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皱褶里的真相

出版时间:2007-10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裴毅然  页数:317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年出集,多少认识三四名家,本应躬请名家赐序,以壮声色以增其隆,只是惟恐名家太忙,我这里提心拎胆求上门去,他那里拒之不忍允之不便,左右作难两相尴尬。还是自己的孩子自己抱,自己的书自己介绍,自言为自序。  以今天的出版环境,二十出头的大学生都可出个人专集。我一位23岁的学生已出了3本集子,本人53岁才编一本自己的集子,实在太落后了。说起来还是“文革”的“深远影响”,24岁才上大学(竟还是全班最年轻的),底薄基弱,四年本科仅“扫盲”耳,打下十分微弱的文史基础。大学毕业后,眼高手低,有心捉管,无力成文,更不要说觊觎高高在上的学术刊物,写出什么旨邈趣雅的学术论文。就是写点闲花野草,列名省市小报,也是天高云淡,难以企及。生活压力更是难以挣脱的掣肘,真正进入状态潜心向学,尚不足20年,且前十年摸索于黑暗之中,瞎碰瞎撞,全无章法,无光无亮无靶无的,既不可能仰手接飞猱,更不可能俯身散马蹄,处于艰难的积累期。  好在本人以读为娱,以写为乐,以读带写,以写带学,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报屁股文章”为不屑,自明或可明人,自娱或可娱人,再兼着捞赚点小稿费,形而上与形而下兼得,不无小补,不亦乐乎?晨风吟读,暗牖敲写,得以坚持至今。  本人兴趣广泛,好奇好疑,循问觅书逐疑解惑,到处插一脚。逛书山游翰海,今日读史,明日读经,后日读小说;上午文学,下午哲学,晚上有可能拐到社会学。日久年深,积浅为深,积尘为丘,拨非近是,去芜识精,不知不觉积下一些“自己的文章”。只是驳杂自然难精,东鳞西爪,有“面”之虚宽必失于“点”之专深,袜线之学,不成系统,仅满足好奇之欲耳。各种前贤教诲都是等你领悟到了,车站已过,一切已晚。  本集乃读书随笔,或日惊讶解惑集,多为45岁以后的文字。阅读中凡有惊疑处,辄停足留步,细细蹲察。屐痕留踪,拨掸史尘,探真相以去惑问,录史迹以明未来。秦砖汉瓦、科举远尘、太平真相、清史民国,行走一路记一路。虽非壮声丽赋落盘珠玉,然均自出胸臆,山眉水眼,野草青青,尤其以真面真相为第一追求,或值一顾。此集以中小短章为主,间收一二与论题相关的长文。时段上以古为主,划民国为下限。  贫家勤扫地,贫女巧梳头,贫士多读书。读书越多,越惊叹古人前贤之了得,越感觉近世群小之愚蠢。回首一己人生,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莫过于“文革”,弃古毁经,前后影响本人至少15年。对我们这个民族与国家来说,“文革”属于自勒脖颈自断血脉,自废承传,自毁长城,真是何其愚蠢乃尔!文化能够革命吗?需要革命吗?革得了文化的命吗?惟继承恐不及矣!中国文化,既是我们的宝,更是我们的根。2005年9月,余英时先生赐函嘱我致力于“中国文化在世界上重放光彩”,当为铭记,更应尽力。此集乃是本人朝此方向走出的一二足印。  2007年5月

内容概要

  《历史皱褶里的真相》乃读书随笔,或曰惊讶解惑集,多为45岁以后的文字。阅读中凡有惊疑处,辄停足留步,细细蹲察。屐痕留踪,拨掸史尘,探真相以去惑问,录史迹以明未来。秦砖汉瓦、科举远尘、太平真相、清史民国,行走一路记一路。虽非壮声丽赋落盘珠玉,然均自出胸臆,山眉水眼,野草青青,尤其以真面真相为第一追求,或值一顾。此集以中小短章为主,间收一二与论题相关的长文。时段上以古为主,划民国为下限。 

