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满分作文思维秘诀破译

出版时间:2007-10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雷友发  页数:374  字数:298000  

前言

  综观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满分作文频频见于网络、杂志和报端。这些满分作文集中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具有独创性的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案、新问题,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我们以为,作文写作水平的高低,更多地体现在写作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如审题就是考查思维的理解力、拟题就是考查思维的概括力、立意就是考查思维的严密性与深刻性等。即便是语言的组织也是与思维密切关联。因此,作文的写作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写作思维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思维的方法。它和单纯的技巧运用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技巧限于特定情境,而思维方法则是最为根本的东西,简单地说思维方法就是人们思考、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考生只有掌握了这些最为根本的东西,就能无往而不胜,否则就会存在着极大的偶然性。

内容概要

本书从高考满分作文思维的各种方法入题,内容极为新颖,包括选材、拟题、立意、语言、修辞、逻辑等等方面的技法技巧,对广大中学生特别是高考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升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荟萃高考满分作文,介绍考场应试技巧,指导语文学习方法,逐篇评析文中精妙。

作者简介

雷友发,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湖北省骨干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湖北省中学语文专业研究会会员,武汉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写作学会会员。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全围写作类核心期刊、中国写作学会会刊《写作》杂志特聘高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编 规矩方圆,让你的作文向满分靠拢  全国高考作文命题风向标  高考作文更加注重思维过程的考查  高考作文的六条“清规”  高考满分作文拒绝虚拟 第二编 总揽全局,让你的作文立意一举定乾坤  作文立意与思维方法  观察 思考 创新  立体观察与生动再现  作文,因生活而精彩  巧妙取材出好文  亮出你鲜明的个性  写出你的真实感悟来  胜数在于运筹帷幄中 第三编 量身制作,让你的作文个性更加阳光  记叙文,缘于情动我心  散文,缘于真情实感  小说,缘于典型、形象化  想象作文,缘于现实演绎  议论文,缘于对问题的深刻思考  读后感,缘于先读后感  文艺评论,缘于对作品独特的解读  议论性散文,缘于情理 第四编 精装巧扮,让你的作文形式更加靓丽  开头:“凤头”制作八法  结尾:编 筐编 篓,重在收口  过渡:瞻前顾后巧“缝合”  照应:聚焦思维,策应全篇  拟题:大红灯笼门前挂  题记:画龙点睛的笔墨  语言:出彩更美丽  语言:平实质朴也美丽  留白:再造想象的的思维空间 第五编 显旨居要,让你的作文主题旋律更加彰显  高考作文选材突破之技法  高考作文阐释话题之技法  高考议论性散文快速入题之技法  高考作文扣题之技法 第六编 情动辞发,让你的作文描写更加精彩 第七编 荡气回肠,让你的作文文脉更加合理 第八编 厚积薄发,让你的作文思维更加新潮

