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中华文明.风俗卷

出版时间:2006-6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图书发行公司  作者:柳斌  页数:274  字数:18  

内容概要

风俗本身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生活的周围仍然随处可见传统风俗烙印。虽然有些古代风俗已经在历史中湮没,但弄清它们的真相对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仍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有些风俗,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已经逐渐改变了形式,但它们与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这些风俗传承与演变的轨迹,不仅是文化学术界热切关注的课题,也是每一位华夏子孙位感亲切,能够从中发现知识和乐趣,增添历史文化修养的最好途径。而有些风俗,迄今依然保持了古朴的风貌,我们仍然可以在今天的生活中体验到历史的延续。  风俗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本书按风俗的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节目、服饰、婚姻、饮食、居民、地方风俗、丧葬等几个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力图全面、生动地展现不华民族的风俗习尚和生活画面。

书籍目录

传统节日篇 1.春节和年有什么不同吗?  2.年字有什么含意?  3.拜年有哪些习俗?  4.塞北春节习俗是怎样的? 5.潮汕春节有哪些风俗? 6.春节拜年有哪些形式? 7.澳门年俗是怎样的? 8.知道饺子的由来吗? 9.春节为什么舞龙呢? 10.北方春节为什么喜欢放风筝? 11.你知道爆竹的起源吗? 12.你见过踩高跷吗? 13.春节为什么吃年糕? 14.元宵节你去荡秋千吗? 15.什么是“捏属儿”? 16.过年为什么要给压岁钱? 17.春节有哪些习俗? 18.庙会是怎样形成的? 19.元宵节为什么又叫灯节? 20.你知道灯节的来历吗? 21.龙灯与春祀有什么关系吗? 22.你知道元宵的来历吗? 23.福建元宵节有哪些灯俗? 24.清明节是怎样演变来的? 25.你知道清明节的起源吗? 26.各地清明有什么不同? 27.清明节为什么又叫柳节? 28.何谓“乞丁”? 29.中国南方清明有哪些习俗? 30.清明扫祭有什么习俗? 31.清明有哪些食俗? 32.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33.你知道“祭鸟节”吗? 34.华桥清明怎样祭祀与扫墓? 35.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36.端午节吃什么? 37.屈原与端午节有什么渊源? 38.端午节为什么要吃午时茶、佩香袋? 39.你知道河南端午的民俗吗? 40.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各有什么特色? 41.少数民族的粽子有什么特色? 42.粽子也有地区特色吗? 43.什么是“划台阁”? ……服饰篇婚俗礼仪篇饮食篇民居篇地方风俗篇葬俗礼仪篇

章节摘录

书摘17.春节有哪些习俗?    在欢度传统的新春佳节时,中国有不少有趣的习俗,为节日增添了斑斓的色彩。    踩岁  在一些地区,除夕夜将芝麻秸铺在大门的过道上或院子里供人踩踏,谓之“踩岁”。因芝麻开花节节高,且芝麻粒多,此俗含有“寿高多福”之意。现代人将花生壳、瓜子丢在地上,踏上去啪啦作响,亦有“踩岁”之意。    扔愁帽除夕之夜昔时有“扔愁帽”的习俗。夜深人静之际,人们将自己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街上。此俗含有“扔掉一年的忧愁,迎来一年的新喜”之意。    压岁果除夕之夜,将桔子、荔枝等果品置于床畔,谓之“压岁果子”。“桔”、“荔”取其谐音,含有“吉利”之意。惟压岁果当夜不食,需等到大年初一时才取而食之。    贺年柑新春到亲友家贺年时,有的地区要带上柑子,谓之“贺年柑”。“柑”又称“大桔”,取其谐音,有“大吉”之意。主人收下大桔后,又以自家的大桔回赠,意为“互相吉利”。    18.庙会是怎样形成的?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人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跟。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释迦牟尼诞日庆典、坛醮斋戒、水陆道场等等。    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    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辟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团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而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也就是说更多的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这种变化,不仅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在宗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助下,使庙会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其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人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19.元宵节为什么又叫灯节?    每年中国农历(中国旧时计算时间的历法)正月十五都是中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的得名,是因为它的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在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    每逢元宵节,全国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放焰火;大街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的花灯,东北和新疆等寒冷地区,还要制作晶莹剔透的冰灯。到了晚上,全家还要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的元宵。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大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汉朝初,正月十五这天,汉家要祭祀一位曾有恩于汉帝的神明,这位叫“太一”的神明据说地位还在五帝之上,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到了汉明帝时,因皇帝曾敕令元宵燃灯,这才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    如今,张灯、观灯的习俗已经成为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了。    20.你知道灯节的来历吗?    中国农历十一月到来年的一月十五日,这岁尾年头的两个月时间,都属于“过年”和“春节”的历程。过了正月十五日,就算告一段落了。    正月十五日是人们普天同庆的日子,其中却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原来这节日的来历与中国汉代初一段平息皇室叛乱有关。    汉代皇帝刘邦的皇后是吕后,她是当时皇朝贵族中一个狠毒而又淫荡的女人。皇帝一死就杀尽一切从前跟随皇帝打天下的功臣,起用她的亲戚掌权。    但是,后来还是被皇帝的旧臣诛灭。新皇帝登基,觉得天下重享太平,极是难得,因而在岁首找一个好日子与民同乐。    听说当年讨平叛乱是在正月十五日,恰好这一天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所以就决定每年正月十五日出宫游玩,所以名为“元宵节”。从此以后,代代相传,每年正月十五日便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欢乐节日。    元宵是一年中的头个满月日,又叫“元夕”、“元夜”。这一天的节目以花灯为主,所以也叫“灯节”。另外有个名字叫“上元节”,这是根据中国道教的说法。    道教所称的三官大帝,是主管人间祸福的三个神灵,他们各有当令轮值的日期,天官当令是“上元节”,地官当令是“中元节”,人官当令是“下元节”,其中以天官为首,所以人们非常重视这个“天官赐福”的日子。    “上元”,又叫“灯节”。据说是起源于中国汉朝元月观灯的风俗。    原来汉朝在这一天,举行太一神(北极星)的祭典,张灯结彩,通宵达旦。另外一说是与唐太宗和升学灯有关。传说,唐代皇帝鼓励读书风气,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叫“开灯”,那是把先做好的一只精巧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替他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日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便成为“上元节”的点缀。    灯节在中国古代唐宋时最为热闹,到处张灯结彩,仕女嬉游,通宵达旦。    P20-23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灿烂中华文明.风俗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很好的书 值得拥有 我还想再买一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