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谋子司马懿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秦涛  页数:39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一本书读懂司马懿的政治智慧!
  司马懿从东汉的基层小吏起步,在曹魏位极人臣,成为晋朝的实际奠基者,可以说是三国最大的赢家,也是史上最被低估和曲解的牛人之一。本书沿用《明朝那些事儿》通俗历史的写法,梳理司马懿的一生经历。重点突出了司马懿仕途奋斗的政治智慧。文本扎实,幽默风趣。

作者简介

  秦涛,少好文史,小学二年级通读《三国演义》及《新华字典》,至今引以为傲。长而偏科,遂负笈西南攻读博士,常以杂而不博为恨事。2012年起担任央视《法律讲堂》主讲人,每自以为“说的比唱的好听”,时人未之许也。

书籍目录

引子司马老儿只剩一口气了
01潜龙勿用:初入仕途,司马懿先隐后等
如果第一次,司马懿就接受曹操的征辟直接出仕,官位难以凌驾兄长之上。司马懿拒绝平庸,他永远追求直逼目标的捷径;尽管有时候这捷径看上去反而像绕远路,但最后的事实总能印证司马懿的判断。因为有两句老话,一句叫"以退为进",另一句叫"欲速不达"。更关键的是,司马懿第一次如果直接应征,则根本无法在广大应征者中引起曹操的注意。注意力资源,有时候是比官位更重要的资源,是一种官场晋级的潜在资源。
政治非死即伤,不是太学生能亲近的玩意儿
要么跟上车轮,要么被车轮碾得粉碎
裸送的是钱财,留住的是司马氏这个品牌
读点经典,通晓春秋之大义
藏于九地之下,方能动于九天之上
仕途评估:第一桶金不等于终南捷径
待价而沽:退一步,求的是进一万步
一只鸟不肯叫,司马懿会等它叫
02终日乾乾:他搭上了曹丕这把登天之梯
曹操以选拔太子为契机,把这个活动搞大,逼重臣们表态。虽然选太子貌似曹操的家事,但是谁对曹操的家事越热心,一定程度上也表明谁对曹操继承人的篡汉大业越支持。这是高水准的指鹿为马的好把戏。司马懿看出来了。因此他违背了"不干预君王家事"的古训,积极奔走于其中,一方面是为自己进行无本万利的风险投资,一旦将来曹丕掌权自己可以荣华富贵;另一方面则是做给曹操看,表明我司马懿坚决拥护您的子孙继承您的事业。
新人装哑巴:在老板面前,懂得克制自己
低头做司马,人前勿露"狼顾之相"
组织考察,也是一门技术活
进谏之妙: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所为
风险投资,有时也需要"干预君王家事"
借力使力,打人不一定要伸出自己的手
能和大家打成一片的人,就只有领导
03或跃在渊:谋国先谋身,小心被领导玩死
谋国谋军,是为大谋;大谋的能力,标志着一个谋士的水准。而如果只能大谋、不能小谋,那你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谋士而已。司马懿清楚,献策的目的不能太大公无私;献策并不是为了让采纳者成功,而是为了让自己成功。更重要的是,司马懿懂得谋身。一百次成功的献策,只能说明你业务素质良好,可以按照常规途径加官进爵;而一次成功的政治押宝,就能说明你是自己人,可以按照非常规途径实现仕途三级跳外加撑杆跳。
责任与能力不符,是一切政治灾难的源头
人事选拔:九品官人法是个好办法
不坚持己见,让事实去证明你是对的
秀场:政治家是玩出来的
为人臣之道:小心被领导玩死
谋国先谋身,别被自己边缘化
当好官太太,让司马懿都为你折腰
04龙战于野(上):真正的权威,有且只能有一个
龙多不治水,人多不管事。真正的权威,有且只能有一个。尽管从官衔和权力上看,司马懿已经是西部军区至高无上的权威,但论到对蜀作战的经验与战绩,张郃的威望恐怕就要高那么一点点了。张郃这样的老将,适合独当一面,但绝不适合屈居人下。独当一面时,张郃可以是令敌军闻风丧胆的百战将星;屈居人下时,张郃只能是倚老卖老、令人生厌的钉子户。不除掉这个老钉子户,我司马懿如何能够成为西部军区说一不二、至高无上的真正权威?
君臣保持适当距离,才能保证威严和神秘性
先斩后奏,置之死地而后快
拖不起输不起,只能险中求胜
下不犯上,无条件执行上级指示
从容进退,善败者不亡
高手过招:不动声色,亦步亦趋
龙多不治水:真正的权威,有且只能有一个
05龙战于野(下):抱持"告成归老"之心态
你们都只见我司马懿人前显赫,谁能知道我几十年如一日在这个位置之上,是怎样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啊。当今皇上曹叡雄才大略、政自己出。他要是想解除我的势力,简直易如反掌。这次调我出关中、远征辽东,不能说没有这一考虑。如此情势之下,我司马懿手握重兵,怎能不帖耳俯首、善处人臣之分呢?唯有时刻抱持"告成归老、待罪舞阳"之心态,方能逢凶化吉、转否为泰。
任何小疏漏,在较量中都可能成为致命要害
耐力决定成败:一个观望,另一个等待
君臣唱双簧,耗死诸葛亮
可以给你的,自然也可以拿回去
抱持"告成归老"之心态,方能逢凶化吉
集腋成裘:擅长学习他人的长处
权力较量:庙堂之高,朝堂之深
06飞龙在天:夺权,夺的就是枪杆子
权随事走,事在人为。我不让你做事,哪怕你有无上权力,照样等于赋闲在家。司马太傅老当益壮,再次向全国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也让曹爽发现他的集团有一个致命的漏洞--不懂军事。枪杆子里出政权,如果不懂军事、不能掌控军界,一切都是白搭。
不可将客气当福气,同床异梦才是真相
夺权,夺的就是枪杆子
权力永远与事务挂钩,有事才有权
敌不动我不动,积蓄力量后发制人
我想要你灭亡,必先使你疯狂
装病:第一次让曹操另眼相看,第二次让曹爽死光光
大棒加萝卜,才是最有效的
07亢龙有悔:有些事情,只能留给子孙做
司马懿能够立身朝廷数十年而不败、爬到今天这个位置,靠的乃是十足的忍耐力与小心谨慎。他饱读历代史籍,绝对清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应该自己做、什么事情只能留给子孙做;什么事情可以替子孙铺路开道、什么事情最好连路都不要铺。改朝换代当皇帝,当然是天大的诱惑;可是我司马懿七十一岁的老骨头了,说不准哪天就一命呜呼,现在如果老夫聊发少年狂、过把瘾再死,我是过瘾了,可是要给子孙遗祸啊!
以毒攻毒,让对手退无可退
有些事情自己做,有些事情只能留给子孙做
这样当罪人:我宁负卿,不负国家
拔刺:群龙无首,方为吉
后记:历史之中的人性,照亮人性之下的历史
附录:司马懿年表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新人装哑巴:在老板面前,懂得克制自己司马懿终于进入了相府。过去七年,他对时局有着深刻的洞察,也对前途有着美好的设想。曹操的丞相府,有着催人奋进的环境和良好的激励机制,充满着压力与机遇,是青年人奋斗的好地方。与那些腐败没落的政府不同,在这里,家世是没有用的。要想出人头地,就得靠自己的功劳去博取功名。曹营的老牌谋士,程昱在与吕布作战时保住根据地立下巨功,荀彧劝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奇谋,荀攸、贾诩、郭嘉在官渡之战中都有着出色的表现。要想超越这些人,有没有机会?有!机会就在眼前。眼前,曹操已经荡平北方,西北的马腾、韩遂和东北的公孙氏,都不足为虑;南方,益州的刘璋和汉中的张鲁,都是自守之贼,剩下荆州刘表和江东孙权,老的老少的少,绝不是曹操的对手。刘备倒是有些能耐,不过他现在一没兵二没地,寄寓荆州朝不保夕。所以,现在只要曹操挥军南下,很有可能一战而统一天下。对于刚入府的新人司马懿而言,要想在人才济济的丞相府迅速出人头地,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如果有机会跟着曹操出征,凭借自己的谋略,想必不难博得曹操的青睐。再加上曹操用人不问资历只看功劳的风格,说不定可以一举超越那些老牌谋士!司马懿躺在床上的时候经常这样想,现在他不这么想了。因为他的官职是文学掾。汉朝的文学,含义和今天不同。不是进行小说散文之类文艺创作,而是“文献学术”之谓。曹操看中的,是河内司马氏经学传家的家学渊源。他想让司马懿用经学去教育自己的儿子。哪个儿子呢?曹丕。所以,文学掾只不过是个负有教育职能的低级文职官员,根本没有机会从军出征。身怀绝学却没有机会上战场一展才华,反而被安排在大后方教育一个毛头小伙子。等曹操凯旋,改朝换代,自己或许也能随着百官一起得些封赏,将来终老在一个中级官员的位置上吧?司马懿内心异常郁闷。比司马懿更郁闷的是曹丕。曹丕今年二十出头,是曹操的次子。曹丕的母亲卞氏出身倡伎之家,原本是曹操的小妾。曹操的长子曹昂,一向受父亲喜爱;可惜(对曹丕来讲是幸亏)在宛城为了掩护父亲与张绣的嫂子通奸而战死了。曹昂的母亲丁夫人因为儿子的死大哭大闹要上吊。曹操岂是怕老婆的人,不胜其烦之下就把丁夫人废掉,把卞氏扶正。但在卞夫人的四个儿子之中,曹丕也并不得父亲宠爱。他的二弟曹彰,勇猛善战,深得曹操喜欢,爱称他为“黄须儿”。他的三弟曹植,才高八斗,最得曹操器重,当众夸他“在几个儿子里最能成大事”(儿中最可定大事),看来暗有要立为接班人的意思。另外还有个幼弟曹冲,聪明伶俐,小小年纪就以“曹冲称象”的神奇故事闻名天下,最得曹操疼爱。曹操的儿子们,个顶个的优秀。曹丕生活在一群极其优秀的兄弟中间,从小就得不到父亲的关爱。为了吸引父亲的注意,曹丕费尽了心机。他学骑射剑术,可谓出类拔萃,但始终不是曹彰的对手;他雅好文章,诗赋兼通,但始终被曹植的光芒所掩盖。曹丕内心自卑到了极点。最关键的是,曹操本人也并不认为曹丕优秀。今年年初,司徒赵温想保举曹丕当官。这对于曹丕来讲,是踏入仕途的绝佳机会,所以他心里美滋滋的,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决定借此机会大展拳脚。但是曹操却出人意料地表示公开反对。他冷冷地上奏说:“赵温保举我曹操的儿子,明显是想讨好我,人才选拔工作不实事求是。”(温辟臣子弟,选举故不以实。)曹丕当官的美梦泡汤,赵温也被罢免。对未来满怀期待的曹丕当头被泼了一盆冷水。凭我自己的本事,也可以让三公辟举,难道仅仅因为我是你曹操的儿子,反而要受这种不公平的待遇?曹丕不敢言而敢郁闷。更郁闷的事情还在后头。古代君主出征,太子监国。曹操虽然还不是什么君主,但以前出征总还是让曹丕留守。这次曹操南下,居然不再让曹丕留守后方。在政治敏感度极高的曹丕看来,这无疑是个危险的信号。世子留守的殊荣,不知道还能享受多久;岌岌可危的第一接班人地位,不知道哪天就要转手;曹丕想找个人来倾诉,却不知道向谁张口。这时候,同样一肚子郁闷的文学掾司马懿来了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流火的日子,曹操挥军南下。三国历史上最华丽的智谋盛会——赤壁之战一触即发。司马懿有没有参与这场千载难逢的盛会呢?很遗憾,史书没有记载。没关系,我们来考一考。司马懿这时候是丞相府的文学掾,职务是教育曹丕。名义上相当于曹丕的老师,实际上相当于曹丕的幕僚。所以,司马懿有没有参与赤壁之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曹丕的行踪。那曹丕有没有参与呢?很遗憾,同样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一些字里行间的证据,可以说明问题。