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藏杀机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吴蔚  页数:248  字数:27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案藏杀机——清代四大奇案卷宗》为非虚构类历史纪实文学,内容包括发生在清朝的著名四大奇案:科场案、甘肃冒赈案、刺马案以及杨乃武与小白菜。  这四个案子,无一不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大案,且分别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和深刻的背景,能从根本上折射出满清一朝的政治、军事、社会、民生各方面。  科场案讲述的是科场考试舞弊,关系着清朝的教育和科举制度,以及利益集团背后的党争;甘肃冒赈案讲述的甘肃全省官员集体贪污,深刻揭示了封建官僚体系的弊端;刺马案讲述的是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事件。这一重大刑事案件的背后,关系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军事集团的复杂争斗;而杨乃武与小白菜二人被诬陷通奸谋杀,屈打成招,判了死刑,本来只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只涉及到司法以及民众话语权等问题,却因为机缘巧合卷入了朝廷内部的党派之争,更由于到慈禧太后一力打压湘军的复杂背景,沉冤竟然得以昭雪。四个案子各有侧重,因而各个案情的写作风格也完全不同。  《案藏杀机——清代四大奇案卷宗》一书以大案为焦点和主线,同时也没有局限于案情本身,对大案发生的历史背景、相关人物均做了简略的交代,以更能体现出时代的风云特征。可以说,在这四个历史大案中,浓缩着满清王朝二百余年的荣辱与沦桑。

书籍目录

一 科场案 顺天丁酉科场案 江南丁酉科场案  江南辛卯科场案 顺天戊午科场案二 甘肃冒赈案 想当清官不容易 王亶望之能事 雨落石出 黑手伸进了皇帝腰包 李毓昌之死三 刺马案 湘半城 马新贻遇刺 两江总督 各方反应 审案 传闻 结案 刺马大事记   四 杨乃武与小白菜 佳人与才子 葛品连之死 刑讯成冤 上北京告御状 悲多欢少的结局

