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生存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宗承灏  
Tag标签:无  

前言

破解权力游戏的玄机    “灰色收入”是近年来的一个热词。对灰色收入这个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从字面上解读,它是一个用来描述不正当收入的词语,是一个比较温和、比较中性的词。也正是这种貌似温和的心理暗示,往往会让我们失去价值判断。    当所有人都把眼睛盯在那个果上面,往往会忽略事物形成的因,也就是“灰色收入”背后的“灰色生存”。    中国人喜欢大红大绿,不喜欢黑和灰,好像这两种颜色真有些怕见光或者见不得光的意思在里面。“灰色”其实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状态,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生存之道。如果一语概之,灰色生存就是游离在合法与非法边缘的一种状态,它利用传统的熟人社会,游走于法律边缘,使社会规则模糊混沌。以便从中取利。    灰色生存的产生是因为权力机制的不完善,比如利用权力寻租、徇私舞弊、监管不严都会引发灰色生存的连锁反应。当一个人的生存空间遭挤压、排挤、威慑时,人就会自然而然地退守到本就无法逃遁的中性区域,这个区域通常是我们道德的灰色地带。而深陷其中的人也由此陷入了阴阳交错、善恶纠缠、人格分裂的无奈挣扎之中。    中国历史从人情社会到丛林社会的溃败,出现过道德滑坡、社会失范的非常时期。吴思先生提炼出的“潜规则”概念,之所以风行,是因为它为人们揭示了中国历史生存发展的基因图谱。中国人有一个习惯,就是凡事在显规则之外还有一套潜规则,习惯用灰色规则去勾兑另一条生存管道,如果没有这条管道,内心反而会产生不安。    这种不安来源于我们心底的困惑,追根溯源,这种困惑更多地来自内心无法抹平的欲望。而在历史的每一个片段和章节里,我们会发现处处都横亘着这样的欲望沟壑,到处都排列着人性的缓冲区域与不断延伸的过渡地带。在权力格局中,甚至是在男女关系与经济收入上,都有这种黑白相间、明暗不定的灰色地带。官场中的和光同尘,经济上的灰色收入,乃至为人处世的中庸之道,无一不是人类生存的努力争斗与无奈妥协握手言欢的结果。如果说灰色生存已成为权力运作的一种润滑剂,那么与历史擦肩而过的每个人都处于一种边界模糊的状态中。按照生存法则,通常情况下距离权力越近的人,其灰色生存的几率也就越大。很多人的大部分精力,可以说都用在了适应和探寻这种颜色之中。    对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灰色生存让他们陷入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困境。一方面他们会为此感到烦恼与焦躁,这种情绪让自己处于危险的边缘;另一方面他们又呼吸于此,否则便会有缺氧的感觉,丧失了生存的空间。因此,人们一方面想要拨云见日,想要分辨黑白;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制造着灰色,以便让自己能够从中渔利。正因如此,也有人认为,灰色是符合中庸之道的色彩,它维系着权力结构的稳定。我将此比作“泥潭理论”,陷入泥潭之中的人,虽然泥沼裹足,而且面临进一步陷落的危险,却很少有人有勇气走出困境。    说到底,灰色生存产生的根源在于权力分配的不规范,如果权力分配规范得很清楚、很透明,构成一个值得信赖的体系,它就像一个支点,能够撬动社会的其他部分,使之保持平衡。灰色生存的支点取决于公权力,如果公权力本身可以昂首世间,它就会产生辐射作用,撬动这个社会的规则,那么灰色将无所遁形。    在一个相对清明的社会中,权力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是用来维护社会公平、化解社会矛盾的一种手段,它要让社会变得黑白分明。而在一个相对灰色的社会中,权力则成为特权阶层牟利的工具,通过干预资源配置、财富生产和分配,以权谋私,中饱私囊,从而加剧了社会不公。也就是说,社会越灰色,灰色生存的现象也就越发突出,社会矛盾就越激烈。    宗承灏    2011年8月

