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外戚故事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云风  页数:300  字数:242000  

前言

外戚又称外家、外族、戚里、戚畹,特指帝王的母族、妻族成员,有时也指帝王的姐妹、女儿夫族成员。所有帝王都实行“一夫多妻制”,由此造成的外戚队伍相当庞大。这支队伍凭借裙带关系而登上政治舞台,具有“高贵”的血统和显赫的身份,因而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在夏、商、周奴隶制时代,后妃的地位并不突出,所以外戚难以形成突出的政治力量。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勃兴,尤其是在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以后,后妃的地位显著上升,外戚的力量才显山露水,堂而皇之进入政治领域。封建时代的皇帝,为了加强和巩固封建统治,总要任用最亲近最信赖的人作为左膀右臂,帮助总握枢纽,执行一些特别的任务。外戚由于是姻亲,与皇帝的关系相当亲密,加上有后妃的鼓动与支持,他们因而常被视为忠实可靠的“自家人”,成为皇帝号令天下,驾驭臣民的一种助力。《汉书·外戚传》:“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外戚之助,揭示的就是外戚的助力。    外戚通常官高爵显,并由皇帝赋予相当大的权力。外戚若能正确运用好这种权力,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外戚中很多人一旦掌握了权力,随之野心勃发,贪欲膨胀,穷奢极欲,专权乱政,飞扬跋扈,横行不法,严重者甚至废黜、杀害皇帝,取而代之,篡位自立。诚如《宋史·外戚传》所说:“一失其驭,犹有肺腑之变。”因此,贤明的皇帝在利用外戚的同时,总不忘防范外戚,对其权力、职责采取种种限制措施,使之在可控的范围内活动。利用与防范,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护皇权的绝对权威,维护“家天下”的世袭统治。    外戚作为统治阶级的一个特殊阶层,同宰相、将帅、后妃一样,其思想、品德、才干、言行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他们当中,有忠勇清正者,如西汉卫氏外戚、东汉马氏外戚、东晋王氏外戚、唐朝长孙氏外戚、明朝徐氏外戚等,或以文治或以武功,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建立了丰功伟绩,享誉当时,流芳后世。有奸佞暴虐者,如西汉吕氏、霍氏、王氏外威,西晋杨氏、贾氏外戚,北魏冯氏外戚,唐朝武氏、杨氏外戚,北宋王氏外戚,南宋贾氏外戚,明朝张氏、郑氏外戚,清朝和氏外戚等,奸诈诡祟,阴险圆滑,招降纳叛,结党营私,贪财好色,玩弄权术,为了一己和家族的私利,什么样的坏事、丑事、恶事都干得出来。所谓“外戚专权乱政”,主要是这些人所为。每次专权乱政的结果,都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另有一部分外戚,属于平庸、孱弱之辈,既无什么德行,也无什么劣迹,尸位素餐,养尊处优,坐享荣华富贵而已。    外戚与宦官,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左右手”,是寄生在皇权肌体上的一对毒瘤。这种情况,在东汉时表现尤为明显。东汉自章帝以后,多数皇帝都是幼童即位,其生母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乘虚而入,掌握了朝政大权。这时,他们就不是“助力”而是“主力”了。皇帝长大,不甘大权旁落,于是就利用宦官来对付外戚,从而导致了外戚与宦官的斗争空前尖锐与残酷。汉和帝、汉安帝、汉顺帝、汉桓帝、汉灵帝时期,相继有窦氏、邓氏、阎氏、梁氏、何氏外戚和宦官郑众、江京、单超、张让、赵忠等明争暗斗,你诛我杀,形成轮番专权乱政或联合专权乱政的局面,致使东汉王朝“虐遍天下,民不堪命”。唐朝“安史之乱”以后,防范外戚的措施渐趋严密,但宦官势力又恶性发展,以致唐朝和明朝,阉乱一代胜过一代,其危害之烈比外戚之祸有过之而无不及。    外戚是依附于后妃而存在的,后妃得宠与否,决定着外戚的盛衰浮沉。中华后妃固然出现过吕雉、武则天、慈禧太后那样的强势人物,但从总体上看,她们是一个受迫害受奴役受凌辱的群体,虽然曾经极受皇帝的宠幸,然而宠幸是短暂的和脆弱的,随时都有可能被废黜被遗弃、被赐死被杀戮。一般说来,后妃失宠之日,往往是外戚失势、败亡之时。外戚的显达与风光,大多带有昙花一现的性质,绝难持久。纵览历史长河,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大凡威福自专、祸国殃民的外戚,尽管一时大红大紫,炙手可热,到头来却很难逃脱身败名裂、家灭族诛的下场。《旧唐书·外戚传》指出:“自古后族,能以德行进退,全宗保名者,鲜矣。盖恃宫掖之宠,接宴私之欢,高爵厚禄骄其内,声色服玩惑于外,莫知师友之训,不达危亡之道。……福盈者败,势压者颠。”这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无情的历史教训,实属经典之论。    外戚是奴隶制、封建制专制制度的产物,又是奴隶制、封建制专制制度的组成部分。说外戚,不能不说裙带,因为外戚正是靠裙带而产生而发迹而发挥作用的。“裙带”一词,见于宋朝赵升的《朝野类要》:“亲王南班之婿,号日西宫,即所谓郡马也,俗谓裙带头官。”古往今来,裙带都是客观存在的,而裙带如果形成相互勾结、攀缘的裙带关系,并被引进政治生活,引进权力运用,那就大有奥妙、大有学问了。一部中华外戚史,究其本质,其实就是一部裙带、裙带关系的奥妙史和学问史。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外戚成了历史陈迹。但裙带、裙带关系并没有消亡,尤其是思想残余仍有一定的市场。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裙带、裙带关系通常是和谋私、腐败联系在一起的,在一些党政领导干部腐化堕落,贪赃枉法,走上犯罪道路的背后,几乎都可以看到裙带、裙带关系的影子。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开展反腐倡廉斗争,内容之一就是从体制机制上,从党纪政纪上,从规章制度上,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提出一系列严格要求,不准滥用权力,为配偶、子女、亲戚谋取利益,并实施多种监督手段,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些做法,实际上就是为了在政治生活和权力运用方面,杜绝裙带、裙带关系及其思想残余,并彻底铲除它们赖以滋生、繁衍的土壤与温床。这一点,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做到。当然也需时日,不可能一蹴而就。    外戚的为人及事迹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研究和剖析外戚,其认识价值、警示价值和鉴戒价值,显而易见。本书共讲述了七十位帝王约二百多家外戚的故事,旨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真实地客观地反映中华外戚的概貌,并略加评论,寓评于事,寓论于述,以利读者从阅读中增长知识,受到启迪,温故知新,鉴古惜今。外戚研究还是历史研究领域一项尚待开发和深化的课题。本书权当抛砖引玉,恳望读者和专家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    张云风    2012年1月于西安

