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新闻传播学

出版时间:2002-5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童兵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自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新闻传播学擢升为一级学科以来,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突飞猛进,有了重大发展,也对教学、科研以及学术著作出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继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之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华出版社等十余家出版社纷纷推出具有不同特色的教材和国外新闻传播学大师经典名著汉译本。但标志本学科学术水平、体现国内最新科研成果的专著尚不多见。  同一时期,中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有了长足进展。新闻传播学专业点从1994年的66个猛增到2001年的232个。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专科在读人数已达5万名之多。新闻传播学学位教育也有新的增长。目前全国设有博士授予点8个,硕士授予点40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等一批研究型院系正在崛起。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以高起点、多专业为特色,掀开了这两所百年名校蓬勃发展的新的一页。北京广播学院以令人刮目相看的新水平,跻身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名校之列。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以新获得博士授予点为契机所展开的一系列办学、科研大手笔,正在展示其特有的风采与魅力。学界和社会都企盼这些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第一梯队”奉献推动学科建设的新著作和新成果。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以互联网为突破口的传播新媒体的迅速普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联手共进,以及亿万国人参与大众传播能动性的不断强化,中国的新闻传媒事业有了全方位的跳跃式的大发展。人民群众对大众传媒的使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及时、须臾不可或缺,人们难以逃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大众传媒的深刻影响。以全体国民为对象的新闻传播学大众化社会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地提到全社会,尤其是新闻传播教育者面前。为民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传播学著作,已经成为当前新闻传播学界的一项迫切任务。  这一切都表明,出版一套满足学科建设、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需求的高水平新闻传播学学术著作,是当前一项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工作。“新闻传播学文库”的问世,便是学者们朝着这个方向共同努力的成果之一。  “新闻传播学文库”希望对于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有一些新的突破:探讨学科新体系,论证学术新观点,寻找研究新方法,使用论述新话语,摸索论文新写法。一句话,同原有的新闻学或传播学成果相比,应该有一点创新,说一些新话,文库的作品应该焕发出一点创新意识。  创新首先体现在对旧体系、旧观念和旧事物的扬弃。这种扬弃之所以必要,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之所以拥有理论创新的权利,就在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弃旧扬新是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一位俄国作家回忆他同恩格斯的一次谈话时说,恩格斯希望俄国人——不仅仅是俄国人,不要去生搬硬套马克思和他的话,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中国与外国不同,旧中国与新中国不同,新中国前30年与后20年不同,在现在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当前中国的新闻传播学,自然应该有不同于外国、不同于旧中国、不同于前30年的方法与结论。因此,“新闻传播学文库”对作者及其作品的要求是:把握时代特征,顺应时代要求,紧跟时代步伐,站在时代前列,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理论魄力,深入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中去,深入党、政府、传媒与阅听人的复杂的传受关系中去,研究新问题,寻找新方法,获取新知识,发现新观点,论证新结论。这是本文库的宗旨,也是对作者的企盼。我们期待文库的每一部作品,每一位作者,能有助于把读者引领到新闻传播学学术殿堂,向读者展开一片新的学术天地。  创新必然会有风险。创新意识与风险意识是共生一处的。创新就是做前人未做之事,说前人未说之语,或者是推翻前人已做之事,改正前人已说之语。