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读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贵州人民  作者:刘宗志  页数:302  

前言

  让文化经典开启生命的智慧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知识总量差不多十年就增加一倍,而阅读调查显示青少年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方便快捷的搜索引擎,更是帮助求知者打开了知识之门,有什么不明白的似乎Google一下就解决了。如此背景下,人们很自然地就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要读的书实在太多了,我首先要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时代发展到今天阅读那些语言难懂、内容古典的著作,还有必要吗?  其实,这里似乎存在一个认知的误区,认为时代变了古典的著作就已经完全过时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经典著作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源泉,蕴藏着人类几千年来灿烂的文明。特别是那些文化元典著作,更是深蕴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命脉,是一个民族存续的文化基因。只要民族血脉延续着,这些著作就不会过时。虽然岁月流逝了几千年,当代人的生活也和古人有着极大的不同,但对生命价值的探讨是亘古未变的,古人的智慧完全可以借用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经典里看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学问,更是古人的永恒智慧和生命精神。  冯友兰曾经这样评价经典阅读:“阅读就是发现可能存在的世界,而这是人所能享受到的最为持久的乐趣。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称谓的'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  “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就好比是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直探人性本源的东西,与伟大的民族心灵实现最真切的交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命智慧,就像润物细无声的绵绵春雨浸润着人的心灵,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胸襟和眼界,修炼了意志和品格。  经典需要读,关键是怎样读。我们之所以策划出版这套《国学解读丛书》,就是要给那些渴望读书的朋友提供一个基本的阅读书目,借助于专家们的“解读”指导,开启一扇通向传统文化的大门,接续起民族文化的血脉,给自己的文化生命带来充盈丰富的体验。名之为“国学”但并不是包含了国学所有的门类,主要选择了包含中国文化元典在内的人文经典。为了起到对阅读者的“导读”作用,方便读者阅读理解,除了包含同类书籍具有的导读、注释、经典原意等栏目之外,出版策划者有针对性地增加了一些特别的栏目。比如:  当代阐释:在经典原意的基础上,从当代人的视域出发,将文化元典的阐释与当代阐释水平相契合,不做纯粹封闭式的自说自话式独语。惟有体现出“经典”的“当代性”,才是找到了重读经典的当下语境以实现其当代价值。这种阐释体现出了多元理解和当代精神,对青少年有励志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以及多元思想。  国学故事、文化常识:“国学故事”与“文化常识”两部分内容,紧紧围绕着经典相关原文内容,或穿插讲述相关具体历史故事,或提炼一定的文化常识进行解释,对读者理解经典内容很有帮助和启发。  所有这些内容都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了具体的帮助,也体现了我们这套“解读丛书”的个性生命。文化经典依然鲜活地存在于当代人的文化生存中,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追求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找到这个文化的契合点,打破时空界限,在众多作者富有创造的导读、评析、阐释中,古为今用,以今释古,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当代价值,凸显这套丛书的意义所在。  阅读经典才能把深厚的文化沉淀在个体的心灵中,活化在日常生活中,内化在我们的生命中,从而熔炼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文化气质,实现文化生命的自觉,建设自己安身立命的心灵家园。

内容概要

  打开《论语》,一个群雄逐鹿、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已然浮近,翻读《论语》,一个有血有肉的思想先哲展现眼前。他颠沛流离,却锲而不舍,乐观向上;他怀揣理想,崇尚礼教,推行仁义主张。《论语》中是孔子乐观、豁达的普世情怀,学习《论语》,在他的智慧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作者简介

  刘宗志,河南南阳人,就职于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硕十研究生导师。近年来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

书籍目录

总序 让文化经典开启生命的智慧序言 任者无敌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公冶长篇雍也篇述而篇泰伯篇子罕篇乡党篇先进篇颜渊篇子路篇宪问篇卫灵公篇季氏篇阳货篇微子篇子张篇尧曰篇

章节摘录

  【原文】  20·1尧曰:“咨①!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②,敢用玄③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④在帝心。朕⑤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⑥量⑦,审法度⑧,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选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注释】  ①咨:即“啧”,感叹词,表示赞誉。  ②履:这是商汤的名字。  ③玄:黑色。  ④简:知道。  ⑤朕:我。从秦始皇起,专用作帝王自称。  ⑥权:秤锤,指量轻重的标准。  ⑦量:斗斛,指量容积的标准。  ⑧法度:指量长度的标准。  【经典原意】  尧说:“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使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你要忠诚地遵守中正之道!假如天下百姓都陷于穷困,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了。”舜也这样告诫过禹。  (商汤)说:“我履谨用黑色的公牛做牺牲来祭祀,明明白白地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有罪我也不敢庇护,这些都记在天帝您的心里。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罪责都在我一人身上。”  周朝大封诸侯,善人因此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身上。”  检验并审定度量衡,重修官制,全国的政令就会畅通无阻。恢复已灭亡的国家,接续已断绝的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  当政者要重视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  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讲求诚信就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心悦诚服。  【文化常识】  禅让  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相传尧年老的时候,举行部落联盟议事会,各部落领袖都推举舜为继承人。尧便对舜进行了3年考核,认为他可以胜任,就命舜摄位行政。尧死后,便由舜继任为首领。舜继位后,也用同样的方式选拔首领。经过治水考验,禹在舜死后便成为首领。禹继位后也先后用同样的方式选拔了皋陶、伯益作继承人。这种经过民主方式推选首领的方法,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传统。禹死后,他的儿子启以父传子的方式继承了王位,以后历代相沿,禅让制遂废。  分封制  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战国时,各国仍多分封侯君,但侯君已多不掌握封地的政权和军权,而且封地褊小,多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初又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宗法制  中国古代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宗子有祭祀祖先的权利。若宗子有故而不能致祭,那么庶子才可代为祭祀。和大宗相对应的是一般情况下,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历代的周天子为大宗,这些诸侯就是小宗。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这些大夫为小宗,而诸侯则为其大宗。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在宗法系统里,诸侯和大夫实具有大宗与小宗双重身份。  【原文】  20·2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经典原意】  子张问孔子:“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  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  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  孔子说:“君子给百姓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产生怨恨;有欲望而不贪婪;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子张说:“怎样叫给百姓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呢?”  孔子说:“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自己却无所耗费!选择合适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还贪求什么呢?君子不论人数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使人见了就产生敬畏之心,这不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  孔子说:“事先不进行教化,一旦犯法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苛求立即成功叫做'暴';开始松懈,而突然限期完成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有司'。”  【原文】  20·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经典原意】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懂得分辨别人的言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当代阐释】  塑造独立人格才能成为人才  这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论语》一书最后一章谈君子人格的内容,表明此书之侧重点,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  孔子所说的命,按照我们的理解,既指宇宙的自然规律,也指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规律,最后,还包括个人由于所处环境和时代趋势而造成的命运、归宿,所以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如果你不知道这些,没有自知之明,你怎么可以把握住自己呢?关于“礼”的问题,以礼待人,尊敬他人。应有的礼节、礼貌还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行为规则。一个人不懂得礼,怎么可能在这世界上立身呢?更不用说做一番事业和成就来了。至于“言”的问题,“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识别一个人的言语,多少还是可以识别一个人的,如果你不能识别一个人的言语,那么,你就很可能不能够真正认识这个人,也很可能被他所蛊惑,所蒙骗。这就是孔子再次强调“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的道理所在。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论语解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