内容概要

  灰色生存是游离在合法与非法边缘的一种状态,它利用传统的熟人社会,游走于法律边缘,使社会规则模糊混沌,以便从中取利。
  本书第一次剑指灰色生存,将灰色生存剖析得透彻淋漓,入骨三分。
  全书围绕灰色生存的产生、表现、流弊展开,以几千年历史中尤其是明清时期权力斗争的典型案例着手,勾画出了中国历史中官、吏、民各个阶层的真实生存状态,并破解了以争夺权力为核心的各方利益博弈的重重玄机。

作者简介

  宗承灏,青年学者,专注于分析和解构中国历史上各大利益集团的生存竞争与博弈规律。在《百家讲坛》、《人民论坛》等刊物发表有多篇历史随笔,出版著作多部。

书籍目录

序 破解权力游戏的玄机
上辑 灰色生存的土壤
 另一套生存系统
 食权者的猎食方式
 看得见的灰色章程
 权力的第三种模式
 来自民间的权力控
 财富的“灰色胎记”
下辑 灰色生存的博弈
 皇帝与臣子的两套算计
 难言的第四种博弈
 施暴者的血酬
 神灵的“灰色基因”
 黑社会是怎样炼成的
 民与“盗”的转换
 小白菜的“失语症”
 曾国藩的权力密码
附录一 明清官职一览表
附录二 明清官员俸禄一览表

章节摘录

版权页:食权者的猎食方式恶政就像鱼在吞吃大船,大船虽大,也架不住群鱼四下来攻,最后落得千疮百孔。在古代官场,如果一个官员想要保全官位或者得到升迁,他就必须参与到这个贪腐集体中。否则作为异己就无法存活于这条食物链中,因为他的上级和同僚会担心他有可能会将自己揭发出来。而在权力的食物链中,每一个等级都有自己的猎食方式。这就好比动物世界里,就算处于食肉动物最底层的鬣狗,也有吃腐肉的份。官场的“齐黑”效应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发生了一起震古烁今的大案,准确地说这是清朝建国以来的头号贪污大案:甘肃贪污案。此案涉案人员之广、官员级别差距之大都创造了一项新的纪录。在这场肃贪风暴中,从封疆大吏到州县官员,贪污白银2万两以上的案犯斩首56人,免死发遣46人,革职、杖流、病故、畏罪自杀者数十人。一场肃贪之风横扫过后,甘肃官场为之一空。有人总结甘肃贪污案的特点:无官不贪,而且是有组织、成系统、走程序地贪腐。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贪腐生态系统。这难免让人联想起香港黑帮片中常见的桥段:一个黑帮老大,将一把枪或者砍刀塞到一个人手里,让他去干掉另一个被打得毫无反抗能力的人,这个人通常是他的手下或者即将成为手下的,而且没有犯罪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还表现得很正派。这样做的目的想必大家都知道,你和我们一起杀了这个人,你就是同谋了,就是自己人了。既然你是自己人,就不用担心你出卖我们了。整个甘肃官场,当时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谁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作为其中的一分子,谁都别想洁身自好。你不和大家一起玩,怎么能放心你啊?你不和我们一起干,就是不上道、不识时务,升迁、提拔的时候只有靠边站。要黑大家一起黑。在那样的酱缸环境里,谁都别指望做一只独善其身的“白乌鸦”。这种情况,我称之为官场的“齐黑”效应。现代社会民谣“四大铁”里的后两条说的就是此类现象,“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一起分过赃”。“齐黑”讲究的就是凡事“一起”,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相同的利害关系让彼此结成了命运的共同体。在长达七年时间里,连续向朝廷谎报全省连年大旱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为,如果不是全体官员集体配合,玩了一出“齐黑”效应,一般情况下是很容易被揭穿的。要做到“齐黑”,那就必须要将这条权力链上的每一个官员都拖下水变成共犯,很多时候,还要把好人硬生生地逼成坏人。这场特大贪污案件的首犯,不是别人,正是乾隆皇帝曾经十分倚重的封疆大吏王亶望。