这种对旧事物旧体系旧观念的否定,对传统习惯势力和陈腐学说的挑战,对曾经被多少人诵读过多少年的旧观点旧话语的批驳,必然会招致旧事物和旧势力的压制和打击。因此,执著于理论创新的学人们,又必须时时唤醒自己的风险意识。再说,当今的社会进步这么迅猛,新闻传媒事业发展这么飞速,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显得相对迟缓和相对落后。这种情况下,“新闻传播学文库”作者和作品的一些新观点新见解的正确性科学性有时难以得到鉴证,即便一些正确的新观点新见解要成为社会和学人的共识,也有待实践和时间。因此,张扬创新意识的同时,作者必须具备同样强烈的风险意识。我们呼吁社会与学人对文库作者及其作品给予最多的宽容与厚爱。这里并不排斥而是真诚欢迎对作品的批评,因为严厉而负责的批评,正是对作者及其作品的厚爱。  当然,“新闻传播学文库”有责任要求作者提供自己潜心钻研、深入探讨、精心撰写、有一定真知灼见的学术成果。这些作品或者是对新闻传播学学术新领域的拓展,或者是对某些旧体系旧观念的廓清,或者是向新闻传媒主管机构建言的论证,或者是作者运用中国语言和中国传统文化对海外新闻传播学著作的新的解读。总之,文库向人们提供的应该是而且必须是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中的精品。这套文库的编辑出版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每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校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中精选三至五种,三至四年之后,也可洋洋大观,可以昂然耸立于新闻传播学乃至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成果之林。  新世纪刚刚翻去第一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过精心策划和周全组织,推出这套文库。对于出版社的这种战略眼光和作者们齐心协力的精神,我表示敬佩和感谢。我期望同大家一起努力,把这套文库的工作做得越来越好。

作者简介

  童兵,1942年11月2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成为第一个新闻学博士,1990年晋升为教授。现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树仁学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问题顾问,北京记协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传播原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思潮及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新闻改革。  出版的主要专著有《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主体与喉舌--共和国新闻传播轨迹审视》、《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新闻传播理论》等,主编了《中西新闻比较论纲》等四部图书,合作出版了《新闻理论教程》(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新闻事业概论》(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等五部图书,先后发表新闻传播学论文三百余篇。

书籍目录

前 言 在比较分析中深化新闻传播学研究?第一章 研究比较新闻传播学的意义和方法第一节 比较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目的第二节 比较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 比较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 中西新闻传播史回眸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轨迹一、早期传播活动和传播媒介 ?二、资本主义纪元产生以来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二节 德、美、英、法、日、俄六国新闻传播史扫描一、德国 ?二、美国 ?三、英国 ?四、法国 ?五、日本 ?六、俄国 ?第三节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一、古代报纸的起源和缓慢衍进 ?二、近代报业的传入和民族近代报业的兴起 ?三、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形成与发展 ?四、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 新闻传播事业产生发展的规律和中西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不平衡 ?一、新闻传播事业产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中西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不平衡 ?第三章 中西新闻传播观念辨析?第一节 传媒性质观 ?一、西方对传媒性质的认识 ?二、中国对传媒性质的理解第二节 传媒功能观 ?一、西方对新闻传媒功能的理解 ?二、中国对新闻传媒功能的认识?第三节 新闻真实观一、西方对新闻真实性的理解 ?二、中国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第四节 新闻传播观一、客观性二、公正性三、倾向性第五节 新闻价值观一、西方对新闻价值的认识二、中国对新闻价值的理解第六节 新闻宣传观一、西方传媒对宣传的“忌讳”二、中国传媒宣传的特点第七节 新闻舆论观一、西方对舆论的认识二、中国对舆论的理解第八节 新闻权利观一、新闻自由二、社会责任第九节 新闻受众观体 制 编一、西方对受众的认识二、中国对受众的解读 ?