内容概要

外戚又称外家、外族、戚里、戚畹,特指帝王的母族、妻族成员,有时也指帝王的姐妹、女儿夫族成员,队伍相当庞大。这支队伍凭借裙带关系而登上政治舞台,具有“高贵”的血统和显赫的身份,因而给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外戚作为统治阶级的一个特殊阶层,其思想、品德、才干、言行千差万别,有忠勇清正者,享誉当时,流芳后世;有奸佞暴虐者,专权乱政,祸国殃民;也有平庸、孱弱之辈,养尊处优,坐享荣华富贵而已。外戚依附于后妃而存在,后妃得宠与否,决定着外戚的盛衰浮沉。大凡威福自专、骄纵跋扈的外戚,尽管一时大红大紫,炙手可热,到头来却很难逃脱身败名裂、家灭族诛的下场。研究和剖析外戚,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警示价值和鉴戒价值。
《中华外戚故事》共讲述了近七十位帝王约二百家外戚的故事,旨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真实地客观地反映中华外戚的概貌,略加评论,以利读者从阅读中增长知识,受到启迪,温故知新,鉴古惜今。外戚研究还是历史研究领域一项尚待开发和深化的课题。
《中华外戚故事》权当抛砖引玉,恳望读者和专家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本书由张云风编著。

