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朱卫清  页数:216  字数:130000  

内容概要

  作者系海外旅居著名儿童教育家,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多年,出版多部专著,本书为她专门针对以真实的案例和全新的教育理念完全说透儿童教育最有效的沟通方法。
  剖析儿童成长心理,深入儿童情感世界,诸多教育问题一次解决本书以104多个真实案例融合104多条国际国内最新教育理念,涵盖父母正确理解孩子9大要点;敦促孩子主动进步的15项措施;教出懂礼貌、有教养孩子必备的8个品质;培养拥有良好生活孩子的7点主张。

作者简介

  朱卫清,女,1969年生人,1987-1994年先后获得北师大教育学学士、学科教育论硕士学位。
毕业后曾在小学实习,在出版社工作多年,翻译出版外文幼儿书籍《迪迪的故事》以及《柯林斯动物故事》等。2003年英国The
University of Stirling留学。2007年开始在英国多家小学任教。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谁断送了孩子的竞争力
第二章 学习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
第三章 好心态成就好未来
第四章 好习惯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第五章 有品格的孩子更有竞争力
第六章 懂交际的孩子更有前途
第七章 有梦想的孩子才有未来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谁断送了孩子的竞争力  教育的观念正随着社会的变迁而逐步走向对儿童能动性的关注和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在基础教育阶段,作为儿童的学生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能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和主动的发展。“愉快教育”就体现了这种儿童观:儿童是整体发展的、能动的个体。这也就是“愉快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简而言之,“愉快教育”的灵魂在于“尊重儿童”。  一、孩子没有竞争力,刺痛了谁的心  二、赢在起跑线上,就赢得人生了吗?  三、别做“拔苗助长”的傻事了  四、“母爱”真可怕  五、输得起,孩子更有竞争力  一、孩子没有竞争力,刺痛了谁的心  仔细想一想,这样的机械记忆对孩子以后的工作、生活有多少作用呢?孩子背《百家姓》和记圆周率一样,即使滚瓜烂熟,有什么用?如果不懂背的内容,也不能活学活用,除了在别人面前显摆一下孩子的记忆力,对孩子的成长并无实质性的作用,更不会增强孩子未来的竞争力。  2010年的除夕之夜,我和家人聚在一起看充满了欢声笑语的央视春晚直播节目。忽然,一个名字叫《百家姓》的节目让我非常震惊。  在这个互动节目中,一个7岁的小女孩展示了其超凡的记忆力——主持人和观众随便选出百家姓中某个姓氏,小女孩就可以报出该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在哪个位置。主持人添油加醋地炫耀着小女孩“神童”般的记忆力,小女孩每次克制自己的紧张和颤抖报出阿拉伯数字时,台下的大人们都是一阵鼓掌。这情形让我想起了马戏团的表演:当人们看到海狮会做算术,小狗会骑自行车,大猩猩会写字母时同样报以惊叹和热烈的掌声。  我相信当时很多家长都看到了这个节目,我也知道很多家长为小女孩的惊人记忆力而震惊。但是我却感觉很气愤!气愤的是为什么要在收视率如此高的春晚直播节目中出现这样的节目!我觉得这个节目没有一点儿存在的价值。  “百家姓女孩”的记忆力的确惊人,看过这个节目之后,肯定有很多人对小女孩的记忆力佩服得五体投地,很多家长可能要从大年初一就开始通过魔鬼训练来强化自己孩子的记忆力了。因为家长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生活中,不难遇到这样的情景:  某少年会背《牛津大词典》,从A到Z。  某“神童”会背圆周率后面几千位,家长还得意扬扬地带着孩子四处巡演展示!  某“神童”5岁就能背诵几百首唐诗,家长自豪地说:“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唉!可怜的孩子们!  其实,父母的做法也能理解。现在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而每个中国城市里的家庭大都是一个孩子,作为家长,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呢?哪个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不过,仔细想一想,这样的机械记忆对孩子以后的工作、生活有多少作用呢?孩子背《百家姓》和记圆周率一样,即使滚瓜烂熟,又有什么用?如果不懂背的内容,不能活学活用的话,除了在别人面前显摆一下孩子的记忆力,对孩子的成长并无实质性的帮助,更不会增强孩子未来的竞争力。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创造力、想象力比死记硬背更重要。  一个中国学生去申请上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在他的申请信开头,他骄傲地写着:“我能背诵600首古典诗词。”然而,这位学生却没有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几年后,这位学生去参加美国的夏令营,其中有个活动就是参观普林斯顿大学。