人们长期在那里居住,甚至发展工艺,包括制作陶器。而在近东联结欧亚非大陆的陆地桥梁地带,在红海再一次变成海之前,非洲的居民仍然可以移居欧洲和亚洲——那儿的气候条件不如非洲,最后一次冰川期退却带给近东地区干旱的环境。当地的居民不得不到处收集野生植物,剥下它们的种子,以供食用。在这地区发掘出的妇女遗骸,脊椎扭曲,这是她们长期从事一种劳动所造成的。这些野生植物的种子,落入土中,又生出新的植物,结出新的种子。起初,这完全是偶然的,渐渐地,人开始有意识地种植,由此“发明”了农业。(10) 大约公元前9000年,人类开始有谷类食物。稳定的食物供应有利于人口的增长;人口增多,相应地又有利于农业的繁荣。在地中海东岸的地区(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和叙利亚),以及现在的士耳其东南部、伊拉克和俄罗斯南部,都开始有了农业。农业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是否也有类似的发展,或者农业是否由这个地方传播过来的,是人类早期历史中争议不休的问题:许多学者认为农业的“发明”同时出现在别的地方,比如说中国,当然,农业也可能从近东传到印度。确实,农业由这些地区扩展到了全欧,起初是在黑海沿岸,而后进入印度。由于有肥沃的冲积物,及便于灌溉的河流,在地中海东部沿岸的无数河谷和爱琴海诸岛上,农业也传播开了。从那里又传播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11) 关于欧亚大陆的欧洲部分,怎样缓慢地由渔猎经济发展为农业经济,我们只有从考古发掘中取得证据。从中亚又发展到南亚、北非沿岸和气候温和的欧洲中部的这个发展过程,现在还是可以追溯的。 在近东开始有农业以后不久,灌溉问题随之而来,由此发展了人工灌溉,畜力耕种又推动了畜牧业;相应地,一些本来野生的植物如葡萄、橄榄开始人工培养,一些本来野生的动物如产毛的绵羊开始被驯化。(12)本来游牧或半游牧的人群,开始定居下来,形成聚居的村庄;为防野兽侵袭,周围用土或石块砌起围墙。这些村庄有时可以发展得很大。例如在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Anatolia)的恰塔勒胡由克(CataIhoyük)发现,公元前7000年新石器时代牧放牛群的牧民,聚居一处有近1万人,他们狭小的住屋是由屋顶出入的。他们的雕刻和彩色图画表明已经有思想,并不是仅仅在求得生存。这个小村落,有约2000年历史,后来不知是为了什么原因,被遗弃了。另一个有名的例子是《圣经•旧约》中有记载的,位于巴勒斯坦的耶利哥城(Jericho),它的历史也同样悠久,直到现在还有人居住,因此被称为“世界最古老的城镇”。 这个定居的过程往往伴随着过渡到私有财产制度。这种新制度,后来的人会觉得并不是完全公平和人道;但如果从经济着眼,这种制度已经证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每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要努力多生产,由产品交换发展到货币制度,以至逐渐出现更为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结构。 历史的事实的确表明:何种地方最有利于农业发展,在那里分工的社会组织也最先开始发展。埃及尼罗河每年泛滥一次,在沙漠中造成一条狭长的沃土地带,带来农业的丰收。处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也一样。

