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辉煌的历史遗产)

出版时间:2002-1-1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戴尔・布朗  页数:197  译者:史松宁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失落的文明丛书中的一册,书中以大量珍贵的文物照片以及详尽的文字,向读者全面介绍了非洲曾经拥有过的辉煌。
本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图文并茂,融科学性、理论性、知识性及可读性为一体。它可使读者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对那已逝去的日子有一个生动全面的了解、认识。

作者简介

  戴尔·布朗,供职于美国时代公司,资深编辑,组织编辑了《失落的文明》系列丛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打开通往非洲历史的大门
1 寻找努比亚的旅程
第二章 日益兴盛的努比亚文明
1 神秘莫测的圣山
第三章 西非:草原与森林之园
1 出自非洲大地
第四章 建立在黄金上的石头与珊瑚之城
1 不朽的非洲遗产
年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蔚为壮观的非洲文化

章节摘录

  在这个政治与文化蓬勃发展的大舞台上,一股崭新与强劲的力量开始登台亮相了,这股力量将旷日持久地影响非洲大陆的大片地区,产生激动人心的诸多派别分支。先知穆罕默德于7世纪降临阿拉伯半岛,在其过世之后的数年时间里,他所宣扬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在他的家乡迅速普及,并向外部世界广为流传。北非的居民是伊斯兰教最早的皈依者。撒哈拉沙漠南部居民的贸易模式也因此得到拓展,其贸易通道穿过撒哈拉沙漠与印度洋,跨越了地域的界限,逐渐形成一个长途贸易网络——西非人以及东非人就这样与伊斯兰世界建立了直接联系。  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再加上自身意愿使然,许多东非和西非的商人都皈依了阿拉伯贸易伙伴的宗教信仰。因为这些商人富甲一方,势力强大,组成了社会中的精英力量,所以其他各阶层都纷纷仿效,到了13世纪,大多数非洲城市中的穆斯林人口都已经相当庞大。几百年后,在18世纪至19世纪,西非的穆斯林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圣战,他们横刀立马,大举讨伐异教徒,扫荡了整个热带稀树大草原,使全体西非居民都皈依了伊斯兰教。直到现在,该地区伊斯兰势力范围的边界走向基本上还是沿着草原与森林之间的分界线划分,在草原之外,森林中肆虐的舌蝇阻挡了伊斯兰骑兵前进的步伐。  翠绿色的尼日尔河如同一条长长的玉带,在远处闪闪发光,与周围骄阳似火的热带稀树大草原形成了鲜明对比。对于美国考古学研究生苏珊和罗德·麦金托什来说,这条绿色玉带的景色是那样诱人。在1975年的冬季,连着几个星期,苏珊和麦金托什一直开着一辆二手越野车,在满是车辙的道路上颠簸着,他们俩要穿越塞内加尔和马里西部焦热干旱的土地,去寻找台形土墩遗址——它们是数个世纪以来远古人长期生活形成的遗迹,具有深厚的文化层堆积,在前方,麦金托什终于看到了文明的迹象——历史长达数个世纪之久的杰内城,在远方的地平线上,城内雄伟的大清真寺已经映出了清晰的轮廓。  在阿斯旺水坝建造之前的数千年以来,努比亚人就一直生活在埃及这个比自已强大的北方邻国的阴影之下。直到进入公元前第一个千年,埃及不仅在经济上一直控制着努比亚,而且在  政治上了对其进行了很长一段时期的统治。埃及的壁画上描绘着最早期的努比亚人形象,他们正在向埃及法老或者王宫大臣们敬献贡品。