于是,这位不服输的学生向负责大学招生的顾问请教,如何才能成功申请该所学校,并且拿出当年自己的申请信给顾问看。顾问看后说:“我们对学生是否能背诵600首诗词一点儿都不感兴趣。因为要查找600首中国古典诗词,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电脑收集。我们更看重的是这个学生从600首诗词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他将如何应用学到的内容。”  一个能背诵600首古典诗词的学生却在申请大学的时候被拒绝,一个在很多中国父母眼里称得上“神童”的学生却在申请国际名校的竞争中失败了,这刺痛了谁的心?不仅如此,国际咨询机构麦肯锡的最新报告指出,虽然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很优秀,但是,却并不受世界名企的青睐,中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外企的数量不到一成。外企对中国学生的印象普遍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实际动手能力差。残酷的现实不能不让每一个家长忧心忡忡,孩子为什么缺乏竞争力?这是一个很多家长应该思考的问题。  中国一直被称为制造大国,却不是制造强国,更不是创造大国!创造需要什么?创新!一个不能创新的人只能复制这个世界。我不知道春晚上的“百家姓女孩”这种记忆力对发挥人的创造力有什么作用,我不相信,一个7岁的孩子会对不知所云的“百家姓”感兴趣。强迫孩子记住自己不感兴趣、不知所云、几乎毫无用处的《百家姓》,我不明白意义何在?!  这正如一位网友的评价:“这不是荣耀,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这不是成就,这是中国家长的虚荣!这不是节目,是寂寞,是无聊的寂寞!这个节目真的不该有!估计现在已经有很多家长蠢蠢欲动了,也就意味着已经有很多孩子要倒霉,他们的童年将在无聊的数字与文字中虚度。”它无形中向世人传达出一种信息:“原来中国孩子的童年是这样度过的,是背着自己不懂、没兴趣、没用处的东西慢慢长大的!原来中国的教育方式竟然是鼓励死记硬背、强行灌输!原来中国人会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背诵机器当做荣耀、当做节目!”  温家宝总理对教育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今中国教育存在的弊端,并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的很多孩子只知道每天看书,考试拿高分,假期参加各类补习班。我们更不得不承认,报纸、电视等媒体中经常有这样的报道:某大学生因缺乏照顾自己的生活能力,不得不让父母陪同自己去另一个城市读大学;某高才生因不堪在外企工作心理压力过大,而跳楼自杀;某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因无法适应社会而患上抑郁症……这样的新闻比比皆是,令人触目惊心。  谁让孩子在现实中脆弱得不堪一击?谁断送了孩子的竞争力?这是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深思的问题。  二、赢在起跑线上,就赢得人生了吗?  很多孩子在我们的教育过程当中,逐渐地被毁掉了。一半是被学校毁掉的,一半是被家长毁掉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并不等于培养出了有竞争力的孩子,也不等于孩子就赢得了人生。孩子过早透支了体力、健康、智慧等,造成的结果就是赢在起点、输在终点。  现在的应试教育一直被人们诟病,但我觉得,比应试教育更可恶的是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我注意到某女明星为一家琴行做代言时,气定神闲地坐在沙发上,身后是正在弹琴的女儿,女明星自豪地对着镜头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长慌了,开始给孩子买钢琴了,开始给孩子报钢琴班了,开始投入大量的时间陪孩子练琴了(其实是监督)。甚至,网上出现一篇教子文章——《我用400个耳光教出来的钢琴才女》!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竟然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让我们再看看身边那些急功近利、恐慌不安的家长吧:  王先生坚定地想让4岁的孩子学英语、日语,短短三天,已经跑了三家培训机构,试听了三场。王先生汗流浃背地笑言:“多一种语言,就多许多机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朱先生为了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一下子给孩子报了幼小衔接班、英语培训班、游泳课和舞蹈课。  许多幼儿园刚毕业的孩子,本应过个悠闲的暑假,可是小家伙们的假期过得并不轻松:从星期一到星期日,珠心算、舞蹈、托管、钢琴、围棋等等培训班让他们应接不暇,其中不乏钢琴、托管等每天都要上的培训班。  孩子是父母的未来,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让他有一个好的起点,无可厚非。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就有日益高涨的神童热和少年天才热,这种教育有着非常正面的口号,就是要多出人才、早出人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其实,这是非常大的误导。