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

出版时间:1987-6  作者:张爱玲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倾城之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毫无疑问,这是我迄今为止读过的最喜欢的短篇小说,没有之一。
      张爱玲,有两个特点,其一比女人还了解女人,其二比男人还了解男人。你无法说出她具体的优点,但就是挑剔不出任何缺点。她是一个描写男女性情的高手,即细腻又深刻,即独到又尖锐。
      在这部小说中,白流苏正像范柳原所说的那样:是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女人。生长在大家庭嘈嘈杂杂的环境中、应对些许势力的人儿,需要隐忍度日、但骨子里还是有股傲气,即使早年丧夫,也不肯委屈求全接受家人的建议在前夫家求的一席之位,在她看来这无异于是一种屈辱。面对家里人的压力,她还是有点不甘心就这么被看不起,所以才会毅然决然的接受徐太太的建议,随她去香港,命运的天平也就此倾斜。
      这样的女人,懂得把握时机,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反击。生活对她来说已经算是不幸了,但她不顾影自怜,反而依靠自己从新找寻到幸福。
      范柳原,初看以为他是个不折不扣的顽固子弟,吃喝嫖赌无所不能,玩弄感情于鼓掌之间。到后面却是实实在在给我惊喜了。这样的男子,玩得起,也有足够的资本够他玩,一是他有钱,二是他懂浪漫。对爱情的把握他总是欲擒故纵,让人捉摸不透、欲罢不能。他懂得如何去取悦一个女人,甜言蜜语他会说,对人内心的独白也总能看透。所以他会在适当的时候故意和白流苏保持距离激发她对她的思念;所以,他懂得在白流苏想他的夜晚突然拨通一通电话,只为问一句是否爱他。凡此种种,都是他的小手段。女人最不能抗拒的就是这样的男人。
      这样一个范柳原,却真实的反应了现实生活中男子对待感情的态度,能够一直恋爱就不结婚。婚姻捆绑住自由。如果不是香港的陷落,他不会明白生活的安定是多重要,最终和白流苏结婚,。婚后生活的他能够收起婚前浪子的习性踏踏实实的过日子,这点是在难能可贵。
      
  •     瞬息港华
      ——记张爱玲《倾城之恋》
      
      郁文曾把林语堂先生的《Moment in Peking》译为《瞬息京华》,在看了《倾城之恋》后,深深觉得可以套用一下,这一段靠倾尽了全香港成全的恋情,何尝不是香港即刻熄灭的一瞬繁华?
      已经不记得读过多少遍了,然而每次都还是会被张爱玲的匠心独运深深震撼。短短四十多页纸,却完美道出了一段倾国倾城的爱情传奇。
      还记得第一次看《倾城之恋》是高中时,坦白说那时是不喜欢范柳原和白流苏的故事的,他们的爱情实在和以往小说里感人至深的纯情故事相去甚远:一个守寡多年,一个风流浪荡;一个对待爱情苦心算计,一个又漫不经心。总之怎么看都不像是一对可以成为传奇的恋人形象,可时隔多年后当我再读,才深深懂得,没有情比金坚、感天动地、花好月圆,以及,不那么纯粹的,也是爱情。
      曾经一度觉得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根本没有爱情,有的只是棋逢对手的过招算计,后来才懂得,他们是爱彼此的,只是爱得太现实,而爱情这种东西,多多少少是需要些仙气的。如果说爱情大多始于不食人间烟火,那么他们的爱便是从一开始时就显得太过烟火了,甚至闻得到浓浓的硝烟味:流苏一出场就不是林黛玉式的纯情少女,而是离过婚还被娘家人嫌弃的“拖油瓶”,娘家人的欺辱让她受尽折磨,这也决定了她终究视婚姻是“长期饭票”,因此在自己的爱情里加入了太多算计和经营。而范柳原就更非是什么贤良之辈了。复杂的家庭背景导致了他放荡不羁,处处留情的油滑性格。这样两个恋爱动机不纯正的人走到一起,再加上香港战争,似乎注定会经历一番曲折。
      “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从前一直觉得范柳原对流苏只不过是逢场作戏,直到今天看到他对流苏说的这些话,不是肤浅露骨的“我爱你”,而是彻头彻尾的真诚。再想起他夜晚打给流苏的三通未果的电话,终于无法抑制住感动,或许,他对她,也是有一点真心的吧,假作真时真亦假,谁又说得清楚。如果这一切都是演戏,那这演员未免也显得太过投入。
      不久后,流苏成为了范柳原的情妇,而突如其来的香港战争更是催生了他们的爱情,这场仓促的爱情在灾难和悲伤中乘着翅膀紧急迫降。正如范柳原所讲“那时候我们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结局看似幸福美满,战乱中幸存下来的两个人终于结了婚,过起了名正言顺的生活。
      然而童话般美好的结局又是否是故事的终止?在我看来远远不是这样,范柳原和流苏那紧急迫降式的爱情,尚且躲得过大风大雨,然而当风景风和日丽,他们的爱情,还能否平稳飞行?
      “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结局暗示,看似美满的婚姻生活,实则暗藏玄机,这样的结尾着实别有用心,像是海航中历尽千难的人终于要到达小岛,却没看到临近终点前途中的暗礁,让人读来实在喜忧参半,悬着颗心迟迟不敢放下。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范柳原说他中文不行,不知道解释得对不对,而在我看来他解释得实在太对,这的确是首最悲哀的诗。或许人对于感情这种东西,永远是锦上添花比雪中送炭来得容易得多。可是这世界上又哪来的那么多灾难能洗礼人心陶冶情操,又有多少次机会可以身处险境而终得保全自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平常生活或许就已是最传奇的人生,其实,在人生中没有风雨的时候,柴米油盐或许才显得更加危机四伏,或许来日方长,时光才能让我们懂得,最难不过,携手平凡生活。
      1944年,张爱玲与胡兰成结婚,婚书上写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1945年,《倾城之恋》问世,其缠绵悱恻,多少可见张胡两人当年用情亦深。然而小说中的香港沦陷成全了范柳原和白流苏,现实中的战乱却并未成全张爱玲和胡兰成这一对平凡夫妇。1947年,张爱玲和胡兰成离婚,自此,“倾城之恋”最终落下帷幕。
      我不敢探究张爱玲当时是以什么心情写下《倾城之恋》,只是庆幸,我们还有静好的岁月,安稳的现世,去和这个世界慢慢温柔相处。不要等到沧海变桑田,才敢说永远,不要等到世事都变迁,才记得说抱歉。我们都该且行且珍惜,如此,才不辜负这一场瞬息港华。
      