章节摘录

  第二编 总揽全局,让你的作文立意一举定乾坤  作文立意与思维方法  凡写文章,少不了古往今来,天地上下,不受时空限制地展开联想、想象,概括地讲,这种“联想和想象”就是创造性思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就是这种思维的表现和结果(刘勰《文心雕龙》)。可是,不少中学生作文审题立意中常囿于问题思考的单向思维。一题到手,宁可老生常谈也不愿换个角度思考,甚至宁肯钻进死胡同也不愿别开洞天。因此,他们常有“山重水复”的苦衷,却少有“柳暗花明”的欣慰。究其所以,其源盖出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局限。下面就和同学们谈谈作  文的立意与思维的方式。  一、作文立意与纵向思维、逆向思维  作文写作中的续写和扩写常常要用纵向的思维方法立意。纵向思维,也叫正向思维。它是发现一种现象之后,为探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联想。作文时的纵向联想,就是充分利用知识与生活的积累,在感情的驱使下对文题进行想象。这种思维常常是通过对原作的再造想象。在不违背事理的前提下,丰富故事情节,深化作品主题或凸现人物性格。  以鲁迅的《孔乙己》为例:如果顺着孔乙己“的确死了”的方向作纵向思维,那么,就可以想象出孔乙己被另一个举人的家丁打死了;也可以推测他是走投无路,跳河自尽了;还可以拟想成孔乙己沦为乞丐、冻死在街头……因为这些“死”的形式虽然各不相同,却没有哪一种“死”不是作者的创作意图所在和孔乙己命运的必然归宿。  仍例,福建考生高考满分作文《箭锋上的友情》,对传统故事“草船借箭”作逆向思维,创新立意。文章在前面写吴蜀双方共合一计,决定“火攻”的同时,向曹操借箭十万支,而实际数量又不足,“诸葛亮摇着鹅毛扇陷入了沉思:明日就要交箭了,周瑜视我如眼中钉,肉中刺。这可如何是好。”极力渲染周瑜的妒忌贤能、气量狭小。至此,文章笔锋一转作逆向思维写道:  第二天的军机会上吴、蜀双方气氛十分紧张,张飞瞪着铜铃眼,赵云握着长枪,紧紧站在孔明身旁,看来他们已经做好拼死保护孔明的准备。“孔明兄,时限已到,交箭吧!”周瑜说。“拿箭!”一声令下士兵们扛上了箭,孔明觉得不对,细细一点10万支,不多也不少。“这……”孔明纳闷了。周瑜走上前来递给他一支箭说道:“好!不愧是卧龙先生啊!”  孔明盯着周瑜递过来的那支箭,愣住了……  原著诸葛亮草船借箭,写周瑜气量狭小嫉妒孔明欲置其于死地而后快,本文反其旨而立意,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周瑜形象,他不仅善于谋略而且爱才惜才,在危难之中拯救孔明。全文多处伏笔为后文笔锋逆转创造了有利条件,使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可谓逆向思维立意的典例。  写作过程中的“打破常规,创新立意”常常要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逆向思维,心理学家称之为“逆向发明法”或“反面求索发明法”。它往往是在已知某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功能之后为探索它的反面的未知性质而进行的思维。通俗地讲,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或已成定论的观点“反过来想一想”,在一种逆反心理的支配下,不唯上,不唯书地寻求一个相对合理的完全新奇的世界。如果说“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形式,那么,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则是“求异思维”的主要内容。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说:“文以反常合道为趣”,所谓“反常合道”,即是指文章的形式及思维方法可以反常运用,但是,思想内容却要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如我们在学习西汉贾谊的《论积贮疏》时,有同学对其中的“农本”思想作逆向思维,写出了《本末可以倒置》的文章;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写出了《“旁观者”未必清》的文章。由此,我们应该得到这样的启示:逆向思维,因为它是从原结论相反的方同去探索新的答案,所以容易令人耳目一新,产生振聋发聩的效厦;但是,必须明确,言之成理并富于时代特征,是我们恪守不渝的思维原则。  二、作文立意与多边思维、类比思维  写作过程中的“立意角度”选择常常要运用多边思维的方法。多边思维,即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找出客观事物不同侧面的不同属性,以分析它不同的“折光”。这种“横看见岭、侧看见峰”的思维就叫做多边思维或多角度思维,也称平面思维或横向思维。