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通史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粟品孝  页数:55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成都通史:五代(前后蜀)两宋时期》是记录从古至今成都这一特定地域范围内文明演进历程的大型通史著作,涵盖成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方面面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旨在揭示成都城市文明的基本发展轨迹和主要特点,突出成都城市文明的闪光点,为成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养料,为成都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来自历史深处的智力支撑。

作者简介

粟品孝,男,1969年3月生,四川大竹县人,汉族,中共党员。 1987年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7年毕业后留系任教。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宋史、宋代蜀学研究工作,长于学术文化史。

书籍目录

概述 一、行政建置及人口状况 二、基本历史线索 三、历史地位与时代特点 第一章求治于乱世:王建、孟昶治蜀 第一节王建“永致清平”的努力 第二节孟昶“孜孜求治”  一、孟昶的品性 二、孟昶治蜀的主要措施 三、“用匪其人,坐致沦丧” 第二章首倡“均贫富”——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 第一节 “均贫富”口号的提出 一、大土地所有制发展情况 二、北宋对四川的残暴统治 三、关于“贩茶失职”  第二节王小波李顺起义的经过 一、起义的爆发与初期斗争 二、大蜀政权的建立 三、宋军的反扑与起义的失败 第三节王小波李顺起义略评 一、中国农民战争的新阶段 二、起义对宋朝统治的影响 三、起义失败的教训 第三章宋朝在成都的特殊统治 第一节险、远、富、要的四川与成都 一、险远的地理形势 二、优越的经济条件 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二节北宋成都知府的选任与便宜行事 一、成都知府的严格选任 二、成都知府兼任两路钤辖 三、成都知府的“便宜行事”特权 四、朝廷对成都知府的控制 第三节南宋制帅兼任成都知府 一、南宋初川陕宣抚司对成都的特殊控制 二、绍兴五年后四川制帅兼知成都府概况 三、南宋后期朝廷对成都统治形式的调整 第四节南宋四川类省试 一、四川类省试的由来与长期延续 二、四川类省试进士的特殊待遇 三、四川类省试的积极作用  第四章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新发展 第一节城市建设的新发展 一、成都城的改建与整修 二、城市交通的发展 第二节坊市制度的变化 一、坊与坊市的变化 二、十二月市与夜市 第三节城市景观的发展 一、名副其实的“水城”  二、“园林之城”名不虚传 第五章 日益发展的农业和农村市场 第一节都江堰岁修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农田的整治与耕作水平的提高 一、农田的整治 二、耕作水平的提高 三、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第三节 “天彭牡丹”、海棠等花卉种植业的发展 一、“天彭牡丹”的种植 二、海棠的种植 三、“蓉城”来历的一种说法 第四节草市镇的发展 一、草市的形式 二、镇市的发展 第六章繁荣发展的手工业 第一节丝织业的发展与成都锦院的设立 一、丝织业的发展 二、成都锦院的设立 第二节茶业的大发展 一、茶叶的生产 二、茶政 三、茶马贸易 四、茶业大发展的原因 第三节富有特色的蜀纸与蜀刻 一、富有特色的蜀纸 二、富有特色的蜀刻 第四节陶瓷业的长足进步 一、陶瓷技术 二、重要窑址 三、陶瓷业发展的特点 第七章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第一节交子产生的基础 第二节交子的产生及交子务的设立 一、私交子的产生和发展 二、交子务的设立 第三节交子的发展演变 一、钱引取代交子 二、川会代替钱引 第四节交子产生的历史意义 第八章官学的发达与书院的兴起 第一节宋代成都府学之盛 一、“庆历兴学”与成都府学的快速发展 二、李石与成都府学的鼎盛 三、成都府学与四川理学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书院的兴起 一、书院发展概况 二、书院的教学 三、书院与理学的发展 第九章蜀学的鼎盛发展 第一节 “蜀石经”与“易学在蜀”  一、经学发展概况 二、“蜀石经” 三、“易学在蜀” 第二节 “西蜀史学”的繁荣 一、史学发展概况 二、张唐英与《蜀祷杌》  三、范祖禹与《唐鉴》  四、吴缜《新唐书纠谬》  五、成都“四记”考述 第三节理学名儒魏了翁 一、理学入蜀及其在成都地区的传播和发展 二、魏了翁学术取向的两次转变 三、魏了翁理学思想的特点及其主要贡献 第四节著名的学术家族 一、双流宋氏、邓氏与成都宇文氏  二、“世显以儒”的华阳范氏 三、“理学名门”蒲江魏氏、高氏 