首先,曹丕当太子后写了一篇在文学批评史上很有地位的《典论》,其中有一段自传性质的记载,堪称史上最无耻的自传,我们后面还要提到;现在先看《典论》里曹丕的一篇日记:某月某日,晴今天,我们的军队南征驻扎在曲蠡,尚书令荀彧叔叔奉命来犒劳大家。我正在教弓箭手们怎么完成高质量的射击呢,荀彧叔叔插话说:“听说你精通左右开弓、同时射击,双枪曹丕果然不是浪得虚名啊!”我说:“那只不过是小把戏。荀叔叔您还没见过我骑在快马上用嘴衔箭搭弦、在脖子后面开弓射箭、俯仰都能射中移动靶的功夫呢!”(项发口纵,俯马蹄而仰月支。)荀叔叔笑嘻嘻地说:“哇,这么厉害呀!”(彧喜笑曰:“乃尔!”)曹丕怎么向射箭门外汉荀彧吹嘘,我们不管;这里提到“军队南征驻扎在曲蠡”,曲蠡是许昌南面颍川郡的颍阴县。这里,正是当年曹操由许昌出兵,“直趋宛、叶”(《三国志•荀彧传》)而下荆州的必经要道。所以这次南征,就是208年赤壁之战的南征。我们还可以从曹丕别的作品里找证据。曹丕《感物赋》说:“丧乱以来,天下城郭丘墟,惟从太仆君宅尚在。南征荆州还过乡里舍焉。”南征荆州的时候,曹丕回老家住过。《述征赋》则直接坐实了这次南征:“建安之十三年,荆楚傲而弗臣,命元司以简旅,予愿奋武乎南邺,伐灵鼓之硼隐兮,建长旗之飘摇。”所以综上,曹丕参与了南征。司马懿作为曹丕这时期几乎唯一的辅佐人员,推定他也参与了南征是有理由的。再来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曹丕和司马懿的个人传记里都没有记载这次事情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两人在这次南征中没有什么表现,所以无事可记。没有表现不等于没有收获。司马懿跟着曹丕的队伍一起南下。司马懿现在对曹丕还不熟悉,正如曹丕不清楚父亲给自己派来的这个文学掾究竟是什么身份。良师?益友?还是监视自己的眼线?所以表面上是参见世子、先生免礼之类分别展现敬畏和亲和的客套话,背后是两个警惕的灵魂在充满敌意地互相打量。除了尽快研究曹丕这个课题,司马懿还必须迅速地了解自己的竞争对手、曹营的其他谋士。天才郭嘉几年前在北征乌桓的征途中病死了,首席谋主荀彧这次照例坐镇后方。不过他临行前给曹操建议了基本的先期战略:“表面上兵出宛、叶,暗地里精兵急行军,打闪电战。”(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这个建议被曹操全盘采纳,荀彧在曹营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不过还好,司马懿这次出仕正是靠荀彧一力举荐。看来与这位汝颍世族的领袖人物搞好关系,不是难事。八月,曹操急行军兵出宛、叶,进入荆州境内。在强大的兵力和糟糕的健康双重压迫下,荆州的老主人刘表一命呜呼。小儿子刘琮继承父亲的政治遗产。九月,曹操抵达新野,刘琮举州投降。刘备领着军民继续逃亡。曹操亲率精锐骑兵五千人,一日一夜强行三百里,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刘备的军民家眷被杀得落花流水。同样,在这里上演了赵云单骑救主、张飞拒水断桥两出好戏。逃跑专家刘备得到关羽和刘表大儿子刘琦的接应,到夏口喘息。曹操大军进抵刘表的重镇——江陵。经过两个月急行军的大部队在此进行整顿,清点并接管战利品。七月出兵,九月兵不血刃占领荆州、打垮刘备。“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样的话,司马懿在兵书上看得多了,但是在一代军事天才曹操手中实际应用起来的效果,仍然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但是有人居然站出来泼曹操的冷水了。这人居然是曹营谋士中从来不主动出谋划策的贾诩。贾诩一贯表情木然,泥塑木雕一般坐着,从来不主动献计。这次是破天荒的头一回,也是史料记载中他在曹魏谋士生涯的唯一一次主动献计。贾诩背书一般木木地说:“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如果能以刘表荆州旧有的底子进行整顿,扎实地搞好安抚工作,那么不必兴师动众,就可以让孙权拱手来降了。”(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以为然。贾诩见曹操不以为然,也不坚持己见,默默地坐回了自己的位置,重新变成了一尊泥塑木雕。不独曹操不以为然,几百年后的裴松之给《三国志•贾诩传》作注的时候一样不以为然,还跳出来大肆批评:“当时西北有马超、韩遂的后顾之忧,荆州士民也只服刘备和孙权。这时候不趁大好形势立马拿下江东,更待何时?后来之所以赤壁战败,主要是天数。总之贾诩这个献计是错的!”不可否认,裴松之先生对贾诩很有成见。他在该传的末尾再次跳出来指责贾诩不配和荀彧、荀攸合传。其实,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裴松之的时代是讲究门第的时代,而贾诩出身寒族,在他眼里自然不配跟贵为世族领袖的二荀合传。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司马懿很清楚,贾诩这个谋略是赤壁一战中曹操智囊团提出的含金量最高的谋略。第一,曹操一下子吃下荆州这么大的地盘,必须要花时间慢慢消化。强咽不行,必须靠“养”。第二,曹操要和孙权作战,必须靠水军;曹操自己的水军不行,必须靠原属刘表的荆襄水师。荆州新破,荆襄水师的战斗力和忠诚度都无法保证,必须靠“养”。第三,曹操军队新到南方,水土不服难免发生疾病甚至可怕的瘟疫。仍然必须靠“养”。第四,曹操坐守荆州(或者派将领留驻亦可),而不主动出击,就可以逼孙刘被动出击,“致人而不致于人”,以逸待劳。第五,曹操坐镇荆州,刘备就没有立足之地,也阻断入川的去路;刘备没有实力,孙权自然孤掌难鸣。至于西北的马超、韩遂,完全是观望之徒、乌合之众,曹操不去收拾他们,他们绝对不敢主动跳出来没事找抽。这实在是一个王翦灭楚的翻版计谋。贾诩如此高妙的计谋,能看出其精妙之处的大约也就司马懿了吧!另一件事情,使司马懿发现了曹操的弱点。益州军阀刘璋见曹操占领了荆州,连忙派属下张松来向曹操示好。张松这人,五短身材,其貌不扬,而且早就想卖主求荣,于是借此出使机会企图把益州卖给曹操。曹操见了张松,心里很不高兴。益州难道没人了,派这么一个活宝作为外交官来见我曹操?曹操的主簿杨修是个大才子,谁也没服过,却惟独佩服张松。他在接待张松的宴席上,曾经拿出曹操写的兵书给张松看。张松翻了一遍,就能全文背出(松宴饮之间一看便暗诵)。杨修对张松这样过目成诵的本事大吃一惊,力劝曹操辟用张松为属下。曹操理都不理。辟用你?我曹操帐下谋士如云,哪缺你这个三寸钉丑八怪?我曹操现在眼看要拿下江东了,下一个就是你主子刘璋。还是叫你主子洗干净脖子,等着挨宰吧!张松受了冷遇,一气之下回了益州,回头又把益州卖给了刘备,这是后话。一失足成鼎足三分。司马懿摇了摇头,看来天下不好取了。司马懿又点了点头,看来曹操的弱点在于,关键时刻难以克制自己,头脑容易发昏。浪漫主义的情绪太浓重,会战胜理性主义。这大概就是一个诗人军事家的气质吧。要想成大事,就必须克制自己;像贾诩一样,克制自己。这时候有探子来报:孙权派鲁肃联络刘备,刘备派诸葛亮前往江东。可能孙刘两家要联合。诸葛亮?这是司马懿第一次知道世间还有诸葛亮这样一号人物。司马懿没有料到,多年以后,正是这个诸葛亮成了他难分伯仲的对手;更没有料到,正因为他战胜了诸葛亮,他的名字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虽然,在那些传说中,他是作为诸葛亮的陪衬人出现的。曹操听到消息,哈哈大笑:刘备穷极无路,竟去投靠孙权;他不知道孙权和荆州刘表是世仇?看来刘备要被孙权干掉了。属下们纷纷摇着尾巴称是。贾诩在发呆,司马懿在装哑,唯有程昱站了出来:“丞相无敌于天下,孙权不是您的对手。但是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都是万人敌,狡猾的孙权一定资助刘备来抵御我军。看来刘备又杀不了了。”(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曹操再一次没有听进程昱的话。他浪漫的脑袋现在已经开始酝酿诗歌,等凯旋之时一吐为快了。时间进入了十二月。曹操的军队由于水土不服,爆发了可怕的瘟疫。瘟疫在军中迅速蔓延,曹操的大军非战斗减员十分严重,战斗力迅速下降。就连曹操的爱子曹冲也染上了瘟疫,在军医的精心调护之下仍不见好。曹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曹操军出现破绽,对于孙刘联军来讲正是天赐良机。接下来的战事很简单,形势逆转很迅猛:周瑜部下黄盖诈降,借着突然刮起的东风火烧曹操的船只。曹操这时候已经无心恋战,率部取道华容步行逃跑。前方道路泥泞不堪,军队难以通行;周瑜和刘备在后面水陆并进追赶。曹操下令:得了瘟疫的士兵在前面负草填路,后面的骑兵加速前行。得了瘟疫的士兵大多体力不支,倒在地上,人马纷纷踩踏而过。死者甚众。罕见的人间惨剧,定格了的灾难大片。在这悲惨到窒息的时刻,曹操突然放声大笑。司马懿在部队后面,隐隐约约听到曹操大笑:“刘备,也算是我的一个对手。但是脑子太慢。如果早点在这一带放火,我就挂了!哈哈哈!”(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这时候,部队后方远远的火光冲天,显然是刘备的陆军放的火,不过已经没有威胁了。在这样危急的时刻,还能笑得出来,曹操果然不是寻常人物。趁着曹操大军逃命的间隙,我们来解决一个问题。好多三国迷问:如果司马懿参与了赤壁之战,为什么不出谋划策呢?有一位成功的企业老总对我说过,如果你刚到公司,作为一个新人,三年之内不要提任何建议。踏实做事就可以了。三年之后,也请有保留地提建议。原因是什么呢?有这样几个。第一,你刚到公司,对公司不了解;即使提建议,往往也是空想。第二,你这么聪明,提这么好的建议,把一班老员工比如荀攸、贾诩、程昱置于何地?你将来怎么跟同事打交道?第三,老板会怎么看你?小伙子很想显聪明,而且功利心很强,想往上爬。有没有例外?当然有,比如诸葛亮在刘备手下,就出谋划策,出尽风头。原因照样有这样几个:第一,刘备是去请诸葛亮当高级管理人员的,而曹操只不过把司马懿弄进来当个低级文员。第二,刘备的厂子很小,人事关系简单,而曹操的公司很大,人事关系复杂。第三,诸葛亮的老板是刘备,以仁德宽厚著称;司马懿的老板是曹操,以多疑猜忌闻名。在这样的公司,给这样的老板提建议,找死吧?借着这样的机会,搞好同僚关系,摸清老板性格,顺便再多学一些实战经验,才是实在的。曹操终于逃到安全的地方。这时候,身怀重病、历尽颠簸的曹冲再也支撑不住,死了。这位天才少年给我们留下了一则曹冲称象的经典故事,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十三岁。似乎是冥冥中有什么安排,司马懿的长子在这一年出世,取名司马师。中年丧子,曹操放声痛哭。他哭得如此之哀痛,明眼人都能看出,他不仅仅在哭曹冲。曹丕劝父亲节哀顺变。曹操瞥了一眼儿子,冷冷地说:“这是我的不幸,你们的大幸。”(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曹丕顿时满面通红。把一切看在眼里的司马懿,终于看懂了曹丕。

