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北京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胡文彬  页数:26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红楼梦与北京》所发掘的文化内涵将成为“人文北京”的重要依据之一。《红楼梦与北京》内容简介:胡文彬先生近年扛鼎之作,首次揭秘:曹家人乃是北京人,《红楼梦》里很多特殊的口语用词原来是北京土话,小说中许多情节其实取材于地地道道的北京地方传说……其以独特的眼光解读了《红楼梦》与北京话、北京地理、北京民俗,北京饮食、北京游戏、北京说唱艺术等诸多北京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者简介

胡文彬,红学家,现为中国红学会副会长、研究员。祖籍山东黄县(今龙口市),1939年10月生于辽宁省盖平县九区瓦盆窑村(今归大石桥市黄土岭乡)。1956年随父母从农村进入城市,中学毕业后于1961年入吉林大学历史系读书,1966年毕业。1968年入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20年,1987年2月转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后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平生酷爱《红梦楼》,沉酣一梦,久而不觉,痴而不悟。近年著有《冷眼看红楼》、《红楼梦人物谈》、《与中国文化论稿》数种。而今步入古稀之年,仍然以书为伴,聊遣愚衷。青山在,人未老!

书籍目录

题记卷首【长白云渺燕山梦——读《红楼梦》,缅怀曹雪芹】卷一【曹雪芹与北京】燕市悲歌酒易醺——曹雪芹在北京城内的生活不如著书黄叶村——曹雪芹在北京西郊的生活一醉酕酶白眼斜——曹雪芹“好饮”的记载二百年来两句诗——曹雪芹与诗词画在梦中逞风流——曹雪芹与绘画留有清誉满人间——曹雪芹与《红楼梦》的传说卷二【《红楼梦》与北京话】官话京腔满红楼——《红楼梦》与北京话不失庄稼人面目——北京话中的“蹭”与“唬”话到《梦》中格外亲——北京话中“真真的”与“巴巴的”妙用俗语见真功——北京话中“特特的”与“直直的”一字一句见精神——北京话中的“可怜见的”方言土语露天机——北京话中的“克什”史湘云异样扮相——北京话中的“小骚达子”狠毒有如乌眼鸡——北京话中的“乌眼鸡”绣房窜出个大马猴——北京话中的“马猴”卷三【《红楼梦》与北京地名景观】末路相看有敝庐——从“贡院”到崇文门十七间半京华坊巷入《梦》多——《红楼梦》与北京街坊信手拈来无不是——《红楼梦》与北京寺庙福佑空悬感旧梦——福佑寺与曹家的发迹变泰京华自有遗迹留——北京刚丙庙与三教庵紫禁城内绘大观——《大观园图》与宫中文化只因遗得风流迹——故宫长春宫“红楼”壁画彩画缤纷梦中人——颐和园长廊中的红楼人物梦里梦外大观园——北京大观园与宣南文化卷四【《红楼梦》与北京风俗】说部“典当”属红楼——《红楼梦》中的“典当”业土炕烧来暖可知——《红楼梦》中的“炕”谁知饮食外,别有意中缘——《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吸烟高烧椽烛迎新年——《红楼梦》中的新年斗柄七星今夜回——《红楼梦》中的立春彻夜喧阗浑似昼——《红楼梦》中的元宵节气清景明万物新——《红楼梦》中的清明节竞渡蒲樽览一回——《红楼梦》中的端阳节一度相逢一度愁——《红楼梦》中的七夕时逢三五便团圆——《红楼梦》中的中秋节载酒吟诗兴致豪——《红楼梦》中的重阳节卷五【《红楼梦》与北京饮食】食养佳蔬添美味——《红楼梦》中的茄鲞脂粉香娃喜腥膻——《红楼梦》中的烤鹿肉横行公子却无肠——《红楼梦》中的食蟹看似寻常不寻常——《红楼梦》中的野鸡瓜齑健力益气菱粉糕——《红楼梦》中的菱粉糕美味佳肴汤为先——《红楼梦》中的酸笋鸡皮汤炎伏解渴亦清凉——《红楼梦》中的酸梅汤与玫瑰露春风送暖人屠苏——《红楼梦》中的屠苏酒只将食粥致神仙——《红楼梦》中的“粥”法喜晓来炊作粥——《红楼梦》中的“腊八粥”红楼佳肴满纸香——“红楼宴”菜单中的文化卷六【《红楼梦》与北京游戏】纸鸢振翼学雕鹏——《红楼梦》中的风筝群芳斗草怜香蕙——《红楼梦》中的“斗草簪花”幽窗棋罢指犹凉——《红楼梦》中的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红楼梦》中的掷骰子斗叶骨牌垒长城——《红楼梦》中的斗叶附∶徐畹兰与《红楼叶戏谱》闺中游戏多妙趣——《红楼梦》中的抓子儿一夜北风天散花——《红楼梦》中的赏雪疑在琉璃世界行——《红楼梦》中的冰上游戏卷七【《红楼梦》与北京说唱】百年争唱《红楼梦》——北京子弟书说豉大鼓书词最擅场——北京大鼓与《红楼梦》事能容俗尤风雅——单弦与《红楼梦》四季莲花落京城——莲花落与《红楼梦》京腔红楼韵味长——京剧与《红楼梦》曲演曹公动京华——曲剧《曹雪芹》忆风雨重重,更见红颜丽——昆曲《晴雯》观后记卷八【《红楼梦》从北京走向世界】冷客庙市问故书——北京庙市与《红楼梦》抄本流传鼓担寻来“神龙尾”——北京打鼓担与《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萃文摆印公同好——北京坊刻与《红楼梦》大普及海客载籍归异国——《红楼梦》从北京走向世界译苑奇葩数红楼——《红楼梦》译本介绍海天知音梦中情——外国人看《红楼梦》附录【曹雪芹与《红楼梦》稀见资料选】后记

