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论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薛庆超  页数:307  

内容概要

《中国现代史论》总结、整合了作者从事中国现代史研究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研究心得和研究体会,对中国现代史上若干重要历史、重要人物、重要史实的来龙去脉、理论与实践、探索与结果、曲折与辉煌进行了一些分析与评说。其主要特点是,始终不渝的坚持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作者简介

薛庆超,现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副局长。长期从事党史研究、领导秘书、科研管理、宣传教育等工作。 
个人主要著作有:《历史转折关头的邓小平》,荣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建党80周年重点图书《革故与鼎新——粉碎“四人帮”与拨乱反正》《历史的选择》《中国改革的前奏》《历史的见证》《中国共产党执政史》第三卷,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图书。
合著主要著作有:《中国革命史》,大学教材《中国现代史简编》,大学教材《中国共产党简明历史》,全国公安系统干部教材《解放战争图志》,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提名奖《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邓小平》,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重点图书《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史》《党的建设30个历史瞬间》。

书籍目录

引子第一章  毛泽东决定发起战略进攻第二章  刘伯承、邓小平率部揭开战略进攻序幕第三章  刘邓野战军到达大别山区第四章  陈谢集团、华东野战军进入中原战场第五章  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第六章  刘邓野战军实施战略展开第七章  刘伯承、邓小平作出新的部署第八章  邓小平纵论全国战局第九章  毛泽东致电刘邓解放军攻克洛阳第十章  邓小平的“鲁山报告”第十一章  建立扩大的中原局、中原军区第十二章  著名的中原局“六六指示”第十三章  陈毅就任中原局第二书记第十四章  邓小平、陈毅畅谈中原形势第十五章  邓小平传达中共中央“九月会议”精神第十六章  中原野战军谋取郑州第十七章  夺取重要战略枢纽郑州战役大获全胜第十八章  毛泽东部署淮海战役第十九章  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第二十章  歼灭黄百韬兵团、包围黄维兵团第二十一章  全歼黄维兵团,俘虏兵团司令官第二十二章  全歼杜聿明集团斯大林的关注第二十三章  “红色间谍”,长期“潜伏”“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第二十四章  邓小平主持中原局商丘会议第二十五章  苏联共产党代表与中共中央负责人会谈第二十六章  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平第二十七章  蒋介石下野,李宗仁担任“代理总统”第二十八章  国民党政府要求“和平谈判”第二十九章  《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第三十章  国共和谈宣告破裂第三十一章  中共中央对于华东的战略部署第三十二章  渡江战役总前委《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第三十三章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第三十四章  毛泽东怒斥丘吉尔第三十五章  人民解放军占领上海第三十六章  “乘长风破万里浪”第三十七章  刘伯承、邓小平挥师西南第三十八章  各方面代表人物云集北平第三十九章  毛泽东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四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毛泽东决定发起战略进攻  大别山区中国革命的“摇篮”,红四方面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诞生的地方。  1947年,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进行了整整一年。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在解放区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援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英勇奋战,歼灭了蒋介石统率的国民党军的大量有生力量,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人民解放军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士气高昂,愈战愈强。而国民党军则由于人民反对,士气低落,大量被歼,兵源枯竭,后方空虚,开始走下坡路。国民党军虽然受到很大削弱,但总兵力仍然比人民解放军多出近一倍,并且从1947年3月起向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妄图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这时,国民党军无论在数量上或者装备上都还占着优势。蒋介石继续获得美国大量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还有广大的国民党统治区可供搜刮,以支持其军事进攻。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还在继续进行。国民党军集中了31个旅共20万人进攻陕北解放区;集中了56个旅共40万人进攻山东解放区。东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虽已被迫采取“全面防御”,但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兵力。解放区的重要城市延安、临沂和张家口等还被国民党军占据着。因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仍然面临着严峻形势。  毛泽东是中国20多年革命战争造就出来的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开始以后,毛泽东曾指出:“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  全国解放战争进行一年以后,国民党军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了正规军97个半旅,连同非正规军共被歼灭110余万人,被迫把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在国民党统治区内,伟大的人民运动已经蓬勃发展起来,迅速遍及60多个大中城市,形成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总之,蒋介石无论是在军事上或政治上都打了败仗,“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这种历史发展的趋势,标志着中国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艰巨斗争以后,最后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革命高潮已经到来,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基本成熟。  毛泽东总揽全局、见微知著。他认为,人民解放军不应等到国民党军转入劣势时才发动战略进攻,而是在国民党军刚刚出现颓势迹象的时候,就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立即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因而,毛泽东规定人民解放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毛泽东是一位高瞻远瞩、富有远见的战略家。他及时抓住解放战争战局刚刚有利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苗头,果断决定,立刻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敌军兵力薄弱的中原地区为主要突击方向,实施中央突破,让人民解放军的主力打到外线去,直插敌军的战略后方,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改变整个战争态势的格局,从根本上动摇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加速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  关于战略进攻方向的选择,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大别山区。大别山区是国民党政府战略上最敏感也最薄弱的地区。这里曾经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红四方面军(即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八路军一二九师的前身)的摇篮,人民群众觉悟高,有利于解放大军站稳脚跟,创建大块的新解放区。  连绵起伏逶迤百里的大别山脉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交汇地区,西跨中国南北大动脉平汉铁路,东至淮南铁路,北接淮河,南临长江。人民解放军进入这一地区就可以瞰制中原,威胁南京,进逼长江,直指武汉,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  毛泽东认为,进军大别山不能像北伐战争那样逐城逐地推进,而必须采取跃进的进攻形式: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人,一举插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先占领广大乡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再夺取城市。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指定由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担负进军大别山的光荣任务。派遣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几万大军远离根据地,一举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作战,这种独特的进攻形式,是史无前例的。要实现这样伟大的战略计划,绝不是轻而易举的。当时,毛泽东既估计到跃进大别山的有利条件,又充分估计到了人民解放军到外线作战的种种困难,提出可能有三个前途: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转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毛泽东并告诫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要做充分的思想准备,从最坏处着想,努力争取最好的前途。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选择由晋冀鲁豫野战军担负千里跃进大别山、进军中原、揭开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这一重大战略任务,选择大别山区作为战略进攻的“突破口”具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晋冀鲁豫野战军是由红四方面军、八路军一二九师发展而来。而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地区正是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红四方面军成长、发展、壮大的摇篮。因此,晋冀鲁豫野战军是名副其实的大别山地区的“工农子弟兵”。派遣晋冀鲁豫野战军打回家乡,他们熟悉大别山区的民情与风俗,了解大别山区的历史与现状,人地相宜,深得军心,亦可深得民心。而且大别山区具有悠久的革命历史传统,一直有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和游击队的活动,可以为晋冀鲁豫野战军提供种种便利条件。大别山位于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华中重镇武汉之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可以实现对国民党统治的“中央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震撼和动摇国民党的统治,鼓舞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民主运动,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推动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1947年夏天,刘伯承和邓小平接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派遣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进军大别山、挺进中原的指示后,坚决照办,雷厉风行。一天,邓小平把冀鲁豫边区行署主任、晋冀鲁豫军区后方战勤总指挥部司令员段君毅找去当面交代说,刘司令员要我交给你一项任务,为渡黄河进行船只征集等各项准备。

编辑推荐

  《战略进行到全国解放》选择了一个侧面,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来反映和展示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从刘邓大军开始战略进攻,到刘邓大军、陈粟大军、陈赓集团三路大军会师中原战场;从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联手发起淮海战役,到两大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上海到进军大西南“横扫千军如卷席”……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有力地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现代史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