媒体关注与评论

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    ——孙权    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曹操    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    ——毛泽东    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    ——李世民    他算是受了曹刘诸人的熏陶,集厚黑学之大成,他能欺人寡妇孤儿,心之黑与曹操一样;能够受巾帼之辱,脸皮之厚,还更甚于刘备;我读史见司马懿受辱巾帼这段事,不禁拍案大叫:“天下归司马氏矣!”    ——李宗吾

编辑推荐

《老谋子司马懿》本着信者传信、疑者析疑、大关节一准正史、小细节吸收考古与社会史最新研究成果的原则,力图以司马懿为导游,为您全景式展现汉末三国近百年波谲云诡的真实历史。读懂司马懿的政治智慧,悟透中国官场,老谋子司马懿是这样炼成的。01初入仕途,司马懿先隐后等如果第一次,司马懿就接受曹操的征辟直接出仕,官位难以凌驾兄长之上。司马懿拒绝平庸,他永远追求直逼目标的捷径;尽管有时候这捷径看上去反而像绕远路。更关键的是,司马懿第一次如果直接应征,则根本无法在广大应征者中引起曹操的注意。注意力资源,有时候是比官位更重要的资源,是一种官场晋级的潜在资源。02他搭上了曹丕这把登天之梯曹操以选拔太子为契机,把这个活动搞大,逼重臣们表态。虽然选太子貌似曹操的家事,实为高水准的指鹿为马的好把戏。司马懿看出来了。因此他违背了“不干预君王家事”的古训,积极奔走于其中,一方面是为自己进行无本万利的风险投资,;另一方面则是做给曹操看,表明我司马懿坚决拥护您的子孙继承您的事业。03真正的权威,有且只能有一个龙多不治水,人多不管事。真正的权威,有且只能有一个。尽管从官衔和权力上看,司马懿已经是西部军区至高无上的权威,但论到对蜀作战的经验与战绩,张郃的威望恐怕就要高那么一点点了。张郃这样的老将,适合独当一面,但绝不适合屈居人下。不除掉这个老钉子户,我司马懿如何能够成为西部军区说一不二、至高无上的真正权威?04抱持“告成归老”之心态人前显赫,人后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几十年如一日。当今皇上曹叡雄才大略、政自己出。他要是想解除我的势力,简直易如反掌。这次调我出关中、远征辽东,不能说没有这一考虑。如此情势之下,我司马懿手握重兵,怎能不帖耳俯首、善处人臣之分呢?唯有时刻抱持“告成归老、待罪舞阳”之心态,方能逢凶化吉、转否为泰。

名人推荐

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孙权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曹操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毛泽东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李世民他算是受了曹刘诸人的熏陶,集厚黑学之大成,他能欺人寡妇孤儿,心之黑与曹操一样;能够受巾帼之辱,脸皮之厚,还更甚于刘备;我读史见司马懿受辱巾帼这段事,不禁拍案大叫:“天下归司马氏矣!”—— 李宗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老谋子司马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8条)

 
 

  •   你们都只见我司马懿人前显赫,谁能知道我几十年如一日在这个位置之上,是怎样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啊。当今皇上曹叡雄才大略、政自己出。他要是想解除我的势力,简直易如反掌。这次调我出关中、远征辽东,不能说没有这一考虑。如此情势之下,我司马懿手握重兵,怎能不帖耳俯首、善处人臣之分呢?唯有时刻抱持“告成归老、待罪舞阳”之心态,方能逢凶化吉、转否为泰。
  •   既然曹丕不但从身份上看是第一继承人,而且从能力上看亦是不二人选,为什么曹操还要大费周折,冒着成为袁绍、刘表第二的风险,在与刘备、孙权争天下的紧要关头,忙里偷闲在两个亲儿子之间挑起一场抢夺太子宝座的争斗呢?

    曹操自有他的剧本。

    按照曹操的剧本,他以太子的宝座为诱饵,试图达到三个目的:

    曹操的第一个目的是考验满朝文武,看看他们究竟站在曹魏一边,还是站在汉室一边。

    曹操如今已经近乎把汉室架空,他手下的文武,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汉室旧臣。曹操下一步,试图使自己的继承人在位极人臣的阶段上更上一层楼。那么,让臣下摆明立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但是,曹操不好直接问大家:你们支不支持我儿子篡位呀?因此,曹操以选拔太子为契机,把这个活动搞大,逼重臣们表态。虽然选太子貌似曹操的家事,但是谁对曹操的家事越热心,一定程度上也表明谁对曹操继承人的篡汉大业越支持。

    这是高水准的指鹿为马的好把戏。司马懿看出来了。因此他违背了“不干预君王家事”的古训,积极奔走于其中,一方面是为自己进行无本万利的风险投资,一旦将来曹丕掌权自己可以荣华富贵;另一方面则是做给曹操看,表明我司马懿坚决拥护您的子孙继承您的事业。
  •   司马懿如果当年直接出仕,官位难以凌驾兄长之上。司马懿拒绝平庸,他永远追求直逼目标的捷径;尽管有时候这捷径看上去反而像绕远路,但最后的事实总能印证司马懿的判断。因为有两句老话,一句叫“以退为进”,另一句叫“欲速不达”。
    更关键的是,司马懿第一次如果直接应征,则根本无法在广大应征者中引起曹操的注意。注意力资源,有时候是比官位更重要的资源,是一种官场晋级的潜在资源。得到上级的器重,职未必高,权一定大;如果被上级忽视,职再高,却可能是个虚位。在中国当官,如果以为职位的高低就等于权力的大小或者油水的肥瘠,那就太天真了。
    况且,《易传》上说:“潜龙勿用,阳在下也。”作为未出茅庐的司马懿,直接出山和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这些超一流的谋士们PK,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这七年,司马懿并没有白躺。他大量地读书,有了更深的体悟;他修养身心,把韬光养晦的功夫修炼到了极致。
    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
  •   龙多不治水,人多不管事。真正的权威,有且只能有一个。尽管从官衔和权力上看,司马懿已经是西部军区至高无上的权威,但论到对蜀作战的经验与战绩,张郃的威望恐怕就要高那么一点点了。张郃这样的老将,适合独当一面,但绝不适合屈居人下。独当一面时,张郃可以是令敌军闻风丧胆的百战将星;屈居人下时,张郃只能是倚老卖老、令人生厌的钉子户。不除掉这个老钉子户,我司马懿如何能够成为西部军区说一不二、至高无上的真正权威?
  •   秦君与我相识的年份太长,以致都忘记年份。那时彼此青春年少,唇枪舌剑语多珠玑。当时腾讯聊天室还在,我们共同举办过多场辩论活动——这辩论活动,是腾讯首创,还因此受到过腾讯垂青,想要大肆宣扬。但终因诸多原因未曾付诸实际。虽然如此,秦君创建的辩论比赛规则却由始至终应用下来,给许许多多的人无聊的业余生活增添了许多绚丽色彩。
    秦君聪达明慧。相识之初,这特质已使人倍加瞩目。当时秦君曾在众人面前放言,《三国演义》可倒背如流。有人不服,真试过,果真还是折服在秦君的记忆力之下。此后多年,秦君所阅读、研究的领域越来越深广。只至现在,秦君已步入博士行列,且连央视《法律讲堂》节目都力请秦君。秦君的视频,我照例是不放过的,在网上把这节目看完,一路看一路笑、一路思索。但明白讲,笑而思,虽是秦君所赋予读者、观众的的一种附属效应,却不是唯一一种。
    秦君不仅聪达明慧。其为人也,遵儒家之仁,取道家之静。其为事也,以《易经》为本,以兵法为用。诸多理论概念集其一身,到最后所显现出的是一种可怖的圆融。所以直到现在,我有时仍爱称秦君为秦疯子。这并非贬意,而是实在无法形而上之,只好等而下之。
    《老谋子司马懿》,说是秦君的沥血之作未必恰当。多年浸染研究,早使秦君对魏晋时代了如指掌。无非是到某一关头,心中情绪一泄而下,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然成这一本专著。因此这本书我实在不敢说什么。毕竟无论怎么褒贬,都不能损秦君这天成的英气。
    但仍是要说几句的。仅限于书本内容所展示的秦君的观点。
    司马懿自古以来颇受诟病。《三国演义》尤其如此,将其写得很是不堪。对于魏晋故事,读者从《演义》当中得到的概念居多,少涉正史,因此这不堪的绳索越深越长,只到现在,仍系在人们心中。然而《演义》并非正史,既是小说家言,必定有添加油醋的成份。况且《演义》褒蜀抑他,也是不争事实。秦君无意颠覆这一具有反面性质的形象。不过从人性的角度考虑,这一形象从幼年至老死,其实并没有那样不堪。
    常人说史,看的是过程结果。秦君说史,看的是缘由根基。常人评事论人,多掺杂一些千百年来流传的意见与自己的主观感想。秦君评事论人,是将此人代入历史境况中,客观公允的看待。
    古往今来,谋略家多有。而司马懿异于常人之处,在于谋身有道。历经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中或有不得不受困于人之处,但总体来说,却不曾因受困于人而损伤自己半分。从第一次谎称自己有疾开始,司马懿其实便已在世人面前展示着自己的智慧。这智慧尤如太极般,可进可退,来去无碍。旁人硬拳一来,退而避之,又反用其道而后发制人。这种大智慧,许多流传史册的大人物当中都未必有。甚而包括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有千古芳名,只是对于孔明来讲,这千古芳名是否敌得过生前一时逍遥也未可知。
    谋国,谋得是国家清平。谋身,谋得是一身安和。司马懿不仅谋身,在军事上,他也体现出高超的能力,为国家解决别国挑衅以及国内动乱,横刀立马运筹决策,平衡消抵察微知著。
    这样一个人,秦君若不写上一写,才是负了他魏晋专家的美名。
    秦君的写,与其它作者的写仍是不同。秦君性情当中,自有一种幽默的成份在。他自己或许不知,但这幽默的感染力实在无穷。体现在文字当中,便是能令读者发笑。诗耶歌词耶,总是信手拈来自然成文。秦君又善于思考,善于在体认历史中,抓住历史那一脉虽波折诡异但却变化有因的真相。述耶讨论耶,也总是文出有典事叙有据。秦君又在这本书中,以小说的笔法来还原千年前司马懿的过往——这种还原,并非一味的延伸枝脉,而是将自己代入历史场景中,反反复复,用历史的背景与人性的优劣来做一突破。循着文笔,读者也终将进入那一背景中,在其引领下思索探析,又在这一思一探中完成自我的历史的游历,弥补自我的思想的缺陷。所附加的另一种价值,便是如何去看待历史,如何使历史成为自己的经验,来指导自己行为的路径。
    其实不论其它,单从这部书的参考文献来看,就已然知晓它的分量。写书的过程,一应艰辛可能只来自于如何抓住读者的眼睛,使读者有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但写书的背后,是秦君扎实的学问与正直的人格。
    说是不给仲达翻案,到底还是翻了案。一个负面性的人物,以前虽曾也有过正面的评价,却是少数。现在,秦君专门给司马氏立了传,给仲达充满谋略的人生做了一次精到的总结。不喜历史者,因着文字的引人入胜而盘桓其间;喜历史者,因着观点的允恰而遨游其里。仲达若在世有灵,想必化成鬼也要寻秦君梦中一晤。
    下笔迟缓,深恐不当。因秦君之风姿,终成此言。是为读后之记。
  •   二号首长里,赵德良一出场,他的政治智慧就是很强大。讲政治,也懂得阳谋。
    读完之后,唯一的遗憾就是不知道赵德良怎么炼成的。
    在司马懿身上,就能看出赵德良的影子,看得出赵德良是如何一步步炼成的。
    懂得规划未来,认定第一桶金不等于终南捷径,待价而沽,当一只鸟不肯叫时,司马懿会耐心地等它叫;
    初入仕途,新人学会装哑巴。在曹操面前,懂得克制自己,一心低头做司马,人前不敢再露“狼顾之相”,把握进谏分寸;
    深谙君臣之道,保持适当距离才能保证其威严和神秘性,擅做风险投资,大胆“干预君王家事”;
    有官在身,抱持“告成归老”之心态”,龙多不治水,剔除“钉子户”,树立自己的权威。
  •   刘晔这个人的确很神,一方面,他在曹营众谋士之中算无遗策,是第二代谋士中的佼佼者;另一方面,他却始终不得重用。从曹操到曹丕再到将来的曹叡,没有一个皇帝真正地信任他,他也不信任任何一个皇帝。
    刘晔自以为是汉室皇族的远亲,难以得到曹家的信任。但实际上,在司马懿看来,刘晔真正的问题在于只懂谋国,不懂谋身。
    谋国谋军,是为大谋;大谋的能力,标志着一个谋士的水准。而如果只能大谋、不能小谋,那你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谋士而已。譬如老一代谋士中的程昱,心知自己不擅长谋身,索性早早退休以避祸,还属于结局好的。如杨修之辈,下场可谓凄惨。
    刘晔的问题就在这里。刘晔自恃料事如神,对于人情关系、政治投机,全不在意,以为单凭能力足以令君王青睐,令同僚侧目。
    的确,你料事如神大家都看在眼里。可是你越是料事如神,不就越显出我们愚呆蠢笨?全世界就你一个聪明人,我们都是大傻瓜?我们偏偏不听你的!
    所以,刘晔一次次料事如神,大家也一次次照例不听他的。
    相反,司马懿在谋的境界上,比刘晔高出不止一筹。司马懿不如刘晔对于军国大事如此敏锐而洞察,所以献策并不多。但是司马懿不多的几次献策,却都能被君主采纳、发挥出最大功效,使大家对他印象良好。因为司马懿清楚,献策的目的不能太大公无私;献策并不是为了让采纳者成功,而是为了让自己成功。
    更重要的是,司马懿懂得谋身。一百次成功的献策,只能说明你业务素质良好,可以按照常规途径加官进爵;而一次成功的政治押宝,就能说明你是自己人,可以按照非常规途径实现仕途三级跳外加撑杆跳。
    另外,刘晔是曹魏政权中少有的扬州人,又不懂得拉帮结派,所以自始至终都只能是一个人在战斗。而司马懿作为河内世族,积极与汝颍世家和并州人士联系,在朝中培植起自己的势力。到了曹叡时代,刘晔仍然只是孤身一人,而司马懿则已经是实力最强的政治派别的掌门人。
    所以,从曹丕称帝的黄初元年,直到曹丕驾崩的黄初七年,司马懿没有任何一次史有明文的精彩献策,但到曹丕驾崩时,托孤的重臣只会是司马懿,不会是屡屡献策而屡屡不被采
    纳的刘晔早就被边缘化了。把他边缘化的,与其说是别人,不如说是他自己
  •   秦涛的文笔,太牛了,夹叙夹议,融历史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历史书写成这样,很不容易。即便是当年明月,一般也是先记叙,后专门写段议论,像秦涛这样融为一体,而不着痕迹的,实属难得!尤其是写曹植与曹爽的几段:
    权力欲望极强的曹操、曹丕、丁仪,都难以理解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沉醉于美好的文学世界而不愿自拔;他兴之所至,会主动请缨愿为百夫长、长驱蹈匈奴;他任性起来,会醉卧沙场君莫笑、斗酒十千恣欢谑。他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根本不屑于曹丕爪下的那只腐鼠。
    他就是曹植,一个彻底的浪漫主义者,一个与浊世格格不入的性情中人。
    前不见屈原,后不见李白;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天才曹植在这个时代是孤独的。