第十章成就辉煌的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 第一节前后蜀时期成都地区的文学 一、前后蜀时期成都的文人群体 二、赵崇祚与《花间集》  第二节宋代成都地区的文学 一、宋代成都本地的文学之士 二、宋代宦游成都的陆游与范成大 三、蜀中第一部文选《成都文类》  第三节绘画艺术的大发展 一、辉煌的绘画成就 二、兴旺的画学著作 第四节前蜀永陵的陵墓建筑与石刻艺术 一、永陵的陵墓建筑 二、永陵的石刻与艺术 …… 第十一章文字禅与居士佛教 第十二章道教的新发展 第十三章社会风尚的变化 大事记 后记 《成都通史》编纂委员会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正由于四川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显著的地位,而且在朝廷处理对内对外关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宋人明确指出:“今海内之蕃域,号为至重者,举莫若吾之全蜀,壤土衍沃,民俗丰夥,外之则八国种落赖之以绥辑,内之则四道郡邑倚之以康靖。” 其中成都地区经济条件最好,既有大面积的成都平原,又有都江堰灌溉系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众多,长期是四川盆地最为优越、最为发达的经济区域。历史上所谓“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主要是指成都地区。虽然早在西汉末年成都已是全国“五都”之一,隋唐也是“西南一都会”,但整个说来,在唐朝中期以前,成都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还不足与北方的长安、洛阳相比。伴随中唐以后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成都的发展就日益超过长安和洛阳,成为与扬州并称的经济重镇,时人说:“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日扬、益”,其中扬州位于南北交通的要冲,往来行人众多,而成都“人物繁盛,悉皆土著。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线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其人勇且让,其地腴以善熟。较其要妙,扬不足侔其半”。唐末五代,中原干戈扰攘,四川地区相对安定,成都地区的经济实力更为突出,“人物繁盛”,学者指出:“综观五代十国各地情形,成都当为全中国最繁荣之第一大都市,长安、扬州已衰,五代都城之开封、洛阳,南方盛国之金陵、钱塘殆更非其比矣。”进人宋代,在长期安定的环境下,成都经济继续繁荣发展。时人指出:“成都,蜀之都会,厥土沃腴,厥民阜繁,百姓浩丽,见谓天府。缣缕之赋,数路取赡,势严望伟,卓越他郡。”其中人口密度非常大,“就户数的多少而论,无论是北宋或南宋,成都府路的户数和口数都占了川峡四路总数的百分之四十至五十以上。即宋代四川近二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成都府路。就人口的密度讲,北宋和南宋也都是成都府路为最高。每平方公里有四五至五七人。它不但是四川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也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这说明成都地区是宋朝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少是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宋代成都人口的高密度表明其经济发展的高水平。 三、重要的战略地位 宋代川峡四路虽然远处西南一隅,但相对封闭和险固的地理环境,优越的经济条件,加之位居长江上游之势,使它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所谓。蜀远在西南,最要部也”。具体说来,至少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四川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分裂割据势力的滋长,因此统一王朝在这一地区反分裂、防割据的压力很大。从历史上看,一旦中原政权不稳,四川就极容易出现割据称雄者,两汉之际的公孙述、三国时期的蜀汉、两晋之交的成汉、东晋末年的焦纵、五代十国时期的前后蜀,都是如此。可以说,“没有一个分裂动荡的历史时期四川地区不产生独立的割据政权”。宋朝是结束唐末五代长期分裂局面建立起来的王朝,防止四川等地割据局面的再现,一直是当时统治者最为警惕的。特别是,自北宋平蜀之后的最初30多年里,由于统治的失策,四川地区连续发生多起武装反宋的斗争,其中王小波、李顺起义甚至席卷川峡,公然在成都建立起与宋朝对抗的割据政权,这在历代统一王朝建立之初都是从来没有过的。

编辑推荐

《成都通史(卷4):五代(前后蜀)两宋时期》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成都通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