第十节 新闻传播观念辨析的几点结语?第四章 中西新闻传播体制异同第一节 中西新闻传媒的所有制分析一、西方国家新闻传媒的所有制形式二、中国新闻传媒的所有制形式三、中西新闻传媒所有制分析的简要结论第二节 中西新闻传媒编辑方针的比较一、西方新闻传媒的编辑方针 ?二、中国新闻传媒的编辑方针三、新闻传媒编辑方针的中西对照?第三节 中西新闻传媒的不同组织架构一、西方新闻传媒组织架构的一般模式?二、美国新闻传媒组织架构考察三、中国传媒组织架构的演变 ?四、中西新闻传媒组织架构的对比第五章 中西新闻传播调控审察第一节 中西新闻传播调控的分析一、美国以软硬两手实施社会调控 ?二、日本对新闻传播的社会调控 ?三、德国对新闻传播的社会调控 ?四、中国对新闻传播的社会调控 ?五、中西新闻传播社会调控的异同第二节 中西新闻传播法制的比较一、美国新闻法制 ?二、德国新闻传播法制的主要内容 ?三、日本新闻传播法制的主要内容 ?四、中国新闻传播法制的沿革和主要内容 ?五、中西新闻传播法制的对照?第三节 中西新闻传播伦理的对照一、美国新闻传播伦理与新闻自律二、德国新闻传播伦理与新闻自律运 作 编三、日本新闻传播伦理与新闻自律 ?四、中国新闻传播伦理与新闻自律 ?五、中西新闻传播伦理的简要比较第六章 中西新闻传播实务观照第一节 中西消息来源与新闻处理的异同一、中西新闻传媒对消息来源的把握 ?二、中西新闻传媒的新闻处理?第二节 中西新闻评论的不同处置一、西方新闻评论的处置 ?二、中国新闻评论的处置第三节 中西新闻传媒的编排特色一、西方新闻传媒的编排二、中国新闻传媒的编排第四节 中西新闻传媒的广告传播分析一、西方新闻传媒的广告传播 ?二、中国新闻传媒的广告传播 ?第五节 中西新闻传播实务观照的几点结论 ?第七章 中西新闻教育对比第一节 西方国家的新闻教育 ?一、美国的新闻教育二、德国的新闻教育三、日本的新闻教育四、英国的新闻教育 ?五、法国的新闻教育第二节 中国的新闻教育一、中国新闻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二、新闻专业规范和课程设置 ?三、中国新闻教育的改进?第三节 中西新闻教育对比一、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置 ?三、教学方法四、毕业就业 ?五、教育投入六、政府调控 ??后 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比较新闻传播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由于许多主客观因素,中西在新闻传播的传播理念,传播体制等,都不尽相同,《比较新闻传播学》一书充分使用比较方法论,通过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全面深入地揭示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传播规律。
      《比较新闻传播学》的首章就对研究比较新闻传播学的意义和方法进行介绍。比较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认识不同媒体生态下的新闻传播特点,批判地借鉴外国经验,促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在进行比较研究的话,就必须在坚持可比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异期纵向比较和同期横向比较、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为更好地进行比较,此书从史论、体制、运作三大方面展开叙述,全面的陈述了中西传播的不同。
      首先是史论篇。史论篇主要对中西新闻传播史回眸,以及对中西传播观念的辨析。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传播的历史轨迹,书中对早期的一些传播活动和媒介进行了讲述,同时,对德国、美国、英国、日本、法国、俄国六国新闻传播史进行扫描,为中西新闻传播比较研究拉出了比较背景。此章节还着重介绍了中国新闻传播史。从古代报纸的起源,近代报业的传入和民族报业的兴起到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形成与发展和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书中都做了全面概括。中西报刊、广播、电视、通讯社衍进拓展的历史表明,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能够提供生产报刊等新闻媒介的全部必要物质条件;二是社会能够提出对于某种新闻媒介的广泛、普通、合适、不可缺少的要求。通过对中国和六国新闻传播史的比较也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是不管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何不同,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传播事业以怎样的形态和什么时间出现,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有分别出什么特点,但它们所反映出来的新闻传播事业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一致的;第二是中国和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不仅中国同六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走过了不同的路径,就是六国之间,也反映出不同的特点和路径。
