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雅俗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孔庆东  页数:267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  我向来不大为朋友、熟人的书稿作序。几年前,汪曾祺先生曾一本正经地开导我:“人到一定岁数,就有为人家写序的义务。”仔细想想,这也是在情在理的实话。于是,在屡辞不获的情况下,有时也勉为其难地写些所谓“序”的蹩脚文字。  不过,这回庆东的博士论文《超越雅俗——抗战时期的通俗小说》出版,倒是我自己一口应承为之写序的。这并非因为我们曾有的师生关系,而是由于我也对通俗小说的某些现象感兴趣,读他的论著常常引起共鸣。说白点,也许可以叫做“臭味相投”吧。  文学历来在高雅和通俗两部分相互对峙、相互竞争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中向前发展,这一点,现在大概已无须详加论证了。正像范伯群先生所说,高雅文学和通俗文学原是文学不可或缺的两翼。20世纪以来,由于现代都市的形成与印刷出版业的发达,通俗小说之兴盛,更达到了异常可观的规模,其社会影响亦未必小于商雅小说(鲁迅的母亲就爱读李涵秋、张恨水的小说而不懂得读自己儿子的作品)。八十年前发动的“五四”文学革命,虽然实现了我国文学自古典向现代的转化,根本改变了视小说为“闲书”的旧观念,将古代小说抬进了文学的殿堂,从而建树了巨大的历史功绩,但它对当时存在的通俗小说——鸳鸯蝴蝶派作品却是鄙视和否定的。正是受这种偏颇思潮的影响,文学界长期以来也将通俗小说摒弃于学术视野之外,研究上几乎是一片空白。直到近年苏州大学在范伯群教授带领下组织力量展开研究,局面才开始改观。  庆东的著作虽然讨论通俗小说,其实却是以高雅小说(严肃小说)为参照系,来研究雅俗文学之间的某些规律的。这需要作者对雅俗两方面的小说都很熟悉,都有宽广、厚实的根基。它截取抗战时期这个横断面来对通俗小说的发展状况和雅俗文学的互动关系作出考察,论题本身也富有开拓性。抗战时期不仅是通俗小说的繁荣成熟期,也是整个现代文学雅俗合流、蜕旧图新的巨大转折期,而恰恰对于这一阶段包括通俗小说在内的整个文学,学术界研究得最少,基础相对来说也最为薄弱。这就使庆东的论著既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又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庆东却似乎驾轻就熟地突破了这层客观的限制和困难,完成得相当轻松潇洒。  然而我知道,在这轻松、潇洒的背后,是他付出了巨大艰苦的劳动。他不仅广泛阅读了抗战时期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的大量通俗作品,还充分占有相关的各种史料,查阅了诸多文艺期刊,并且做了许多探索性的考察。他所掌握的材料之丰富,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具体来说,我欣赏庆东这本论著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  一是注重历史描述,而于结论则较为谨慎,力避武断轻率。如第一章,鉴于通俗小说迄今尚无公认的定义,作者采取从历史发展的客观叙述中,引出通俗小说“与世俗沟通”、“浅显易懂”、“娱乐消遣性”三个特征,这就比较容易为学术界所认同。  二是善于面对繁杂宏大的文学材料做出理论概括,显示出驾驭材料而不被材料所驾驭的出色才能。如借助大量史实,指出抗战时期通俗小说与高雅小说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从而得出“一条新的道路已被探索出来”的结论;又如,指出雅俗文学的“结合部地带”,常常体现“一个民族总体文学水平的提高”;再如,提出“小说的审美品级、艺术水平与雅俗无关”,并非通俗小说注定低级,严肃小说一定高级,这些论点都很中肯。第六章论述抗战时期通俗小说不同类型(言情、武侠、侦探、滑稽等)之间的相互渗透与错综发展(即作者所说的“综合与深化”),尤其富有创造性,读来令人甚感兴趣。  三是艺术感受能力与体悟能力很强,能以生动明快的语言提出一针见血的精彩论断。如第五章从雅俗互动的角度分析了赵树理、徐讦、张爱玲等各自小说的特点,指出赵树理小说是“外俗内雅”,徐讦、无名氏“是以小雅掩大俗”,张爱玲小说则是“大雅大俗”,她的“雅和俗如同薪与火、刀与锋、形与影那般难以简单剥离”,可谓十分精辟。至于说“王熙凤假如具备林黛玉的文化水平,那便是一个活脱脱的张爱玲”,这类语言,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所有这些,都证明庆东是一位富有才华的年轻学者。在我来说,这和十几年前读他为应征北大校歌而写的歌词,印象是完全一致的(如果说有所不同,那时他多点青年人的孟浪)。看着他一转眼间已经从大学生成长为大学教师——其间虽然也不无坎坷曲折,并且攻得博士学位,感慨之余,当然更是高兴。如果现在还要对庆东说点祝愿或希望的话,那么,我愿留给他八个字:  超越自己,永不止步!  1997年9月22日于中关园

内容概要

《超越雅俗》是孔庆东的博士论文集,文章截取抗战时期为横断面,对通俗小说的发展状况和雅俗文学的互动关系作出考察,研究雅俗文学之间的某些规律。    以嬉笑怒骂、幽默风趣的文风见长,成为当代校园文化偶像的孔庆东,做起学问来体现出十足的严谨认真的学者风范。《超越雅俗》具体来说,有三大特色:一是注重历史描述,而于结论则较为谨慎,力避武断轻率;二是善于面对繁杂宏大的文学材料作出理论概括,显示出作者驾驭材料而不被材料所驾驭的出色才能;三是艺术感受能力与体悟能力很强,能以生动明快的语言提出一针见血的精彩论断。    孔庆东绝对对得起校园文化偶像这个名头,这样一部正经八百的学术论著,仔细读来,也能捕捉到孔庆东独有的幽默。“假如王熙凤具有了林黛玉的文化水平,那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张爱玲”,这句在网络上被广泛引用的“名言”,其出处正是孔庆东的这部严肃的学术论文集《超越雅俗》。