    曹爽集团,曾经代表了曹魏帝国年轻一代的光荣与梦想,厉行新政、朝气蓬勃,如今却落得千载骂名!
    几家欢喜几家愁,政治斗争中从来就是成王败寇。
    曹爽早就已经形容枯槁,心同死灰。仿佛这个世界早就已经不属于他,又似乎他根本就不属于这个世界。曹爽想起年少时父亲的谆谆教诲,想起与曹叡在东宫无忧无虑的玩耍,想起与司马懿一起接受托孤,想起初任大将军时的意气风发,想起几天前他人生中最漫长的那个夜晚……
    曹爽现在已经没有一丝后悔与仇恨,他在脑子里把自己的一生像电影快进般过了一遍。
    这一切,就像一场春梦,了无痕迹啊。
    北郊已经到了。
    这里还残留着一些烧焦的竹筒和满地的纸钱、香灰。可能是前几天过年的时候,有人来此爆竹、祭祖吧?
    刽子手们把曹爽、何晏、邓飏、丁谧、李胜、桓范、毕轨、张当一字排开,他们的家属排在后面。行刑人员过来验明正身,另外一些监斩官员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不知道在说什么。
    时辰已到,开刀问斩。人头落地,血流成河。呜呼!
    这群曾经满怀梦想和激情的年轻人,不满于沉闷的太平,企图干出自己的事业。他们在“正始”这个令人遐想的年代,奋斗过,折腾过,堕落过。
    正始时代已然结束,现在是嘉平元年的正月。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行刑结束,刽子手们开始清理现场。朔风野大,纸灰飞扬。远远的,似乎有个人在野唱,歌声飘渺,若隐若现: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读时至此,让我血脉贲张、拍案叫绝!
    精彩,实在是精彩!
  •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三国的牛人为什么会这么多?三国的牛人既然这么多,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秘诀。
    这个秘诀,肯定不是智商高,因为关羽的智商就不见得有多高;肯定不是武功好,因为诸葛亮就并不会武功;也肯定不是口才妙,因为邓艾是个结巴。
    如果有这样一个秘诀,一定是关羽、诸葛亮、邓艾,以及其他三国牛人所共享的。如果这个秘诀在三国成立,那么在其他时代,也一定成立,在今天也肯定能应用。用好了,你也可以是牛人。
    我通过刻苦钻研,对三国数百个人物进行定量分析,终于在几年后的有一天清晨发现了这个秘诀。这个秘诀只有三个字,下面我就通过司马懿这个个案来逐步揭示这三个字。
    司马懿将来会遇到很多事情,碰到很多对手,他都能一一化险为夷,克敌制胜。这固然与他先天的智慧和性格有莫大的关系,但是我宁愿认为,这与他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关系更大。
    人不可能经历所有的事情,但很多智慧必须从经验中习得。这里面就有了一个悖论:碰上从来没有遭遇过的问题怎么办?是不是只有吃一堑才能长一智?
    答案是:否!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大特性,在于人类有历史,而动物没有历史。动物不会去了解自己的前辈有过哪些成功,又遭遇过什么失败,经验和教训分别是什么。每只动物刚刚诞生时,都必须把前人(前物?)干过的所有事情重新来过,才能寄存在体内成为它自己的经验。而人类不同。人类有记忆,把记忆书写下来成了文字,把文字汇编成册成为书籍,几千年书籍的积累经过大浪淘沙,至今仍有一些畅销不衰的,这就叫“经典”。
    经典,是人类生存和成长的所有终极智慧的精华总结。不阅读经典,势必事倍功半。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有的问题前人都遭遇过了,解决之道都总结出来了,关键看你自己怎么吸收,怎么演绎。三国英雄成百上千,如果要总结一个共同的成功经验,无疑就是读书,阅读经典。
    对,这个惊天地泣鬼神三国成功学第一秘诀的三字真言,就是——
    读、经、典。
    孙权手不释卷,还有鼓励吕蒙读书而成一代名将的美谈;曹操老而好学,亲注《孙子兵法》;刘备给阿斗开了份书目,也显示出了他自己的阅读修为;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关羽能活学活用《左传》(羽好《左氏传》,讽喻略皆上口)。
    用孙权的话讲,读这些书并不是非得做博士搞学问,而是学习人之为人的基本素养和速成捷径。
    《晋书》说到司马懿兄弟在汉末的天下大乱中,仍然能够粗衣蔬食,坚持读书(处危亡之中,箪食瓢饮,而披阅不倦),这想必就是他们成功的秘诀。
    但是,历史的长河自古及今流淌了几千年,所谓“经典”就只有那么几本。全人类共享这几本经典,为什么有人读成了诸葛亮,有人读成了司马懿,有人读成了关羽、吕蒙?
    因为阅读有侧重。
  •   汉末选拔人才,还没有统一的公务员考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舆论。舆论如果把某个人捧上了天,地方政府就有察举他的责任,中央政府就有征辟他的义务。
    酒香不怕巷子深,何况还有崔琰这样的重量级广告明星代言。司马懿尽管深藏不露,仍然被河内郡的官方猎头给盯上了。
    司马家族是河内响当当的世家大族,司马家的二公子要出仕,这正是巴结司马家族的大好机会,何乐不为?猎头把消息报告上去,当局立即推举司马懿担任上计掾。
    建安六年(201年),二十三岁的司马懿挖到了仕途的第一桶金,出任河内郡的上计掾。
    上计掾这个职位,究竟有没有前途?一言难尽。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汉末的一般晋升体系。前面讲过,汉朝的太学生毕业之后,有一次毕业大会考,成绩分甲乙二等,甲等入中央为郎官,乙等下基层当吏员。郎官如果做得好,会下基层挂职锻炼,比如担任某地方县令之类,然后再升迁为郡守或者直接调回中央,前途是最光明的;吏员做得好呢,有机会进中央为郎官,也就是说在晋升过程中比甲等考生慢了一步。当然,为郎为吏,除了太学生的考试,还可以由中央和地方察举。汉朝这种晋升体系,对社会影响巨大,钱穆先生称之为“郎吏社会”。
    上计掾,是吏不是郎。但是,上计掾是吏中的肥缺。简单来讲,如果说郎是第一等,吏是第二等,那么上计掾就是二等中的头牌。
    上计掾担任什么工作呢?这需要了解一下汉朝的上计制度。黄仁宇先生批评中国古代没有数目字管理,其实这个观点大可商榷。汉朝的上计制度,就是一种典型的数目字管理。
    上计,顾名思义,就是统计了相关数据,向上汇报。举个例子,假如你是温县的县令,你在每年大约七八月份的时候,要统计了今年温县的户数人口、钱粮收入、财政开支、治安情况等等有关数据,制作成一本“算簿”或者叫“计簿”,毕恭毕敬地上交给河内郡的上计掾司马懿。司马懿汇总了各县的计簿,进行核对和验算,然后整理成郡级的计簿,在十二月份亲自跑到京城洛阳,呈递给司徒,甚至有时候皇帝会亲自接见上计掾。这些计簿,就是中央对今年各项情况进行总结、考核地方政绩、出台政府工作报告向皇帝汇报以及进行来年预算的基本依据。
    因此,上计掾的选拔,必须符合以下几项条件:
    第一,形象好气质佳。因为上计掾经常要跑到京城去,对外代表本郡形象。司马懿身材高大,相貌想必也比较堂堂,符合这项条件。
    第二,口才出众。上计掾要随时应对上级的询问和责难,因此必须口才了得,时刻能够为本郡遮丑争光。司马懿反应敏捷,机变百出,符合这项条件。
    第三,数学优秀、心细如发。上计掾的工作,主要是面对各种数据,验算其正误,核算其真伪,一旦算错,是有罪的。司马懿从小接受数学方面的教育,并且心思缜密,这方面也没有问题。
    上计掾的前途如何呢?这个有点儿不好讲。西汉没有专职的上计掾,一般由郡丞临时担任,地位不可谓不高;东汉上计事务职业化,设立了专门的上计掾。设立之初,地位很高,进京时可享受诸侯王般的礼遇,可以专门住宿在各郡的驻京办(郡邸寓)。
    由于上计掾多能说会道、形象出众的人才,所以往往被中央看中,直接留下担任郎官。“计吏拜官”成为仕途的一条终南捷径。
    可惜,这条终南捷径早就被堵死了。
  •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司马懿处世的基本准则。
    司马懿与曹丕关系越来越亲密,自然逃不过曹操的法眼。老谋深算的曹操决定验一验司马懿的成色。
    有一次,曹操给司马懿交代任务,司马懿领命离去。
    曹操眯起眼睛盯着司马懿高大的背影若有所思,忽然叫了一声:
    仲达!
    司马懿转过头来,望着曹操。
    曹操一怔,眼睛里掠过一线杀机。
    没事了,你下去吧。
    司马懿疑惑不解,出去了。而曹操却坐不住了。
    曹操精通相术,相术上说,有一种相叫“狼顾之相”:回头看人的时候,整个身子朝前不动,脑袋一百八十度向后转。据说有“狼顾之相”的人都不会安为人臣。
    司马懿刚才就做了这个高难度的回头动作!
    曹操找来曹丕谈心,意味深长地告诫他:“司马懿很危险,不会甘为人下,将来一定会干预你的家事,你注意一些。”(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曹丕此时正和司马懿处在蜜月期,回头就把这事告诉了司马懿。司马懿从此更加兢兢业业干事,夜以继日办公,以至于喂马这样的事情都亲自动手。(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我以前看张国良先生的三国评话《千里走单骑》,里面说喂养护理赤兔马的是司马懿,还觉得是小说家言、无稽之谈。现在想来,也是渊源有自。“司马”如今真是名副其实了。
    由于司马懿的勤恳敬业和为人低调,再加上曹丕的一力保举,他很快由文学掾转黄门侍郎转议郎转丞相府东曹属,最后升到丞相府主簿。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司马懿处世的基本准则。
    司马懿与曹丕关系越来越亲密,自然逃不过曹操的法眼。老谋深算的曹操决定验一验司马懿的成色。