作者简介

  1954年8月出生于杭州,祖籍湖北省枝江县董市镇。  1970年年底上山下乡远赴大兴安岭,先后为筑路力工、文宣队员、小学教员。风雪呼啸的帐篷油灯下开始最初的自学。  1978年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  1982年分配到浙江省政协。  1984年请调浙江政法专科学校。开始第二阶段自学,苦修中外文。  1986年再调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  1991年入杭州大学中文系攻硕、1997年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攻博。  2000年8月调沪,现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硕点学术带头人。虽应以文学为正业,一只脚已踏进史学之园。  代表作:《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与探索》、《20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史论》。  主编:《经济新闻学概论》、《拒绝与接受》。  于《二十一世纪》(香港)、《当代中国研究》(美国)、《社会科学》、《文学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学术界》、《文艺评论》、《书屋》、《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于《东海》、《青春》、《芒种》、《北方文学》发表十篇中短篇小说;于《人民日报》、《文汇报》、《香港文汇报》、《文艺报》、《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寻根》等报刊发表500余篇备式散文、杂文、时评。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编  古尘古风骆宾王、宋之问与杭州韬光寺六祖惠能一文盲苏辙与仁宗时代“野无遗贤”详末王安石的惊愕陆游落第之实再议“钗头凤”事件明初南北血榜案张居正·万历帝·海瑞——掸尽积尘现真容最倒霉的主考官姓名相貌与状元巧中状元的毕沅第二编  科举探微再评科举从“劝学歌”、“神童诗”析科举科举为何长寿科场故事童子试探微科举主考的职级为何从低变高榜下捉婿“破天荒”出自科举科举与避讳清末民初教育一瞥水木清华第三编  清史掸尘“维民所止”之实清戊午、丁酉科场案扬州八怪林则徐的最初机缘慈安远虑同治遗事光绪衣带诏及戊戌政变之实珍妃一案真相慈禧为何未废光绪?梁启超会试被黜详末第一人中最后人——刘春霖中状元内幕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真相第四编  太平天国太平军失败与李秀成剖因天王洪秀全之死真相南王冯云山之死实情英王之死太平天国的王太平天国,原来如此!——读潘旭澜《太平杂说》第五编  民国迷雾秋瑾就义背后的配角20世纪初中国的恐怖行为袁世凯就任秘闻廖仲恺刺案之实国民党成立大会轶事解开中山舰事件之谜叶挺独立团的实力国民党的“左”“中国的端纳”洋和尚陆徵祥蔡元培在五四学潮中的真实心态蔡元培延聘梁漱溟之实张学良存命一因第六编  杂说杂扫19世纪以来的留学大潮1920一1930年代西北社情一瞥罗素提示:官员廉洁与家族观念之间的沟壑童谣背后德龄郡主与满清贵族少女的望门寡关公与岳飞社神·城隍·阎罗私欲揩油的身边人再婚妇的高身价清静无为话古今梁启超思想三变之析复杂诡秘的历史后记