任何事物,就其特征来讲,往往是多侧面的、立体的。换而言之,无论什么事物都是一个“多边体”,只不过是有形和无形的区别或具体和抽象之分。所以,人们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巧用它的一个侧面来满足自己的表达需要。以“水”为例:孔子取其“流逝疾速”的一个侧面,站在河岸上感叹时不再来说:“逝者(时间)如斯(流水)夫!”(《论语》)庄子取其“清白明澈”的一个侧面,对交游作褒贬谈:“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甜酒)。”(《庄子》)李煜取其“源远流长”的一个侧面,哀愁无限地沉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鲁迅则取其“笑里藏刀”的一个侧面告诫人们:“火能烧死人,水也能淹死人,但水的模样柔和,好像容易接近,因而也容易上当。”(《花边文学?水性》)  仍例:鸟类评语  一日,鸟类王国派出两个考察组,分别对苍鹰、麻雀、喜鹊、乌鸦进行工作考察。  第一组的考察结果是:  苍鹰:性格孤傲,没有群众基础。  麻雀:爱闲言碎语,喜欢搬弄是非。  喜鹊;说话没有原则,好人主义严重。  乌鸦:爱说别人的坏话。  第二组的考察结果是:  苍鹰:业务水平高,进取精神强。  麻雀:能深入基层,群众基础好。  喜鹊:善于团结同志,群众反映好。  乌鸦: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  可见,同一事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人和事物,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就是多边思维的特性。由于多边思维具有创新的实际价值,所以,人们常常通过多角度思维,对同一事物进行不同的联想、不同的评论、不同的发  挥。  写作过程中“比较立意”常常要运用类比思维的方法。类比思维,是由一事物引申开去,类推别的事物,进而找出两者间异同点的联想活动。如果说,从不同的侧面看待同一事物的多边思维是一种单体的多角度思考,那么,将这一事物的某个侧面同另一事物的相关侧面作比照的类比思维则是一种多体的横向思考。科学家贝佛里齐说:“独创常常在于是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点。”正是因为这样,鲁班被带齿的叶子划破了手而发明了锯;富兰克林把电的运动和传递同液体流动现象比较认识了电的特征;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也是这样。如果说这些发明在于通过类比而异中求同,那么,作文立意则可通过类比而同中求异,从而为我们的作文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天地。  例1:  煤,静静地、静静地燃烧,红色的火焰哟轻快地欢跳,为人类献出全部热能却不去炫耀。竹,刚塞进炉膛,就哔哔剥剥地吵闹,唯恐人们不知道它的“功劳”。  (《煤和竹》)  例2:  “刺和蜜这两样东西都有,蜜蜂才成为蜜蜂!蜜蜂使我想起既能辛勤劳动,必要时又能战斗的人。这样的人既是善良的,又是英勇的。他们不是喝血者,不是寄生虫,不是强盗,也不是懦夫;他们是真正的人。”  (秦牧《花蜜与蜂刺》)  上述两个例子,例1将煤与竹类比,例2将蜜蜂的刺、蜜和辛勤劳动又能战斗的人类比,其褒贬不言而喻。  三、作文立意与发散思维、集中思维  写作过程中“论证观点”常常要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发散思维,是通过多种渠道,从四面八方地扩散开去,在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的分析或比较中寻求新答案的思维活动。它包含了深入联想的“纵向思维”,反面联想的“逆向思维”和分开联想的“横向思维”,所以,也叫“多向思维”、“辐射思维”或“立体思维”。摆脱经验的“思维定势”是发散思维的特征。请看2006年全国高考湖北考生写的满分作文《体味“三”字真谛,把握三角形的支撑》的开头:  在同一平面内,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顺直连接后就构成了三角形。古代埃及法老利用了这三角形的稳固、坚定、耐压的特点,创造出了金字塔这一世界奇迹。金字塔依三角形的定律以其独特的构造,支撑起了那永久的压力。  参天大树挺拔耸立,枝繁叶茂,正是来自于深扎大地的根与干构成的三角形的支撑。所以,根死树必枯。  凌云高楼巍峨壮观,气势撼人,正因为那来自坚实基石构成的三角形无语的支撑。所以,基陷楼必危。  刚强的柱石支撑起了百年不倒的大桥,坚韧的钢轨支撑起了呼啸奔驰的列车。因为它们都得益于三角形结构的支撑……  文章开篇紧扣“三角形”运用发散思维形式展开联想:古埃及的金字塔、大树、高楼、大桥、列车继而推及演员、学子等事物和人都因为“三角形”的支撑。