  •     办医院齐齐哈尔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齐齐哈尔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齐齐哈尔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齐齐哈尔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齐齐哈尔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齐齐哈尔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齐齐哈尔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齐齐哈尔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齐齐哈尔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齐齐哈尔医院开诊断证明
  •     这部是张女士少有的Happy ending 的小说。然而这种圆满却带着淡淡的哀伤,如果不是香港发生了战争,估计他们应该很难走到一起。范柳原和白流苏都很自私,很聪明,却很实际,就像大街小巷上的人们一样真实地存在。其实,男女主人公是现实中很多人的写照。小说了,为了成全他们的恋情,一座城倾倒了。现实中,理智的我们,没有城池的成全,怎样才能走到一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理智,越来越难遇见爱情。
  •     很难说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结合到底是不是幸福。
      
      他们的相识并不如书名那般的浪漫唯美,多金的柳原想找个情妇,离了婚的流苏想找个长期饭票,双方都是带着些功利的,且还都知道对方找自己的目的并不单纯。
      
      在香港,他对她的攻势越来越猛烈,越来越让她不知所措。即便如此,他还是不准备娶她的。
      
      她打定主意决定回上海,回到那个让她万般怨恨的家。
      
      结果柳原的电报一来,她还是回去了香港。
      
      再后来,他们遇到了战争。炮火横飞的年代,他只有她,她也只有他。两个带着功利心相处的人竟也在这时成了彼此的唯一,相濡以沫真诚以待,却倒也生出了一份情来。
      
      故事的最后,他不再对她讲俏皮话,她成了他名正言顺的妻。虽初始带着些功利,但一起经历了生死过后的两人,却也是有了感情的罢。
      
      虽这感情中不带有爱情的成分,但那患难与共的经历,还是让感情得到了升华,也让他们厮守。
      
      ----------
      若不是白流苏30岁不到便离了婚,回了娘家之后还受到了百般欺凌,投靠姜先生又无望。她是断然不会赌一把,不可能想要攀上范柳原这张长期饭票的。
      若是七小姐跟着范柳原去了香港,那她是更不可能在硝烟中陪伴范柳原克服困难,共同渡过的罢。
      
      也许所谓婚姻就和生活一样,充满了意外。
      
      “很多人最后在一起的,都是最意想不到的那个人。”
      
      ---------
      【再怎么幸福的爱情,结婚后都会回归于平淡的生活。】
      或许从这一角度上来讲,没有过爱情的两人仍是幸福的。没有了从甜蜜爱情,到杂碎生活的这一过渡期,至少可以不用那么幻灭 和失落。
      
      
  •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尾巴。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是什么因,什么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也许流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人,一段婚姻。然而这终究是偶然的,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一个女人,把命运当作赌注,想来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了。
  •     对于老师提的那个“范白二人到底有没有爱情”,我不敢妄下定论,因为我还不知道什么样的感情叫做爱情。我只能说他们两人之间有感情,有在那种战乱环境下所建立起来的羁绊,但那不是爱情。
      从一开始,他们两个就没有爱情。范柳原喜欢看白流苏低头的样子,也许就是因为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其他人都直勾勾地看着他,只有白流苏低着头不大看他,因为她自认为自己是一介寡妇,人家好好的公子哥怎么会看上自己呢?可是你要知道,男人这种动物,就是你越不理他,他越想理你。范柳原本就喜欢中国传统女人,况且你这时候还不搭理他,这不勾了他的心去了吗?对于白流苏,先不说她一开始对范柳原是否有好感,但是范柳原对自己的态度让她着实出了一口恶气,他成了她的救命稻草。
      白流苏去到香港,其实也只是为了摆脱嫌弃她的家人,她只有他可以依靠。范柳原喜欢她,但从不向她求婚,他认为她只是把他当做一个依靠,一个长期卖淫的对象,她不爱他。但其实范柳原爱白流苏吗?这倒不见得。
      到了后来战乱,香港沦陷,他们两个被真正牵到了一起。他们没有时间,没有机会玩乐,他们在一起共度生死,成为彼此心灵的依靠。这种患难与共的短期经历其实可以比得上几十年共同的平平淡淡的夫妻生活。他们的内心开始渴望安定,这时候的一些生活最最平淡的场景开始打动他们。他们一起买菜,回到家,一个打扫,一个做饭,他们邀请客人到家吃饭,他们感受到了最最珍贵的家庭生活,他们感觉到谁也离不开谁,但他们彼此相爱吗?也许他们只是成了彼此婚姻最适合的人选,他们紧紧地依靠在一起,但这不见得这就是爱情。
  •     医院平度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平度医院开诊断证明医院平度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平度医院开诊断证明医院平度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平度医院开诊断证明医院平度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平度医院开诊断证明医院平度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平度医院开诊断证明医院平度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平度医院开诊断证明医院平度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平度医院开诊断证明医院平度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平度医院开诊断证明
  •     办医院赣州开病假条【单ΩΩ:535982237】赣州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赣州开病假条【单ΩΩ:535982237】赣州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赣州开病假条【单ΩΩ:535982237】赣州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赣州开病假条【单ΩΩ:535982237】赣州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赣州开病假条【单ΩΩ:535982237】赣州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赣州开病假条【单ΩΩ:535982237】赣州医院开诊断证明
  •     白流苏倒是聪明,仿佛什么都了然于胸的样子,可是终究也是被香港的战乱才成全的,也不是她自己的聪慧。(所谓倾城)
        