书籍目录

虞舜岳父唐尧——出以公心,择贤禅让
秦昭王舅父魏冉——贵极富溢,声折势夺
汉高祖妻族——王侯集团,瞬间覆灭
汉文帝妻侄窦婴——不知时变,弃市渭城
汉武帝舅父、姑父、妻族——忠奸善恶,充分表演
汉昭帝岳父上官安——逐麋之狗,还顾兔邪
汉宣帝妻族、母族——贫贱富贵,头绪纷繁
汉元帝妻兄王凤——一门十侯,贵盛无比
汉成帝妻族、表爷——骄奢淫逸,命运浮沉
汉哀帝舅父、妻兄——进不由道,位过其任
汉平帝岳父王莽——虚伪奸诈,杀婿篡汉
东汉光武帝妻兄妻弟——荣华富贵,正派本分
东汉章帝妻兄窦宪——骄纵跋扈,失势自杀
东汉和帝妻兄妻弟——时过境迁,尸骸流离
东汉安帝妻兄妻弟——兄弟权要,昙花一现
东汉顺帝妻兄梁冀——纨绔阔少,跋扈将军
东汉灵帝妻兄何进——谋诛宦官,两败俱伤
东汉献帝岳父董承、伏完、曹操——彼此争斗,弱肉强食
魏文帝表兄、妻弟、亲家——虽云富贵,无力干政
蜀汉昭烈帝妻兄、亲家——患难安乐,亲亲疏疏
晋武帝岳父、妻兄、女婿——脑满肠肥,行尸走肉
晋惠帝岳父、妻兄——干预国事,权侔人主
东晋明帝妻兄庾亮——智小谋大,才高识寡
东晋康帝岳父褚哀——皮里阳秋,享誉当世
东晋哀帝岳父王濛——父子皇亲,清谈嗜酒
东晋孝武帝亲家王羲之——书法大家,雅逸情趣
南朝宋武帝妻侄臧质——喜功好乱,身首分离
南朝宋明帝妻兄王景文——无心荣贵,苦为所累
南朝梁武帝舅父张弘策——辅佐外甥,三子贵盛
北魏道武帝舅父、岳父——不甘臣服,不得不服
北齐后主岳父斛律光——主暗时艰,死于非命
北周宣帝岳父杨坚——外公发难,夺位建隋
隋文帝岳父独孤信——三代外戚,自古罕有
隋炀帝岳父萧岿——区区基业,傀儡皇帝
唐高祖岳父窦毅——射箭招亲,乘龙快婿
唐太宗妻兄长孙无忌——忠心勋臣,投缳自尽
唐高宗妻侄武承嗣、武三思——一朝覆没,遂无噍类
唐中宗妻兄、妻侄——利禄熏心,浅薄之徒
唐玄宗妻族——风流浪漫,光怪陆离
唐肃宗妻弟吴凑——忠谨清正,世人景仰
宋太祖妻弟王继勋——脔割奴婢,烹食人肉
宋太宗岳父、妻侄、女婿、表弟——谦恭谨慎,报效朝廷
宋真宗妻兄刘美——锻银工匠,平步青云
宋仁宗妻弟、妻伯——不骄纯臣,刻薄小人
辽景宗岳父萧思温——畏敌怯战,夜遭刺杀
辽天祚帝妻兄萧奉先——挟私灭公,首祸构难
金世宗舅父李石——力主政变,定策建功
西夏崇宗岳父任得敬——献女求荣,裂土分国
南宋高宗舅父、岳父、妻弟、妻叔——庸琐之才,亲昵之势
南宋宁宗妻祖韩侂胄——外戚权臣,争议人物
南宋理宗妻弟贾似道——奸巧圆滑,国人厌弃
元顺帝岳父燕铁木儿——历事八帝,权重慑主
明太祖亲家徐达——开国元勋,循理谨度
明宣宗妻兄孙继宗——典兵势盛,自爱辞官
明宪宗妻兄妻弟——贪得无厌,世人不齿
明孝宗妻弟张鹤龄、张延龄——怙势枉法,祸国殃民
明神宗妻兄郑国泰——怀祸藏奸,乱臣贼子
明思宗表弟刘文炳——狂澜既倒,殉葬亡明
清太祖妻兄、女婿——利益冲突,兵戎相见
清世祖岳父、妹夫——戮力辅佐,创业建功
清圣祖岳父噶布刺、遏必隆、佟国维——官高爵显,有功有过
清世宗舅父隆科多、妻兄年羹尧——功高震主,致获死罪
清高宗亲家傅恒、兆惠、和坤——一荣宠显赫,风光无限
清穆宗岳父崇绮——大节无亏,自缢身亡