后记

本书出版,要感谢作者李伯庚教授支持;感谢中山大学何博傅教授推荐,得香港铭源基金会资助;感谢潘耀明先生鼎力主事,明报出版公司邝素媚女士和编辑部多位同仁的辛苦努力。在此深致谢意。耀明先生嘱再写短序,谨从命。    十二三岁时读《论语·先进》篇里季路问事鬼神,季路问夫子“敢问死”,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那时正是曰本侵华战争开始的时候,民族和个人的生死存亡问题,对一个弱冠少年也不放过,并不因为孔子的一句俏皮话,自己就得以在生死问题上滑过去。到入大学,开始自己的人生跋涉和对人生的思索,所写的第一篇小文,题目是“未知死,焉知生?”。幼稚习作,并无足观,却是由孔子所受到的启发。从那时起,这问题便陪伴着我,直到今天;只是涉及个人的成分日益减少,因为它的重要性日益减轻了;超越个人的成分似乎日益增多,只因它成了自己安身立命之所。    生和死本来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人和民族大概也是这样。但个人的物质生命总是有限的;民族(或组成它的其中任何族群)的生命则似乎有物质和非物质两方面,奇怪的是,其中非物质的方面——智性的和心灵(即灵性)的追求——似乎是民族(族群)生命的决定性方面。一个民族(或其中任何族群)在非物质方面的衰亡,似乎直接影响到它自身的衰亡。    一个民族怎样走向老化,走向衰亡?从中外历史看,第一个症状是思想僵化。在成就中自我陶醉,强调本民族、本社会的独特性,拒绝学习、吸收世界其他民族、其他地区的成就;尤其是把影响自身社会最大的体制(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阶级的、个人的、文化的或宗教的体制)神圣化,形成民族的“心血管梗塞”。第二个症状是崇尚物质主义,社会成员沉湎于物质享受,陷于精神委靡。第三个症状是社会失去个人利益之上的共同目标,失去政治、经济利益等强制力量之外的精神凝聚力,成为一盘散沙。第四个症状是社会,无论自愿地,或被迫地,失去了思想上自我分析、批判反思的能力。人类历史里,一切民族社会,无一例外,都面对自身生死存亡,在这四方面不断经受严峻的考验。其实,这恐怕也就是区别人类社会和其他动物社会的地方。    别人和别的民族的历史道路是怎么走的?有什么历史经验呢?《诗经·小雅·鹤鸣》篇里,古代诗人谆谆提醒时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经过2500年,如今,它山之石,还可以攻玉吗?抑或仅成小摆设,供人玩赏?这是翻译本书时的一点困惑。是为跋。    赵复三

编辑推荐

《欧洲文化史(第2版)(套装上下册)》将读者置身于无数个精彩浩瀚的历史故事中,惊叹欧洲文化的神奇之处;书末尾的英文注释部分,则为读者拓展自身知识面提供了查找相关文献的精确线索。语言通俗、条理清晰是《欧洲文化史(第2版)(套装上下册)》最大的特点,《欧洲文化史(第2版)(套装上下册)》的每一章节都可以作为您的阅读起点。因此,编者建议读者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安排阅读顺序。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感受欧洲文化的魅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欧洲文化史(上下第2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9条)

 
 

