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1940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作者:马濯华  页数:484  字数:453000  

前言

  西北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降  马濯华先生倾注极大热情和心血而创作的长篇小说《碧血1940》,我已经细细阅读过两遍。每一次阅读,心灵都会受到冲击与震撼。这部以“西军”(宁夏军队)抗日为主要书写内容的文学作品,不仅以比较严谨的史笔,披露了抗日战争时期,西北著名军事将领马鸿宾所统率的国民革命军八十一军三十五师之一部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南部库布其沙漠中的恩格贝台地,与数倍于自己的日伪军殊死搏斗的史实,更为重要的是,它以异常生动的笔墨多角度地描画了六十多年前西北各族人民不畏强敌,誓死抵御外侮的历史画卷。这是一曲岁月深处的民族悲歌,也是一曲令人感奋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颂歌。是的,距离恩格贝台地上所发生的那场惨烈的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战役已经六十多年了。在一个不算短暂的历史时期,人们甚至有意无意地忘却了这场“我以我血荐轩辕”式的战役。然而,岁月的尘沙怎能掩埋烈士的碧血与忠魂!英雄们的一腔浩然正气终将冲破历史迷雾与世俗偏见的包围而与天地相激荡。现在是河清海晏的承平年代,可是有谁可以宣称,我们生活其中的和平宁静岁月将会一劳永逸地永远延续下去?在对和平崛起的中国的猜疑声和指责声中,我们难道没有觉察出那些别有用心者的异样情怀?在这样的历史时刻,阅读马濯华先生充满悲悯之情写出的《碧血1940》,重新抚摸六十多年前中华民族身上曾经布满的斑斑血痕,感受西北大地上曾经跃动的不屈的灵魂,应该说,内心的情感悲怆而昂奋。  从作品的题材和内容来看,《碧血1940》是一部讴歌西北人民以鲜血和生命奋力抗击敌寇入侵从而粉碎了日本军队妄图征服中国西北腹地图谋的“抗战小说”。小说以1940年2月1日绥西草原上的乌不浪口战役为始,以同年旧历四月二十八日的恩格贝战役为终,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国民革命军中一支驻扎于宁夏省的团级建制的部队训练、休整、行军、打仗,直至全军覆没于远离家乡两千里外的恩格贝台地的全过程。小说中的一0六团是一支训练有素、人称“精锐”的部队。在这支部队当中,军官清廉,正气凛然,士兵勇武,敢于用命。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军纪严明,铁血豪情的威武之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却被轻而易举地从这个世界上“抹”掉了。那义薄云天的白武耕何在?那足智多谋的“小诸葛”刘子斌何在?那手舞大刀令凶悍的日寇闻风胆寒的金虎彪又将魂归何处?小说以沉痛的笔墨书写抗日战争时期的“痛史”,其哀怜惋惜之情常常溢于言表。应该承认,“落后就要挨打”已经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中那些仁人志士们共同的清醒认识。然而,面对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民所持续遭受的罕见的磨难和被杀戮、被欺凌的历史,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仍然会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追问:曾经以汉唐气象而闻名于世的中华民族为什么近代以来却突然间坠入无底的深渊?也许,战争的胜利与失败已不能用单纯的战争逻辑来说明。在国与国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较量之中,胜利与失败的原因总是远远复杂于战争本身。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意图,作者在描写一。