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军·河西浴血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陕西人民  作者:冯亚光 编  页数:1093  
Tag标签:无  

前言

蓝天,白云,黄沙,绿洲。大漠,气势雄浑,朴厚苍茫;长河,源远流长,汹涌澎湃一飞机平稳地飞行在河西走廊上空,追寻着徐向前元帅当年的战斗足迹:虎豹口——梨园口;一条山——祁连山。机舱内,徐向前元帅的骨灰盒覆盖着鲜红的党旗;舷窗外,千里祁连白雪皑皑,向后延伸着延伸着,似乎在依依地挥手道别,肃立含悲。此刻,是1990年11月6日。此前,李先念到病房探望徐帅。徐帅把酝酿很久的意愿,告诉了这位与自己并肩战斗半个多世纪的老战友,他说:“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和太行山!”徐帅曾把自己的脚印留在河西走廊那浑莽、空漠、深沉的世界里,他对长眠在这里的战友、部属以及这里的各族人民有着深厚感情和无限怀恋。遵照徐帅的遗愿,其亲属将徐帅的部分骨灰伴着白黄两色鲜花撒向徐帅当年浴血奋战过的河西大地。徐帅的英灵像遥远的地平线将永远横在天际,和牺牲在这里的万千英烈同在,和祁连山同在。一位西路军女战士肃立在徐帅家中会客室设的灵堂前,仰望徐帅的遗像,不禁潸然泪下。她难忘祁连山下那殊死的搏斗,更难忘艰苦岁月里徐帅表现出的博大胸怀和高风亮节。她呼叫了一声“徐帅”,痛哭失声。

内容概要

西路军西征的起因是什么?失败的历史原因有何复杂性?应当怎样评价它的历史作用?这些问题随着本书揭开这些尘封往事逐渐清晰起来。本书通过有血有肉的真人真事,通过有根有据的原始资料,展现了西路军由虎豹口渡河到祁连山失败的全过程。这是《西路军》三部曲的第一部。

作者简介

冯亚光,原籍陕西省耀县,1947年生于陕北延川。1966年高中毕业,当过兵,当过工人,因业余创作被调进甘肃省文化厅文艺创作研究室,1977年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分配到甘肃日报社任记者,现在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新闻稿件、学术论文等数十万字。为父亲写作回忆录《永远的足迹》。从开始从事西路军研究至今,历经二十年,发表《陈云肯定西路军的历史原委及史实依据》等论文二十余篇,汇编成册《西路军论集》。1992-1993年出版的《西路军生死档案》《两路军喋血河西》是《西路军》三部曲的雏形。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西渡黄河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的战略决策  “你当过木匠,指导造船有办法!”  “渡河刻不容缓”    亲身经历者谈渡河准备  夜渡虎豹口  红三卜一军折而东返  红五军抵西岸三角城第二章   “二马”堵截  冷?裹着狐皮大氅  “死了时托一个梦来”    “青海的青蛙”    凉州“马”的喘息之计  骑五师少将参谋长饮弹毙命  青海援军第三章 兵殇古浪  中共中央及中革军委电令河西部队组成西路军  西路军与“二马”兵力对比1:6  “四方面军最年轻有为的军级指挥员”    “战将”    古浪的生死搏斗  当地群众谈红军由干柴洼到古浪  马家军由干柴洼到古浪第四章 军过武威  “宁死一万人不失一寸土”  起火?有人和红军联络  武威城下之盟  兵分五路,竭力“进剿”  第五章 永昌建政  这里能建立根据地吗?    苏维埃  青年队儿童团  皮活、毡鞋、磨面第六章 鏖战永凉  战幕在永凉一线伸展  她用殷红的血播种  长城脚下抛忠骨  《剿匪概述》中记载分割包围红军情况  山丹的苏维埃政权第七章 西安事变  蒋介石给徐向前的信与给马步芳的电报  西路军与西安事变  “二马”与西安事变第八章 喋血临高  再三电令建立临高根据地  临高一带的苏维埃政权  严峻的历史从高台城头走过  为时已晚的杯水车薪  临泽飞过一串流火  红军女战士的叙述第九章 东进?西进?    东进受阻,折而西返  “一片土地一片血,一个战士一团火”  打进被打出,再进去又被打出  东进?西进?艰难游弋的困窘之师  不添油的灯第十章 兵败祁连  南柳沟突围  梨园口阻击  血红的夕照  雪地上留下的脚印弯向一片松树林中  石窝会议  妇女团红军老战士的回忆第十一章 徐陈东返  你们能把信送到,不容易呀!    湖北老乡  你能回来就好,有鸡就有蛋!  第十二章 右翼支队  太阳有落就有升  趴在羊群里,爬着跟羊走!    来,拿着这个家伙!    孙玉清被俘与被害第十三章 游击支队  组织关系已经用电报发给党中央  大队缩小队,小队化小组,小组也可分成个人  子弹,一杆枪三发  掉队人员组成游击队  干部支队  我们不叫共产军叫红军第十四章 左翼支队  死了算我革命成功  祁连山的电波  错打安西  奔向星星峡  安西收容第十五章 赢之“二马”    连日欢庆热闹一番  蒋介石“慰问”    “每村均有阵亡之人,每家均有负伤之兵”  同槽相争第十六章 历史回顾  徐向前:西路军为什么终于惨遭失败呢?    李先念:西路军自始至终都是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进行作战的

