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逸神飞

出版时间:2000-5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郑晓华  页数:331  字数:366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该书系“高等学校美育教材系列”之一种,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博士郑晓华著。书中阐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感来源以及同其他姊妹艺术的关系,并以丰富的图例和隽永的艺术语言引导读者“千秋览胜”、“砚底寻踪”,饱览“翰苑春长”和体味那篆刻艺术的“方寸情浓”,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割不断的翰墨情缘,是一本知识系统、深刻反映中国书法艺术真谛的优秀之作。

作者简介

郑晓华,1998年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教授。主要代表作有:《古典书学发展浅论》、《艺术概论》、《中国书法艺术》等。

书籍目录

上篇  传统艺术的现代阐释  第1章  认识书法     第一节  什么是书法艺术     第二节  书法是不是必须“写字”     第三节  书法与现代社会精神     第四节  书法能否走向世界     第五节  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   第2章  书法艺术的构成     第一节  书法艺术的两种形态     第二节  书法艺术的“物质”构成     第三节  书法的基本语言及其规范     第四节  点画的组合     第五节  汉字形体的“完整性”与视觉张力     第六节  墨韵和章法   第3章  书法文化形态的生成     第一节  书法艺术的最初形态     第二节  书法艺术纯审美倾向的出现     第三节  书法艺术理论的诞生     第四节  书法造型理论的形成     第五节  本体意义的再升华   第4章  书法艺术的美感来源     第一节  力--形式美感的基础     第二节  形状、厚度、面积     第三节  形式组合与力感变化     第四节  力感与书法美的来源     第五节  书法与情感表现     第六节  书法与自然、伦理、个性表现 中篇  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   第5章 上古时代书法     第一节  神话时代有关文字与书法起源的传说     第二节  上古时代的文字与书法   第6章 古文字时代书法     第一节  古文字时代“字学”发展的主题     第二节  造字时代书法艺术发展的一般特征     第三节  非主流辅体书法的存在及其意义     第四节 古文字时代的书法名家名作  第7章 两汉时代的书法     第一节  历史任务的转移     第二节 渐变中的西汉书法     第三节 东汉书法的繁荣     第四节  两汉时期著名书家   第8章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书法    第一节  艺术的自觉     第二节 魏晋书法形式的发展     第三节 南北朝的书法艺术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书家及传世名作   第9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书法艺术    第一节  正体楷法的确立     第二节  行书的觉醒     第三节  草书的再飞跃     第四节  唐代的开放精神与唐代书法的全面发展     第五节 隋唐五代重要书家和作品   第10章  宋元明清的书法艺术     第一节 北宋书法的个性化运动     第二节 南宋和元代书坛的“复古”倾向     第三节 明代书法的低迷与重振     第四节 清代书法的全面繁荣     第五节 风格时代的重要书法学者和书家 下篇  中国书法艺术的创作与鉴赏   第11章 书法艺术的学习    第一节 熟悉工具     第二节  碑帖选择     第三节  碑帖临摹     第四节  学书次第和字外功  第12章 书法创作的基本技巧    第一节  毛笔的使用     第二节 运笔的一般技巧   第13章 书法创作的具体技法    第一节 具体用笔法     第二节 主要书体基本笔法     第三节 创作方法的运用   第14章 书法艺术的品鉴与欣赏    第一节  书法作品的形式     第二节 隐含的书法“生态形式”及其结构     第三节 传统书学的书法品评方式     第四节 现代书学理论和书法品评     第五节 书法鉴赏的一般规律     第六节 书法审美的其他规律   第15章 篆刻艺术简介    第一节 从实用艺术到文人艺术     第二节 篆刻艺术的语言     第三节 篆刻艺术的分类与流派     第四节  篆刻的学习和印章的使用??结语 文献资料来源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民族性和世界性,是世界各国家、民族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形成的两种重叠属性:一方面,以富有个性特色为依托的民族性,是作为人类构成一部分的某一民族的民族性,它根植于人类文明的共同土壤而生长(而不是天外来客),因而它天然地带有人类文明的共同血缘,换言之亦即天然地带有人类文化的世界性;另一方面,以人类共同性为维系纽带的世界性,它也不是悬空之物,一定是附丽、依托于形形色色的民族性之中,通过无数个面目不同而又具有一定相同特性的民族性而得以生存、体现、存在、发展,因此世界性本身也就包含了他的合理外壳——民族性,二者是互为表里、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用一个不甚贴切的比喻:凡是生长在这个地球上的人,都天然地拥有“地球公民”的“户籍”;“公民户籍”本身不是这个星球上的一个具体存在物,在其现实形态上,它是通过一个个具体“公民”的存在而得以体现的,离开了这些具体的“公民”,那么“户籍”也就不复存在。民族性就是文化世界中的具体“公民”,而“户籍”则是它所持有的合理身份证——即世界性。世界上没有不具世界性的民族性,也没有脱离民族性的世界性;正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才构成这个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现实形式和来源。因此,以削弱或消灭本民族艺术的民族性的方式来求取所谓的“世界性”,是一种糊涂的想法;试想,如果一个民族在艺术上完全追随、抄袭另一个民族,完全放弃构成本民族特色的东西,那么这种艺术即便模仿得再逼真,它在世界艺术大家庭里又有多大的存在价值呢?民族性是一个国家、民族艺术的立身之本,它天然地拥有世界艺术一分子的合理身份,那么,由此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中国艺术可以固步自封,不需要再作任何变革呢?否。应该说,一个民族的艺术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根据时代、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不断吐故纳新,克服民族艺术在其长期独立发展中形成的那些“片面性”和“狭隘性”(马克思语),使一个民族的艺术,不断吸收新时代的精神内蕴——这种艺术民族性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就是一个民族艺术发展的时代性。

编辑推荐

《翰逸神飞: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与审美》是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高等学校美育教材系列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翰逸神飞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