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

出版时间:1999-1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郭庆光  页数:29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教育部“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它运用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原理,阐释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以及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领域中的主要理论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分析和梳理,从而色勒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由于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大学新闻、广播电视、广告、公关、出版等有关专业的学生,书中论述的重点是大众传播。  本书是国家级重点教材,它运用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新媒介技术的发展,阐释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领域中的许多理论和现实课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而勾勒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

作者简介

  郭庆光,1992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获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副教授,传播学学科带头人。著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控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 人内传播第二节 人际传播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 群体传播第二节 组织传播第七章 大众传播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 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第二节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第二节 传播产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第二节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程序的争论第三节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 传播学与调查研究第二节 抽样调查法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第四节 控制实验法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任何一门科学都必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学也是如此。每一个初次听说或接触到传播学的人也必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传播学是一门什么学问?它的研究对象和要考察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学习传播学有什么意义?怎样才能学好和用好传播学?本章所要解决的,正是这些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社会科学,传播学成为大学的正规课程也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传播学又是一门边缘学科,它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正因为如此,到目前为止,传播学的对象问题既不像许多成熟的学科那样已有公认的定论,它的研究领域也并不十分明确。相反,带着不同学术背景、抱有不同课题关心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探索传播问题,形成了传播学的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等,十分繁荣,而作为各分科之基础的传播学基本理论研究却显得非常薄弱。

编辑推荐

由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传播学教程》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大学新闻、广播电视、广告、公关、出版等有关专业的学生,书中论述的重点是大众传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传播学教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考研买的,总的来说,书还是很不错的,
  •   有点抽象,实例不够多
  •   纸质和印刷质量一般,和盗版的质量差不多,分辨不出来
  •   很多传播学书脉络都和这个差不多 这个还比较有条理 看着舒服
  •   感觉很有意思这本书读起来,适合考研以及其他新闻专业的阅读。不错。
  •   非常适合考传播学的学生
  •   书挺新的。。不过我买错了就是了
  •   帮舍友买的这本书,觉得质量挺好。
  •   这本书不错,应该是正版,物流快,包装的也很好,没有破损。
  •   传播学的必读经典啊!!!
  •   挺好的东东,质量也可以,很满意。
  •   买过很多书,都还好!朋友也说不错!
  •   部分学校考取研究生的课本~非常有用,而且很难找的书~
  •   朋友用的挺喜欢的,就是说包装不好,书给弄折了
  •   是大学用的书。。学的时候就觉得不错。。。。总结的比较好。。对于考研或是学习的朋友式很好的选择。。。
  •      读概论性质的书总觉得大而无当,北大人大出的书也不例外,但又不得不看,这时觉得浙大那个老师强调“回归经典文本”的重要性是有道理的。但是时间呢?时间!要做笔记的话一本书记上一叠是轻轻松松的事情,何况,经典文本通篇格言警句,摘抄几个自己有体悟的句子是难免挂一漏万。看了一下北大的真题,把大众传播基本等同于传播学的思想痕迹也不见得比其他学校隐藏的好,又喜欢搞一些歪七歪八的新理论新名词装先锋派,让人不由得焦虑起来。
       中国人写的教材,太爱标榜自己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了。一节篇末加一句“马克思主义认为”似乎成了惯例,看得人恶心;而且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抱有一种天然戒心,不承认他们也是自家兄弟,貌似客观的辞藻背后也无意流露出把佛洛依德视为异端的倾向,给各种理论带上“唯心”的高帽。唯心唯物只是帽子,何必非此即彼你死我活呢,还死不承认我们的教育是灌输教育来着,大学教材尚且如此,初等教育还用说?我高中初中反正是没接触过基本纯“西方”论著。
       看看几本翻译的教材,外国人的东西也有自成一家和蜻蜓点水的叙述风格区别。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思维方式的差别,外国人编的概论总是像张网,有些复杂元素多的理论甚至(我感觉)被阐述成一团浆糊。概念区别不明晰、调理全无、前后颠倒,同一个意思重复好多遍也是可能的,大大增加做笔记工作量。中国教授自编的概论倒是条理明确,明确到接近“本本”,一二三四罗列一筐,记是好记,食之无味,没有闪光的洞见和结合实际的深刻分析,而且和编者自身背景太过“相关”,好比郭老师这本书大概有一半引用的是日本学者的分析和观点,和他的留日背景不无关系。想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这种“经典”文本的案例又不是全然符合中国国情的实际,倒是想看看据说是施拉姆弟子的余也鲁先生那本“译著”,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我是扯淡的分割线———————————
      大爱咖啡这种利便剂。一杯下去二十分钟不到定要上厕所,管你肚子里有没有存货,先乱叫一通,今天从四楼跑下去买餐巾纸,到了钉子户门口发现身上只有一毛钱,只好厚起脸皮接过连上洋溢着幸福微笑的老板送的一包纸巾仓皇逃走,我发现自己身上越来越具有阴谋论者的特质,回去路上总是想着这是不是老板俘获我芳心提高回头率的恶毒手段,并且他肯定是不指望我拿回那一块钱了。而且这包纸巾貌似也不需要一块钱吧?!难道看穿了我身上没有钱把人情卖了个高价?我就为了这五毛钱的善意不知道还要光顾那小店多少次。。。。
      罪过罪过。五月份就算还没到也不远了,热点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用飙到32度吧。虽然路上的大腿们多了起来,但裆部汗津津湿漉漉的感觉还真是不好受。
  •     郭庆光这本《传播学教程》是一个很好的引导。整个框架的构建也很适合初涉传播学的人阅读。
      
      看到有人评论说这本书涉及的东西很表面,我以为使其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不在于书而在于阅读者对看书这一主观动作的认识有问题。作为学科教材(而不是理论文献)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授人以渔”,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而显然郭师父==为各位开得这扇门是通往深邃之路的,指望通过只读一本教材而妄想领略一个学科全部内涵还对这本教材不屑一顾的人。。我不知道你想干什么。在读《传播学教程》时,其中提到的几本书很有参考价值,这些书中的理论以及研究方法支撑着这本教程主要观点,例如施拉姆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即《传播学概论》),洛厄里/德弗勒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等等,后者是经验学派的主要研究成果,因为美国经验学派的研究在传播学上的重要地位,所以在读教程的时候辅助的阅读此书很有帮助。
      
      需要说的是传播学可不是边缘而年轻的学科,如果仅仅是看过一点点世界新闻传播史或者对“传播”而字有过思考的话,也不会这样妄下结论。传播作为一门学科一种理论的建立是近一两百年的事,但传播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就太久远了,以至于我们研究传播的伊始并不是传播本身,而是符号学。
      
      对于一门学科,只有了解它的奥义才可能认同它模仿它并且延展它,这里说的模仿是指思维方式的靠近,我想很多人没能看懂这本书也可能就是因为没有用传播学的方式思考,那什么是传播学的思维方式呢?鉴于传播学也可以说是建立在符号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所以阅读时哲学的思辨的思维很重要,有被说服或者共识感应该就是一种良好的阅读状态了吧。
  •   所谓醍醐灌顶,就是这样的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