        对张爱玲起这书名真是绝
        
        不过至少她也是敢赌的,没走出那第一步,就是倾城以成全她她也没那机会。
        
        范柳原仿佛是个纸片人,这个人物在我心里倒是没什么立体的形象,张爱玲只是呈现了男人的某一面或者某几面在他身上。或者他只是男人的几个标签贴在身上(他对白流苏的态度,也是展现了他的几面,柔弱的薄情的,有情的,都有),便成了范柳原。能推着这情节往前走也就行了。
        但我觉得白流苏是个完完整整的人,范柳原还是只是几个标签,纵然是多样化的标签。
        
        其次,大家仿佛喜欢说倾城之恋的薄情之处,炎凉,自私,无奈诸如此类。
        可是想起之前读的半生缘,我反倒觉得倾城之恋温暖了许多。
        
        大概范柳原没被写尽,在我的猜测里我还是宁愿相信他对白流苏多少有点温情。
        倾城之恋,因一场战乱,他便兀然决定了要和这个女人共度一生。待她也和旁人不一样了。虽然不见得多好的婚姻,可是终究是让人觉得温暖。
        或者我宁肯相信他给白流苏的电话,又或者突兀的出现在她房里,总是证明了这样薄情的人也有几分动了情的时候。所以才觉得温暖了吧。
        越是薄情的人,动了情所以更觉得稀有而珍贵。
         却忘了正因为薄情,他动的这点情,也是少的可怜啊。
        
        白流苏才是算计的那一个,她是弱者,要保全自己她只能算计,所以也能原谅了。
        白流苏一场豪赌,也算是赢了,她敢赌,命运竟然也成全了她。
        范柳原完全是配角。
        
        -----------------------------------------------
        范柳原与白流苏周旋,乐在其中,却从不想到和她结婚。
        倒不是想或者不想,是压根就没有想到过。
        他不觉得那有什么必要,若是能继续这样周旋,岂不更好?
        反正于他而言是不需要什么代价的,失去了白流苏也不算什么损失的,只是这样周旋着才叫何其有趣。
        这便是男人心,是范柳原身上的标签,最生动贴切的一个。
        即使他多多少少是偏爱白流苏的,可是乐在其中的周旋,他从没想过哪里有结婚的必要。
        
        是因为倾城,是因为那种战乱里突然的彼此依靠“他只有她,她只有他”那种一瞬间的感受,突然想到了要和她结婚而已。
        所以我终究是觉得范柳原爱她的,不过是倾城给了他一个机会去想到他的爱,让他觉得白流苏于他而言又是重要的。所以他想要结婚。想要将余生与另一个人牵绊在一起的感受。
        
        至少范柳原不至于在战乱之后找不到更好的女人,因为无人可娶才将就着娶了她,这就不叫自私。
        
        我宁愿这样认为。
        
        倾城至少在我眼里是有几分天真的温暖的。范柳原也是。好像小孩子气。
        
        ----------------------
        那场战乱是不是让两个人都有机会停止了无休的算计呢?应了范柳原一开始说的那句话“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侯在这堵墙根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     会读张爱玲,竟是因为看灵魂摆渡人。剧中引用的廖廖几句张氏名言,就勾动起我来。张爱玲的有名,自然早入耳,偶尔也曾想看挑些来看看,但看过些评价张爱玲的话,觉得她的文章恐怕小家子气,不适合男人看,然而看完此篇,觉得那些评价或许不错,但张爱玲的书不能不看。
      
      把女人写到了骨子里细腻,是张爱玲的才气。故事像极了乱世佳人里的白郝,女人世俗,精细,男人不羁又难得的赤子之心。两人彼此试探,谁先交出真心,谁就低了一节。
      
      相较而言,更喜欢范柳原。外表是放荡不羁,流浪,漂泊,玩女人,不愿结婚。但这样的男人真要是爱起来,就是纯纯的柏拉图式爱情,想着是真真的精神恋爱。他不能确定白流苏是否真心爱自己,因为流苏愿意和他来香港,更像是避开家人的无奈之举。流苏对自己的爱多少掺和着物质的安全感,所以他会同她说:婚姻不过是个长期的卖淫。
      
      所以范不敢交出真心,是因为流苏没有交出真心。他做不到白班德那样,无条件讨女人欢心,他还没那么伟大。但他又无可救要的会陷入爱情里,夜里打电话来说我爱你,你爱我吗。他明知道流苏没有百分百交付他真心,但他就像他说的一样,顽固起来比中国人还顽固,陷进去,拔不出来。
      
      张的小说绵细,深烙有中国古典小说的韵味。比喻和评述非常惊艳,足见文学功底,还会再读她的作品,值得学习。
  •     她是寂寞的女子,她一生都想挣脱,终究不过是越陷越深
      
      
      最初看张爱玲的时候是在高一的时候,记得是在妈妈的病房里,映着医院里惨白的光,和着淡淡的消毒水的味道,一页页地翻过去,四处都是静悄悄的,遥远的似乎听到走廊里的人声嘈杂
      