章节摘录

长白云渺燕山梦——读《红楼梦》,缅怀曹雪芹曹雪芹的先祖是辽东汉人,被俘虏而成为满洲贵族的“牛录包衣”(家内奴隶)。后来,他的六代祖曹铴远、五代祖曹振彦虽以军功得到提拔,并从龙入关,但曹家此时并未取得显赫的地位。直到玄烨亲政以后,出身“包衣下贱”的曹家,才“赖保育之恩”——即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曾当过玄烨的“保姆”(非乳母),方逐渐发迹变泰。康熙二年(1663),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被点放江南织造,“专差久任”,从此奠定曹家的基业。继曹玺之后,曾做过玄烨伴读、侍卫的曹寅继任江南织造,“专差久任”使家业的发展进入一个鼎盛时期。“生于末世运偏消”。赫赫扬扬的江南曹家终于运终数尽,树倒猢狲散。刚刚13岁的曹雪芹从此结束了“锦衣纨袴,饫甘餍肥”的富贵公子生活,于雍正六年(1728)初夏,离开了那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石头城,回到了“月照丹墀环佩齐,风生青琐旌旗扬”的天作神京。从敦诚、敦敏、张宜泉诗文集中的记载,以及《红楼梦》“楔子”中的“作者自云”、“自又云”与清宫档案里知道,曹雪芹一家回到北京后,先是居住在曹寅曾经住过的南轩——崇文门外蒜市口十七间半旧宅之内。约在乾隆二年(1724)之后不久,曹雪芹离开南轩,屡栖破庙,最后结庐西郊,“茅椽蓬牖,绳床瓦灶”的穷困生活由此开始……扬州旧梦久已觉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秋天,出身于“天潢贵胄”的宗室诗人敦诚,在喜峰口松亭关榷署写了一首《寄怀曹雪芹(霑)》,诗云: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日魏武之子孙。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扬州旧梦久已觉,且著临邛犊鼻裈。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披篱樊。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接嚣倒著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感时思君不相见,蓟门落日松亭樽。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敦诚在这首寄怀诗中,真实地描述了曹雪芹家世变化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满怀深情地追忆了他们于“虎门”(宗学)朝夕相处的高情雅谊;高度称赞了曹雪芹诗笔的奇崛和高谈雄辩的傲岸性格;真诚地劝勉他在困窘的条件下坚持“著书黄叶村”。毫无疑问,敦诚《寄怀曹雪芹(霑)》诗中的内容,是我们推究曹雪芹家世生平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所谓“扬州旧梦久已觉”,“扬州旧梦”指曹家在江南的繁华生活已成“旧梦”,“久已觉”含意非常深刻,如果翻译成白话,就是说曹雪芹在经历了自己家庭生活的巨大变故之后,思想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很快地“觉悟”了。“江南”——当时的南京、扬州、苏州、杭州一带,是中国首先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圣地”之一。这些地方的丝织业、盐运业、商业及其他手工业最为兴盛发达。曹家久居江南长达60年,与他们的亲戚——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连络有亲,互相遮饰扶持”,过了一段“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世家大族生活。然而好景不长,曹家连同他们的几门亲戚盛极而衰,如同《红楼梦》中所说的“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曹寅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梦散”扬州任所,继而曹雪芹的生父又不幸“染疾”身故,黄口无知的曹頫过继后不久,曹家的大靠山——康熙皇帝也寿终正寝了。