章节摘录

插图:迪化,今乌鲁木齐,新疆首府,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每当天晴日丽,登高眺望,可见天山博格达峰巍峨耸立,冰雪晶莹。绵亘于市境的天山支脉峰峦迤逦,婉转生姿。迪化城东西南三面环山,紧靠乌鲁木齐河,依山傍水,绮丽多姿。北面是广阔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水草丰茂,“乌鲁木齐”即蒙语“优美的牧场”。那时的迪化还有城墙,站在大十字路口,可以看到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全城人口11万。1936年,迪化迎来了又一个冬季。街道林木满树满枝凝结寒霜,宛若银花,千姿百态。新疆边防督办公署边务处,是在苏联的建议和帮助下于1936年上半年建立。边务处的任务是保证新疆安全,侦察界外敌对势力。边务处具有高度的机密性,因而它不在督办公署八大处之内,而由督办盛世才兼任处长。边务处的干部都由盛世才亲自选派。苏联派来一位少将顾问和三位上校情报官,还有一位德国籍的无线电专家。陈培生,中国共产党党员转联共党员,由共产国际和苏联派到新疆,原名刘进中,陈培生是其化名。陈培生刚到边务处,最迫切的是想了解盛世才派任的第一副处长武佐军。他原以为这人一定是新疆旧军队中被盛世才信任的将领,不然怎能取得卫队团副团长的要职,成为盛在边务处的代理人呢?如何才能与其协力合作把边务处业务发展起来?陈培生心中无数,深怕这人也像盛世才那样冷漠无情,那就很难办了。可是,当他推开武佐军办公室的门,见到这位第一副处长,完全不是料想的那种人。武佐军是一位年仅二十几岁的青年。当武知道他就是新到任的第二副处长后,热情地和他紧紧握手,微笑着表示欢迎。武谦虚地说自己对军事情报一窍不通,望多多指教,随即简单介绍了自己的经历。武佐军是吉林青年学生,九一八事变后热血满腔地参加了抗日学生军,失利后随军撤入苏联,辗转来到新疆。武的自述,给陈培生这样一个印象,武政治上是抗日的,对苏联是友好的,作风上谦虚谨慎。陈培生和武佐军共事后,凡他的建议武都诚心诚意支持。武没有官场上流行的那种“客气”,嘴里一套心里一套,他有多数青年人所具有的稚气。可能因为陈培生从莫斯科来,年龄也较大,武很尊重陈。在这样的环境里,陈自以为是的老毛病有所抬头,但武从不介意。他俩相处真诚友好,从没发生过任何不快。陈培生得知红四方面军一部约两万余人,在甘肃境内渡过黄河,向河西走廊挺进。红军进入河西遭到马家军和蒋介石军队的前截后堵,战况十分激烈。边务处应做些什么?陈培生心中无数,急切地等待着盛世才的指示。边务处把搜集到的有关河西战事的消息多次向盛报告,盛不动声色,只是指示说:“加强哈密和星星峡的界外侦察!”陈培生不便过多地谈论此事,对红军西进表面上也装着漠不关心的样子,但在家里,他和在边务处总电台工作的妻子张鲁丝做着各种猜测。张鲁丝说:“我们能在新疆见到革命队伍中的亲人,那将是革命生涯中最愉快的事!”由于他们夫妻长期在敌区做地下工作,始终还没有见到过红军。红军西进,对他们夫妇来说是一个猜不透的谜。因为当时新疆还没有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机关,公开的或秘密的都没有,所以这一疑问得不到党组织的回答。