      书是图书馆的,纸张并不好,字也印得不是很清楚,就那么翻过去,脑子里是空白的
      
      并不是很懂得的,她的那些感情,她的那些在文字中流淌的冷漠和残酷
      
      也许是年少不更事吧,对我而言,那些情感,太过于浓艳,似乎是凉夜里盛开的玫瑰,怎么看都是透着凄凉的
      
      那时候的自己更喜欢的还是一些淡淡的,温暖的东西。自以为,这世间的感情,大多是温暖的,这世间的人,也大多是良善的。那时候,以为,云淡风轻,就是完美的。
      
      对张爱玲,也并不是就喜爱的
      
      只能说,我并不懂得她
      
      
      再一次看的时候,是高三。
      
      在堆得很高的试卷和参考书下匆匆翻过她的书,留在脑中的,也不过是一个苍凉的手势
      
      那时候,炒得纷纷扬扬的是《色,戒》,李安和汤唯,炙手可热,是所有舆论的焦点。
      
      
      后来还是去买了她的书回来,从邮局回来,把书打开,并不急着看。总觉得是自己的东西,一直在那里的,不会离开的,那么也就没有必要着急了的。有人借去,转了一圈再回到我的手上,已经是好几个月后了。
      
      那时候,有朋友寄信来。写在白纸上,大段大段的文字,在说白流苏。
      
      她说,流苏是骄傲的女子,因为骄傲,才不愿就轻易把自己看轻了去,和柳原斤斤计较着
      
      算计着,那仅剩的一点真心
      
      
      她和他,不过是两个最世俗的男女而已
      
      利益分明着
      
      
      流苏是无奈的,因为自己无路可退
      
      她要离开她的家庭,她抓住了柳原,那是她最后一根稻草,她不能放手的,放手后,她不过是一无所有
      
      她只能够,用她仅剩的一点的青春,去玩一场赌局。赌范柳原会带她离开,即使输了,她也不过就是那样,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的。
      
      所以她不在乎的,也许,爱情,对她而言,是奢侈了的
      
      她首先要做的要让自己生存下去,爱情,是无暇考虑的
      
      一步步进攻着,后退着,说着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话,微笑着……
      
      藏着,掖着,生怕自己的那一点心思被人看穿了去,而实际上,都是世故的人,谁又比谁少了一个心眼呢?
      
      
      后来,后来,整个香港都陷落了
      
      在那漫天的炮火声中,他和她才明白,彼此是除了对方,什么都不会剩下的
      
      记得当初,他和她,在那堵墙下说,也许有一天这世间什么都不剩下了,那时候,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
      
      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后来。炮火过后,那堵墙还是在的,而他和她,也终于归为,这世间最平凡的一对夫妻。
      
      这样的结局,终究是让人心安的。没有生离死别,最真的生活,不过是这样。平淡的过日子。
      
      倾城之恋,就是如此吧
      
      让一个城市的陷落,来成全一段感情
      
      这样的决绝,也只有张爱玲才写的出吧?她一直是不惧世人的眼光的。
      
      
      烟花过后,是无尽的寂寞,可是,我们都记得,那些绚烂到极致的粲然。
      
      我想,这样,也就足够了的。
      
      她也会心安吧?
  •      故事在胡琴依依呀呀的低吟里开的头,然而每每想到倾城之恋,却总是那堵浓绿的爬山虎矮墙。这场景里像是放进了张爱玲的灵魂,苍凉绝美得让人心惊。千万年的光阴,时间的无涯的荒野,千万人之中的一面,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虔诚,全在里面了。至于黄包车过客的铃响或外滩十里洋场的斑斓,似水墨画浮在背景里,反而看不真切。这是张爱玲自己对爱情的挽歌吗?心中有天涯却永远错过了彼岸。她写了圆满的结局,却是苦涩的圆满。她终于成了他的妻,而他的玩世不恭的风流话留着对旁的女人说。总算是可以与子偕老了,的确再没有比这更圆满的结局。跨过那座为成就这段爱情陷落了的城池,跨过那些炸断故事尾巴的轰鸣,跨过那一段段回程里土黄的断壁残垣,跨过于战乱中相互扶持的岁月,他们终究要回到尘世里。那个年代的尘世,太多夜色里幻丽的裙裾落寞的背影,太多无边的喧嚣和假面,炫丽的灯光放大旋转的舞步,谁是谁的命运,谁又是谁的归宿?流苏的月白蝉翼旗袍飘零在风里,然而暖春曾经经过窗扉,容颜等在季节里 真实绽放过了,又何必在乎之后漫长的 寒冬呢? 弄堂依旧狭长蜿蜒,白公馆里流言蜚语,所有热闹的布景之后是漫延开的海。云头低沉带来预言,北方就要下雪了。胡琴又依依呀呀拉起来,夕照很远,故事到了尽头。回望那些心机对峙千回百转,在结束之后不过恍然一梦。可是你看,有人继续着传奇,如白玉兰般离群索居清冷傲世。漫天的黄沙遮不住窗台昏黄的灯光,乱世中车轮轰隆隆碾过尘埃。临水照花,馥郁弥散,依旧是永远的倾城之恋。
  •     一直在想什么样的爱情可以被称为倾城之恋,现在终于明白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都是平凡的,只是他们的结果或许没有流苏和柳原那么圆满罢了。
      一位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女子,一直认为自己的世界太过拥挤,想要逃离。她遇见了愿意带她逃离的柳原,从见到她第一眼开始柳原就知道她是不快乐的,她不属于这个世界。所以他煞费苦心终于他们在香港获得了想要的自由。柳原说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说流苏有一种特别的优势,会低头,说到了香港之后又想带她去马来亚,可流苏不应该穿着旗袍在森林奔跑,但又不该不穿旗袍……那些纠结的情绪扎堆在他们的心中升腾,每每此时流苏总是对他说你总是胡说。
      他是自私的男子,她也是自私的女人。他想让她承认对他的感情,可他越着急知道结果,越慌了手脚。
      或许世间的男女大抵都是如此吧,朦朦胧胧的美,急于去戳破,可又那么犹犹豫豫……
      终于战争爆发了,兵荒马乱的时刻,生死须臾之间,昏暗的世界,她知道她的心里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彼此依靠的瞬间,空了的世界被填的满满的,柳原离开的几日,流苏觉得房子是空的,心是空的,无奈只能用光来填充,或许只有她自己知道吧,填充了的房子拿什么去填充她的心。
      他们结婚了,这一世圆满了吧。在他们的世界里,一颦一笑,足够倾国倾城。
  •     一、
      