新皇帝雍正上台,励精图治,要扭转江河日下的政治局面。1723年,雍正皇帝亲政伊始,即从整顿经济、吏治两方面开刀。首先,他下令严查钱粮亏空,追补积欠。曹家因在康熙年间四次接驾中堆山填海般地肆意挥霍,让老主子尽情享乐,欠下国库十几万两银两。结果到了雍正五年(1727)底,曹頫任上仍然偿还不清所亏银两。这些亏空连同骚扰驿站事件,终于触怒雍正皇帝,导致曹頫先是被革职,然后遭遇抄家籍产的厄运。曹家家道中落,不仅改变了曹雪芹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轨迹,同时对这个正憧憬着美好未来的少年的思想也是一个意外的冲击。这一点,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但是,倘若仅注意到曹家家世变故带给曹雪芹思想的影响,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及曹雪芹生活的时代,随处可见与曹家变故极为相似的例证,这种变故绝非个别的偶然现象。不同之处在于,当家族由盛而衰之后,其子孙后人所选择的道路极不相同:有的终生消沉、颓废,抱怨造化弄人;有的潦倒不堪却安于现状,无所事事一事无成;有的则阿谀当权,投机钻营,想方设法混上个有饭吃的“官长”,做统治阶级的鹰犬。具有同样家世变故的人是很多的,但能如曹雪芹一样,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诗人、戏曲家、小说家,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作出重大贡献而名垂青史者,却绝对是凤毛麟角。因此,曹雪芹能够从“旧梦”中觉醒,思想发生变化,并写出伟大的《红楼梦》,除了饱受家世变故这一原因之外,还应该有他所处的时代原因,以及他个人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等主客观条件。曹雪芹生活在封建“末世”,这是一个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正在酝酿着一场巨大的历史变革的时代。这对曹雪芹的觉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远远超过他家世变化的影响。明末清初天崩地裂的社会剧变,在封建社会的母体内孕育着新思想的“因子”,它悄然而有力地冲击着封建制度的根基。整个封建社会内部,随着新经济因素的萌芽、发展、壮大,市民阶层也发生了变化——明末清初两次启蒙思潮已经在呼唤人们的觉醒。新与旧、前进与保守,在进行着一场殊死的搏斗。一个是在搏斗中成长、壮大,一个是在搏斗中走向衰落和死亡。“秦淮风月忆繁华”,曹雪芹的少年时代是在山明水秀、繁花似锦的江南度过的。那里的成长环境,使他有机会首先呼吸到新时代到来前的新鲜空气,而曹家的败落又使他有机会看到旧时代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对于这位天资聪颖的未来的大作家来说,江南的生活虽然仅有短暂的13年,但却在他的灵魂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他会不停地向他的祖母、母亲、叔父,乃至他所认识的每一个管家奴仆,追问家世兴盛与消亡的原因。一幕幕的“往事”在脑海中闪现,如锥刺骨般敲打着他的心扉。他在吞咽一颗“苦果”,品尝着其中的酸甜苦辣,最终成为他创作《红楼梦》的真实素材。他在《红楼梦》中所写的江南“贾家”,正是隐去“真事”的曹家的影子。而小说中的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思想中所反映出的那些民主与自由的要求,也正是曹雪芹受到新时代影响的表观。一个作家的文化修养是长期积累而成的。曹雪芹是在一个“诗书旧族”中成长起来的,少年时不仅可以从织造官衙中送往迎来的文人墨客、外国贡使、传教士身上学习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还有条件从祖父曹寅留下来的《楝亭集》和数以万卷的藏书中,得到别人难得一见的书本知识。这些条件,加上他个人的勤奋努力,“杂学旁搜”,为他未来的《红楼梦》创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后记

