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出版时间:2007-4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万绳楠  页数:31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当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1890-1969)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的讲演录,由万绳楠教授根据笔记整理而成。陈寅属先生研究史学至勤,著作甚富,尤其是其中国中古史学的研究对当代影响最巨;但在其已出版的作品中,尚无系统的断代史之作,本书则能补陈书之阙,因而被誉之为“稀世之珍”。书成,并由北京大学周一良、王永兴教授审阅。  本书虽非陈先生的原著,但仍较为真实地体现了陈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陈寅恪,江西修水(义宁州)人,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十年动乱期间,他遭到残酷折磨,1969年10月7日逝世于广州。

书籍目录

第一篇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附论吴、蜀) 第二篇 罢州郡武备与封建制度 第三篇 清谈误国(附“格义”) 第四篇 西晋末年的天师道活动 第五篇 徙戎问题 第六篇 五胡种族问题 第七篇 胡族的汉化及胡汉分治 第八篇 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 第九篇 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 第十篇 孙恩、卢循之乱 第十一篇 楚子集团与江左政权的转移 第十二篇 梁陈时期士族的没落与南方蛮族的兴起 第十三篇 南朝官制的变迁与社会阶级转变的关系 第十四篇 南北对立形势分析 第十五篇 北魏前期的汉化(崔浩问题) 第十六篇 北魏后期的汉化(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第十七篇 六镇问题(附魏齐之兵) 第十八篇 北齐的鲜卑化及西胡化 第十九篇 宇文代之府兵及关陇集团(附乡兵) 第二十篇 南北社会的差异与学术的沟通第二十一篇 佛教三题

章节摘录

  拓跋焘。《宋书》九五《索虏传》记“嗣死,谥日明元皇帝,子焘字佛里代立”。而在“史臣日”中,又有“至于狸伐篡伪”之语。疑拓跋焘的胡名为“佛里伐”。著史的人以为“伐”是“代”的重字,因而删去。实则应为“佛里伐代立”。“焘”为雅名。   “伐”字与“拔”字同音,北燕冯拔小字莫里伐。莫里伐本来是冯拔的胡名,后取“伐”为“拔”,因名冯拔,“莫里伐”才成了他的小名。伐或拔大概是胡人的美称。胡字Bargatun为火神、勇士之意,伐或拔或系取义于此。   又《周书》四《明帝纪》记明帝宇文毓,“小名统万突”(生于统万)。同书五((武帝纪》记武帝宇文邕,“字祢罗突”。《通鉴》一四八梁武帝天监十五年末,记柔然西击高车,“大破之,执其王弥俄突”。“突”字或亦取义于胡字Bargatun。   又李初古拔为汉人,疑本有汉名。如薛初古拔,“一日车辂拔,本名洪祚(汉名),世祖(太武帝拓跋焘)赐名”。(《魏书》四二《薛辩传》)此二人以胡名显。   又《南齐书》四七《王融传》记王融上疏语及北魏设官分职,有“总录则邦姓直勒渴侯”之言。此指元勰。“邽姓”意即邦姓,国姓,为鲜卑语的汉文对音。故虽有拓跋珪,而下邽之“邽”,邽姓之“邽”不改。清亦如此,清帝虽有福临(世祖顺治),而福州之“福”不改。因为福临之“福”,为满州语的汉文对音。“直勒”即“直勤”或“特勤”,“直”为“特”音,“勒”为“勤”之误。“特勤”为亲王之意,亲王与皇室同姓,故云“邦姓直勒(勤)”。“渴侯”为人名,《魏书》八七《节义传》有《刘渴侯传》。此“渴侯”为《宋书》九五《索虏传》中的“渴言侯”,亦即《魏书》二一下的彭城王勰。《魏书》记“彭城王勰,字彦和。太和九年,封始平王”。《宋书·索虏传》记北魏下书云:   “泰始初,使持节征南大将军勃海王直懃天赐、侍中尚书令安东大将军始平   王直懃渴言侯、散骑常侍殿中尚书令安西将军西阳王直懃盖户千,领幽冀之众   七万,滨海而南。”这里的“始平王直撒渴言侯”,即(《魏书·彭城王勰传》所记太和九年受封为始平王的元勰。渴侯或渴言侯为元勰本来的胡名,孝文帝推行汉化,才改名为勰。“勰”是雅名。元勰字彦和,疑彦和为“言侯”的变音。也就是说,元勰自改雅名为“勰”,而原来的胡名渴侯或“渴言侯”变成了字。言侯又音转为彦和,去掉上一字“渴”,便成了“字彦和”。连字也成了雅字。   又宇文泰,字黑獭。宇文泰原来的胡名为黑獭,后改雅名为泰。《切韵序》云:“秦陇则去声为人”,“泰”读为“獭”。胡人改雅名多采取本来胡名的最后一个字,如取“黑獭”之“獭”为“泰”,即是一例。   孝文帝还给汉人赐名。如清河崔光,“本名孝伯,字长仁,高祖赐名(光)”。(《魏书》六七《崔光传》)陇西李韶,字元伯,“与弟彦、虔、蕤并为高祖赐名”。(《魏书》三九《李宝传》附长子《韶传》)   如果只变胡姓而不变胡名,姓名仍然重复,仍然要被像崔鉴那样的汉人士族看不起。改胡名为汉名的问题,是与改胡姓为汉姓一样重要的问题,亟须研究。   变胡语、胡姓与胡名为汉语、汉姓与汉名,进入了汉化的实质性问题,鲜卑贵族变为文化士族的道路打通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寅恪先生用近代史学的方法,研究他所掌握的丰富史料,使中国的历史学远远超过封建时代的水平。他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创始人,或其中极少数人之一。                          --冯友兰(《怀念陈寅恪先生》)  (陈先生)在司马光之后把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陈先生把敏感的观察力与缜密的思考力相结合,利用习见的史料,在政治、社会、民族、宗教、思想、文学等许多方面,发现别人从未注意到的联系与问题,人现象深入本质,作出新鲜而令人折服,出乎意想之外而又入乎意料之中的解释。                          --周一良(《纪念陈寅恪先生》)  先生治学之广是非常惊人的。                                     --季羡林

