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01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裕群 页数:189 字数:9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石窟寺是佛教思想和艺术的载体。它起源于古代印度,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中印文化的相互交流逐渐传入中国,在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不断碰撞和交融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寺艺术。从古代西域到中原大地,从雪原西藏到扬子江畔,都可以领略到异彩纷呈、魅力无穷的石窟寺艺术。中国石窟寺是世界古代文化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本书详尽地描述了中国石窟寺艺术发展的脉络和各个地区石窟寺艺术的特色,引领读者徜徉于中国石窟寺艺术的殿堂中……
作者简介
李裕群,男,汉族,浙江桐乡人,1957年生。1978-1982年,在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读本科,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2-1985年,在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古建筑的勘察、设计和研究工作。1985-1987年,在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班学习,1989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
书籍目录
山野佛光——中国石窟寺艺术概说 白马驮经——佛教文化的传人 岩洞佛堂——石窟寺的出现 开花结果——石窟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异域情调——新疆石窟艺术 龟兹古风——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 高昌佛洞——吐峪沟石窟、伯孜克里克石窟融汇中西——河西陇东石窟艺术 莫高灵光——敦煌石窟、安西榆林窟 凉州胜迹——天梯山石窟 黄河奇珍——炳灵寺石窟 麦积崖阁——麦积山石窟 须弥雄姿——须弥山石窟、庆阳石窟皇家风范——中原地区石窟艺术 帝王化身——云冈石窟 孝文遗刻——龙门石窟、巩县石窟 文宣陵藏——响堂山石窟 高欢暑宫——天龙山石窟独具风格——南方地区石窟艺术 栖霞魅力——南京栖霞山石窟 川北宝藏——四川广元石窟、巴中石刻 宝顶佛光——四川大足石刻、安岳石刻 湖光山色——杭州西湖石刻 大理佛国——云南剑川石窟 雪原明珠——西藏阿里石窟结语 中华瑰宝再现辉煌
章节摘录
书摘 本生类故事有萨捶那太子舍身饲虎、月光乇施头、须大孥太子施舍、尸毗王割肉贸鸽、虔闭啖尼婆梨王本生(剜身燃千灯)、乾夷乇施头、独角仙人、善事太子人海求宝、啖子深山奉养盲父母、须阁提太子搬兵复同、九色鹿台己救人等。因缘类故事有沙弥守戒自乐缘品、施身闻偈、五百盲贼得眼成佛、微妙比丘尼现身说法缘品等。这些佛经故事画题材虽然大都见于占龟兹石窟中,但构图方式迥然有别,不见龟兹流行的菱格单幅式构图,人多力横卷式的连环画,方形单幅式构图较少。 在龟兹占风一节中已经谈到佛经故事是用来教化弟子和信徒们的。这些佛经故事来源于古代印度的民间传说或神话、寓言故事,故事情节曲折,生活气息浓郁,又富有文学性,因而在民间广为流传。佛教便借用了这些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附会了佛陀种种的神力,使这些故事增添厂宗教神秘而荒诞的色彩。如果将神秘色彩的外衣剥去,可以看到故事后面所反映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场面。如出口《贤愚经》的微妙比丘尼出家缘,说她出身于舍卫同的婆罗门家庭,年轻貌美,㈩嫁后,过着舒适富裕的生活。在一次回娘家的路上,丈夫和儿子死于非命,娘家也失火,全家死亡。以后不幸一次又一次地降临在微妙身上。先改嫁酒鬼,遭受毒打,刚生下婴儿,就被酩酊大醉的丈夫杀死,扔进油锅中煎炸,井强迫微妙吃下儿子的尸体。