盛世才对红军西进一直保持沉默,苏联顾问也推说不了解中国红军西渡黄河的意图,不愿谈论此事。他们夫妇私下估计,红军一定能消灭马家军,把河西建成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这样,新疆东边省界的安全就有保障,红军和新疆军队就会结成友好关河西的新疆青年,但这青年在边务处工作中没有积极表现,也没有任何斗争经验。他能否完成这一重要任务,陈培生很担心,可是选不出更合适的人。出发前,陈培生对他千叮咛万嘱咐,反复说明任务的重要性。他化装成小商贩,从星星峡出发。陈培生、武佐军怀着极大的希望把他送上征途。他们还设法在空中进行联系,这主要是通过边务处电台寻找西路军电台。负责这项工作的一个是边务处电台的德国籍专家,另一个是陈培生的爱人张鲁丝。两人在夜间以较强的信号秘密呼唤西路军电台。此外,他们还在哈密办事处和星星峡办事分处做迎接红军的准备,但准备是困难的。当时哈密警备司令是尧乐博斯,一旦得知盛世才迎接红军进疆,必将进行阻挠,因此迎接红军一事要对他保密。盛世才为了加强同边务处的联系,在自己卧室和边务处长办公室之间安装了直线电话。武佐军和陈培生可以随时同他通话,这样,他们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快很顺利。他们曰夜盼望着红军的消息,可是地上空中都没有取得联系。这样等候了约一个月,派出的联络员回来了。联络员说他到过酒泉、张掖,未见过红军的踪迹,据当地老乡说红军余部被赶到祁连山里边去了,山口被马家军封锁。对联络员完成任务的情况,陈培生很不满意,但又不能斥责。全部希望只好寄托在空中联络了。一天夜里,张鲁丝从电台回来对陈培生说:“从现在起,夜里电台呼叫工作停止了,我也不用再值夜班了。”“为什么停止?现在全部希望寄托在电台,你们停止工作,这不等于全部失望了吗?”陈培生惊异地问,瞪着双眼直看妻子。鲁丝摇摇头,慢条斯理地说:“那有什么办法呢?累死人,联络不上!”说着转过头去,扑哧地笑了。陈培生正想发火。鲁丝转过头高兴地说:“放心吧,那边已经接到了中央的电报,所以这项工作停止了!”“真的吗?别开玩笑!”陈培生以为她在开玩笑,猛然站起来问。鲁丝郑重地说:“这不是我亲自联系上的,所以未能立刻告诉你,是德国专家告诉我的。他已报告了莫斯科和盛督办,所以电台联络就停止了。”这一特大消息使陈培生万分高兴,浑身因激动像火焰一样燃烧。从这时起,他家里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改变了前些时候对孩子们冷冰冰的态度。孩子们也随着他们夫妇的高兴而高兴,但不知道为什么高兴。这是革命家庭的孩子们通常的特点,有时随着爸爸妈妈高兴,有时随着爸爸妈妈忧愁,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也不敢问,问了也白搭。前些时候父母对他们那样冷淡,现在又这么热乎,这是为什么,他们只是纳闷。像这样迎接红军亲人的大喜事,一个字也不能对孩子们透露。“联系的任务完成后,迎接的任务就得开始。”陈培生对鲁丝说。“在迪化开欢迎中国红军的大会,这不是在做梦吧!现在才体会到新疆地位的重要!新疆将成为中国革命圣地之一,莫斯科一迪化一延安,将联成一体了!”鲁丝兴奋地说。“他们到迪化时,盛督办要组织军民夹道欢迎,在北门外大操场开欢迎会,要像每年四一二纪念会那样隆重!”陈培生也乐观地说。

