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雕塑

出版时间:2008-2  出版社:青海人民  作者:杨辉麟  页数:355  
Tag标签:无  

前言

西藏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藏族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西藏文明,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就是雕塑艺术。西藏佛像雕塑,最早出现在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代,当时拉萨大昭寺和其他一些小庙里出现了各种神佛的雕像。从那以后,西藏雕塑便随着西藏佛教的发展而发展,经历了1300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性地吸收和融合了印度、尼泊尔、中原等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手法,从而形成了有着鲜明民族特色和独具地域特征的西藏佛教雕塑体系。西藏佛教神灵众多,其造像内容丰富,形象各异,风格多样,工艺精细。雕塑原料种类繁多,或金、或银、或铜、或玉,或种种宝石、象牙、陶瓷、香木、香泥、酥油,可谓各质皆备。西藏佛教寺院的主供佛像,都是以金、铜制成并以圆雕形式出现,大多以造型高大、装饰考究、塑造精美为特点,特别注重形象的端庄、气度的华贵,力求在宁静中表现佛的心态。札什伦布寺的鎏金弥勒佛铜像高26.2米,用黄金229公斤、紫铜11.5万公斤,庄严肃穆,俨然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主宰;色拉寺的弥勒佛银像,以千两白响银制成,其价值可想而知;哲蚌寺的释迦牟尼佛银像,以500两白银制成,而装藏的金寂佛舍利子、头发、法衣、法冠等物,其价值远远超过500两白银;大昭寺的葛西夏旃檀像、蛇心旃檀像、哈日旃檀像、圣喀萨巴尼像,更是珍贵,它们都有一段特殊的经历,或被说成自然生成,或被说成天外飞来,总之,各有神妙,各有奇趣。除了寺院供养的佛以外,还有菩萨、罗汉、护法神、祖师等,这些雕塑造像形态各异,神采多样。有趣的是,除模式化的造像外,还出现了人格化的造像,如塔尔寺的妙音天女、财源天女彩塑像,显得端庄秀丽、体态优美。布达拉宫所保存的精美塑像为全藏之冠,有吐蕃时期的历史人物,有历代精制佛、菩萨塑像,大量使用金粉,具有金碧辉煌的效果。色拉寺的十六罗汉神情各异,或盼顾或入定或嬉笑,惟妙惟肖,绝无雷同之处;大昭寺的宗喀巴像以写实见长,充满了世俗的情调;白居寺的印度僧人像和历代喇嘛像,以及楚布寺的历代噶玛巴像、萨迦寺的诸法王像,也明显地用写实手法来表现历史人物的神采风貌,世俗化的特征较为突出。相反,作为西藏佛教密宗雕塑的护法神像则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其形象往往奇谲怪诞、凶狠狂怒而充满了可怖神秘之感。吉祥天女面目凶恶;金刚、天魔皆头饰骷髅,火焰四射,手持血供颅骨,足踏裸形男女怪魔。这些塑像都是藏族艺僧严格按照《造像度量经》的规格塑造的。究其实义,皆为菩萨护法示现威猛二相,用以驱魔镇邪,化导众迷。这是西藏佛教特有仪轨艺术化的结果,也是宗教与艺术结合的产物。纵观西藏佛教雕塑造型,可谓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那些形态各异的佛像,形体虽是虚无飘渺的神佛,本质却是社会现实的反照,都是历代雕塑家辛勤劳动的结晶,反映着藏民族的审美思想和审美追求。它们不仅是西藏佛教的精品,也是整个藏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和财富。

内容概要

西藏雕塑是西藏艺术的集中体现。本书力求以通俗、简练的文字,对西藏佛教雕塑的发展、题材、流派、特征,以及寺院雕塑、佛塔雕塑等进行较全面的叙述,对造型艺术中的雕(木雕、石雕、金属雕)、刻(木刻、石刻、印刻)、塑(泥塑、擦擦、酥油花)等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既是读者了解西藏雕塑的工具书,又能使读者获得西藏艺术方面的启迪,颇具艺术价值、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杨辉麟,1952年生于四川铜梁。1969年服役在西藏,做了27年军人。1985年考入成都陆军学校。现系中国作家协会西藏分会会员、中国东方文学创作学会理事。著作有《神秘的处女地》、《西藏东南角》、《极地天河》。部分作品收入《西藏军旅文学选萃》、《雪域军人竞风流》、《三峡潮》等文集。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百万余字,二十五次获奖。传略编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书籍目录