而底比斯的一座古墓中则画着一队英俊年轻的努比亚王子,他们带来了兽皮、象牙等奇珍异宝,而其中最令纳贡者感兴趣的还是产自努比亚金矿的黄金戒指。  古墓的考古发现表明,努比亚人从埃及及殖民统治者那里吸收了大量的文化与宗教。实际上,努比亚宫廷中的王子们经常被送往埃及学习。然而,尽管努比亚人与埃及人信奉相同的神祇,戴着一样的假发,穿着一样的亚麻衣服,但是在埃及人的眼里,努比亚人始终处于臣服的地位。在描写库施的时候,埃及作家不会忘记在其前面冠以“可怜的”、“卑鄙的”和“被打败的”等诸如此类的称谓。而按照传统,埃及法老所穿便鞋的鞋底上也饰有努比亚人和叙利亚人的形象,法老们以此来提醒自己,也提醒他们,他已经将他们踩在脚下。  但是到了公元前8世纪,乾坤倒转,埃及统治者势力削弱,国家一分为二,其北部分裂成数个小型半自治性质的诸侯国,而南部的大权则落在位于底比斯的阿蒙神祭司手中。在埃及祭司们的煽动与帮助下,努比亚王朝成为埃及法老君权的惟一继承者。大约在公元前750年,一位名叫卡什塔的库施国王从第四瀑布附近的努比亚首都纳巴塔出发,沿着尼罗河远征至阿斯旺,在那里竖起一块石碑,他在碑文上将自己称作“上下埃及之王”。尽管他还有可能到过底比斯,但是显而易见,他并未打算施行任何君权统治,而是又打道回府,折返纳巴塔。  然而,到了卡什塔的下一代,纳巴塔人开始伺机攫取埃及的统治大权。大约是在统治努比亚20年之后,卡什塔之子皮耶率军兹北上。努比亚大军的到来很可能是由于底比斯的祭司们向皮耶求援,此时他们正面临着诸侯国君主特夫纳科特大举入侵的威胁,这位国君来自距离比斯以北600英里的尼罗河三角洲他与底比斯的神权统治者们关系向来不和。经过一番激烈的鏖战,皮耶统领的努比亚大军将特夫纳科特及其盟军全部击溃。凯旋的皮耶及其后嗣子孙成为埃及第二十五王朝的法老,统治时间将近一个世纪之久。  在西非森林地区被遗忘的文明之中,也许最为神秘莫测的考古发现当属伊博·乌库。它是森林里的一个小村庄,属于现代的尼日利亚,距离尼日尔河以东大约25英里,位于尼日尔河  入海三角洲的顶部。1939年,艾赛亚·阿诺齐正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挖一个蓄水池。在挖了大约两英尺深之后,他的锄头碰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将其从土中刨出来之后,阿诺齐查看了一下他的收获,这是一个青铜碗,由于年代久远,上面已经长满了斑驳的绿色铜锈,但是依然可见其上所刻的富有想像力的昆虫与动物形象。阿诺齐将碗靠在房屋的墙边,然后继续往下挖,很快,他又遇到了一个物体,紧接着又是一个。不久,他就收集了40多个同样令人称奇的物件。后来,其中的大多数文物都被他卖掉了。  结果,尼日利亚联邦文物部收集到其中一些文物,而文物部的英国主任伯纳德·法格在1958年恰好见到了它们。他意识到这些文物的重要性,于是招募了曾受训于英国剑桥大学的考古学家瑟斯坦·肖对阿诺齐当初发现它们的遗址进行发掘。肖于1959年11月抵达伊博·乌库,并得知阿诺齐的兄弟理查德在自己家里也曾挖出过同样令人震惊的青铜器。由于肖只有4个月的时间就要返回英格兰,于是他立即开始对这两个遗址展开发掘工作,并将两个遗址分别命名为伊博·艾寨亚和伊博·理查德。  经过一个星期的挖掘,两个遗址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收获。最为引人注目的东西包括一把铁锨,一堆乱七八糟的陶瓷碎片和一些炉灶中的木炭。然而,就在一天早晨,肖听到当地一个助手在伊博·艾赛亚遗址的沟旁兴奋地叫他过去,助手大叫道:“太惊人了,先生,快来看!”在沟壁旁边,一个青铜器的绿色边缘已经露了出来。第二天,肖用了一整天时间才将它挖出来。到了中午时分,一大群旁观者聚集到遗址周围,挤在篱笆旁边争相观看。肖小心翼翼地用一个木制工具将青铜器周围的硬土剥除,吃力地挖掘着。最后,直到天色已暗,他才将这个青铜器挖了出来,把它放在软纸上面。尽管表面上粘满了泥土,但这件青铜器还是从中透出了高贵华美的气势。  