媒体关注与评论

 灰色生存是游离在合法与非法边缘的一种状态,它利用传统的熟人社会,游走于法律边缘,使社会规则模糊混沌,以便从中取利。  灰色生存的产生是因为权力机制的不完善,比如利用权力寻租、徇私舞弊、监管不严都会引发灰色生存的连锁反应。  灰色生存无所不在。官场中的和光同尘,经济上的灰色收入,乃至为人处世的中庸之道,都可视作灰色生存的种种表现。  官员的隐性利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灰色收入,二是隐性特权。  当权力链上的所有人都准备一条道走到黑的时候,黑与白的对比也就失去了参照。在这种情况下,谁是“黑”,谁又是真正意义上的“白”呢?不过都是行走灰色地带罢了。  “灭门的府尹,破家的县令”,公共权力的无限膨胀,大到可以通吃一切。在权力庇护下的经营活动很大成分上不是按照成文的游戏规则在运行,而是按照“官商结合”的潜规则在运行。  皇帝有皇帝的利害算计,天下都是朕的,我的资本榨取是理所当然;官员也有官员的利害算计,只有扒拉到怀里的才是自己的。而这两种算计最后都会通过权力摊派到民间,由此引发政府和民间的暴力冲突。  黑社会只是台面上的暴力,灰势力才是漩涡下的暗流。由于古代官家体制存在着诸多漏洞,这就使得黑道和白道对高额利益的诉求趋于一致,于是二者之间以利益为桥梁,以权力和金钱为置换,变白成灰,形成灰色生存的利益链。

编辑推荐

《灰色生存: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与权力博弈》:灰色生存是游离在合法与非法边缘的一种状态,它利用传统的熟人社会,游走于法律边缘,使社会规则模糊混沌,以便从中取利。灰色生存的产生是因为权力机制的不完善,比如利用权力寻租、徇私舞弊、监管不严都会引发灰色生存的连锁反应。灰色生存无所不在。官场中的和光同尘,经济上的灰色收入,乃至为人处世的中庸之道,都可视作灰色生存的种种表现。官员的隐性利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灰色收入,二是隐性特权。当权力链上的所有人都准备一条道走到黑的时候,黑与白的对比也就失去了参照。在这种情况下,谁是“黑”,谁又是真正意义上的“白”呢?不过都是行走灰色地带罢了。“灭门的府尹,破家的县令”,公共权力的无限膨胀,大到可以通吃一切。在权力庇护下的经营活动很大成分上不是按照成文的游戏规则在运行,而是按照“官商结合”的潜规则在运行。皇帝有皇帝的利害算计,天下都是朕的,我的资本榨取是理所当然;官员也有官员的利害算计,只有扒拉到怀里的才是自己的。而这两种算计最后都会通过权力摊派到民间,由此引发政府和民间的暴力冲突。黑社会只是台面上的暴力,灰势力才是漩涡下的暗流。由于古代官家体制存在着诸多漏洞,这就使得黑道和白道对高额利益的诉求趋于一致,于是二者之间以利益为桥梁,以权力和金钱为置换,变白成灰,形成灰色生存的利益链。官场生存的不二法门,权力博弈的终极图谱,潜规则+隐权力=灰色生存,参透几千年官场生存之道,剖析官吏民之间的权力博弈。灰色生存,是官场生存的不二法门,是权力博弈的终极图谱。灰色生存无所不在,已渗入官场、职场、商场、人际交往等各个领域。几千年以来,绝大多数帝王、官吏、平民一直都在灰色生存,但却无人道破这一隐蔽的秘密。本书第一次剑指灰色生存,将灰色生存剖析得透彻淋漓,入骨三分。全书围绕灰色生存的产生、表现、流弊展开,从几千年历史中尤其是明清时期权力斗争的典型案例着手,勾画出中国历史中官、吏、民各个阶层的真实生存状态,并破解了以争夺权力为核心的各方利益博弈的重重玄机。灰色生存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甚至改变了历史进程,并已渗入民族基因,遗传至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灰色生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2条)

 
 

