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人茶事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陈锦  页数:22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茶铺,是人们饮茶、聚会的场所。人们在茶铺里,饮茶只是手段,聚会才是目的。在过去,坐茶铺是四川人的重要生活内容。他们通过茶事,摆“龙门阵”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听评书、看川剧,打牌、下棋,调解纠纷,做生意……,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以川人特有的方式得到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因此,茶铺俨然成为了一个社会的缩影。  该书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从纵横两方面阐释了四川茶铺产生的历史原由,梳理了其形成发展的脉络并展示出深厚的人文内涵。不仅行文流畅易读,而且有大量珍贵的生动翔实的图片,将四川茶铺的文化特色以及四川人的传统生活合盘托出。   编辑推荐

作者简介

陈锦,955年6月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71年赴云南支边,1978年考取云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82年本科毕业。从1980年开始摄影艺术创作,涉猎题材广泛,尤以人文专题见长,曾在北京、上海、成都、台湾以及美国、德国、日本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应美国、法国著名图片社之邀出访并作学术交流。出版有《四川茶铺》(1992)、《市井》(2006)、《感怀成都》(2007)、《茶铺》(2008)等个人专著,数次荣获巴蜀文艺奖以及巴蜀文化摄影促进奖、中国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等各种奖项,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称号。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出版社高级编辑,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四川分院客座教授。

书籍目录

楔子“走,口子上坐茶铺子!”茶之五境“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谈三花”“河水香茶”“吃盖碗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堂倌是茶铺的“店招”“兰园茶社”“一市居民半茶客”“谁坐成都都不久”“无所谓”的场所?“人家的客厅或休息室”“行业茶铺”“摆龙门阵”“吃讲茶”“吃书茶”“贾派竹琴”吃茶听戏“火把戏班”茶铺与茶客功利型茶客享乐型茶客无欲无为型茶客生死茶客“喝加班茶”川蜀茶道及草根情结“庶民之饮”茶铺与“茶道”

章节摘录

插图:四川人喜欢喝花茶,但花茶的发明又并非出自四川。从历史看,江南地区宋代便开始了花茶的制作。据南宋赵希鹄编纂的(《调燮类编》记载:“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香气全者,量茶叶多少,摘花为伴。花多则太香,花少则欠香而不尽美,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到了明代,花茶的制作技术更趋成熟,花色品种也更加丰富。明人朱权在《茶谱》中记录了一种“薰香花法”:“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味可爱。”这还是一种较原始的制作技巧,充分利用了茶叶对气味强大的吸附性,可制作出不同香味的花茶来。不过,早期花茶的制作大多是文人士大夫们别出心裁的清玩,属自制自娱性质,谈不上什么规模。一直到了清代的中期,苏州开始大量生产茉莉花茶,作为商品销往全国各地。~过去,花茶主要的销售市场还是在北方地区,北京人至今仍保持着喜欢饮用花茶的传统。据清人福格在《听雨丛谈》中记述:“京师人又喜以兰蕙、茉莉、玫瑰薰袭成芳者,渐亦通于海内,唯吴越专尚新茶,不嗜花薰,因是出产之地,易得嫩叶耳。”由于地理气候的原因,茶叶多产自南方,因保存与运输问题,北方人很难喝到新鲜绿茶。而茶叶一旦采摘后不及时饮用,会逐渐变陈,缺少了嫩茶的鲜味。若将其熏制成花茶,以花的香气压住茶的陈味,既有了花香又不失茶味,再销往遥远的北方,北方人饮用花茶的习惯大概由此得以形成及沿袭。不过,传统茶文化并没有给予花茶好的脸色,一些“正宗”的茶人固执地认为,茶叶中若加进了花香,必夺去茶的真味,沾染上“俗媚之气”,有辱于茶饮的儒雅之风。北方人吃花茶当然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远离了茶叶的出产之地。

编辑推荐

《川人茶事》是天下四川书系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川人茶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图片资料充实,很喜欢。在四川待了四年,临走总要留点什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