实际上,它是一个水罐,装在一个青铜绳编织而成的网兜之中。无论是罐、网,还是底座都铸造得美轮美奂,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运用失蜡铸造法,铸工首先为这个物体的各个部分分别制造蜡模,然后再用一薄层黏土覆盖在每个蜡模之上,形成新的模子。当每片模子都在火中烧制以后,裹在中间的蜡就会从模子外面的一个小洞中流出,留下一个中空的陶模。随后,铸工将熔化成液体的青铜水灌入其中,待里面的金属冷却变硬之后,再将外面的陶衣剥除,剩下的青铜铸件就是与当初的蜡模绝无二致的复制品。最后,铸工在每个接缝处浇上青铜水,将这些铸件熔合为一个整体。  传说在马蓬古布韦——即“豺山”里埋藏着黄金以及其他财宝,但是,E.S.J.范格兰现在还只能想象着自己在这座山上的砂岩露头中可能会有什么发现。因为,这种传说虽然流传甚广,但是它却如同非洲南部一些地区的雨季那样毫不可靠。然而,这里所有的农夫与采矿者都知道,当沿着狭窄的山路爬向山顶之时都会了解到当地的这样一个传说:这座山是伟人的圣地,它是如此神圣,以至于居住在这个地区的人们既不会指点它,也不会在谈论它时面向它的方向。  范格兰是居住在南非的一个白人,在利欲的驱动之下,他6年以来一直在搜寻着各种细微的线索,希望能够找到神圣山顶的确切位置。1932年岁末,他终于实现了他的目标。这还多亏了当地的一个居民,尽管有些不太情愿,但他还是透露了马蓬古布韦的秘密上山通道,它是岩石间可供攀登的一条管状裂缝。  在爬上顶峰之后,范格兰和他的儿子以及3名助手发现,他们周围是一片乱七八糟的巨石,而且是大石头压在小石头上面,摇摇欲坠,整个阵势十分明显,早已消失的圣山守卫者准备将这些大石头砸向入侵者的头顶。山顶上还散落着陶器碎片、玻璃珠串、铜器残片以及古代铁具的残余之物。但是令范格兰一行更为感兴趣的则是一件闪闪发光的黄色金属,在山坡上受到侵蚀的泥土之中,他们把它拽了出来。到了第二天,这些寻宝者已经从山顶上找到了大量的黄金,其中有一件还是盗墓所得。随后,他们匆匆忙忙地开始分赃,为了利益均沾,他们甚至将一个包金犀牛雕像分割开来。  由此可见,在欧洲人所“发现”的非洲重要历史遗址这一长串名录之中,马蓬古布韦注定应该荣登此列,而实际上,它们纯粹都是遭到了欧洲人的亵渎与劫掠。然而,对于后来的研究人员来说,倒也有一件值得庆幸的事,这就是,范格兰的儿子后来终于良心发现。他曾经就读于南非阿扎尼亚的比勒陀利亚大学,师从著名考古学家利奥·富谢,他最后决定将这个发现告诉自己以前的教授。到1933年6月,马蓬古布韦已经置于南非政府的保护之下,该遗址第一阶段的考古发掘工作也已经完成。  12世纪,马蓬古布韦处于鼎盛时期,是一个高度发达的非洲国家的经济与政治之都。虽然它的财富大部分都来自于农业与畜牧业,但是它也加入一个繁荣的贸易网络,这个贸易网络始于林波波河流域,绵延400英里,一直到达印度洋海岸。  象牙是该城最为贵重的商品,因为当时东非商人对这种贵重商品一直有所需求,他们要将象牙出售给海外贸易伙伴,所以马蓬古布韦也就由此得以繁荣发展起来。但是,范格兰所发现的黄金——它可以追溯至1200年左右,这是在津巴布韦高原上的遗址中发现的最早的黄金——这表明他们的兴趣已经有所转变。黄金在早期墓葬中的出现说明,当时这种金属已身价不菲。能够将如此贵重的物品带入墓中,想必墓主一定非常富有,他们可能是在与东海岸的斯瓦希里人做生意时富裕起来的商人。由于对黄金的强烈欲望不断增长——这不仅包括富有的非洲人,而且还有阿拉伯商人和地中海商人——因此他们最终放弃了不占地利的马蓬古布韦,跟随着黄金产地转移到了北方以及黄金运输必须经过的港口,这种情况促使津巴布韦王国逐渐崛起。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失落的文明》中译本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  不久以前,电视系列片《失落的文明》曾成为广大观众关注的一大热点,至今仍在不少人口边时时称道。