章节摘录

一 科场案顺天丁酉科场案清朝顺治十四年(1657),农历是丁酉年。按照清朝制度,子、午、卯、酉年为大比(乡试)之年,因此在这一年的八月,全国各省的省城都将要普行乡试。各地的考场中,以顺天科场最为重要。顺天科场设在京师北京,凡顺天(今京津地区)、直隶河北省、关外以及名隶国子监或籍系满蒙汉军八旗的士子,都可以参加顺天乡试,称为“北闱”(“闱”为试院别名)。同时也允许各地监生、贡生离开本籍,到京师赴考。 对于丁酉年的乡试,天下莘莘学子已经翘首期盼了三年。谁都没有想到,这一年,将发生清朝历史上最大的科场案。即使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上,此案也是空前的一页。自隋朝实行“科举取士”以来,科举制度在中国已经施行了一千多年,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渠道,也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这种以考试成绩而不是以门第来选拔官员的制度,虽然有其必然的历史局限性,但在封建时代,确实是统治者所能找到的唯一的能在最大范围内、最公正地选拔人才的机制。“学而举则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晋身的士大夫阶层。科举制度在唐朝时渐趋完善,基本特征是分科考试,择优录取。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大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常科名目很多,依椐应举人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一般试帖经和墨义;进士则试帖经、杂文、策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进士科的要求比明经科更高,当时有俗语说“二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即说明进士科的难度,考上的人数往往只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三人是完善唐朝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进士科录取极严;武则天首创了殿试,并增设取武将的武科举,但殿试只限于武则天当政时,并未成为唐朝定制;唐玄宗时,诗赋则成为讲七科的主要考试内容。终唐一朝,科举取士约一万人,唐朝的宰相百分之八十是进士出身,由此可见科举的影响和成效。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授予新科进士的官职远较后代为低,唐朝秀才科上上第授正八品上官职,明经科上上第授从八品下官职,进士、明法两科甲第授从九品上,乙第只能授最小的官从九品下。盛唐著名诗人王维高中状元后,授官太乐丞,即为从八品下的小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唐朝的科举有点类似现代的公务员招考。宋朝时,除了取士的数量大增外,对科举制度的最大改良当属皇帝加强了对取士过程的控制。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六年(973)起,殿试正式成为定制,取中的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最后的名单和名次也由皇帝钦定,因而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而不再是考官的门生,由此减少考官同士子结党营私的可能性。殿试结束后,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然后由皇帝赐宴琼林苑,史称琼林宴。凡于殿试中进士者均立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科举经过历代变迁,到明朝时已经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是各地考生参加县府的考试,由省提督学政莅临主持,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称为“大比”;如果赶上皇帝喜庆,也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考期一般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主考、副主考均由朝廷临时选派。乡试中举,称为乙榜,又称桂榜。取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或称登贤书。考得第一名者,称解兀。会试在乡试次年举行,是中央一级的考试,由阁部大臣主持,每逢辰、戌、丑、未年举行,又称“春闱”。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是皇帝亲自主持,分三甲出榜:一甲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并从此官服加身,荣耀无比。不过,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已经与唐朝科举大有不同,开始明显露出僵化的迹象。就考试的范围来说,唐朝包括经义、时务和经史,而明朝主要是四书五经,其他的知识统统被视为“杂学”。就应试文体来说,唐朝主要是诗赋、帖经、墨义等,而明朝则是八股文。八股文讲究形式,其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内容只要求因循前人的思想、华丽辞藻、合乎格式即可,不求有独立思考、创新见解,根本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清朝不但完全承袭了明朝的制度,而且清朝统治者出于私心,屡次大兴文字狱,在思想上对士人控制更严。举例而言,晚清时,梁启超十二岁中秀才,十七岁参加乡试中举人,被视为神童。但他自己也承认“帖括(为应付考试而设的八股文范文选刻本)之外不知有所谓经史也”。而他的师傅康有为出身书香世家,自小熟读经史子集古今典籍,却十六岁才中秀才,之后六次参加乡试均名落孙山,失意科场二十年。唐朝和明清的科举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异,主要是二者实行科举的目的就已经大相迥异:唐朝是为了选才纳贤,为国家选拔有用人才;而明清是为了束缚士人的思想,加强君权。数百年来,八股文扼杀了无数人的创造力,明清的科举也失去了初创时的积极意义,不能造就人才,而选拔出来的人也并非学问出众之人,这也是为什么明清许多状元自及第后就默默无闻的原因。但是,对于常人而言,科举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阶梯,过了这关,就是鲤鱼跃过了龙门,就会变化成龙,利禄所在,天下人无不趋之若鹜。顺治十四年(1657)正月二十一日,新年伊始,二十岁的顺治皇帝突然发布了一道谕旨,内容并非军国大事,而是限制八旗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这道谕令刚好在大比之年伊始发布,显然有着特别的意义。清朝以武功定天下,素有崇尚“国语(意为满语)骑射”的国策。凡八旗子弟,上自皇帝,下到八旗幼童,从一出生就要开始进行“国语骑射”的教育和考核,直到花甲之年才得中止。但自清廷入关后,局面开始有所改变,八旗子弟发现一旦科举考中,既可以立即升用,得到优厚的俸禄,又可以免去从军之苦役,于是开始崇尚文学,热衷于科举。顺治皇帝对此十分忧虑,多次强调说:“我朝以武功开国,频命征讨不臣,所至克捷,皆恃骑射,今天下一统,勿以太平而忘武备,尚其益习弓马,务选精良。”但仍然不能阻止八旗子弟崇文怠武,以致顺治皇帝不得不以谕旨来强行限制。此则故事固然是出于清朝“以武定国”的传统,却也说明了在金榜题名后的风光荣耀和高官厚禄的诱惑下,科考给人带来的诱惑何等之大,就连八旗子弟也不能抗拒。这道谕旨的背后还透露出一点,那就是科举名额十分有限,清朝皇帝希望将这些为数不多的名额留给汉人,以此笼络人心。正因为科举从来就是一座独木桥,参试的人数远远大于被录取的人数,时刻要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在中国这样一个政治早熟的国家,科举自存在之日起,就与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联系到了一起。而统治者为了维护形象,选拔出真才实学的人才,也制定各种考场规则,全力采取措施确保考试的公正性和录取的公平性。这样,一方面是花样形式不断翻新的作弊手段,另一方面却是日益严格的考试纪律和严厉残酷的惩戒措施,由此形成中国历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丁酉乡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了序幕。少年天子顺治皇帝去年刚刚顺利册封红粉知己董鄂妃为皇贵妃,心情大好,突然决定有所作为,要对科举加以整饬。丁酉的前一科,顺治十一年(1654)的甲午,人称“甲午一榜无不以关节得幸,于是阴躁者走北如鹜,各入成均,若倾江南而去之矣”(《研堂见闻杂记》)。顺治皇帝有所察觉警惕,因而不但在选派主考官上格外费心,还事先对考官们告诫说:“考官阅卷有弊者,杀无赦!”语气十分严厉。然而,科场积弊由来已久,似乎谁也没有太把年轻皇帝的话当回事。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这是种层层上升的制度,越往上,关防越是严密,作弊越难。且会试、殿试均是在皇帝脚下举行,镇之以天子之威,行贿者和党贿者均不敢轻易尝试。因此,在几级考试中,乡试就成为最容易产生科场关节的地方。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吴蔚的文字在史家里很是另类,感觉她更像一个小史家,用小女子的温婉和精细,用王猛和嵇康、阮籍们扪虱夜谈的风雅清淡,把大历史的那些小细节一个个地细说给我们听。                    ——澹言  举证发微,闻所未闻,自愧弗如远甚。                       ——三生石上 吴蔚是擅长写历史的。在我的印象里,这本该是男人的长处,倒没料到她笔下,也居然可以如此纵横千年,洞悉烟海般历史文献中暗藏的心机。                     ——长亭书斋 这位被网友称为[吴博博]的博客上大都贴的是关于历史的原创文章。看,视界历史,多帅!多大的气势!              ——叶凌

