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间谍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乔比•沃里克  页数:248  译者:王祖宁  
Tag标签:无  

前言

预演“豺狼”情报汇报会    10天来,美国中情局的一队人马一直在等着那位神秘的约旦人露面。从12月中旬到圣诞节前夕,屋外冰天雪地,屋内的中情局官员们只能裹在毯子里瑟瑟发抖,重复一些老掉牙的笑话,一杯接一杯地喝着劣质咖啡,或者就着塑料杯呷几口白酒。他们计算着远处迫击炮进攻的次数,一边研究轰炸伤亡的报告,一边倾听运送伤兵的黑鹰直升机发出的沉闷轰鸣。能做的,除了等待,还是等待。    圣诞节的早晨,一阵凛冽的寒风不期而至,这里仍然不见丝毫动静。一名官员树起一尊耶稣诞生的陶瓷雕像充当圣诞树,从家中寄来的包裹里装着的姜饼已经变成了碎屑。他们直直地望着这尊雕像,分食了姜饼。    12月30日,也就是他们守在这里的第10天,眼看一年将尽,终于有消息传来——那名约旦特工已经上路了。他身穿着当地的部族服装,戴着深色的墨镜,驾驶一辆汽车,避开塔利班的巡逻人员,穿越巴基斯坦西北部崎岖不平的山区,沿着通向阿富汗边境地势险要的公路,一路西行而来。    迄今为止,没有一名美国官员见过这个绰号“豺狼”、 如幽灵般的线人,据说他的真实姓名只有十几个人知道。这名神秘的特工曾经打入“基地”组织,所窃取的秘密信息就像黑夜里的一道闪电,让中情局总部的高官眼前一亮。根据约定,阿富汗时间当天下午3点,巴拉维将走出阴影,来到中情局在霍斯特的秘密基地,一栋用加固混凝土建造起来的灰色建筑。    在得知巴拉维即将到来的消息后,分析人员立即开始进行最后的准备。刚刚上任的霍斯特基地负责人马修斯来到阿富汗尚不足3个月,几天以来,她一直为这次行动备感焦虑。马修斯派出几名助理,对录像设备和有线装置进行检查,并预演即将持续到深夜的情报汇报会。    马修斯亲自监督他们的工作,虽然精神高度紧张,但她却十分自信。她今年45岁,一头棕色的短发从中间分开,显得精明干练。作为中情局反恐资深人士,对于“基地”组织及其狂热信徒,她也许比中情局的任何人都更加熟稔。事实上,她对这些人的了解甚至超过了对弗吉尼亚州弗雷德里克斯堡家长教师联谊会的了解,而弗雷德里克斯堡正是她孩子上学的地方。    马修斯性格倔强,不苟言笑。她就像中情局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深受上级赏识。当她决定放弃安逸的生活,离开自己的家人,接受这项危险任务时,就连她最亲密的朋友也认为她一定是疯了。尽管很多人都不理解她,她还是坚持己见。无可否认,马修斯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提高。在此之前,马修斯从未在战区任职,更不用说应付像约旦双面特工这样的复杂局面了。但她不仅聪明过人、足智多谋,而且得到了中情局高层的大力支持。这些高级官员正在弗吉尼亚州的兰利总部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迄今为止,他们的建议只有一个:要像迎接贵宾那样迎接巴拉维的到来。虽然保安队伍中的一些特种部队老兵对安全方案颇有微辞,但马修斯还是签署了这项方案。她最担心的不是如何保障这名双面间谍的人身安全,这件事情自有那些荷枪实弹的卫兵负责,而是如何保证他的秘密身份不泄露出去。除了已经前去迎接巴拉维的司机,霍斯特基地的工作人员中还有几十名阿富汗人,如果被他们当中的任何人看到了这名间谍,后果将不堪设想。就连在前门把守的卫兵也接到命令转过脸去,以免看到巴拉维。    马修斯为这次会面挑选了一个安全的地点,位于霍斯特的秘密基地。这栋灰色的混凝土建筑是中情局内部秘密基地的一部分,四周不仅有高墙阻隔,还有配备突击步枪的职业保安把守。这栋建筑是专门为会见线人设计的,一侧还搭起了大型天篷,以便有人员进出时遮挡外界的视线。这里被中情局的官员层层封锁,“基地”组织的间谍绝不可能伺机窥探。届时,有关人员将对这名约旦来客进行搜查,确保他身上没有隐藏着武器或窃听器,以及任何其他可疑的蛛丝马迹。随后,巴拉维将详细陈述自己匪夷所思的经历。如果他不是已经向中情局提供了令人瞠目的证据,没有人会相信他将要讲述的故事。在一段录像中,巴拉维经出现在“基地”组织2号人物、神秘莫测的埃及医生艾曼·扎瓦赫里的身旁,而后者正是包括2001年“9·11”袭击事件在内的数十起恐怖阴谋的策划者之一。