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学大庆始末

出版时间:2005-6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宋连生  页数:306  字数:309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大庆是毛泽东亲手树起的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40年前,毛泽东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随后,工业学大庆运动便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共和国历史上,工业学大庆运动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涉及人数众多,对于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影响至深、至广。    本书首次系统梳理工业学大庆运动的来龙去脉,讴歌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国分忧的大庆精神,总结了依靠群众运动推动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探讨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弘扬大庆精神等问题。有大量一手资料,有独立核心研究成果,有个性鲜明的表述结构。

作者简介

宋连生,大学教书,致力于史学研究二十余年,出版十余部专著,《穿越台湾海峡的中美较量》、《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始末》、《抗美援朝再回首》受到业界好评。

书籍目录

序章 石油:中国经济命脉之所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并使用石油的国有,但到了近现代,中国的石油工业却远远落在别人的后面。    玉门油矿是旧中国开发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油田。老一辈矢志开发祖国石油资源的人们,为此矿倾注了极大热忱,付出了艰辛努力。    从“石油河”畔的一座破败小庙起步,孙越崎等人历尽艰辛,开发出世界上最早的非海相油田,支持了人民族的抗战大业。    与中国脆弱的石油工业相伴随的,还有一个西方人强加给中国的“贫油”定论。    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都给予石油工业很大的支持,对石油工人抱着殷切希望。    石油工业是惟一没有完成“一五”计划的单位。有的石油劳模主,走过天安门,头都抬不起来,见人都矮三分!   第一章 发现大庆油田    石油牵挂着最高领导人的心,毛泽东、刘少奇听取石油部工作汇报。    邓小平说:石油勘探要选择突击方向,要把石油勘探的重点放在东部地区。    在1958年的三个月内,将负责松辽盆地石油勘探的单位从组织机构上连升三级,充分显示出石油部实施勘探重点东移的决心。    松基三井喷油了!石油工业战略重点东移的构想,在实践中显示出了无经的睿智。    石油部党组扩大会议提出:拟在松辽地区组织大的战役,并分两个阶段来打。第二章 一场影响国家命运的大会战    余秋里主:改变石油工业落后面貌在此一举。我们必须下定决心,背水一战,全力以赴,尽快拿下这个大油田。    当时组织会战队伍,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拔萝卜”,二是“割韭菜”,三是“切西瓜”。    萨66井、杏66井、喇72井相继喷油,令人振奋地显示出一个大油田的轮廓。    周恩来预见到石油会战将是一场大仗、恶仗,强调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解决会战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随着几万大军挥师北上,会战指挥部机关来萨尔图,在几间闲置无用的牛棚里安下了家。    万人誓师大会由余秋里主持。康世恩代表石油部党组下达了第一战役的作战任务。第三章 从千难万难中锤炼出的大庆精神    没有水开不了钻怎么办?王进喜说“有也上,无也上,创造条件上!就是尿尿也要开钻!”    会战队伍从学铁人,到学“五面红旗”,很快又发展到“百面红旗”。    全油田形成了视第一性资料为生命的良好风气,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指挥部决定发挥人多优势,发动职工自己动手,建造“干打垒”解决过冬难题。    职工长期吃不饱肚子,很多人得了浮肿病。指挥部决定:第一把手抓生产,又管生活,第二把手专管生活。    全油田大搞规范化管理。各勘探队、钻井队、采油队积极行动。随之产生了“三老四严”和“四个一样”。    在大庆,薛桂芳、吕玉莲、王秀敏、杨晓春、丛桂荣“五把铁锹闹革命”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第四章 黑龙江:石油会战的大后方第五章 毛泽东发出号召:工业学大庆第六章 学大庆带来中国工业新气象第七章 大庆靠“两分法”继续前进第八章 十年内乱:学大庆运动面临严峻考验第九章 粉碎“四人帮”工业学大庆再掀高潮第十章 改革开放开新局,工业学大庆渐渐尘埃落定第十一章 以更开放的胸襟,赋予大庆精神新的内涵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4.