章节摘录

夏、商、周三朝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奴隶制社会虽有外戚,但外戚难以形成强大的势力。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勃兴,外戚逐渐成为一支可观的力量,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政治舞台。    公元前306年,秦武王赢荡好强逞勇,与大力士孟说比试举鼎,折断胫骨,一命呜呼。秦武王无子,诸兄弟争夺王位,秦国陷入内乱之中。在这关键时刻,秦武王同父异母弟赢则依靠生母芈八子和舅舅魏冉的支持,击败其他兄弟,登基即位,成为新的秦王——秦昭王。芈八子原先只是个王妃,摇身一变,成为赫赫有名的宣太后。    宣太后有两个弟弟,一是异父同母弟魏冉,封穰侯;一是胞弟芈戎,封华阳君。宣太后共有三个儿子,除秦昭王赢则外,还有赢显,封高陵君;赢悝,封泾阳君。秦武王赢荡不是她的亲生儿子,其生母叫惠文后,早死。秦昭王夺得王位,魏冉、芈戎、赢显、赢悝均以贵族身份参决国政,握有重权,时人称之为“四贵”。其中,数魏冉的资格最老,权势最大。    魏冉早在秦惠文王时,就以外戚身份任职用事。秦昭王上台,老臣樗里疾仍任丞相,魏冉任将军,负责保卫京城咸阳(今陕西咸阳东)的安全。    王位具有极大的诱惑力,秦昭王的其他兄弟不甘臣服于人,蠢蠢欲动,发动叛乱,以秦武王王后的名义,拥立赢壮为“季君”,史称“季君之乱”。魏冉是秦昭王的舅舅,兵权在握,奉宣太后之命,断然发兵镇压,杀死赢壮及其同谋者和拥护者。秦武王王后是魏国人,也被驱逐回魏国。这样一来,宣太后和魏冉名声大振。秦昭王年少,他们姐弟二人实际上掌握了秦国的权力。    秦昭王七年(公元前300年),樗里疾死,魏冉升任丞相。此后,魏冉在宦海沉浮,几起几落,饱尝了酸甜苦辣。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局势瞬息万变,各种力量不停地组合、离散,朋友和敌人均不固定。魏冉从秦国的利益考虑,积极主张与楚国结盟。后因在秦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熊横杀死秦国的一个大夫,秦、楚由此结怨。秦国改与齐国交好,并派泾阳君赢悝到齐国做人质,共同发兵攻楚。楚国连吃败仗,转而与齐国讲和。秦昭王不愿齐、楚结盟,一面免了魏冉的相位,聘用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入秦为相;一面继续攻楚,还用计谋骗了楚怀王到秦国,予以扣押。    孟尝君任秦国丞相不到一年,就被免职。秦昭王继用赵国人楼缓为相。楼缓任秦国丞相,显然对赵国不利。赵国于是派人游说秦昭王,请用魏冉取代楼缓。秦昭王十二年(公元前295年),赵国达到了目的,楼缓被免职,魏冉第二次出任秦相。魏冉仍然奉行亲楚的政策,在与楚、齐友好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对付韩国和魏国。秦昭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魏冉推荐著名军事家白起为统帅,率兵攻韩、魏,大获全胜,斩首二十四万级,俘虏了魏将公孙喜。在节节胜利的情况下,秦昭王背信弃义,命令秦军趁势攻取楚国的宛(今河南南阳)、叶(今河南叶县)二城。这样做,不符合魏冉的主张,魏冉只好借口有病,要求辞职。秦昭王也不强留,免其职务,改以客卿寿烛为丞相。    寿烛为相不到一年,凶不称职被罢免,魏冉于是第三次出任秦相。秦昭王大概感到有负于舅舅,增加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北)为魏冉的封地。    魏冉为秦相,一如既往,集中力量进攻韩国和魏国,为秦国向东方发展势力扫清障碍。秦昭王十八年(公元前289年),魏冉亲率秦军攻魏,一举攻陷魏国的河内(今河南沁阳),夺得大小城池六十余座,还迫使魏国献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方圆四百里的土地给秦国。这时,秦昭王有点飘飘然,与齐滑王东西呼应,一个称西帝,一个称东帝,激起了各国诸侯的反对。魏冉因与秦昭王意见不合,所以又被免了丞相职务。秦昭王称西帝仅一个月,迫于形势,就去了帝号,仍用王号。魏冉得以第四次出任秦相。后来,魏冉又被免职,闲居二年,接着第五次出任秦相。