现在,巴拉维即将带领中情局深入扎瓦赫里的巢穴。    情况汇报结束后,一名医生将会检查巴拉维的健康状况,然后由技术人员为他配备相关设施,以便执行接下来的危险任务。直到那时,所有人才能松一口气,吃点东西,甚至喝上几杯酒。    此外,巴拉维还将收到一份出人意料的礼物——一个生日蛋糕。    马修斯得意地发现,这名约旦人在圣诞节当天刚满32岁。事实上,巴拉维的父母本来准备为他取名为“艾萨”,也就是阿拉伯语的“耶酥”,但后来却改变了主意,决定将他命名为“巴拉维”(巴拉维的名字)。在阿拉伯语中,“巴拉维”的意思是“勇士”。此时,巴拉维正朝着霍斯特方向疾速而来,而他将成为中情局数年来收到的最有价值的一份圣诞礼物。由于这次行动可能为情报工作带来重大突破,因此中情局已经事先就此事向总统作了汇报。    在等待这名约旦特工的同时,马修斯的脑海中接二连三地冒出了许多疑问:这个人究竟是谁?扎瓦赫里不仅离群索居,而且周围警备森严,他怎么可能接近这名“基地”组织的头目?虽然巴拉维身上有太多令人疑窦丛生的地方,但是马修斯已经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她既不能退缩,也不能失败。    巴拉维将受到相当高规格的礼遇。由于这座位于阿富汗东部的前线基地条件极为恶劣,他们竟然找不到一根生日蜡烛。但是,巴拉维仍将得到属于他的生日蛋糕。    前提是,他必须在这里出现。

内容概要

  是什么让美国、约旦和“基地”的三重间谍走上了人弹绝路?  又是什么让中情局遭受了62年以来最惨重的悲剧?  2009年12月,美国中情局负责追捕恐怖分子的一群高官齐聚阿富汗的一个秘密基地,准备迎接一位近来声名鹊起的超级特工——打入“基地”组织高层的约旦籍双面间谍胡马姆?巴拉维。几个月来,巴拉维深入恐怖组织内部,透露出不少惊人内幕。这一次,他承诺要将中情局带往美国头号敌人本·拉登的藏身之处。然而,刚刚跨出车门,巴拉维立刻引爆了身上重达30磅的炸弹,致使7名特工当场遇难,造成了中情局62年来最惨重的一次人员伤亡。  在《三重间谍:打入中情局的“基地”鼹鼠》一书中,普利策奖得主、著名记者乔比?沃里克将我们带入了中情局与“基地”组织之间的暗中对决。在这场战争中,无人驾驶飞机和激光制导导弹面对的是敌人在美国城市中大开杀戒的阴险企图。然而年轻的巴拉维却左右逢源,小心翼翼地周旋于这两方之间,无论是冷酷无情的恐怖分子,还是老谋深算的情报高官,都对他深信不疑。  从约旦贫民窟到弗吉尼亚州中情局总部,从巴基斯坦荒山野岭间“基地”组织训练营到阿灵顿国家公墓里庄严肃穆的排排青冢,从仁慈的医者到疯狂的人体炸弹,全书悬念迭起,一段段珍闻秘史仿佛让我们踏上了一次扣人心弦的惊险之旅。正是因为“9·11”后中情局雪耻心切,才导致了这次重大失策,也使2009年成为中情局打击恐怖主义暗战历史上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充满了悲情和救赎色彩的一年,而作者对其间许多人物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令人过目难忘。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乔比•沃里克(Joby Warrick) 译者:王祖宁乔比•沃里克钻研国家安全事务已有16年,曾因报道了一系列有关政治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而荣获普利策奖,后又因报道国际核扩散威胁的消息而荣获美国国家事务最佳新闻解说奖。

书籍目录

序幕 打破铁则:会见非“常”间谍预演“豺狼”情报汇报会非“常”会面:CIA精英尽出神秘“豺狼”现身第1章 “基地”重现:死神再临“基地”死灰复燃,扬言血洗美国“老将”最后的礼物CIA迎来“外行局长”帕内塔?!第2章 “9•11”噩梦挥之不去酿成“9•11”惨剧的罪人一条升官发财的捷径?挑战男权世界第3章 谜一样的双面医生48小时内成为最危险的恐怖分子?是济世仁医还是嗜血狂人?约旦王子亲自调查激进分子竟是三高精英?一脚踏上不归路第4章 信徒的困境遭受灵与肉的双重折磨情可悯,法却难容无法摆脱的家族诅咒第5章 成为非“常”线人双面医生的危险关系真正的特工王子成为秘密线人第6章 中情局的“秘密武器”塔利班掌握了核武器?!