作者简介

  孔庆东,人称“北大醉侠”,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央视“百家讲坛”著名坛主,新浪文化博客首席博主。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曾被评为“北大十佳教师”之首。  十余年来,孔庆东博士先后写出当下中国罕见的酣畅淋漓、嬉笑怒骂的痛快文字,为当今影响最大的思想者之一。其《47楼207》、《笑书神侠》、《千夫所指》、《空山疯语》、《口号万岁》、《四十不坏》等书一直畅销不衰。

书籍目录

序:严家炎第一章 通俗小说的流变与界定一 通俗小说概念阐释二 古代通俗小说流变三 近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四 如何界定通俗小说第二章 战前通俗小说扫描一 现代通俗小说四阶段二 民初五年的繁荣三 调整期概况四 中兴期概况第三章 抗战与通俗小说的勃兴一 勃兴的必然性二 沦陷区通俗小说三 国统区通俗小说四 解放区通俗小说第四章 理论建设的自觉一 理论建设的基础及特点二 解放区作为理论中心三 国统区的探讨四 沦陷区的几场论争第五章 雅俗文学的互动一 十二类考察对象二 新文学小说的求雅与随俗三 通俗小说的雅化四 新类型的诞生,第六章 类型的深化与综合结束语附录抗战时期重要通俗小说作家小传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其次,南派与北派并非对峙于同一时空。先是“南派”独霸通俗文坛,那时尚无“北派”的影子。而“北派”崛起之后,“南派”便“由盛转衰”,张赣生解释说“也可将北派通俗小说视为南派通俗小说的发展”。“后二十年北派居上时,才真正进入了民国通俗小说的新纪元。”既然如此,何不简捷地分为前期、后期。以共时性的概念命名历时性的对象,徒滋纷乱。  何况,对南、北两派“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式的判断也与文学史实颇有凿枘。比如在“南派为主”的20年代,北方就有董濯缨的《新新外史》,在天津《益世报》连载达十二年,名垂一时;赵焕亭的《奇侠精忠传》正集出了八册,续集又出了八册,加上《英雄走国记》、《大侠殷一官轶事》等,与南方的平江不肖生(向恺然)“一起揭开了中国武侠小说大繁荣的序幕”。,号称“南向北赵”;至于张恨水,他本人最看重的三部大作均诞生在20年代——1924年《春明外史》、1926年(《金粉世家》、1929年《啼笑因缘》。而到了“北派居上”的后二十年,包天笑、程瞻庐、顾明道等南派作家也迭有力作问世,特别是秦瘦鸥1941年发表的((秋海棠》,冠绝通俗文坛,轰动四方,再加上一批受新文学观念影响较深的后起之秀,难道把他们都解释成“身在南方,实为北派”或“南派受北派影响后之自然发展”不成?  所以,对于南派、北派之称,只能在不十分强调精确的语境中,出于对习惯提法的尊重,姑妄言之。南派、北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作为一种风格差异,还可仔细研究,但不宜用来划分阶段。现代通俗小说的分期,应从更广的视角来加以判定。  把现代通俗小说的起点约定在民国肇元的1912年,基本不成问题。除了文学创作背景的巨变之外,还有两部重要作品可看做标志——徐枕亚的《玉梨魂》和吴双热的《孽冤镜》均在这一年问世。那么,此后的第一次转折发生于何时呢?张赣生定为1919年,理由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北京兴起,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广泛的批判,在小说方面,批判的矛头直指上海的通俗小说。”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学的起点,五四新文学的诞生,不但改变了通俗小说独霸文坛的局面,使通俗小说面对一个崭新的生存环境,而且迫使通俗小说调整自己的姿态,变革自身的面貌。所以,以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分界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新文化运动并非始于1919年,而应是1917年。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李大钊早在1916年就痛斥当时文坛“堕落于男女兽欲之鬼窟,而罔克自拔,柔靡艳丽,驱青年于妇人醇酒之中……”1917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后,许多文章都对通俗小说大张挞伐。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云:“余赞成小说为文学之大主脑,而不认今日流行之红男绿女之小说为文学。”。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批评时下的新小说“全是不懂文学方法的:既不知布局,又不知结构,又不知描写人物,只做成了许多又长又臭的文字;只配与报纸的第二张充篇幅,却不配在新文学上占一个位置”。周作人在《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中批评当时的“作者对于小说,不是当他作闲书,便当做教训讽刺的器具,报私怨的家伙。至于对着人生这个问题,大抵毫无意见,或未曾想到”。这些都在1919年之前。只是到了1919年,斗争进入高潮,出现了钱玄同《“黑幕”书》,志希《今日中国之小说界》,周作人(仲密)《论“黑幕”》、《再论“黑幕”》,鲁迅《有无相通》等重要批判文章,而通俗小说方面则有杨亦曾《对于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劝告勿再编黑幕小说之意见》等文章进行反击。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超越雅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作者的毕业论文,能看出来孔先生的博学,只是与其他书不同语言不是太幽默了,也许是要毕业的关系。
  •   孔先生的东西,一向是很值得玩味的,这本书也不例外。非常好的书,值得一生收藏!
  •   孔的书是在没什么意思,不是扎实做学问的人,非常水,就会用汉奸造句,煽风点火的人,水平实在有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