      我一直以为张爱玲写的都是女性爱情小说。我第一次听到张爱玲这个名字的时候,是高中的语文老师上课提到《红玫瑰与白玫瑰》最经典的一句话,“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这本书我还没有看过,我当时对这句话其实并没有什么深刻的感触,只是觉得张爱玲的文采很好。也是从那时起,我对张爱玲的印象一直是女性爱情小说家,跟郭敬明之类的差不多,都是写一些女性为主角,向往完美爱情的故事,只不过可能没小四写的那么矫情。
      
      这两天一口气把她的中短篇小说集《倾城之恋》看完了。这完全颠覆了我对她的印象。我在看《沉香屑 第一炉香》的时候,本来是带着美好的心态去看的。而且女主人公葛薇龙刚出场的时候,也是很符合那类青春欧巴题材,灰姑娘、不甘于传统、聪明。张爱玲的文采很好,文字非常有画面感,一切刻画的都细致入微,古典气息甚浓。但是越往后越看不懂了。而且后面剧情有大量留白,害得我脑洞大开,要不然根本无法把整个故事串联起来。看完之后,只是觉得莫名其妙,葛薇龙这个人怎么跟我想得很不一样?这个故事怎么变成了一个矫情物质女跟渣男的美好故事?后来在网上搜了一些评论,才茅塞顿开,原来这是在批判现实呢。
      
      原来张爱玲是跟鲁迅一类人,都是批判现实。只不过鲁迅更多地揭露社会现实,而张爱玲是通过婚姻与爱情辛辣地讽刺了封建婚姻制度的落后及其对人的迫害。至此,相比于之前看的村上春树和川端康成,张爱玲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恨不得一口气把她所有的小说都读完。
      
      二、
      
      《倾城之恋》这本小说集中,我印象最深的两个故事是《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两部小说给我完全不同的感觉。
      
      《倾城之恋》是她的小说中难得的完满结局,也是我最喜欢的。我一开始觉得女主角对男主角实在是顾忌太多了,想太多了,但看到后面才感觉到两个人的明里暗里智斗,最后在战火纷飞之中终成眷属。我越来越喜欢流苏这个人物,佩服她的勇气与智慧,在与柳原的交往中,非常懂得隐忍,懂得克制自己的情感,有进有退。首先她非常明白自己要什么,她既要爱情,也要物质。显然这样的要求在现实中实在是苛刻,稍不注意极好的机会便会白白流失。所以她在于柳原的交往中,既不太过表露自己的情感,不轻易让柳原得手,又不过于疏远柳原,以致于使他知难而退。由于战火突然来袭,他们俩的爱情也终于得到了见证。流苏的结局无疑是好的,但如果没有战火,很多这样的爱情也能就夭折了。也正如张爱玲在小说结尾时感慨,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
      
      我想爱得轰轰烈烈大抵如此吧。然而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没有柳原那样煊赫又复杂的家世,又没有流苏的坚毅与睿智,不会像柳原那样颠沛流离,也不会像流苏那样受尽屈辱。很多时候,我们在憧憬爱情的时候,轻易之间就被现实冲垮了,随随便便找个人凑合过一辈子了。谁会想流苏那样,拥有极大的勇气,二十八岁还敢于赌上下半辈子的幸福。谁敢呢?
      
      《金锁记》是我看得最窝火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的写作风格,隐约间我看到了《红楼梦》的影子,非常地磨叽。前面看的有点昏昏欲睡,基本上就是几个女人的抱怨和闲言碎语,无聊得很。直到七巧生了两个孩子之后,故事节奏才更快一些。七巧无论是故事内还是故事外都非常令人讨厌,性格乖戾,极其敏感,自私,简直有点心理变态了。长安好好一姑娘,被她折磨成这样,本来已经不兴缠足了,七巧还偏要给她缠足,结果也长不回来了;她还染上了毒瘾;她的爱情也被七巧给毁了。长白的婚姻也被这个疯老太给毁了,儿媳给逼死了。这样恶毒的老太婆终究还是死了。
      
      可是她真的死了吗?她没有死。因为造就她疯癫的罪魁祸首没死,她的替代品就还会继续出现。这样一个社会对人性压抑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七巧只是万万千千受害者中的一个。她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用鲁迅的话说,“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
      
      三、
      
      张爱玲的写实让我感到触目惊心。她所写的现实不仅仅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现实,更是传统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现实。这些现实即便是在当下社会也能找到踪影。传统的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势利,贪图享乐,不管当代中国多么发达,这些特质始终挥之不去,它们深深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中国几千年来朝代换了一个又一个,政治阶级不断地转变,但是深层的文化结构却丝毫未变。天子换了,百姓还是那帮百姓。
      