死神局长帕内塔像邻家女孩一样的特工谁把脏弹送给了塔利班?定点清除行动第7章 新恐怖大亨马哈苏德之死顺利潜入塔利班三岔路前的挣扎:该何去何从?约旦情报局的赫赫战绩主动请缨比本•拉登更危险的人物猎杀马哈苏德第8章 反恐战争,任重而道远塔利班内斗升级,“基地”坐收渔利帕内塔的反恐新战略搜寻“基地”大人物屡遭惨败谁将成为恐怖大亨终结者?第9章 恐怖组织遗祸谁之过?最血腥的见面礼雄心勃勃的女主管大放异彩:抓获第一个“基地”头目鲜血铸就的霍斯特基地曾经心腹竟成今日大敌?反恐体系的秘密第10章 最出色的双面间谍一份令人匪夷所思的礼物质疑与希冀并存狼烟下的兄弟情“斯巴达人”拉邦特“基地”再袭已不可避免第11章 一个危险的决定“豺狼”再度传来好消息扎瓦赫里:“基地”站着的老大CIA必须亲自操控“豺狼”约旦情报局发出警告第12章 是“纸老虎”还是“铁打蝴蝶”?我的地盘我做主完美无缺的会面计划集体会见线人?冥冥中的告别第13章 “基地”布下死亡圈套赶制炸弹背心特殊价值惹来“基地”关注投敌所好:“基地”巧设圈套文弱医生走向人弹绝路第14章 不甘心的人体炸弹危险正在迫近拿命换钱的雇佣兵领路司机是阿富汗人?自愿执行殉教任务?第15章 线人的反噬线人的反噬回天乏术:汉森与马修斯殉难第16章 罹难者家属噩耗震惊美国高层最艰难的任务:通知罹难者家属陌生人打来报“喜”电话第17章 坚不可摧小人得志,语无伦次恼羞成怒,大开杀戒25场葬礼和悼念会反恐信念坚不可摧第18章 阵亡将士纪念日找到幕后元凶了追寻血案起因“基地”老三被击毙后记 本•拉登之死信使牵出本•拉登雪耻“9•11”:击毙本•拉登“9•11”以来全球特大恐怖袭击事件簿

章节摘录

“基地”死灰复燃,扬言血洗美国    近3年来,本·拉登及其高级头目的下落让海登每天都忧心忡忡。每到夜里,只要他还没有睡着,偏头痛就会如期而至。现在已经是他担任中情局局长的最后一个月了,但让他寝食难安的还有另一个奥萨马。在元旦结束之前,他必须就这个人的生死作出最终决定。    这个人就是基尼(奥萨马·基尼),人称“足球员”,也是近年来中情局疯狂搜寻的对象之一。这个面带稚气的恐怖分子来自肯尼亚,从前是一名足球运动员,凭借自己过人的资质,逐渐从一名卡车司机升迁为“基地”组织的高级行动策划人之一。当他正在准备部署对西欧发起下一轮袭击的计划时,中情局开始时来运转。    12月底,有特工在巴基斯坦西北部某镇发现了基尼一个得力助手的踪迹,于是立刻动用地面力量和高空暗中盘旋的无人驾驶机对其进行追踪。摄像头拍到他走进一个集市,坐下来喝茶,然后沿着崎岖不平的街道来到高处一所废弃的女子学校,有时候他会在那里待上一整晚。特工们不分昼夜地对他进行监视,想要弄清究竟是谁要来这里与他会面。当位于弗吉尼亚州兰利中情局总部的夜班工作人员鸣钟迎来2009年新的一天时,守在监视器旁的特工也感到他们终于胜利在望了。    在新年当天,“老将”海登本打算忙里偷闲休息一天,和家人一起放松一下,甚至参加一两场足球比赛,但电话突然响了起来,他不得不重新回到岗位上追踪恐怖分子。在他的地下办公室里,有一条昼夜畅通的保密线路直达总部,以便随时了解有关情况。海登反复思索着来自巴基斯坦的情报。    “继续监视。”他下令道。    直到深夜,仍然没有进一步的消息,于是海登决定上床休息。他打开电视,坐到床上。电视里正在播放迈阿密“桔子杯”的季后赛,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队把辛辛那提队打得落花流水。他躺了下来,尽量将注意力集中在比赛上。    今年63岁的海登怎么看都不像杀手。这位退休的四星将军曾经是空军部门的一名职业情报人员,而后升任国家安全局局长,掌管着美国庞大的海外窃听网络。2006年,乔治·W. 布什总统亲自挑选他担任两年来中情局的第三任局长——这个士气低落的情报机构亟需一位深谋远虑的长者来收拾残局,并且带领大家走出困境。一言以蔽之,在一系列有关中情局绑架和折磨恐怖分子嫌疑人的传闻闹得满城风雨后,海登的任务就是尽快恢复局里的稳定局面,甚至还包括枯燥乏味的繁文缛节。他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让中情局不再成为报纸的头条。“无论是消息来源还是报道主题,中情局都要置身于新闻之外。”在接受《华盛顿邮报》的采访时,他对记者说。    海登出生于匹兹堡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家庭,并且终生与这座工业城市保持着紧密联系。