六团官兵的战斗生活之外,才有意识地展开了对20世纪40年代前后的西北河套地区各社会阶层生活的精细描绘。而恰恰是这一全景式的描写,才构成了这部小说更为广阔的艺术视野和生活含金量,并使小说的思想容量有了扩大,思想品质得以提升。  中国曾经是一个对全球文明史作出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的东方大国。我们的祖先凭借着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不止一次地改变过人类历史的行进轨迹。但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世界军事和经济竞技场上却力量尽失、屡战屡败,饱受西方列强的宰割与欺侮。究其原因,无非是政治腐败,百姓愚昧。我们都知道,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外多次交战,莫不以中国失败,朝廷割地赔款而告终。“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人们都以为中国这艘古老的航船会自然进入现代社会的河流,乘风破浪而上。可是,这艘船实在是太古老了,它已经经不起一丁点儿的现代风浪!日本列岛在中国人眼里一直是一个弹丸之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弹丸小国,却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凭借着强大的国力,数度派遣军队侵入中国,大肆屠杀中国人。1894年到1895年,中日之间发生甲午战争,由于海军经费被挪用和军事指挥不当,中华北洋水师全军覆灭。1940年旧历四月二十八日,一支中国军队因为孤军深入和装备极端落后,在包头黄河南岸的恩格贝台地遭受灭顶之灾。当强敌已经杀到中国人的家里,取我们的性命之时,我们用以抵挡利器袭来以保护我们生命的盾牌何在?答曰:国家已经拿不出钱来购买“盾牌”!是的,那些用以建设国防的财物已经被那个凶蛮的慈禧太后用做建造私人花园了:它们也被“宁夏王”马鸿逵送给四姨太、五姨太、六姨太们开公司,办“慈善”事业和买高档首饰了。我相信,马濯华先生描写恩格贝之败,不仅仅是在使一个尘封土埋了几十年的往事重见天日:在他的内心深处,任何为了民族的尊严而血洒疆场的英雄都应该在阳光底下得到高声赞颂,更为重要的是,他是想借伤心往事诉说一个具有责任感的中国作家的忧患情怀:当我们只是一味地沉湎于灯红酒绿的承平年代的逍遥生活,而置民族曾经的苦难和耻辱于不顾时,我们真的能够不再重蹈覆辙吗?  也许,与腐败的上层社会相比,正义的民间才是民族伟力得以诞生和壮大之所在。《碧血1940》在展开西北各社会阶层的生活全景图的同时,富于深情地塑造了几个底层人民的动人形象,并从这些普通人物身上,挖掘出民族精神的不屈不挠和伟大强悍之处。无论是“唢呐王”王福禄,草原英雄巴特尔,还是“散班阿訇”尤素福,风尘女子马兰草,甚至一。六团里的那两个“暂时的”逃兵何贵和纳三娃,在这些身份不高贵、相貌不堂堂的普通人身上,实际上正蕴藏着民族的大义和毫不伪饰的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强者情怀。他们都曾经拥有和平安宁的生活,他们对未来也都充满着梦想和期待。但是,日本人打进来了,这些强盗无理地侵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反抗了。反抗可能付出惨重的代价甚至鲜血和生命,然而,“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古老信条如此坚定地扎根于他们的灵魂深处。在恩格贝台地的黄沙之上,“唢呐王”和巴特尔等人既完成了“一个人”的庄严的使命,也完成了源远流长的民族不屈精神的凄关呈现。  任何一部叙事体的长篇小说,都不可能只是社会生活景象的单方面反映。长篇小说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它对生活的深度进入和多侧面展现。《碧血1940》的情节主线是一。