20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  家长应该明白,起跑线上的争分夺秒对刘翔是重要的,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在这场决心与持久力的较量中,起跑的先后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起跑早几秒、晚几秒,早几圈、晚几圈都不是问题,马拉松最初的领跑者不一定是最终的优胜者,而我国的父母却希望孩子能通过“抢跑”而领先,教育需要长远的甚至终生的规划,培养谦卑有激情、有自我认知、有深度、有想象力,并集服务与冒险精神于一身的下一代绝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顺利与简单。  《北京晚报》曾刊登了著名童话家“皮皮鲁之父”郑渊洁先生对孩子教育的真知灼见: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看父母对孩子寿命的预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在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向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深刻,不但没有共鸣,还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失败。  从郑渊洁先生的话中,不难看出,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并不等于培养出了有竞争力的孩子,也不等于孩子就赢得了人生。孩子过早地透支了体力、健康、智慧等,造成的结果就是赢在起点、输在终点。  其实,中国的很多孩子是非常聪明、可爱的,他们勤奋好学,可惜很多孩子在我们的教育过程当中,逐渐被毁掉。一半是被学校毁掉,一半是被家长毁掉。主要原因是操之过急、过于恐慌、拔苗助长等等。那些举办得如火如荼的幼儿培训让人目不暇接:有智力或潜能开发的,有知识技能培训的,还有专门的情商、财商培训机构,如“社交万人迷”、“当家鬼仔王”、“贝贝理财培训”……面对各种新鲜的育儿概念,不少年轻父母怦然心动。孩子要上小学了,家长就开始惶惶不可终日,每年的四五月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小升初的竞争好像比高考的竞争还要激烈……正是这种过强的“抢跑”功利心,造成了儿童教育领域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8岁横渡琼州海峡,5岁做一万个俯卧撑,3岁能识多少个字,冲击吉尼斯纪录等等。结果,孩子不堪其苦、不堪其累,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以后人生的真正竞争中一败涂地。  诚然,父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件急功近利、一蹴而就的事。目光短浅,对孩子的培养缺乏长远规划,过度关注起点的输赢,不仅会让孩子失去美好、快乐的童年,还会让孩子在人生的中途因缺乏竞争力,而成为方仲永式的庸碌之辈,岂不是悲剧?  三、别做“拔苗助长”的傻事了  “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自然界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的,人无力强行改变这些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愚蠢的宋国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心只想让庄稼按自己的意愿快长高,结果落得一个相反的下场。  几个月的婴儿会识字,牙牙学语的娃娃会英语、会算术……近年来国内不断“吹捧”的小神童、小天才,把家长的胃口吊得高高的:“哈佛女孩”、“耶鲁男孩”……这些成功的案例也使家长看到了美妙的“前景”,再加上商家不切实际的炒作、五花八门的早教中心、良莠不齐的专家支招……如今教子市场可以说是异乎寻常的热闹。  于是,“望子成龙”的家长坐不住了,开始心动了,禁不住开始培养“神童”计划了。且慢,心急的家长不妨先读读“拔苗助长”的故事。  古时候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烦了,心想:怎么样才能使稻苗长得高,长得快呢?想了又想,他终于想到一个最佳的方法,就是将稻苗拔高几分。  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着锄头回家休息。然后回去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了一大截!”  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自然界万物的生长,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人无力强行改变这些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愚蠢的宋国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心只想让庄稼按自己的意愿快长高,结果落得一个相反的下场。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宋国人是极其愚蠢的,可是,当家长看到别人的孩子比自己家的孩子优秀,便焦虑起来,惟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开始做起“拔苗助长”的傻事了。  