每逢秋季的周末,他就会回到杜基斯尼大学,为自己母校的“钢人队”加油助威。海登在进行比喻时喜欢使用体育词汇,虽然身为中情局局长,但他总是乐于在餐厅里与那些年轻的分析师们打成一片。在那些底层工作人员眼里,头顶稀疏、笑容可掬的海登毫无咄咄逼人之势,反而相当和蔼可亲。因此,发现和消除具体恐怖威胁的职责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海登的副手卡佩斯的肩上,此人乃是曾经在莫斯科与前苏联克格勃斗智斗勇的传奇人物。    而现在,已经是海登走马上任的第三个年头了,他需要应对的是中情局有史以来最残酷最血腥的一场战役。“9·11”恐怖袭击过后,中情局开始全力以赴追捕本·拉登及其追随者,以期将其生擒活捉并监禁审问,而现在的目的已和当初大不相同:无论在任何地方发现恐怖分子及其扈从,都格杀勿论。中情局也逐渐建立起一支无人驾驶战机——“捕食者”组成的机群,并且可以通过遥控操作其发射导弹。2008年夏,随着布什政府的任期进入最后几个月,中情局出动了大批无人驾驶机,对“基地”组织发起了全方位的进攻。数周之内,恐怖分子的多处藏身点和训练营被导弹夷为平地,而这些行动的幕后指挥者正是海登。    这一转变经历了数年。在第二届任期内,布什政府把大批兵力和物资都倾注在伊拉克战场上,因而“基地”组织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山区获得了卷土重来的机会。2001年底,一蹶不振的阿拉伯散兵游勇大都从阿富汗销声匿迹,如今却重新聚集到了他们昔日主子本·拉登及其首席战略家艾曼·扎瓦赫里的麾下,那些被俘被杀的头目也早已被野心勃勃的新一代取而代之。他们悄无声息地在位于两国交界处地形复杂的真空地带建立起庇护所,开始筹措资金、招兵买马,阴谋策划对美国和西欧进行新一轮袭击。中情局的窃听系统截获了一段嘈杂含混、语气不祥的对话,大意是他们准备以民航客机、购物中心、旅游胜地和大型宾馆为袭击目标进行监视和演习,而这是大多数美国人都难以察觉的巨大威胁。    截至2007年,“基地”组织制造破坏的能力几乎能够与2002年以前的巅峰时期相媲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破坏能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基地”组织在联合了巴基斯坦的部分极端组织之后,开始在北非、伊拉克和阿拉伯半岛建立分支机构。“基地”组织的鼓吹者利用互联网的巨大力量,通过网站和聊天室向数百万穆斯林传播他们的仇恨种子。大量资金和人员开始涌入巴基斯坦西北部,以及从也门到东南亚地区的分支机构。杰哈德刚刚招募到的很多新人都持有西方国家的护照,他们能够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潜入美国和欧洲国家的首都。有些人甚至长着金黄的头发,肤色也很浅。    2008年初,当海登对世界局势进行评估时,这一情景着实让他心惊肉跳。在白宫每周的情报汇报会上,他开始向乔治·W. 布什总统敲响了警钟。    “现在,这已经对本土安全构成了真正的威胁,”海登在一次造访椭圆办公室时告诉总统,“另一起类似‘9·11’事件的恐怖袭击已经不可避免,而这起袭击将来自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区。”    海登指出:“为了防患于未然,美国必须主动出击。”这就意味着,美国要在“基地”组织的家门口巴基斯坦扰乱他们的通讯,剿灭他们的首领和战地指挥,捣毁他们的巢穴。根据法律规定,只有中情局才有权对巴基斯坦内地的目标进行打击,而他们也已经掌握了开展这场战役的利器——“捕食者”。现在正是中情局这种无人驾驶捕猎飞机冲出樊笼、大显身手的最佳时机。    对于海登的观点,布什及其顾问表示理解。众所周知,问题就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虽然是美国最可靠的盟友之一,但却公开宣布,无论袭击目标是什么,都反对外国导弹对其本土发动袭击。巴基斯坦官员认为,美国的空袭只会加剧恐怖主义问题,让普通的巴基斯坦人变得更加激进,迫使他们加入极端势力。在这一点上,美国的一些反恐专家也持有同样的看法。