前言上编  西藏雕塑述略  第一章  雕塑流变    第一节  雕塑的发展时期      1.并存时期雕塑      2.形成时期雕塑      3.成熟时期雕塑      4.繁缛华丽时期雕塑    第二节  雕塑的题材内容      1.诸佛题材的雕塑      2.菩萨题材的雕塑      3.佛母题材的雕塑      4.本尊题材的雕塑      5.明王题材的雕塑      6.护法神题材的雕塑      7.祖师题材的雕塑      8.活佛题材的雕塑      9.坛城题材的雕塑  第二章  雕塑风格    第一节  雕塑流派述要      1.印度雕塑流派      2.尼泊尔雕塑流派      3.斯瓦特雕塑流派      4.克什米尔雕塑流派      5.中原雕塑流派      6.五屯雕塑流派      7.于阗雕塑流派      8.蒙古雕塑流派      9.西藏雕塑流派    第二节  雕塑审美特征      1.雕塑的造型特征      2.雕塑的形象特征      3.雕塑的变形特征      4.雕塑的人兽同体特征      5.雕塑的人性特征  第三章  寺塔雕塑    第一节  寺院雕塑      1.布达拉宫雕塑      2.大昭寺雕塑      3.桑耶寺雕塑      4.昌珠寺雕塑      5.哲蚌寺雕塑      6.色拉寺雕塑      7.甘丹寺雕塑      8.白居寺雕塑      9.萨迦寺雕塑      10.敏珠林寺雕塑      11.札什伦布寺雕塑      12.曲果伦堡寺雕塑      13.唐波且寺雕塑          14.绰浦寺雕塑      15.赛菊巴寺雕塑      16.色结寺雕塑      17.扎西吉培寺雕塑      18.土丹朗佳寺雕塑      19.林卡寺雕塑      20.曲丹伦布习寺雕塑      21.查嘎尔达索寺雕塑      22.桑丹林寺雕塑      23.罗布林卡雕塑    第二节  佛塔雕塑下编  西藏雕塑详说  第四章  雕    第一节  木雕    第二节  石雕    第三节  金属铸雕  第五章  刻    第一节  木刻    第二节  石刻    第三节  印刻  第六章  塑    第一节  泥塑    第二节  擦擦    第三节  酥油花参考书刊要目后记

章节摘录

帕藏风格是公元8-12世纪印度帕拉王朝与西藏传统雕塑艺术融合而形成的雕塑风格。据藏文史料记载,公元11-12世纪期间,西藏许多寺院皆与印度的帕拉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帕拉王朝的佛教和佛教雕塑不断传人西藏,成为当时藏中地区佛教雕塑的主要灵感源泉。帕藏风格的雕塑特征是:佛像头饰螺发,肉髻上有火焰宝珠,造型挺拔,结构匀称;菩萨多呈三叶冠或三花冠,顶部有柱状的高发髻,婀娜多姿,优美动人。塑像以铜质居多,亦有石雕像。尼藏风格是尼泊尔与西藏本土雕塑融合而形成的艺术风格。西藏与尼泊尔有着传统而不间断的艺术交往,随着这种交往,尼泊尔的雕塑风格也传人了西藏,并在西藏传统雕塑的影响下形成了尼藏合壁式的塑像风格。佛像体魄雄健,姿势优美,装饰繁缛,工艺精湛,体现出了非常高超的雕塑技艺。当然,当时藏中地区的雕塑很难以一种或两种固定的艺术风格来归纳和确定。因为在这个时期的藏中地区,尤其是11-12世纪,以其佛教传播中心的地位,各种雕塑艺术风格:东印度、东北印度、尼泊尔、中亚、于阗、克什米尔、古格等地的雕塑形式都曾影响到这里,从而形成了各种雕塑风格并存和相互影响的局面。(3)藏东雕塑艺术。藏东地区包括西藏昌都、四川甘孜阿坝和青海玉树等地,是汉藏民族杂居的地区。由于艺术来源多绪,风格变动不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从其雕塑来看,这一时期犍陀罗艺术风格和梵多艺术风格比较明显,追求的是崇高、静穆的美学意境。菩萨立像多为三折枝造型,宽臀细腰,乳房高隆;佛祖头呈波浪式发型,宽额高鼻,眼大唇薄。但笈多艺术风格的佛像还有严肃静穆、面露慈祥的特点,追求三十二相好和八十种随形好;菩萨庄严持重,轻罗透体,袒露右肩,束髻宝冠,满身钏饰,十分华丽。3.成熟时期雕塑公元13世纪至15世纪末是藏传佛教雕塑全面成熟时期。这个时期正处于藏族封建经济和文化的上升时期,各个封建主倾心于扶持教派,广修寺院,塑造佛像。著名的昌都寺(1347)、甘丹寺(1409)、哲蚌寺(1416)、色拉寺(1418)、白居寺(1418-1436)和札什伦布寺(1447)等寺院都修建于此时期。藏族雕塑家们对印度、尼泊尔佛教雕塑的风格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把它们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雕塑,创作了一大批精美的作品,风格古朴、粗犷、深邃。据《藏族》一书记载,此时期的人物造型再也见不到犍陀罗的波浪和笈多的螺髻,高鼻薄唇、椭圆形的脸面已被藏族人熟悉的一张张面孔所替代,表情更加刚毅自持;菩萨犍陀罗式的三折枝造型已不多见,而是更加端庄稳健,注重传达内心情感,以形写神,达到了神形兼备的高度,充分展示了藏族雕塑家杰出的艺术才华和藏族固有的民族雕塑传统。(1)拉萨地区佛像雕塑。拉萨地区是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藏传佛教传播与发展的中心。噶举派在拉萨地区兴起了许多寺庙,格鲁派也兴建了三大寺(即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等规模宏大的寺庙。随着寺庙的大量兴建,佛像雕塑活动在拉萨也大规模地开展起来,成为当时全藏区佛像雕塑最为繁盛之地。从雕塑风格来看,拉萨地区佛像雕塑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双重特点。所谓普遍性,就是拉萨佛教塑像在继承元朝佛像雕塑的基础上,普遍地融入了西藏本土和中原内地的审美因素和雕塑手法,体现出了鲜明的、以藏民族风格为主的雕塑特色;特殊性主要体现为雕塑形式的多样化。目前遗留下来的塑像非常丰富,有泥塑、铜铸、石刻、木雕等多种形式,其中最多的还是寺庙中供奉的金铜塑像,称得上是历代之最。(2)日喀则地区佛像雕塑。据《西藏通史》记载,除了九世班禅大师图丹却吉尼玛(1883-1937)塑造的札什伦布寺的弥勒大佛像以外,西藏著名的弥勒大佛像,如昂仁(拉堆绛)弥勒大佛像、绒(仁布县)弥勒大佛像、札什伦布寺大经堂弥勒殿中的弥勒大佛像等,都是公元15世纪中期建造的。其雕塑特征表现为:多用黄铜铸造,表面颜色为黄色或黑色,写实生动。如菩萨塑像头戴花冠,正面有半月状装饰,胸前有项圈、胸饰和长链,还有手钏和臂钏,显得古朴稚拙。日喀则地处藏西和藏中的交界处,其佛像雕塑受两地的影响,从而具有两个地域风格的特点。(3)萨迦地区佛像雕塑。以萨迦县的萨迦寺为中心,时间在公元13-14世纪。其塑像题材主要是佛像、菩萨装塑像,以及祖师像等。突出特征是:塑像铸工精细,胎体厚重,造型浑圆,普遍头大而脖子短,头微下颔,呈沉思状,四肢短粗,全身肌肉劲健有力。衣饰特点是:佛像身着袒右肩袈裟,衣纹简洁,表现手法采取萨尔纳特形式;菩萨装及祖师衣饰比较繁缛别致,习惯以连珠纹表现,立体感甚强,基本承袭了尼泊尔或帕拉塑像遗风,但其面相、莲座等已融人了西藏人的审美特征,尤其是塑像的面相已明显藏化。