      我并没有驳斥这些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只是在当今社会,中国已不仅仅是中国本身。中国的发展早已置于更大的语境之中,一丝一毫的变化都能引发其他国家的变化,而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也在涌入大陆。自由、民主、平等,这些极具煽动性的词汇,不断刺激着国人的神经。借着开放的互联网,我们拥有了更多表达的空间,在某些范围内,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谩骂讽刺。我们就像身处荆棘,偶然寻得一把斧子,然后对着刺得我们遍体鳞伤的荆棘丛一顿乱砍。然而我们跟张爱玲跟鲁迅一样,都是一个问题——只破不立,甚至还不如。我们只知道乱砍,而且极易被煽动,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该往哪儿,哪儿是出路。
      
      我们迷茫了,我们所有人都在迷茫。我们以为物质应该是毕生的追求,但到最后不过尘归尘、土归土,活着的时候创造的钱财无法带入死后的世界。我们以为家庭应该是人生的归宿,养儿防老、相夫教子,然而演变到最后,竟成了孤家寡人,儿女在别处也有自己的家庭,重复着一样的命运。我们以为爱情是存活最大的意义,然而现实社会也让爱情迅速变质,徒留终生的悔恨。
      
      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张爱玲把血淋淋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这样活,就是这样的结果。很遗憾,她没有告诉我们该怎么走。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一个女人,就活到八十岁,也只有这几年是真正活着的”,其实不止女人,所有都是一样。我们活着的时候,要争得就是那几年的辉煌吧,奋斗、爱情、梦想、家庭,一辈子只要有几年值得终身回忆,不就够了吗?
      
      合上书,我想把流苏和柳原永远藏在心底。
  •     小说的后半部分,似乎很大一部分都折射出了张爱玲本身的情感经历。我有些遗憾,这部分的女主角太脆弱,而男主角却稍微欠缺了点什么。
      结局的婚礼,没有给自己太大惊喜,反而让我觉得这完全是作者幻想式的杜撰。
      没有基于理性认识上的爱情,看起来也是那么的飘渺和不可捉摸。
  •      张爱玲的文字总是带着华贵、冷漠的感觉。美丽的爱情被披上了神秘的色彩,难以形容。
       许久之前读过这篇小说,现在连情节都想不起来了,只是觉得书名很不错。记得当时读完这本小说是一口气看完的,然后写了2千字的读书笔记。在三个星期之后,老师批了阅字。
       也许我还是不懂书中的本意吧。。或许我更喜欢文字里活跃的东西,对于这本小说,如同我不爱吃的生姜,但是做菜的时候还是要用到,那么我也不会很介意。
       想想现在的自己,对于“爱”,就想这双引号一样,真实的意思到底是什么,我也没有答案。
       而常看到这样 的话,年轻的时候就要去爱,但是我却不这样觉得。年轻对于爱,才是最可怕的。在大脑发热的时候做的事,在细胞停止的时刻,也会很快将热情散失掉,之后一方可以很快的忘记,而另一方的他也许也能很快的开始新生活,但是如果他是真心的,那么痛苦的伤口何时愈合就不得而知了。
       作为现在的我的心境是,好好的努力生活,一切要好好的,为了自己也为了身边的人,努力的、坚韧的走下去···
  •     最早接触张爱玲,是关于她的各种八卦
      直到中学时期书本上看到了她的一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只有特别有故事有经历的作者,才能写出如此苍凉却深刻的句子
      遂颠颠的去书店买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等书
      一发不可收拾
      张爱玲写的寡妇很红
      张爱玲写的剩女很红
      张爱玲写的离异女子亦很红
      放在现在的论坛,肯定就是“不得不八一八我那极品丧夫的婆婆”“极品处处在,八一八我那至今单着的圣斗士表姐”一类论坛极品故事。
      喜欢她的人,喜欢的不得了。贬低她的人,亦贬低的很不值一钱。
      有些故事
      可能只有有经历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那些痛彻心扉的感触
      张爱玲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刀刀插进你心窝里最敏感的部分
      你可以说她矫情
      也可以说她偏激
      也可以说她分裂
      却不得不承认,她在某些情感方面,是个极致细腻的发现者,就像黑暗中的舞者
      
  •      孤标傲世携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原是黛玉以菊自咏,感慨清高亮节无人携隐的执着与孤寂。张爱玲与林黛玉,咋一看并无可比性,一个是小说里惹人见怜的林妹妹,一个是四十年代风云上海的奇女子。然而同样以才华傲世,绽放在旧式封建围墙内的这两朵奇葩,冥冥之中命运的轨迹亦有相似之处。说到这里读者怕是要质疑了,黛玉是年纪轻轻的在婚礼的乐音中咽气的,张爱玲却扎扎实实活到古稀之年。我所说的相似,更多的是一种心境,一种孤岛心理,充满悲剧感的人生观,近似于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
       
       初识张爱玲,竟不是源于她那甚于杜拉斯的瑰丽冷艳的文字,而是一本关于她的传记——《魂归何处》。传记的作者是谁我早已忘却,却从此记住了这位旷世才女,此后便开始大量阅读她的作品。她以旁观者的态度勾勒庸俗市民的冷暖人生,世态炎凉都化作笔间波澜,刻意冷静的文字背后却常常不自觉地躲闪着自己的影子。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里说:“我不喜欢壮烈,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悲哀如同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于是我们在她的小说里,看到的无不是“苍凉的手势”,死也死在屏风里的碧落,戴了一辈子黄金伽的七巧,富于狂想的怯弱的传庆。她的笔剖析人性,社会,硬生生将所有美好和丑恶撕毁了给你看。
       