巴基斯坦情报官员曾在私下场合指责美国人对两件事情过于执迷,从而引发了巨大的危险。这两件事情一是过分依赖代价高昂的技术设施,二是过度关注本·拉登,而后者显然是一种荒谬的做法。    “‘基地’组织并不是非常强大,但你们却把它变成了一个3米高的巨人,”当布什政府代表团来访时,巴基斯坦的一名政界高官曾经这样说道,“一小撮‘基地’组织的主要头目怎么可能对世界上最大的帝国造成威胁?”    最终,巴基斯坦领导人还是同意让“捕食者”发动数量有限的攻击。至于在什么时候发动攻击,几个月来,华盛顿和伊斯兰堡却始终争执不下。原则上,如果中情局发现了一个潜在的目标,只有经过两国政府同时批准,有关人员才能采取行动。然而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几乎不会发生。曾经参与此事的一名前美国国家安全官员说道:“如果你要请求批准,得到的回答只有三种:‘不行’、‘让我们考虑考虑’或者‘哎呀,目标怎么不见了?’”整整一年过去了,在巴基斯坦打击“基地”组织的行动没有取得任何重大成果。海登向白宫抱怨说:“2007年我们一无所获。”    P14-18

后记

信使牵出本·拉登    由于急于对“9·11”事件进行报复,中情局在巴拉维一案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但是,同样的心态却让中情局在2011年5月1日赢得了一场胜利。在马斯里被击毙近一年后,本·拉登的人生也画上了句号。    中情局发现,本·拉登的藏身之处不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尘沙漫天的边境地区,而是在巴基斯坦一个名叫阿伯塔巴德小镇上。这里是一个山谷,绿草如茵,气候宜人,距离阿富汗边境仅有半个小时的车程,不仅建有很多购物中心,还有一座一流的高尔夫球场。本·拉登的追随者为他盖起了一座宫殿般的庭院,并且在四周筑起了高达3.6米的围墙,墙头布满了锋利的铁丝网。这里既没有中情局无人机的骚扰,也没有来自左邻右舍的窥探。    2005年,本·拉登带着5名妻子中的3名和18个孩子当中的至少两个来到了这里。这所住宅没有电话,也没有互联网,但有一座带有顶篷的花园和一个高达2米高的阳台。这名恐怖大亨既可以在晨问到花园中散步,也可以独自在露台上沐浴阳光。他的卧室在第三层,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一片甘蓝菜园、正在啃食青草的牧牛和远处崎岖的山峰。卧室内的卫星电视还可以收看阿拉伯语的电视剧和新闻节目。2011年3月,也就是本·拉登来到这里的第6个年头,他悄无声息地度过了54岁生日。这名“基地”组织首领的头发日渐灰白,腰部也越来越臃肿,一度包举宇内的勃勃野心现在却被禁锢在一个仅有足球场大的庭院中。然而,本·拉登不知道的是,就连这座小小的庇护所也即将烟消云散。    在过去的近10年中,在距离此处几千公里以外的一个郊区,中情局的数十名情报人员一直在搜集和研究有关数据。当他们把一小片一小片的数据拼起来以后,他们就有可能解开当代最令人困惑的一个巨大的谜题。自“9·11”恐怖袭击发生以来,这是中情局第一次知道,他们要去哪里追捕本·拉登。    他们循线索进行追踪,足迹踏遍了3个大洲。在巴基斯坦,安全队部抓获了“基地”组织的两名中层行动人员,而后者对该恐怖组织的内部结构有所了解。随后,在中情局位于东欧的一座秘密监狱中,一名恐怖分子吐露了一个不完整的人名。接着,在弗吉尼亚州的兰利,马修斯及其反恐小组的同事对所有相关数据展开了搜索,以找到其中的模式和联系。2007年的一天早上,中情局的高级反恐顾问向时任局长的海登汇报,他们有可能获得了一个重大发现:中情局已经得知“基地”组织一名心腹信使的姓名,而此人是本·拉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者。剩下的事情就是找到此人,然后等着他把中情局带到本·拉登的门口。    “我想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个办法。”一名情报人员向海登表示。    海登知道,寻找本·拉登信使的任务有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在与乔治·W.布什总统及其国家安全顾问举行例会时,海登详细阐述了他们的最新发现。