后记

我在西藏呆了28年,接触最多的就是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群众。那年头,我时常出没于雪山、峡谷、牧场、寺庙和藏族、门巴族、珞巴族人居住的村寨,学会了抓糌粑、喝酥油茶、啃干牛肉、烤山鼠肉,还吃过门巴人存放了12年的老腊肉。渐渐地,我结识了很多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的朋友:罗布、才巴、阿布、汪杰、刘彩、永红(门巴族)、格布(门巴族)、刘东(珞巴族)、阿多(记者)、普多吉(编辑)、拉巴次仁、尼玛次仁、次仁多吉、白玛多吉、金巴旺堆、嘎玛旺秋(门巴族)、扎西多布杰(活佛)、扎西、措姆、卓玛、丹珍、次丹,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我从心底感谢他们。多年来,我走过西藏很多地方,昌都、山南、拉萨、那曲、阿里、日喀则,到过很多藏传佛教寺庙,宁玛派的、噶当派的、萨迦派的、噶举派的、格鲁派的,还有夏鲁、觉囊派的寺庙。见过众多造型奇异的、牛头马面的、多手多足的、形象怪诞的塑像:金的、银的、铜的、木刻的、石雕的、泥塑的,那样陌生,又那样神奇,这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于是,也有了这本二十多万字的《西藏的雕塑》。编写这本《西藏的雕塑》,没有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资料积累是无法进行的。编写过程中,参考、借鉴和采用了大量历史学家、考古专家和现代学者的有关佳作内容、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我已在“参考书刊要目”中一一列出。可以说,这本书实际上是集体劳动的结晶和群众的智慧。因辑录时除引文外,未在行文中一一说明出处,特以致歉,敬请谅解。在这里,我特向原作者和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为我提供过帮助的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朋友表示真诚的敬意和深切的谢忱!同时还要感谢为本书提供精美图片的张鹰、阿多、扎西、嘎玛、李林辉、夏格旺堆、阳岭多吉等老师!书中个别图片因辗转而来,摄影者不很确定,如有此类问题发生,敬请与作者联系,谢谢!书稿虽成,但辑录的资料不免良莠杂陈,有疏漏遗误或不尽人意的地方,恳请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不吝赐教。编者藏历金猪年5月20日

编辑推荐

《西藏的雕塑》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西藏的雕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