    有一次,曹操给司马懿交代任务,司马懿领命离去。
    曹操眯起眼睛盯着司马懿高大的背影若有所思,忽然叫了一声:
    仲达!
    司马懿转过头来,望着曹操。
    曹操一怔,眼睛里掠过一线杀机。
    没事了,你下去吧。
    司马懿疑惑不解,出去了。而曹操却坐不住了。
    曹操精通相术,相术上说,有一种相叫“狼顾之相”:回头看人的时候,整个身子朝前不动,脑袋一百八十度向后转。据说有“狼顾之相”的人都不会安为人臣。
    司马懿刚才就做了这个高难度的回头动作!
    曹操找来曹丕谈心,意味深长地告诫他:“司马懿很危险,不会甘为人下,将来一定会干预你的家事,你注意一些。”(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曹丕此时正和司马懿处在蜜月期,回头就把这事告诉了司马懿。司马懿从此更加兢兢业业干事,夜以继日办公,以至于喂马这样的事情都亲自动手。(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我以前看张国良先生的三国评话《千里走单骑》,里面说喂养护理赤兔马的是司马懿,还觉得是小说家言、无稽之谈。现在想来,也是渊源有自。“司马”如今真是名副其实了。
    由于司马懿的勤恳敬业和为人低调,再加上曹丕的一力保举,他很快由文学掾转黄门侍郎转议郎转丞相府东曹属,最后升到丞相府主簿。
  •   司马懿从东汉的基层小吏起步,在曹魏位极人臣,成为晋朝的实际奠基者,可以说是三国最大的赢家,也是史上最被低估和曲解的牛人之一。他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   日本的一个段子,放到三国仍然适用:一只鸟不肯叫,怎么办?曹操会逼它叫,刘备会求它叫,司马懿会等它叫。
    但是,听起来“等”似乎是最被动的办法。如果曹操迟迟不来第二次征辟司马懿,那这七年,甚至司马懿的一辈子,岂不是白费了吗?
    不会的。司马懿的“等”,不是消极的等待。因为他心中有数:曹操有必用我司马懿之理。
    曹操与袁绍的抗衡,一定程度上是寒族势力与世族势力的抗衡。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多有案牍小吏、行伍军人被提拔到高位的。而曹操本人,更是所谓“阉宦之后”,为世族所鄙视。所以,曹操必须拉拢一批世族在他帐下,以表现出他的政府向所有人开放,争取更多的人站到自己这一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河内司马氏,无疑是当地世族的一大代表,属于必须争取的对象。这是其一。
    司马朗在曹操的府中任职,在人事任用上能说得上话。而从名义上讲,曹操还是司马防的门生故吏,自然应该用司马懿。这是其二。
    其他与司马氏交好的世族,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个保举司马懿、进而与司马氏进一步修好的机会,以延续世世代代的交情(所谓世交),比如崔琰和荀彧就出手了。这是其三。
    以曹操的用人风格,目前为止还真没有过他用不上的人才。他一定不会轻易放过这个七年前曾经拒绝过他的年轻人。这是其四。
  •   司马懿的传说,对于洛阳城——不,对整个曹魏的子民来讲,都是耳熟能详的谈资。在高平陵政变之后,人们都会把司马懿这次为时两年的“装病事件”,与他年轻时的那次长达七年的“装病事件第一季”相提并论。
    当时,曹操想强行录用司马懿为公务员,司马懿为了放弃面试名额,在床上卧病七年之久。在这七年期间,曹操与司马懿进行了第一次交手,这是一次三国史上帝王级顶尖高手之间的巅峰对决,双方勾心斗角、见招拆招,过程波谲云诡、精彩灿烂。埋个伏笔,后文再为您现场直播、全程解析。
    但是,阅历更丰富、智谋更深远的人则能洞察到这两次装病事件之间的细微差别,比如曹魏第一代明星智囊团中唯一活到现在、成为四朝元老的蒋济。
    蒋济清楚,司马懿的“装病事件第一季”,是为了抬高身价、博取名利;而他这次的“装病事件第二季”,目的要单纯得多——生存。四十年前的司马懿如果不装病,他就难以得到曹操的另眼相看;两年前的司马懿如果不装病,他就难以活到今天。
    在蒋济这位职业谋士的眼里,司马懿一直是那么谋略迭出、智计无双。但是,如果说当年的司马懿还有些年轻人争强好胜的毛病,花哨的计策有炫技之嫌的话,那么今天的司马懿则信奉绝对的实用主义。
  •   看完了,分析入理!可以看出作者有很深的造诣,让我等业余三国爱好者受益匪浅!
    在曹魏阵营 智谋者一向甚多 谋士即便所画之策正确,未必会受听 ;仲达之策 效率高 受用 。这让我引起反思。
    司马懿 或为天赋平庸 遂后天稳妥 保守 非其不能 实性格所以使成其谋略风格。
    现实中呢 一个国家 一家公司 你是真心为他考虑 提出各种建议 想法是正确的 却不受用 相反 既为公司好 又能让自己收益 的人 吃得开 我觉得是 统治者 掌权者 或者代理人 往往看人听言。
    人可靠 说的话就容易被采纳。
    不得不谋身啊 现代社会 更加需要司马懿这样的 还是 刘晔这样的 我想都需要 当一个阵营谋略不缺乏你一个的时候 往往是靠得住 人脉众多的 政治路线对的人 说的话 会得到参考 当一家公司缺乏智囊 技术人才 则会不拘一格 只要你说得对 就用
    如何在这世界活的舒服一些 这些规律还是要晓得一点。
  •   一口气看完了,感觉作者秦涛虽然年轻轻轻,却知识丰富、水平极高,史学、史才、史识都非常值得称道,用幽默轻松而文采风扬的文字,写出了司马懿一生的宦海沉浮,分析史料很有见地,且持论公允,在天涯煮酒论史连载的时候,众多三国高手居然没人挑出史料问题,在这几年的通俗历史书中算是上佳之作,跟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另一部写三国的《刘备不是传说》比较接近。也看了秦涛在央视讲堂主讲的节目,讲得很好。看到介绍说,秦涛还写了本《五千年来谁懂法》,想找来看看~
  •   听别人介绍,买了这本书。最近三国题材的书挺多,什么曹操、诸葛亮、刘备,这几个人物从古至今评价的人就很多,有时候难免新瓶装酒瓶,换汤不换药。而写司马懿的书想想还挺少的,这本书的腰封上写有“第一部司马懿历史传记”的宣传语。内容编排还挺有心意,化用《易经》中对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描述语,如潜龙在渊、龙战于野、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整体脉络非常清晰。一看这书的内容还是属于典型中国式的政治智慧,对身处中国官、商、职三大社会人情场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有启发作用,只是这种现实意义有点残酷,够厚黑,够无奈。
  •   读完了,非常佩服作者!
    有几个地方,个人以为
    曹操用兵打仗行云流水,是天分。
    刘备靠意志,执着,愚者千虑亦有一得。如同大学班里农家子弟虽然人不聪明,但质朴坚持,也能成大事。
    孙权靠坚忍。
    司马懿是先天不足后天补,靠勤奋,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曹操天资**,力量最强,基因优秀,因此到了曹睿依然保持优秀。
    刘备靠意志,就是一口气,子孙只能装孙子了。
    司马懿虽然后天苦苦修炼,自己倒是练成了绝世高手,可惜子孙没有那么大压力也没有那么大动力,所以后天的勤奋没学到,先天的劣质基因体现无疑。
    这一点在当下的社会里很多可以看到的,像我们大学里面很多老师都是靠后天的勤奋一步步踏踏实实走上开,可惜小孩后天勤奋学不会,先天的蠢材暴露无遗。
    说句题外话,自从90年代改革以来,乱世纷争,群雄并起,各据山头,如在学界,95年毕业的博士纷纷占据要害位置,商界也是瓜分殆尽,曹孙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小名百姓处于司马懿的年代,隐忍装孙子苦苦修炼等待机会,我想这就是楼主为什么写司马懿的原因吧,因为这个时代是司马懿的。
  •   以前人们尊崇的是诸葛亮,“以正道自勉,以公德为先”,甚至于中学教材都收录他的《出师表》。现在大家开始更多的关注他的对手,这个在某种程度上比诸葛亮更厉害的对少——司马懿。不管饱受多少争议,但是他是成功者。也许用历史的眼光说起来,司马懿与诸葛亮无法相比,诸葛亮在后人中已经逐渐演化为神,后人给他著书立庙,供奉他、学习他。而司马懿作为他的对立面,永远都是诸葛亮在斗争中的中的陪衬,人们总是故意忽略司马懿这个最终的胜利者。当然人们也更多地忽略了他为曹魏王朝鞠躬尽瘁丰功伟绩。 在后人眼中,随着历史发展的需要,曹魏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是坏人的集合体,曹操、司马懿都是巩固自己的势力,为自己的子孙抢班夺权做铺垫。比如:曹操永远是白脸,司马懿鹰视狼顾等等。蜀汉才是合理合法的政权,是正根。司马懿对于自己家族来讲是成功的。他眼光超远,为家族最终一统天下留下了巨大遗产。他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能生存并且不断壮大,靠的是隐忍、靠的是实用主义。历史往往鄙视实用主义者,所以司马懿被邪恶了、被忽略了、被遗忘了。 可是实用主义又有什么错,现在的国际环境不就是实用主义吗?美国不就是实用主义吗?我们又重新审视实用主义了,所以司马懿成为了学习的对象,而诸葛亮则不够使用,他的聪明是别人学习不了的。