      史论篇还有一个要点是各国的传播观念的不同。新闻观念是人们关于新闻传播的看法、思想,是人们关于新闻传播行为、现象、新闻媒介及新闻作品等进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物化的新闻活动及新闻产品在人脑中留下的形象。在不同的新闻传播环境和传播制度下,有着不同的新闻传播实践,形成不同的新闻传播体制、机制和方法,因而生产出不同的新闻传媒和新闻作品,由此而形成不同的新闻传播观念。由于中西的新闻传播环境和传播制度的不同,对各种传播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书中对媒介性质观、传媒功能观、新闻真实观、新闻传播观、新闻价值观、新闻宣传观、新闻舆论观、新闻权利观、新闻受众观进行了比较分析。中西新闻观念的不同或差异,主要是因为双方认识客体(即物质的东西)是不同的。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传媒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呈现不同的性质、功能与特征,人们对这些传媒及其运行方式的认识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新闻观念。
      其次是体制篇。在当代社会,新闻传播媒介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功能和规则联合而成的一种机构、组织、事业,它是在社会结构中最具规模、最有实力的信息产业,又是最有影响、最具威力的社会舆论机关。但由于传媒所承担的具体社会使命不同,所有人与经营人的媒介宗旨不同,民族传统与主流文化及价值取向的不同,以及传媒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特色与习惯不同,不同经济基础上和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新闻传播体制是不同的。
      《比较新闻传播学》对于新闻体制的不同,主要从所有制形式、传媒编辑方针和组织构架三个方面分析。首先是所有制分析。所有制主要涉及所有制及所有权的问题。书中提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传媒,他们的所有制都以私人占有的形式为主。而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传媒正好相反,均以国家所有制形式即政府所有为主。各国新闻传媒所有制形式及其发育程度,是同该过社会经济及政治制度的性质密切相关的。然而新闻传媒的所有制体制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形成后有一定的稳固性,但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原先的所有制也将随之而变动。其次是传媒编辑方针。书中简略介绍了各国的传媒编辑方针,并对中西传媒编辑方针的不同进行了分析。它们的不同主要是因为立场和倾向、消息与意见、满足读者需求、风格与特色等的不同而产生的。最后是中西传媒的不同组织架构。所谓传媒的组织,指传媒将各种人员按特定宗旨组合成为有序有效运行的传播与经营系统。架构最佳传媒组织的目的是,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受众;以最少的物资发挥最大的效能。书中介绍了中西组织构架的一般模式,同时对中西传媒组织构架进行了对比,主要有几点不同:关于所有所有权与经营权;关于编辑部和经理部;关于新闻权与言论权;关于管理层次与效率。
      体制篇还有个问题就是中西新闻传播调控审查。新闻的调控,从社会功能和实施渠道来说,是一种社会调控。国家、政府、政党、社会集团、行业组织处于各自的利益、目的等需要,利用物质、法律、政策、规章等手段,对新闻传媒的采编、经营活动和新闻的流向、流量进行强制性的管理与约束,是社会对新闻传播调控的主要内容。新闻调控包括一般特征、新闻法制和新闻伦理三方面。书中对这三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全面展现了中西新闻调控的不同及产生的原因。
      最后是运行篇。运行篇主要由中西新闻传播实务参照和中西教育对比两部分组成。新闻传播是一个有规律的信息流动过程。新闻传播过程包括一系列相关联的中间环节,而传播者、新闻传媒和新闻受众是其中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主要环节。新闻实务主要是新闻从业人员推进新闻传播过程所承担的职业事务。中西新闻传媒实务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新闻消息的把握上,对新闻的处理上和新闻评论的处理上,及各自的编排特色上。中西各国的新闻传播实务由于国情不同、传媒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实务本身的内涵及显示的特点都不同。从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闻传媒的角色定位、新闻传媒的功能显示、运行机制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再说新闻教育。新闻教育是为传授新闻知识和技能、培养新闻传播人才而进行的专业教育。新闻教育是新闻传播机构和新闻传播活动的人力资源保障,又是新闻传播事业生产流程中的“上游工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国家开始在基础教育中增加了新闻教育的内容和课程,使新闻教育成为全民教育的一部分。正规的、成规模的新闻教育开始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而中国的新闻教育相对发达国家,是起步较晚的,开始于20世纪初叶,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端。之后中国的新闻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新闻教育进入了全速发展的阶段,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变化。许多新闻课题体系得到优化,新闻教材已经配套;师资队伍有所扩大;成人新闻教育也发展迅速;开始探索新的新闻办学体制等。书中还提出了一些新闻教育的不足,同时,为我国新闻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