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政治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黄远生 著,陈协 选编  页数:287  字数:31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民 国 何 似(“可以触摸的民国”丛书“现场系列”总序)删繁就简,用几句耳熟能详的俗语或可尽其意。一曰“多事之秋”,文争武斗,各路英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二曰“内忧外患”,外患最大莫过日寇入侵;内忧先是南北对峙,继而国共内战。三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张之洞说晚清的话,移说民国更确。1912年10月10日民国成立,宣告在中国延绵数千年帝制的终结,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诞生。然而民主共和的理念与制度,在那充满着“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几乎从来没有实质性地实施过,更不用说到1949年民国从名到实都在大陆上消亡了。蔡东藩在《民国通俗演义》开篇一声惊呼,几乎成了贯穿民国始终的关键词:共和在哪里?民主在哪里?从1912年到1949年,对于民主共和,有人惶恐,有人摧残,有人盗名欺世,也确实有人为之呼唤、为之解说、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百川归海,风云际会,于是有了民国景观、民国气质乃至民国精神。评头论足,民国人与前清人,一眼即可分辨,当陈独秀、鲁迅们一挥剪剪掉脑后的辫子就告别了前清,那乍看“像茶壶盖样”的发型就是民初男人的风貌;女人裹了多少年的小脚放开虽恢复不了天足,但这“半大脚”毕竟有别于前清的三寸金莲。这就是民国。这是全体国民的民国,非某党某派的民国。民国也有过感天动地的精彩。文的莫过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她是中国文明史上最为壮丽的精神日出,且不说振聋发聩的思想启蒙,仅文白之争就改变了中国数千年的书写传统,明白无误地把中国人带到了现代化的思维空间。武的莫过于八年抗战而至胜利,使蒙羞百年的中国人第一次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共论世界大事。民国而今安在?抚摩着从旧书店淘来的《民国丛书》、《新文学大系》,翻阅着《图说民国》的老照片,寻觅着老北大老清华乃至西南联大的故事,抖动着久挂橱柜里的中山装,听听中山路上有百年树龄的梧桐在西风中窃窃私语,登临在夕照下仍然巍峨的中山陵……那民国的趣味、民国的习俗、民国的风尚……演绎成的所谓“民国范儿”,还若隐若现在我们生活中。民国百年生日临近,逼着或诱着人们问苍茫大地:民国离我们到底有多远?透过“民国范儿”遗存,仿佛还依稀见到民国那饱经沧桑的背影。子曰温故而知新。人类总是要不断从历史中去吸取打造当下迈向未来的智慧与动力。何况民国毕竟不是遥远的历史,它当初剪下“尾巴”散落的毛发可能还在我们客厅的某个角落呢。这些年人们似乎已经听厌了那些被粉饰或被肢解了的帝王将相的故事,于是民国故事渐渐成了热门话题,从而有了大量的关于民国的历史著作与文学作品(包括影视)。该如何评价这种文化现象,或说当代写民国的书呈何境界?恕我孤陋寡闻,不敢置喙。偶闻有云,历史除了人名是真的其余都是假的,文学除了人名是假的其余都是真的。乍闻不免惊讶,转思觉得此说未免太高看文学而低看史学了。好在其似乎并非专说有关民国文史的。历史是追忆中的民国,文学是想象中的民国,由此走近民国本无可厚非。而我们突发奇想,能否寻找一条非文非史的途径去看民国,以避高明之讥。