编辑推荐

《案藏杀机:清代四大奇案卷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权力交织下阴谋与阴谋的较量!空前绝后、轰动一时的刺马宁以张文祥一人之死落下了帷幕,但流言反而愈演愈烈。朝野议论纷纷,均说刺马一案必定别有隐情,不能公宣于众。从始至终参加会审的孙衣言为马新贻写了一篇神道碑铭,里面写道:“贼悍且狡,非酷刑不能得实。而叛逆遗孽,刺杀我大臣,非律所有,宜以经断,用重典,使天下有所畏惧。而狱已具且结,衣言遂不书诺。呜呼!衣言之所以奋其愚憨为公力争,亦岂独为公一人也哉!”公然指责结案太过草率,背后隐情尚未查清。扑朔迷离中正义与邪恶的对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案藏杀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原本只是八卦想了解一下清代四大奇案是怎么回事的,可看下来收获很多。
    因为作者的拓展,让我现在对科举制,清代史,清朝官场等等都有了一些认识。
  •   内容大致浏览了一下。。书还好。。
  •   书的质量很好 快递很快 书还没看
  •   写得还好吧。
  •   写得比较有趣,支持下!
  •   内容写的挺严谨的,颇有可观者
  •   给老公买的书 还没看
  •   故事一般般,没太大的吸引力,看得有点枯燥.
  •   这书从77页到92页不翼而飞,看得人烦闷.
  •   失望的书,这种东西也可以印出来卖钱,哎!
  •   昨天中午书到手,连夜看到今天上午!确实写得极好!打算再买吴蔚先生其它的几本书看!!补充:《韩熙载夜宴》也写得极好!!
  •   对几个大案讲解得非常详细,前因后果,引经据典,看来女性写历史也有一定的优势,细致入微,看后非常过瘾,风格有点像金庸笔下的功夫---一招一式,详细分解的意思,好书!我已经看了两遍。
  •   这本书的评价好坏参半 但是我自己来看 觉得还是不错的 蛮好看的 但是我爸爸看了就觉得一般
  •   写史也可以写的这么精彩,一点也不枯燥,真的很不错啊~~~~~~~很多还很长知识呢!推荐看看!
  •   大案写的丝丝入扣,入木三分,前后贯通,一气呵成。和755那本完全不同,值得一读。
  •   可以了解很多在历史中朦胧的故事,文笔不错。
  •   学到了一些历史知识。书是正版书,唯一不足的是发货速度还不是很满意。
  •   宝贝很好,质量好,发货快,书的内容很丰富,吴蔚的小说值得收藏~~~
  •   物美价廉,送达及时,非常满意。
  •   总体来说还不错,作者的条理性和语言的运用是很不错的。只是整本书4个案件,看过之后总让人觉得好像还有话没说完一样
  •   这本书内容不错,但让我火大的是书的质量.缺失了十几页,重复的地方有好几处.从76页就直接到173页,173-188页后是93页-157页,然后是217-232页,接着是173到结尾.不知道是卓越一直卖这种劣质书而我以前没碰到过还是卓越第一次卖劣质书就被我幸运买到!
  •   作者写的还是比较用心的,每个案件的前因、过程、尾声都交代的比较详细。但是,不知道是作者为了不偏离中心太多还是因为头绪太多而失于掌控,有些人物的描写过于单薄,前后有点不一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