  •   灰色生存——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与权力博弈(参透几千年官场生存之道,剖析官吏民之间的权力博弈)
  •   作者视角很独特,虽然分析的历史事件基本都是大家熟知的,比如朱元璋让平民检举贪官污吏、崇祯帝裁撤驿站、乾隆年间的甘肃官场集体贪污案、“叫魂”搞出的社会恐慌、清末曾国藩崛起之谜、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等等,但总能剖析出被人们忽略的事件背后的真相——各种分化不明的公私权力、说不清的社会潜规则,主导着一切,最终社会变得规则模糊,人人行走在灰色地带,这也是主题“灰色生存”的含义。
    最典型的是作者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分析。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作为晚清四大奇案之首流传甚广,人们热衷于含冤的小白菜终得平反的完美结局,甚至演绎出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却很少有人去挖掘这段奇案背后的真相——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与爱情无关,只与权力有关,上层与平民的权力不均,附着于杨乃武举人身份之上的社会资源与特权,才赢得了最后的平反。若不是草民小白菜扯上了举人杨乃武,绝对比窦娥还冤,只有死路一条。
    合情合理,这才是历史的真相,才是中国社会的现实,拍案叫绝!
  •   灰色生存,潜规则,这些都是沉重的话题,涉及到历史中的官场规则、权力游戏、社会百态,又将变化的历史与不变的现实紧密联系,书中解读有史料例证、理论分析等等,一点也不轻松。但作者举重若轻,这样深刻的命题,硬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了读者,读起来一点不累。值得推荐!
  •   参透几千年官场生存之道,剖析官吏民之间的权力博弈。
  •   其实每个人都在灰色生存,这是一大中国特色,只不过种种灰色生存的规则和门道,已经成了社会的潜规则,大家都在做,却又没人说。这本书很有意思,将种种灰色生存和潜规则当做案例摆到了台面上,道破了这一官场秘密!
  •   历史向来是无情的
    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而生存抑或是死亡 都有着不同的选择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怎样才能在这无情的世事中存活
    这是千百年来人们苦苦追求的
    而恰恰又是大多数人所不了解的
    《灰色生存》真是这样的书来引导人们,剖析历史的真相
  •   .了解很多,社会越灰色,灰色生存的现象也就越发突出,社会矛盾就越激烈。
  •   很好的一本书,选取的案例很有意义,既是历史上的大事件,对现实社会尤其是官场中人也很有启发,分析很精到,写法很轻松。从写法和主题来看,都可以说是《潜规则》的孪生兄弟。
  •   先看的《潜规则》,再看的这一本书,总体感觉还行
  •   好!官场智慧,尽在其中
  •   作者文学历史功底厚重,本书值得一读。
  •   很喜欢这本书,喜欢历史的同志可以读一读
  •   特有的中国现象,一个残酷的游戏
  •   这本书不错,适合混官的看
  •   在中国名利场上的关键点都写的很详细
  •   说出了许多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
  •   很透彻。可以买。
  •   我刚刚看了三篇!作者克隆人家的东西。一句话!水平有限!画蛇添足
  •   道出日常生活的本质,确实如此
  •   不错 打算看看
  •   看了可以明白不少事
  •   翻了翻,感觉还不错,不算太好。
  •   很值得一读的书籍。
  •   开阔视野的书籍
  •   好书、正版。
  •   书我还没开始看,拿到手上后,发现书的包装很好,质量也很不错,性价比还是很高的,值得一买
  •   很不错,喜欢这个,感兴趣的可以读读
  •   嗯~~其实还没看额~~~但是包装是挺好的
  •   在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像“潜规则”、“灰色收入”这些说出来有伤大雅,但实际上又像是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迫使我们不得不遵守。这些正式规则之外的规则,正式生存状态之外的生存系统,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虽然大家都知道,但谁也没有勇气说出来,更不敢反抗它。继吴思的《潜规则》、《血酬定律》和吴钩的《隐权力》之后,宗承灏的《灰色生存》通过破解中国历史上权力游戏的玄机,揭示了“灰色生存”这一源于权力机制的不完善、不规范,却又迎合了中国“熟人社会”的历史文化,并与人类逐利本性高度一致的另一种生存系统。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立国思想,但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主义在专制和集权的制度架构下,在青天大老爷永远是凤毛麟角的现实面前,官僚集团不但可以利用掌握的合法伤害权谋取“灰色收入”,而且敢于欺上瞒下,贪污腐败。同样一件事,官僚集团不作为的成本与风险远远小于民众检举控告的成本,因此,以人情礼节的名义奉上“灰色收入”,或者跳过正式的法律规范直接找关系,寻熟人,反而会有一个“高效”“双赢”的结果。相反,那些喜欢较真的人,最终即使迫使官僚集团“依法行政”了,但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远远高于那些直接奉上“灰色收入”或诉诸于人情关系者。从这个角度看,“灰色收入”的本质就是赏恶罚善,鼓励人们“灰色生存”的“劣币”,这是悖逆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进程的,但奇怪的是,灰色生存却是中国历史乃至现实中真实的生存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专制体制下的权力失范。
        