  •   欧洲文化的权威之作,全球史视角下的文明通典,展示最新的欧洲文化潮流
  •   本书的特点在于:破除了西欧中心论的框架,将欧洲文化放到它与其它文明相互交往的关系中考察。注意到了欧洲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不仅关注“正史”,同时关注下层人民的生活。从历史发展中把握文化的特性。没有永恒不变的文化,只有绵延不断的历史。对于我们自身的文化不是也应当持如是观念吗?
  •   把欧洲文化的发展放到和众多国家的相互关系中去考察,将这种传承与变迁娓娓道来
  •   非常具有可读性,非常具有科学性,内容系统完整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观点也很独特,当然翻译的也不差,对于欧洲感兴趣的童鞋们、极力向你们推荐的哟
  •   欧洲文化史之类的书,读过一两本。买一本细读。不知此书好坏。
  •   研究欧洲文化,也是研究欧洲人的意识形态。
  •   书不错,更加的了解了欧洲的文化发展,值的一读
  •   欧洲文化
  •   了解欧洲文化的一种渠道,写的很祥细
  •   很值得一看,学习欧洲的文明。
  •   很棒的欧洲历史,不错
  •   还没读呢,了解一下欧洲。。
  •   了解欧洲的教科书
  •   内容很多 有一定的深度 适合喜欢文化史的人阅读
  •   文化史很有意思又很枯燥,待看。但是包装不错,而且内容很多,应该值这个价码了
  •   没有文化,历史将会是多么苍白!
  •   满意~了解更多文化~
  •   如按它详实的内容来评价,可谓价廉物美了。畅销书自有它畅销的理由。可归入好的藏书一类。
  •   非常好上午著作,非常好的翻译,推荐大家
  •   这本书条理清晰,但是翻译有点绕口
  •   经典之作,很不错
  •   赵先生的译本比较可靠
  •   惦记了很久,终于入手了。印刷和纸张都不错,语言也不算晦涩。接下来,就老老实实的读起来吧。
  •   强烈推荐,包装好,逻辑清晰
  •   这书有利于了解点历史,不错。
  •   这是一部开阔眼界的书。当我们把全球化作为一个视角的时候,我们会颇多收获。
  •   我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去读了,只是上次买的中国近代史还没读完,而且高中每天都很辛苦。。。
  •   本来觉得它应该是一本颇为难懂的一本书,或者枯燥乏味的,但是当真的静下心来读了一天之后,才知道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而且又不乏专业感的一本书,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   去年买的 嗨没怎么看 没时间
  •   还没开始看,貌似不错。
  •   质量挺好的,内容还没细看,貌似不错的样子
  •   内容很详细、、对学习很有帮助。
  •   昨天刚到的,还没来得及看~估计不错呦~
  •   书的外观和质量还是很有保障的
  •   纸张很好,内容也不是很枯燥,要好好读下去~
  •   赵老的两部译作,已经齐了
  •   还没看。感兴趣,价格实惠。
  •   帮别人买的,不知道看得怎么样!不过看她看的蛮好的!应该还不错!
  •   很喜欢这套书,很好看的!
  •   送货速度非常快,书的质量很好,好书。
  •   纸张啥的挺值
  •   收藏,慢慢欣赏
  •   还没看,粗略翻翻,书质量不错
  •   地球变成村子,书籍开阔眼界~
  •   很好懂,而且有意思
  •   还木看,应该不错!
  •   知识性读物
  •   还不错,但是得慢慢看才行,有一点晦涩吧
  •   速度还是很快得,第二天就送了
  •   一部关于欧洲文化史通俗读物。适合大学生和对欧洲文化历史感兴趣的一般文化人士阅读。
  •   比较学术,所以只是想简单了解欧洲文化的就要慎重了!
  •   不了解欧洲史的人需要好好阅读。
  •   蛮好的,了解欧洲
  •   刚收到,翻了翻,没发现与第一版有什么区别。
  •   书籍印刷不错,纸很白,字体大小合适,看着顺眼,内容还没有详尽的阅读,翻阅了下,感觉还是气势恢宏,严肃认真之作。
  •   视野宽广,脉络清晰,积极推荐。
  •   看出是大家写的,但是奈何手头书多,静不下心看.........
  •   可以入门后收藏的一套更深入的专业书
  •   没看完,有点枯燥,或许是急功近利吧
  •   很棒,值得推荐。
  •   书写的轻松易读
  •   翻着感觉不错
  •   备用查阅
  •   发货一如既往的迅速,目前还没拜读,内容不知道如何,不过纸张摸着很舒服
  •   刚刚开始读,感觉还不错!
  •   终于入手了~~读~~
  •   还没看呢,怎么写读书心得?
  •   这个很好很好的,看起来很好精彩
  •   能开阔视野 但是欧洲历史了解的少 看起来有些难
  •   书里的历史内容参考文献挺丰富的,但对于宗教只是按无神论的角度去解析,也难怪,为了不得罪人
  •   正在看,还没看完,觉得趣味性有待加强
  •   还没开始读,不过内容估计不错
  •   目录都没有,回来一打开目录就是扯的
  •   感觉书写的有点飘,不太适合没有基础的初学者。
  •   特别不喜欢这个纸。纸太差了。
  •   需要假期慢慢研读的好书。
  •   作者是欧洲人,但对内地的翻译有些担心(你懂的),不过看了一下,还是比较中肯的,译者的态度也很正面。预感会是很值得看的书!
  •   没意思,为什么分两本出……
  •   非常好,是真的非常好,句号

推荐图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