诚然,中情局还有其他的线索,但其中的有些线索与其说是情报消息,不如说是捕风捉影,海登心想。这条线索虽然大有希望,海登警告说,但还不足以称之为一次突破。    “很少能够听到有人说‘我找到了’,”海登说,“这项行动就像在大海里捞针。”    事实上,令人痛苦的是,寻找这名信使的行动进展得异常缓慢。“9·11”袭击发生后,此人曾经引起了中情局的注意。当时,调查人员得知,本‘拉登更喜欢通过私人信使传递信息,而不是依赖电子邮件或者电话等电子设备,因为后者极有可能被人追踪。随后,中情局抓获的几名阿富汗恐怖主义者提到,本·拉登尤其喜欢一个年轻的普什图族信使。这名信使是一个商人,在“基地”组织内的教名是阿布·艾哈迈德·科威迪。数年后,中情局取得了一系列幸运的突破,并于2004年和2005年逮捕了“基地”组织在巴基斯坦的两名行动人员。直到此时,中情局才得知这名信使的真实姓名——艾哈迈德,但仍然不知道此人身在何方。    2007年,在海登的率领下,中情局对这名神秘的信使展开了大规模的搜索行动。国家安全局利用其庞大的计算机网络和全球窃听系统,开始从电话和互联网上搜寻这个名字。在中情局的反恐中心,汉森带领的定点搜索团队对这名信使进行了分析,然后开始从审讯记录中查找所有与此人有关的线索。2009年底,这项行动仍在继续,但在霍斯特,马修斯和汉森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另一个有可能将他们引向本·拉登的人物,即约旦间谍巴拉维。    汉森下葬数周以后,中情局终于抓住了机会。2010年夏初,国家安全局在对一名巴基斯坦恐怖分子嫌疑人开展例行的电话监听时,电话中突然出现了谢赫·阿布·艾哈迈德的名字。几天以后,中情局跟随阿布·艾哈迈德来到了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市,并且认出了他的汽车和牌照。当年8月,中情局特工跟踪这名信使来到他的一个住处。这栋住宅位于阿伯塔巴德,这里不仅大得令人生疑,而且戒备森严,四周的高墙上还布设了锋利的铁丝网。与镇上其他的居民房屋相比,这里显得十分奇怪。室内不仅没有电话和互联网,而且房屋的主人经常焚烧垃圾,而不是将其倒至户外。这座院子里的主楼有三层高,似乎至少住着3户人家。令人奇怪的是,其中一个长着胡须的高个男子从来没有走出过门外。    从当月初开始,中情局竭尽全力想要辨别这名男子的身份。    从秋季到冬季,在帕内塔及其高级助理的指挥下,中情局利用卫星、复杂的监听设施和当地特工对这栋房屋进行了严密监视。中情局的摄像机多次捕捉到这名神秘的男子在院内走动的画面,尽管此人所有的特征都符合本·拉登的外形,但人们始终没有看清他的面孔。    2011年3月,就在本·拉登的54岁生日即将到来时,帕内塔将首次向白宫的国家安全团队通报此事。帕内塔承认,中情局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阿伯塔巴德院子中的这名男子就是“基地”组织的首领。根据帕内塔的判断,这个人是本·拉登可能性约在60%到80%之间。    但是在他看来,这已经足够了。    “如果把所有的情况加在一起,”帕内塔向白宫官员们表示,“这是我们自托拉博拉以来得到的最有力的证据,因此我们有责任开展行动。”    他继续说道:“这也许是我们有可能得到的最可靠的情报。”    雪耻“9·11”:击毙本·拉登    这是一个潮湿而温暖的夜晚,月亮像银盘一样挂在天边。    阿富汗时间2011年5月2日子夜刚过,两架美制改良型MH-60直升机悄悄越过边境,准备前往阿伯塔巴德。直升机掠过树顶,紧贴着山脊,向前飞行了大约193公里,以免被巴基斯坦的雷达发现。只有十几个美国人知道这次行动,此时其中大部分人正坐在白宫局势研究室的会议桌旁,紧张地观看着大型电视监视屏上的一举一动。与此同时,帕内塔出现在另一个屏幕上,负责从波托马克河对岸兰利的指挥中心进行现场解说。    奥巴马总统穿着正式的礼服衬衫和一件休闲外套,身体略微前倾,双手放在膝盖上。当帕内塔再次叙述这次行动的大致内容和潜在的风险时,奥巴马对着屏幕皱了皱眉头,什么也没有说。他当然了解其中的情况。3天前,也是在这个房间,国家安全团队向他提到了一系列可能的结果,其中大部分都令人不快。有人告诉奥巴马,如果美国要对这座庭院发动袭击,那么出动“捕食者”或者隐形轰炸机发射导弹会更加安全。但是,轰炸行动极有可能危及妇女和儿童,触怒巴基斯坦民众,而届时美国将无从得知是否命中了目标。