编辑推荐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是作者整理了陈寅恪老的笔记而成。它虽然不能把陈老师的精彩论述,一一如实地反映出来,但我想这部笔记的发表,对于研究陈老师在近代史学上地位与贡献,对于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将能起到它的作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3条)

 
 

  •   本书是当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1890-1969)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的讲演录,由万绳楠教授根据笔记整理而成。陈寅属先生研究史学至勤,著作甚富,尤其是其中国中古史学的研究对当代影响最巨;但在其已出版的作品中,尚无系统的断代史之作,本书则能补陈书之阙,因而被誉之为“稀世之珍”。书成,并由北京大学周一良、王永兴教授审阅。
      本书虽非陈先生的原著,但仍较为真实地体现了陈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   抓纲举目,洞察历史运动大势

      传统史学对中古历史的研究,都只是停留在君臣明暗、忠奸顺逆、治乱兴衰的议论上,史学实际上陷入了往复循环的困惑之中。直到陈寅恪,终于有了划时代的突破。陈寅恪融会贯通中外史学理论方法于胸中,自成一格治史,在传统史学向近现代史学转换的关头,在自己的论著中,将融会百家之长的独特史学理论方法昭示后学。

      陈寅恪对直到明清结束的整个皇帝时代各阶段的历史都有独到的研究,用力最多、成果最丰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历史。陈寅恪先生的贡献,首先在于创立了以士族门阀兴衰为背景,来认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政治社会演变的理论框架。这极大的帮助了我们观察中古历史辩证发展的大势,把握历史运动的底蕴,把史学研究提高到现代认识水平之上。他提炼出一条政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为有系统的士庶研究、集团研究、内外关系研究支持,许多结论坚实可信,影响深远。通过他理出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政治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可见其非常擅长使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研究对立面的斗争,剖析其中的主要矛盾和主导其发展趋势结局的主要方面,把问题的前因后果演变情势说得非常简洁明白。

      陈寅恪论著中着重探讨的每每是涉及全局关键和历史转折点的一些事件,悉心研究大事、大问题,有些事虽不大,但是可以成为历史转折关键性标志的,他也给予特别的关注,充分体现出其眼光的穿透力。像这样抓关节点抓大事进行开拓性研究的例证不胜枚举,兹列举这本《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有关的一系列重要论断:
      论及曹操时,讲他的求才三令:“明白宣示儒家豪族自来所遵奉的金科玉律并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据,汉征辟制度的标准儒教已完全破产,不可依据。……是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上的一个大变革。”
    论西晋史指出:“罢州郡武备与行封建制度,是西晋政治上的两件大事,影响至巨。”
      论东晋史,分析《世说新语 言语》所载晋元帝始过江时与江东士族代表吴郡顾荣的问答,称“顾荣的答语,实际上是一种默契,即允许北人寄居江左,并与之合作。双方协议既成,南人与北人戮为同心,共御外敌,赤县神州免于全部陆沉,东晋南朝三百年的世局因此决定。”
    论南朝史指出:“六朝到刘裕为皇帝,阶级已起变化,楚子代替世族做了皇帝。”“梁陈之交,是南朝政治史上的一个大变化的时代,楚子集团的时期结束了,士族的历史结束了,原来默默无闻的南方蛮族中的土豪洞主,纷纷登上了政治舞台。陈朝便是依峙南方土著的豪族建立起来的。此为江左三百年政治社会的大变动。”
      论北朝史时说:“北魏的汉化政策,应当说是一贯的政策,非孝文帝所特创。”“应注意六镇对南北朝乃至隋、唐历史的影响。六镇起兵最大的现实问题,在改变了北朝的历史。……六镇之叛,就基本性质来说,是对孝文帝汉化政策的一大反动。……这种反动,在北齐的鲜卑化中,表现出来了。”
      书中关于人口的论述:“两晋南北朝三百年来的大变动,可以说就是由人口的大流动、大迁徙问题引起的……不徙有事发生,徙则有大事发生,南北朝无一大事不与徙有关。”
      当然,这本《讲演录》其实并没有经过陈寅恪先生审阅,所以不能断定为陈先生的最终见解,但仍不失为一家之言。