王先生是一位知名的律师,他有一个儿子,他对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为此,孩子不到3岁就被送到最昂贵的幼儿园,因为年龄太小,孩子对写字不感兴趣,但望子成龙的王先生怎能容许儿子不用心写字呢?为了提高儿子的写字兴趣,他不仅拿王献之“十八缸水”的勤奋故事来教育孩子,还要求孩子每天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任务。  但是,孩子因为年龄还小,手的握力不够,握笔时手就不自觉地靠近笔尖,这样,手指把笔尖挡住看不见落笔处,孩子为了在写字时能够看到,不得不低头、歪头,导致双眼距离笔尖很近,久而久之,孩子的眼睛近视了。  但是,王先生并没有意识到苛刻对孩子的伤害,他认为儿子还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于是又到其他教育机构给孩子报了兴趣班,特色语言、创意逻辑、国画、围棋、游泳5门课程几乎占满了孩子的“课余”时间。直到有一天,儿子终于反抗了,说什么也不去上学了,并在日记中写道:我恨爸爸,我越来越觉得他不是我的亲爸爸了,所以,才会这样折磨我……  生活中,很多家庭教育都存在拔苗助长的现象,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盲目投资,请家教,买教辅,逼着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一个个补习班、兴趣班让家长和孩子都忙得不亦乐乎。  不少家长说:“现在竞争激烈,别的孩子都补,我孩子不补,肯定落下了。”“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一定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别人补,我不补,那就吃亏了。”家长盲目攀比,提着孩子的头发往上拔,培养孩子就像赌博,把孩子当成了赌具,让孩子多学一点儿,家长就多了一分赌赢的把握。希望孩子早学习、快成长的出发点并没有错,只是凡事有度,过犹不及、拔苗助长相信是任何家长都不愿意看到的。  有一则故事,很有趣,也很值得父母深思。  美国内华达州一位3岁女孩伊迪丝的妈妈因为幼儿园教了“O”字母将该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伊迪丝在认识字母“O”之前,将其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的东西,而现在孩子失去了这种想象能力,剪断了孩子的幻想翅膀,要求幼儿园赔偿1000万美元精神伤残费。  法院竟然判这位妈妈胜诉。美国《公民权法》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即玩的权利和问为什么的权利。  有人感叹,如此重视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难怪美国人在科技创新方面始终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能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对孩子拔苗助长,并不能培养真正的竞争力,而且会给孩子的未来发展留下很多隐患。因为它脱离了孩子成长发育的实际,违背了教育的规律。  停止“拔苗助长”的傻事,还孩子成长的自由,才是今天的家长培养孩子持久的竞争力应该做的。  四、“母爱”真可怕  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生活、工作中拥有竞争力,必须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果不能培养出在社会中真正有竞争力的孩子,那么作为父母就没尽到教育的职责。  欣欣是我表姐的女儿,今年9岁了,上小学二年级。在妈妈的娇惯下,欣欣虽然年龄小,可在家里却是名副其实的“老大”,说一不二。  家里有好吃的,一定要先放到欣欣面前供她一人享用,吃饭要让妈妈喂,不喂不吃,一家人要时刻关照她、陪伴她,将她当做“小太阳”围着她转。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欣欣过生日一定要买大蛋糕,送礼物。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表姐一味地迁就孩子,欣欣在不顺心的时候就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有时候,爸爸要管孩子,妈妈忙护着:“不要太严了,她还小呢。她大了自然会好。”  一次,我问表姐,是不是要求欣欣周末在家劳动,表姐说:“我疼都来不及,哪里忍心让孩子劳动啊!再说,她也做不了什么,净帮倒忙。所以家里有什么家务活,都是我一个人做。”听了表姐的话,我才明白,难怪欣欣到现在还要喂饭,到现在还不会穿衣,还不会做任何家务。甚至,连最基本的礼貌都不懂。  很多妈妈对孩子都特别宠爱,但是,这种爱是连动物都会的。一味地溺爱和娇惯,这样的“母爱”是很可怕的,会淹没了孩子,直接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  《古今谭概》一书中有一个寓言故事:  翠鸟为避免灾祸,开始把窝筑在树的高处。孵出小翠鸟以后,它很喜爱,生怕小翠鸟从高处的窝里掉下来摔死,于是把窝向下移了移。等小翠鸟身上长出了羽毛,非常漂亮,它更是加倍喜爱,越发怕小翠鸟摔下来,又一次向下移动鸟窝,移到离地面很近的树杈上。这样,翠鸟放心了,然而当路过树下的行人发现小翠鸟时,稍一举手便把小翠鸟掏走了。  