本文构思虽不奇特,但是作者运用了大量典型的事例进行发散思维列举铺排,颇有辩证力量。  写作过程中“提炼主题”常常要运用集中思维的方法。集中思维,它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筛选、提炼、“聚焦”的思辨活动。无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还是从反映论的角度看,这种思辨活动,都要求把理性的思考和定性的辨析紧密结合起来。因为理性的思考强调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而定性分析,则注重对事物的认识由共性深入到个性,以找出事物的区别和联系。所以集中思维也就是理性思考与定性分析的过程。  仍例《体味“三”字真谛,把握三角形的支撑》,文章开头运用发散思维展开联想,继而收缩“聚焦”到意志、目标、追求构成的支撑人生的“三角形”:  台下十年功,支撑起台上一分钟;读书十年苦,支撑起一朝天下名。这里面难道就没有“三角形”的支撑吗?回答是肯定的。没有意志、目标和追求这三点组成的“三角形”的支撑,谈何成功;失去意志、目标和追求这一“三角形”的支撑,耀眼的光辉怎么不会黯然失色?  在通过集中思维后作者的立意凸显出来,接着用司马迁、越王勾践、举重运动员的成功事例论证支撑人生“三角形”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配合运用,有着因果之间的联系。在写作过程中的运用是:发散思维的“想”,要撒得开,集中思维的“写”要收得拢。同时“撒开”与“收拢”过程的不断往复,给我们留下了一条全面挖掘与集中提炼的构思轨迹:  扩散——集中——再扩散——再集中……  总之,无论是写作过程中的纵向思维、逆向思维,还是多边思维、类比思维,抑或发散思维、集中思维,都不是孤立或单独运用的,往往需要综合使用。我以为什么技巧、技法无不是思维方法的巧妙运用。掌握技巧、技法只能解决写作过程中的“标”,掌握了思  维的方法才能解决写作之“本”。  贰、观察-思考一创新  从写作思维的内部规律看,作文写作活动的本身,实际上是主观同客观的辩证统一。即是客观的“物”、主观的“情”,主观与客观融合统一而状物抒情、叙事及评理的“辞”的统一。情有所依,辞有所实,则须依赖于物。其中所指的“物”自然是社会生活与自然景物。  对于中学生来说,还应包括间接积累的书本知识。因此,我们作文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客观地观察,主观地思考,并且将观察与思考两者统一起来的创新劳动的过程。  一、观察社会。思考生活  老舍曾经说过:“写作品不仅仅需要临时观察,更需要随时留心,随时积累。”看来观察是写作的前提。如果只观察而不思考,那么,大千世界的二切便成了过眼烟云;倘若只思考而不观察,再多的思考也不过是空想或胡思乱想。所以,我们既要勤于观察社会,更要善于思考生活。只要我们拉开历史的帷幕就会发现,大凡有重大贡献或发明创造的人或文豪巨匠,他们无不是勤于观察、善于恩考的典范。著名作家陆文夫用实证的例子不仅说明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更是再现了观察和思考的过程:  比如说,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人,生着一张极其扁平的脸,这脸扁得出奇,引起了好多人的注意。一般人只是产生了一种感觉:“嘻,这张脸真稀奇!”除此不会再想下去。善于思考并赖以捕捉形象的人则不然,他会接着往下想:稀奇在何处?还少不了要再度观察那张脸,直到有新的发现:原来那眼睛像两条缝,嘴巴是一条直线,鼻子尖从脸平面上并没有凸出来多少,有了这个再度观察的新发现后,他会以此为据又一次思考:“这脸,像什么呢?”即使当场想不出,事后也非得想出个结果不可。“真像一面紧绷绷的皮鼓,鼓上被小刀戳了三条缝,挑出了两个眼子!”就这样,经过对那张扁平脸的不断观察和反复思考后,不仅留下了这张脸的深刻印象,而且能用文字把它呼唤出来了。  陆文夫描述的上述过程实质上是观察——思考——再观察——再思考。由此看来观察和思考两者是不能偏废的。  二、感受生活,提炼主题  俗话说:“留心处处皆学问。”这“学问”便大有观察与思考的文章可做。黑格尔曾说:“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即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怎样才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必须详细地观察你想要表达的一种东西,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从其中发现迄今为止还没有人看到与说过的那方面”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全国高考满分作文思维秘诀破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