      陈寅恪先生作为一位国学大师,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独特的理性思维,深邃的学术眼光。从事史学研究的人,大都能在其论著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受到他的启发。陈寅恪是卓然特立的,我们认识陈氏史学,不能将之比附归纳塞入某现成史学流派中去评说。
      经过了这几十年,当人们醒悟过来,为过去都在同一理论模式框架中充填材料,做注经式的学术研究,甚至跟风逐流,制造了无数文化垃圾而懊悔蒙羞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看陈寅恪流传后世的鸿文名篇,就可以更正确地认识陈寅恪和陈氏之学的价值。
  •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陈寅恪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讲稿》,真是大开眼界。史学家、中研院院士何炳棣回忆他在清华和西南联大就读时,听说考试是陈老师出题,同学们普遍认为不用准备,因为考题一定极难极冷,猜测复习都没用。陈寅恪被认为是近百余年来史学界泰山北斗一般的人物,的确有其来由。他掌握十几种语言,又兼超人记忆力和家学渊源,堪称不世出的天才。学者周一良回忆陈先生,说他最大的了不起之处是在“打通文史哲”,达到了人文科学的化境。人文科学的最高境界,需要一种“融会贯通”的能力。这个能力,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诸多大师达到过,但现在无疑越来越少,与之对应的,是出现了越来越多所谓“术业有专攻”的专家。它意味着人类追求学问的方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来是追求一棵智慧之树的“干”,现在则追求每一片“叶”。结果呢,一叶障目的结果往往不见森林。为什么我们说人类不再能出现孔孟老庄、亚里士多德或达芬奇那样的伟大身影,原因之一或在于此。因为文史哲的打通,陈寅恪能提出许多“在我们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崭新论述。譬如说他讲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指出文章内的纪实成分,来自南朝北伐时戴延之记录下的北方坞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南方的武陵,而陈寅恪认为根本不能在地理上信以为真。北方坞堡是在五胡乱华的战乱背景下,一些大宗族依托地形险要,建起保卫安全、传承文化的要塞。戴延之在《西征记》中记载了他寻访过的几个坞堡,而陶渊明的友人中也有参与北伐者。他还指出,《桃花源记》提到的为逃避“秦”的暴政,实际上不是秦始皇的秦,而是当时北方的前秦。不管是哪个秦,也不管是桃花源还是坞堡,这里都多少流露出中国人的一个重要传统心态:逃。逃的可能是暴政,如“义不帝秦”;可能是新政权,如“不食周粟”;还可能就是不愿和社会打交道,如嘲笑孔子的楚国狂人接舆。当然,亦有另一类人通过虚假的“逃”博得高人隐士的名声,再转而觅得进身之阶,美其名曰“逃名利”,实为曲线逐名利。这个“逃文化”,贯穿了中国历史。然而,在今天的中国,逃应该是一件虚无缥缈的事情了。去年夏末,我乘车过秦岭,看到连绵的峻岭之上有一户孤独的民居,当时就想象它是一个逃逸者的住所,随即又觉得自己好笑。或许一直到民国时代,与世隔绝的生活天地还有可能。就像东大教授藤原彰在《中国战线从军记》中写道他曾率部属无意撞入的一个湖南小山村,住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日本和抗战。而经过这些年,纵然是这荒凉山野中的一间草屋也早已无处可逃。“帝力于我何有哉?”古人这样唱着,隐没在历史中。
  •   魏晋南北朝整个一个历史时期就是大分裂、大融合,这一段历史可谓是五彩缤纷,其中有个性鲜明的人物、离奇古怪的事件,其中也不乏一些尚未理清的问题,而陈寅恪先生的讲稿正是我们理清这些问题的工具。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寅恪先生治学的严谨,对所探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考异、考证,例如西晋“八王之乱”前的关键政策即“罢州郡武备”提出的背景以及是否有人反对?当时的重臣山涛曾经坚持州郡武备,但是否在灭吴后继续坚持?等一些问题,先生通过《名士传》、《竹林七贤论》以及《晋书》等权威史料进行了考证,终于得出了令人心服的结论,从中我清楚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根源。如此考证亦在对包括著名的孙恩、卢循之乱背景“五斗米道”即“天师道”在当时什么家族、什么人物的身上都有痕迹,以此推断他们为什么能够集结兵力、为什么能够影响深远等等。
    可以认为这样细致的考证在本书中贯穿始终,当然这是细节的技术手段,而在对整个大时代的特征把握上,先生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其中的核心,什么曹魏被西晋替代?什么导致了南北朝长期的割据?什么导致了南朝更替中前三代与陈的主体力量不同?什么导致了北朝胡族的汉化?什么导致了华夏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这些基本都是问题核心即寅恪先生所提到的社会阶级在起作用,总体上来看就是“士庶阶层”“汉士族、胡士族”两对矛盾的激化与缓和,当然有必要提及的是这里的阶级并不是我们所谓的阶级分析方法,要知道无论是代表庶族的曹魏集团或是代表士族的司马氏集团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本质上二者并无区别。但不能因此否定寅恪先生发现问题本质、核心的事实,他利用的是社会学社会分层的理论、学说。
    在此,我通过寅恪先生对南北朝文化的发展分析还得出了一个结论有必要提及一下。寅恪先生通过史料考证认为南朝文化、学术显然比北朝先进的多,北朝沿袭了并无很大发展的旧汉文化和他们本身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大家族的认同上显然比南朝要强烈,简单讲十分重视宗室群落而南朝则不同。因此我妄猜南朝政权更替或朝局混乱往往造成兄弟相残的灭门惨剧,宗室经过厮杀最终所剩往往寥寥无几,也与其文化中对大家族、宗师看的非常淡化有一定的联系甚至是决定性的联系了。
    终了,大家做史确实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学术的严谨、什么是深邃的探究,想要深入了解这一时期问题的朋友选择这本书决然是不错的选择。当然有必要说明的是整理稿件的万先生在前言中提到寅恪先生从资产阶级史学观向马克思主义史学观转变并不确切,但可以肯定的是寅恪先生着实掌握了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方法论。
  •   国学大师陈寅恪,同时精通四五家国家语言,为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特别是《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更是把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时代高潮。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早年赴日本留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归国,后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学习,宣统二年(1910)赴欧洲留学,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和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语言学。次年归国。1913年赴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经济部留学。1914年归国,一度任蔡锷秘书,参加讨袁之役。1918年赴美国,入哈佛大学,从朗曼习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转往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梵文研究所习东方古文字。1925年归国,应清华学校之聘,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为国学研究院导帅;清华改制后,任中文、历史、哲学三系合聘教授。1930年后,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第一组(历史)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编委会委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香港大学讲学,任中文系主任、1941年起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5年应牛津大学之聘,赴英国任教,兼治眼疾。1947牛返国,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底,转任广州岭南大学教授。1952年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1930年在其所撰《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最早提出“敦煌学’的概念,指出“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在该序中,就北京图书馆所藏八千余卷敦煌写本提出九个方面的研究价值,即摩尼教经、唐代史事、佛教文义、小说文学史、佛教故事、唐代诗歌之佚文、古语言文字、佛经旧泽别本、学术之考证,为敦煌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撰有《大乘稻芊经随听疏跋》、《忏海火罪金光明经冥报传跋》、《有相大人生天因缘曲跋》、《须达起精舍因缘曲跋》、《韦在秦妇吟校笺》、《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等多篇论文;还在《敦煌石室写经题记汇编序》、《元白诗签证搞》等论著中,利用敦煌资料补史、证史、大多数敦煌学论文收入《金明馆丛稿》、《金明论从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及《元白诗笺证稿》三书也使用一些敦煌资料;还撰有《寒柳堂集》、《柳如是别传》等。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著《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观点新颖、视角独辟,特别是对每一历史现象都做了精辟阐述。本书既可以作为中国历史研究的权威著作,也可作为历史爱好者进行研读。
  •   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其人格为当今学者所推崇。他出身书香门第,祖父陈宝箴,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是先生研究这段动乱时期的著作,大发魏晋南北朝的史学研究,研究范围之广,材料之丰富,启发之精微,足有读文学作品酣畅。希望大家能过喜欢。
  •   最近十来年对陈寅恪的评价很高的,可是我却从来没读过。这本书也不是原著,是他学生万绳楠听课的讲义。因为我从来没看过,这是第一次看陈寅恪,非常受震撼:这才是大师级的东西!