六团的训练与征战,但是,军人的生活总是与社会各个阶层有着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小说在讴歌壮士血洒黄沙的间隙,以一支不凡的彩笔,展开了对20世纪40年代前后河套地区社会生活的相当全面的描绘。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作者出色的文学描写,才使得《碧血1940》具有了河套社会风俗画的审美价值。举凡宁夏城里的“走会”,五原城中的繁闹,旧式官场上的贪赃枉法,老茶馆里的明暗交易,作者信笔写来,从容不迫。至于草原英雄斗野狼,黄河岸边走纤夫,那达慕赛会露峥嵘,承天寺里探虚实,小说亦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社会风俗画的描绘,使这部以描写战事为主线的长篇小说,似乎平添了些“闲笔”。然而,正是这所谓的“闲笔”,才显示出小说作者神定气静的创作心理,从而使作品多了些不慌不忙的艺术气质。这艺术上的“不慌不忙”,调和了小说的节奏和步调,增添了作品的韵味和厚度。  从艺术角度说,《碧血1940》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显现出不凡功力。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得中国传统文学的滋养。我以为,《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中国古典的英雄传奇小说,不仅在艺术方式上:《碧血1940》采用的就是章回体的结构方式,更在精神气质上影响了马濯华先生的小说创作。关于这一点,作者有过夫子自道。马濯华先生在致笔者的信中这样说:“在对中国历史的洞察和感悟过程中,我对中国社会有一种心得:由于战乱、改朝换代、灾害等原因,中国‘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的教育是在少数人中进行的。在中国民间社会,影响广大民众精神的却是上溯宋元,兴盛于明清的英雄传奇和讲史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说唐》和《杨家将》等,也包括《七侠五义》等武侠小说和《施公案》等公案小说。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忠义观’和侠义情结是浸染在骨子里的,它几近就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价值观,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见2007年10月6日马濯华先生致笔者的信)当小说中的白武耕、刘子斌、金虎彪、巴特尔等人向读者走来的时候,我们难道没有发现在这些抗日军人的身上,是怎样地流淌着古代英雄的一脉血流?即使是那两个女流之辈:周嫣红和马兰草,在她们的精神气质里,不也闪现着古代侠女的动人风采吗?说马濯华先生的小说艺术深得中国古典文学之妙,还因为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作者喜欢用“对比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同是虎将,白武耕、刘子斌、金虎彪三人的性格显然是有差异的。白是一团之长,自然威严而稳重;刘是参谋长,当然多智和深谋;而金虎彪作为始终冲杀在前线的基层军官,性如烈火是他最核心的性格体现。作者描写这三个抗日军官,各设计其不同的人生道路,以凸现白的忠诚,刘的执著于理想和金的用情专一。正是因为有了对民族的大爱、对理想永不停止的追求和对亲人的深情关爱,才铸就了永不言败的“军魂”,才成就了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白、刘、金的精神底色应该说是相同和一致的,而其性格气质又有着个性间的明显差异,因此,才构成了“同中有异”的艺术上的参差对比关系。另外,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周嫣红和马兰草,也有着比较清晰的对比关系,同为侠女,因出身和教养的不同,周在“侠气”之外有着一些柔气和书卷气;而马兰草,沦落风尘多年,频遭人间的磨难和心灵打击,性格中刚烈的地方似乎更多了一点。