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六讲

出版时间:2004年4月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何兹全  页数:159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文化六讲》是北京师范大学何兹全教授应国立清华大学思想文化史研究室邀请,担任“竹企思想文化讲座”所作的学术演讲成果。全书虽然形式上分为六讲,但实质上却围绕着中国文化的起源、背景、发展及未来前途而展开探讨,前后一贯,自成一说,因而有结集出版的必要与意义。  何教授治史深受胡适、傅斯年、陶希圣、钱穆等人的影响,因此他颇能把握中国社会经济史的观点,以思考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相关问题。这是何教授治史的特点,也是本书的特色。此外,何教授亲身经历了中国20世纪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重大变迁,对于19世纪以来中国如何在新世界中适应生存,以及如何在西方文化冲击下酝酿出新思潮,也有感同身受的情怀,所以他能在数十年研究中国传统的丰富基础上,思考切身的时代问题,并试图为中国未来寻找出路。

内容概要

  何教授治史深受胡适、傅斯年、陶希圣、钱穆等人的影响,因此他颇能把握中国社会经济史的观点,以思考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相关问题。此外,何教授亲身经历了中国20世纪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重大变迁,对于19世纪以来中国如何在新世界中适应生存,以及如何在西方文化冲击下酝酿出新思潮,也有感同身受的情怀,所以他能在数十年研究中国传统的丰富基础上,思考切身的时代问题,并试图为中国未来寻找出路。

作者简介

  何兹全,1911年出生,山东菏泽人。1935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曾任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留学日本、美国。1950年由美国回国,任教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历任副教授、教授、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主任、系副主任。代表作有《中国古代社会》、《中国文化六讲》及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序自序前言第一讲 影响中国文化素质的两个根源一、农耕生活二、家族第二讲 国家形态——走向专制一、先秦时代——君权、贵族权、平民权三权鼎立的时代二、秦汉时代——君权渐强,贵族、平民权衰而力图挣扎的时代三、魏晋南北朝时代——君权、贵族权保持平衡的时代四、隋唐宋时代——君权恢复、贵族权削弱的时代五、明清时代——专制主义时代第三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几条主流一、天命观念二、伦理思想三、大一统思想四、中庸之道第四讲 中国的城市复兴和文艺复兴一、城市复兴二、文艺复兴第五讲 近代中国的新思潮——为国家寻找出路一、平等、平均的太平天国二、心存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三、变法维新和君主立宪四、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五、五四新文化运动第六讲 中国文化的未来一、光辉的过去二、灿烂的未来后记

章节摘录

  中庸之道,是儒家自孔子始的理想大道。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同世界、仁、礼、忠恕、孝悌等整体思想,都是中庸之道,儒家没有极端思想,儒家整体思想都是不偏不倚的,都是无过、无不及的。孟子说:“仲尼不为己甚者。”(《孟子·离娄》)不为己甚,就是不过激,就是中庸之道。  儒家讲人伦关系,无论是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还是说“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要之其精神皆在中和,友爱相亲,不是相仇、相敌对。  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何谓“一以贯之”?曾子的理解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的解释是,“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论语·里仁集注》)对人对事,都要尽己,尽自己力所能及的来做。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为人谋要尽己之力,不尽力就是不忠。定公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君能使臣以礼,臣就当尽己力以事君。这是尽己为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子贡问日:‘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文化六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尽管我们有先秦时代——君权、贵族权、平民权三全鼎立的时代;秦汉时代——君权渐强,贵族、平民权衰而力图挣扎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君权、贵族权保持平衡的时代; 隋唐宋时代——君权恢复、贵族权削弱的时代; 明清时代——专制主义时代。
       历史运行到当下,一个分众与合众的时代,纸媒似乎被网络边缘化了。在集权的社会中,纸媒更是沦落为权力的产物、读物与弃物。
      地球村,网络同一化的结果。传播对社会影响,犹如帝国君王的号令,让受众在选择的同时,被接受极权的垄断。强力的广告,便是例子。
      然而,网络最终为普世社会生态郁郁蔓延的催化剂。而这郁郁葱葱的青萍之末,复兴于宋代的开封。
      “清明上河图”,中国文艺复兴的标志之一。东京开封“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城市产生文明,城市经济的发展,让文艺繁荣。南宋临安的勾栏瓦肆,人文思想渐渐产生出来。中国文化学者何兹全指出:“如果说农村和农民出皇帝,城市和市民就出民主,出思想、出学问。”
      当下,中国出现空前的城市化进程,应该会孕育普世社会生态。城市复兴带动起来中国的文艺复兴。关键因素之一,应出现类似南宋陈亮、叶适;明清之际的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龚自珍、魏源一样的思想家,领引社会。
      于一个弱威权十年,并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社会风气,还有产生如雨后春笋般的社团与期刊——文明的声音与组织。凡此种种,启蒙在前,重新激发五四新文化光辉,天下为公,冲出“历史三峡”,中国文化的复兴或许有期。
      