    印象最深的有几点:一是对从曹魏到司马晋的分析,观点虽然是1947年的,因为不是主流派,现在看来还很新颖,至少是我们这样非历史方面专业的人基本没见过的,但一见之下却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论述曹操的“唯才是举”是对九品中正制度改革,而司马晋却继承汉的门第观念对曹魏改革的反动,所以轻易取代了魏,有其必然性。二是对北朝民族融合的源流和过程论述很到位,因为北朝历史相对来说记载比较少,而且大家不怎么熟悉,应该说五胡基本也是炎黄子孙,现在看见网上大汉族主义情结很浓,殊不知哪里可能有纯粹的单一的民族呢,早就经过民族融合了,想纯粹的什么什么民族就和希特勒的想法是一样错误的。三是对南朝北朝的权力集团论述很清楚,即六镇兵掌握在谁手里,谁就在北朝当政;南朝的权力是逐渐由士族向土族移交等等,非常深刻。四是北魏的汉化与非汉化的问题,先生以崔浩问题论述非汉化的逆流,至于孝文帝改拓拔为元有其历史的必然,是汉化的潮流终于战胜非汉化的逆流,从而使民族融合达到新的水平。读了此书让我感慨:可惜陈寅恪的著作太少了。

    这本书是我网购的第一批书,才没有多久我买了4本书,都是定价,觉得太贵,于是求诸网购,在当当网上我一眼就看上了这本书,打了折的,看好书真爽。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定价 29.8元。看这书我认为是本科以上才能看,因为是几个专题的讲义,必须对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有所知晓看此书才能读之无障碍,它不是通史,所以阅读需要有一定基础。
  •   陈先生史学修为广博,于不经意处下笔,提炼观点独到,史料丰富.论证精辟,是不可多得的关于两晋南北朝的史讲.但包装趋于简单,加入了许多图片,与先生深邃的观点极不相称,似有画蛇添足之嫌!
  •   永远不会忘记我上学时,此书的整理者万老师给我们讲魏晋南北朝史的场景,他一边娓娓道来,我们认真听,仔细记,期末下来,每一个认真记录的同学都发现,这其实是一部完整的书的提纲。后来,我们知道,万老师是陈寅恪先生的学生!
  •   这是陈寅恪先生的讲义,学生整理的。
    作为那个时代的国学大师,那质量绝对是过硬的。
    本书详详细细的讲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种人和事情,而且全面剖析了一些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事件。另外,本书还对一些历史现象作出了一些另类的观点。比如说,看待曹操不是普通的奸雄、枭雄、英雄之类的说法,而是能够从历史资料说提炼出东西来,用利益的代表来看待曹操,将曹操的行为归纳到他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范围之中。而且作者是通过大量的历史事实,举足够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对于我们理解历史事件、正确认识历史都是有很多的帮助的。而且作者治学的那种严谨的作风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书还在正文中配备了比较有代表性和说明性的图画,对于读者理解文章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还有需要提及的就是,作为一个严肃的做学问的人来讲,陈寅恪先生的文章风格不是属于幽默、诙谐那一路的。因此,读起来可能不是那么能让人喜欢。不过,我认为,买这本书学习的是知识,而不是一些花哨的东西。所以,还是应该静下心来认真的品读的。
  •   陈先生所作的魏晋南北朝史确实观点独特,而且史料非常丰富,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大家之作。而且非常容易被人接受!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   陈寅恪先生的人品与学问在本人心中一直是个神话,唯因自己才陋学浅,不敢直接拜读先生的著作。今以此书得以些许接触先生的学问人生,实为自己的一大幸事。
    先生的讲述令人惊讶不已,雅致、细微、宏大、脉络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千多年前的魏晋南北朝历史。透过先生的讲述,我们知道了历史背后的历史,历史发生的因缘际会,历史发展的历史逻辑,受益匪浅之余,让人不禁感叹先生治史的高度确实让人高山仰止矣!
    在当今社会,能把历史讲述得如此清晰、能把历史梳理得如此明白、能把历史看得如此之透外除先生之外又有几人?先生确实不负“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之赞誉!对于先生,我们只有致以最崇高的赞叹!
  •   对史料的考察非常精致,陈先生治学之深的确惊人。
    但由于很多史料都是文言文,而且年代久远,所以读起来比较晦涩。
    但不影响整本书的质量,是研究魏晋南北朝的不可多得的好资料
  •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稿》我开始读它的时候,就感叹自己是不是疯了!杂会读这么一本书。可潜意识中我想还是有原因的。