       而《倾城之恋》相对于她的其他作品,肃杀之中却透着脉脉温情。故事发生在破落的白家公馆,那里“推着,挤着,踩着,抱着全是人”,白流苏就在这拥挤的宰缝中生存,以为“这辈子算是完了”。然而机缘巧合下范柳原出现了,既给了她报复家人扬眉吐气的机会,又成了她与命运抗争的“救命稻草”。一对自私的男女,各自精明的算计着,这一段故事总似乎要噶然结尾,然而一段城池坍塌的战争却最终成全了这对平凡夫妻。就在读者几乎要为这中国传统式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松一口气时,张爱玲冷不防又冒出一句:“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张爱玲的心,原是一个孤岛,像林黛玉一样的孤标傲世。她生长在破落的封建旧家庭,颓败的父亲和刻薄的后母是童年时期挥之不去的云翳,那时的月亮只怕也是“朵云轩信笺上落了的一滴眼泪,陈旧而模糊。”张爱玲笔下的封建旧家庭,就像电影一样真实的展现在我们眼前:《金锁记》里芝寿的新房多得是“玫瑰紫绣椅,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找不到一条上吊的汗巾”。《茉莉香片》里的聂公馆是“黑沉沉的穿堂,只看见那朱漆楼梯的扶手上,一缕流光,回环曲折,远远地上去了。”封建旧家庭的恐怖之处在《倾城之恋》家人间的明争暗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四奶奶和三奶奶暗地里争着掌家权,三爷用光了流苏的钱之后就借口捻她出门,流苏婚后回家时家人却又笑脸相迎。
       
       张爱玲笔下的家庭全然是病态的,没有温情的,她颠沛流离的一生倒也当真很少体会家的温暖。小时候朱红墙垣内是锁住的童年,那一抹照进弄堂的阳光稀薄的像父亲偶尔良心发现的关怀。少年求学时的爱玲却也因着其独立的个性,和异于常人的天赋鲜有簇拥的朋友。而其一生的绝唱,其“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最爱胡兰成,这个滥情的汉奸文人也没有给她一份长久的温暖。一个没有家的人,始终是漂泊无依的,所以“笑便全世界与你同笑,哭便你独自哭”。纵使后来红遍整个上海滩乃至全国,于她,生命仍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
       
       张爱玲是何等聪明的女子,一双丹凤眼洞察世事,却惟独看不透爱情。从《倾城之恋》里,我们也大抵能看出她对爱情的态度。很多人质疑,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爱情?毕竟,对于白流苏而言,范柳原只是一张“长期饭票”,她追求的还是以婚姻支撑的后半生;而范柳原更需要的则是一份常新的爱情的滋润。两人各怀鬼胎暗自较量,谁也不肯先依了谁,此时的爱情,倒不如说是赌注。两人关系的进展源于范柳原深夜的电话,真情流露的表白,却又迟疑着她不爱他而冷冷地道:“我不至于那么糊涂,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流苏知道他是爱她的了,然而他爱她却不愿意娶她,至此两人的故事似乎就要断了。所幸,战争来了,战火纷飞中“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这畸形的爱竟也结出了果。
       
       然而,如果不是在战争时期呢?张爱玲在结尾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我想,多多少少是出于对流苏的怜悯吧,给了她一个圆满的归宿,这个从封建旧家庭里挣脱出来的女子,颇有几分中国式娜拉的气概。同时,给流苏希望,何尝不是给自己一点希翼的火光呢?《倾城之恋》完稿于1943年9月,彼时张爱玲还没有遇见胡兰成,却眼见了香港沦陷,战火之中的颠沛流离,任谁也渴望一个依靠的肩膀吧。张爱玲与胡兰成可算是一见如故,她为他下厨,为他穿上绣花鞋,在他穷困潦倒时用稿费接济他。哪怕他几度背叛了她,她也千里寻他,当真如她所说的:“爱一个人,便把头低到了尘埃里,还欣喜那尘埃里也能开出花来。”
       
       她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她的“孤儿根性”令她洞穿了人情世故,看破了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也曾经极度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张爱玲的心,依然是孤岛,却也渴望别人长久的驻扎,渴望理解和温暖。只可惜,范柳原给了白流苏一段圆满的结局,胡兰成却最终辜负了这个渴求温暖的女子,可悲可叹!
  •      张爱玲一直很擅长描写那些男女之间最细腻深沉的纠葛,人与人之间的接近与疏离,一个家庭内部影藏在平静下的漩涡。
       如果不是那一场“倾城”也许他们最终不会走到一起。
       他依旧在外漂泊。四处流浪,寻找着刺激与新鲜感。
       而她依旧在那所空空的房间里等待着不知什么时候响起的铃声与脚步。
       也许只有在所有的一切在你眼前毁灭的时候,你才能看清自己与对方的内心,无限的逼近抵达对方灵魂的深处。然后你将一切归于平淡。在这似水流年里渐渐消磨你与他的人生。
      