其他的人物形象,如主持宁夏军政事务的马鸿宾和马鸿逵兄弟,敌酋野田花部和川板英夫,读者也可以看出,作者是有意将其作为对比性人物设置来塑造和刻画的。  《碧血1940》是马濯华先生费时经年而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在当今的宁夏小说创作界,这部长篇小说应该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宁夏处于西北偏远之地,幅员不广大,经济欠发达。局外人论及宁夏,总是猜测、想象多于亲历亲见,可是,人们哪里知道,在这方偏远的土地之上,同样上演着精彩绝伦的人生的活剧,而在这方黄土地的地层深处,又埋藏着多少壮阔的历史大戏和色彩斑斓的文化史诗!马濯华先生以他的才华和坚韧精神,以他的卓越的文学创作,已经开始了“发现”宁夏历史和文化的新旅程,我衷心地祝愿马先生的这一次“发现”只是更为壮观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内容概要

  《碧血1940:绥西抗战往事》是一部讴歌西北人民以鲜血和生命奋力抗击敌寇入侵从而粉碎了日本军队妄图征服中国西北腹地图谋的“抗战小说”。小说以1940年2月1日绥西草原上的乌不浪口战役为始,以同年旧历四月二十八日的恩格贝战役为终,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国民革命军中一支驻扎于宁夏省的团级建制的部队训练、休整、行军、打仗,直至全军覆没于远离家乡两千里外的恩格贝台地的全过程。

作者简介

  马濯华,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出生在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之地,1965年到宁夏参加三线建设,视塞上江南为第二故乡。在国营大企业当过工人、干部,后调入新闻单位当编辑、记者。1985年加入宁夏作家协会,曾经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等30余万字,发表新闻作品30余万字。《碧血1940》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书籍目录

自序
西北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降
人物表
第一回 人性灭绝日本法西斯施放毒气
白刃向敌宁夏驻防军血战绥西
第二回 日本兵掳掠青年妇女血洗王家寨
女医官初见久慕英雄暗恋白武耕
第三回 独臂寇挥写血书为天皇再战
唢呐王城门卖艺喇叭声激昂
第四回 刘子斌话语铿锵激励部队士气
李九松启发战友暗作革命宣传
第五回 金虎彪违军纪身陷敌占五原地
马鸿宾恤部下心赞青梅竹马缘
第六回 为他人买嫁衣周嫣红忧做嫁娶梦
日飞机逞凶恶丁巧巧血浸喜花车
第七回 伪警备司令惊讶他乡逢故友
原红马队长叙说缉毒救红颜
第八回 婚礼连葬礼为苦续鸳鸯惊梦
同窗又同乡却断难兵戈不兴
第九回 尤素福探禁闭说出断肠事
白武耕严赏罚铁面监棍刑
第十回 感知遇金虎彪赧效桃园义
借说诗周嫣红欲慰悲愤心
第十一回 川板英夫积仇变态酗酒施虐
风尘歌女见义勇为舍命搏敌
第十二回 张栓栓临危相救制住凶寇
野田酋曲意拥兵收买人心
第十三回 晋中佐获勋章贼川板赴草原作盗
守诺言访青楼杨云斋为歌女赎身
第十四回光天化日大掌柜惨遭分尸之祸
雨夜苍茫巴特尔连毙日本哨兵
第十五回 东花园里暗接头特派员传达命令
关帝庙中立盟誓众军官义结金兰
第十六回 天露兴说调包贫寒子冒名顶替
清真寺做礼拜尤素福向往麦加
第十七回 参谋长带头抵制奖金大烟土
小副官秘写传单揭露宁夏王
第十八回 李九松城隍庙枪战侦缉队
刘子斌月黑夜被捕永宁营
第十九回 傻公鸡用计作敲山震虎
小诸葛熬刑遭刺骨悬梁
第二十回 马鸿逵心生恼羞怒下达密杀令
白武耕冒死劫法场只为战友情
第二十一回 负荆请罪违军令者为部下辩护
登门要人谈共产党却话不投机
第二十二回 爱惜栋梁马鸿宾立下军令状
黄水涌浪绥西汉溯河做纤夫
第二十三回 鬼使神差巴特尔打死野狼
浴风沐雨周嫣红训练军鸽
第二十四回 炫耀枪法调包人竟被长官识破
闺阁双愿周嫣红初露儿女真情
第二十五回 宁夏城觅情人马兰草栖身大茶馆
夜深沉噩梦醒侠义女枪击行暴人
第二十六回 乔装苦寻马兰草与金虎彪失之交臂