      首先,陈寅恪的个人崇拜,在民国的文化大家中,个人认为最牛的就是这位了。(胡适之从政了,失分不少)家世牛,学识牛,脾气还好,最羡慕的是会近三十多种现在已经基本绝世的语言。如果在武侠小说中,这种人学贯古今中外,都是顶极绝学,不牛都难。
      
      “柳如是别传”是其代表作,我最奇怪在这么学术的东西,用一名妓的名号?怕读不懂,从徐迅“陈寅恪与柳如是”去读,那格式写的像白先勇的“游园惊梦”一样,内容又是引古不断。所以这类作品,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
      
      其次,从唯一长久喜欢的游戏“三国志”来读,后三国时代,司马家族原来是在袁绍家族的鼓动支持下夺下魏的政权的。那仇结自“官渡之战”,按阶层说是平民对贵族的胜利,而司马家的晋朝又是贵族从平民手中夺了回来。所以才会有“九品中正制”。
      
      想听听是否有“广陵散”的传说,木有。
      
      想找找是否有“兰亭序”的墨迹,木有。
      
      想看看是否有“兰陵王”的面目,木有。
      
      倒是找到不少三国时不知名将领在晋朝是如何发达的,“清谈玄学”的兴起原因。“五斗米道”到后来道教男女双修的去除。“兴佛毁佛”与“本末倒置”和“以末逐利”的社会现状,“五胡乱华”这个词根本没提过,楚子集团的没落和陇西集团兴建的隋唐。历史学家研究什么?看不懂啊!因为不娱乐!
      
      最后,也许真是“昔日王谢堂前燕”就算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又有几人识呢!读了一遍,也许对我而言,最大的坏处就是“机会成本”。
  •   这本书虽然不是陈寅恪先生的亲笔大作,但是也是他的学生整理的他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的演讲录。目前我还没有看,但我感觉应该是一本比较好的书。
  •   “大家”渊博的知识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了解、理解历史。——这是读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的感受。魏晋南北朝史是一段汉族人民的苦难史,也是形成真正中华大民族的时期。了解它,对于我们如何看待今天日益抬头的民族主义会有帮助。
    一本好书,开卷有益。个人感受:与《资治通鉴》结合看最好。
    其他建议:书的装订质量不佳,刚看了2天就已经掉页。因为实在太喜欢书的内容,这个瑕疵可以包容,所以,五星评价。
  •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令人一睹大师的风采!
  •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一本不错的了解历史文化的好书
  •   非常感谢陈寅恪先生,让我们可以清晰了解到复杂的魏晋南北朝史。不知是自己的历史没有学好,还是当时对于魏晋南北朝史的弱化,对于这段历史,我一直不是很了解。通过这本书真是获益良多。
  •   虽说不是陈寅恪先生自己写的,但却是其课堂讲义,看这本书,好像当堂听先生讲魏晋南北朝史。
  •   受《三国演义》的启迪,我对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特别感兴趣,但对其中的阶级演变、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特别是当时各个民族的分布、和解与融合感到相当不解,陈先生的讲稿,详细地帮我解答了很多疑问,真是不可多得的一部作品。
  •   读陈先生的演讲录,如推开魏晋南北朝历史的门。
  •   陈先生的著作博大精深,这本书是他关于魏晋南北朝的心血之作,值得阅读和收藏
  •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不下十遍,沉沁于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不似和平年代人与人的虚伪与官场的勾斗,全都是实力的较量和谋略的博弈。去年读《品三国(下)》,惊异于作者独特的思辨能力:原来两大对立阵营蜀魏有是相同建国基础,大白脸曹操和大忠臣有着相同的建国思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有着同样忧国忧民的情怀,“三顾臣于草庐之下”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同样的知遇与知音。今天读陈寅恪的《魏晋吴蜀统治者的社会阶级》,才知道原来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陈寅格就得出了上述结论,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学术界重视。品三国的说三国演义乱写,史学家说品三国是戏说。但如果没有罗贯中,我们可能就不会知道有那么一段现在能耳熟能详的刀光历史;如果没有易中天我们也不会知道如何用阶级的方法来分析历史;当然更不能没有陈寅恪,作为我国近代史学的奠基人,他把我们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带入一个全新的历史体系。
  •   陈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学术记录是一份学术精品,完整而全面的展示了陈先生的博学,深刻。本书贯穿前后章节的是“阶级分析”方法,作者将魏晋朝代更替,门阀角逐,宫廷斗争归结为阶级斗争。将胡汉之分的关键归结为文化的差异,而不是血统上的差异等观点着实新颖,犀利,深刻。将纷纷世事用纵横的思路经维起来。大家手笔,值得一看,推荐!
  •   本书是陈先生对魏晋南北朝历史的讲义,还没看完,不过从已经看过的内容来说,还是值得购买的,不过对古文要有一定基础,因为某些引用并没有中文注释,通过本书可以对魏晋南北朝的统治阶级更替,原因以及士人的立场等有比较充分的了解
  •   陈先生的书值得一读,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更值得一读
  •   多亏了万先生回忆啊。给我们历史爱好者留下了极其精彩的一课。说真的,陈寅恪的学术成果在现在也可谓是领先的。 我常常思考。为什么现代的学者大不如前,陈先生的风范真让我们现代人望洋兴叹。敬哉,服哉!
  •   陈先生的书,非常专业,文言史料很多很丰富,论证很周密,如果文言文好一些,又有一定魏晋历史知识的人,读起来会很有味道。不过对于初入此门者,可能会感觉有些生涩,建议还是不要读。辩证看书中观点,因为毕竟是陈老按阶级论观点讲述的,有些地方需要我们自己的思考,但不能求全责备。
  •   一直非常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曾经也看过不少关于这个时期的书籍,比如五胡录等,但是总是感觉少了一个什么味道再里面,而陈寅恪作为民国时期清华的四位国学大师之一,相信他的解读是非常有见地的,也希望能够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   毫无疑问,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上的地位是无人可及的。这本书我真的受益匪浅,大爱。
  •   历来对陈寅恪这位史学家心存敬重。这本“课堂实录”也很好地体现了他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心得体会,尤其是对于陶渊明《桃花源记》本事的阐述,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   翻《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看到一张竹林七贤的石刻拓本。年代未知,画工粗糙,人物也不对。七人中次幼的阮咸五绺长髯,叔父阮籍却被画成颌下无须的少年,是倒了辈分,错了长幼。古往今来以七贤为主题的画作多极了,不知为何会选这张。
      