翠鸟的“母爱”给小翠鸟带来了灭顶之灾,真是可怕。无独有偶,复旦大学一个上海籍的本科生居然在上学途中迷了路,后来由巡警把他送回了学校。据他父亲说,他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是由父母接送的,迷路那天是他生平第一次独自“出远门”!  心理教育专家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生活、工作上拥有竞争力,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不能培养出在社会中真正有竞争力的孩子,作为父母就没尽到教育的职责。  中国有句古话:“惯子如杀子”。过度的爱不仅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还很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给孩子的自身发展带来诸多害处。  1.过度的爱使孩子内心无爱  过度的爱其实也是一种压力,在重重爱的包围中,孩子慢慢变得只懂得接受爱,而不懂得付出爱。他每天都是接受来自别人的爱,却无法去爱别人。大量的独生子女情感冷漠,对别人的爱却非常贪婪,甚至写作业的时候也要妈妈陪着,不陪就不写。一个幸福的孩子,他应该得到爱,然后把爱再回馈给别人。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接受周围人对他的爱,社会对他的爱,同时又把这种爱传播给更多人的过程,这样,人才会有幸福的体验。而心中无爱的孩子又怎能体会到幸福呢?  2.过度的爱使孩子价值观混乱  过度的爱无法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他在溺爱中成长,想怎样就怎样,只要自己高兴就行。可是,当他来到社会中,发现社会和自己生活的家庭并不一样,这样的孩子,对很多问题,尤其是原则性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都处于混乱的状态。这样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无所适从。  3.过度的爱使孩子能力低下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学习能力,并且成绩优秀,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信,能顶天立地。但是我们教育的结果却导致了孩子能力低下。溺爱使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退化了。一个孩子,他从出生就有一种自然遗传下来的向外的张力,让他趴在那个床上他就会往前爬,这是一个人的本能,但是我们孩子的这种能力往往被家长剥夺了。比方说吃饭,本应该孩子自己吃,可家长就是要端着碗往他嘴里喂,担心孩子自己吃不饱。尽管,在方方面面我们对孩子都进行了百般呵护,可结果却导致了孩子诸多能力的下降。可怕的“母爱”使孩子在各个方面都被限制在一个环境里,他没有机会去运用他的大脑,没有机会运用他的语言功能,更多的就是不能使左右脑相互结合,将他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来。由于我们溺爱孩子,这些功能都会被弱化甚至消失,我们会发现,被溺爱长大的孩子,他的能力非常弱。那么一旦我们把这种无能的孩子培养起来之后,他在各方面都会不如别人。这样的孩子谈何竞争力呢?  4.过度的爱让孩子厌恶学习  溺爱会降低孩子的能力,能力低下的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障碍,结果造成在学习的每个环节上都受挫,于是孩子就不喜欢学习,最后厌学,甚至辍学。  不仅如此,过度的爱还会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因为他心中无爱,他的心灵深处,形成了一个巨大空洞——物质欲空洞。他只摄取别人的爱,别人给他多少都是理所应当的,而且他对这种爱的需求也是永无止境的。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回报。而时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也让他难以融入社会。他一旦在社会中受挫,难免会把社会的仇恨转嫁给父母。  父母都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优秀的人才,成为一个在社会中有竞争力的人,所以,不溺爱和娇惯孩子,让孩子经历应该经历的风雨,遭遇应该遭遇的失败,才是聪明的父母应该做的。因为害怕孩子吃苦,而充当“鸡妈妈”的角色,只会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儿风吹雨打。  这样的孩子,又谈何竞争力呢?  五、输得起,孩子更有竞争力  不是孩子没有竞争力,而是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这种担忧,不自觉地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断送了孩子的竞争力。“输不起”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思维习惯,不管对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输得起”。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输不起,又谈何赢呢?  