挑战“黄油”论  与中国脆弱的石油工业相伴随的,还有一个西方石油地质界强加于中国的“贫油”理论。  石油深藏于地下。为了找到油,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很早就开始研究石油的成因问题。1864年,加拿大著名石油地质学家亨特第一次提出了石油成因理论。他详细阐明了低等海洋生物可能是石油的原始母质,在北美古代岩石中,曾产生沥青的有机物质或是由海洋植物衍生而来,或是由海洋动物的残余物衍生而来。此后,绝大多数西方石油地质学家都认为,几乎所有石油都产生于海相沉积物中。他们认为,海相沉积盆地易于生油,而陆相沉积盆地不易生油,因为陆地森林更易生成煤层。  这种海相生油的理论就把中国划在了贫油的圈子里。由于中国大地构造大都属于陆相沉积,于是许多西方学者便认定中国的陆相沉积环境不可能形成大油田,由陆相贫油推导出中国贫油的结论。  最早提出中国“贫油”理论的是两个到延长油田考察的美国人,他们的中文名字分别叫马栋臣和王国栋。此后,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组织地质专家,对我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河北、东北和内蒙古部分地区进行为期一年半的石油调查勘探,并钻井7口,结论是:“从整体来看,石炭纪以后的地层,主要是陆相成因,绝大部分地层缺乏能够生成大量石油的富含有机质的页岩,适当盖层很少,因为以沙盖为主的地层易于造成石油的散失,而不利于石油的聚集。”通俗些说,就是中国的地质构造不会有大油田。这一结论对世界影响很大,它更印证了中国贫油的理论。  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地质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勃拉克·韦尔德也到中国进行石油地质调查。1922年2月,他在美国矿冶工程学会举行的年会上发表题为《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的论文,认为“中国东北地区也和华北地区一样,不会大量含油”。  与中国的仁人志士坚持不懈地发展民族石油工业几乎同时,一些中国的地质学家也向中国贫油理论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挑战。1923年,中国石油地质学家王竹泉去陕北进行石油地质调查,他根据采到的鱼化石,纠正了美国地质师马栋臣对地层划分的错误。1931年,王竹泉又与潘钟祥等调查侏罗系与三叠系的接触关系,次年继续在绥德、清涧、延川、延安等地进行地质普查,其调查成果成为后来潘钟祥创立陆相生油理论的基础。1928年,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也批驳了“陆相无油”和“中国贫油”的理论,他说:“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中国西北出油希望虽然最大,然而还有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以后,他又提出了“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的‘摸索’工作是值得进行的”,“通过深钻和地震的方法,可以揭露出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等论点。  1941年,潘钟祥根据西北和四川发现的油气情况,并参考了莱亭格尔论文中关于美国科罗拉多西北部的泡德瓦胥油田石油产自陆相始新统砂岩中的实例,发表了《中国陕北和四川白垩系的非海相石油》一文。文中明确提出了“陆相生油”学说,指出:“石油不仅来自海相,也来自淡水沉积物。”1947年,阮维周在《东北石油资料及石油工业》一文中,分析日伪找油失败的原因后认为,在东北是能够找到石油的。1948年,翁文灏在《中国石油地质概论》中,又把松辽盆地列为具有含石油远景的地区。  中国地质学家的上述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陆相生油的机理和石油分布规律,为陆相生油理论的最后确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并没有能够真正推翻中国贫油的结论,直到1950年美国出版的《石油事实与数据》统计中,还把我国同日本、澳大利亚、土耳其等国,一并列为石油远景最差的国家。  中国是否贫油,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只有找出石油储量并最终从地下搞出大量的石油,中国人才能真正摘掉“贫油”的帽子。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并使用石油的国家,但到了近现代,中国的石油工业却远远落在别人的后面。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都给予石油工业很大的支持,对石油工人抱着殷切希望。石油工业是惟一没有完成“一五”计划的单位。本书将向读者介绍大庆油田是怎样一步步引领中国工业走向成功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工业学大庆始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