      阮籍名头太大,没什么可补充的。青白眼也好,苏门啸也好,都是后人常用的典故。唯母丧泣血一则,在读鲁迅的《孤独者》时想起,并且觉得魏连殳身上有这故事的影子。籍子阮浑,“器量弘旷”者,却为父亲告诫“仲容(阮咸之字)已预吾此流,汝不得复尔”,规规矩矩去当官了。
      
      于是名士风流的承继者便成了阮咸。阮咸给后世留下两样东西,一是“阮”这种乐器,似琵琶而长颈直项,据说正是他的发明。二是“阿咸”这个阮籍对他的称呼,后来成了侄儿的代称。不过,他最为后人称道的却是一桩风流韵事:“阮仲容(阮咸)先幸姑家鲜卑婢。及居母丧,姑当远移,初云当留婢,既发,定将去。仲容借客驴,着重服自追之,累骑而返,曰:‘人种不可失。’即遥集(阮孚)母也。”(《世说新语•任诞篇》)
      
      这就是“重服追婢”的故事。重服即孝服,其时阮咸祖母刚刚过世,如此行径可谓居丧无礼,然而又是性情中事。到了“累骑而返”,则是故事里最让人心喜的一幕:男子怀抱着琥珀色眼眸的鲜卑少女,在夕阳古道上同乘一骑,相拥而归。
      
      阮咸流传下来的事迹并不多,从这个轶闻里,却可以看出此人个性,是放诞任情却又不失机变。不孝是重罪,孔融被杀,官方罗织的罪名之一就是诋毁孝道。而“人种不可失”这句答话,相当机敏,一下子就把私奔蒙上一层宗法伦理色彩,让人无机可乘。他叔父阮籍似也有这个特点,“未尝臧否人物”,表面狂放,内里却自有一套明哲保身的圆滑手段。以《咏怀诗》为例,郁勃之气跃然纸上,然而通篇读下来,“言皆玄远”,更无一句实指。是以嵇康因言获罪,他却仍能潇洒得终天年。同为一脉,或有相承。
      
      一脉相承的还有阮孚(字遥集),阮咸之子,其母即为那位鲜卑婢。事见沈约《俗说》:宋袆,石崇妾绿珠弟子,有国色,善吹笛。后入晋明帝宫,帝疾患危笃,群臣进谏,请出宋袆。时朝贤悉见,帝曰:“卿诸人谁欲得者?”众人无言,阮遥集时为吏部尚书,对曰:“愿以赐臣!”即与之。宋袆死,葬金城山南,对琅邪郡门。袁山松为琅邪太守,每醉,辄乘舆上宋袆冢,作《行路难》歌。
      
      宋祎是“金谷坠楼人”绿珠的女弟子,为晋明帝所宠,而皇后庾氏家族专权当世,故不见容于后宫。别处曾见人引这段文字,将它作为帝王也有伟大爱情的证据,谓明帝临终,心心念念便是要为所爱者寻一个归宿,其实不然。宋祎并未封入后宫,她是歌女,相当于宫中的官妓。皇帝以宫女赐臣下,并不是什么绝无仅有的事情。所不同者,宋美而有宠,而阮孚当众对皇帝说,“我要你的女人”,确实够胆色,也配得起他那个颇有风韵的出身。
      
  •   先生曾说过:我过去讲过的,现在不讲;别人讲过的,我也不讲。因此,先生的讲演,自然有许多闻所未闻,发人深思的论点。先生讲课,对自己的观点只是做简短的阐述,然后便是大段的对史料的引用,比较和考据,因此,需要对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读此书,如先生伫立眼前,教授于我的,不仅仅是先生的学术观点,更是对学问的不偏不倚,严密细致的态度。
  •   我是读计算机的人,现在还没到30岁,
    喜欢历史是最近两年开始的事,
    所以对历史还有太多太多的不了解和不理解了。
    所以我对陈先生的这本书,
    还有太多不明白的地方了。
    但从内容上看,陈先生能够把一个时代的历史的文化背景写得如此的深入,
    足见其他治学之深,
    读完这本书,如果能够完全领会书中内容,
    那对南北朝这段历史的文化政治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
  •   非常好的一本书, 之前对陈寅恪略有耳闻,看了这本书后, 才明白其专家地位绝不是空穴来风,实实在在的实力派.
    我对魏晋南北朝本来就非常感兴趣,感觉非常神奇的一段历史,人才辈出的时代,而陈的这本书可以去除我内心的神秘感,对这个朝代更清晰,了解的更多了.