  •   这本书看完后,就感觉诸葛亮没有司马懿厉害了。如果从纯功利的角度讲,司马懿的才能是要远远大于诸葛亮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可以从当年二人在渭水前线打的一仗看出来。我们都知道,在战场上没有什么公理法则,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最终打败了敌人,就是胜利者,而胜利者是不受责备的。当年诸葛亮伐曹操受到司马懿的阻击后,一筹莫展,无计可施,说得难听一点已经是黔驴技穷了。而反观司马懿,却处之泰然,游刃有余。诸葛亮被司马懿拖一个半死,实在没有办法,竟然想到要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来刺激他,这也太小儿科了,古今中外哪有这么用兵的?而从战争的结局来看,二人的高下就更加明显了。诸葛亮打不过司马懿,气得不行,于是秋风五丈原,连翻盘的本钱都丢掉了。而司马懿呢,回到魏朝后一门心思地开创了大晋王朝,成了“晋史”的主角。上面说的是军事才能,而政治才能诸葛亮就更差了。且不说司马懿老谋深算,活活把一个曹魏王朝拿了下来,就是司马懿欲擒故纵活捉曹爽那一下子,也是诸葛亮一辈子都学不会的。而反观诸葛亮,他虽然也把持着蜀汉政权,但却玩得力不从心,险些将自己累死。最后,蜀汉还是因为人才缺乏而最先灭亡了。
  •   首先是司马懿这个人物,在三国历史中司马懿是个自我矛盾的人,他与贾诩有共同点,就是很难隐藏自己,说白了就是大智若愚,这也是为啥我说智商和智慧的区别,智慧是懂的使用智商,而智商只能说是聪明,杨修就是个很显然的失败例子。但是不同的是贾诩到了曹营就很少表现自己,贾诩更多的是乱世保命的观点,在立储之事的时候,贾诩很抵触,而司马懿却相对积极。同时,司马懿在选择主公跟诸葛亮很相似,都是考察了很久,不同的是,司马懿等待了7年。那么这7年也不是白等,首先的观察局势,其次就是锻炼自己。司马家族有很大的特点就是隐忍,这也可以证明,他在可以在乱世中“伺候”三位主子可以游刃有余的原因。然而这本书更佳适合我们当代的年轻人,在如今一个浮躁的社会,我们太不懂得隐忍,太积极太表现自己了。这反而不是好事,领导都喜欢相对稳重,而不失才华的人,也不喜欢太显聪明的人。可以说司马懿精神是当代职场的楷模,标杆。
  •   相比起历史的滚滚洪流,也许人性细致而微观的蜕变更能吸引人。
    没有谁生来就老谋深算,即便被民国怪才李宗吾奉为一代“厚黑宗师”的司马懿也不例外。恰恰与后世“厚黑宗师”的刻板印象相反,司马懿与我们一样,也曾是个充满朝气与理想的青年。他出生在世风日下的七十年代末,在迷茫与兵荒马乱中跨世纪,在曹操、曹丕、曹叡三个极难伺候的老板手下打工,通过不懈的隐忍与奋斗,最终成就了无冕之王的伟业。
    细细观察司马懿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他从稚嫩而锋芒毕露到老辣而重剑无锋的整个转变。活了七十多年,他终于完全适应了黑暗的社会,如鱼得水,乐在其中。
    然而,司马懿成功之日,也正是他被酱缸文化染透之时。
    这就是历史之中的人性。
  •   司马懿渐渐感到,曹叡这个小皇帝不是简单的角色。
    曹丕临终前,给曹叡安排了曹真、陈群和司马懿三位辅政大臣,曹叡上台以后,并没有把腹心大任都交托给这三位长辈。
    从礼节上讲,曹叡对他们毕恭毕敬;从权力上看,他们原来干吗,现在还干吗。
    这位二十出头的年轻皇帝,一上台就已经把中枢大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了。
    更让人捉摸不透的是,至今都没有朝廷重臣与曹叡有过深入接触。
    曹叡在东宫时,不像他爹曹丕那样交游广泛,而是深居简出。再加上他本来就口吃,而且沉默寡言,跟外人更是少有来往。即位之后,司马懿受封舞阳侯,爵位高隆,但职权不变。自从托孤之后,他也很少见到曹叡。
    群臣议论纷纷,不知道这位新君是个怎样的人物。司马懿却不禁暗暗赞叹:君主与臣下保持适当的距离,正能保证其威严和神秘性。看来这小皇帝年纪轻轻,却深得驭下之道啊!
    曹家有王初长成,养在深宫人未识。
  •   不错,看了这本书以后,对司马懿有了全新的认识。都不容易,司马懿的历史经验证明,在别人手底下一直干事,是很没出息的事,要做就得单干,自己当BOSS,不过在此之前需要让自己的翅膀慢慢硬起来,而且不要让BOSS知道你的野心。曹操挺厉害,知道通过相面,了解到狼顾之相的司马懿的野心。但司马懿也不是省油的灯,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完,与太子大臣们打成一片,俨然是个模范官员,让你找不到下手的理由。虽然古时候迷信,但是曹超也只能这么想:“赌一把吧,他能空手套白狼,这么容易把我打下的江山给颠覆了。我可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打拼才有的现在的成就,他只能乖乖给我当奴才。”事实证明中国之大无奇不有,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老谋子司马懿》
  •   不仅喜欢诸葛亮的坦荡作风、君子操守,也喜欢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奸诈无比,这两个死对头在三国时期可以说是风云人物,胜败就在他们一念之间、一念之差,双方斗智互有胜负,但是司马懿比曹操而言,还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曹操心狠手辣,却没有料想到在他之下有个潜伏多年、蠢蠢欲动、比他更狡猾、更奸诈、更心狠手辣的智谋人物的存在,这就是司马懿,曹氏夺得了刘氏的天下,司马氏夺得了曹氏的地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历史就是这么个玩意儿。司马懿的聪明绝顶也是亘古罕有的,因为在他有生之年经历过太多的沉浮,政治上的失意需要崛起、家族上的振兴需要奋斗以及要扬功名、夺权力的欲望迫使他最后走向篡权的道路,看看此书你就懂得政治上后发制人等很多的权术谋略,汲取很多古往大贤都应用过的变通智慧,总之司马懿这个人物,我们真的需要探讨很多,学习很多,同时也要批判看待此人,反思很多。这本书值得一看,向大家强烈推荐。
  •   老谋子司马懿:读懂司马智慧,悟透三国权谋
  •   书腰后面曹操说的一句评论挺给力的: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仿佛是个预言帝,这个预汝家事的司马懿也正是结束三国乱世的实际执行者。他的夺权方式可以说是和平的,发动政变,杀几个人。
  •   一路追着看完了《国画》《沧浪之水》《二号首长》,我是一名公务员。看完《老谋子司马懿》之后,我终于算是了明白了一点:读懂司马懿,悟透政治智慧,也就能读懂中国大官场。
  •   看了几天终于看完了。个人以为权谋两字实在是太痛苦和太沉重了,懂权谋和善权谋完全是两码事,而懂权谋又善权谋最后能从权谋中得到利益最大化的,司马懿当属中华第一人也。从群英荟萃的人杰中杀将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件难事,最后一步登顶,这中间的经历又岂能是厚黑二字所能概况的了的?司马懿在50岁之后,其实就已经对天地人周遭的事物圆融于心了,场面人面情面是面面俱到,混江湖混到这份上,已经是一种从容,他不取胜谁取胜呢?
    另外,作者说得很好,这本书从来不提倡权谋,但是一定要深刻理解中国的权谋文化。否则,就不能完全读懂中国
  •   嗯,书看到一半感觉还可以,所以想着写评论。多年的习惯,每当看到一本有收获的书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写写评论,分享一下读书感悟。刚才看了别人的评论后,感觉评论的挺好。我想说司马懿这人厉害就厉害在他跳出时代道德的约束,宁冒可能的万劫不复的风险,顶着当时及后世的骂名,走出一条誓不为人臣的造反道路,这其实也是他当时可以想到的最明智的选择——凌驾于皇权至上甚至于自己篡位称帝,只有这样才能在曹魏这个充满尔虞我诈的政治环境中保持不败。
  •   看了这本书低调的发现司马懿背后的那个女人:张皇后少有德行,智识过人。母山氏是晋朝司徒山涛的从祖姑。司马懿当初拒曹操之召而以己有风痹推辞。一天忽下起暴雨,他想起外面晒了书,便不自觉地前去收书。但被一个婢子看见了,张春华恐泄密便亲自杀人灭口,事后司马懿敬重她。其后柏夫人得宠,张春华便很少有机会见司马懿。有一次司马懿得病,她前往探病,但司马懿却说:“老东西面目可憎,何出来烦人!”她便气得绝食,几近饿死,几个儿子也陪娘亲一起绝食。司马懿得知后一惊且向她谢罪,她便不再绝食。但事后司马懿对他人说:“老东西死不足惜,我怕的苦了我的好儿子们啊!”魏正始八年(247)死,时年五十九,葬洛阳高原陵,追赠广平县君。咸熙元年,追号宣穆妃。及晋武帝受禅,追尊为皇后。
  •   他是一个平衡的高手,在曹、蜀之间平衡,要不是三国对峙,司马懿也许会死在曹操之手,但是时事造英雄,机会还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
  •   实事求是讲,司马懿确有值得推崇之处。他的文治武功且不谈,就论史而言,我看不出他有什么明显的劣迹。除曹爽,也是曹爽咎由自取,被他抓住了罪状。
      毛宗岗曾言:“今人将曹操、司马懿并称。及观司马懿临终之语,而懿之与操则有别矣。操之事,皆懿之子为之,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贤者;懿之谋曹爽,是特杀宗室之不贤者。至于弑主后,害皇嗣,僭皇号,受九锡,但见之于操,而未见之于懿。故君子于懿有恕辞焉。”
      这是公允之言。
      希望大家多读史书,自己好好分析史料,不要人云亦云。
    也不要把司马懿后代的一些劣迹逆推到他身上
  •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本身就是一种重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
    司马对诸葛,在各种军事史、战争史的著作中被引用很少,反而不如擒孟达、远袭公孙渊来得经典。但其实,正是因为两位等量级的对手相遇,所以这仗打得格外小心翼翼,双方几乎从来没有过单方损失三千人以上。大量的奇谋秘计,早在庙算阶段就已经被化解掉了。
    司马懿之长,未必限于权谋;司马懿之失,确实在“权谋”二字。正可谓成也权谋,败也权谋。
    能将一本历史传记写得如此文采风扬、引人入深,作者厉害啊,不服不行!