后记

我上高中时读了西路军红军老战士程世才的《悲壮的历程》、李天焕的《气壮山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8年3月,我当兵后,随部队在张掖、武威等地驻扎多年,经常听到有关西路军的故事。武威东关居民指着路旁参天的白杨说:“这是当年被俘红军将士栽种的!”武威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折断这些参天白杨的树枝,可以看见横断面上有一颗五角星。”我常常在参天白杨的林荫道上散步,但没有勇气拣起一根树枝试一试真实性,怕失去这个美丽的传说。一位流落武威的红军女战士的孙子说:“这是真的!”2008年9月,我陪《血色黎明》的作者夏宇立又一次从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会宁,踏上了西路军西征的河西走廊,一直到西路军余部左支队进疆的星星峡。在武威,我想亲眼见一见这些红五星,但道旁数里长的参天白杨早已荡然无存。因虫害肆虐,白杨被蛀空,被全部砍伐掉了。这几乎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然而有幸的是,临泽西路军烈士公墓墓冢长着一棵白杨,白杨枝条的横断面上也有红五星。我原以为红五星只是大致相似,没有想到枝条中心的红五星极工整、极标准,和红军将士帽子上的红五星一模一样。而其他地方的白杨树枝条横断面都没有这样的红五星。这真让人称奇,生出无限感慨。我当记者时,因为采访三番五次出入河西走廊,到过虎豹口、吴家川、一条山、大拉排、干柴洼、古浪、武威、永昌、山丹、高台、临泽、安西,到过西路军兵败祁连的入山处梨园口,西路军余部左支队出山的公岔山口等,完成了从西路军渡河的虎豹口到最后一仗的安西等全部主要战场的考察,对西路军被俘将士的主要监押地西宁、张掖、武威、永登、兰州也做过考察。我用了两年多时间,写了《西路军喋血河西》(1989年连载于《阳关》杂志,12万字;1993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23.5万字)。河西走廊的弯弯堑壕和迷茫硝烟渐渐模糊了,可思绪的长楫却仍然拨动心的波澜,我把最深沉的苦涩咽进肚里,又用了两年多时间写了《西路军生死档案》(1992年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32.2万字),写下了西路军将士冷寂而又辉煌的生命篇章。两书出版后,我继续收集材料,做进一步的补充修改,并准备写作《西路军奋斗新疆》。我两次去新疆。第一次考察了西路军左支队的进疆路线,星星峡、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地;第二次到了南疆的焉耆、库车、阿克苏、巴楚、喀什等地。一种理想,一股豪情,伴着考察的足音,自心底横流四溢,飞舞在苍穹之下。开拓者以人类的坎坷为道路,我以笨拙但真诚的笔触,趑趄地追随前行者至真至纯的脚步。为了彪炳红军西路军,其伟大、其辉煌、其荣耀,我努力完成了全景式的西路军史:《西路军·生死档案》《西路军·河西浴血》《西路军·天山风云》。西路军史是一部英雄的、悲壮的、不朽的史诗;西路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与先进文化的纪念碑。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一定完成造船任务,做好强渡的准备工作!”李先念沉吟片刻,斩钉截铁地回答。他分明感到了所承担的千钧重任。他知道马步青已在黄河沿岸构筑了严密防御工事,企图阻截红军。背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正虎视眈眈、穷凶极恶地扑过来。傍晚。就在董振堂准备下令突围时,军政委黄超派人化装从临泽送来一封信。其大意是:高台是打通国际路线的重要军事据点,必须死守。西路军弹药将尽,最近战斗主要靠白刃格斗,但刀矛又少,体力亦不强,不及敌兵强悍。敌四周封锁,日夜被迫与敌血战。每次伤亡多则数百,少亦数十。卫生材料旱已用完,彩病号安插后均被敌屠杀。现敌洞悉我军弹药无法接济,彩病号无法安插及粮、水之困难,正加,紧封锁并企图乘虚短期歼灭我军……  ——徐向前、陈昌浩、李特中央军委电“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他(徐向前)奉中央军委命令,……指挥部队与敌人血战四个多月,有力策应了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  ——江泽民“西路军的两万多人,遭到几乎全军覆灭的命运,在我军历史上,绝无仅有。回顾这段历史。确有‘不堪回首话当年’之叹。”  ——徐向前“我完全同意先念同志信中所提出的对待西路军西渡黄河这-重要史实的原则意见,也同意胡绳同志信中的负责态度。”  ——胡乔木