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替补队员”,家长难免会有一种输不起的心态,怕孩子一旦落后,就永远无法出人头地。于是,不自觉地将目光盯在孩子身上,特别是孩子的学习上,家长往往比孩子还“用心”,惟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很多家长埋怨:“我孩子不爱学习,就喜欢看课外书。”  我就问:“你认为什么是学习呢?”  “做试卷,做作业,把课本做得烂熟。”  “那你孩子都喜欢读些什么书?”  “什么马小跳呀、皮皮鲁呀,你说孩子看这些能提高成绩吗?”  在和家长的接触中,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著名学者胡适曾说过:“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惟他独尊。”孩子多读一些书,会在无形中扩充知识面,好书就像一扇窗,为孩子打开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让孩子发现更大、更精彩的世界。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多读书也许不能马上体现在学习分数上,但他能让孩子的将来充满后劲,能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更有竞争力。  有些家长也许会说:“我们让孩子多做题,多读课本,提高学习成绩,不也是提高孩子的竞争力吗?”这话看似有道理,其实不然。家长不妨看看下面这则跳蚤的故事。  跳蚤的跳跃高度可以达到它身体的400倍左右,堪称动物界的跳高冠军。有人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总能立即轻易地跳出来。这次杯子底儿朝上,再把跳蚤放进杯子里。“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杯子底儿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  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杯子底儿的高度来调整自己的跳跃高度。再过一阵子,这只跳蚤不再碰壁,而是在下面很压抑地跳动。一天后,实验者把杯子轻轻拿掉,跳蚤却还在原来那个高度上继续地跳。  最可悲的是:从此以后,虽然杯子已不存在,跳蚤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  天天读课本,天天重复做题,这种教育方法无异于“自我设限”,培养出来的孩子越往后越没有竞争力。因为家长惟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硬逼着孩子大量做作业,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某一次在班里的名次,拼命让孩子把课本上的那些题目重复做来做去。结果,孩子的智商、思维永远也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变得越来越平庸。  不是孩子没有竞争力,而是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种担忧下,不自觉地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断送了孩子的竞争力。  “输不起”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思维习惯,不管对父母或者孩子,都应该“输得起”。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输不起,又谈何赢呢?  输不起的孩子都有哪些表现?看看下面的场景。  场景1:学校在进行拍球测试,诚诚刚拍了两下,球跑了,她气得撅着嘴不拍了。小朋友帮诚诚把球捡过来,她还是不拍,老师来劝也没有用。诚诚平常就是这样,总是跟自己过不去,稍微有点儿不顺心就生气。  场景2:莉莉和强强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老师近来发现,画画或手工活动时,每次做到一半,强强就会把莉莉的工具抢走。原来,莉莉的画和手工作品常常得到前来观摩的其他老师或家长的称赞,这使强强“醋意”大发,就搞起了小破坏。  场景3:输不起的小芸经常制造“家园矛盾”。美术课上她的作品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她就跟妈妈说:“今天老师狠狠地批评了我。”排座位没有坐在中间,她就告诉妈妈:“老师不让我学习,让我坐在旮旯里。”于是妈妈常为此类谎话去和老师“沟通”,把老师弄得哭笑不得。  场景4:文文这几天怎么也不肯去幼儿园。妈妈耐心地问他,结果一句话还没说泪水就流下来了。原来有一次老师要找一个小朋友来排演故事,文文觉得平日里老师最喜欢他,这个任务肯定是非他莫属的,可是那天老师却叫了另外一个小朋友去演,文文就不高兴了,他觉得非常委屈。  总之,输不起的孩子要么情绪低落,心理痛苦,态度气恼,要么性格倾向不可爱,影响他们将来良好性格的形成。胜败乃兵家常事,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正确看待失败,这样,孩子才不会因为失败而沮丧和悲观,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竞争。  所以,作为家长,关心孩子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孩子不怕输、乐观处世的健康心态将会让他受益终生!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