       比灰色收入更可恶的是“黑色收入”。在《灰色生存》中,作者通过两个史例对腐败做出一针见血的剖析。一是朱元璋继位后对贪污腐败发自歇斯底里的惩治但还是前腐后继。二是乾隆年间的“捐监生”导致甘肃官场集体腐败。作者认为,在庞大的官僚体系已经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网状利益共同体的前提下,腐败的高收益与低风险使得人的逐利本性暴露无遗,当腐败成为官僚体系的常态时,腐败的危险系数随着人数、规模的增加被不断稀释。因此,作为公权力代理人的官僚,手中的权力不再热衷于追求公共利益,而是用来表达并实现个人利益。
        
       灰色生存之所以能够持续千年,是因为在这种生存状态中,无论掌握权力的官僚集团,还是拥有合法伤害权的“胥吏”,无论是依靠暴力“血酬”生存的黑社会,还是在这个生存系统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的受害者,绝大多数都是现实主义者,利益算计是他们唯一的行为准则。因此,无论是清廉的臣子海瑞,还是想力挽狂澜的崇祯皇帝,他们在“灰色”的土壤中强大起来的既得利益集团面前,还是太渺小。因此,中国历史上很多改革特别是王朝中后期改革的失败,并非改革的方案不好,并非皇帝和臣子无能,而是由权力运行的不规范所滋生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绑架了国家利益,“潜规则”取代了法律制度,“灰色生存”成为真实的生存状态,通俗的说,就是社会烂到根了,这个时候除了改朝换代外,别无他法。
        
       此外,作者从利益计算和灰色生存的角度,对民间力量与官方的竞争(来自民间的权力控)、官商模式的本质(财富的“灰色胎记”)、政权与神权的博弈(神灵的“灰色基因”),黑社会与“白社会”的博弈(黑社会是怎样炼成的)等进行了剖析。这些剖析,不但语言诙谐幽默,也不乏真知灼见。略感不足的是,作者对“灰色生存”的“破”有余而“立”不足,如何医治千疮百孔的制度,如何将公权力关进笼子,从而压缩“灰色生存”的空间,这应是研究“灰色生存”的应有之义。
  •   小时候看电影总喜欢问大人电影里的角色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在小孩子的眼里世界上只有好人和坏人两种人,不是黑就是白。长大后明白了人很复杂,好坏也并不像电影小说里那样清晰分明,这世界并不是黑白分明的,大部分时候都是黑白难分的说不清到底是黑是白,就像被污染的天空,不黑不白又黑又白混杂在一起就是一片灰蒙蒙的世界,在这灰色世界里的人们自然就过着灰色生活。宗承灏的《灰色生存》一书为我们揭示了历史上国人的灰色生存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写这样的书很睿智,谁都知道历史其实就是现实的镜子,作者都是借古言今,读这样的书很郁闷,让你看清社会的黑暗,人性的阴暗,

    书的封面设计简洁深邃,黑底上印着银灰色“灰色生存”四个大字,底下是一行灰色的副标题“中国历史上的生存游戏与权力博弈”,作者名子下面是一个中国八卦阴阳鱼图案,不过本来黑白二色的阴阳鱼变成了一黑一灰,没有白了,耐人寻味。本书上编说贪官污吏,说的是谋取利益,下篇说酷吏,讲的是夺取权力。书的副题给我们明确了书的重点所在,第一说的是历史不是现实(历史其实不过是过去的现实);第二讲的是生存这个“游戏”(关乎千千万万人的生死岂能游戏?);第三谈的是统治者、官吏及民间权力的博弈。