这样一部介绍外国考古文化的片子,能在我们这里博得公众的欢迎,说明大家对人类遥远的过去普遍怀有特殊的好奇心理。  其实同样的情愫在世界各地人们的心底都存在。记得日本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俳句:“在盛唐的时候,漫步于夜晚的长安市。”已消逝的古代文明,尽管是异国的,仍然能吸引后世的怀念与憧憬。  戴尔·布朗(Dale M.Brown)主编的这套《失落的文明》丛书,与同标题的电视系列片有密切关系。丛书英文标题为Lost Civilizations,共有24卷,系美国时代生活公司出版。由于这套丛书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在英语世界非常流行。相信以同样的理由,中译本也会为我国读者所喜爱。  《失落的文明》英文版每卷扉页上都有一段话,标明书的性质是“探索过去的世界,以考古学家与其他科学家的发现,把古代人及其文化生动地重现出来”。考古学发现和研究的大量成果,是这套丛书的主要基础。然而在这里,考古学不再是报告、简报的堆积和一般人读不懂的论文,而是丰富深刻又不枯燥烦琐,贴近人们的真实生活,适合大多数读者的需要。作为科学普及读物,应当说是十分成功的。  就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来说,这套丛书不只有益于非专业的读者们。现在国内还没有外国考古文物的博物馆,大学中外国考古的课程也较薄弱。《失落的文明》所包含的知识和材料,一些考古、历史、文博工作者也是不容易接触到的。试加浏览,一定有所收获。  最近我在一篇小稿里,讨论过我们为什么有必要了解外国考古学的问题。有一种看法以为,中国历史悠久,遗存丰富,已经研究不完,中国人做中国考古就够了。窃以为这是不妥当的。中国的古代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是将中国文明放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去考察,对中国本身的历史文化也很难真正有深入透彻的理解《中国考古文化名著译丛》总序)。只有扩大我们的视野,才能认识中国文明的固有价值,才能阐述我们先民对整个人类的巨大贡献。  对古代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探索,是极为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大家知道,人类是分别在世界若干不同的地区,先后跨进文明的门槛的,而构成文明的种种因素,其萌现要更早得多。这些因素逐渐产生、聚合,推动文明的形成,究竟有着哪些条件,走了怎样道路,其间人类同其环境如何互动等等,都是饶有兴趣的争论中心。《失落的文明》各卷所展示的,正是文明肇端  及其早期嬗变的轨迹,是后世人们久已淡忘了的,读起来就像成人重看儿童时期的老照片一样,每幅图景都会唤起一丝渺茫的追忆。  ……

编辑推荐

  《失落的文明》各卷所展示的,正是文明肇端及其早期嬗变的轨迹,是后世人们久已淡忘了的,读起来就像成人重看儿童时期的老照片一样,每幅图景都会唤起一丝涉茫的追忆。 这套丛书可以作为艺术图集来欣赏,同时也可供前往世界各的旅游者参考,了解那里不可错过的古迹名胜。书的各卷皆有地图和年表,与论介、考古遗址、文物相配合,还介绍了自然景观与一般人文风光。在有越来越多机会踏出国门的今天,更多地知道异国有哪些珍贵的古代文明财富,无疑会大为提高人们的游览兴致。而且本书的整体设计较好,古代世界的各种文明,包括新旧大陆,基本都已覆盖。各卷呼应配合,但均有独立性,便于单独阅读。卷的编排灵活,比如庞贝就自成一卷,使重点突出了。多数卷的选材、论述是适当的,习读此书,必觉回味无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非洲(辉煌的历史遗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