如果向阿伯塔巴德派出美国士兵,这种做法更加危险。这些士兵有可能被“基地”组织俘虏或杀害,与当地的平民交火,或者被毫不知情的巴基斯坦军用飞机击落。即使他们成功突围来到这座院落,也有可能发现,他们抓到的只不过是一个和本·拉登外貌相似的中年男子。    当天夜间,奥巴马一夜未眠,在自己的房间里权衡了所有利弊,最终决定冒险一试。他将派遣经过严格训练的海豹突击队员执行这次任务。这些突击队员来自弗吉尼亚的海滩基地,而那里也曾经是黑水公司保安怀斯的营地。    局势研究室里鸦雀无声,总统及其安全顾问目不转睛地盯着监视器屏幕上的两架“黑鹰”直升机。直升机载着24名突击队员和机组人员飞翔,按照预定时间凌晨1点刚过就抵达了阿伯塔巴德。但是,他们很快就遇到了麻烦。按照原定计划,直升机应该在主楼上方悬停,以便突击队员沿着绳索爬上屋顶。但是,一架飞机突然发生故障,随即坠入宅院的外层,在着陆时,这架直升机的尾翼螺旋桨因撞到墙壁而彻底失灵。    突击队员只好从两架直升机上攀墙而过跳入内院,立即遭到了自动步枪的射击。当时,本·拉登的一个保安正在床上睡觉,听到外面的动静后,他立刻在黑暗中朝着墙上的一群黑衣人举枪扫射。    但是,配有夜视设备的美国士兵很快就占据了上风,击毙了这名枪手和一名被卷进交火中的妇女。突击队员冲进主楼,击毙了另外两名男子。后来,美国官方宣布,其中一人是本·拉登已经成年的儿子。    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了,海豹突击队员仍然没有找到本·拉登的下落。于是,他们兵分两路,逐个对主楼上每一层的每一个房间进行搜索。从这一刻起,每一分钟就像一个小时那样漫长。局势研究室里的监视屏顿时变得一团漆黑。    “这支队伍进入院子以后,在20到25分钟的时间里,我们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帕内塔回忆道,“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直到几天以后,人们才了解到发生在第3层楼里血腥搏斗的全部细节。    为了避免触发诡雷,突击队员的行动极为缓慢,其中一名队员在前面带路,他们小心翼翼地穿过楼梯上的一系列障碍,然后来到了最后3个房间的门口。在踢开房门以后,两名突击队员率先冲进了屋子,突然看到一个身穿黑色长袍的人向他们扑过来。一名队员扣动扳机,击中了对方的一条腿,这个人应声倒地。他们这才看清,对方是一名女子。在昏暗的灯光下,突击队员看到,这名妇女的身后站着一个高个男子。此人留着灰色的胡须,身穿宽松的巴基斯坦睡裤和克米兹长衫。他既没有畏缩,手中也没有武器,而是桀骜不驯地站在那里。海豹突击队员需要迅速作出反应:这个人既然没有丝毫投降的意思,那他的身上是不是带有炸弹?    一声枪响过后,子弹击中了这名男子的胸部,第二枪从他额头一侧靠近眉毛的地方穿过,穿过了前方的颅骨。    在双方搏斗期间,白宫和兰利的听众并不知道,一声声沉闷的枪声意味着什么。几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任何消息。最后,终于有一名男子的声音从扬声器中传来。    “已经看到杰罗尼莫。”这个人用事先商定的暗语说道,意思是已经确定本·拉登的身份。    几分钟后,海豹突击队员带着一大批从这所宅院中搜寻到的计算机设备和本·拉登鲜血淋漓的尸体,平安地登上了直升机。此前,第3架飞机已经被派往该地,以取代坠毁的那架“黑鹰”。    整个行动持续了40分钟。不久以后,当直升机进入阿富汗境内,离开巴基斯坦截击导弹的射程时,白宫局势研究室里不由爆发出一阵掌声。        “我们抓住他了。”奥巴马说道。次日清晨,数百万美国人打开电视,得知了本·拉登的死讯。此时,帕内塔正在兰利的办公室内编写一则简短的信息,以便在当天发给中情局在世界各地的工作人员,并且对他们完成了近10年来始终未能完成的目标表示祝贺。    “今天,我们清除了当今世界上最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帕内塔一开始就写道。    接着,帕内塔笔锋一转,提到了那些未能在生前亲眼看到这一战果的中情局官员。“在这个欢欣鼓舞的时刻,”他继续写道,“霍斯特的英雄们将与我们同在。”    帕内塔知道,这场战争远没有结束。“基地”组织还会出现另外一个1号人物。