民国有大量的民办传媒,“花自己的钱说自己的话”,他们为道义与良知而写作,真正成为“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者”。他们对民国大小事情的现场报道(新闻)与现场评论(时评),堪称民间版的“民国实录”(历朝实录都是官方的),这本是民国难得的一道文化风景线。生活之树长青,生活有时比文学更好玩,来自生活第一线的报道自然也是如此。这些“民国实录”还未来得及加工成史著,也还没有被制作成文学,将之选编出来,或许能让人们一睹民国真容——一个原汁原味的民国。民国报刊浩如烟海,民国报人人才济济。我们这套“民国现场”丛书首选了四本。第一是“报界奇才”,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专职记者黄远生(1885—1915)的新闻文选;第二是中国新闻教育与研究的先驱——具“铁肩辣手”之称的杰出记者邵飘萍(1886—1926)的新闻文选;第三是“思想界明星”——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领袖陈独秀(1879—1942)所主编《新青年》、《每周评论》中的新闻与时评选集;第四是五四“三圣”之一——“再造文明”的设计师胡适(1891—1962)的时评选集。这四位报人(无论专职或兼职的)都是学者型的。黄远生十九岁即考中进士,邵飘萍十四岁、陈独秀十七岁即秀才及第,胡适更有神童之称,他们都有留学或域外工作的背景,旧学新知兼备。又都有“铁肩担道义”的担当,更不乏“辣手著文章”(明人杨椒山原句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邵飘萍易“妙”为“辣”,更见风采)的身手。他们“纪述则须眉毕现,评议则山岳为摧”。人称“自黄远生出,而新闻通讯放一异彩”,甚至认为“不看过他的通讯,就不配谈民国初年的政治动态”(曹聚仁语)。冯玉祥将军则曰“飘萍一支笔,抵过十万军”,还说他“与拥有几十万枪支之军阀搏斗,卓绝奋勇,只知有真理,有是非,而不知其他”。陈独秀始终站在体制外,充当“终身的反对派”,其以“天下第一刊”《新青年》和专为议政的《每周评论》,传播“救时的圣药”——科学、民主,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至今仍与时俱增。胡适虽终其一生不属任何党派,却是坚定的“有政府主义者”,无论作政府的诤友还是诤臣,他都在为制度文明的再造作不懈的努力。胡适主张多研究些具体的问题,少谈些“包医百病”的抽象主义,针对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包括如何当校长、党魁,如何当总理、总统,都有过设计,以谋求一点一滴的进步。这四本书的主旋律是从不同角度追寻:共和在哪里?民主在哪里?而用科学启迪民众的愚昧,用民主抨击当局的专制,在陈独秀与胡适那里则来得更自觉些、更理性些;他们鼓吹以法治国,于是呼唤“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政?”他们主张将人权置于一切政治权力之上,于是宣称“上帝我们尚且可以批评,何况国民党与孙中山!”无论是黄远生、邵飘萍,还是陈独秀、胡适,都曾为民主、为言论自由历尽艰辛,饱经磨难。黄远生、邵飘萍还为之献出了宝贵生命,黄被刺杀时仅三十岁,邵被枪杀时也只刚刚四十岁。这些人类的良心,真可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四本书,有三本是从作者(黄、邵、胡)已有的文集或全集中选出的。其中《远生遗著》无新式标点,需要重新标点,颇为费事。(掩卷之余,不免感慨,不知那些治中国新闻史的教授们都忙什么去了,远生死去快百年了,他的文集还是素面朝天,无人整理。)《新青年》、《每周评论》的那本则是从原刊中捞出来的。为此,让四位少帅忙乎了整整一个暑假,每本书都是汗水泡出来的。若读者欢喜,我们的辛苦就值。2011年8月31日于南京秦淮河畔