入夜后微妙弃家出逃,流浪到波罗奈国。在那里遇到了一位刚丧妻的年轻人,他们在互诉衷肠中相爱了。但婚后小久,丈人得病人世。按波罗奈国风俗,微妙被活埋殉葬。当天使里,一伙盗贼掘墓盗宝,微妙侥幸逃生,但被迫作了盗贼头领的妻子。没几天,盗墓案发,头钡被砍头处死。盗贼余党将微妙活埋殉葬。三天后,有野狼刨墓吃尸,微妙又一次得救。在遭遇多次劫难后,微妙感叹这世道对她如此不公平,如此残酷,于是削发为尼,遁入空门。这个悲惨的故事实际上是古印度奴隶制社会中妇女备受歧视和迫害的真实反映,并不是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第296窟窟顶表现的就是这个故事。 另外,西魏洞窟第285窟出现了北魏洞窟所没有的新题材,如洞窟后壁绘有菩萨装和武士装的护法诸天和外道形象,有13天(伏羲)、月天(女娲)、三面六臂骑青牛的摩醯首罗天、三头八臂的毗瑟纽天、叫臂骑孔雀的鸠摩罗天、象首人身的毗那夜迦天以及四天土等。同时期开凿的第249窟窟顶则有帝释天(东王公)和帝释天妃(西王母)。这些题材明显受中原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很可能是东阳工元荣从中原带来的.北朝壁画的绘画方式前后也有一定的变化。北魏时期,多以上红色为底色,用青绿、赭、白等色敷彩,色调艳丽。人物面部和身体肌肉裸露部分一般采用西域地区流行的晕染法。西魏以后多用白色为底色,色调趋于清新雅致。人物面部釆用小原地区流行的染色块的晕染方法。 隋唐洞窟 隋唐帝国的统一,给佛教提供了南北文化和中西文化进一步融合和发展的契机,莫高窟的开凿也达到了鼎盛,数量达300多个,其中隋代就达101个。在隋代,三壁一龛窟成为最流行的窟形,窟内前部人字披顶,后部平顶,也有覆斗顶。中心柱窟已不再流行,数量较少。在形制上,大体上沿用敦煌地区北朝中心柱窟传统构造,个别中心柱窟比较特殊。如隋代开凿的第302、303窟,前室人字披,后空平顶,中部设中心柱。中心柱上部为须弥山式,须弥山下方有四龙环绕,这是前所未有的新形制。又如隋代开凿的第427窟具有前后室,前室人字披顶、前室南北壁塑四天王,后壁窟门两侧各塑一力士像。主室前部人字披顶,后部平顶、正壁塑,立佛:菩萨像,前窄两侧壁各塑一立佛二菩萨像,组成三佛。这种中心柱正壁塑立佛的做法可能与新疆克孜尔行窟的大像窟有一定关系。另外新出现了三壁二龛窟,即左右后三壁各开一龛的形制。隋代第305窟就是这种窟形,窟内正中设方形佛坛,坛上塑像。这为敦煌唐代后期流行的力坛背屏式洞窟开了先河。窟内塑像一般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者一佛二弟子四菩萨的组合。有的洞窟还增加厂二力十和四天王的组合。隋代塑像主要延续了北周塑像的特点,但头与身体比例趋于和谐。佛像一般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新出现袈裟衣边在左肩处有带束起的钩钮式袈裟。菩萨像流行上身着背带式僧衹支的服饰。 隋代的壁画出现了整壁大幅多铺说法图或故事画。方形覆斗顶窟的藻井也绘大幅人物或故事画。壁画题材主要是本生、佛传、经变等类。佛传多乘象人胎、夜半逾城成组分布。经变类主要有涅槃变、维摩变、法华变(《序品》、《方便品》、《见宝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譬喻品》等)、弥勒变、药师经变、阿弥陀净上变利福田经变。本生类有萨缍太子舍身饲虎,须大太子本生,独角仙人,善事太子,尸毗王本生,毗楞竭梨王,快目王施眼,婆梨王本生(剜身燃千灯),乾夷干施头等本生故事。但与北朝相比,隋代壁画题材有了明显的变化,因缘类故事消失,本生类故事数量和种类都明显减少,新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变类壁画,而且大量流行。净土变题材非常引入注目,尤其是弥勒变题材较阿弥陀净十变更盛行。这种情况与中原地区阿弥陀信仰居于主导地位是不一样的。弥勒变与药师变或阿弥陀净土变分别绘于窟内左右壁的布局对敦煌唐代壁画题材有较大的影响。敦煌三壁一龛窟一般都采用壁塑相结合的方法。正壁龛内塑像,左右壁各绘一铺说法图。作倚坐姿佛和菩萨常常作为土尊形象出现,这种坐姿一般都是弥勒形象,反映了敦煌弥勒信仰的流行。另外,敦煌隋代洞窟壁面的装饰纹样特别丰富,如许多洞窟窟内四角及窟顶都绘有联珠纹,用作壁面的分界线或一幅壁画的分界线。最有特色的是新出现的西方流行的环形联珠,内有对鸟、对兽等图案。 