黄河之畔巴特尔拽马缰绳乞求参军
第二十七回 阿拉善草原日本军谍施诱计
定远营小城中国男儿露峥嵘
第二十八回 那达慕赛会巴特尔力摔柔道手
亲王府酒宴刘子斌佯醉吓土岩
第二十九回 慎鏖兵热血当珍重参谋长抗命
送出征百姓劳军人老教长壮行
第三十回赴戎机女医官请缨道出儿女事
听曲衷马军长叹许军旅会英雄
第三十一回 刘子斌给悔过逃兵出钱买战马
马兰草因寻亲失望离开天露兴
第三十二回 恩格贝绿洲遭遇日寇
库布其沙漠暗藏兵机
第三十三回 周嫣红拒绝服从隐蔽令
金虎彪决意死战散银元
第三十四回 众将士浴血火而战死伤过半
有情人道此生遗憾洒泪诀别
第三十五回 白武耕弥留之际重托杀敌任
刘子斌临危受命接掌指挥权
第三十六回 酋大佐梦想获得强敌归顺
我虎将率队接线不减军威
第三十七回 刘子斌就恳谈计秉正气相斥
马鸿逵假作惩贪实中饱私囊
第三十八回 周嫣红提三问难倒野田花部
金虎彪显神力再劈川板英夫
第三十九回 胆有余威决死士见作伥人仍要搏命
杀身遗恨刘子斌与周嫣纽慷慨殉国
第四十回 纳三娃吼罢花儿与群敌同归于尽
我猛士绝命黄沙以忠烈魂铸国殇

章节摘录

  西北风呜呜地打着唿哨,挟卷着沙粒,一阵一阵地掠过冻僵了的高地。  1940年2月1日拂晓,绥西草原乌不浪山口和四义堂一带中国军队阵地上,一片沉寂。此时,凛冽的寒风才是这里的主宰。它将刺鼻的硝烟味、焦煳的土地味、血腥的尸体味和一切战斗的气息刮走了,剩下的只是视野里的残酷。漫山遍野尽是炮弹坑,一些碉堡和工事被摧毁了;过了火的山坡上,石头被熏黑了;战壕后面,一些战马的尸体僵卧在那里。  八十一军三十五师106团上校团长白武耕,三十岁左右的年纪,微微蜷着他那颀长的身体,正从一座碉堡的嘹望孔前用望远镜向山下嘹望。他那浓重的双眉,渐渐地拧成了一个疙瘩。日本军队和伪蒙军队的汽车、装甲车和坦克车,足足有几百辆的样子,集结在山脚下,像一条钢铁的长蛇。他明白,敌我双方真正的战斗是在今天。也就是说,昨天的战斗,只是一场生死决战的序幕。昨天,日本人先是打了百十发炮弹,然后向三十五师阵地发动了几次进攻,都被士兵们打垮了。本团阵亡的士兵有十几名,挂重彩的也有几十名,轻伤的有百十名。山口的碉堡,被炮弹击中了四座,防御工事也被轰塌了七八处。但是看来这些都还是初步厮杀,初探虚实。  白武耕身后,是他的智囊106团中校参谋长刘子斌,不到三十岁的模样,个头儿比他略矮一点,身体也单薄一些,棉军衣穿在身上一点也不显得臃肿。刘子斌手里捏着一柄没有点燃的烟斗。待白武耕转身,他也用自己的望远镜观察了一下敌人的阵地。  刘子斌对白武耕说:“团长,鬼子的重兵这次从包头杀过来,在乌不浪山口一线决战,不只是要战略西进,我看主要是想报复。”  白武耕回答道:“参谋长,一个恶霸要是在拳脚上吃了亏,就要拔出刀子来,和对方拼命了。”  刘子斌说:“是啊,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人沿着平绥线打过来,占领了大同,占领了归绥,又占领了包头,骄横得很哩!没想到傅作义长官一个回马枪,回师绥西,去年年底突袭了包头,敢死队冲进了包头城里,打死了日伪军一千多人,狠狠揍了他们。所以,日本人气疯了。”  白武耕说:“我看过第八战区情报部的一份文件,上面说:日本蒙疆驻屯军司令冈部,把包头之败,看成是日本军队的奇耻大辱。又给天皇上了书,表示谢罪,说一定要扫平绥西河套地区,消灭光绥西的中国军队。”  刘子斌冷笑一声:“我想冈部不仅是恶霸,也一定是个赌徒,这次是拿出血本来下注了!”  白武耕没再说什么,一弯腰走进了碉堡通往战壕的地道。刘子斌也进了地道,紧跟在了他的后面。  幽暗的战壕里,每隔一段就有一个以班为单位的“藏兵洞”。战士们此时都醒了,他们差不多都在各自的掩体后面默默地等待着命令。有的在擦枪、压子弹,有的咀嚼着冷硬的干粮。敌强我弱的战斗态势,使得他们疲惫的面庞上没有任何多余的表情。  白武耕和刘子斌从士兵们的身边默默走过,他们不说话,有时和某人交换一个眼神,有时只拍一拍某人的肩膀,仅凭此彼此传达着决绝的和悲壮的意念。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然日本人有飞机、大炮,那只有和鬼子们死打死拼了。一切似乎都变得很简单。何况八十一军三十五师的官兵,这支从宁夏省奉命来绥西驻防的多数是回族士兵的中国军队,在去年已经和日本人狠狠地打过一仗。  那是1939年7月间,也是在绥西重镇五原城、四义堂北面的这片高原上,从包头出发的日本军队在装甲车、坦克的掩护下,“扫荡”过来。