      
       2012-5-11于北门天开居
      
  •     花了两天时间泡在lib,笔不停地在纸上抖出油墨,脖子酸沉,眼珠快掉出来了,却总舍不得停笔。觉得这里也经典,那里也不错。除了史料,基本上全抄了。三讲,12页笔记。让我再次坚信自己对历史的孤陋寡闻。。。
      糟糕就糟糕在,每一讲的开头都相当精彩,起首如爆竹,让人怦然心动,吸引着一直读下去。文去如抽丝,有时候还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最后再附送个干脆有力的结尾。
      只看了前三讲,和古代史关系密切。后面都是近现代,暂时很累,想留着以后怀着猎奇的心态去看。
      翻到封底一看,说是大师写给大众的书,顿时气短三分~看来我果然还是一尚未入门级的~~(>_<)~~
      想通了,不求自作高深,看了一本多么了不起的学术书,就当免费听了场大师讲座,并得到了精华版笔记。
      
      何先生举反例爱用孟德斯鸠和恩格斯,正例喜用钱穆。真是中国特色。
      
      零零碎碎地来一些文摘吧,不按体系了。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影响中国文化素质的两个根源,一个是农耕生活,一个是家族本位。一外在,一内在。
      
      中国文化之发生,精密言之,并不赖藉于黄河本身。他所依据的是黄河的各条支流。每一支流之两岸和其流通黄河时两水相交的那一个角里,却是古代中国文化之摇篮。那一种两水相交而形成的三角地带,这是一个水桠杈,中国古书里称之曰“汭”。汭是在两水环抱之内的意思。(引用钱穆的话,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可能是因为和地理有关吧~)
      
      在传统农耕生活的基础上滋长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命、和平、中庸、融合等因素。
      
      占有人口,远比占有土地重要。
      
      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和西方以个人为本位,尤成为突出的对比。西方的文化大多基于个人,中国的文化大多基于家族。家长就是一家之主。君权就是家长权的扩大,忠就是孝的延伸。
      
      先秦时代——君权、贵族权、平民权三全鼎立的时代;
      秦汉时代——君权渐强,贵族、平民权衰而力图挣扎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代——君权、贵族权保持平衡的时代;
      隋唐宋时代——君权恢复、贵族权削弱的时代;
      明清时代——专制主义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的几条主流:
      天命观念;
      伦理思想;
      大一统思想;
      “中庸之道”。
      
      书中提到刘向所言“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汉书·楚元王传》附《刘向传》)以及“垂三统,列三正,去无道,开有德,不私一姓。”(《汉书·谷永传》)
      
      这个“三统”让我纠结了半天。它到底是啥呢?天地人?君臣民?天君民?。曾经看到一本书《通三统》,问看过书的老师,说是借用三统的概念,此书中指马毛邓。
      查《汉书》,颜师古作注也看不太懂,“言王者象天地人之三统,故存三代也。”
      老师给我解释,三王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统绪(可以参考“三正”来理解),都是天命所授,应该并存。虽然一王当政,但天命不专在一姓。
      孔老夫子在那一段话中也提到富贵无常之类的话,大意是劝诫统治者要励精图治,不能小看其他不同姓的人,将来自己可能会被别人取代云云。
      
      悲哀呀,看来我只能做个纠缠于细节的人了。。。
      
      想看同样碎碎念的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我发现和他更有共鸣O(∩_∩)O
  •   准备收一本
  •   强大,MARK!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