编辑推荐

《西路军(套装共3册)》:红军战史上一次最惨烈的失败西路军西征的起因是什么?失败的历史原因有何复杂性?应当怎样评价它的历史作用?这些问题随着《西路军(套装共3册)》揭开这些尘封往事逐渐清晰起来。《西路军(套装共3册)》通过有血有肉的真天真事,通过有根有据的原始资料,展现了西路军由虎豹口渡河到祁连山失败的全过程。这是《西路军》三部曲的第一部。地上甩满了军帽、背包、饭碗和鞋子等物,大坑两侧鲜血像水一样流向公路和周围地里。有一个女的和两个娃子,浑身血淋淋的从死人坑里爬出,又被马家骑兵检查队发现埋掉。从此,人们都叫飞机场为“万人坑”……马匪从高台将董军长等四人的首级带回武威,买了几十斤烧酒作酒精,又用白铁做了四个筒子才将四颗首级保存起来。在医院放了两三个月后,由匪徒们送至西宁交给马步芳。一路上。我们看到许多红军将士的尸体,有的被割掉耳朵、鼻子,有的整个脸皮都被揭下来,有的肠子扯出来绕在树上,有的女兵尸体一丝不挂,被割去乳房,下体塞着石头,真是惨不忍睹。见此情景,我们一个个义愤填膺,有的战士就跳了崖,有的就一头撞在岩石上自杀身亡。马步芳还“请”孙军长到被俘红军编成的“补充团”讲话。孙军长到“补充团”看望了自己的战友和部下,激昂地说:“同志们,西路军虽然失败了。红军仍然存在,红军是杀不完的!党中央在陕北建立了根据地,陕北的红军壮大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西路军·河西浴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8条)

 
 

  •   以前在网上读了这段历史,才知道我外公经历的那些苦难......由于他去世在1983年,我才11岁,只知道他头上有很深的马刀砍的坑,只知道他是红九军的一员,只知道他们在梨园口全军覆没,却并不了解真正的来历。
    后来看了舅舅当年和外公外婆的谈话记录,知道外公参加红军是在红九军二十六师76团1营1连1排任排长(后来长征时是营长)。团长耿继炎,肖营长,副营长是徐洪德。

    所以那天晚上看到这本书,我毫不犹豫就买了2本(准备送一本给家人)。刚刚看到序言,就让我情不自禁想哭,他们太冤、太苦了!我向那些献身革命的红军鞠躬!相信终有一天真相大白于天下,能够告慰你们在天之灵!

    看了这书,感觉我的外公外婆真是命大啊!能够最终走到延安(听爸爸说他生前常常讲到王树声,不知道是不是和王树声将军一起回的延安)。外婆也是红四方面军的一员,不过她没有西渡黄河,到了延安在高等法院工作,后来又在八路军总医院工作。现在94岁高龄了,每月工资(今年涨了些)3000多,找个护理人员工资1500,包吃下来,还有多少?gcd啊,对得起他们吗?