  •     倾城之恋在我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它更像是张爱玲笔下众多的荒凉人生故事里的些微暖色,是的,依旧荒凉,但是总归给人一些安慰。
       不知怎么想起了《傲慢与偏见》,达西和伊丽莎白虽然最初吸引他们走到一起的是爱情,但曲折的爱情路上,谁也没有忘记金钱地位的考虑。流苏,家道中落的士族小姐,“一家二十来口,合住一栋房子,你在屋子里剪个指甲也有人在窗户眼里看着”“从小时候起,她的世界就嫌过于拥挤”,驱使她走向柳原的绝不是爱情。家庭的压力,她迫不及待地想要逃离,这个世界在她眼里大概都是些庸人俗事,包括她自己。宋冬野在《关忆北》中的一句歌词我觉得很像她的心境:我说去他妈的爱情,都是过眼云烟的东西。“她是个六亲无靠的人,她只有她自己了。”流苏是这般想的,柳原,不过只是她逃离一切的跳板。
       我从不认为流苏错了,那样的家人,那样潦倒的家境,在那样的年纪,要怎么期待一份美好的爱情,流苏实在是一个让人心疼的孩子,对,孩子,她委实是不喜欢心机的,身边的人逼着她用那些心思。所以我想没有什么天生的坏人,只有使人堕落的环境,就算是人人喊打如希特勒,当年也不过只是天真的孩童。流苏只是个孩子,乞讨着生活的权利,岁月把她打磨成这般温润如玉的模样,她的内心倔强吗?不,我觉得是柔软的。柳原道:“跟你在一起我就 喜欢做各种傻事,甚至于乘着电车兜圈子,看一场看过了两次的电影……”流苏道 :“因为你被我传染上了傻气,是不是?”我总想着流苏是需要一个人来打开外面那层像椰子的外壳一样坚硬的固执的自我保护来窥见里面的柔软的,柳原恰好在那样的时候遇见流苏。更早
      一些,还没对家人绝望的流苏不会与他远走,再晚些,流苏会在原地等待她心里的对的人吗?怕是心已死。
       柳原如是对流苏说:“你……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柳原的身世同样飘零,我想,流苏于柳原,大概是另一个自己,就像在厚重的老式穿衣镜前,看见镜子里触手可及的自己 。喧嚣时代背景下,两个萍水相逢的人,最终却能相伴一生,维系这份感情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相互需要,他们之间更像是一场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倾了一座城成全的这份感情,大概是能长久的。
       我总以为,以张爱玲的残忍,不该是这样的收场,而该是像杜拉斯的《情人》那样,永不停止的爱,但是终究各自远扬的悲情故事。又或者流苏和柳原之间的障碍并不是那么难以逾越,他们真的可以在一起。谁知道呢?这只是个故事罢了
      
  •     白流苏虽然有一个洋式的外壳,但躯壳内流着却是绝顶封建的血。选取爱不是出于感情的需要,而是仅仅为了寻找经济的靠山。两人经历了生死劫难,但最终没能逃脱生活的细碎,白流苏已达到目的,给周围的人重重一击,但还是逃离不了悲剧收尾。这是属于白自己的悲剧,其中的惨淡只有她能体会。
      有人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有人能同富贵不能共患难。若两人原本就相爱是不是能两者兼得呢?范白两人原就只付出出一点点的真心,突然出现范让白死里逃生这一催化剂,他们感动的是自己,以为相爱了。生活是残酷的,在平淡而又不断重复的生活面前暴露了各自的弱点。换个角度来讲,如果两人原本就真心相爱,再来一个倾城之恋,是不是锦上添花?
  •     带上她去相亲,竟然将别人的视线抢走了。虽然可以找到,或许不叫找到,毕竟男人也是四处游走,不定,有时真有了等于没有,没有着落。不过她宁可离开,住在外面,每天都在等,也不在家里呆着,不过着旧式家庭中没有尊严的生活,不过,过来想想:她搬出去叫有尊严生活吗?不见得。
  •     缠绵悱恻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纠葛, 经典小资情调的文章, 小爱情放大在缩小了的大时代,即便就是那么一个缩影也足够回味!大爱的是第一炉香,倾城之恋。是有怎样阅历的女人才写的出这样的文章。经典的张爱玲,不能错过的倾城之恋。
  •     自从来了上海,发现在地铁上读书成为可能。地铁上还是有空间举本书的。
      就这样,在临睡前的一刻钟,在地铁上的哐哐的前进当中,我把《倾城之恋》又读了一遍。张爱玲的书其实读了很多,可是就是少不更事,不能理解各种滋味,只是为故事里的人物唏嘘。
      白流苏和范柳原两个人,都不是白纸,一个丈夫死了回到娘家,遭遇娘家嫂嫂的冷言冷语;另一个,一直是万花从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公子哥。可就是,偏偏这样的两个人,机缘巧合认识,并且相互有了爱意。
      其实,两个人还是不够爱吧,不然怎么会两个人心里都算的清清楚楚,不肯多迈出一步呢。张爱玲真的是把一切都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故事里经常会出现那么几句话,让人看到以后,心里不禁哎哟一声,暗叹一声,可不是吗?大学的时候觉得张爱玲太颓废,读完了以后心里一片黯淡,提不起精神,心想,以后是再也不碰了。没想到,再次拿起张爱玲,竟然爱不释手,发现字字珠玑了。她把小人物的算计、有钱人的无聊空虚写的明明白白、淋漓尽致,让人看了也痛快。
      其实,时代变迁,现在生活的环境和张爱玲那个年代已经是相差很多。但是,人与人之间免不了的还是那些人情世事。看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两个人,通了多少的电话,在海滩散了多远的步,又百转千回的算计到底爱不爱我,若不是那几天的枪林弹雨,恐怕也没有什么好结果。战争就是一剂催化药,催生了想与人相依的念头。于是,选择牵起身边人的手,只看当下,哪怕明天就死了呢。
      在看得见的未来,天天都是天平日子,所以现在人人得顾忌未来。我要是和他在一起,他现在没房子,我们估计还得还个几十年的房贷,这可怎么过呀。其实,本来是想说,不要爱在心头口难开,勇敢说出来。可是,即使看了那么多的悲欢离合,还是不能勇敢,怕就怕错付终身。
      
  •   呵呵 来看看 我喜欢的小说和喜欢的作家
  •   不管如何,这样的句式结构,还是看出你写东西的用心的!
  •   这是我。。。。高三时候写得,。。。。昨天偶然从日记里扒出来了。。。@飞熊
  •   可见你是个才女啊
  •   不不不 那时候东西太矫情 哈哈哈哈
  •   这是我的寒假读书报告,亲爱的老师们,要是你们看到了,可不要说我抄袭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