“红楼梦与北京”,是数年前在宣南里仁街三号院居住时拟下的写作题目。记得同时拟下的另一个题目是“红楼梦十二讲”。后来将这两个题目的纲目打印出来分送几位朋友征求意见,他们都很支持,希望我能早日成书。恰巧那时连续参加赴台《红楼梦》文化艺术展和《三国演义》文化艺术展的筹办工作,只能先公而后私,暂时放弃了这两本书的写作。直到一年前,一次整理旧物时偶然发现了这两份“计划”,于是我决定集中时间选写其中的《红楼梦与北京》,献给曹雪芹回归北京280周年。从今年初开始,我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终于写出了初稿,没有想到总字数远远超过了原来的预想。几经斟酌,将初稿中的第一章“军功起家,六世同籍北京城”(内容分别是:一、军功显赫,两世从龙入关;二、平定姜壤,曹振彦初任知府;三、赖保育之恩,曹玺外放江南织造;四、迎驾有功,曹寅兼任两淮盐政;五、兄终弟继,曹頫接任江宁织造;六、雍正继位,曹家树倒猢狲散)全部删去,以原拟的第二章“家道顿落,燕市悲歌酒易醺”移作本书的第一卷。这除了篇幅的限制之外,主要是因为已经出版的几部著作对曹家的“发迹变泰”史都作过较为翔实的考证,珠玉在前,只能换新角度,以省却读者阅读的精力和时间。其次,凡涉及曹雪芹家世生平的内容,“红学”专家们都有不同的见解,甚至引起激烈的争论。我本人才疏学浅,不敢争胜时贤大家,只能选些浅近的题目聊表对曹公雪芹的敬仰之情。故本书对于诸家有分歧的问题不加评论,只择合我心意者而从之。诸如曹雪芹究竟是曹寅之子,曹颙之子,曹頫之子?曹雪芹生于何年何月,卒于何时何地?曹雪芹死后葬于何村何屯等等争议,均不加枝蔓。至于《红楼梦》的写作年代和成书经过,本该一谈,但考虑到已有不少专家们发表过具有真知灼见的论述,特别是近几年来又有青年学者沈治钧的《红楼梦成书研究》、郭浩的《(红楼梦)成书过程新说》两部新著问世,已可满足读者的阅读诉求,故本书不再评价复述。窃以为此种处理虽有避难取易之嫌,但绝不会有碍文本阅读,亦无损于曹雪芹的光辉与伟大。谨请读者谅之宥之。本书题名《红楼梦与北京》,意在突出小说的时空背景、语言特色、民俗风情与北京的关系。有关曹雪芹在北京的交游行踪与文学修养的家学渊源,书中只是略加点染,辅以相关图片,聊补文字之不足。深感庆幸的是,陕西人民出版社约下此稿,他们给了我动力也给了我压力。今天当我即将把书稿交付出版之际,特向陕西人民出版社和责任编辑李向晨先生、李婷晓女士表达最诚挚的谢意。小女力元代我统理全稿,校订讹误,备感宽慰。数月来,朋友们不断向我提供宝贵的资料和信息,给予我亲切的关怀与支持,我至为感动。在此一并以真诚的心情向他们道一声谢谢!我是怀着一颗与读者相互平等交流之心来完成本书之写作的。但我深知,由于本人孤陋寡闻、学力不逮,书中蠡测管窥之见、荒唐差谬之言、鲁鱼亥豕之讹,将辜负读者美好的期待。倘若是,祈请时贤俊彦不吝赐教!

编辑推荐

《红楼梦与北京》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是孕育《红楼梦》的地方,北京是曹雪芹创作完成《红楼梦》的地方,北京还是曹雪芹隐居和埋骨的地方。《红楼梦与北京》题名《红楼梦与北京》,意在突出小说的时空背景、语言特色、民俗风情与北京的关系,其中还穿插有关曹雪芹在北京的交游行踪与文学修养的家学渊源。对我们解读《红楼梦》与北京地方文化的关系,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北京是《红楼梦》的孕育地、诞生地北京地方话是《红楼梦》的语言素材北京地名是《红楼梦》中场景的灵感来源北京是《红楼梦》从书斋到民间的流传地北京风俗与饮食是《红楼梦》的重要内容北京民间游戏是《红楼梦》人物的主要娱乐方式北京民间艺术是((红楼梦》改编传播的重要途径《红楼梦》从北京走向世界《红楼梦》是“京味”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京味”小说的经典之作《红楼梦》是满汉文化、南北地域文化和古今文化,大融合的产物……其中的典章制度、衣食住行、风土人情种种无不亦汉亦满,亦南亦北,亦古亦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红楼梦与北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0条)