    对这本书的作者冯先生,我作为西路军战士的后代感谢您能够为记载西路军将士的苦难、冤屈,付出太多心血!但是,我还是有个意见 以前在网上读了这段历史,才知道我外公经历的那些苦难......由于他去世在1983年,我才11岁,只知道他头上有很深的马刀砍的坑,只知道他是红九军的一员,只知道他们在梨园口全军覆没,却并不了解真正的来历。
    后来看了舅舅当年和外公外婆的谈话记录,知道外公参加红军是在红九军二十六师76团1营1连1排任排长(后来长征时是营长),他的团长是耿继炎,肖营长,副营长是徐洪德。

    那天晚**当网上逛无意间看到这本书,我毫不犹豫就买了2本(准备送一本给家人)。刚刚看到序言,就让我情不自禁想哭,他们太冤、太苦了!我向那些献身革命的红军鞠躬!相信终有一天真相大白于天下,能够告慰你们在天之灵!

    看过这书,感觉我的外公外婆真是命大啊!能够历尽艰险最终走到延安(听爸爸说他生前常常讲到王树声,不知道是不是和王树声将军一起回的延安)。外婆也是红四方面军的一员,不过她没有西渡黄河,在延安陕甘宁高等法院工作,后来弹片炸伤,腿部残疾,缺医少药,马海德医生就建议她晒太阳,好转以后,就在八路军总医院搞医护工作,那天外婆还得意地讲,她给伤病护理很小心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还上过延安红军的什么报纸夸奖呢。现在94岁高龄了,每月工资(今年涨了些)3000多,找个护理人员工资1500,包吃下来,还有多少?gcd啊,对得起他们吗?

    对这本书的作者冯先生,我作为西路军战士的后代要非常感谢您能够记载西路军将士的苦难、冤屈,你付出了太多心血!
    不过,我还是有个意见,因为买了该书2个版本(2009和2010年印刷),发现第一版最明显的问题,把张国焘的照片标注成了陈昌浩,这个张冠李戴的问题应该作个错误说明的。当然,2010版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可是,我觉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一大会议主持者,昔日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苏区的最高领袖,中国gcd高层中唯一受过列宁接见的人,怎么都应该有张国焘照片的。历史就是历史,他毕竟真实地存在......

    第一次在当当网东拉西扯写这么多胡言乱语。的确是看了这书太激动的缘故吧。
  •   西路军背景复杂,内容神秘,结果惨淡,起因不详,不是当事人还是说不清楚,不知道张国焘自传中有没有相关内容,可以对比看看!
  •   这是替老父亲买的一部书,待父亲看完我再慢慢看吧。西路军的历史对不少人还是比较陌生的,有必要了解中国共产党这一段惨烈的历史。
  •   该书客观真实的反映了西路军荡气回肠、可歌可叹的那一段历史,使后人了解了西路军覆灭的真正原因,这是该书最可贵的地方。
  •   西路军,是一部悲壮的历史
  •   该书是目前为止最好的关于红军西路军军史,资料最详实,值得一观和收藏。
  •   给同事买的,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是有原因的
  •   这样的悲剧,应该批判,还历史清白
  •   收到书,看后感觉非常优秀的一本书,值得看。
  •   惨烈,悲壮,可歌可泣。
  •   很喜欢这类书,很残酷但又真实·值得一看
  •   好书要与大家分享
  •   质量很好,内容也很有看点。
  •   帮男同事买的,他就喜欢看这类的书,觉得当当的书又是正版的又便宜
  •   好,送货快,价格合适。
  •   经典的解放战争史记巨作
  •   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还会再来滴~~~~~~~
  •   很好的书啊!
  •   ikoopopp 错错错错错错错错错错错错错错错
  •   不应忘记的一段历史。由于特定原因西路军一直被神秘地掩盖着,在有关领导的过问下,开始公开研究探讨,悲壮凄惨壮烈,不应忘怀。不足的地方是有些环节仍不能全面实事求是地展开。
  •   西路军是一段不可遗忘的历史
  •   西路军的战败是客观存在的。
  •   内容很好,但书皮有破损。
  •   那段历史真的不堪回首。在看此书之前,也读到过一些有关西路军的回忆文章,真是触目惊心。此书全面系统的讲述了那段历史。但不足之处,稍显繁杂。趣味性差了些。
  •   西路军打的太苦了
  •   有几分历史?
  •   这本书写得比较客观!值得读。
  •   不是书不好看 你给老子送本旧书我还给你好评? 千万别在这里买这本书了 果然是便宜没好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