    阳谋是门功课
    写的很不错,很深刻。仕途中无时无刻不在博弈,何时锦上添花,何时雪中送炭,又在何时雪上加霜,或在何时釜底抽薪,处处斗争,处处充满智慧,正确用之,阳谋布局,是一门必修的功课,此书的确是不错的教材。
  •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就觉得曹操坏,曹操底下那帮人坏,当然司马懿也坏,是小偷背后的小偷,现在才觉得司马懿也很了不起,要当奸雄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他的情商太高了!
  •   据说早在司马懿出生的那年,九岁的司马朗就干出了一件载入史册的事情。当时,有位客人来拜访司马防。那位客人在交谈的时候老称呼司马防的字,这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表现,毕竟论起来那位客人是司马防的晚辈。小司马朗一本正经地对客人说:“不尊重别人的亲人,想必也不会尊重自己的亲人吧。”(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人闹了个大红脸,连忙道歉。
    司马朗再次载入史册,是在十二岁去应童子试的时候。童子试,是本朝一个选拔神童的制度,专门选拔十二到十六岁之间的神童。监试官看司马朗身材高大,完全不像十二岁的样子,怀疑他虚报年龄,就质问他:你隐瞒真实年龄了吧?快老实交代,到底多大了?
    司马朗正色回答:“我家上上下下几代人都身材高大,我只是基因遗传得好,发育得早罢了,虚报年龄以作弊这种事情,我是不屑干的。”(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结果司马朗被录取。
    十二岁的时候就通过考试被录取为洛阳太学少年预科班特招生,当时称为“童子郎”。能够在东汉成为太学生,万里挑一;能在十二岁就成为太学的特招生,更是极品中的极品。
    几乎可以预见,司马朗的仕途不可限量。
  •   细细看了这本书,虽然还没看完(内容太丰富了),对司马懿有了立体的看法。尤其是看完新三国电视剧之后,在读此书,能对司马懿这人莫名的钦佩之感,虽然司马懿作为小说演义中,是个十足的大反派,不仅是反刘备阵营,还是曹操阵营中的大内奸。我想他在其中老谋深算,的确需要克服多少人性中的通病,而又要多么熟悉每个对手的每一个细节和个性。
  •   这本书发前人所未发,确实不错,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司马懿,对我们正确认识司马懿有很大帮助。司马懿能从一介小吏混到开到皇帝,骗过曹阿瞒,打败诸葛亮,玩残曹魏,力克孙权,最后三国归晋,绝对的牛人!
  •   司马懿历史上有许多评价,该书书腰上那三个人的评价应该算是最中肯的评价:
    孙权: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
    曹操: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毛泽东: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看有几手比曹超高明。
  •   日本的一个段子,放到三国仍然适用:一只鸟不肯叫,怎么办?曹操会逼它叫,刘备会求它叫,司马懿会等它叫。司马懿确实能忍!应了那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司马懿在历史上留下的话不多,但每一句话无不透露出老谋子的深谋远虑和智慧哲理。曹操拿下汉中,刘晔司马懿劝曹操顺势拿下益州。司马懿说了句:圣人做事,既不违时,亦不失时;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大司农桓范逃跑,太尉蒋济非常担心,司马懿说了句:爽与范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栈豆,不能用也。
  •   你在司马懿身上,可以看到他的很多对手和朋友的影子:曹操的雄猜多疑,曹丕的谲诈善变,孙权的隐忍务实,贾诩的韬晦自保,甚至于诸葛亮的攻战之具和行军阵法。
    世无粹白之狐,集腋成裘。
    这正是司马懿得以在群雄并起、猛人如云的三国时期立足不败之地的原因所在。
  •   司马懿骗过曹操、耗死诸葛亮,也并非纯靠寿命长。寿命背后,还考验着耐性、谋略、心态以及身心修养的法门。
    所以,司马懿是在英雄辈出的时代胜出的,说他是三国最大赢家并不为过
  •   不错,作者下笔有大家风范,文笔顺畅,并不乏阅资和思考,从形而言言辞严谨格式大方,有一定文学修为,年纪轻轻能有此文风怕是出自书香门第吧,美中不足的还是内容年轻华丽而缺失厚重的中心。
    从小就喜欢三国,司马懿的隐忍一直是我膜拜的地方。不过我还是更欣赏曹操那种大丈夫气魄。
    作者历史知识和文字功底非常强,更难得的是不带主观偏见看人物与事件,好书!
    五年多了,没有这么爽的读书感觉了。真正的厚黑,权谋,或者说是极致,乃是看似顺其自然。司马懿做到了。
  •   一个领导,总有一些欲望。比如曹丕的欲望是当太子,曹操的欲望是篡汉。但表现形式不是。就表现形式而言,曹丕是在曹操面前表现杰出,曹操是跟一干大小军阀斗。如果司马懿能帮助曹丕表现杰出,帮助曹操打倒大小军阀,当然很好,也能得到他们的青睐,但毕竟隔靴搔痒、事倍功半。
    所以,不妨直奔目标。
  •   司马懿是非常幸运的,他遇到了那个时代两个震铄古今的人。一个使司马懿走上了政治舞台,并一发而不可收拾。一个充分挖掘出了司马懿军事才能,使其成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前一个是曹操,后一个就是诸葛亮。
  •   当曹丕在位,司马懿也后悔如今也成为了一个曹操似的人,内心背离原则之后,一切也都成了无奈之举。
  •   司马懿可以说是最大的赢家,三国归一统,实现了多少英雄没有实现的夙愿,恐怕曹操、刘备是想不到的。
  •   我感觉司马懿是三国政治家里面辅助型最厉害的一个。只有曹操这个猛人能镇住他。
  •   嗯,买完看了,书不错,以后有时间还会重看的。我认为曹操、刘备、孙权都是天分很高的,史书上提到的几乎所有人都不是泛泛之辈,只不过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有更强的人存在,所以,他们才最终失败了。从这一点看,三国里谁最强?——司马懿。
  •   写得不错, 司马懿 是高陵政变直接领导人, 所以后世正统文化会有一种说不出来鄙视。其实单论手段比曹操要“高尚“的太多, 曹操杀的名士,远远比司马家多,并且卑鄙,手段残忍影响大。 反观三马,说实话,除了杀皇帝有点狠(这个还是属于防卫) 最多杀个名士嵇康影响大点。 当然司马懿得韬光养晦是任何一个当权者最忌惮的事情,对其成功后的评价肯定有意无意的回避或者低调处理。
  •   谋国谋军,是为大谋;大谋的能力,标志着一个谋士的水准。而如果只能大谋、不能小谋,那你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谋士而已。司马懿清楚,献策的目的不能太大公无私;献策并不是为了让采纳者成功,而是为了让自己成功。更重要的是,司马懿懂得谋身。一百次成功的献策,只能说明你业务素质良好,可以按照常规途径加官进爵;而一次成功的政治押宝,就能说明你是自己人,可以按照非常规途径实现仕途三级跳外加撑杆跳。
  •   个人认为对一本书优秀与否的评价,不是读起来多么的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是读完之后还能够使人产生深深的思考。
    此书中的内容及观点还是很独到的,对细节描述的很透彻,不仅使司马懿生动了,也从新的角度展示了三国历史,对于“政治智慧”四个字也有深入的分析。总之此书值得看、值得买。
  •   引子写得不错,对历史有种诗意的解读。镜头穿越紧闭的黑漆大门,直接推进到光线阴沉的内室。一位古稀老人,正端坐在床榻之上,向身边的两个儿子交代事情。老人干瘪的嘴唇以难以察觉的幅度迅速翕动,声若蚊蚋。气氛分明紧张得足以令人窒息,偏又仿佛能听到一种气定神闲的节律。显然,这位古稀老人就是那强大气场的来源所在。 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叙事,都以他为主题展开;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最杰出者,都暗自以他为对手;近半个世纪以来与他作对的人,都不曾有过好死。 因此,尽管现在还是兵权在握、权势滔天的大将军,但曹爽的生命从此刻开始,进入倒计时。他,就是乱世三国的终结者——司马懿。
  •   诸葛亮以“千古第一贤相”的美誉流芳百世,他一生不怕曹操,不怕孙权,当然更不怕周瑜、夏侯敦之流,这些人全不放在他的眼里,平生所害怕的唯独是司马懿。他看得很准,将司马懿视作他的真正对手。所以他觉得在战场上最好不要碰上司马懿这样的对手。
  •   很好的书,两天就看完了,引发我对人生的深深思考!司马懿的东西太值得学习了,不愧是三国最后的大赢家。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报道,说毛主席看《资治通鉴》的时候,在司马懿的战术战略描写旁边的批注,比在曹操旁边的还多,我还觉得很假,不信,现在看来老人家眼睛很毒!司马懿是超级人才!
  •   曹操的后代是一个不如一个,其才气全部积聚在曹孟德一人身上,但是曹操是一个没有战略的人,才会在赤壁输的如此之惨。可司马懿从不拘泥与书本。
  •   细节很到位,所谓的政治智慧,的确很深奥,要在官场混还真不容易啊!以前看三国故事觉得司马懿很平淡,就是个最后出来捡漏的,这么一看觉得这个人真是超级有才,每一步都掐的准算得精,很受启发!
  •   煮酒这几年写魏晋的最好我认为是写袁绍的,以及讯发,还有写曹操的南门太守,希望楼主继续写的深点。 三国大家太熟其实不好写。 能看出作者力求能清楚还原司马懿的一生。从细部而言,主要是通过几十个小的考证,澄清一些史书的不明朗处或误记;从宏观而言,将司马懿这个人物放到宏观的背景中去理解。
  •   通读全篇,内容充实、紧扣人心、跌宕起伏、精彩纷呈地展现了三国时代各种高精尖人物的巅峰对决,最终司马懿以高超的政治智慧笑到最后,厚黑第一人,很值得看
  •   一个人思想的形成,有外缘、内缘的双重因素。这本书倒是都写到了。从外缘因素来讲,对司马懿造成影响的无论是党锢、黄巾还是董卓,以及时代风骨的摧折、曹操的扭转风气,在文中都有或浓墨重彩的描写、或捎带一笔的提及了。内缘因素来讲,司马懿的个性和阅读经历,肯定是比较重要的内容。作者阐释了司马懿的阅读经历,行文中也能让人感受到司马懿的个性。在剖析一个人物而言,这本书做得相当全面了。
  •   全书把一个三国这一中国历史上激荡人心的时代通过司马懿的成长经历,恢弘气势地展现出来,可读性很高。这里不仅有兴复汉室的仁义之君,也有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枭雄,正气与邪气并存的时代,正气与邪气相互博弈的时代。只不过就那段历史来说,正气往往被邪气压制住,最终被最邪恶的司马氏给终结了三国这个时代,不由得让人惋惜,假如刘备恢复了汉室,又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以刘禅的昏聩是不是也将沦落成西晋。
  •   .一部《三国演义》,每每令人掩卷后有所感悟。魏、蜀、吴,三国鼎立,逐鹿中原,演绎出多少旷世之歌?其实,吴国偏守江南,只图守疆土,享安乐,鼎立尚算,逐鹿免提。三国之争,主要还是魏、蜀的相争,而持两国核战争之枢机的人物,非诸葛亮、司马懿莫属,可谓各领风骚。
  •   • 因为历史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打入另册,所以说官员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深怕没有顾及方方面面,担心、揪心、闹心,必须要有技术含量。以前人家老说要学习为人处事要读司马懿,一翻看发现看不进去。这书是历史传记,将老谋子的智慧在故事中娓娓道来,既学习到了知识要了解了历史。很喜欢。