唐代基本延续了隋代洞窟的形制,主要流行二壁,龛窟。不过唐代正壁龛口向左右敞开,以便展示龛内型像,这样增加了观像礼拜者的视角上的效果。中心柱窟数量较少,大体上沿用隋代中心柱窟的形制。但武周圣历元年(698年)开凿的第332窟和盛唐开凿的第39窟在后部凿出横长方形涅槃龛,龛内塑涅槃像。这种后壁没涅槃龛的做法与龟兹石窟中心柱正面雕大立佛、窟内后壁凿涅槃龛的传统有一定的关系,很可能受到西域地区石窟寺的影响。在唐代新出现了大像窟、涅槃窟和佛坛窟等大型洞窟。如著名的北大像窟(第96窟)是武周延载二年(695年)禅师灵隐、居士阴祖等开凿的,大像高33米;南大像窟(第130窟)足庸丌元几年(721年)僧处谚与乡人马思忠等开凿的,大像高23米。人像窟有前后室,前室外面又有木构大阁相接,从外观看非常雄伟。后室内均为石胎泥塑倚坐弥勒大像,佛身披双领下垂袈裟,右手上举,施说法印。左手抚在左膝,这是能够降伏魔众的降魔印。大像两侧及后部凿出隧道式的礼拜道,可供佛教信徒绕佛巡礼。弥勒仵佛装就是弥勒下生成佛,普度众生的形象。为什么要造弥勒人佛呢?除了通常所说的弥勒净上信仰外,其实还与武则天有一定的关系。唐代和尚怀义、法朗为了讨好武则天,他们伪造了一部《大云经疏》的佛经,声称武则天是弥勒下生,将作阎浮提主。阎浮提是佛教说法,指的是须弥山的南方,也称为南赡部洲,是我们现在住的世界。所以,这部经书实际上在预言武则天是弥勒化身将要当上中国的皇帝。因此,武则天十分相信弥勒下生的说法。当上女皇之后多次要收刮天下僧钱,造弥勒大像,从而造弥勒大佛在唐代成为风气。著名的乐山大佛高达7l米,成为弥勒人佛之最。唐代的卧佛窟只有第148、158窟二座,平面横长方形, 王室后部设涅槃台,上塑大型卧佛像。佛坛窟是盛唐以后受两京地区石窟的影响而出现的。中心佛坛上有直通壁顶的背屏,有的中心佛坛上不设背屏。这种形制应是模仿地面寺院殿堂建筑形式的,中心佛坛的设置也有吋能与密教的宗教动有关。 唐代塑像一般为一佛一弟子二菩萨像二天王或二儿士的组合。如果说初唐时期雕塑艺术还较多地承袭了隋代风格而不够成熟,那么盛唐时期的雕塑则达到了艺术的巅峰,塑造水平高,表现手法细腻。最为典型的是第45窟等一批洞窟。佛像而相浑圆丰满,宽肩细腰,胸部及肢体丰满健美而不显臃肿。服饰卞要流行袒右式袈裟,其右肩披覆偏衫衣角,其次为双领下垂式袈裟、通肩袈裟。衣纹作突起泥条状,衣褶稠叠下垂,紧裹身体反双腿,呈“曹衣出水”之式,并且显露足形,衣裙下摆遮覆丁佛座上,呈倒山字形,并衬托出仰莲的外形,具有很强的湿纱贴座之感。菩萨像雕刻生动,富有活力。菩萨头束高发髻,颈戴华丽的项圈,肌体柔润而丰满。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王仁湘 无论阅历丰富还是闻见浅显,在你我他心中总会有净土一方,那里存放着自己用理解拼对出的一部珍贵的古国历史,或隐或现,或晦或彰。 虽然它也许只是一些残缺篇章,或是断断续续,或是不拘短长,有精彩有平淡,有许多的片断模糊蒙胧,也有许多的片断让人铭心难忘。 那些片断是那样的悠远晦暗,那样的不可捉摸,又是那样的不可言喻。 那些存留在我们脑中千差万别的影像,却原来只是我们的主观重构与想象,是我们从故纸堆里提炼出来的故事,或是由口口相传中获得的感悟。 它们虽是曲折流荡,却又影踪难寻,它们虽是波澜壮阔,却又声色俱无。 久远的历史已然逝去,它成了只能追述的数不清的往事。但是历史却并没有完全消失,它被后来的时光深深地埋藏起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年万载,由新而旧,由旧而古,在人类的记忆中渐渐忘却,变得不再那么清晰。 当历史的尘埃被层层拂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幕幕生动的活剧,有影有形,有声有色,这是色彩斑斓的真实的历史。 历史原来可以复活,历史原本是五彩斑斓。历史是看得见的真实存在,它是可以用十指触摸的陈迹。这不是历史学家发黄的书本中的平面历史,而是考古学家们从大地下发掘出来的立体场景。 在作为考古学家的丛书作者们奉献的这些册子里,我们发现历史的本相原来是这般的丰富多彩,是这般的亲切自然。 让我们一起开始这次古代文明之旅,你很快便会有许多发现,古老的历史原来可以观摹可以摩挲,千万年的往事原来可以直接面对面。考古学家寻找回来逝去的辉煌,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慧眼穿透千万年的迷雾,来感受历史长河泛溢的斑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