    本书第一部分讲贪官污吏,作者通过明清两朝的案例,揭示一个规律:但凡有利益出没的地方,就会产生灰色生存。权利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在相对清明的社会制度下是用来维护社会公平、化解社会矛盾的一种手段;而在一个灰色社会中,权利成为特权阶级牟利的工具,他们通过干预资源配置、财富生产和分配,以权谋私,中饱私囊,加剧社会不公,贫富分化。这是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的特色,在封建时代,皇帝与统治阶层各级官吏掌握了分配利益的权柄,政治制度保护下的权力就是资本,潜规则代替了明规则,灰色地带造就的灰色的生存状态。作者说的是明清时代的官场腐败、朝廷黑暗,实际是在借古说今,而且于今看来,古人不如今人远矣。

    作者为我们详细的分析了从皇帝、大臣、京官到地方官、胥吏、商人、地主、普通老百姓这一环环相扣的食物链的形成过程,以前在吴思的《潜规则》一书中曾经有过论述,但是不如《灰色生存》一书讲得透彻详尽。在作者看来,灰色生存是一种必然状态,无论是朱元璋的酷刑惩罚还是崇祯皇帝的亲自查办都没办法堵住这头灰色猛兽,而且到了无官不贪的地步。嘉庆时代,因为检举揭发和珅贪腐罪行被嘉庆皇帝树为清廉标兵誉为贪官克星的广兴在升官后不久也从反贪急先锋沦为大贪污犯。乾隆时期,王擅望一案牵扯出甘肃省所有官员,甚至牵涉到前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相当于总理)于敏中这样的顶级高官,上下联手作案,让乾隆大受打击。即便如此,因为沾了集体腐败的光,法不责众,立案金额从一千两抬高到一万两,全省涉案近千官员,最终受到国法处置的也只有200人。

    建国初期,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挪用了相当于100多万元的国有资产,就被枪毙了,现在可能一个处级干部都看不上这点钱。立案金额也一再上调,深圳原市长许宗衡涉案几个亿,到最后定案三千多万,也没判死刑,甚至现在有人提出经济犯罪要废除死刑,不知道是不是在为自己的主子铺后路。就像黄光裕一案涉案官员也近千,最大的大到副部长级,案发前,还有人在为“特殊”按坊间流传的段子:全国处级以上的干部全部枪毙肯定会有冤枉的,但要是毙掉50%,则一定有不少漏网的。可见贪腐在老百姓心目中已经成了一种正常状态,这才是最不正常的。

    根源还在利益问题。

    书中提到南非学者罗伯特《控制腐败》一书中的腐败公式:
    腐败的动机=(腐败的收益—道德代价—查处概率*所受制裁)>(工资收入+廉洁的到的满足感)(书中原为贿赂所得,我改成腐败的收益,因为贿赂所得只是一种收益,其他还有很多收益,如:利用职权子女家人办公司经商牟利,利用职权包二奶获取性收益等)
    腐败的条件=垄断权+任意处置权+责任心差

    腐败的收益巨大,相比而言被抓的风险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甘肃贫困县宕昌县原县委书记王先民贪污受贿1500万,被称为“腐败书记”,他被抓后这样讲:其实大家都在贪,但抓腐败就像隔墙扔砖,被砸中的概率很小,被抓只是运气不好。