在这期间,魏冉坚定地任用白起,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鉴于秦、楚关系发生了变化,魏冉命白起攻楚,一举攻占楚都郢(今湖北荆州),其地并入秦国版图,置为南郡。    由于魏冉拥立秦昭王,身为国舅和丞相,功勋卓著,所以秦昭王给予他无数封赏。“穰侯之富,富于王室”。如此巨富,无疑是秦昭王赏赐的结果。魏冉权势和财富都达到了顶点,却又一次被免去了丞相职务。    秦昭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75年),魏冉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出任秦相。这次任期长达十年,历时最长。魏冉再次率兵攻魏,包围了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割地请和,魏冉罢兵回秦。第二年,魏国背秦,魏冉再攻魏,斩首四万级。第三年,魏冉、白起、胡阳统率秦军,对韩、赵、魏三国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攻占了许多地方。随后,魏冉把攻占赵国的土地退还给赵国,鼓动赵国攻打齐国。齐襄王畏惧秦国,命苏代致书于魏冉,陈说五个方面的利害关系,终于使魏冉改变了主意,引兵还秦。    魏冉内倚宣太后,外辅秦昭王,六次出任丞相,掌握朝政四十余年,对秦国的发展与扩张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他贪恋权力和私利,重用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等权贵,形成了一股炙手可热的集团势力。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专权霸道,有时把国王也不放在眼里,以致引起了秦昭王和其他人的不满与不安。客卿范雎一次毫不隐讳地对秦昭王说:“臣闻秦之有太后、穰侯、华阳、高陵、泾阳,不闻其有王也。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威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秦昭王听了这些话,不禁“大惧”,深感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势太大,严重威胁王权,因而决心除掉这个祸根。    恰在这时,魏冉为了扩大陶邑的封地,不惜“越三晋以攻齐”。范雎抓住这个机会,在秦昭王跟前大肆攻击宣太后专制,魏冉擅权,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奢侈,最后说:“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秦昭王于是下令,废宣太后,逐魏冉,流放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拜范雎为丞相。    魏冉携带家产前往陶邑,各种车辆达一千多乘。魏冉到了陶邑,深居简出,回想自己的一生,既为贵极富溢而骄傲,又为身折势夺而抑郁,不久忧愤而死。P4-7

编辑推荐

外戚作为统治阶级的一个特殊阶层,同宰相、将帅、后妃一样,其思想、品德、才干、言行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他们当中,有忠勇清正者,或以文治或以武功,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建立了丰功伟绩,享誉当时,流芳后世。有奸佞暴虐者,奸诈诡祟,阴险圆猾,招降纳叛,结党营私,贪财好色,玩弄权术,为了一己和家族的私利,什么样的坏事、丑事、恶事部干得出来。《中华外戚故事》共讲述了近七十位帝王约二百家外戚的故事,旨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真实地客观地反映中华外戚的概貌,略加评论,以利读者从阅读中增长知识,受到启迪,温故知新,鉴古惜今。本书由张云风编著。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华外戚故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