    读下来,真是相当过瘾的感觉.
  •   陈寅恪先生不愧为大家,希望当当网多有陈先生的大作,不要老缺货!
  •   就“陈寅恪”这三个字,就值得你买这本书。如果你对国学或历史感兴趣,最好陈老的书都买了。呜呼哀哉,可怜陈先生不得善终!
  •   陈先生是我敬重的史学大师,这本虽然是后学者根据先生手稿编撰而成,失于简白。然论述精辟,观点翕张。另吾闻其语,想见其人。
  •   陈寅恪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去走进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感受当时人,当时事,领略历史的另一种风情!很喜欢这本书!
  •   陈寅恪大师的手稿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展现,非常好。而本书的讲解亦非常清晰透彻,对于理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非常有帮助。
  •   陈寅恪留下的著作本不多,这本书也不是陈先生自己写的但是实实在在的反应了陈先生的思想,自由独立的精神。
  •   原来简单看过这本书的电子书,黄山书社的,这次买纸质书才开始完整的看,印刷质量比黄山的好很多!至于陈大师,已经是一个传奇了!看看大师眼里的魏晋南北朝是怎么样的,确实 和历史教科书以及中国文学史不一样,结合这一段的文学史、佛教史和道教史来看能好懂一些,没有这些基础就难说了,10年前估计我也看不太明白!
  •   欣赏陈先生的治学态度,他的书必须要看,尤其是魏晋又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短时期,怎能不读。
  •   陈寅恪先生研究魏晋历史的一个集子,给了我很大启发,阅读性很高。
  •   才翻了几页,涉及南北朝历史的书不多,陈寅恪先生此书对于学习那段历史大有裨益。
  •   本书读起来确实有益于了解历史,陈先生治学严谨,不愧为司马光后的史学家,一千年才出一位,这是第一次读先生的书,以后要读读先生的其他著作,长长知识。
  •   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的书。不愧是大师著作。从罕有的角度讲解魏晋南北朝史。
  •   跟随陈老师回到魏晋南北朝那个动荡纷乱的年代,看人事变迁,观文化冲突与融合,有形一江隔南北,无形观念锁古今。千年已逝,物去人非,但是陈老师直触根本的见解,令我感慨人坠于时代潮流的无奈与有幸。
  •   第一次看陈寅恪的书,之前看钱穆先生的书就感觉民国学人功力深厚,很有独立的观点。现在看陈寅恪的讲稿,开宗明义,就说明了魏晋领导者所代表的阶级不同,决定了统治机制和发展路向,一开始就决定了高度!确实是观点不同寻常!
  •   现在这本书还没有看完。是断断续续的看的。而且我也不是从第一页开始看的,而是翻看目录,想看哪一章节就翻到那一章节看。虽然现在的工作跟文学、研究方面没有半点关系,而且说实话,工作之后真的很少能静下心来看一本书了,这本书倒是翻了看了几页之后,就有点停不下来。哈哈。我第一次买关于陈寅恪的书。十分欣喜,大师就是大师,很多东西都讲得异常通透和清晰。致敬!!!另外,季老先生的序是不是黄山书社的版本里才有?
  •   当年在学校听韩晟老师的魏晋南北朝史,借了此书,结果因为自己的原因,只看了一半,现在终于有机会读完此书了。对魏晋南北朝史感兴趣的同学不应错过此书。
  •   大师级的作品,虽非直接出自其手,可是较正确客观的表述了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思想结晶,对于我们历史学习者大有裨益,陈寅恪先生的严谨的治史观对于我们有重要影响,支持!11
  •   近年来关于魏晋南北朝的东西还是看了不少的,尤其是在天涯煮酒上,像押沙龙这样的高手写的东西也很不错。陈大师是久闻其名,但没有看过他的专著,这部书算是课堂笔记,不过其中的内容丰富,而且让人收获颇丰。现在的历史专著,有意思的多,但是讲述深入且论据准确的比较少,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从古到今,高人很多,要发现前人所不察,还得下很大力气。
  •   陈寅恪先生此讲演录虽非其亲笔书之,然其观点之毫芒毕现、震古烁今处不由人不敬服——司马光后最杰出的史学家,此言不虚也!
  •   看起来不费力。这本书里陈寅恪先生引用了许多史料,虽然繁杂却不乱。主题明确,是难得的史学好书。条理很分明,另外书本质量不错。装订得也比较精美。值得推荐
  •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因为突然对魏晋南北朝时代感了兴趣,于是买了这本大家之作来读读,现在想再购买王仲荦、吕思勉和周一良的相关著作来读读。
  •   陈先生如雷贯耳,但是看别人写他的传记多,看他本人的著作少,看了这本演讲录,虽然不是亲笔,但是的确有高山仰止的感觉,立论虽然新,但是证据丰富,绝不像当今某些学人哗众取宠地冒出一些颠覆性的理论,老一辈的治学精神值得学习。
  •   陈先生是民国时期史学大家,其品格、学问深受梁启超、胡适等人的钦佩!
  •   陈先生是在古文学老师介绍之下喜欢上得先生。诶这个还没有怎么仔细的看,说不上好不好。但是应该是值得。
    老规矩,成都龙泉驿要的我当面卖,比这个价低5块。十品的。
    qq285203186
  •   不错,陈老先生对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历史研究很深,此前不少朋友推荐我看一下。觉得很好。
  •   本书是陈寅恪先生讲课内容整理而成的,但能反映其思想。整体是白话文,中间有大量引文为文言文,学术性较强。书本质量也算过关。如果对历史感兴趣的话,此书还算不错的选择。
  •   我不是学文的,但是我喜欢历史,尤其是陈先生的著作。收到书后,我很高兴!此书之好,与众多读者的推崇相一致,感谢各位读者告知真相!我还要感谢当当网,发书及时而且守信!
  •   一直很喜欢陈先生,所以买来这本书拜读。先生治学严谨,凡引用比注明出处,这一点很难得。
  •   尽管这本书是后人整理的,但仍可从中品读出一代大师陈寅恪先生思想的伟大光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当是每一位真正的读书人所必须遵行的准则。伟大的陈大师寅恪先生千古!
  •   很厚的一本书,摸着很舒服,里面的插图也不错,虽然不是陈寅恪先生原著而是根据笔记整理的,能做到这样已经很满意。
  •   对于学历史的人来讲,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但学识不够的话,读起来会比较辛苦.先生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创始人,治学之广是非常惊人的,这是我辈应努力学习的.
  •   突然想开始了解魏晋南北朝史,但愿不会令人失望
  •   这本讲演录,本身不应视作陈先生的专著,而只能算是历史观点的部分集合!但却很有条理,多表现前人未提及之观点,却又言之有物,值得好好阅读!
  •   专业的魏晋南北史讨论。