    中国有六、七千万公务人员(‘临时工’不算),每年被抓的有几个?还不如逃跑到国外的多。大部分时候是等天上掉砖头“砸”出贪官来,比如吉林省常务副省长家里被小偷偷窃上千万巨款,才“偷”出一个大贪官;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把贪污来的钱放家里厕所里,结果房子漏水,屋主又不在家,只好找来警察入户检查,在厕所中发现近千万现金,“漏”出一个巨贪;原贵州省长顺县政协副主席胡方瑜在家睡觉,被小偷把裤子偷走,小偷拿走里面的现金后将裤子扔掉了,两个小学生拾到裤子后交给了县公安局。警察在例行检查时发现,裤子皮带的夹层里,竟还藏有4张大额存单,就这样“捡”出一个贪官;还有楼倒了倒出来的贪官,天价烟抽出来的贪官,撞车撞出来的贪官,嫖妓裸出来的贪官……我们就靠这样撞大运都能抓到贪官,要真正搞什么阳光法案查起来那估计监狱要装不下了。为什么阳光法案在中国始终实行不起来,因为太多人害怕阳光,他们习惯了在黑暗里行事,根本见不得阳光。

    作者说“国家的利益早已被特权阶层的利益绑架,保障国家利益就要伤害到特权阶层的利益。”据中国官方研究机构的调查报告披露:在金融、外贸、国土开发、大型工程、证券5大领域中,担任主要职务的基本上都是高干子弟,实际上已形成了官僚资产阶级阶层。中国的亿万富豪九成以上是高干子女,其中有2900多名高干子女,共拥有资产二万多亿。这正是利益集团绑架国家经济的明证,这是最关键的,这是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的特色,在封建时代,皇帝与统治阶层各级官吏掌握了分配利益的权柄,政治制度保护下的权力就是资本,潜规则代替了明规则,灰色地带造就的灰色的生存状态。

    关键是机制问题。

    作者书中说“秦汉以来,官家制度从来就不缺乏建设性的规章,缺的只是将好的规章执行到位的那份坚持”,其实这还是制度问题,监督执行机制不健全就不是个好制度。

    还好“腐败书记”王先民说自己之所以犯错是因为“监督缺位,体制缺陷”, 王先民这样说虽是在推脱罪责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但也是实情,“监督缺位,体制缺陷”谁也否认不了。并不是说所有官吏本来就都是坏人,是坏制度让好人干坏事,不干坏事就要被排挤出去,而真正的好制度能让坏人不敢干坏事。

    书的第二部分讲酷吏与权力博弈。古代有官吏与盗匪勾结,现代有黑道白道联手,重庆原司法局长文强其实是黑社会大哥,青岛公安系统多个局长是黑社会的后台,黑道白道本来就是一家。还有官吏借用公权力行使合法伤害权,书中说的王树汶被逼冒名顶替案与我们今天的佘祥林冤案有得一比。

    无论哪个朝代利益肯定都是归于掌握国家机器的统治者,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不仅在古代不受统治者欢迎,就是现代也一样尽量避而不谈。按照孟子的说法现在可以改成“民为重,国家次之,党为轻”,可现实正好是倒过来的,草民贱民自然是最轻最贱的,永远是在食物链
  •   本书实际上是潜规则的扩展版或者改写版,不仅遍及官场,而且渗透在民间。书中的故事,无非叙述了权力运作的一些常规,但有欠深度的是,这类图书永远说不清打破这种怪圈的思路。
  •   这是一系列的关于中国历史的书,比正史易懂,没事的时候可以看看,就当娱乐了。
  •   中国人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
  •   喜欢这类题材的
  •   老百姓读了白读
  •   挺好,值得一买
  •   能够自圆其说,该书还行吧。
  •   这本书像我们呈现的是被史书所忽略,但研究历史却不能忽略的一个群体——吏,官吏,官是官,吏是吏。就像现在政府部门还是事业单位、机关单位里的正式工(合同工、公务员)和临时工(无编制人员)一样。

    层层黑幕啊,受益匪浅
  •   买了两本书,悬殊比较大,另一本给人以震撼,让人不由自主想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翻了几页,就没再打开了,如果有时间可以作为史书读一下
  •   和吴思先生的书很像,有些启发,但立意不新。
  •   我当然不将此书与《潜规则》相比较,是作者本人有这种企望。但是我并不觉得作者已经成功,我甚至感觉作者没有这样的能力,或者作者将自己的获得沉淀几年再说。对了,果子摘得太早啦
  •   写得散乱,不知所云,故事不像故事,学术不是学术,也不像讽喻。拿标题唬人而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