  •   人生做选择就像下棋,有的人之所以能成为高手,是因为他每做出一个选择都尽可能地从长远出发,从全局出发,不为眼前局部的利益所诱惑。《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就是一个有大局观的人,正是凭借着豁达的气度和过人的谋略和判断,他才能在每次重大选择之后不怨天尤人、不后悔,才能在智慧超群的诸葛亮面前不落下风。 写诸葛亮的书有很多,写司马懿的书还真不多,但司马懿这个人物是很有典型性的。单从这一点来说,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   觉得司马懿和曾国藩的性格又很大相似之处,两个人最大的特点都是务实,坚毅。另外我个人也非常希望空城计是历史真实发生过的,空城计反应了司马懿权术水平之高,冷静,识大局,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世人常想诸葛骗过了司马懿,却忘记考虑了如果当时司马懿杀了诸葛,司马懿的结局就是另一个韩信。别忘了之前的马谡黜仲达,呵呵,算是三国演义里的,只能当小说看了。
  •   司马懿适应了黑暗社会和酱缸文化,不代表被适应的这两个东西就是权谋。诸葛亮也用权谋,曹操也是一代权谋宗师。这两个人,很难说他们误国。权谋解决的只是一个个体(或团体)生存的问题,真正的权谋,也许可以救国哦。尤其是拿曹操和司马懿进行对比,很有意思。这两个人的区别究竟在哪里,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可以很清楚想明白权谋误国与否的问题。
  •   曹操临终前对曹丕说:“为父给你留下了司马懿,就如同给你留下了一个‘王莽’;为父给你留下了丁仪,就如同给你留下了一个‘范增’。你要学会用司马懿之才而去其害,纳丁仪之忠而防司马懿之奸,两得其用,不可偏废呀!”
  •   其实司马懿也不容易,后代虽得了天下,但无立国之本。汉之高帝立国以忠、治臣以节、奉孝为先。如果有人肯尽忠,就算是密谋刺杀之人亦得重用(赵国柏人),如果有人肯死节,纵使敌国之臣也倍加赞许(齐之壮士)。汉之国祚四百年非侥已,后经王莽新篡、党锢之乱,汉之风骨荡然无存,以至乱世,直至三国。
      说三国道三国,承汉末之乱、秉炎灭之祸,在重建社会秩序及社会风气间穿行,直至晋国一统,这个问题仍然没有答案,西晋二世而亡绝非偶然。
    作者言立国以本、国祚风骨某深以为然。
  •   这是本历史人物传记,但也是很好的入世教科书,建议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都来看看。不要一个两个都觉得老人不行了自己是大牛,学司马懿一步一步完胜曹操、曹丕、诸葛亮、曹爽,都干完了才是真功夫真英雄
  •   本人对历史的了解可谓皮毛,看了这本书,兴趣大增,想深入了解下历史及类似的权谋书!
    官场吃得开的都是实力派演员,不服不行。最顶尖的,乃是人戏合一者,如司马懿、袁世凯。真正入戏的,才是最吃得开的。
  •   《老谋子司马懿》写的是仕途,但仕途也是职场。书里所展出现的职场细节、职场哲学以及职场智慧可以称之为职场宝典。在网上看过连载,不过瘾,又买了次数,一口气读完,很解渴!
  •   司马懿在中国历史上并非家喻户晓,其名声不及曹操、刘备,其武艺不及关羽、张飞,其智谋不及卧龙凤雏。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却让诸葛亮畏惧三分
  •   司马懿确实是一个不让人放心的人,曹操曾多次对下属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之兵权。
  •   看过不少写三国的书,最近有本《卑鄙的圣人―曹操》,个人感觉写的很一般,远不如这本司马懿。
  •   之前在凤凰读书频道苦苦追过《老谋子司马懿》。这也是第一本追的网文,看了之后欲罢不能。。。。现在终于要出纸质书了,非常开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看这本书。这就像听到好听的故事,就特想像别人说一样。
  •   司马懿其实也是三国中对历史发展推动比较大的人,就算前期出力比较少,也给过几次精彩的建议,内政也做的不错。关键是,在曹爽那些人开始败坏朝政的时候他能够做一些实事,保证了魏国的实力,是对天下统一这个潮流完成的最大助力,这是他最了不起的地方,也是我最敬佩他的地方
  •   曹操、曹丕在位时,司马懿是隐于朝中明哲保身。曹睿继位,司马懿不安份起来便外出统兵,采取拖延之计,硬将诸葛亮拖死于五丈原中。
  •   喜欢就自己买去,你就不怕侮辱你的三国迷的身份。你看我,一下就买三本。当然,两本是送人的,都是公务员的哥们,读读学学司马懿的官场智慧,虽然干不到主席,好歹在单位也能游刃有余吧。YY中。
  •   司马懿自小谋略过人,而他更加明白“不谋一时,不足于谋一域”的道理。在曹操帐下的十一年磨砺,从忍让到爆发,他终于能够不受束缚地施展才华。令人嗟叹。
  •   看到名字时,当时并不时十分想看,因为名字与那些哗众取宠的书名似乎如出一辙,但看了大家的评论,终究还是买了。拿到时按照一贯的习惯,会把书从头到尾翻一翻,然后从头开始,发现字里行间的画面感竟是如此强烈,仿佛随着作者的笔触,司马懿,贾诩,曹操等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文字很活泼,却并不让人感到油嘴滑舌,反而是一种灵巧。很喜欢这本书,会立刻把它看完。关注上了这位作者。
  •   司马懿复制了曹操的作为,但是他统一了中国,其实一个人的水平高低审时度势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知己知彼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要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有多少的水平,其中更重要的随机应变的能力,要见机行事,要具有问题具体分析,能机械的套用。
  •   《老谋子司马懿》,说是秦君的沥血之作未必恰当。多年浸染研究,早使秦君对魏晋时代了如指掌。无非是到某一关头,心中情绪一泄而下,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然成这一本专著。因此这本书我实在不敢说什么。毕竟无论怎么褒贬,都不能损秦君这天成的英气。
     说是不给仲达翻案,到底还是翻了案。一个负面性的人物,以前虽曾也有过正面的评价,却是少数。现在,秦君专门给司马氏立了传,给仲达充满谋略的人生做了一次精到的总结。不喜历史者,因着文字的引人入胜而盘桓其间;喜历史者,因着观点的允恰而遨游其里。仲达若在世有灵,想必化成鬼也要寻秦君梦中一晤。
  •   对历史并不是很了解,尽管司马懿名声凿凿,也只是对个别的历史故事有所了解。这本书的书名取得很好,很吸引人,对司马懿为人的注解也特别吸引人,所以买了。而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英明的决定。呵呵!书不错,对司马懿的家世、性格有很到位的描述,尤其他性格的形成和一些心理活动很是生动。对他的一些具化的细节行为也写得很好,栩栩如生。看完这书,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立体的司马懿。而其中一些官场的所谓套路也相当现实,其实历史也是现实,现实也将成为历史。无论怎样的朝代,怎样的国度,有些东西其实没有变。
  •   在曹操初次征召司马懿时,司马懿便装病逃过了一次征召。在曹马权利的争夺中,司马懿同样演绎了一出装病的好戏,从而使曹爽彻底的失去了对司马懿的防范。
  •   历史有如大江大河,经历了秦汉的汪洋浩瀚之后,在汉末急转直下,进入了“历史的三峡”(唐德刚语)。在这个时代,通货膨胀、司法黑暗、官员腐败、瘟疫横行、兵连祸结。要么吃人,要么被人吃。每一个人都是这出惨剧的领衔主演,这里不提供观众席。
    司马懿毫无思想准备地猝然降临在这个乱世,他必须正视放弃灵魂抑或放弃生命的残酷抉择,必须直面吃人抑或被吃的血腥歧途。
    在这命运的十字路口,本时代最优秀的两个人物——司马懿和诸葛亮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诸葛亮一生力矫时弊,以正道自勉、以公德为先,最后个人的事业以失败告终,留下千古遗恨;
    司马懿一生顺应时势,以权谋求存、以私德立身,最后个人的事业以喜剧收场,为子孙开创大晋江山。
    但是,如果把历史的时间轴拉伸,则可以发现:诸葛亮生前失败,却青史流芳;司马懿生前成功,却败在了后人心中。成败异势,冥冥中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操控一切?
    这就是人性之下的历史。
  •   司马懿知道在乱世不能手软,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书生,只能杀出一条血路,而不是重讲忠与孝,他看可以说是读通了历史,也读懂了历史,而且能活用的人。
  •   拿到书已经快翻完了,想起来好没来留个评就跑上来,不写两句有点对不起哈,毕竟挺好看的。我就觉得,虽然书名叫老谋子,司马懿的权谋也确实很厉害,但是权谋之外有一点,就是他一直都能很好地做事,一辈子人家重不重用他活着猜他忌他的时候都能把事情做好,没有那种经常觉得自己很重要,以事情来要挟之类的行为。起码从这一点来看,这个人很值得敬重,能够最后谋到那个位子上,这一点是不能被抹杀的。
  •   这本书是用小说的形式在写历史,读起来感觉真的不错。通过对司马懿的一生的表述,从而将三国的一些事情,特别是魏国的历史简单的说了一遍,同时又将官场的种种规则一并表述,说是小说,其实这本书是按照三国志来描述的,而非三国演义,所以值得一看。
  •   素怀“治国平天下”大志的司马懿学会了有计划、有步骤的自我锻炼,使自己逐步完善成为集曹操、荀彧二者之长于一体的“文武双全、出将入相”的真正强者。
  •   毛泽东说过,与人斗,其乐无穷。司马懿的一生,就是与人斗的一生。其中的智慧交锋,读起来真是相当赞,作者也写得好。
    不过这也是一种无奈吧,毕竟人跟人的相处,只有斗的路,很辛苦啊
  •   《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是一个有大局观的人,正是凭借着豁达的气度和过人的谋略和判断,他才能在每次重大选择之后不怨天尤人、不后悔,才能在智慧超群的诸葛亮面前不落下风。
  •   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要我说做人当如司马懿
  •   我们都知道,在战场上没有什么公理法则,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最终打败了敌人,就是胜利者,而胜利者是不受责备的。当年诸葛亮伐曹操受到司马懿的阻击后,一筹莫展,无计可施,说得难听一点已经是黔驴技穷了。而反观司马懿,却处之泰然,游刃有余。
  •   秦涛的老谋子司马懿发前人所未发,确实值得关注。希望能对大家正确认识司马懿有一个帮助。司马懿也确实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他也不单是在权谋方面。我还是喜欢曹植笔下的那个“刚毅明断、深孚众望”的司马懿。
  •   90后的飘过,喜欢三国演义,喜欢老谋子司马懿,天命 哈啊哈哈。
  •   稳,不急于求成,坐观一切,在家隐居,坐等曹丞相几次来请才肯出山。准,改出手的时候就出手,绝不含糊,剿灭孟达,一站成名。狠,携司马师,司马炎发生哗变,一举覆灭曹魏。司马懿是伟大的,可惜了他的子孙,一代不如一代,司马昭还说的过去,之后完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笑柄与灾难。
  •   我们之所以选择一本书,无非是书中的故事人物或是书中阐述的一种精神吸引了我们,使得我们愿意停下来,为之驻足,为之凝眸。
    翻开书,司马懿的睿智,练达,给人一种强大的气场,可能使你震撼,也可能使你汗颜,但种种回味之后,还是会由衷地赞叹这位运筹帷幄的老谋子。生于浮躁社会的我们,时常会觉得心疲力竭,此时,不妨停下来翻阅上这样一本充满智慧与力量的书,给自己的心灵一剂洗涤,给自己的灵魂一次沐浴,给自己的思想插上一双翅膀。
  •   虽然司马懿多次被诸葛亮打的屁滚尿流,但诸葛亮一死,司马懿便收拾残局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其孙司马炎堂而皇之的成了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懿也被追封为文宣皇帝。三国前期人才辈出,但三国后期便少了逐鹿之人,司马懿虽不是最出色的,但与刘禅、孙皓比起来却强百倍,也难怪罗贯中老先生发出“安得河山归晋朝”的浩叹!
  •   老实说,司马懿的运气不怎么好,谁让他遇上曹操这个一代枭雄,只好老老实实装忠臣。可是时机一到,他的全盘阴谋与雄心大志都在血腥屠杀中得以实现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