    魏晋南北朝历史文化圈QQ群:154652699

    欢迎爱好历史的朋友加入,交流学习。
  •   能够全面的了解魏晋南北朝史,前提是对历史有兴趣,否则不容易看进去.
  •   作为近代史学大师,陈寅恪的每部作品都蕴含了不可限量的史学贡献,推荐史学专业的同学读一读。
  •   不愧是大家之作,言简意赅却饱含思想性,书不厚,语言不佶屈聱牙,魏晋南北朝的几个重大问题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论述明白了。不像现在一些“大作”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观点却要么无甚新鲜要么自以为是。物有所值。另外买重了,商家免费退货,态度很好。
  •   这是本魏晋南北朝史的好书
  •   国学大师,作品必读。高中时就对陈寅恪先生的故事略知一二,只是没有勇气捧起他的书来读,因为自己学士粗浅,读不懂,拖到现在,终于有勇气买本先生的书了,虽是万先生的笔记整理,但依然魔力无穷,正在研读,看到很多不懂之处,学识依旧粗浅啊,加油吧。
  •   看陈先生的书对重新定位认识很有作用,在大师面前,之前读得书全都漏到沙子里不见了。
    陈先生在普通人无法想象的跨度上找到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大规律,论据信手拈来,令人不得不信(还很有可能根本无法消化)。这书给我的启发很大,其中的许多观点是以前从未见到的。
    文言引文很多,读起来还是有点辛苦。
  •   无论如何,这是现在唯一能买到的陈先生的上课实录,哪怕整理者有错讹之处,也是瑕不掩瑜。在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却能够重返“教授的教授”的课堂,幸甚。另表扬一下当当,发货速度越来越快,而图书质量和包装的认真程度也从没让我失望。
  •   虽是陈先生的讲稿,但是通过一个学生的笔记形式反映出来,有些论断未免打折扣。
  •   虽然只是讲课笔记,但陈先生独到的思维方式和深厚的学识功底可见一斑
  •   读了此书对魏晋南北朝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陈先生此书出版的晚了,若放在民国期间广为流传,日本学者做的那些东西就只能是为陈先生作注脚了~
  •   作为一本学术文集,这本书很有深度!做为一个想了解中国历史的读者,这本书对于了解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还是很有帮助的。书中有大量的文言文应用,需要点耐心去理解。是一本好书,值得拥有!
  •   陈寅恪传奇的史学大师,十多年前他的一本传记都买的洛阳纸贵,现在终无法寻觅。现在有机会看看他的课堂笔记,就算是听听大师的课了。
  •   陈先生做学问的态度非常严谨,书中观点看法皆有史料典籍佐证!更让我欣喜的是意外中了解到家乡与道教有着极深的渊源。
  •   陈先生的演讲录,从中可窥探陈先生的治学方法
  •   陈寅恪先生治学之广。近代无人能敌。
  •   陈寅恪先生的书条理清晰,发人所未发,可谓中国近代第一史家。
  •   陈先生的演讲录读过之后真的是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但文言功底差读起来有点吃力,有的地方囫囵吞枣,但开卷有益。十分受教!
  •   虽然不是陈先生的原著,虽然作者的序言写得不知所言,但是正文的文字让我感受到陈先生的学识与史家气势。
    极力推荐!
    另,本书入手时花大洋16.4,供大家参考。
  •   陈先生是国学的泰山北斗,对历史的研究确实非同一般!
  •   喜欢南北朝历史的书籍,能看到陈寅恪的书不是很幸运么
  •   不错 就是引用了大量的魏晋南北朝的史料 可能有点吃力……
  •   对我来说,确实很学术。但是从书中完全可以体会到陈寅恪先生独特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值得现今的学人好好借鉴。
  •   读此书确实让我感受到了学术的严谨、探究的深邃,此书确实是魏晋南北朝史中的精品。值得一读,值得收藏。
  •   关于魏晋南北朝的书籍很少,这本又是陈老先生的讲稿集,推荐。
  •   陈寅恪先生的大名早有所闻,但一直没读他的书,现在终于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书了,就买来读读。非常喜欢他的书。我喜欢的书都是有独特见解的,读了之后要能增长见识,或开拓思路,总之是成一家之言这本书引介的古文比较多对于非历史专业的读者可以略过不读只读作者的分析即可
  •   陈先生的书只是觉得绝对的好,要再进一步评论陈先生的书,我想自己没有资格去评论。就是很深入的解释了这段历史,值得细细品读。
  •   好书,喜欢陈寅恪先生。虽然不是先生的正式著作,而是学生的笔记,但其中的观点还是一致的,可以参看。资料很丰富。
  •   陈先生的研究很深刻,很细致,读后受益匪浅!
  •   关于陈先生的治学已无需多言,如标题所示,这本书很有价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