内容概要

  首部国内正式出版的黄远生著作简体点校本!
  不看过他的通讯的,就不配谈民国初年的政治动态和社会万象。——曹聚仁
  吾国数千年之政治,一游民之政治而已,所谓学校、所谓选举(古之选官之制)所谓科举皆养游民使勿作崇也,游民之性,成事则不足,而败人家国则有余。

作者简介

  黄远生(1885—1915),原名为基,字远庸,“远生”为其笔名,江西九江人,被誉为“报界之奇才”、“中国新闻通讯的创始人”,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
  他先后受聘于《申报》《时报》《东方日报》,任驻京特派记者,后又在《少年中国》《庸言》《东方杂志》《国民公报》等报刊担任主编、记者或撰稿人。

书籍目录

总序:民国何在…石钟扬
导言:为民生社会请命——黄远生与他的新闻、实践…陈协
正告袁总统:政府徇私弄权,无异前清
社会心理变迁中之袁总统
遁甲术专门之袁总统
个人势力与国家权力之别
袁总统此后巡回之径路
最近之袁总统
正告袁总统
政局之险恶
顽民之谬说
复辟谬说之结束
袁总统之徒弟
袁总统之师父
国民公毒:游民、官迷与食人者
游民政治
平民之贵族,奴隶之平民
官迷论
无耻之由来
国人之公毒
杀人论
祝之欤诅之欤
新闻报国:个人、社会与国家
少年中国之自白
本报之新生命
新旧思想之冲突
致《甲寅》杂志记者
与林宰平书
与梁漱溟书
忏悔录
新剧杂论
民国人物:从党魁到厨子
记者眼光中之孙中山(其一)
记者眼光中之孙中山(其二)
记者眼光中之孙中山(其三)
记者眼光中之孙中山(其四)
张振武案始末记
张振武案一礼拜之经过
张振武案之研究
记太炎
谒黎
内务总长之研究
……
政党问题
今日政坛,“有鬼无人”
走向深渊:从大借款到《二十一条》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问:地价单税法,系专按照地价收纳租税,此税一行,则其余租税是应该一律停办的。先生既欲实行地税,则其余租税,一概停办乎? 答:一时试办,是不能停办一切的,等待有把握之后,再想办法。 问:先生之乐观说,我们是很佩服。但是先生的老同志,如汪精卫、蔡孑民,个个都上西洋,似乎又很消极。就此看来,似乎乐观派的人不很多? 答:他们都是很乐观的。所以上西洋求学,不然他们就不去了。 问:先生从北京就要往东京、欧洲,有此说乎? 答:现尚未定。 语次适国民党理事喀喇沁王贡桑纳尔布来访。先生问喀喇沁部落,现已懂得共和的原理乎?喀王唯唯而应,很懂得的。而书记报告国民党理事大半都在楼上候见。记者不便久溷先生,因起立告辞。先生握手言“再见再见”而出。 民国元年九月初十日 张振武案始末记 此次武昌第二次骚动时,张振武在武昌一切情形,记者阅本报始知之。振武之第二次来京也,在本月上浣,同行武昌将校十三人,系特来会合北方将士,交换意见。另随带仆役等三十余人。张十四日在德昌饭店请客,大宴同盟、共和两党名士,演说调和党见云云。记者亦在座,临行时,张君尚执手云仰仗仰仗。不料十五晚十时许,记者路经前门,沿途戒严,断绝交通,已是张君被捕之时,而即夕已为异世之人也。人生朝露,死生之际,为之了然。 一、被捕前光景:十五晚六时,王天纵宴集北方及鄂来将校五十余人,张君等赴宴后,于八时复偕湖北诸将校自做主人,请北方诸将士于六国饭店,姜桂题、段芝贵等皆在座。段时已挟军令在身,一席未终,而段芝贵先云有点小事告辞,先走。其余众客亦多纷纷以事离席,精神已异常离奇。又是日中午,执法处总长陆建章宴请宋教仁诸同盟会中之名士,席次忽问张振武在湖北曾为何官?有人答以曾为军务副司长。其必先有所闻可知也。 二、被捕时之光景:六国饭店在东交民巷,由东交民巷至前门之西,现修马路不通,暂开大清门之栅栏,以绕棋盘街而通之。 张君归时,在十时左右,其中表前江西协统冯嗣源马车在前,张君在中,时功玖君(鄂议员)马车在后。冯张二人马车同至栅门之内,两旁已伏有绳索缠住马蹄,伏兵四起,首先缚冯。问为什么事,有一军服者答日:君不是姓张么?冯答称非是,我乃姓冯。盖冯张二人皆长身中瘦,形颇相似也。此军官答称错误,即解其缚,而冯君已身受微伤。时张君马车刚至栅栏门时,栅门已闭,不准通行,时君惟闻前面有以指挥刀斫马车玻璃门之声,盖即张君被缚之时。张及其所带差官,颇有抗拒,故亦受伤,其车夫与随从二人,皆被拘拿。此则事后始悉者也。张被捕后,随用大车解送西单牌楼玉皇阁军政执法处。大车共三辆,有马步军队数十人,持枪露刃,拥护而行。军队先将行人驱散,其后则有民装数十人,两人一排,拥簇蝉联,尾随其后。过路铺户,皆熄灯灭火悄于斗隙窥视动静。而是时至前门以东及小沙土园一带,均戒严焉。 三、补记方维被捕光景:方维湖北将校团长,该团日来方奉鄂都督命退伍,闻颇不安谧。然方则已随张君来京,同寓金台馆。被捕之时,在夜九点钟,金台馆前后约有百余之游缉队围绕,住客皆熄灯火。张君之随从人等皆暂时看守。直待十六日午前为止,不许住客出入。至黎明时,则已将张、方二人罪状宣布金台馆门首矣。

名人推荐

没看过他的通讯的,就不配谈民国初年的政治动态和社会万象。——曹聚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游民政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挺好的呢,一直想看黄远生的通讯,这本是不错的选择
  •   邹韬奋对此人评价极高,几乎作为偶像崇拜。值得收藏,该书曾有影印本,但不及此书清晰。只是字体还是稍微嫌小,期待经过整理的大字本。
  •   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好书。
  •   民国系列里不错的书,、,《游民政治》
  •   原先写论文时曾买过一套影印版的远生遗著,竖排繁体无标点,看得是头晕脑胀不能卒读。现在好了,出简体横排的了,基本把黄远庸的文字收个大概。在中国做个敬业的记者存在着严重政治和生命风险。刚逃出袁世凯的魔爪,黄远庸却被当时的国民党杀手枪杀于旧金山,让人感叹唏嘘。
  •   随后打算写一篇书评的
  •   预见性 透彻 笔墨间包含血泪之情 阅读起来稍稍有点困难
  •   虽然是文言文 但是还是比较通俗易懂 而且对于有兴趣与民国的历史 非常值得一读 他其中的观点到现在任然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