章节摘录

  四、明清时期的科举  元朝停废科举半个世纪,直到元仁宗延韦占二年(1315)才恢复科举。元顺帝(1333~1368在位)即位,又予停废。1340年,伯颜(?一1340)被贬,死于流放途中。其侄脱脱为相,恢复科举,不过仍搞民族歧视,分榜考录。蒙古、色目人列为高档的“右榜”,汉人、南人则为低档的“左榜”。右榜只考二场,左榜须考三场,题目也难于右榜。最气人的是左榜状元有时还得让蒙古人、色目人当选。考中进士后分派官职,右榜也比左榜要高。蒙古人、色目人如自愿参加左榜考试,再加一等委派官职。如此民族歧视,加之终元一朝共开科16次,仅取进士1139人,偌大王朝缺乏优吏助政,统治基础松动难固,风雨飘摇日暮途穷,1368年为明所灭。灭宋以后,享国仅89年。  明清两朝,科举尤盛,级序也最烦细,形成一个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苛严的庞大体系。唐代科举仅有“发解试”与“省试”(即尚书省主持的会试)两级,明清则有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大台阶。最初级的童试又分县考、府考二级。县考多在每年2月,正试一场,复试五场,知县主考。府考正试一场,复试三场,知府主考。通过者始称童生,表明已具备基本文化知识与写作能力,以获得参加院试的资格。童试一般三年两考。第二台阶的院试在府州的学院举行,又分“岁试”“科试”两级,岁试是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进入县学、州学或府学,即为“生员”、“庠生”,俗称“秀才”。秀才仅为入学,未得官吏候补资格。科试也称“录科”,对在学秀才进行考试,优秀者方可参加考选举人的乡试,劣者要受处罚甚至取消生员资格。岁试、科试均由中央委派的学政主持。清代每届乡试前,各省学政巡回所属地区举行科试,以选拔秀才参加乡试。旧称一省学官为提学道或学政,故科试也称“道考”。这是科举考试中关键的一步。这一级考试分正试一场,复试一场。每场考试于黎明前点名,考生须摸黑起身,用过饭再人考场。考试内容除经史时务之外,主要考八股文与试帖诗。明清两代取消以诗歌取士,专论治国平天下的策论。从宏观构思上,这是十分合理的。  开考前要放四通炮,头炮响时,赶考者便要起身;二炮吃饭赶路;三炮要到考场等候点名;四炮封闭考场大门。此外,开门放出考生也要放炮,放榜也要放炮。放榜时,门外两旁吹鼓亭内还要吹吹打打。  秀才资格也不是完全终身的,每年得参加学政举行的检查性考试。学政到任的第一年为岁考,第二年为科考(即为参加乡试举行的预试),两种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三等以上有奖,四等以下受罚且不得参加乡试,六等则行黜革。后来掌握稍宽,很少有五、六等。欠考五次,革去秀才资格。据16世纪初的一次估测,当时全国“生员”(秀才)总数为35000—36000人。  乡试为大考,三年一试,定于八月九日一十五日在各省贡院举行,故称“秋闱”。贡院门前大书“龙门”二字,意为跳跃或身登龙门。乡试主副考官必须进士出身的各部官员或翰林,还须回避原籍省份。每省派正副主考各一,为临时派差,差毕回京。本省生员、监生、荫生、官生、贡生均可入场参试。子、卯、午、酉年为正科,遇皇家庆典加恩科。  乡试要考六天三场。第一场头日黎明进场,作有关四书的文章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第二日出场。隔一日黎明再入场,作有关五经的文章五篇,次日出场。再隔一日,第三次入场,对策问五道,次日出场。第一名交卷者,名日“红卷”,特别优待。凡第一、二场试卷上有犯规者,如烧毁或不合格式等,即于蓝纸上写号数,揭之考场照壁,俗称上蓝榜。乡试因事关朝廷正式录用与否,考卷不但编号糊名,还须由专人用朱笔誊写,以使考官不能认识考生笔迹。故有“墨卷”(考生原卷)与“朱卷”之别。由于考生上万,誊录工程浩大,誊录者往往潦草塞责,考官不能卒读。因此一部分誊录胥吏事先与考生接洽,或考生拜访誊录胥吏,定于首行或首段嵌入某某字,以便检出格外用心誊写。誊录胥吏获酬,考生增加中式概率,等价交换互惠互利。  乡试起于宋代,但宋元两代乡举及格后,并不成为一种固定身份,举子如应礼部试不及格,下一届还得重新再应乡试,才能获得参加礼部试的资格。明清时期则成为固定资格,乡试中试后不必重复再试。九月初九,中试名单张榜于巡抚衙前,正值桂花开放时节,故称“桂榜”。又因多选寅辰时日发榜,寅属虎、辰属龙,也称龙虎榜。各省举人名额皆有定数,依钱粮人丁而得额数,最多的顺天省160人,最少的贵州30名,再以正榜1/5的比例录取副榜,最多的顺天可录副榜20名,最少的贵州只能取4名副榜。新科举人由政府发给20两银子以置衣帽旗匾,清代举人帽可用金顶,宗祠可树旗杆、挂匾额,真正地“荣宗耀祖”。举人出任官职,地位较低,升迁也受限制。所以,举人都希望再考进士,以便更上层楼。  会试于乡试后的第二年(即丑、辰、未、戌)三月初九至十五在京城举行,故称“春闱”,由礼部主持,亦称“礼闱”。参加会试必须是举人,已仕未仕均可参加。清代各省举人进京赴考,各省政府发给一二十两银子为路费,落第举子也给适当的返乡盘缠。会试考官由皇帝钦定,正总裁一人,副总裁3人,均由一二品大员出任,必须进士出身。同考官18人,称之“十八房”,由翰林出身的司官、道科担任。会试亦为三场,每场三天。三月初九头场,十二为二场,十五为三场。试场即在今北京中国社科院内。首场考四书,次场考五经,末场考策问。考试所用的八股文,结构为一成不变的格式,要求必须四段文字对偶排比,股即对偶之意,具体分为:起二股、中二股,后二大股,末小二股。首股又须有破题二句、承句三四句、起讲十句上下、领题三四句。八股之间用出题、过接、落下等形式互相连合。从起讲开始要用“且夫”、“尝思”、“意谓”等语气模仿圣贤口气,谓之“代圣贤立言”。起讲要点题,即将题目再申说一下,要用一点辞藻。依照程序,从二月十五最后一场考试完毕,不过十数日即放榜,即二月二十八发榜。虽素不相识亦可驰报得主,以索“喜钱”,报得越早得钱越多。每当报榜者驰马而出,挤在礼部贡院门外的等榜人再也按捺不住,“二十七日夜二鼓,伺于门者久不胜忿,掷瓦石人;比出,问者哗噪拥试官马,途塞不得行。刘舜臣给事(考官)被拥逼堕马深堑中,此甚恶急,每岁常然,亦不能禁也。”(严嵩《钤山堂集》卷二七,《南省记》)会试名额最初没有定数,清代最多一届为406名,最少一届96名,大致20名举人取1名进士。因东南文化程度高,西北地区录取率太低,改为分省定额,最多的省份二三十名,最少的十余名或八九名。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历史皱褶里的真相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