 
 

  •   装帧不错 纸质不错 喜欢红楼梦和老北京的人可以把玩把玩
  •   很有意思的文字,提供一个阅读红楼梦的视角。
  •   红楼梦看过是很感人,这本也作小小期待。。。。。。
  •   低价购入,值得收藏,品读
  •   看了看介绍,应该不错,是我要的菜.
  •   心静的时候看看此书也不失一种惬意。
  •   一个作家的文化修养是长期积累而成的。曹雪芹是在一个“诗书旧族”中成长起来的,少年时不仅可以从织造官衙中送往迎来的文人墨客、外国贡使、传教士身上学习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还有条件从祖父留下来的藏书中,得到别人难得一见的书本知识。
    北京是孕育《红楼梦》的地方,北京是曹雪芹创作完成《红楼梦》的地方,北京还是曹雪芹隐居和埋骨的地方。本书题名《红楼梦与北京》,意在突出小说的时空背景、语言特色、民俗风情与北京的关系,其中还穿插有关曹雪芹在北京的交游行踪与文学修养的家学渊源。对我们解读《红楼梦》与北京地方文化的关系,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胡文彬,红学家,现为中国红学会副会长、研究员。祖籍山东黄县(今龙口市),1939年10月生于辽宁省盖平县九区瓦盆窑村(今归大石桥市黄土岭乡)。1956年随父母从农村进入城市,中学毕业后于1961年入吉林大学历史系读书,1966年毕业。1968年入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20年,1987年2月转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后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平生酷爱《红梦楼》,沉酣一梦,久而不觉,痴而不悟。近年著有《冷眼看红楼》、《红楼梦人物谈》、《与中国文化论稿》数种。而今步入古稀之年,仍然以书为伴,聊遣愚衷。青山在,人未老!
    题记卷首 长白云渺燕山梦----读《红楼梦》,缅怀曹学芹卷一 曹学芹与北京卷二 《红楼梦》与北京话卷三 《红楼梦》与北京地名景观卷四 《红楼梦》与北京风俗卷五 《红楼梦》与北京饮食卷六 《红楼梦》与北京游戏卷七 《红楼梦》与北京说唱卷八 《红楼梦》从北京走向世界后记
  •   对于阅读《红楼梦》原著来说,是很不错的一本书。对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以及作者著述中使用的俚语风情有详尽的叙述
  •   不知道为啥当当连个介绍都没有,是胡文彬的作品。喜欢看《红楼梦》,所以经常会买一些红学理论作品看。
  •   对北京的风物介绍精彩.
    不能认同曹家人乃是北京人的说法.
  •   书不错,只是有些破旧。
  •   瑕不掩瑜,值得细细品读
  •   没什么新意思
  •   一个未尽的话题
  •   书的封皮什么的都很好,内容还没看
  •   另一种视野,还不错。
  •   作者文笔不错,引经据典,证据详实,收获不小。
  •   红楼梦与北京
  •   红楼梦的故事是否发生在北京,至今在红学家中还有争论。但红楼梦书中很多地方写的又似乎象是北京的某些地方,这本书在这些方面作了一些考证,是否如此,见仁见智。可以一看,可以帮你开拓思路。
  •   北京,一定就是红楼梦的北京吗?即使是,又有什么意思?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关于北京的红楼梦的故事。
  •   作者将几百年前的北京文化描写的较为细腻,现在已无法感觉了,当初读原著时,也没有过多去细想。
  •   写的有点碎,引用的较多,没有啥精髓~~~~亏得是特价时候买的,要不觉得亏~~~
  •   感觉写的很一般,没有价值,没有兴趣,就看了饮食的 那几篇
  •   纯粹被封面吸引,内容一般,范范而谈,篇幅很短。
  •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   内容介绍就如同以上的意思,书中字挺密的,内容很详实.
  •   请允许我用这么不恰当的词句来评论这本书。我原来以为会有许多我不知道的曹雪芹在北京的印记被披露,但是读完之后,只是觉得资料新鲜度不够,深入性不强,编排比较平庸,文字比较无趣……实在有些失望!!
  •   里面关于曹雪芹的考据部分,比我以前的书要更全面,这是个意外惊喜。但关于北京的部分太浮光掠影,略失望。
  •   便宜是最大的好处,还没有看内容啊 哈哈哈
  •   文笔也不错,论证比较扎实,大家之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