几乎可以肯定,他们会对美国发动还击,也许是更大规模的袭击。    但绝不会发生在今天。    这是5月的一个清晨,就像·年前在阿灵顿一样,阳光显得格外灿烂。帕内塔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至少在一段时间里,整个世界将会感到更加安全。帕内塔曾经在8名美国和约旦情报人员的墓碑前暗中许下誓言,而现在他已经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这个誓言,”帕内塔说,“现在已经兑现。”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乔比·沃里克的纪实小说《三重间谍》真实地反映了反恐战争的复杂、特殊和血腥。    ——马鼎盛 著名香港军事评论员 报刊资深军事专栏作家    《三重间谍》真实地展示了美国、中东、中亚三地恐怖主义与反恐战争宏大图景,详细地描绘了当今和平世界、世俗政权和普罗大众最可怕、最难防范的致命杀手一一极端主义者。    ——马晓霖 资深国际问题专家 中央电视台、半岛电视台特约评论员    阿富汗悲剧性的一爆,中情局败笔代价不菲,其白头海雕局徽代表的机警、灵敏和冷酷风格不见,致命失措值得深思。    ——岳刚 著名军事评论员 反恐专家 前总参谋部上校    《三重间谍》是一本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佳作,是反恐和间谍题材爱好者的必读之作。    ——美联社    乔比·沃里克的《三重间谍》就像007电影一样,把重重铺陈的悬念、形象丰满鲜明的人物和大量详细纠结的心理描写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出版商周刊》

编辑推荐

《三重间谍:打入中情局的"基地"鼹鼠》编辑推荐:第一本关于美国反恐战争的反思之作。亚马逊国际关系、中东反恐题材超级畅销书。普利策奖得主乔比·沃里克最新力作面世。凤凰卫视军事评论员马鼎盛、资深国际问题专家,中央电视台马晓霖、美联社、《外交政策》《纽约时报》等权威媒体重磅推荐。内容惊险刺激,悬念迭出,震撼人心。一个神秘的约旦人成功渗入基地组织内部和美国中情局,并对恐怖战争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具有杀伤力的巨大的话题。"基地”组织、间谍、美国中情局三个元素交织更迭,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中情局如何利用智能飞机和激光制导弹来对付恐怖分子的屠杀阴谋,并对基地组织进行的秘密战争。绝对的第一手资料,突破性的报告。披露反恐行动的大量细节与内幕,再现反恐战争的残酷与步步惊心。白衣天使为何在夜晚变身嗜血狂人?高智商高学历的社会精英又缘何甘当人体炸弹?极端行为的背后究竟有何隐情?老谋深算的情报高官为何会被线人算计?她为何会允许线人不经任何安检就进入秘密基地?本·拉登、哈卡尼组织、塔利班线人,美国在中东扶持的势力为何总会反噬? 他们之间有过怎样不为人知的暗中交易?美国反恐战争打得轰轰烈烈,恐怖分子却为何越来越多?屡屡爆出的悲剧又折射出反恐战争面临着怎样的困局?反恐急先锋,到底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还是制造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三重间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栏目中介绍过此书,因此在亚马逊买来看看。写得真不错,作者花了不少的查证功夫,叙述清晰而且讲究结构,让我们在跟随事件发生的同时,更了解双方的人,特定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人。每一件事都有其发生的特定的东西在其中,每一个人都有其考虑的东西在其中,世界如此之大,文化和历史传承如此之复杂,对作者能最大程度上保持的客观态度表示敬意。这本书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和世界,真的很不简单。于是,多一点宽容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