双方一接战,开始用炮火对射。三十五师的“八二迫击炮”是旧式迫击炮,炮弹出膛后炮管冒黑烟,目标暴露太快,结果被日本人用山炮炮火压制住。日伪军人凭借炮火支持冲过来。待敌人接近前沿阵地后,三十五师的105、106两个团,各有一个营突然从战壕跃出,发起了反冲锋,和敌人展开了拼刺战。大刀队冲上去,抄后路用大刀砍坏几辆汽车的轮胎。骄傲的日本兵,似乎没想到中国军人如此决绝勇武,丢下武士的架子,被迫撤退了。  这一仗是在一个叫乌兰垴包的地方打的,虽说不算是什么大仗,却长了宁夏驻防军的志气,灭了包头城日伪军的威风。三十五师缴获了日本人的汽车、炮弹和子弹,而且在士兵中有了一个话柄:“日本鬼子也就是仗着飞机、大炮,要论单兵作战,刀对刀、枪对枪,也就球那么个!”  突然,灰蒙蒙的天空中,升起了两颗红色的信号弹。  几乎就在同时,成百上千发炮弹呼啸着落到三十五师的阵地上。一时间,硝烟弥漫,强烈的爆炸声使人震耳欲聋。重磅炮弹掀开了高地上的冻土层,炸飞了山口处兀立着的岩石,也轰毁了一些碉堡和防御工事。  日军山炮阵地上,百十门山炮排成几排横列队形,炮弹接连飞出炮膛。十几名炮兵指挥官挥动着军刀,发疯般吼叫着发出射击命令。  三十五师阵地后方,是师属炮兵营阵地。炮兵营以仅有的十几门山炮也正奋力反击着敌人。目标是敌人已经缓缓启动的坦克和装甲车。  白武耕从望远镜里看到,弹着点虽然稀疏,却也颇有杀伤力,正打乱着敌人的阵列。  大约五分钟后,敌方炮火开始延伸射击,我方炮兵阵地的发炮声变得零落起来,显然是炮兵营受到了重刨。  紧接着,日伪军以十几辆坦克为先导,十几辆装甲车居中,几百名步兵在其掩护下,漫山遍野地冲锋过来。  几辆坦克和装甲车轧上了我方的地雷,瘫痪在山脚处。还有几辆被卡在壕堑里。  我方阵地上,碉堡群和依高地而修的战壕里,轻重武器一起开了火。马克沁重机枪、捷克轻机枪不断地射击着。伤亡的射手倒下了,新的射手又接连着顶替上来。  敌人的坦克炮管不断地发射出炮弹,装甲车的机枪子弹也嗒嗒地扫射过来。我方战壕里,中弹的士兵不断地倒下去,又不断地被抬走或背走,撤进沿战壕向后凸出的藏兵洞里包扎急救。  战斗最激烈的是108团据守的乌不浪口防御阵地。乌不浪口,位于阴山山脉西端,二郎山和查石太山之间,两条小山脉夹着一个山口,形成一个很险要的战略位置。到正午时分,这里的十几个碉堡群和工事被日本军队的坦克炮火摧垮,防线被攻破了。  硝烟弥散着,官兵们和日伪军展开了残酷的白刃战。双方士兵不断倒下去,后续的士兵又不断地厮杀、扭打在一起。  三十五师师长冯跃龙,在四义堂方向的师指挥部掩蔽工事里,正铁青着脸,用战地电话机给乌不浪口侧翼的106团白武耕下着命令。  冯跃龙喊道:“喂,喂,白武耕!我是冯跃龙,108团的阵地垮了!马团长和剩下的弟兄们,正在跟鬼子们拼刺刀!你赶紧带两个营增援,把鬼子打下去,把阵地夺回来!”  106团的掩蔽工事内,顶棚已经被炸塌,满身沙土的白武耕摇动电话机手柄,叫通了一营营长金虎彪。  白武耕命令道:“金虎彪,我是白武耕!你听着,火速增援乌不浪口阵地,把机枪连和你的一营拉上去,多带手榴弹,我和三营随后就到!”  106团一营营长金虎彪,一位彪形大汉,络腮胡须,不到三十岁模样。他领命后,手提一把二号德国造驳壳枪,身背鬼头刀,猫下腰,带着他的士兵,飞快地沿战壕奔跑着。  掩体上方子弹如雨如蝗。凸出去的每一处掩体里,都有战友们在射击。他们不时地跌倒或践踏在战友的躯体上,却顾不上看一看,爬起来再跑。   ……

编辑推荐

  《碧血1940:绥西抗战往事》是一部以“西军”(宁夏军队)抗日为主要书写内容的文学作品,不仅以比较严谨的史笔,披露了抗日战争时期,西北著名军事将领马鸿宾所统率的国民革命军八十一军三十五师之一部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南部库布其沙漠中的恩格贝台地,与数倍于自己的日伪军殊死搏斗的史实,更为重要的是,它以异常生动的笔墨多角度地描画了六十多年前西北各族人民不畏强敌,誓死抵御外侮的历史画卷。这是一曲岁月深处的民族悲歌,也是一曲令人感奋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颂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碧血1940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